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老师是谁?

作者&投稿:薛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的徒弟是谁~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一生勤于钻研学问,学术造诣很高,然而他仍不满于自己的学识,于是前往各地贤人拜师求学。

老子的老师,点化老子
老子小时曾有位老师,名叫常枞(读匆,常绿乔木)。这位老师细心地向他讲授殷周的礼仪。殷周的礼仪特别多,使幼小的老子感到:人要守那么多的礼仪,活在这世上真是太难太难。
很多年后,老子成了大人,常枞已十分衰老。有一次,常枞病得特别重,看样子就快不行了。老子听说后,自然要去探视。到了常枞的病榻前,常枞只把嘴张著,对着老子,然后抬起手指著嘴问老子:“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感到好奇怪:老师是不是病糊涂了呀?怎么会问这个呢?没有舌头,老师你怎么讲话?常枞又问老子:“我的牙齿呢?”常枞嘴里没有一颗牙。老子如实做了回答。常枞说:“你知道我问这个,是为的什么吗?”老子这才意识到,老师是在点拨自己:舌头是软的,所以它存在;牙齿是硬的,所以它容易崩落。世上的万事万物,莫不如此。

孔子的老师很多。
《为学》有云:
孔子师覃子,长虹,师襄,老聃……
也就是说孔子的老师都应该是短期的。
老子是一个了。
苌弘博学多才,知天文、识气象、精音律、通历法,常与周景王应对星象吉凶征兆。孔子久仰其才,于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前往周国,专门造访苌弘,对韶乐与武乐之异同和不解之处而虚心求教。还有个老师是师襄。师襄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古琴家,在卫国做乐官。其实,让他更加出名的还是孔子,因为他是孔子的老师。 大约在公元前496年时,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听说师襄是一位音乐家,便拜其为师,学习琴曲《文王操》。其实孔子的理论 三人行必有我师 所以就算一个小孩子也可以说是他的老师 老子是他的一字之师
根据韩愈的师说--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 项橐,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出生在岚山办事处碑廓镇北7公里圣公山下的竹河崖,并有“钢铁不入,用茅草叶劙”的超凡故事。曾被大圣人孔子叩拜为师。《三字经》记述:“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后世尊项橐为圣公,山因而得其名。
相传:孔子在鲁国设坛讲学,门下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尝闻莒国之东南海边有纪障城,周围百姓淳厚且皆博学。一日孔子与弟子计议东游,博其民情,悟其智慧。待数乘车马风尘仆仆来到今碑廓地境,但见山川秀丽,地坦禾丰,这纪障地方果是富庶之邦。孔子尽兴观赏。正当与弟子纵兴谈笑,策马东行,见前边大道上几个戏耍的玩童躲于路边,唯有一玩童立于路中不动。此童正是项橐。子路见状,停车呵斥,还是不动。孔子在车上探身问道:“无知顽童阻车于路中,是为何意?”项橐见老者出言不逊,心生不快,决计要戏弄一下这些人,就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过去。”孔子道:“城在何处?”“筑于足下。”孔子见这孩童不亢不卑,气质非凡,便屈尊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摆成的“城”中,孔子笑道:“此城何用?”“御车马军兵。”“小儿戏言,车马从此过,又待如何?”“城固门关,焉能过乎?”孔子上下打量孩童,思忖道:这纪障地方的人果真聪慧,连小儿都如此伶俐,只不过有些恃才傲慢,待吾详察。于是孔子问道:“却又如何?”“城躲车马,车马躲城?”孔子无言以对,随绕“城”而过。
