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米的长度是怎么制定的.为什么

作者&投稿:堵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米的长度是怎么规定的~

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米”(meter,metre)起源于法国。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米,1791年获法国国会批准。为了制造出表征米的量值的基准器,在法国天文学家捷梁布尔和密伸的领导下,于1792~1799年,对法国敦克尔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进行了测量。1799年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铂杆(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杆两端之间的距离定为1米,并交法国档案局保管,所以也称为“档案米”。这就是最早的米定义。
由于档案米的变形情况严重,于是,1872年放弃了“档案米”的米定义,而以铂依合金(90%的铂和10%的铱)制造的米原器作为长度的单位。米原器是根据“档案米”的长度制造的,当时共制出了31只,截面近似呈X形,把档案米的长度以两条宽度为6~8微米的刻线刻在尺子的凹槽(中性面)上。1889年在第一次国际计量大会上,把经国际计量局鉴定的第6号米原器(31只米原器中在0℃时最接近档案米的长度的一只)选作国际米原器,并作为世界上最有权威的长度基准器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的地下室中,其余的尺子作为副尺分发给与会各国。规定在周围空气温度为0℃时,米原器两端中间刻线之间的距离为1米。1927年第七届国际计量大会又对米定义作了严格的规定,除温度要求外,还提出了米原器须保存在1标准大气压下,并对其放置方法作出了具体规定。
但是使用米原器作为米的客观标准也存在很多缺点,如材料变形;测量精度不高(只能达0.1μm)。很难满足计量学和其他精密测量的需要。另外,万一米原器损坏,复制将无所依据,特别是复制品很难保证与原器完全一致,给各国使用带来了困难。因此,采用自然量值作为单位基准器的设想一直为人们所向往。20世纪50年代,随着同位素光谱光源的发展。发现了宽度很窄的氪-86同位素谱线,加上干涉技术的成功,人们终于找到了一种不易毁坏的自然标准,即以光波波长作为长度单位的自然基准。
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对米的定义作了如下更改:“米的长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这一自然基准,性能稳定,没有变形问题,容易复现,而且具有很高的复现精度。我国于1963年也建立了氪-86同位素长度基准。米的定义更改后,国际米原器仍按原规定保存在国际计量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70年代以来,对时间和光速的测定,都达到了很高的精确度。因此,1983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又通过了米的新定义:“米是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这样,基于光谱线波长的米的定义就被新的米定义所替代了。

1米的长度最初定义为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1983年国际度量衡大会(CGPM)重新制定米的定义,“光在真空中行进1/299 792 458秒的距离”为一标准米。
1789年法国大革命胜利后,国民公会令法国科学院组织一个委员会来标准的度量衡制度。委员会提议了一套新的十进制的度量衡制度,并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一千万分之一作为标准单位。
他们将这个单位称之为mètre,后来演变为meter,中文译成“米突”或“米”。
20世纪70年代,光速的测定已非常精确。1983年国际度量衡大会(CGPM)重新制定米的定义,“光在真空中行进1/299 792 458秒的距离”为一标准米。

扩展资料:1875年5月20日由法国政府出面,召开了20个国家政府代表会议,正式签置了米制公约,公认米制为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同时决定成立国际计量委员会和国际计量局。到1985年10月止,米制公约成员国已有47个。中国于1977年参加。
1960年,在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决定用氪橙线代替镉红线,并决定把米的定义改为:“米的长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激光的出现,人们又找到了一种更为优越的光源,用激光代替氪谱线,可以使长度测量得更为准确。只要确定某一时间间隔,就可从光速与这一时间间隔的乘积定义长度的单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米

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米”(meter,metre)起源于法国。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米,1791年获法国国会批准。为了制造出表征米的量值的基准器,在法国天文学家捷梁布尔和密伸的领导下,于1792~1799年,对法国敦克尔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进行了测量。1799年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铂杆(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杆两端之间的距离定为1米,并交法国档案局保管,所以也称为“档案米”。这就是最早的米定义。

