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平的人物生平

作者&投稿:狐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王西彦的人物生平~

1948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37年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1933年参加北平左翼作家联盟。历任福建永安《现代文学》月刊主编,桂林师范学院、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教授,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四届理事。王西彦,原名正莹,又名思善,小名余庆,浙江义乌青塘下村人。1930年在义乌初中毕业后到杭州民众教育实验学校就读。1933年入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读书,开始文学创作。最早的短篇小说《车站旁边的人家》,描写一个农妇被逼出卖肉体的惨景。同一时期所写的短篇小说,大都以浙东农村生活为题材。抗战初期,赴武汉参加战地服务团,到鲁南、苏北战地作民运工作。武汉沦陷后,到湖南《观察日报》和塘田讲学院从事编辑、教学工作。1940年到福建永安主编《现代文学》月刊。1942年后,先后担任桂林师院、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校教授。1946年写的短篇小说《人的世界》,写海滨城市一所房子在短短几个月内更换的五户人家,反映了知识分子在社会动乱中的痛苦精神状态。作品在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上颇具特色。抗战后期开始写长篇小说“追寻”三部曲:《古屋》、《神的失落》、《寻梦者》。同时又写作“农村妇女三部曲”:《村野的爱情》、《微贱的人》和《换来的灵魂》,但第3部未完成。解放后,参加湘东和皖北的土地改革运动。1953年担任上海《文艺月报》编委。1955年后从事专业创作,发表了很多作品。长篇小说《春回地暖》以较大篇幅描写农村变革的急剧斗争,稍后又出版了描写知识分子寻找道路的长篇小说《在漫长的路上》(第1部)。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1999年9月24日,王西彦逝世。王西彦从18岁发表第一篇小说《残梦》开始,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在文学道路上整整跋涉了68个年头,创作了100多个短篇小说和十几部中长篇小说、100多万字的散文以及大量的理论研究文章,选编成《王西彦选集》一套5卷。 1914年11月22日,王西彦出生于一个小康家庭,父亲王守伦是一位农村私塾教师。三个姐姐都在襁褓中“抱”给别人当童养媳,他和哥哥幸运地进了学堂。6岁,随哥哥上国民小学。学校设在一个名叫“西竺庵”的庙宇里,小小的西彦每天都和佛像作伴。有一次,哥哥从父亲的小书柜里拿出有插图的《三国演义》和《封神榜》,王西彦也跟着废寝忘食地读起这些神奇的故事。课余时间,他常常听堂叔讲“赤壁之战”等故事,使他对关老爷和周仓的神像感到非常亲切,于是吐口水到毛笔上,从关帝爷身上蘸来颜料在纸上画起这些人物的形象来,还想长大后当一名画师。由于他笔下的人物形象逼真,因此在村里还得了一个“小画家”的美称。不久,王西彦母亲病逝,王西彦因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又不满国民小学私塾式的教育,要求去县城上学,父亲就把年仅12岁的他送到义乌最早的官办学校绣湖小学读书。到了县城,就像“一条田涧里的小泥鳅一下子闯入小溪”。走出农村步入县城的他,十分珍惜这个美好的时机,刻苦学习,两年后考进刚刚起办的县立初中,开始阅读鲁迅的《呐喊》、《仿惶》等作品,这使他看到了“三国”和“封神”以外的另一世界。 1931年,王西彦在南京《橄榄月刊》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残梦》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在杭州读书的三年,王西彦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开始透过文学表面的东西,思考隐蔽在文学深层的真正内涵。“既然接受了火种,就得用来发光发热”,毕业前夕,短篇小说《车站旁边的人家》的写成,宣告了他对生活与艺术的探求的开始。1933年暑假,王西彦放弃回义乌当首任民众教育馆馆长的机会,只身到北平,住进和平门外佘家胡同8号的浙江会馆不收房租的小房子里。不料刚住进去,帮他的那位同学就被国民党宪兵给抓走了。王西彦举目无亲,身无分文,生活陷入困境。但天无绝人之路,正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奇迹般地得到了私立中国大学国学系主任吴承仁先生的帮助,进入该校读书,使他得以住在浙江会馆那间小房子里提笔学习创作。小说《车站旁边的人家》在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更加激发了王西彦投身文学的浓厚兴趣,开始是由于生活的迫使,其后是追求人生的一种方式,王西彦先后在《作家》、《国闻周报》等进步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既解决了生活问题,又实现了自己当作家的梦想。由于在《大公报》上发表作品,在一次内该刊编辑肖乾宴请青年作者的宴会上认识了沈从文先生,并随后到沈府拜访,受到了沈从文的热情款待。在写作上,受到了沈从文很多教益。 1949年,王西彦在湖南长沙迎来了祖国的解放,随即被聘为湖南大学教授。1950年3月,被选为长沙市文联副主席,6月,被选为湖南省第一届人大代表。后以土改队队员的身份参加了湘东平江老苏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并写出一系列反映土改前后农村动态的报告和散文。1952年、1953年,王西彦两次跨过鸭绿江到朝鲜战地访问。从朝鲜战场回北京后,由张天翼、沙汀介绍,参加了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1954年4月,调任专业作家。