孔子与弟子受此戏弄,怏怏不快。见路边一农夫锄地,子路便蓄意戏问道:“农家做何?”农夫答道:“锄地。”“看你忙忙碌碌,不知手中之物日抬几度?”见农夫答不出,师徒正欲窃喜,项橐从后赶来答道:“我父年年锄地,自知手中之物日抬几度,先生行必乘车马,想必知马蹄日抬几度?”子路哑然。孔子见小儿聪颖机敏,列国少见,非神童莫属,便下车细察。“观你孩童才智过人,今你我各出一题,互为应对,胜者为师,如何?”项橐道:“不可戏我。”“童叟无欺。”孔子接着说:“人生于世,皆托日月星辰之光,地生五谷,方养众多生灵,且问小儿,天有多少星辰,地上多少五谷?”项橐答道:“天高不可丈量,地广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稍一顿,项橐问:“人之体比地小,目之眉比天低,二眉生于目上,天天可见,人人皆知,夫子可知二眉有多少根?”孔子无对,依适才君子之约,正要问如何拜师,项橐已纵身跳入旁边水塘中,孔子不知何故,项橐浮出水面道:“沐浴后方可行礼,夫子也来沐浴。”孔子道:“吾不曾学游,恐沉而不浮。”项橐道:“不然,鸭子不曾学游,反而浮而无沉。”“鸭有离水之毛故而不沉。”“葫芦无离水之毛,也浮而不沉。”“葫芦圆而且内空,故而不沉。”“钟圆且内空,何又沉而不浮。”孔子面赤语塞。
项橐沐浴毕,孔子设案行礼,拜项橐为师,打道回曲阜,从此不再东游。
后来便有了“项橐三难孔夫子”、“昔仲尼,师项橐”的传说,“君子之约、童叟无欺”等词语均出于此。后世尊孔子为圣人,这小项橐也便因之被尊为“圣公”。
碑廓镇东北8公里处有一山,叫躲子山,也称想子山。山上奇石峭崖,石洞若干。传说项橐就在此山躲藏遇害,因而得山名。
春秋末期,周王朝日趋衰败,诸侯称雄争霸,互为用兵对峙,连年征伐残杀,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项橐三难孔子的故事盛传之后,诸侯国君和周天子怕这小儿日后长大,一旦辅佐于哪家诸侯,定能一统霸业。这等国之栋梁,岂能为他国所用?于是,列国诸侯争相派出武士,打探项橐住处,以便劫持在自己国中,日后重用。
为躲避战乱,项橐父母一边在山上住着,一边乘战乱空隙到田里播种锄草。后来就见有三五成群的武士、暗探打听他们的儿子,只觉得事情有些蹊跷。项母担心儿子口直心快,说不定会惹出什么事端来,就让项父把项橐藏在东边山上的石洞里,用石头把洞垒紧,早晚送饭来吃。哪知此事正被吴国、齐国武士暗中盯梢探知。两国武士同时围住洞口,各劝项橐投奔自己国中,被项橐严辞拒绝:“回去告诉你们的国君,项橐是纪国人,根在纪国,纪国虽亡但土犹在,无土之根则朽,项橐岂能离土!”
两国武士劝说不成,各展手中兵刃,急相奔向洞中劫持项橐,便在洞口内外杀将起来,最后吴国武士杀退了齐国武士,把项橐劫持在手,正待往山下走,却见被杀退的齐国武士带着兵将在山下摆开阵势。吴国武士见硬闯不行,遂在山中隐藏,准备乘夜色走脱,这样一直相持了五天五夜,吴国人自带的干粮早已吃完,就派人寻找充饥之物。
兵将围了山,项母几次都无法将饭菜送去。因而茶饭不进、泪湿衣襟,项父一旁不住地相劝:“咱吃点饭,顾顾自己,他们不会把橐儿怎么样的。”项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俺不担心他们能把橐儿怎么样,你忘了咱橐儿在竹河崖下生时,脐带铁石不入,用茅草叶子划断的?可这五天饿也饿死橐儿了!”
夫妻俩的话正好被吴国人听到了,遂到竹河崖采了茅草,把项橐按倒在地,丧心病狂地用茅草割下了项橐的头颅。
就这样,聪颖正直的项橐,为了自己的名节,誓与国家同在,在诸侯争霸战中遇害,年仅十二岁。
周公是孔子老师
2500多年前的春秋末期,孔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2500年后,孔子的名字传遍全世界。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已多达42所,还准备开设100所,甚至更多。孔子的思想有如此强劲的生命力,那么,孔子有没有老师呢?

