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崛起,中国崛起读后感

作者&投稿:虞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化觉醒,中华崛起读后感。~

你好
在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过程中,儒家文化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应当说儒家文化中有许多积极的成份:"忠恕"之道对于敬业精神博爱思想的培养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仁义"对于人生价值的实现有着积极的影响;
"君子达则兼济天下,不达则自善其身",显出了这种文化的积极和豁达;"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显示出这种文化的刚劲和执着;至于"三纲八目"更为人格的修炼提供了一个规范化的过程。

  但是封建统治阶级选择儒家文化作为主导文化,绝不是因为它有这些积极的因素而加以推崇。而是他们看到了儒文化中所倡导的伦理观念很有利于他们的统治。以"孝悌"为基础的伦理观念对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对于个人的道德定位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伦理一旦和统治阶级嫁接在一起,就会走向偏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责任和义务同在的上下关系,演化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绝对服从关系;至于儒家本身所倡导的"忠君"思想,更为君王权位的无限扩大提供了思想依据。在儒学发展中有几件大事值得我们回顾一下:一件事是汉代的懂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从而把王权神化,使儒学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工具;宋时的理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也就是要把人培养成一个毫无“人”性的“社会人”,从而使人退缩成俯首帖耳的顺民;隋唐之后又把儒家精典做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成为教育的主导教材,对于人思想的影响是空前的。许多人一辈子钻在那几本破书里寻章摘句,皓首穷经,出现了多少像孔夫子、范进似的人物。更主要的是在这种正统文化的影响下,造成了中华民族性格的弱化。儒家文化先前所洋溢的刚劲之气开始消弱,人们思想中那种安于天命、逆来顺受的意识开始增强。儒学文化本身的伦理特点,加上统治者把这种伦理特点加以强化,使中国人套上层层

