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说:大丈夫,乐事应有三!你知道都是哪些乐事么?

作者&投稿:谯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有道是,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句出自唐朝大诗人王维所著的《观猎》,描写了将军狩猎过后,单骑归来的悠远意境,而在唐朝,狩猎不仅是武将们最为热爱的活动,同样也倍受唐朝王室的青睐。 如唐太宗,曾罗列大丈夫人生三大事: 天下太平,家给人足,一乐也。 草浅兽肥,以礼畋狩,弓不虚发,箭不妄中,二乐也。 六合大同,万方咸庆,张乐高宴,上下欢洽,三乐也。 ——————《唐会要·冤狩》 总而言之就是三件事:太平,狩猎,欢宴。 这倒的确非常符合唐太宗的治世风格,他在位时,国家太平安定以后,曾多次举行大型国宴,宴请外国使臣与文武百官,有时是为了庆祝节日,有时甚至是为了报复敌人,如公元634年,即贞观八年,李世民在未央宫举行大型国宴,邀请一众西域使臣与外国友人,席间文武百官饮酒作乐,相聊甚欢,兴致大发的唐太宗,突然命令擒获的东突厥之主颉利可汗当众跳舞,颉利可汗猝不及防,但碍于被唐太宗孤家寡人掳到长安,旁无救兵,更无外援,只好在一群各国来使面前「 ”翩翩起舞”。 仔细想想,那场面真是不忍直视,唐太宗却看得龙颜大悦,接着又连摆了三天宴席。。。 这件故事虽说是趣闻,也有些荒诞,然而考究原因,却也有一定道理,公元626年,李唐开国之初,国力并不强大,又赶上玄武门事变等一系列内部事件,局势动荡之际,颉利可汗率大军趁机南下,军情最为危急时,甚至打到了长安城边,当时受迫的李世民,无奈之下被颉利可汗逼迫着签订「 ”渭水之盟”,唐太宗李世民也将此视为毕生大辱。 于是才在三年后,即公元629年,唐太宗命李靖与李勣等六名大将,兵分六路挥师漠北,征讨东突厥,此役不仅打的东突厥毫无还手之力,甚至还生擒了颉利可汗,从此之后,李唐王朝北边的最大威胁得以消除,于是后来命令颉利可汗在宴会上大跳舞蹈,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 貌似扯远了,但我说这件趣闻的意图,旨在表达唐太宗特别喜爱欢宴,尤其是唐朝局势稳定,国家经济蓬勃发展以后,可谓每逢节日或高兴,就要大摆国宴。 这就是唐太宗所认为的三项乐事中的「 ”欢宴”与「 ”太平”,但大家也看出来了,这都是属于比较「 ”文”的乐事,唯独狩猎是「 ”武”的项目,尤其讲求各方面的综合技术能力,如追踪,射箭,骑马等,每一项都是对身体素质与智慧谋略的考验,可谓极富观赏性与对抗性,又具备极大乐趣。 唐太宗更是热爱狩猎到无法自拔的地步,有史可考的唐太宗狩猎活动,就多达22次,可以说在位23年的唐太宗,几乎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大型狩猎活动,考虑到晚年的健康状态,有的时候甚至要一年两次,足以可见唐太宗本人对狩猎的痴迷。 每当率领着浩浩荡荡的狩猎大队,前往狩猎场时,沿途百姓也会为之观望,可见人山人海,骏马如潮,有护卫牵着鹰犬,持刀配弓,随行往往多达千人以上,行走如龙,蔚为壮观。 那么既然是狩猎,自然是以野生动物为主,一般选在气候适宜的地区进行狩猎,如山林或草场等地,狩猎目的也并非单纯的猎取动物,相反还兼备宣扬君威,铲除兽害等多重意义。 唐太宗多次外出狩猎,都会邀请外国君臣共同观赏,如贞观五年的正月,唐太宗大猎于昆明池,请来各方藩夷的君臣前去,也正是在这次大型狩猎活动中,意气风发的唐太宗李世民发表了那番「 ”乐事有三”的著名言论: 《唐会要·冤狩》:大狩于昆明池,蕃夷君长咸从。