圣人也有老师

孔子的老师是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大思想家的周公。孔子年轻时就十分赞羡“周公之才之美”。直到晚年,还在惦念自己心目中的老师:“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来在《古代宗教与伦理》中写道:“历史赋予古代某些人物以巨大的文化选择权能,他们的思想方向决定或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后来文化与价值的方向,从而对后来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这个人先是周公,后是孔子。没有周公和西周文化养育的文化气质,孔子的出现是不可想象的。”

周公的民本仁爱思想

西周时期(成王以前),按陈来教授的看法,正处在一个中国文化精神气质得以型塑的重要时期,周公在这个时期扮演了一个决定性的角色。周公(?-前1053年)姓姬名旦,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一位襟怀坦荡,富有仁爱思想的政治家,曾与太公望即姜太公、召公奭等政治家一起,辅翼武王推翻商纣暴政。

学者们认为周公的贡献不仅在于从前所说的所谓“制礼作乐”,更在于他的思想。周公的谈话、训词与文告类文献中频繁出现的一个字就是“民”。在《康诰》中,周公要求卫康叔要像照料小孩一样保护百姓,使百姓康乐安定,“若保赤子,惟民其康”。

“人乃万物之灵”的命题最早出自武王伐商的《泰誓》,“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这意味着3000年前,西周政治家已经对人自身,对人的价值以及人在大自然中的地位有了清醒的认识。

“敬德保民”,或者说“崇德贵民”以及重视民意的天命观是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思想的核心。可以说它们就是儒家作为学派产生之前的儒家思想。

孔子是儒家思想集大成者

在周公与孔子之间的500年里,富有道德色彩的人文主义在春秋各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扬。黄开国、唐赤蓉所著《诸子百家兴起的前奏》一书考察了春秋时期的礼观念、德观念、仁观念、义观念,分析比照了这一时期民与神关系的变化,还原了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黄开国认为,春秋时期重民思潮继承了西周“敬德保民”的传统,同时,也为春秋末孔子创建儒家学派提供了土壤。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性品格的人文基因正是在春秋时期定型的。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论语》中讲得最多的是仁字。辜堪生与李学林的《周公评传》一书统计,《论语》中提到“仁”字的地方多达109处。孔子的“仁”不仅仅是建立在宗族关系上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样的血缘亲情层面,还将“爱亲”推向“爱人”、“泛爱众”的层面,从而把家庭伦理上升为社会伦理。可以说《论语》就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关于人本主义的经典。

文明的发祥是多元的。从周公到孔子的500年思想历程已经清楚地表明,中国古代也有过一个人本主义发生、发育与成熟的过程。中国是一个有着人本主义思想传统的伟大国家。

欲解读孔子必研究周公

汉唐以来“周孔”并称。史学家杨向奎指出:“没有周公就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以德礼为主的周公之道,世世相传,春秋末期遂有孔子以仁、礼为内容的儒家思想。”显然,要解读孔子的仁爱思想及其形成的脉络,就应当重视对周公的研究。

苌弘博学多才,知天文、识气象、精音律、通历法,常与周景王应对星象吉凶征兆。孔子久仰其才,于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前往周国,专门造访苌弘,对韶乐与武乐之异同和不解之处而虚心求教。还有个老师是师襄。师襄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古琴家,在卫国做乐官。其实,让他更加出名的还是孔子,因为他是孔子的老师。 大约在公元前496年时,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听说师襄是一位音乐家,便拜其为师,学习琴曲《文王操》。其实孔子的理论 三人行必有我师 所以就算一个小孩子也可以说是他的老师 老子是他的一字之师

孔子少时家贫,并无固定学塾教师。那时候似乎没有学堂,但是有老师存在。但比如说老子和姜子牙的老师是谁,也很难讲。
孔子自己博学多闻,算是自学成才。自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不是空穴来风。其父母可算第一教师。据说周游列国时,曾经短期问学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据传从一个难为他的稚童那里也学了一招。
孔子的老师:
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1.苌弘
苌弘,字叙,古资中县(现资阳市雁江区)人,公元前(575-492年)。据《图经》载“苌弘、资中人,有祠在青泥坊,数里之内土色尚青。”又据,《庄子.外物篇》载:“苌弘蜀人,被杀之后,血流不止,蜀人藏其血,三年之后化为碧。”成语“碧血化珠”、“碧血丹心”即由此而来。