满意请采纳

文化的发展,文明的发生,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人类精神觉醒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觉醒读后感。对于哲学、思想、学术和文化,可谓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未有统一的标准。看过刘家和的《论古代人类精神的觉醒》一
文深有感触,他似乎将雅斯贝斯的轴心期理论加以概括,升华出了深刻的主题。刘家和用三个部分系统论述古代人类精神觉醒这一问题。第一部分是作者个人对古代
人类觉醒的内涵的理解;第二部分是综合地分析公元前八世纪——公元前三世纪的那次古代人类的精神觉醒的条件;第三部分则是具体地比较分析了古代印度,希
腊,中国的人类精神觉醒的特点。通读全文,我们就会对对其观点有一定的思考与不同程度的认同。关于
人类精神觉醒的概念,刘家和指出是人类经过对自身存在的反省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觉。可能很多人会将精神觉醒仅限于觉醒的层面,即简单地认为是人类的反
省、反思、思考,或者说是一般的认识,至于对反省、反思、思考及认识的内容就不会太关注,也不可能思考的太深入,更不会考虑到这种反省及认识的层次感,当
然也就对觉醒的内容的认识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因而,刘家和用三个层次的反省使我们认清了这一概念。首先,要反省人与自然或
天的关系,达到关于自身对外界限的自觉,也就是人能将自己从自然界中辨认出来;其次,要反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关于自身内部结构的自觉,也就是人要认
清自身的内部结构;再次,要反省人的本质或人性问题,达到关于自身的精神的自觉。在这里强调的是,只有实现前两个层次的反省,才能最终达到精神觉醒的层次
——对人性问题的反省与自觉。这就体现出一种哲学倾向,也正如文章开头作者提到的:在中国,印度,希腊等地首次出现了许多哲学家,人类开始了对自身的反
省,其精神的潜力遂得以充分展开。可见,作者肯定哲学在人类精神觉醒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哲学的相关概念也可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哲学,作为人类知识体系的
一个组成部分,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智慧性因而也具有更广泛而深刻的指导意义。哲学史也就是人类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普
通、最一般的规律的认识发展的历史。正如列宁所说: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哲学笔记》)诚然,这也是雅斯贝斯的轴心期理论首先表现出的一个特征,即涌现出众多的先哲。在中国诞生了孔子和老子,中国所有的哲学流派,包括墨子、庄子、荀子和诸子百家,都出现了;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探究了一直到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注意和虚无主义的全部范围的哲学可能;在伊朗,祆教创始人琐罗亚斯德提出了一种挑战性的论点,认为宇宙的过程和人世的生活属于善与恶之间的斗争;希腊也贤者如云,有诗人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等。
这些名字标志着人敢于依靠个人自身了。哲学家首先出现在世界上,他们象征着人在自己身上发现了最根本的源泉,人以自己内在的世界来抗拒整个外在世界,借此
他可以超越自身和世界之上。出现了先哲,有了哲学,人类精神觉醒便开始了。此外,在第一部分中刘家和还通过分析原始时代和文明时代早
期的社会条件,界定了人类精神觉醒的具体时间,即公元前八世纪——公元前三世纪,再具体点提到:公元前六世纪希腊的泰利士,印度的释迦牟尼和中国的孔子的
出现。这是人类系统的哲学思考的开端,也是人类精神觉醒的明显标志。刘家和和雅斯贝斯都认为:原始时代无精神觉醒。刘家和用两例来证明:一是,原始的图腾
制度,它使人类把非人类的异物视为自己的同类,这说明人还没有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二是,原始的社会组织——部落,它使人类把本为同类的其他人视为异物,这
又说明人对自己的内部结构还没有清醒的认识。这两方面恰恰对应人类实现精神觉醒的前两个层次,既然前两个层次都没有实现,如何能达到人类的精神觉醒呢?作
者同样又认为:文明早期无精神觉醒。文明时代虽
伴随着生产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国家的产生,文字的出现等等,而恰恰这些也是人类精神觉醒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因为这一时期,生产虽有发展,但
却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城市遂兴起了,却没有起到一定作用;国家亦产生了,但早期国家发展并不充分,血缘与地缘组织仍然并存,国家还处于一种过渡阶段;文
字出现了,却没有关于人类对自身反省的记载。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原始时代(史前时代)与文明时代早
期人类并没有出现精神觉醒。正因为史前时代与文明早期不具备这样那样的条件,所以作者在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人类精神觉醒的条件。刘家和通过具体分析比较古印
度,希腊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总结出的条件有三:其一,这一时期铁器广泛使用,经济空前发展,扩大了人类对自然的开发深度和广度,也扩大了人们在地区内和地
区间的往来,从而使人有可能由原先的狭小的活动范围和狭窄的眼界中解脱出来;其二,约公元前八世纪以后,印度,希腊和中国都经历了一个血缘关系削弱或解体
的过程,血缘组织的解体,使人们得到难得的自由,从而越来越注重个人的存在价值;其三,公元前八世纪以后的几个世纪中,印度,希腊和中国都曾有过小邦林立
的状态,邦与邦之间存在着种种矛盾和冲突,争霸战争频繁不断,读后感《觉醒读后感》。这种形势下,一方面为赢得战争,各国都会不择手段,重用一切人才,当
然也给了广大知识分子以难得的机会,因而相当于古代哲学家的人士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战争引发了种种社会矛盾,为了解决各种矛盾,人们不得不注重精神上的
思考,关于人性问题的探讨也就理所当然地浮出水面,成为人类精神觉醒的标志。通过这些条件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也正如雅斯贝斯所说的:轴心期事件事
实上是一个关于人类内部的新起点,而不是关于人性整体的共同发展的问题。(《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它只涉及少数区域。轴心期并非人类进化的普
遍阶段,而是一支独特的历史分叉过程。(同上)通过总结古代印度,希腊和中国三个古文明的共同条件,我们也清楚了为何人类精神觉醒偏偏发生在这个时期的这
些地区,而在其他地区其他时间却没有发生。(如古代埃及,两河流域,皆因条件不具备,且深受传统所限而与精神觉醒无缘。)最后刘家和比较分析了古代印度,
希腊和中国的人类精神觉醒的特点,分别加以论述。在人与自然或天的关系研究上,印度形成宗教研究的传统,希腊形成科学研究的传统,中国则形成人文研究的传
统;在人与人的关系研究中,印度佛教主张无差别的平等,古希腊学者揭示人类平等中的内在矛盾,而中国儒家则以具有礼的形式的仁使现实的有差别的仁同一起
来;在人性问题上,古印度将人理解为宗教的动物,古希腊将人理解为政治的(城邦的)动物,而古中国则将人理解为伦理的动物。从这一部分的比较中,我们对三
种古文明的精神觉醒的不同特点一目了然。对于异地同时发生的这次突破现象,特点却迥然各异,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而作者的分析阐述,也使我们用现代的眼
光去审视这些特点,从而找到了古今的共通点,那就是古代人类觉醒带来的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在印度尤其重视宗教,不仅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中、在人与人关系
上、人性问题上都离不开宗教的影子,因此古印度的这种精神觉醒造成的正是它的宗教性文化特征。同理,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黑格尔说过:一提到希腊这个
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是在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感。(《哲学史讲演录》)后世的欧洲文化都是在希腊古典文化的孕育下发展起来的,
古希腊的精神觉醒形成的正是那种科学严谨的欧洲文化;而中国则依然继承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人文伦理传统思想,处处彰显中国特色的儒家人文文化特色。《信仰