从1937年到1954年,王西彦虽然奔波不定,但在创作上却是—个辉煌时期。从反映家乡亲人的凄苦到战地实况的描写,继而转向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探索,王西彦的作品又上升了一个台阶。他在锲而不舍的艺术追求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1963年6月,长篇小说《春回地暖》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作品一问世,就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逐日广播两个多月。接着,上海和长春两家电影制片厂要求把它改编为电影剧本,但由于极“左”势力的阻挠,未能实现。这期间。他又创作了长篇小说《在漫长的路上》第二部,并整理材料,准备第三部的创作。1965年4月,姚文元在上海《萌芽》月刊上发表长篇论文,把王西彦和邵荃麟一起诬为“资产阶级在文艺界的代理人”、“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提倡者”,大加挞伐。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王西彦因在以前发表的一篇散文里引用了浙东俗语“民心若不顺,皇帝下龙廷”,而被当作首批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公开点名批判。《解放日报》、《文汇报》都为此发表社论,不少报刊出版声讨专辑,《文汇报》在搜集“罪证”时,连续出版《王西彦反党反社会主义材料》达五六册之多。一夜之间,王西彦成了“专政对象”、“牛鬼蛇神”,住房被封,工资被扣,戴高帽子游街,罚跪挨打受尽了肉体和精神的折磨。1967年初,上海“造反派”把王西彦、巴金、魏金枝、师陀、孔罗荪、吴强等六人作为“罪行”最严重的“牛鬼蛇神”关进不超过5平方米的煤气灶间。巴金后来在一篇《写真话》的文章中提到了他和王西彦一起关“牛棚”的日子里,两人表现出来的不同思想和不同反应。巴金对别人称他为“妖怪”想不通,甚至是痛恨,但人们说他是“精神贵族”批判他“要求创作自由”时是真心“认罪服罪”。巴金当时认为既然认真进行“改造”,就不怕吃苦,就应当服从监督组的规定。而王西彦则不同,他始终不承认自己有罪,就一直在顶,因而比别人吃的苦头更多。“文革”结束,从“牛棚”中出来的王西彦成了巴金的挚友。王西彦常常外出散步至巴金家,因为走得多了,竟数出了步数,两家相距2300步。 1977年到1990年,王西彦以参加社会活动和整理三四十年代作品为主。自1977年开始,他和巴金的交往更为频繁,关系更加密切。12月间,他与巴金、钟望阳、柯灵、茹志鹃、孙罗荪、草婴等人一起参加了《人民日报》召开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的座谈会。次年年初,和柯灵、孔罗荪、张乐平在巴金家作客,并由中央电视台拍成电视片。参加接待了法国、西德等国的新闻代表团,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会见玻璃维亚作家,与比利时、日本、委内瑞拉、美国、英国、印度、瑞典等国的教授学者及官方人员建立了友好关系。其间创作了著名散文《炼狱中的圣火》,追记了“文革”中和他朝夕相处、长期共患难的巴金在“文革”中的遭遇。1984年,71岁的王西彦被选为上海作协副主席。1986年10月,任中国作家代表团团长,出访南斯拉夫,在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举行的国际作家会议上作了题为《文学应该相信自己的力量》的发言。1988年9月,王西彦应邀偕夫人周雯回家乡参加了“撤县建市庆祝大会”,会后回到阔别多年的青塘下老家。还参加了家乡业余作者创作座谈会,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家乡的作者:“从事写作一定要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手,这是艺术良心,评判什么事,标准只有一条,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对国家政策是如此,对文艺作品也是如此,这是作家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 王西彦对文化界发生的畸形裂变特别忧虑。在一次与好友巴金的对话中,王西彦说:“文学曾经是政治的附庸,现在又要演化成商业的附庸了。”“文学、艺术不应该成为附庸。现在呀,什么都是钱钱钱!良心良知都可以不要。”巴金回应说。“我对中国文学的前景抱悲观态度。”王西彦直言他对文坛现状的批评。“我倒不悲观。文学在社会生活中还是有生命的。它不一定每天都有好作品。”巴金从更高的历史阶段上俯视,情绪似不像一些文章描写的那么忧郁。“目前这种状况,文学、艺术在受金钱的引导,出版也是,如此发展下去,我对中国的文化也感到悲观。”“你对文化也感到悲观?”“对,我也悲观。”在老朋友面前,王西彦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它的发展有快有慢,有时也会歇一歇,说不定……是个……酝酿期。”两位作家,他们的观点或悲观或不悲观,其根本都是出于对文坛现状、对中国文化长远发展的深刻思考。 1993年5月,王西彦最后一次回义乌。80岁高龄的他参观了小商品市场和母校义乌中学,他的爱乡之情溢于言表。他说起了在加拿大温哥华访问时回答一位英国女诗人的提问:“你认为作家和诗人的根在哪里?”“在他的家乡,在他对家乡、祖国和人民的爱。”王西彦生在义乌,对义乌的文学事业倾注了很多的心血,每次回家乡,他都和家乡的文学青年座谈。义乌文联办的《枣林》文学报,他是每期必看。他还热心地为家乡业余作者题写书名,为编《义乌文化志》写作,与义乌文学青年通信。作为一个以“乡土作家”著称的作家,王西彦的创作最初“以家乡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展示了“悲凉乡土”的实际人生。作品反映的大多是家乡的人情世态。后来,接触到了许多知识分子,描写知识分子坎坷遭遇是他一生中写得最多的题材,也成了他最受评论界重视的上乘之作。

