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悟道有三重境界

作者&投稿:播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参禅悟道有三重境界:

  见山是山,

  见山不是山,

  见山只是山。

  三重境界,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三个阶段。

  第一重境界,“见山是山”,是执着的境界。

  这是没有参禅时的凡夫俗子的见解。在这个时候,我们还没有破除世俗的见解,我们局限于感官的认识,被外在的色相所迷惑,“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如见到美女、美酒、美元,就魂不守舍,意醉神迷,生起种种贪求、执著之心。我们将山水看做是实实在在的山水,不知道它们原来是因缘所合成的事物,不知道它们的本性是空的。这样,外界的事物扰乱了我们的心灵:“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目盲、耳聋、口爽,这就是凡夫俗子的执着境界。

  第二重境界,"见山不是山",是虚无的境界。

  通过一段时间的参禅,随着认识提高,我们对宇宙万象的真实相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知道了四大皆空,万法皆空;知道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知道了“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并且,这不可得亦不可得。

  我们感悟到:一切都是无常,一切都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我们感悟到荣华犹如花间露,富贵好比草上霜;感悟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在这个时候,当然就有“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感受了。这时候眼中的美女、美酒、美元,与前一阶段就大不一样了。美女是什么?一堆碳水化合物罢了;美酒是什么?H2O1嘛;美元是什么?一堆废纸,做卫生纸还嫌脏!

  这第二重境界是对第一重境界的否定。在第一重境界中,我们什么都要要要,在第二重境界中,我们对什么都扔扔扔,这就陷入了虚无。因此,我们还必须继续修行,进入第三重境界。

  第三重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是淡定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我们用不着刻意逃避外界的形相,青山绿水依然,而修炼有成的人,已经修成了金刚不动的禅心,用淡定从容的慧眼,看到了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这时,山只是山,水只是水,我们对它们清清楚楚地觉察,却不计较,不执着,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是《维摩诘经》所说的 “善于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就是《坛经》所说的:“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

  这就是人生的三个境界:执着的境界;虚无的境界;淡定的境界。

  我们之所以对同样的山水,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通过修炼,我们的心灵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运用这个理论,我们就可以对我们的生活进行一个新的审视。

  当我们参禅之前,我们的生活,是世俗的生活,见到功名利禄、酒色财气,容易被它们迷惑,这叫“见山是山”。

  当我们开始参禅时,我们将世俗的生活全部抛弃,将一切俗世的功名看破、放下、抛掉,这叫“见山不是山”。

  当我们参禅大彻大悟时,我们在形式上重新回到了世俗的生活中,重新过世俗的生活,但我们的心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们珍惜一切,善待一切,欣赏一切,但不执著,不计较,不贪求。我们继续求名,继续谋利,但和在第一阶段的求名求利有了本质的不同,有了霄壤之别,这就叫:“求名要求万世名,谋利要谋天下利。”我们的视野更广阔,我们的胸怀更博大,我们的人格更精纯,我们的爱心更加浩瀚无涯!

  希望大家修炼好自己,去感受去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境界,这样的生命才是智慧的生命,才是清醒的生命,才是超越了执着、超越了虚无的从容淡定的生命!

  达照法师:参禅悟道三个境界

  参禅受用要分三个境界。

  第一步就是破本参

  破本参是破什么?就是你看一念不生之前,参住这个话头,追究这个疑团。疑团打破了,悬崖撒手,丧身失命,天地广大,无家可归,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你立足。所以禅师说:去年穷不算穷,去年穷是没有立锥之地,今年穷才算穷,今年穷连锥也没有了,去年那个锥还不知道往哪里下,现在连锥都没了。

  就是昨天告诉大家的:“念佛是谁问者知”,问的这个人,不但所参的那个一念不生之前的境界,犹如虚空幻影,原来看镜子里面有东西,看了半天你才知道,镜子只是一个反光作用,里面啥也没有,那个是所看的没有,能看的也彻底透过了。放下自在、能所双亡就是达到了打破本参的境界。

  所以参禅要悟道,悟到什么?就是所参的这个东西,现在我们用语言讲来实实在在,大家去感受也明明白白,可是你参,再参下去,参到最后,你发现能参所参虚空粉碎,因为虚空还有个概念,这个概念也粉碎了,不但没有立锥之地,而且是这个锥也没有了,放舍根尘,无牵无挂。