与觉醒》读后感在《信仰与觉醒》一书中把康德列在黑格尔之后,这在中外学者中并不少见。这样做实际上是把康德摆到了黑格尔之上的位置。在反形而上学的氛围
中,这是很自然的。但我却不是太赞同这种做法。尤其当谈到信仰时,我认为黑格尔还是应当摆到康德之后,后面可以再加一个波兰尼。康德说,我限制知识,为的
是给信仰留下地盘。但他把知识限制得太过了,以至于只把自然科学作为科学,而人文社会科学则全部作为准科学或次科学。新康德主义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
截然二分,就是这种做法的延续。如果说近代经验主义(经验论)把物理学作为知识的典范,理性主义(唯理论)把数学作为知识的典范,那么我们就可以说,黑格
尔是把人文社会科学作为知识的典范,尽管当时作为典范被公认的人文社会科学还不存在。狄尔泰等哲学家的贡献,恰恰在于像康德为自然科学划定范围那样,为人
文社会科学划定了范围。信仰与知识的界限,由此才获得了充分的含义。也就是说,信仰与知识的差别,不仅是信仰与自然科学的差别,而且是信仰与人文社会科学
的差别。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对立,实际上是由劳动和资本的对立造成的。当劳动从属于资本的时候,人文社会科学必然会被从属于自然科学,
而当劳动起而反对资本的时候,人文社会科学也会起而反对自然科学。当劳动与资本的对立消除之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对立也将消失,自然科学和人文科
学将成为同一门科学。按照波兰尼的看法,不管能否消除劳动和资本的对立,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对立都应当消除。至于信仰与知识的对立,在波兰尼看来也
应当消除,因为任何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都以信仰为前提和基础。这样,波兰尼就以另外一种方式回到了黑格尔。黑格尔把宗教和艺术都作为
绝对精神的一个方面,这表明,他混淆了知识与信仰的界限,实际上把信仰当成了最高的知识类型,而知识当成了信仰的最高形式。这当然是错误的。但实证主义者
把经过狭隘理解的自然科学作为知识范式,并以此批判黑格尔,更加大错特错。相比之下,马克思划分生活与意识,认为生活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生活,然后
把科学作为意识的升华形态,强调科学与生活的统一,这种批判才是真正有效的。黄慧珍认为,马克思过分抬高了醒的作用,忽视了觉的作用。这在终结论的意义上
是正确的,在过程论的意义上是不正确的。终结论意味着,共产主义(马克思把这之后的社会称为人类社会)作为醒的状态,与它之前的阶段(马克思称为市民社
会)作为觉的状态,两者之间有一道截然分明的界限。而过程论则意味着,共产主义与非共产主义之间,只是一个程度的问题,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马克思一
生既有终结论观点,也有过程论观点,但早期终结论色彩较浓,后期过程论色彩较浓。表现在觉、醒关系上,马克思早年认为人可以完全进入醒的状态,后期则认为
觉的状态会永远存在。在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关系中,马克思早期倾向于人类可以超越必然王国,晚年则倾向于必然王国永远存在。马克思去世以后,马克思观点
中的两种倾向分离开来,各自得到了片面发展。这种分离和片面化产生了严重的后果。马克思由此也遭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和错误的批判。因此,今天我们需要做的,
不仅是回到马克思,而且是对马克思本人的观点进行批判,表现在信仰问题上,是重新划分绝对知识与绝对信仰的界限。就我本人的观点而论,我认为共产主义在终
结论的意义上是不成立的,在过程论的意义上是成立的,终结论意义上的共产主义只能是一种信仰,而不可能成为一种知识。只有过程论意义上的共产主义才能成为
知识。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是周恩来爷爷的名句,它激励着一代代青少年奋发图强、努力向上的斗志。我们当代的小学生不仅要掌握课堂上的知识点,还要更多诵读古代圣贤经典、科普知识书籍。
  在每周一的清晨,我们学校总会举行升旗仪式,那鲜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蔚蓝的蓝天下,伴着初升的朝阳,在嘹亮的歌声中,冉冉升起。此时,耳畔响起了那雄壮的旋律,当少先队员在国旗下讲话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如江水一样的翻滚着……
  当时的旧中国,正值混乱、屈辱的年代,鸦片战争的失败,《辛丑条约》的签定,香港、澳门的割让,山东半岛的侵占,东北三省的沦陷,圆明园的毁灭,南京的大屠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中国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耻辱。
  仰望着五星红旗,回首千百年来旧中国所受到的耻辱,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唤醒了东亚雄狮,中国,从此觉醒了,发展了,滕飞了……
  在《历史的选择》一文中,我看到了少年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目睹了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国人就要受欺负的社会惨状,就立下了要为祖国而读书的志向。修身课上他更说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豪言壮语,赢得了魏校长的喝彩。“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想,再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眼中,一定闪烁着一种光芒,这种光芒,让人们看到了新中国的希望。为了这无比远大的理想,他远渡重洋,东渡日本……在他的心里,我相信始终是“中华,崛起,读书”。他的理想实现了,中国这条东方巨龙已经大跨步向新时代迈进……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1990年,亚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了,2008年,象征着奥运的五环旗也在北京鸟巢的上空漂扬了,人民的生活将更加美满幸福了……
  然而,生活的富裕,使不少的学生开始了安逸的生活,他们不认真读书,不好好写作业,有的不按时到校学习,他们沉迷于网络、游戏室,不思进取,可他们想过没有,新中国的崛起,是靠无数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是靠13亿中国人努力奋斗才得来的,如果我们这样下去,中国不又走回原来的老路了吗?
  今年,十二五规划已经全面启动了,为了我们的理想,为了我们的中国能更好的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们一定要好好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意思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发奋读书,努力成为国之栋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出自周恩来总理,这是他年少时期立下的远大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是什么?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意思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发奋读书,努力成为国之栋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出自周恩来总理,这是他年少时期立下的远大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是谁说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说的。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是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为什么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原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被编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专题中的第一篇课文,承担着引领单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谁说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说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