天下太平,家给人足,一乐也…… 这种邀请藩夷君臣共同前往的大狩活动,一是为了宣扬唐朝天子的君威,让众人能近距离看到唐太宗降服猛兽的勇猛,二是能让藩夷君臣深刻了解到「 ”六合大同,万方咸庆”的美好理念,以期他们能够甘愿臣服大唐,与大唐友好相处的目的。 既然知道了唐太宗狩猎的多重目的,那么问题来了,狩猎过程又是如何呢? 在此我给大家从头到尾的捋一遍,按照《新唐书》与《皇帝田狩》等多方史料中记载的过程,可大致分为如下几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严格按照指定的规则进行,有专人担任主持等礼仪工作,大量随行团队保障后勤工作,可见唐朝王室对于大型狩猎活动的重视。 第一,提前十天,选址划分,修整猎场。 唐太宗李世民最喜在每年冬天的第二个月进行狩猎,是为「 ”狩田之礼”。 在开始狩猎前,先由负责狩猎活动的兵部派出官员,到某一处地区进行选址,当选址以后,便会召集附近百姓修整猎场,并派兵把守。 等猎场内外按照一定标准修整完善后,便会交由管理山泽的虞部进行布置,如放出准备好的野兽,或插立旗帜,标明范围。 《新唐书·礼乐志六》:皇帝狩田之礼,亦以仲冬。前期十日,兵部集众庶修田法,虞部表所田之野,建旗于其后。 等到大狩活动开始的前三天,则要在猎场中插满一定数量的旗帜,主要负责的人员,是由兵部请调的将帅士卒,而且需在狩猎开始前一天的拂晓时刻,做完所有的竖旗工作,将帅士卒务必要聚集到各自所树立的旗帜下,列阵排兵,谓之曰「 ”弊旗”,若有时辰一到,仍未完成弊旗者,就要接受相应处罚。 《新唐书·礼乐志六》:前一日,诸针帅士集于旗下。质明,弊旗,后至者罚。 这一步的目的,我想自然是为了将猎场进行规范布置,起码要在人力可控的范围之内,比如按照旗帜区分动物所在的场所,也方便合理规划区域功能,比如皇帝的狩猎区,休息区,饮食区等,而且前期派兵把守与插立旗帜,也是为了防止有百姓私自闯入,以免在狩猎过程中出现误伤情况,同时也方便引领唐太宗等重要人物进入猎场。 《狩猎出行图》 第二,狩猎当天,设立鼓驾,迎接皇帝入围。 到了狩猎当天,由司职人员进行开场礼仪后,则到了最为重要的皇帝登场环节。 按例,需设立专门的击鼓人员在皇帝的东南与正西方向,以震天鼓声迎驾,彰显君王登场气魄。 《新唐书·礼乐六》:驾至田所,皇帝鼓行入围,鼓吹令以鼓六十陈于皇帝东南,西向。 这一步骤尤为重要,目的在于皇帝登场时彰显君威外,还在于提振狩猎将士的整体士气,等皇帝领头进入围场后,浩浩荡荡的随行大军,也就此跟随进入。 第三,驱兽,射猎。 顾名思义,正是驱赶野兽,射猎之,一般而言驱兽共分三次,在驱兽之前,有专门的骑兽率先准备好驱兽工作,等到皇帝入场后,还有一部分骑手负责帮皇帝收敛猎物,也会高举旌旗,随行左右。 皇帝的持旗随行军士,便被称为「 ”大绥”,而诸公王以下级别的臣子,则为「 ”小绥”。 《新唐书·礼乐六》:皇帝乘马南向,有司敛大绥以从。诸公、王以下皆乘马,带弓矢,陈于前后。所司之属又敛小绥以从。 说通俗点儿,我个人认为就是方便识别哪股狩猎人马是皇帝亲率,看着旌旗最高,旗帜最大的一面皇旗,就一定是皇帝本人,而旗帜较小的,则一定是诸公王,这样也方便列阵前行,不会一时兴起误打误撞的跑到皇帝前头,也方便观看狩猎的人员注意力能始终放在皇帝身上。 做好这些准备后,下面就到了驱兽环节: 等第一波野兽驱出,有负责弓箭的随从,开始为皇帝准备弓箭,第二波野兽驱出,随从将弓箭呈到皇帝手中,等到第三波野兽驱出,皇帝便从野兽左侧,拉弓射之。 