苌弘博学多才,知天文地理,精星象音律,常与周景王交往,孔子在齐久仰其名其才,于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前往周国造访苌弘,求教韶乐与武乐之异同和不解之处。

孔子在请教苌弘韶乐与武乐异同后最后问苌弘道:武乐与韶乐孰为轩轾?苌弘道:武乐为周武王之乐名,韶乐为虞舜之乐名,若以二者之功业论,舜是继尧之后治理天下,武王伐纣以救万民,皆功昭日月,无分轩轾。然则就乐论乐,韶乐之声容宏盛,字义尽美;武乐之声容虽美,曲调节器却隐含晦涩,稍逊于韶乐。故尔武乐尽美而不尽善,唯韶乐可称尽善尽美矣!
对于苌弘博学施教,孔子称谢不迭,并于次年前往齐国聆听了韶乐的演奏,乐得手舞足蹈,如醉如疾,“三月不知肉味”。孔子与苌弘的会晤,史称“访弘问乐”。其六艺(礼、乐、书、诗、易、春秋)中“乐以发和”思想即源于苌弘的乐学理论。
在晋国的“六卿之乱”中,苌弘因帮助范氏和中行氏,赵简子派晋大夫叔向对周王施反间计而将其杀害。现资中发轮镇有苌弘读书遗迹。
2.师襄
师襄:春秋时鲁国乐官,擅击磬,也称击磬襄。也有一说是卫国乐官,亦称师襄子。
《史记》里说他“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师文曾从他学琴,《史记.孔子世家》、《韩诗外传》也都说孔子曾从他学琴。
3.老聃
李耳,字伯阳,世称老子,又叫老聃。春秋时期陈国人,出生在河南鹿邑县东。早年担任东周守藏史(相当现今的图书馆馆长)。后因为周朝发生叛乱时,大量典籍被带到楚国,而被免职。

随后又到鲁国生活多年,与孔子来往较多。孔丘曾经适周问礼于老聃,向他学过周礼。后来不忍见周朝衰落,西出丞谷关,守关的令尹(官名)听说他很有学问,就让他写书,于是就有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经》。
他在这部书中提出"无为而治"。认为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应当不干涉人民的行为,不用教育,让他们自然发展。这一观点影响深远,在当今的企业管理理论中,就有人提倡 无为而治 。
他是道教的鼻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儒教创史人孔丘。在封建社会中,他的思想有时取代儒学的地位成为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潮流,魏晋时的玄学在中国的盛行,就是明证。
除此之外,我相信还有很多,因为他一直在周游列国,而且他自己不是说了吗:三人行必有我师 !
补充:关于郯子
  公元前525年,郯国国君郯子访问鲁国。郯国是位于鲁国东南的附属小国(今山东省郯城附近),郯子是五帝之一少昊的后代,故对少昊时期的历史文化比较了解。在召待郯子宴会上,鲁国一大夫问他,少昊时期以鸟名作为官吏名称的情况,郯子作了解释。孔子听到郯子这般宏论,敬佩不已。随之单独求见请教。此际孔子27岁,早已声望在外。郯子回答了孔子的许多提问,包括少昊时期的官吏制度。从中,孔子受到很大启发,得到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于是人们也就把郯子当作孔子一位值得记载的老师。
  孔子一生,无时无事不学,“学而不厌”,“不耻下问”,并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述而》),故有“学无常师”之说。然而为历史所认定的主要老师,除郯子、老聃外,还有苌弘和师襄子,共四人。苌弘是著名的音乐学家,孔子拜他为师,学习音乐。师襄子是鲁国著名乐官,教孔子弹琴。
  孔子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其意为,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索得到的。此言有理。其中与各位老师“传道、授业、解惑”(韩愈《师说》)密不可分。圣人孔子拜师求学的精神,登门求教、学无常师等做法,就是在今天也有一定的意义。

周公是孔子老师
2500多年前的春秋末期,孔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2500年后,孔子的名字传遍全世界。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已多达42所,还准备开设100所,甚至更多。孔子的思想有如此强劲的生命力,那么,孔子有没有老师呢?