  悟道的这个人如果过去听过无我的道理,相似地在境界上体会过,已经认准无我的涅槃是生命的真相,而现实的种种五欲六尘纯是幻想的结果,因为世间的价值观念随时在改变,没有一定,真理是不变的,不停地在改变的这些全是客尘烦恼,他懂得这个道理,一旦是参破了,他是如获至宝、欢天喜地,可以庆快平生;如果还没有听过这种法,没有做过思维观察,那一旦看到了能所双亡、无我无人,他内心自然生起极大的悲感,为什么要伤心、痛哭流涕?就是过去无量劫以来,把这个“我”当着宝贝,所有的一切都围绕“我”去展开,而这个时候他不得不承认,这一切法原本无“我”,过去随时随处紧抓不放的宝贝,好像被摔破了,怎能不伤心呢,这是悟道的破本参的人。

  第二步破重关

  如果大家发过大乘的菩提心,希望在自我解脱的时候,能够回转根尘,回到现实度一切众生,使众生也从种种痛苦颠倒当中解脱出来,那么就需要破重关。

  重关怎么破?事实上破重关就是不住涅槃、无话可说。本来看到涅槃是无相的,大家如果有大菩提心的善根,当你一旦看到了无我,身心的重担卸下来,你接下来就会迫不及待地去度一切众生,你已经没有各种忧伤痛苦,就很想去为众生分担这种忧伤痛苦。

  但是分担的时候又难免会做错了一些事情,后得分别智不够,所以菩萨在破重关的情况下,要修习一大阿僧祇劫,那不是简单的,那个跟我们现在要了生死的难度不相上下。我们要了生死,还是自己一个人的生死问题,菩萨要在破重关以后,要能够圆融自在,那要为一切众生解决问题,这谈何容易啊!

  对他好他粘着了,对他不好他又脱离了,就像你手上抓的鸟,抓紧了它死掉了,放松了它又跑掉了,自己用功是如此,你要度众生也是如此。你对他好,他马上把你当亲人看,粘着了,使他增长了另一重执著,你对他稍微冰冷一点呢,他跑得远远地,又不接近你,又不喜欢听法了。

  所以度众生对于破重关的菩萨来说,是他要学习的课程,从这里悟到的是大乘的菩提道,只到第三个阿僧祇劫圆满,才是真正地圆融自在。

  第三步破牢关

  我们大家如果有大乘根性,度众生的愿望又非常的强烈,参禅参到关键时刻,不但自己在参无我,同时也在参一切众生的无我,不但自己定力好了以后,慢慢观察到自己的身心感受都是有前因后果,而且也看到了其他众生在事相上各种各样的前因后果,他生这个病原因在哪里,他会有这种烦恼,他的毛病在哪里,慢慢地观察,慢慢地呈现,慈悲心越重心越细。

  当你一旦打破虚空,那就本参重关一起透,只是两个念头:第一个念头自我没有了,第二个念头众生也是无我,两个念头就经历了两大阿僧祇劫,所以禅宗有破重关的功夫,当然末后牢关是圆成佛道,那么我们大家就要知道,参禅悟道几何时。


参禅悟道是什么意思
同时,参禅悟道也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探索。通过修行,人们能够领悟到生命是无尽的流转,是不断的变化和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能够超越个人的局限,感受到宇宙的无限和生命的真谛。此外,参禅悟道也是一种提升个人修为和境界的途径。通过不断的禅修和领悟,人们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和智慧能力。

参禅悟道是什么意思?
参禅是禅宗用以学人求证真心实相的一种行门。参禅最要生死心切。和发长远心。若生死不切。则疑情不发。功夫做不上。若没有长远心。则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个长远切心。真疑便发。真疑发时。尘劳烦恼不息而自息。时节一到。自然水到渠成。悟道的意思是:领悟佛理、领悟道经。唐王维《...

参禅悟道”这四字。
这三个阶段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我用《五灯会元》卷十七一则语录说明一下: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善知识,有道行的人),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榭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这中境界三...

南怀瑾老师:禅宗为什么打人“棒子”
卍卍卍 那麽我又插过来了,苏东坡后来也学禅,有一首诗讲修禅心得的境界,苏东坡比周德山迟个两、三百年了,周德山是唐朝人,苏东坡是宋朝人,苏东坡讲学佛、参禅悟道的境界: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卍卍卍 他说,之前没有到过江西庐山、浙江西湖看过恨...

什么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就是明白自己的菩提心,见性就是见到自己的本心本性,成佛是成法身佛。顿悟了心性,就缩短了修证的时。明心是发现自己的真心;见性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了,所以说是直指本心。明本心,见不生不灭的本性。乃禅宗悟道之境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从而...

如何远离凡尘俗世. 不被世俗玷污.
参禅悟道后的心境是——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四万八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苏东坡参禅的三个境界,正如青原禅师所云,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参禅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禅者经此三关,虽能开悟,但并非修证,悟是解...