由于档案米的变形情况严重,于是,1872年放弃了“档案米”的米定义,而以铂依合金(90%的铂和10%的铱)制造的米原器作为长度的单位。米原器是根据“档案米”的长度制造的,当时共制出了31只,截面近似呈X形,把档案米的长度以两条宽度为6~8微米的刻线刻在尺子的凹槽(中性面)上。1889年在第一次国际计量大会上,把经国际计量局鉴定的第6号米原器(31只米原器中在0℃时最接近档案米的长度的一只)选作国际米原器,并作为世界上最有权威的长度基准器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的地下室中,其余的尺子作为副尺分发给与会各国。规定在周围空气温度为0℃时,米原器两端中间刻线之间的距离为1米。1927年第七届国际计量大会又对米定义作了严格的规定,除温度要求外,还提出了米原器须保存在1标准大气压下,并对其放置方法作出了具体规定。

但是使用米原器作为米的客观标准也存在很多缺点,如材料变形;测量精度不高(只能达0.1μm)。很难满足计量学和其他精密测量的需要。另外,万一米原器损坏,复制将无所依据,特别是复制品很难保证与原器完全一致,给各国使用带来了困难。因此,采用自然量值作为单位基准器的设想一直为人们所向往。20世纪50年代,随着同位素光谱光源的发展。发现了宽度很窄的氪-86同位素谱线,加上干涉技术的成功,人们终于找到了一种不易毁坏的自然标准,即以光波波长作为长度单位的自然基准。

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对米的定义作了如下更改:“米的长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这一自然基准,性能稳定,没有变形问题,容易复现,而且具有很高的复现精度。我国于1963年也建立了氪-86同位素长度基准。米的定义更改后,国际米原器仍按原规定保存在国际计量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70年代以来,对时间和光速的测定,都达到了很高的精确度。因此,1883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又通过了米的新定义:“米是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这样,基于光谱线波长的米的定义就被新的米定义所替代了。
原来早在1792年,法国国民议会决定建立新的长度单位要与地球椭球子午线弧长发生联系。为此,从1792~1797年进行了弧度测量,计算了1800年德兰勃尔椭球,取其子午圈长度的四千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称为1米。1872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长度会议上决定,制造31支“米原型尺”,每支尺都编了号。除了N0.6号为国际原尺外,其它的都以国际原型尺为标准,精密检定,求出长度,分发各国保存,作为长度单位的标准。我国因未加入国际度量衡协会,没有获得米原型尺。这种实物“米”定义为“1米是N0.6‘米原型尺’在冰溶点温度时两刻划线间的距离。”其缺点是:难以复现,容易损坏;随时间有缓慢变化;精度不够高,仅1~2×10-6;少数国家有,满足不了大多数国家长度传递的要求。因此,实物米需用自然米来代替。

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光波米的定义,第二次“米”定义为“氪-86原子的2P10 和5d5 能级之间跃迁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 1650 763.73倍为 1米。” 氪-86谱线轮廓稍微有些不对称,光波米在实验室复现精度为 4 × 10-9 。

1983年第17届国际计量会议上通过了第三次光速米的定义,“1米是光在真空中 299 792 458分之一秒时间内所传播的距离。”

用子午圈弧长来制定长度单位,在中国早已采用。清康熙四十三年(1702年),规定子午圈 l°弧长为200里,l里分1800尺,即1尺等于0.O1〃子午圈弧长。

1984年我国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规定,从1990年以后,长度单位一律采用国际单位制的单位名称米,取消日常生活中长期沿用的市制计量单位市尺。

