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这个村真有来历!明洪武年间的“朱吃康”事件至今流传

作者&投稿:丁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作者|王河北

在我的老家禹城辛寨镇王家坊村西南三公里处,有一个古老、文明、富裕的小村庄叫叠道村(又名丰收村)。它东面与战高村接壤,东北与王庄村为邻,西北与石庄村搭界,村北是陈寺村,村南是辛寨通往杨圈村的环乡公路。

通过查阅有关 历史 资料,采访现年94岁的刘殿祥老人得知:明朝洪武初年(即公元1369年),刘氏祖先刘汉章,刘汉杰兄弟俩儿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迁来立村,最早取村名叫“刘家庄”,随后,康氏始祖康振先也从洪洞县大槐树移民,携家带眷来到该村定居。“问我家乡是哪里?山西洪洞大槐树”,“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刘、康两姓人家同命相连,相见甚晚,在这里和谐相处,盖房修屋,开垦耕地,繁衍生息。

材料提供者 村民刘殿祥,现年94岁

相传康振先早年学过阴阳八卦,会看阴阳宅,谁家盖房都要让他规划一番,选地基儿、看宅型、择日子上梁等都是全方位服务,遇到丧事,让他给看个阴宅,选个好的位置,据说叠道村井字形道路布局,就是他规划的,在村里是出了名的能人。人们根据他名字的谐音就送了一个绰号“康神仙”。“康神仙”兄弟三人,排行老三,据说二哥康振礼落户高唐州小张村。老家还有一个大哥叫康振让,家境殷实,心地也善良,但左脚有点残疾,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在洪洞县老家侍奉年迈的老母,因此他没有参加移民,离开故乡。此后,兄弟三人天隔一方。因交通不便,生活所迫,兄弟仨儿偶有书信来往,但多年不曾相见。康振让有个儿子叫康孝仁,非常懂事,从小立志学古圣先贤,孝敬父母,报效国家。康振 先就把他送到当地有名的私塾学校,接受教育,当地的秀才老师传授他知识。受名师指点,再加上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后举孝廉,入朝为官,拜当时的太宰胡惟庸为师。他办事公道,做事谨慎,善于体察民情,口碑极佳,得到胡惟庸的赏识,并受到胡惟庸重用。但“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康孝仁大显身手之时,不想卷入了皇权与相权的争斗,因宰相胡惟庸权势过大,朱元璋疑心他要篡权,早就萌发了诛杀胡惟庸的想法,终于朱元璋还是借“胡惟庸杀轿夫事件”杀了宰相胡惟庸。

史书记载,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并且将“权力斗争扩大化”,凡是列入胡惟庸的朋党,一律户灭九族,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可怜康孝仁 鞠躬尽瘁,为国尽忠,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到头来被定性为 胡惟庸朋党 。自己喊冤叫屈,仍然稀里糊涂掉了头,还连带了家人。整个康氏家族无论是老家康家洼,还是禹城县刘家庄,高唐州的小张庄,所有家族成员几十口无一幸免,全部被斩杀。就是死去的亲人,康孝仁的祖先、父亲康振让、叔叔康振先虽死也不得安宁,被官兵强行扒坟掘墓,分尸扬骨,整个刘家庄被官兵糟蹋得乌烟瘴气,满地狼藉。房屋被烧,树林被砍伐,后荒废成一大湾,还连累了其他村民。这件事情被刘家庄村民称之为“朱(猪)吃康(糠)”事件,至今广为流传。

叠道村头的美丽小河

有道是祸不单行,人祸刚刚平息,又来洪灾,上天像发了疯一般,携风带雨肆虐而下,暴雨致使河满壕平,刘家庄本来地势就低洼,整个村庄被淹,房屋被冲塌无数,道路被淹没,出行靠趟水。村长刘太公焦急万分,遂召集大家商量对策,村民异口同声表示听从调遣。大家齐心协力,不辞辛苦,几百口人男女老少齐动手,先是把道路两个宽面叠成土堰,然后用锨从周围把泥土从水里挖出,扔到叠成的堰里边,将道路垫高(高于周围水平面),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家多日紧张而又忙碌地劳作,村里被洪水淹没的道路终于露出水面,冲毁的房屋也得到修缮。从此后,出行再也不用靠趟水了,人们笑在脸上,喜在心里。村长刘太公为纪念这一 历史 性的时刻,以表彰大家叠堰成道的功绩,遂报请官府批准将“刘家庄”改名为“叠道村”。