圣人也有老师

孔子的老师是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大思想家的周公。孔子年轻时就十分赞羡“周公之才之美”。直到晚年,还在惦念自己心目中的老师:“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来在《古代宗教与伦理》中写道:“历史赋予古代某些人物以巨大的文化选择权能,他们的思想方向决定或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后来文化与价值的方向,从而对后来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这个人先是周公,后是孔子。没有周公和西周文化养育的文化气质,孔子的出现是不可想象的。”

周公的民本仁爱思想

西周时期(成王以前),按陈来教授的看法,正处在一个中国文化精神气质得以型塑的重要时期,周公在这个时期扮演了一个决定性的角色。周公(?-前1053年)姓姬名旦,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一位襟怀坦荡,富有仁爱思想的政治家,曾与太公望即姜太公、召公奭等政治家一起,辅翼武王推翻商纣暴政。

学者们认为周公的贡献不仅在于从前所说的所谓“制礼作乐”,更在于他的思想。周公的谈话、训词与文告类文献中频繁出现的一个字就是“民”。在《康诰》中,周公要求卫康叔要像照料小孩一样保护百姓,使百姓康乐安定,“若保赤子,惟民其康”。

“人乃万物之灵”的命题最早出自武王伐商的《泰誓》,“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这意味着3000年前,西周政治家已经对人自身,对人的价值以及人在大自然中的地位有了清醒的认识。

“敬德保民”,或者说“崇德贵民”以及重视民意的天命观是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思想的核心。可以说它们就是儒家作为学派产生之前的儒家思想。

孔子是儒家思想集大成者

在周公与孔子之间的500年里,富有道德色彩的人文主义在春秋各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扬。黄开国、唐赤蓉所著《诸子百家兴起的前奏》一书考察了春秋时期的礼观念、德观念、仁观念、义观念,分析比照了这一时期民与神关系的变化,还原了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黄开国认为,春秋时期重民思潮继承了西周“敬德保民”的传统,同时,也为春秋末孔子创建儒家学派提供了土壤。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性品格的人文基因正是在春秋时期定型的。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论语》中讲得最多的是仁字。辜堪生与李学林的《周公评传》一书统计,《论语》中提到“仁”字的地方多达109处。孔子的“仁”不仅仅是建立在宗族关系上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样的血缘亲情层面,还将“爱亲”推向“爱人”、“泛爱众”的层面,从而把家庭伦理上升为社会伦理。可以说《论语》就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关于人本主义的经典。

文明的发祥是多元的。从周公到孔子的500年思想历程已经清楚地表明,中国古代也有过一个人本主义发生、发育与成熟的过程。中国是一个有着人本主义思想传统的伟大国家。

欲解读孔子必研究周公

汉唐以来“周孔”并称。史学家杨向奎指出:“没有周公就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以德礼为主的周公之道,世世相传,春秋末期遂有孔子以仁、礼为内容的儒家思想。”显然,要解读孔子的仁爱思想及其形成的脉络,就应当重视对周公的研究。