每次驱兽,最少要三头,三波驱兽合在一起,最少也在十头野兽以上,先是皇帝自己射击,其次才能轮到公王,最后不论射没射中,驱兽骑手要急行到兽群最前方,将野兽反向驱赶,这样三波野兽又原路返回,如此皇帝与公王们再进行第二波骑射。 途中若射中,则有大绥快马赶上,为皇帝收敛猎物,最后等皇帝与公王射猎完成,所剩的猎物便会交由百姓进行射猎,算是一个与民同乐的小环节。 《新唐书·礼乐六》:乃驱兽出前。初,一驱过,有司整饬弓矢以前。再驱过,有司奉进弓矢。三驱过,皇帝乃从禽左而射之。每驱必三兽以上。皇帝发,抗大绥,然后公、王发,抗小绥。驱逆之骑止,然后百姓猎。 如此,就是整个驱兽环节,也是射猎活动中的重头戏,一般而言,到这一步,皇帝的兴奋程度会达到一个 *** ,若凭实力射中野兽,自然就是龙颜大悦,随从人员包括观赏人员在内,也会同时欢呼雀跃,呐喊如雷。 从上段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整个驱兽射猎的环节,节奏是非常快的,三波野兽驱赶过后,搭弓射箭也不过是片刻的功夫,等到整个射猎过程结束,也不过短短时间内,但要求的人员素质与环节不出差错,可是要大费一番周折,要确保每一个环节的井井有条,万无一失,也可以想到射猎组织者的不易。 于是也就来到了最后一个重要的环节: 第四,射猎结束,击鼓庆呼。 当射猎完成后,皇帝满载而归,主持田狩的官员便会宣布此次田狩大礼的圆满完成,负责山泽的虞部,就是一开始负责猎场布置的虞部,要派专人在狩猎围场内插立旌旗,同时皇帝的鼓驾随从大军也会和各将帅共同击锤大鼓,喊声如雷,在场观众与人员无不起立高呼,欢庆皇帝的狩猎大礼圆满完成,胜利结束。 最后,就把所猎野兽全部集中到提前插好的旌旗下,逐一清点。 而大兽,如狮子老虎等,则要进行挑选,选出其中最佳的一只,要送往宗庙进行祭祀,以感谢帝王先祖之恩。 次等一些的野兽,则由兵部收公,并统一进行分配,再挑选其中肉质肥美的野兽,会拿来招待宾客,试想唐太宗举行如此重大的狩猎活动,完成后自然也会大摆宴席,按照他的作风,说不定还要找人「 ”跳舞”。。。(捂脸.jpg) 再小一些的谓之「 ”小兽”,则由王公私分,比如同行的太子王爷们,你分一只狮子,我分一只野猪,大家其乐融融,人人有份。 《新唐书·礼乐六》:田(田狩)将止,虞部建旗于田内,乃雷击驾鼓及诸将之鼓,士从躁呼。诸得禽献旗下,致其左耳。大兽公之,小兽私之。其上者供宗庙,次者供宾客,下者充疱厨。乃命有司馌兽于四郊,以兽告至于庙社。 如上,就是整个大型狩猎,也是「 ”田狩”的全部流程,当然我只取其精华给大家讲述,还有很多细节,但碍于篇幅不便展开赘述,不过凭此便可看出整个田狩之礼的整体氛围。 一个是长,周期长,从最初开始制定田狩计划,到准备,要将近十五天时间,且还是朝廷多部门联动,兵部主责,虞部从之,调派兵马与召集百姓进行选址,布置等一系列前期筹备工作,总的加在一起,时间可谓十天以上,而为的不过是狩猎当天的成功举行。 二就是快,节奏快,从皇帝进场到三波驱兽,再到射猎结束,我相信大家从只言片语的史料中,可看出古人一鼓作气完成的紧张感,这种感觉是往常看史书所没有的,而且整个流程下来,一般在黄昏前便能完结,毕竟是早早就把一切准备好,为的不过是皇帝万众瞩目的那一下正中目标。 三就是欢,不论哪个环节,击鼓与欢呼是少不了的,这种用乐器营造的激昂氛围,想必亲身经历者必定热血澎湃,而观赏看客也会大呼过瘾,从多个方面宣扬君威,也展示了大唐军士之间的默契合作与严明军纪,做到令行禁止,每一个环节若无这些军士和骑手依照命令百分百的实施,自然不会如此顺利。 