叠道村的另一个来历。据说燕王扫北之时,因所处位置交通便利,道路交错重叠、四通八达,这里就发展成为一个重镇。该村村南那条东西向公路,就是高唐州通往济南府的官道必经之处,称之为“南官道”。因其村庄,通往四外八乡的道路九股八岔,交叉重叠,故命名为"叠道村"。上世纪“文革”初期,叠道村在村西北拿出六十亩地,作为试验田种植小麦,第二年麦季小麦获得亩产500斤的大丰收,震动了全公社,成为辛寨公社的样板村。为了满足叠道村社员期盼农业大丰收的美好愿望,遂将村名改为“丰收村”。改革开放以后,又将村名改回"叠道村",一直沿用至今。

叠道村 历史 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民国时期曾涌现出高梦九,刘殿勋两位杰出人物。

叠道村的村容村貌

高梦九,辛寨镇叠道村人。民国初年,为寻求救国真理,他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高小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东昌师范学校,较早地接受了孙中山先生的新民主主义思想,北京学生发动的“五四”爱国运动对其影响深刻。他痛恨北洋军阀对外软弱无能,对内镇压爱国学生的可耻行为,积极参加学校进步老师组织的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的政治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以后,高梦九和他的同学受进步思想影响,满怀爱国激情,走上街头散发抗日传单,号召全体中国人团结起来,一直对外。根据上级组织的安排,他回村秘密参加革命活动,联络乡里乡亲,成立保家队。村民们自发地从家里拿来斧头、棍棒、刀具等器械做武器,同祸害当地群众的日伪杂团做斗争,在周围村造成很大影响,成为日伪杂团的“眼中钉 ”。后来,高梦九在本镇五佛杨村土楼秘密召开会议,被人告密,土匪杂团组织人马,包围了土楼,高梦九身中数枪,负重伤,被抬往本区魏寨子村就治。据传被土匪头子派人在中药里下了毒,毒发身亡。唯一介绍高梦九加入组织的班主任孙老师,一直在聊城从事地下活动,后来由于叛徒出卖,被国民党逮捕,壮烈牺牲。高梦久的身份直到今天仍然是个迷。“文革”期间,上级曾经派人到叠道村,进行走访调查,因高梦久一家划的是上中农成分,属靠边站的对象,一直从事的是秘密活动,表面上看和一般的杂团组织没有什么两样,又和党组织失去联系多年,了解情况的当事人又先后去世,所以,调查人员也没有获得有价值的线索,无功而返。时隔多年,也再无人提起。

图为叠道村村民自发捐资两万余元修建的土地庙

刘殿勋,辛寨镇叠道村人。出身富裕家庭,天生聪颖,学习成绩优异,曾就读于燕京大学政治系,后任山东省省党部委员,协助省主席张宗昌管理政务,后协助山东省主席韩复渠管理政务。他为人正派,为官廉洁,口碑良好,给老百姓也做了一些好事。恰逢日寇侵略东北,紧逼华北,曾多次向韩复渠进言献策,劝韩早做打算,抵御日寇侵略,遭到韩复渠拒绝。他痛恨国民党腐朽统治,因满腔爱国热情被浇灭,政治抱负无法施展,遂心灰意冷,顿感大势已去,一怒之下递交辞呈。据说后来去了青岛大学教书。日寇占领山东以后,因病返回家乡,不久病逝。

王河北,男,山东禹城人,中学高级教师,山东散文学会会员、德州作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家协会会员。爱好读书、上网学习、 旅游 ,喜欢村志挖掘与整理。文章散见于《鲁北文学》、《德州日报》等报刊及《德州作家协会》等网络平台。

欢迎下载“齐鲁壹点”app

编辑信箱:599268545@qq.com


东营子村村名的来历与传说
村中流传着一个富有神秘色彩的传说。相传在村西边,有一口井,村民们饮用井水后,体质发生了奇特变化,变得肤色黝黑且身材魁梧,性情变得暴躁易怒,常常与相邻村庄的人发生冲突。村民们认为是这口井的水质问题引发了这样的现象,于是决定将它封闭,不再饮用。他们转而在村东另建了一口新井,这口井的水便...