项橐

项橐,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出生在岚山办事处碑廓镇北7公里圣公山下的竹河崖,并有“钢铁不入,用茅草叶劙”的超凡故事。曾被大圣人孔子叩拜为师。《三字经》记述:“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后世尊项橐为圣公,山因而得其名。
相传:孔子在鲁国设坛讲学,门下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尝闻莒国之东南海边有纪障城,周围百姓淳厚且皆博学。一日孔子与弟子计议东游,博其民情,悟其智慧。待数乘车马风尘仆仆来到今碑廓地境,但见山川秀丽,地坦禾丰,这纪障地方果是富庶之邦。孔子尽兴观赏。正当与弟子纵兴谈笑,策马东行,见前边大道上几个戏耍的玩童躲于路边,唯有一玩童立于路中不动。此童正是项橐。子路见状,停车呵斥,还是不动。孔子在车上探身问道:“无知顽童阻车于路中,是为何意?”项橐见老者出言不逊,心生不快,决计要戏弄一下这些人,就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过去。”孔子道:“城在何处?”“筑于足下。”孔子见这孩童不亢不卑,气质非凡,便屈尊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摆成的“城”中,孔子笑道:“此城何用?”“御车马军兵。”“小儿戏言,车马从此过,又待如何?”“城固门关,焉能过乎?”孔子上下打量孩童,思忖道:这纪障地方的人果真聪慧,连小儿都如此伶俐,只不过有些恃才傲慢,待吾详察。于是孔子问道:“却又如何?”“城躲车马,车马躲城?”孔子无言以对,随绕“城”而过。
孔子与弟子受此戏弄,怏怏不快。见路边一农夫锄地,子路便蓄意戏问道:“农家做何?”农夫答道:“锄地。”“看你忙忙碌碌,不知手中之物日抬几度?”见农夫答不出,师徒正欲窃喜,项橐从后赶来答道:“我父年年锄地,自知手中之物日抬几度,先生行必乘车马,想必知马蹄日抬几度?”子路哑然。孔子见小儿聪颖机敏,列国少见,非神童莫属,便下车细察。“观你孩童才智过人,今你我各出一题,互为应对,胜者为师,如何?”项橐道:“不可戏我。”“童叟无欺。”孔子接着说:“人生于世,皆托日月星辰之光,地生五谷,方养众多生灵,且问小儿,天有多少星辰,地上多少五谷?”项橐答道:“天高不可丈量,地广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稍一顿,项橐问:“人之体比地小,目之眉比天低,二眉生于目上,天天可见,人人皆知,夫子可知二眉有多少根?”孔子无对,依适才君子之约,正要问如何拜师,项橐已纵身跳入旁边水塘中,孔子不知何故,项橐浮出水面道:“沐浴后方可行礼,夫子也来沐浴。”孔子道:“吾不曾学游,恐沉而不浮。”项橐道:“不然,鸭子不曾学游,反而浮而无沉。”“鸭有离水之毛故而不沉。”“葫芦无离水之毛,也浮而不沉。”“葫芦圆而且内空,故而不沉。”“钟圆且内空,何又沉而不浮。”孔子面赤语塞。
项橐沐浴毕,孔子设案行礼,拜项橐为师,打道回曲阜,从此不再东游。
后来便有了“项橐三难孔夫子”、“昔仲尼,师项橐”的传说,“君子之约、童叟无欺”等词语均出于此。后世尊孔子为圣人,这小项橐也便因之被尊为“圣公”。
碑廓镇东北8公里处有一山,叫躲子山,也称想子山。山上奇石峭崖,石洞若干。传说项橐就在此山躲藏遇害,因而得山名。
春秋末期,周王朝日趋衰败,诸侯称雄争霸,互为用兵对峙,连年征伐残杀,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项橐三难孔子的故事盛传之后,诸侯国君和周天子怕这小儿日后长大,一旦辅佐于哪家诸侯,定能一统霸业。这等国之栋梁,岂能为他国所用?于是,列国诸侯争相派出武士,打探项橐住处,以便劫持在自己国中,日后重用。
为躲避战乱,项橐父母一边在山上住着,一边乘战乱空隙到田里播种锄草。后来就见有三五成群的武士、暗探打听他们的儿子,只觉得事情有些蹊跷。项母担心儿子口直心快,说不定会惹出什么事端来,就让项父把项橐藏在东边山上的石洞里,用石头把洞垒紧,早晚送饭来吃。哪知此事正被吴国、齐国武士暗中盯梢探知。两国武士同时围住洞口,各劝项橐投奔自己国中,被项橐严辞拒绝:“回去告诉你们的国君,项橐是纪国人,根在纪国,纪国虽亡但土犹在,无土之根则朽,项橐岂能离土!”
两国武士劝说不成,各展手中兵刃,急相奔向洞中劫持项橐,便在洞口内外杀将起来,最后吴国武士杀退了齐国武士,把项橐劫持在手,正待往山下走,却见被杀退的齐国武士带着兵将在山下摆开阵势。吴国武士见硬闯不行,遂在山中隐藏,准备乘夜色走脱,这样一直相持了五天五夜,吴国人自带的干粮早已吃完,就派人寻找充饥之物。
兵将围了山,项母几次都无法将饭菜送去。因而茶饭不进、泪湿衣襟,项父一旁不住地相劝:“咱吃点饭,顾顾自己,他们不会把橐儿怎么样的。”项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俺不担心他们能把橐儿怎么样,你忘了咱橐儿在竹河崖下生时,脐带铁石不入,用茅草叶子划断的?可这五天饿也饿死橐儿了!”
夫妻俩的话正好被吴国人听到了,遂到竹河崖采了茅草,把项橐按倒在地,丧心病狂地用茅草割下了项橐的头颅。
就这样,聪颖正直的项橐,为了自己的名节,誓与国家同在,在诸侯争霸战中遇害,年仅十二岁。

