放言五首

作者&投稿:辕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放言五首其三~

时候
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诗人表示象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这是用诗的形式对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诗,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

“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

这个方法是什么呢?“不用钻龟与祝蓍”。先说不是什么、不是什么;是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

诗的第三、四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这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代汉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本传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是一篇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纡徐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其一
朝真暮伪何人辨 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 可知甯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 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 可怜光彩亦何殊
译文
白日真黑夜假谁去分辨 从古到今的事无尽无休 只喜臧生能骗过圣人
又怎知甯子识破了装傻的 萤火虫有光非真的火光 荷叶上的露水虽圆岂能是真珠
不要烧柴去照亮车马 可怜的光彩有甚么不同呢
其二
世途倚伏都无定 尘网牵缠卒未休 祸福回还车轮毂 荣枯反覆手藏钩
龟灵未免刳肠患 马失应无折足忧 不信请看弈棋者 输赢须待局终头
译文
世上的事依托隐藏不定 尘世的事拉开缠绕没有停止过 祸福轮回像车论一样
荣光枯萎反来覆去像手持钩 龟灵占卜要将龟开膛破肚 马失前蹄不必忧虑
如不信时请看下棋的人 输赢还得等到局终才分晓
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后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译文
赠给你一种解疑的办法 不用龟卜和拜蓍 试玉真假还得三天
辨别樟木还得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 王莽篡位之前必恭必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 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其四
谁家宅第成还破 何处亲宾哭复歌 昨日屋头堪炙手 今朝门外好张罗
北邙未省留闲地 东海何曾有顶波 莫笑贱贫夸富贵 共成枯骨两何如
译文
谁家住宅建成后还去破坏 那里来的亲朋哭了以后又唱起来了
昨天屋内外挤满了人 今天在门外就可以招待了 北邙山没有留下空闲土地
江浙一带海上何曾有稳定的波浪 不要嫌贫爱富去夸张
死后都成了枯骨又如何呢
其五
泰山不要欺毫末 颜子无心羡老彭 松树千年终是朽 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 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 幻人哀乐系何情
译文
泰山不能损坏毫发 颜渊无意羡慕老聃和彭祖 松树活了一千年终究要死
槿木仅开花一天也自觉荣耀 何必眷恋尘世常怕死 也不要嫌弃而厌恶生活
生与死都是一种幻觉 梦幻人的悲哀欢乐又维系人间情呢

放言五首 白居易
序 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长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每咏之,甚觉有
味,虽前辈深于诗者,未有此作。唯李颀有云:“济水至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斯
句近之矣。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首,以续其意耳。
其一
朝真暮伪何人辨 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 可知甯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 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 可怜光彩亦何殊
译文
白日真黑夜假谁去分辨 从古到今的事无尽无休 只喜臧生能骗过圣人
又怎知甯子识破了装傻的 萤火虫有光非真的火光 荷叶上的露水虽圆岂能是真珠
不要烧柴去照亮车马 可怜的光彩有甚么不同呢
其二
世途倚伏都无定 尘网牵缠卒未休 祸福回还车轮毂 荣枯反覆手藏钩
龟灵未免刳肠患 马失应无折足忧 不信请看弈棋者 输赢须待局终头
译文
世上的事依托隐藏不定 尘世的事拉开缠绕没有停止过 祸福轮回像车论一样
荣光枯萎反来覆去像手持钩 龟灵占卜要将龟开膛破肚 马失前蹄不必忧虑
如不信时请看下棋的人 输赢还得等到局终才分晓
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后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译文
赠给你一种解疑的办法 不用龟卜和拜蓍 试玉真假还得三天
辨别樟木还得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 王莽篡位之前必恭必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 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其四
谁家宅第成还破 何处亲宾哭复歌 昨日屋头堪炙手 今朝门外好张罗
北邙未省留闲地 东海何曾有顶波 莫笑贱贫夸富贵 共成枯骨两何如
译文
谁家住宅建成后还去破坏 那里来的亲朋哭了以后又唱起来了
昨天屋内外挤满了人 今天在门外就可以招待了 北邙山没有留下空闲土地
江浙一带海上何曾有稳定的波浪 不要嫌贫爱富去夸张
死后都成了枯骨又如何呢
其五
泰山不要欺毫末 颜子无心羡老彭 松树千年终是朽 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 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 幻人哀乐系何情
译文
泰山不能损坏毫发 颜渊无意羡慕老聃和彭祖 松树活了一千年终究要死
槿木仅开花一天也自觉荣耀 何必眷恋尘世常怕死 也不要嫌弃而厌恶生活
生与死都是一种幻觉 梦幻人的悲哀欢乐又维系人间情呢