张乐平是作家“三毛”陈懋平的干爹,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漫画家之一。关于笔名三毛本人还曾说过:“起初起此名,看了陈乐平的漫画《三毛流浪记》,觉得这个名字很不起眼;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1989年,千里来沪寻父,被传为文坛佳话。
三毛生性浪漫,三岁时读张乐平《三毛流浪记》,印象极深,后遂以“三毛”为笔名。为了追寻心中的那棵“橄榄树”,她踏遍万水千山。然而,无论是异国都市的生活情调,还是天涯海角的奇风异俗,都没能消解她心中的中国情结。
尽管她嫁给了一个深眼高鼻的洋人,但她仍是一个完整的东方女性。三毛从来不刻意追求某一种技巧和风格,一切都显得平实与自然。然而在她信笔挥洒之中,却又蕴涵无限。 有读者认为“流浪”才是她的真正的名字。

扩展资料:
十五年的写作生涯中,三毛直惦念着那个给予她笔名和精神感染力的漫画家张乐平。当她有一天在报纸上听说张乐平先生想要见见她时,她内心非常快乐,很快就托亲友带来封信给正在住院的张乐平。
当时张乐平得了帕金森综合征,正接受治疗,他头晕目眩,双手发抖,但他还是让口述了一封长信给三毛,还回了一幅“三毛”漫画像送给三毛,使三毛很是感动,发愿一定要去大陆见见张乐平并认作爸爸。
张乐平后来在文中提及:“有人向我讲起台湾有位女作家,以我笔下的三毛为笔名,当时我总不信,不信这个笔名同我画的三毛有什么瓜葛。后来,有人把一-本杂志拿给我看,上面确有她自己叙述笔名由来的记载,老朋友黄苗子在一次会上也证实了这件事,我这才信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乐平