益三村的来历
益三村的来历如下:在辉县市区西18千米处有个益三村,原名大孟淹,村南不远有小孟淹,村名因村子大小而别。据传,古时候有一年,一村民夜里睡觉梦到发洪水而惊醒,果见山洪暴发,河水漫堤,急呼乡亲避难,免遭水灾伤命,故人称梦淹,后演变为孟淹,又发展为两个村庄。大孟淹为纪念革命烈士陈益三...

村名字的来历
武陟县城东四十里处有个很大的村子叫乔庙,提到它的来历得从明初移民说起。元朝末年,朱元璋的明军与元军三次血洗怀庆府,怀庆府绝大多数人死于非命。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下令从山西洪洞县向怀庆移民。其中有一个叫乔大业的人被分配到武陟县千秋看,房屋全部倒塌,野草丛生,蚊虫成群,虎啸狼嗥,...

寒王村村名的来历沿革
马武将这个奇观带回献给汉帝,汉帝惊叹于这寒冬中开花结果的桃树,称之为“寒桃”。从此,赵村更名为“寒桃村”,这个名称沿袭至今,一些老一辈村民仍亲切地称“寒桃”为“寒王”。然而,寒桃村何时更名为“寒王村”呢?这一转变发生在清朝时期。当时的辽州(今左权县)有一位州官,他在寒冬腊月巡查到...

西窑村村名来历
西窑村的村名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据《临清县志》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这一年,北京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土木建筑工程,一位名叫李栾的窑户在此地,位于原有白塔的东侧,开始建立窑厂,专门烧制砖瓦,以供运输到北京使用。随着村庄的逐渐形成,这个地方因其白塔和烧砖业而被称为"...

前红石村村名由来
在历史的长河中,前红石村的来历颇有一番故事。据史书记载,这个村庄最初位于泊里东南大约4.9公里处,坐落在陈家贡湾西岸,地形上是丘陵起伏的地带。明朝初年,一位名叫陈嵩的居民,从江苏海州迁徙至此,开始了这个村落的建设。村落的名字源于此地的独特地理特征。这里有一大片醒目的红色石头,每当阳光...

玉溪村村名来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由于发音上的巧合,人们开始称它为“坑边”。直到民国三十六年(1947),一件重要事件改变了村名。当时,村里的旅菲华侨慷慨捐资,在村北建造了一座碑亭。在挖掘过程中,他们意外地发现了一方刻有“玉溪亭”字样的小石碑,这可能暗示了这片土地更深层次的美和历史价值。从此...

北里官庄村村名来历
北里官庄村的村名历史可追溯至元代末年,据《李氏家谱》记载,这个村庄的创建与一位名叫李燧的官员有关。李燧在元朝官至镇国将军,或是刺史,他在一次归乡途中,被此地的优美风水所吸引,决定在此安家,从而赋予了村庄“李官庄”的名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氏家族不再担任官职,他们的一些行为引起...

西郝村的历史来历
编辑本段1、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香店街道西郝村 村庄由来:明洪武年间,岳氏由云南迁至此定居,取名岳家屯,后称西郝家疃。 政区人口:位于香店街道驻地东北部,804省道南侧,东连东郝家疃村,西靠市开发区城东埠。耕地面积1034亩,村民154户,545人,人均土地1.83亩。 经济状况:村庄靠市区较近,在重点发展农业的同时,...