米是世界上用得最广泛的长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1米等于100公分,等于1公里的千分之一,合3市尺或者6英尺8英寸。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长度单位米的出现与法国大革命、与地球周长的关系密切,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藏匿其中的趣闻。
我们先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开始说起,1791年,具有革命思想的著名科学家拉格朗日,当选为法国度量衡委员会主席。在他全力推动下,一项影响了全世界的长度单位——米浮出水面。法国相关当局规定:把经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也就是经线长的四千万分之一定义为1米。通俗地说,l米是从地球北极到赤道距离的一千万分之一,现在全球通用的国际长度单位米,则由此规定而来。
剩下的问题是如何测量地球子午线的长度了。尽管大家知道这是一项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而且还来不得半点马虎,需要细心地勘测。天文学家约瑟夫·德朗布尔和安德烈·梅尚坚决地接受了这一艰巨任务。他们约定从巴黎出发,背向而行,共同完成从敦刻尔克到巴黎,再到巴塞罗那这一段地球子午线的测量工作。博学多才的德朗布尔从巴黎向北走;细致认真的梅尚从巴黎往南走。一旦两人到达各自目的地——敦刻尔克和巴塞罗那,就开始测量彼此间距离。最后根据测量数据进行计算,以得出1米的长度是多少。不过,当时的法兰西,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的狂热中,社会十分混乱。所以,两位科学家常常冒被追捕的危险。在巴黎郊外,德朗布尔多次躲开狂热人群的追捕,有几次差点被送上断头台。在法兰西与西班牙的激烈交战中,梅尚曾被当作法国密探遭到拘禁。
经过7年的跋涉,德朗布尔和梅尚终于在法国南部要塞卡尔卡松会合。他们带着勘测资料返回巴黎时,拿破仑·波拿巴已成为法兰西新统治者,政局也恢复平静。所以,巴黎群众能够像迎接英雄一样欢迎他们。崇尚科学的拿破仑也给予他们极高评价:“胜利如过眼烟云,但是这项成就会永存于世。”设在巴黎国际科学委员会,还用纯铂制成一根1米长的金属棒来纪念两位科学家的探险活动。
法国度量衡委员会采用两位科学家的测量结果,用铂铱合金制成一根横截面为H型的标准米尺,作为原器存档。委员会还决定,法国从1812年颁布施行“米制”,并于1837年在全国强制推行,使米制率先在法国扎根。1875年,也就是米制诞生后80年,国际度量衡委员会在巴黎开会。法、德、美、俄等17国政府代表共同签署了《米制公约》,同意成立国际度量衡局。并公认米制是在法国大革命中诞生的一项最伟大的科学事业,确定米为标准国际长度单位,一直沿用至今。
遗憾的是,从事测量工作的天文学家出现了小小失误,导致1米的长度比定义中的长度缩短了0.02毫米。后来,人们通过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从地球极点到赤道的经线长为10,002,290米,不是梅尚测量的10,000,000米,就是说长度标准单位1米比规定的长度短了0.02毫米。著名科普作家肯·奥尔德曾在《万物的尺度》中披露说,梅尚返回巴黎以后,发现他的测量有错误,因为在两个夏季里,他在同一地方的测量结果不能吻合。这一失误产生的负罪感一直纠缠着梅尚,使梅尚日夜不宁、精神几乎濒临崩溃。为修正错误,他再次赴野外测量,结果因患疟疾死于途中。
肯·奥尔德认为,这种误差是测量仪器表面细微磨损造成的。而且,即使没有测量误差,梅尚和德朗布尔所制定的目标也无法实现,因为他们认为地球是规则球体的假设是错误的。地球不是标准球休,加上它的表面还有高低起伏。但是,梅尚对自己要求过于苛刻,于是发生了本可避免的悲剧。
时代的进步,使人们认识到以实物为基准的标准米尺,越来越难以满足精确测量的需要,于是一种不会损坏的自然基准便应运而生。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上,科学界重新对米进行了定义。新标准规定,在真空中,氪86(氪一种同位素)发出各向同性的橙色光波长的1,650,763倍为1米。较之铂铱合金标准米尺,它更准确。1983年,国际计量局又将米定义为:真空中的光,在299792.458分之一秒内通过的行程长空为1米。用自然光波波长来定义长度的基本单位,不仅使“米”更具时代精神,更准确,也更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所以被科学界视为计量科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米”(meter,metre)起源于法国。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米,1791年获法国国会批准。为了制造出表征米的量值的基准器,在法国天文学家捷梁布尔和密伸的领导下,于1792~1799年,对法国敦克尔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进行了测量。1799年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铂杆(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杆两端之间的距离定为1米,并交法国档案局保管,所以也称为“档案米”。这就是最早的米定义。