记得给我加分哦


孔子,孟子,庄子,孙子的老师分别是谁?
孔子的老师:郯子,苌弘,老聃,师襄,孟子的老师:子思,庄子没有师承,孙武没有师承。孔子是圣人,圣人无常师。不过,根据史书和传说,孔子也曾经有过几位短期老师。据说,孔子曾先后拜郯子、老子、苌弘、项襄为师,唯独鲁国神童项橐为师一事最可为人传诵。项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神童,七岁时名闻...

孔子,孟子,庄子,孙子的老师分别是谁
师襄,孔子的老师之一,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 《史记》里说他“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师文曾从他学琴,《史记.孔子世家》、《韩诗外传》也都说孔子曾从他学琴。2、孟子的老师:子思 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

孔子,孟子,庄子,孙子的老师分别是谁?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孟子的老师是孔伋(前483年-前402年),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

黑羽快斗和中森青子的老师是谁?
绀野艾莉卡

谁可以说说夫子的老师是谁啊?
师襄,苌弘,老聃(老子)等 我相信还有很多,因为他一直在周游列国,而且他自己不是说了吗:三人行必有我师 师襄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古琴家,在卫国做乐官。其实,让他更加出名的还是孔子,因为他是孔子的老师。大约在公元前496年时,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听说师襄是一位音乐家,便拜其为师,学习琴曲《...

老师什么什么是什么赞美老师的句子
赞美老师的句子:1、我是航船,老师是灯塔;我是花朵,老师是太阳;我是种子,老师是雨露。2、老师是园丁,辛勤地培育祖国的花朵;老师是灯塔,引领我走向成功的彼岸;老师是蜜蜂,为我采集甜蜜的硕果。3、老师是园丁,哺育着我;老师是妈妈,教育着我学会做人;老师是同伴和我一起欢乐。4、老师是蜡烛...

孔子的老师是谁
这个人物的老师是师襄、苌弘、郯子。1、师襄:师襄,名襄,字子襄,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乐官。他精通音律,善于击磬,被后世尊称为乐圣。孔子曾向他学习音乐,虽然年龄相差较大,但师襄仍然倾囊相授。2、苌弘:苌弘,字叔,是周敬王的夫人王叔姬的老师。他学识渊博,知天文地理,通音律礼乐,孔子曾...

朱子的老师是谁
朱子的老师是程颐。拓展知识:程颐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是“程朱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朱熹的老师。朱熹早年丧父,家境贫寒,靠程颐的接济和指导,才得以专心读书。朱熹曾说:“伊川(程颐)在洛阳,讲说以教诱天下,得门人三千人。”可见程颐的门生众多,朱熹算是其中的...

孔子的老师除了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外还有谁
孔子一生,无时无事不学,“学而不厌”,“不耻下问”,并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述而》),故有“学无常师”之说。然而为历史所认定的主要老师,除郯子、老聃外,还有苌弘和师襄子,共四人。苌弘是著名的音乐学家,孔子拜他为师,学习音乐。师襄子是鲁国著名乐官,教孔子弹琴...