1910年,生于浙江海盐县,父亲张舟若是一位小学教师,母亲擅长刺绣、剪纸,是张乐平 最早的美术启蒙者。一家六口的生活,全靠他微薄的工资来维持。张乐平是兄弟三人中最小的一个。按照中国北方和华东一带给孩子取乳名的习惯,家里有几个孩子的,往往就大毛,二毛,三毛……依次排下去。张乐平从小就酷爱画画,海边的沙滩是他的画板,岸边的芦苇是他的画笔。
1923年,在小学老师的指导下,少年张乐平创作了平生第一张漫画《一豕负五千元》,讽刺军阀曹锟贿选,在当地名噪一时。
1925年,小学毕业之后为了生活,15岁就到上海郊区的一家木行去当学徒。在旧上海,当学徒无异于受苦受难的同义词。张乐平在木行,白天晚上都要干活,但他对画画的爱好丝毫都没有减少。他没有钱买纸,而木行里除了账簿和信纸之外就没有其他纸张了。当时,木行的老板爱抽烟,张乐平就利用他为老板卷纸媒的机会,将纸留下一条空白,其余地方都画上画。不久以后,老板发现了,张乐平不得不另谋生路。后来,张乐平进过私立美术学校,在印刷厂当过练习生,在维罗广告公司绘制广告画和加工来稿,也为教科书画插图,后来又进了三友实业社当绘图员……张乐平先生还画过一些时装设计画,曾经与叶浅予合作画《明光麻纱》的时装设计书。 1927年,在家乡反对军阀迎接北伐军宣传队作画。
1929年,开始向上海各报纸投稿。30年代初期,经常在《时代漫画》等刊物上发表漫画作品,逐渐成为上海漫画界较有影响的一员。
年轻的张乐平成了上海滩上颇有名气的三位专职漫画家之一。社会日报、时代漫画、时代画报、新闻报、新闻夜报、现象漫画、独立漫画、上海漫画、中国漫画、漫画界、漫画之友、牛头漫画、群众漫画、泼克、电影艺术、美术杂志、论语、多样文艺、青青、立报等等,上海的报章杂志上都刊登有张乐平的漫画作品。
1935年,春夏之交张乐平笔下的三毛漫画形象在上海诞生,其奇特的造型立即引起广大读者的注意。三毛这一典型形象深刻表现了旧中国流浪儿童的苦难生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以后又被改编成电影故事片、木偶片。
1936年,为筹组全国漫画家协会,当时有7位知名漫画家先行被推定为漫画家协会上海方面的筹备委员,张乐平是其中最年轻的一员。
1937年抗战爆发,青年张乐平与上海一些漫画同仁迅速成立救亡漫画宣传队,由叶浅予为领队,张乐平为副领队,率队离沪宣传抗日。
1938年,叶浅予因公赴香港,由张乐平主持漫画宣传队队务。
1939年,漫画队在桂林兵分两路,张乐平担任其中奔赴前线的队长,坚持战斗至抗战胜利。张乐平先生是当时在中国坚持战斗岗位最久、辗转各省各地最多的漫画家。他率领救亡漫画宣传队战斗在沪、苏、鄂、皖、浙、湘、桂、赣、闽、粤诸地。
1940年,张乐平在上饶战区担任漫画宣传队队长,并出任《前线日报》副刊“星期漫画”主编。第二年,又在金华参加进步画刊《刀与笔》的筹备与编辑工作。张乐平在东南地区一带坚持漫画宣传工作直到抗战胜利。
1945年,张乐平从广东重返上海,开始新的漫画创作生涯。
1946年,在上海参与发起上海美术作家协会和上海漫画家协会。同年,《三毛从军记》在上海《申报》发表,引起轰动。第二年,另一部传世之作《三毛流浪记》在《大公报》连载,激起社会强烈反响。这一时期,张乐平的漫画作品大胆地反映了深刻的社会矛盾。
1949年4月,在宋庆龄的支持下,张乐平举办了三毛原作画展,并义卖三毛原作及各种水彩、素描、写生画,筹款创办“三毛乐园”,收容流浪儿童。 1949年5月29日,张乐平与刘开渠、杨可扬、郑野夫、庞薰琹、朱宣咸、温肇桐、陈烟桥、邵克萍、赵延年等国统区美术先驱代表上海美术界在《大公报》发表迎接解放的“美术工作者宣言”,该“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统区美术和上海近代美术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1950年,张乐平担任上海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以后长期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并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常务理事、顾问,中国文联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五、六十年代,张乐平创作了大量的时事漫画,名重上海滩。在此期间,张乐平除创作单幅漫画外,还有系列漫画。张乐平在《小朋友》、《儿童时代》等刊物上长期为儿童作画,并经常深入 学校及少年宫等儿童活动场所辅导小朋友,曾几次荣获“全国先进儿童工作者”称号。
  张乐平的艺术生涯是多姿多彩的。除了画漫画,他的年画、插图、速写、素描、水彩画、剪纸、国画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例如,他的年画曾在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上获得一等奖”。
1977年6月1日,三毛阔别十年后,以系列漫画《三毛学雷锋》形象复出。以后,张乐平又创作了《三毛爱科学》、《三毛与体育》、《三毛旅游记》、《三毛学法》等系列连环漫画。
1983年,文化部在北京举办《三毛流浪记》原稿捐赠授奖仪式,原稿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同年,这位令人尊敬的“三毛之父”再次荣获“全国先进少年儿童工作者”称号。1985年,荣获首届中国福利会“樟树奖”。
1983年起,张乐平患严重帕金森综合症,创作遇到极大困难,但仍在“救灾义卖”等活动中,用颤抖的手坚持作画。平时仍关心着我国的漫画事业和青少年教育事业。
1985年,《漫画世界》刊物在上海创刊,张乐平任主编。
1986年,创作最后一套连环漫画《人到老年》。
1989年,以“三毛”为笔名的台湾著名女作家陈懋平千里来沪寻父,被传为文坛佳话。张乐平晚年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倾注了巨大的热情。
1991年,以《我的“女儿”三毛》一文,荣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峡两岸情”征文特等奖。
1991年4月4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最后一幅漫画作品:“猫哺鼠”。
1991年冬,张乐平决定将《三毛从军记》原稿捐献给上海美术馆。
1992年1月23日,在上海华东医院因吸入性肺炎病情恶化。
1992年9月27日下午6时,在上海华东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2岁。