南关区17222948715: 读 文化觉醒 中国崛起后感怎么写 -
盈巩舒芙: [觉醒读后感]文化的发展,文明的发生,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人类精神觉醒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觉醒读后感.对于哲学、思想、学术和文化,可谓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未...

南关区17222948715: 《大国崛起》读后感 -
盈巩舒芙:[答案] [《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读后感 基础09康复2班程冉 曾经,有那样一段历史,它记录了一个个国家的崛起,它大气磅礴,给人以致命的吸引力;曾经有那样一段记忆,它见证了那些时代的故事,任时光流过,却仍然清晰,《大国崛起》读...

南关区17222948715: 大国崛起500字观后感 -
盈巩舒芙:[答案] [大国崛起500字观后感]大国崛起500字观后感大国崛起500字观后感 最近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电视片《大国崛起》,对九个大国的兴衰史作了一个扼要的、生动的介绍,大国崛起500字观后感.我先谈谈个人的几点观后感,然后再把该片的简介附后,供...

南关区17222948715: 从中华文化在崛起的角度立意 800字作文 -
盈巩舒芙: 文化是民族的符号.一个民族的崛起,除了经济的强盛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繁荣.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文化的复兴也随之摆在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面前.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史,虽历尽沧桑,仍然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

南关区17222948715: 求一篇《大国崛起》的观后感,要400字的,急急急急啊,最好马上啊,不要太啰嗦 -
盈巩舒芙: 《大国崛起》观后感 央视二套播出的《大国崛起》记录片,从一定程度上给我们一个更新的视角观察世界近500年来主导世界历史的“大国”们是如何发迹、又是如何被新兴的大国取代或者赶超.我们看到作为国家主流新闻媒体对于当今500年...

南关区17222948715: 大国崛起 观后感1000 - 1500字左右 -
盈巩舒芙:[答案] 希望对你有帮助大国崛起读后感 不知道大家看了中央2套最近播出的《大国崛起》这部记录片(或书籍)没有,这部记录片根据历史事实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国...

南关区17222948715: 中华之崛起的感想 -
盈巩舒芙: 一句话,从我做起,努力奋斗.

南关区1722294871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体会 -
盈巩舒芙: 我们的国家还不是很先进,在诸多方面有着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我们还需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是我们的一项基本义务与基本责任,是我们所必需履行的.就像公司里的成员都会和公司有一个目标,这个公司才会很好的发展.我们只有和国家有同一个目标,为国家的未来努力,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不是嘛? ps:原创!

南关区17222948715: 读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有什么想法字数不限 -
盈巩舒芙:[答案] 读书,其目的是为了使中华民族更加强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