丰庄村村名来历
在明朝嘉靖年间,丰庄村的历史源于一个独特的背景。那时,由于土壤盐碱化严重,村民们种植的农作物产量极其微薄,难以满足生活所需。为解决这个问题,官府在村里建设了多座官窑,专门烧制砖瓦,用于北京城的建设。然而,这些砖的质量未能达到官方的标准,因此被拒收。村民们并未因此放弃,他们转而自行烧制...

正蓝旗18340041868: 袁拐村的来历 -
肇屈倍清: 村庄简史 据载,袁氏与明洪武年间由-县迁出,始祖择山东曹县黄岗集安户,又迁于曹州西北20公里关王庙居住.后兄弟分居,我祖择于袁拐,因村庄连在黄河古道拐弯处,故取名袁拐.袁拐1958年归属小留公社,1979年划归白虎公社,2000年归于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袁拐行政村. 袁拐村(鄢陵县柏梁镇)辖4个村民小组,272户,烟叶面积500亩,主导产业为花卉业和烟叶.

正蓝旗18340041868: 曹戈庄村在哪里 -
肇屈倍清: 1山东省胶南市曹戈庄村位于珠山街道办事处驻地北3公里,珠山路与琅琊台路交界处.该村地处青岛市西海岸临港产业加工区,村东是204国道,村北1公里处是“同三”高速公路,西外环路、北外环路、珠山东路、长春路环绕该村,...

正蓝旗18340041868: 双庙村的介绍 -
肇屈倍清: 明洪武年间,张姓择地立村,因村西有庙,中间一分为二,前面之神像面向南,北面之倒座观音面向北,故得双庙之称.

正蓝旗18340041868: 山西杏花村的来历? -
肇屈倍清: 《旧唐书》载唐代制度:“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里正坊村皆有正,以司督察”.杏花村地区在唐代有著名的郭栅镇,郭栅镇地处要冲当设乡长,位于今杏花村的东南方向二里处,古杏花村当属之.这种情况一直延...

正蓝旗18340041868: 张谷英是那里的旅游景点 -
肇屈倍清: 1、张谷英:张谷英村 2、张谷英村:岳阳市区以东约70公里的笔架山下,一个神秘的民俗古村 3、张谷英村: 以其明洪武年间迁居至此的始祖名字而定,繁衍至今已到了第26代,村中现在仍然有2000多人居住.古村坐落在三座连绵小山丘的怀抱当中,村前有一块直径约3米的天然巨石,形成“龙戏珠”的格局,四季都清澈见底的渭溪河在村中穿过. 名为村,却实际是1700多间明朝和清朝修建而成的民居全部连成一片,在“村”里走家串户,“晴不曝日,雨不湿鞋”———这是张谷英村最大的妙处. 那里还有许多故事和传说

正蓝旗18340041868: 白庙村的村名由来 -
肇屈倍清: 明洪武年间,白氏祖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在村东修庙一座,故命村名为白庙.

正蓝旗18340041868: 双庙村的简介 -
肇屈倍清: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大路口乡下辖村,明洪武年间,张氏、左氏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村东建有两座庙宇,故命村名为双庙.

正蓝旗18340041868: 碗窑古村落的历吏来历 -
肇屈倍清: 碗窑村旧称蕉滩或蕉滩碗窑,位于苍南县桥墩镇境内,玉龙湖河谷中上游,是清代浙南地区烧制民用青花瓷的主要基地.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融民居、古陶瓷生产线、古庙古戏台于一体,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商品经济萌芽时期以手工业工场为中心...

正蓝旗18340041868: 陈家沟在哪里?
肇屈倍清:陈家沟,是中华太极拳发祥地.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城东5公里处的清风岭中段,原名常阳村.明洪武年间,山西泽州人陈卜迁至该村,因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陈氏人丁繁衍,该村更名陈家沟. 陈卜善武艺,精拳械,曾设武学社于...

正蓝旗18340041868: 平度市田庄镇徐家村的来历 -
肇屈倍清: 徐家村 村庄由来 据徐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徐九公由四川迁来,择此地建家园.以姓取名徐家,后李、廉、傅等姓迁来,村称沿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