由于档案米的变形情况严重,于是,1872年放弃了“档案米”的米定义,而以铂依合金(90%的铂和10%的铱)制造的米原器作为长度的单位。米原器是根据“档案米”的长度制造的,当时共制出了31只,截面近似呈X形,把档案米的长度以两条宽度为6~8微米的刻线刻在尺子的凹槽(中性面)上。1889年在第一次国际计量大会上,把经国际计量局鉴定的第6号米原器(31只米原器中在0℃时最接近档案米的长度的一只)选作国际米原器,并作为世界上最有权威的长度基准器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的地下室中,其余的尺子作为副尺分发给与会各国。规定在周围空气温度为0℃时,米原器两端中间刻线之间的距离为1米。1927年第七届国际计量大会又对米定义作了严格的规定,除温度要求外,还提出了米原器须保存在1标准大气压下,并对其放置方法作出了具体规定。

但是使用米原器作为米的客观标准也存在很多缺点,如材料变形;测量精度不高(只能达0.1μm)。很难满足计量学和其他精密测量的需要。另外,万一米原器损坏,复制将无所依据,特别是复制品很难保证与原器完全一致,给各国使用带来了困难。因此,采用自然量值作为单位基准器的设想一直为人们所向往。20世纪50年代,随着同位素光谱光源的发展。发现了宽度很窄的氪-86同位素谱线,加上干涉技术的成功,人们终于找到了一种不易毁坏的自然标准,即以光波波长作为长度单位的自然基准。

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对米的定义作了如下更改:“米的长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这一自然基准,性能稳定,没有变形问题,容易复现,而且具有很高的复现精度。我国于1963年也建立了氪-86同位素长度基准。米的定义更改后,国际米原器仍按原规定保存在国际计量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70年代以来,对时间和光速的测定,都达到了很高的精确度。因此,1883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又通过了米的新定义:“米是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这样,基于光谱线波长的米的定义就被新的米定义所替代了。

1m 的长度是根据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规定的,光在真空中是二十九万多,具体数值我记不住了,取那个数值分之一,就是一米,因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恒定的 ,不会因为其他原因改变。然后负责国际计量单位的那个部门用铂金制作了一米长的样品,放在真空环境下保存在巴黎的总部。那个铂金样品就是世界上长度的标准。

1875年,法、德、美、俄等十七国在巴黎签订米突公约,公认米制为国际通用的计量制度。我国国务院于1959年6月公布,确定米制为我国的基本计量单位。

国际计量局内的铂铱合金制成的标准米尺在0°C时两端标线间的距离,约等于通过巴黎的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这个距离就是1米。


当初一厘米怎么定义的,为什么那么长就是一厘米
这就是最早的米定义。由于档案米的变形情况严重,于是,1872年放弃了“档案米”的米定义,而以铂依合金(90%的铂和10%的铱)制造的米原器作为长度的单位。米原器是根据“档案米”的长度制造的,当时共制出了31只,截面近似呈x形,把档案米的长度以两条宽度为6~8微米的刻线刻在尺子的凹槽(...

米和厘米是怎么换算的?
其他单位间换算公式:1分米=10厘米,1分米=100毫米,1厘米=10毫米。以上为比较常用的长度单位及其相互间的换算公式,由公式可以看出,相邻的长度单位都是以10为单位进行换算的。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m=100cm,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米的定义起源于法国,1米的长度最初定义为...

米和厘米是什么单位
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长度单位是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米(m)、微米(μm)、纳米(nm)等等。厘米和米的换算: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1...

1米等于几寸?
1米(m)=30寸=39.3700787英寸(in)换算单位:1米=100厘米(cm)=0.001千米(km)=39.3700787英寸(in)=3尺=0.002里 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米...