之一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白居易七律《放言五首》,是一组政治抒情诗。诗前有序:“元九④在江陵时有《放言》七句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据序文可知,这是宪宗元和十年(815)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当年六月,诗人因上疏急请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遭当权者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诗题“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己见,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此诗为第一首,放言政治上的辨伪──略同于近世所谓识别两面派的问题。

  放言五首并序①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伪的事。首联单刀直入地发问: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到晚上却揭穿了是假的,

  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长句诗五首②,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每咏之,甚觉有味。虽前辈深于诗者,未有此作。唯李颀有云:“济水自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③斯句近之矣。予出佐浔阳④,未届所任⑤,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⑥。

  这第一首着重讲要善于辨别真伪,识别两面派。其中“草萤”、“荷露”二句颇富哲理的思考:萤火虫拖着一条发光的尾巴,似火而实非火;荷叶上浑圆晶莹的露珠,象珠而不是珠。萤火和荷露只是由于其表面上带着火与珠的某些非本质的特征,因而形成某些假象,于是便使一些人迷惑,看不清其真相,误以假为真,混淆黑白。但是,假的就是假的,骗人和受骗都是不会长久的,只要经过实践的经验,真伪即能大白。

  注释

  ①、据序文可知,这组诗是白居易元和十年在被贬谪去江州(浔阳)途中和元稹的同名组诗之作。这是一组哲理的政治抒情诗。在这组诗中,白居易根据自己的阅历,分别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已见,以表达对当时政治的抨击并告诫世人。其中所讲的道理,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放言:意即无所顾忌,畅所欲言。

  ②、元九:即元稹,“九”是其排行。他在元和五年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其间曾作《放言五首》,见《元氏长庆集》卷十八。长句诗:指七言诗,相对五言诗而言;五言为短句。

  ③、李颀:见前关于他的作者介绍。此举其两句诗见于他的《杂兴》诗。济水:源出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屋山,其故道过黄河而南,东流入今山东省境内。《元和郡县志》:“今东平、济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于海,谓之清河,实菏泽。汶水合流,亦曰济河。”河:黄河。白居易《效陶潜体十六首》有云:“济水澄而洁,河水浑而黄。”与李颀此诗上句之意相近。周公:见后本题第三首注。接舆狂:接舆,传说是春秋时楚国的一个隐士,他以佯狂避世,故此说“接舆狂”。其真实姓名不可考,因他曾迎着孔子的车而歌,故称接舆(见《论语.微子》、《庄子.
逍遥游》)。舆(yú)本指车箱,亦泛指车。

  ④、予:我。出佐浔阳:被贬出京,到江州去做司马,辅助治事。浔阳:指江州。隋设九江郡,唐代叫江州或浔阳郡。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官名,古时协助州刺史处理一州事务,在唐代实际上是闲职,多以贬官充任。

  ⑤、未届任所:还未到达任所。届:到。

  ⑥、暇:空闲时间。缀:撰写。续其意:谓读元稹《放言》之意。耳:叹词。

  ⑦、辨:一作辩。底:啥。

  ⑧、臧(zāng)生:指臧武仲。《论语.宪问》:“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防:是武仲的封地。武仲凭借其防地来要挟鲁君。武仲:臧孙氏,名纥,官为司寇,在贵族中有“圣人之称”(《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杜氏注:“武仲多知,时人谓之圣”)。诈圣:其奸诈。甯(nìng)子:指甯武子。《论语.公冶长》:“甯武子,邦有道则知,邦元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荀悦《汉记.王商论》:“甯武子佯愚(装傻)。”甯:今亦作宁。知:同智。此二句谓世人只是上了假圣人的当,去爱臧武仲那样的人,哪知道世间还有甯武子那样装呆作傻的人呢
!

  ⑨、此二句以萤光这非火,露滴不是珠来比喻人世间的某些假象,并告诫人们不要为假象所蒙蔽。这是从侧面说明要从本质去看问题,或者说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出本质。

  ⑩、此二句进一步明示辨伪之法,指出如不兼用明亮的火焰和照乘珠的光这就不能发现真伪的区别。僠柴:《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疏:“谓积薪于坛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气达于天也。”此用为名词,指火光。照乘:珠名。《史记.田敬仲为世家》:齐威王“与魏王会田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梁(魏)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为万乘之国而无宝乎?’”殊:异。按:本诗虽通篇议论说理,读来却不乏味。这就在于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把抽象的哲理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了。以下四首也是如此,令人读之有味,思之有理,深得启迪。