曾子的老师是谁?
此人的老师是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曾子是孔子最受器重的学生之一,对于孔子的教诲非常虔诚,严守孔子的道德原则,并一直努力追求道德修养和学问的提高。曾子在孔子的影响下成为一位德才兼备的贤者,曾子的故事被传颂于后世,成为儒家学派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华阴市15651576857: 孔子的老师是谁?~~~~~~ -
满薛中诺:[答案] 孔子少时家贫,并无固定学塾教师.那时候似乎没有学堂,但是有老师存在.但比如说老子和姜子牙的老师是谁,也很难讲. 孔子自己博学多闻,算是自学成才.自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不是空穴来风.其父母可算第一教师.据说周游列国时,曾经短期问...

华阴市15651576857: 万事师表,孔子的老师是谁? -
满薛中诺:[答案] 钻子,没有钻子哪来的孔子呢?哈哈,开玩笑的~ 孔子的老师应该是:师襄,苌弘,老聃(老子)等 我相信还有很多,因为他一直在周游列国,而且他自己不是说了吗:三人行必有我师 师襄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古琴家,在卫国做乐官.其实,让他更加...

华阴市15651576857: 孔子的老师是谁?是老子还是鬼谷子,请提出证据. -
满薛中诺:[答案] 孔子的老师: 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1.苌弘 苌弘,字叙,古资中县(现资阳市雁江区)人,公元前(575-492年).据《图经》载“苌弘、资中人,有祠在青泥坊,数里之内土色尚青.”又据,《庄子.外物篇》载:“苌弘蜀人,...

华阴市15651576857: 孔子的老师有哪些 -
满薛中诺:[答案] 翻阅了一些书籍,上网搜索了好一会儿,都没有看到能让我感到满意的解答.只好自力更生,搜罗资料,寻找答案. 《论语·子张》记载,卫国大夫公孙朝问子贡,孔子跟谁学习(“仲尼焉学”).大约是这位公孙朝先生的话里有嘲讽孔子并非名师高徒...

华阴市15651576857: 孔子的老师是谁?老聃(老子)的老师又是谁? -
满薛中诺:[答案] 师襄,苌弘,老聃(老子)等 师襄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古琴家,在卫国做乐官.其实,让他更加出名的还是孔子,因为他是孔子的老师. 大约在公元前496年时,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听说师襄是一位音乐家,便拜其为师,学习琴曲《文王操...

华阴市15651576857: 孔子的老师是谁啊?叫什么名字? -
满薛中诺:[答案] 孔子的老师是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他体弱头大,耳宽.这都是文献上的记载.

华阴市15651576857: 孔子的老师是谁?老子的老师谁? -
满薛中诺:[答案] 师襄,苌弘,老聃(老子)等 我相信还有很多,因为他一直在周游列国,而且他自己不是说了吗:三人行必有我师 师襄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古琴家,在卫国做乐官.其实,让他更加出名的还是孔子,因为他是孔子的老师. 大约在公元前496年时,孔子离...

华阴市15651576857: 孔子的第一位老师是谁 -
满薛中诺:[答案] 孔子少时家贫,并无固定学塾教师.那时候似乎没有学堂,但是有老师存在.但比如说老子和姜子牙的老师是谁,也很难讲. 孔子自己博学多闻,算是自学成才.自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不是空穴来风.其父母可算第一教师.据说周游列国时,曾经短期问...

华阴市15651576857: 孔子的老师是谁? -
满薛中诺: 孔子的老师苌弘 苌弘,字叔(约公元前575-492年),周敬王大臣刘文公属下大夫.在晋国的“六卿之乱”中,因帮助范氏和中行氏,赵简子派晋大夫叔向对周王施以反间计而被杀害.据《庄子.外物篇》记载:苌弘是蜀人,他被杀之后,血流不...

华阴市15651576857: 老师姓名 - 孔子的老师是谁?叫什么名字?
满薛中诺: 孔子少时家贫,并无固定学塾教师.那时候似乎没有学堂,但是有老师存在.但比如说老子和姜子牙的老师是谁,也很难讲. 孔子自己博学多闻,算是自学成才.自说“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