总而言之,唐朝皇帝所钟爱的田狩活动无比盛大隆重,且充分展现出一种大国庄严,不管是事先的准备,还是到具体的计划实施,再到结束之后猎物该如何分配,甚至具体到哪一种猎物都有什么作用,堪称细致入微,又各自遵循着严格的礼仪,结合在一起,就是一整套周密谋划过后的体系。 过程中讲求的不仅是个人能力,更多看重的是团体协作下的集体意识,以及各方阵人员的整体水平发挥,试想虞部挑选的地址一般都是野兽密集的山林之中,即便适合骏马奔跑,但地势仍旧算是复杂崎岖,所要考验的就不单单是皇帝本人的意志与勇气,还要具体到每一个参与人员的胆识,能力,以及心理素质,若是有哪一个环节因某个内在因素造成失误,那么在如此之多外国朋友的注视下,其造成的后果与负面影响,均是难以想象的。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一提到狩猎,并不只是古代王公贵族们以此取乐的把戏,反而从各种细节上见微知著,体现出某个朝代的整体实力水平,我个人认为,共有三点: 第一,政权的相对稳定。 虽然一般的狩猎活动,都选在距离京师不远的山林地区,为的是避免长途跋涉,舟车劳顿,但如果局势不稳,也不可能还有闲暇时间耗费如此大量的人力物力,举办一场宣扬国威的狩猎活动,难免有铺张浪费之嫌。 第二,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双重保障。 和第一点相类似,因为这种狩猎活动的花费,主要还是天子自己掏腰包,也就是从国库支出,如果当时入不敷出,经济发展迟缓的话,难免就会相应的削减不必要的费用与活动,能如此大规模,召集上千人举办如此盛大的狩猎活动,也足以看出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李唐王朝,经济实力可见一斑。 第三,相对稳定的政权与兴旺经济,造就出人们开始有能力追求享乐的意识。 这算是一种总结性观点,即我认为,如果没有以上两点作为前提,大型狩猎活动自然也是难以举办,而这种成功举办的田狩活动,无疑生动反映了唐朝当时的现实生活,从皇帝到民间,都有着一种对外展示的积极心理,以及来自经济与文化等软实力保障的强大信心。 足以想见,当年的唐太宗有多么意气风发,面朝藩夷君臣,那种射猎天下,与野兽对抗,与大自然对抗时的豪气,当得一代英君,也以此展现出海纳百川,万邦来贺的大国风范。 —————— 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与文化趣闻,带您发现更大的世界~ —————— 参考文献: 《唐会要·冤狩》:大狩于昆明池。蕃夷君长咸从。上谓高昌王曲文泰曰。大丈夫在世。乐事有三:天下太平,家给人足,一乐也。草浅兽肥,以礼畋狩,弓不虚发,箭不妄中,二乐也。六合大同,万方咸庆,张乐高宴,上下欢洽,三乐也。 《新唐书·礼乐志六》:皇帝狩田之礼,亦以仲冬。前期十日,兵部集众庶修田法,虞部表所田之野,建旗于其后。 《新唐书·礼乐志六》:前一日,诸针帅士集于旗下。质明,弊旗,后至者罚。 《新唐书·礼乐六》:驾至田所,皇帝鼓行入围,鼓吹令以鼓六十陈于皇帝东南,西向。 《新唐书·礼乐六》:皇帝乘马南向,有司敛大绥以从。诸公、王以下皆乘马,带弓矢,陈于前后。所司之属又敛小绥以从。 《新唐书·礼乐六》:乃驱兽出前。初,一驱过,有司整饬弓矢以前。再驱过,有司奉进弓矢。三驱过,皇帝乃从禽左而射之。每驱必三兽以上。皇帝发,抗大绥,然后公、王发,抗小绥。驱逆之骑止,然后百姓猎。 《新唐书·礼乐六》:田(田狩)将止,虞部建旗于田内,乃雷击驾鼓及诸将之鼓,士从躁呼。诸得禽献旗下,致其左耳。大兽公之,小兽私之。其上者供宗庙,次者供宾客,下者充疱厨。乃命有司馌兽于四郊,以兽告至于庙社。