之二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①。

  祸福回还车转毂,荣枯反覆手藏钩②。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③。

  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④。

  题解

  这第二首主要讲祸福得失的转化。作者以诗言理,阐述了《老子.五十八章》中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之间的倚伏关系,从而说明坏事可以转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转变为坏事,显示了朴素的矛盾转化的思想,即朴素的辩证观点。

  应该指出的是,矛盾的互相转化是有一定条件的,没有一定条件,是不可能发生或实现转化的。诗中所讲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就是这样。塞翁的马失而复还,而且还带回一匹好马,这是福;但是后来,其子骑马又摔坏了腿,福于是变成了祸。其中,这个儿子去骑马,或是由于事先没有做好安全措施,或是由于他的骑术不高明,摔下马来,这就是其福转化为祸的条件。而“马失应无折足忧”的说法,只讲转化,忽略了转化的条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是不足取的。当然,这是诗句,不可能讲得那样细致,我们是不能苛求于古人的。

  注释

  ①、前句意谓:祸是福的依托之所,福又是祸隐藏之地,祸
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倚伏:即《老子》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简言“倚伏”。尘网:犹尘世,即人世。古人把现实世界看做束缚人的罗网,故言。陶渊明《归田园居》诗:“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卒:始终。

  ②、回还:同回环,谓循环往复。车转毂(gǔ)
:象车轮转动一样。毂:本指车轮中心部分,此指车轮。荣枯:本谓草木盛衰,常以比政治上的得志与失意。曹植《赠丁翼》:“积善有余庆,荣枯立可须。”反覆:谓反复无常。藏钩:古代一种游戏。《艺经》:“义阳腊日饮祭之后,叟妪儿童为藏钩之戏,分为二曹,以交(通‘较’)胜负。”此言荣枯如同藏钩之戏,变化无常,令人难以捉摸。

  ③、龟灵:古人认为龟通灵性,故常用龟甲占卜以决吉凶。灵:动词,通灵。刳肠患:言龟虽通灵性,也难免自己要被人杀掉的祸患。《庄子.外物》:“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同披)发窥阿门(小曲门)……使人占之,曰:‘此神龟也’。……(命人送)龟至,君再欲杀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杀龟以卜吉。’乃刳龟,……仲昵(孔子)曰:‘神龟……知(智)能七十二钻而无遗策(遗算),不能避刳肠之患,’”刳(kū):剖开。后句用“塞翁失马”的故事,进一步说明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事见《淮南子.人间训》,一般成语词典皆有载,姑从略。折:摔断。足:同脚。忧:忧患。

  ④、此二句以下棋比喻世事的变化不定。

之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shi)①。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②。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③。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④?

  题解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看问题忌带片面性和表面性。“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正是阐明:对人或事物要得到全面的本质的认识,就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检验或考验,要以历史的眼光去衡量、去判断,决不能根据一时一事就轻率地下结论。而且,对人的认识也同认识其他事物一样,也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简单地以众人的是非为是非,也不能把大奸似忠的人误认为是好人。历史上的周公是好人,忠心为国,却遭到某些人的流言蜚语的攻击;而西汉末年的王莽,为了篡位自立为帝,伪装谦虚恭谨,使当时不少善良的人都受了他的骗。这些历史的经验教训,多么值得记取啊 !
因此,当正直的人们在受到诬陷攻击时,当钻营卑鄙之秆伪装正人君子时,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相信历史终将作出公正的裁决。“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至理名言,足可醒世骇俗。

  注释①、君:指元稹。狐疑:狐性多疑,故称遇事犹豫不定为狐疑。屈原《离骚》:“心犹豫而狐疑。”按:元稹在政治上遭到打击后,情绪一度动荡,白居易因劝他要经得起考验,等到时机好转,是非真伪自会分明。后句谓吉凶祸福,在所不计;问卜求签,更无必要。钻龟、祝蓍(shī):古代迷信活动,钻龟壳后,看其裂纹以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

  ②、此二句言坚贞之士必能经受长期磨练;栋梁之材也不是短时间就能认出来的,前一句下作者自注说:“真玉烧三日不热。”《淮南子.俶真训》:“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后句作者亦自注:“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豫章:枕木和樟木。《史记.司马相如传》:“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楠豫章。”《正义》:“豫:今之枕木也;樟,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