名人的故事照片名言佳句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他拥有几个荣誉学位,是皇家学会会员。 他因患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4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

汪野亭瓷版画家的生平和履历及主要作品有哪些?
500多位来自各方的人士,护送其灵柩上船回乐平安葬。传世主要作品 民国 汪野亭绘粉彩山水图砚屏、笔架 民国 汪野亭粉彩山水瓷板 民国 汪野亭绘粉彩山水人物图瓷板 民国 汪野亭山水瓷板 民国 汪野亭彩绘瓷板 民国 汪野亭山水 四屏 民国 汪野亭绘粉彩山水瓷板挂镜 民国 汪野亭绘粉彩山水图瓷板 民国 汪野亭粉彩“...

王德真:唐朝时期宰相,他有着怎样的生平经历?
唐高宗时期,授中书舍人,迁户部侍郎。永隆元年,累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出任相王长史。光宅元年,授太常卿、侍中,册封乐平县男。垂拱元年,出任同州刺史,坐罪流放象州,最终卒于流放地。神龙革命后,恢复名誉官爵,追赠尚书左仆射,归葬于神禾原。人物生平 王德真,雍州霸城(今陕西...

兰陵王生平
人物生平兰陵武王高肃(公元541年(公元?年-573年),南北朝北齐王室,汉族,现河北景县人。一名孝瓘,字长恭,是北齐世宗文襄皇帝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

关于屈原的资料
生平 家族 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家庭,屈原和楚王一样,芈姓.该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现在湖北省秭归县境内)。这就是屈原的故乡。春秋初期,约公元前7世纪,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称为屈瑕,他的后代就以屈为氏了...

蔡谟的人物生平
其他类似问题 2016-06-15 景延广的人物生平 2012-10-23 人物生平简历 6 2016-06-10 云曙碧的人物生平 2 2016-06-10 叶时金的人物生平 2016-06-01 王鼎昌的人物生平 2016-05-28 孔令志的人物生平 10 2016-06-08 贾崇兰的人物生平 2016-06-14 伍献文的人物生平 更多类似问题 > ...