唐太宗与房玄龄的故事
唐太宗说:“你们是有功劳,但房玄龄运筹帷幄,把握全局,你们只是具体执行而已,所以他功劳最大,当然应该排在第一。”淮安王李神通惭愧而退,其他大臣也无话可说。房玄龄为人非常谦虚谨慎,对于论功行赏的事深感不安,便对唐太宗说:“陛下将臣排第一,臣心里很不安。”唐太宗回答说:从前汉高祖封...

唐太宗最喜欢的五个女儿
3、豫章公主在嫁人以后很早就去世了,李世民为她穿了很久的素服,超过了当时的礼法中规定的时间,后来大臣们都看不下去了,魏征也来劝谏,不得已李世民才答应了。4、城阳公主有过两个丈夫,第一个是杜如晦的儿子名字叫做杜荷,他的官爵是因为城阳公主才得到的,但因为他被卷进了太子谋反案里边所以被...

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名句
譬尺雾障天,不亏于大;寸云遮日,何损于明! 17. 卿能执法,朕复何忧。 18. 戎狄为患,自古有之...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名句3 1、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唐太宗与房玄龄的故事是怎么样的?
有一天早朝已毕,房玄龄却在朝中徘徊不回家。唐太宗很奇怪,问他,只听他说,请皇上下旨令他的夫人不要生气,他才敢回家,太宗听了大吃一惊,没想到房玄龄竟怕老婆到这种程度。如此的纲常不振,真是岂有此理。唐太宗很为房玄龄抱不平,故意赐给他几个美姬,杀杀他老婆的威风。房玄龄当然是不...

李世民欲杀武媚娘为何遭高人阻止?
这就让李世民发现了武则天的本性,武则天被李世民看出了她心狠手辣同时又富有心机的黑暗面。所以引发了李世民的反感和厌恶。慢慢的李世民对做武媚娘失去了兴趣,而后来武媚娘驯马又杀马的这件事,导致了她被打入冷宫。现在李世民因为夜现异象想杀掉武媚娘。但是李淳风却劝阻住了唐太宗李世民。还忽悠李世民说...

唐太宗葬昭陵有何传说
李世民循声顺着侍卫的指向望去,一头黄白相间的梅花鹿在不远处静静的啃食着野草,并且还时不时的还竖起双耳,抬起头来警惕地环顾一下四周。 李世民大喜,轻轻...各方观点一直是众说纷纭,难以定论。但是,其中一种说法却是和昭陵的修建有关,且仔细想来,却也不无道理。 贞观十一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颁令“九嵕山卜陵...