  ③、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弟,成王之叔,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蔡、霍三叔陷害,制造流言,诬蔑周公要篡位。周公于是避居于东,不问政事。后成王悔悟,迎回周公,三叔惧而叛变,成王命周公征之,遂定东南。日:一作后。见《史记.鲁国公世家》。后句言王莽在未篡汉以前曾伪装谦恭下士。《汉书.王莽传》:“(莽)爵位盖尊,节操愈谦。散舆马衣裘,赈施宾客,家无所余。收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欲令名誉过前人,遂克己不倦。”后竟独揽朝政,杀平帝,篡位自立。此二句是用周公、王莽故事,说明真伪邪正,日久当验。未篡:一作下士。

  ④、此二句点出关键性的问题。向使:假如当初。复:又(有)。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诗人表示象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这是用诗的形式对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诗,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是什么呢?“不用钻龟与祝蓍”。先说不是什么、不是什么;是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诗的第三、四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这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代汉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本传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是一篇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纡徐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之四
  谁家第宅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①?

  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②。

  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定波③?

  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如何④?

  题解

  这首诗通篇谈世事人生的变化。甲第贵宅破败了,亲人朋友死亡了;昨天炙手可热的人家,今朝门可罗雀;浩瀚汤汤的东海三为桑田。宇宙一切的一切,都在运动,都在变化。世界就在这运动、变化中发展,前进。人生的富贵也是变化的,所以决不能因为自己的一时显荣,就自我夸耀,看不起别人。这些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我们今天正确地认识人生和社会,不无哲理的启示。

  注释

  ①、第宅:住宅。官员和贵族的大住宅。亲宾:亲人和朋友。哭复歌:因显贵而歌,因败亡而哭。

  ②、炙手:热得烫手。比喻权贵势焰之盛。《新唐书.崔铉传》:“铉所善者,郑鲁、杨绍复、段瑰、薛蒙,颇参议论。时语曰:‘郑、杨、段、薛,炙手可热;欲得命通,鲁、绍、瑰、蒙。’”张罗:本指张设罗网捕捉虫鸟。常以形容冷落少人迹。何逊《车中见新林分别甚盛》诗:“穷巷可张罗。”形容门庭冷落。《史记.汲郑列传》:“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汲:汲黯。郑。郑当时,阗:塞,充满。罗:捕鸟的网。

  ③、此二句言富贵贫贱是随着世事变化而变化的。北邙:山名,亦作北芒,即邙山,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北。东汉及北魏的王侯公卿死后多葬于此。后人因常以泛指墓地。王建《北邙行》:“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未省:未见。后句即“沧海桑田”之意,比喻社会剧变,人事无常。晋葛洪《麻姑传》:“麻姑(传说中仙人名)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时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矣,岂将复还为陵陆乎?’”

  ④、此二句是告诫语。前句的“莫”字管“笑”与“夸”二字。后句是意谓:贫贱、富贵之人,其最后归宿都是一样的。

之五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①。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②。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③。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④?

  题解

  新陈代谢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艺术地说明了这一道理。自然界是如此,人生亦概莫例外,有生必有死,所以人们应该“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因为有生有死,才符合世界发展的规律。正确的人生态度应该是:应当多考虑如何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国家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果如是,则虽死犹生,又何憾焉!

  注释

  ①、前句谓: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庄子》:“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同“泰”)山为小。”又:“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韩愈《调张籍》诗:“流落人间者,泰山一毫芒。”后句谓: 人寿各有一定,因此不必盲目地羡人长寿,弄得成天忧心忡忡。颜子:即颜回,字渊。春秋时鲁国人。贫而好学,在孔丘弟子中以德行著称,被后世儒家尊为“复圣”。但早卒,死时年仅三十余岁。老彭:指彭祖。传说中的长寿者。姓籛名铿,颛顼帝玄孙,生于夏代,至殷(商)末已八百余岁。见《神仙传》及《列仙传》。旧时因以彭祖为长寿的象征或代名词。

  ②、槿(jǐn):即木槿花。开花时间较短,一般朝开暮落。

  ③、嫌身:嫌弃自己。漫:随便。厌生:厌弃人生。

  ④、此二句流露了作者消极情绪,但也说明了死和生都是自然的规律。扬雄《法言.
君子》:“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后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赠给你一种解疑的办法 不用龟卜和拜蓍 试玉真假还得三天
辨别樟木还得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 王莽篡位之前必恭必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 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后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赠给你一种解疑的办法 不用龟卜和拜蓍 试玉真假还得三天
辨别樟木还得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 王莽篡位之前必恭必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 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写作背景:白居易遭权贵所忌,被贬谪为江州司马,赴任途中唱和他的好朋友元稹《放言五首》,写了一组政治抒情诗,亦名《放言五首》。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己见,每一首中都引用典故或古代警语名句,宣泄不满和劝导朋友。


五言诗大全
五言诗大全。五言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每句诗由五个字组成,以其精炼、优美的语言风格著称。以下是五言诗的一些经典作品:一、《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解释:这首诗描绘了旅人在静夜中思念故乡的情景,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二、《登鹳雀楼》王之涣 ...