怎样才能远离世俗?
小隐隐于林,中隐隐于世,大隐隐于朝!世俗,只要人活着,就有欲求,有欲求就自然不能免于世俗。看淡,看清,世俗红尘安然过。不强求即可

三重境界,心随境转 → 境随心转
中的人生三境,从对未知的渴望,到执着的追求,再到顿悟后的平静。第一境象征着对远方的渴望,第二境是对目标的坚定和付出,而第三境则是历经千辛万苦后,蓦然间的顿悟与归真。这三重境界,犹如心随境转到境随心转的过程,启示我们理解人生,需要不断地修炼内心,以达到更为深远的领悟。

参禅的意思?
大彻大悟后不是直接成佛了,而是还要过正常人的生活,他们是真正的肉身菩萨,他们的业还没走完,涅槃以后还会再来到人间度劫,只要没成佛以前他们都算是在修道。 禅参是佛法里川万四千法门之一,八万四千种法门都是方便法,证得初果阿罗汉以后就已免坠三恶道,悟道以后的菩萨不受六道约束,来去自如...

禅宗入门该如何
如果对禅学思想史感兴趣,想知道禅宗“直指人心”的思想是如何形成、发展、演变,又是如何与别的思想体系发生关系,那么可以看看杨曾文教授的《唐五代禅宗史》和《宋元禅宗史》。也可以读读《祖堂集》。书店都有。如果想看看禅思想与别的思想的碰撞,可以读读《吐蕃僧诤记》或纳珀博士的《藏传佛教中观...

颍泉区13657935281: 宋代有位禅宗大师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
宜例朗瑞:[选项]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颍泉区13657935281: 人生境界的佛教禅宗三境界 -
宜例朗瑞: 佛教禅宗参禅三重境界,常被引申用来形容看待事物的不同境界. 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唐代禅宗大师青原惟信语: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即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宋代禅宗三境界: 第一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第二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第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颍泉区13657935281: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 -
宜例朗瑞: B试题分析:题干描述了参禅过程中获得的认识在不断变化发展,②符合题意;材料描述的是对同一对象产生了不同的认识,这说明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一个能动反映的过程,③符合题意;实践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①错误;认识是主体对客体反映,而不是创造客体,④错误.答案选B.

颍泉区13657935281: 如何理解的三层境界 -
宜例朗瑞: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 1、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2、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3、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颍泉区13657935281: 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境界是" -
宜例朗瑞: 佛教三个境界: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 第一层次,我们都能做到,我们普通人就是见到什么就认为是什么,而且认为所见的都是真实. 第二层次,是菩萨修行境界,普通人就见不到了.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说的就是这个境界. 第三层次,就是佛的境界,是最高的境界.佛的观法叫中观,中观就是将假观与空观圆融的观法,所以中观还是立足于观察对象上的,并没有离开观察对象. 综合地说就是真俗二谛.俗谛就是我们对世间的认识,真谛就是佛对世间的认识.真谛不离俗谛,故而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颍泉区13657935281: 禅悟人生——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依旧是山,看水依旧是水!”这体现的哲理是() -
宜例朗瑞:[选项] A. 认识因其形象具体而具有直观性 B. 认识因其最终回归而具有重复性 C. 认识因其不断变化而具有不确定性 D. 认识因其循环上升而具有深刻性

颍泉区13657935281: 有位哲人说,人生有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确是山,看水确实水.请用准确,... -
宜例朗瑞:[答案] 第一境界:与生俱来的本能,只要目能视物,看山自然是山. 第二境界:人一进入青年直至中年后半程,看世界就加上了自己的人生期待.认为应该如何如何.对好多事不理解,愤慨."愤青"多出于此时.因为人在这一期间思想最活跃,精力最旺盛,体...

颍泉区13657935281: 禅悟人生——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依旧是山,看水依旧是水!”这体现的哲理是( ) -
宜例朗瑞:[选项] A. 认识因其循环上升而具有深刻性 B. 认识因其最终回归而具有重复性 C. 认识因其不断变化而具有不确定性 D. 认识因其形象具体而具有直观性

颍泉区13657935281: 何谓“看山看水的人生”三层境界?
宜例朗瑞: 人生三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

颍泉区13657935281: 第一个看山是山第二看山不是山第三个看山还是山成就平凡心 -
宜例朗瑞: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此为修炼伊始,只能见到事物的表象.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此为达到一定境界后,可由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质,不为肉眼所迷惑.三.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此是已得超然智慧,进入无我境界,"山山水水"已于我无碍.希望帮到你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