黄知真的人物生平
1927年随父黄道参加赣东北起义。根据地巩固后,先后进入江西苏区列宁小学、列宁师范读书,接受革命教育。13岁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5岁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闽北分区儿童局书记,闽北军分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弋横工委书记,中共皖南特委青年部部长,中共乐平县委书记,...

司马炎之父:晋文帝司马昭,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成语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司马昭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的弟弟,景初三年(239年),司马昭被封为新城乡侯。正始元年(240年),为洛阳典农中郎将。当时正值魏明帝大兴奢侈之风以后,司马昭免除苛捐杂税,不误农时,百姓大为喜悦。后转为散骑常侍。 正始五年(244年),大将军曹爽伐蜀时,以司马昭为征蜀将军,作为夏...

我想知道关于战国时期屈原的人物生平、社会关系及其参政理念。(详情如 ...
还有就是与屈原有关系的所有人物,包括他的妻子,亲人,同事,朋友等等一系列的社会关系。我还想知道楚国在文化方面的造诣,特别是在音乐、舞蹈、绘画等方面的成就!百度上面的已经看过,就别放上来了!我要详细的。记住,我所需要的是关于屈原生平,而不是笼统的介绍,所以不要从百度百科里面直接复制过来。最后重申一次,不...

有关屈原的生平事迹
屈原的生平事迹:屈原,湖北秭归人,芈姓屈氏(与楚王同姓不同氏,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名平,字原。生卒年未见正史记载,史学界尚有争论。据推测生于公元前342年3月6日,卒于公元前278年4月26日。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

千阳县15387385943: 张乐平的个人资料?
苑维辛芩: 张乐平浙江海盐人,毕生从事漫画创作,画笔生涯达60个春秋.他所创作的三毛形象,妇孺皆知,名播海外,被誉为“三毛之父”. 三毛之父张乐平(陈懋平的干爹),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漫画家之一.

千阳县15387385943: 我国著名漫画家.他所创作的三毛形象妇孺皆知.他是谁 -
苑维辛芩: 张乐平(1910.11.10 ~ 1992.9.27[1] ),男,浙江海盐人,毕生从事漫画创作,画笔生涯达60个春秋.1949年后,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解放日报社、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任专业画家.80年代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漫画世界》主编.其漫画以政治讽刺见长.1949年后还画了三毛在新时代的经历系列画集,共出版10多部三毛形象的漫画集.他所创作的三毛形象,妇孺皆知,名播海外,被誉为“三毛之父”. 三毛之父张乐平(①漫画“三毛”形象的创作者;②作家“三毛”陈懋平的干爹),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漫画家之一.

千阳县15387385943: 三毛流浪记的作者是谁后来又被称作什么? -
苑维辛芩: 作者张乐平,他所创作的三毛形象,妇孺皆知,名播海外,被誉为“三毛之父”. 三毛之父张乐平,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漫画家之一.20世纪30年代初,漫画成为激越的时代鼓手,引人瞩目,张乐平就是其中新锐的一员.

千阳县15387385943: :三毛流浪记的主角,从小被人嫌弃,孤苦伶仃,无名无姓.提示:人物 艺术家 -
苑维辛芩: 《三毛流浪记》是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先生的漫画名作.张乐平,男,1910年11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海盐县海塘乡黄庵头村,逝世于1992年9月28日.中国著名漫画家.个人背景职业:漫画家代表作品:《三毛流浪记》

千阳县15387385943: 《三毛流浪记》的作者是谁? -
苑维辛芩: 中国杰出的漫画家张乐平

千阳县15387385943: 张乐平是一个怎样的人 -
苑维辛芩: 张乐平是一个严格要求自身、画工高超、工作专心、令人尊敬的艺术家

千阳县15387385943: 张乐平共画了几部关于三毛的作品?分别是什么? -
苑维辛芩: 《三毛翻身记》、《三毛日记》、《三毛今昔》、《三毛新事》、《三毛迎解放》《三毛学雷锋》《三毛爱科学》、《三毛与体育》、《三毛旅游记》、《三毛学法》 《三毛流浪记》张乐平 浙江海盐人,毕生从事漫画创作,画笔生涯达60个春秋.他所创作的三毛形象,妇孺皆知,名播海外,被誉为“三毛之父”. 三毛之父张乐平(陈懋平的干爹),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漫画家之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