放言五首·其五
原文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译文 泰山不能损坏毫发,颜渊无意羡慕老聃和彭祖。松树活了一千年终究要死,槿木仅开花一天也自觉荣耀。何必眷恋尘世常怕死,也不要嫌弃而厌恶生活...

五言绝句古诗
5、《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7、《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8、《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属于什么体裁的
体裁:七言律诗。七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因其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发展于唐初,成熟于盛唐。《放言五首》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诗作品,是一组富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诗。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一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是哪五首?放言五首阐述了什么样的哲理?
放言,即无所顾忌,畅所欲言之意。而《放言五首》,乃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组富含人生哲理的抒情组诗。这五首诗,是白居易被贬谪江州司马时于途中所做。而在此之前,白居易的好友元稹曾经在被贬谪江陵时亦作有五首放言组诗,故而白居易的这首组诗也算是对元稹的一种唱和应答。白居易再被贬谪江州时...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原文和鉴赏
《放言五首》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诗作品,是一组富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诗。在这五首诗中,作者根据自己的阅历,分别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已见。为大家整理了这首作品的原文和鉴赏,希望大家喜欢。《放言五首·其五》作者:白居易【唐代】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五言绝句诗有哪十首?
但在唐以前如此工整的五言绝句并不多,直到了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五言绝句才被逐步地得以完善和定型,而此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简称“五古”。绝句的名称可能来自六朝文人的“联句”。据文献记载,当时文人宴集,有联章作诗的风气,每人作四句五言,合成一首整诗。如果将各人所作的割...

五言古诗5首,七言古诗五首,求各位大哥大姐帮忙,好的再加20分
七言古诗:5首 早发白帝城 出塞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望庐山瀑布 从军行 (其一)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

放言五首其三写给谁
放言五首其三写给谁介绍如下:放言五首其三写给元稹的。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

古诗,最好是5言绝句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解】: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韵译】: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评析】:��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

莎车县19764303189: 放言五首 - 搜狗百科
道石小儿: 白居易《放言五首》: 其一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甯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其二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祸福回还车转毂,荣枯反...

莎车县19764303189: 放言五首·其一 -
道石小儿:[答案] 原文: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莎车县19764303189: 放言五首(其一)的翻译要字字翻译完整,先谢谢了!好的回答,我会追加十分的. -
道石小儿:[答案]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白居易七律《放言五首》,是一组政治抒情诗.诗前有序:“元九④在江陵时有《放言》七句诗五首,韵...

莎车县19764303189: 放言五首其三主要内容是什么?(概括) -
道石小儿:[答案] 主要内容是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具体分析如下: 1、放言五首·其三 【唐】白居易 赠君...

莎车县19764303189: 放言五首(其三) ①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 -
道石小儿:[答案] 小题1:从诗歌的前两联不难看出,这种方法不是“钻龟”“祝蓍”,而是“三日”“七年”,即时间.小题2::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在表现手法上,以议论为诗,但寓哲理于形象之中,诗的颈联举出周公、王莽两个...

莎车县19764303189: 放言五首 -
道石小儿: 放言五首 白居易 序 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长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每咏之,甚觉有 味,虽前辈深于诗者,未有此作.唯李颀有云:“济水至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斯 句近之矣.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

莎车县19764303189: 唐朝诗人元稹的《放言五首》如何解析为现代汉语???有何典故?请高?
道石小儿: 《放言五首》 年代: 唐 作者: 元稹 近来逢酒便高歌,醉舞诗狂渐欲魔.五斗解酲犹恨少, 十分飞盏未嫌多.眼前仇敌都休问,身外功名一任他. 死是等闲生也得,拟将...

莎车县19764303189: 放言五首(其一)(其三) (古诗) 放言五首(其三)(1)这首诗的主题是( ).首联( ),颔联从自然景物入手具体介绍这一方法:( ).放言五首(其... -
道石小儿:[答案] 其三 1.主题是 ( 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 首联(提出解狐疑的方法,) 颔联介绍方法(让时间去考验) 其一 1.朝 名词作状语 在早上 2.耀 光亮 3.虽 ...

莎车县19764303189: 放言五首 其三 阅读答案 放言五首(其三)1.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就狐疑的办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 '赠'字强调—————— .这个办法是——... -
道石小儿:[答案] 1.强调方法的宝贵.这个办法是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他的意思是用时间来考验人 2.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