1米的参照物有哪些?
长度简介: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米(m)、微米(μm)、纳米(n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

米,分米,厘米,毫米怎么换算
米(简写:m)、分米(简写:dm)、厘米(简写:cm)、毫米(简写:mm),国际单位制基本长度单位。 可用来衡量长、宽、高。换算如下:1、1m=10dm=100cm=1000mm 2、1dm=0.1m=10cm=100mm 3、1cm=0.01m=0.1dm=10mm 4、1mm=0.001m=0.01dm=0.1dm ...

米的单位从小到大分别是什么
米的单位从小到大分别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等等。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米(m)、微米(μm)、纳米(n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

米和厘米都是什么
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长度单位是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米(m)、微米(μm)、纳米(nm)等等。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最初的定义是:...

米的公式换算表
米数换算如下:长度单位:国际单位是“米”。最常见的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换算公式:1千米(km)=1000米(m),1米(m)=10分米(dm)。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00毫米(mm)。1分米(dm)=10厘米(cm)=100毫米(mm)。1厘米(cm)=10...

我们熟悉的长度单位“米”是怎么得来的?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定海区15373044161: 1米是那个长度,是谁规定的 为什么把那个长度定为1米 -
牧连甲磺:[答案] 这个有一段好长的历史,我在学校课本上读过.这个长度的那根作为独一无二的标准木尺收藏在某一国的一个机构里

定海区15373044161: 一米的长度是谁规定的,为什么是那么长? -
牧连甲磺: 在1790年,法国国民议会决定建立一套能适合国际需要的度量制度.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定出了“米”的单位.那么,一米究竟多长?1875年,国际计量组织规定,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为一米.14年后,决定以一根铂...

定海区15373044161: 1米的长度单位是怎样定下来的? -
牧连甲磺: 由1983年开始,“1米”被定义为平面电磁波(光)在“1/299,792,458秒”的持续时间内在真空中传播行经的长度. 而在1960年所订定的旧标准,氪的橙红射线的波长则作为参考标准. 另外,“1米”最初的标准为本初子午线长度的二千万分之一.也就是由南极或北极到赤道距离的一千万分之一.但由于后来发现地球不是正球体,所以“1米”的定义改为以铂铱合金制成的国际米原器的标准长度.后来激光普及化,“米”的定义改为以光波的波长倍数作标准.但由于不确定性原理的缘故,我们没有可能同时得出长度和时间的精确量度. 所以,在1983年,国际度量衡组织改以光速为长度标准的定义,将光速定为299,792,458米/秒(整).

定海区15373044161: “一米”这么长,最初是怎么规定的?凭什么把这么长当作一米?有依据?
牧连甲磺: “米”的确定与演变 顾达天 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米”起源于法国.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

定海区15373044161: 一米的长度标准是怎样确定的 -
牧连甲磺: 18世纪,法国政治家提议,所有的国家都应当使用统一的计量单位.之后, 法国科学家开始着手统一长度计量单位的工作, 他们把地球的子午线 (正好相当于地球的圆周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规定为1米.

定海区15373044161: 国际单位制的一米是如何规定的? -
牧连甲磺:[答案] 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米”(meter,metre)起源于法国.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米,1791年获法国国会批准.实际上,米是被定义为光在以铂原子钟测量的0....

定海区15373044161: 没有测量工具 没有其他物体的长度数据 怎么确定一米? -
牧连甲磺:[答案] 用你自己的身高,臂长,一步的长度,手指长度,等等来比较. 身高,臂长,一步的长度,手指长度等,你平时就得记下个大概数才行,

定海区15373044161: 国际单位制的一米是如何规定的? -
牧连甲磺: 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米”(meter,metre)起源于法国.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米,1791年获法国国会批准.实际上,米是被定义为光在以铂原子钟测量的0.000000003335640952秒内走过的距离(取这个特别的数字的原因是,因为它对应于历史上的米的定义——按照保存在巴黎的特定铂棒上的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

定海区15373044161: 古代称呼一米怎么说的? -
牧连甲磺: “1米”最初的标准为本初子午线长度的二千万分之一.也就是由南极或北极到赤道距离的一千万分之一.但由于后来发现地球不是正球体,所以“1米”的定义改为以铂铱合金制成的国际米原器的标准长度.后来激光普及化,“米”的定义改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