当皇后只要贤良淑德?那是你不了解李世民家彪悍的皇后们
成大文化17 2022-08-24 · TA获得超过158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2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9.7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说起皇后,我们常常想到“端庄大气”、“贤良淑德”、“母仪天下”等词汇。 然而,皇后不只是很优雅,皇后也可以很彪悍。例如,在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

如何正确客观评价唐太宗?
长孙皇后问庄稼汉是谁,李世民说:“当然是魏征,他总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我。”长孙皇后也是一位亘古少有的杰出女子,听了此话后立即穿上皇后官服向皇帝郑重参拜:“我听说君明则臣直,魏征所以正直,正由于我夫的英明,我怎能不祝贺你呢。”面对这样贤明的妻子,李世民的火气即刻烟消云散。 贞观王朝的强盛是中国的任何...

长孙皇后离世前留下3个嘱托,李世民若听了,也就没武则天啥事了_百度...
对唐太宗李世民来说,长孙皇后不仅是贤妻,更是如同左膀右臂般的战友、高参。长孙皇后从来不自恃身份的高贵而干政涉政,他的亲哥哥长孙无忌虽然是李世民的早年至交、肱骨大臣, 但长孙皇后却总是阻止李世民给长孙无忌授予高官和大权。由此可见,长孙皇后之所以能赢得千古贤后之美誉,不是靠着权谋心计、魅惑...

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谁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

颍州区15219337420: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哪句话? -
达儿昊方: 是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追问: 你确定 吗?? 准确哦 、 回答: 是的,前一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后一句的意思与唐太宗说的名言意思比较相近

颍州区15219337420: 李世民百字咸言 -
达儿昊方: 唐太宗李世民的《百字箴言》: 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 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 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 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 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

颍州区15219337420: 李世民三句经典话 -
达儿昊方: 唐太宗开科举,看着新取的士子鱼贯而出,唐太宗就乐了:“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魏征死了,唐太宗很伤心,他叹息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已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藁(gāo),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 至于载舟覆舟那句话,不是太宗的原创,而是当年荀子说的,人鉴魏征改动一下进谏太宗,太宗深以为然,常常以此言教育太子

颍州区15219337420: 唐太宗以三镜自照的话,言简意赅,说明一个至今仍有借鉴作用的道理.简要总结道理的内涵 -
达儿昊方: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 魏徵》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后魏徵逝死...

颍州区15219337420: 唐太宗说过那三句话.好像是什么以什么为镜... -
达儿昊方: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颍州区15219337420: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六则中孔子的话 -
达儿昊方: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北宋《伶官传序》欧阳修

颍州区15219337420: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则中孔子说的话什么? -
达儿昊方: 《论语》中孔子的名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 【出...

颍州区15219337420: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哪句话 -
达儿昊方: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名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新唐书·魏徵传》里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名言: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

颍州区15219337420: 贞观政要.翻译 -
达儿昊方: 唐太宗有一匹骏马很是喜爱于是(一直,长久的)把他饲养在宫中,它没有疾病却突然死亡,太宗大怒要杀养马的宫人,长孙皇后进谏说“过去齐景公因为妈而要杀人,晏子请求列举那个人罪行说'你养马而让他死了是你的第一条罪.让主公(景公)因为马杀人是你的第二条罪,诸侯听说这事后一定会轻视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景公于是释放了这个人,陛下(太宗)你曾经读书以此事为借鉴,难道忘了吗?”太宗才释然此事.有对房玄龄说“皇后以小事对我启发,很有好处啊.” 现翻译的,不好请见谅!

颍州区15219337420: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谁写的?哪个文章?这句话的解释? -
达儿昊方: 李世民说的 人用铜作镜子,可以把衣服、帽子穿戴得整齐端正,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