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朝太监学校教育是怎样的?学生个个很抢手

作者&投稿:伊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在封建皇权社会,太监一直是个离不开但又要防备着的特殊群体。离不开是因为宫里头的活须有人干;防备着是因为太监往往可以借着操作日常事务而进入政治生活领域,带来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宫里头的活不只是砍柴挑水之类的体力活,更多的是诸如掌管典籍、文书之类的技术活,不识字不行,光识字而不明白意思也不行。朝廷也不得不适应形势,在皇宫里开了太监学校。学校开得如何,都读些什么书?且听老刘分解。

学习情况:师资雄厚 四书五经都要读 《三国演义》最受欢迎

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对太监是防得最厉害的,洪武十七年,即公元1384年,老朱就在皇宫里树了块牌子,声明:“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朱元璋一死,这块牌子的实际功效也就过期作废了,顾炎武也讲过:“永乐以后,此令不行。”老朱的儿子明成祖朱棣就开始启用太监管理一些跟文字和文化有关的事务,例如图书、文籍、典章等等,管这些事,不识字不行,光识字不懂意思也不行。也就是说,使用文职太监势在必行。

比方说吧,皇上要太监去拿一本书,太监总得认识书名吧。要求再高一点,要太监查一下书中第几页的第几行,太监总得明白这几页书的意思吧。提高太监的文化素养问题就摆上了桌面,于是,明成祖考虑对太监进行文化培训,开始定期选拔一些文化教官进入内廷对太监进行文化培训。

翰林学士担任教师

到明宣宗朱瞻基的时候,开始专门设立太监学校,具体名称叫“内书堂”。具体设立日期是在宣德元年(即1426年)的七月。

据清朝笔记《蕉轩随录》第十二卷的记载,学生来源是宫里头的太监,入学年龄为10岁上下,学生人数约为二三百人左右,后来扩招,据该校一位名叫徐显卿的教授说,他手里的学生就有八九百人。

从师资角度而言,太监学校简直称得上大明王朝数一数二的名校,教师全是翰林学士,第一任教师是大学士陈山,另外有四名翰林学士当助教。陈教授可不是个简单的老师,朱元璋时期的进士,永乐年间参与编修《永乐大典》,担任过皇太孙的专职教员,有一年骑马摔跤,脚上有点小伤,明仁宗还亲自为他敷药。

诸多名师就不一一罗列了,再讲一个,就是明朝大奸臣严嵩,严老师人品不咋地,学问却顶呱呱。

用的什么教材呢?明朝太监学校的第一手资料,太监刘若愚所著的《酌中志》有记录:《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是初级的,更高级的有《贞观政要》和《文献通考》等,适合不同年级不同资历的学生学习,教材统称为“内令”。不过,通俗才是王道,在一大堆教材当中,最受欢迎的是罗贯中老师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具体理由就不用解释了。

教学情况:尊师重教也搞体罚 学生不好混

入学时要行礼仪,当然是学生们对着圣人的画像鞠躬行礼,这是尊圣;接下来是尊师,孔夫子收学生的时候,是要腊肉干,太监学校里学生给老师的见面礼如下:白蜡、手帕和龙褂香,学费想必是明朝的有关机构掏腰包了。

这还只是小礼物,排场也不小。据该校的张位教授和于慎行教授等教职人员说:任教前的一天,学校会发一张请帖给老师。

去学校任教当天,有四十名学生代表在承天门恭候。接到老师后,走到端门设饭局,学生干部和学校主管会恭恭敬敬送上一些红纸帖子,总计九封,上面要写“某某顿首拜”。

所谓的学生干部,就是选出来的学长,所谓学校主管,就是本监提督。一路上,都是学生们分批分站恭候迎接,“有前导者,有后随者,有从旁邀入詹事朝房少憩设饭者。”

想必老师在前呼后拥当中,应该很有成就感。

严嵩老师是在1517年的十一月二十一日去任教的,他回忆说,全体学生都要向他行四个拜礼,严老师是站着受礼的,不用回礼。

不过,太监学堂对老师客气,对学生就没那么好了,有很多野蛮的体罚制度。据《蕉轩随录》记载,学生一旦背书不过关,或者书写实在不堪入目,或者污损书籍,还有其他犯规犯过者,翰林出身的老师当然不便亲自处罚,于是交给本监提督去修理。

怎么修理呢?也有记载,按照情节和性质的轻重,处罚措施如下:

最轻的由学长用铁尺打手;稍重一点的在孔夫子的画像前罚跪;再重的一点那技术操作难度就大一点了,站在圣人画像前,直立,上身向下贴着两腿,用两手扳着两个脚板,双腿不能弯曲,大概相当于体育课里面的站立压腿吧。但我们体育课里是动态压腿,上身可以动,而在内书堂,被体罚的学生必须保持这个姿势一动不动。

要保持多长的时间呢?学长客气一点,跟你关系好一点,就罚半炷香的时间,如果严格一点,就罚一炷香的时间。设身处地想一想,脑袋长时间向下,而且总是拉扯着韧带不动,要多难受就有多难受。

其副作用就是体罚半柱或一炷香下来,被罚者往往“昏晕僵仆,甚而呕吐成病。”《蕉轩随录》的作者方浚师也谴责这种不人道的行为:“此最酷不近理之法也。”

每逢节假日,也会放假一天,也会搞点文艺活动,例如写写诗,无非就是“云淡风轻”之类的儿童版诗歌。但这种娱乐活动也是有风险的,就是在大家排队离开时,如果哪位不慎站错了队伍,同学们就会群起而攻之,既动口也动手,又骂又打。

学生也会分配到各衙门工作

学生们的工作怎么安排?当然,大部分是在内部消化,不过,也会向其他单位提供生源,例如各大衙门缺少写字的,就会打报告问内书堂要人,朝廷就会下旨给各衙门安排写字人员。

据说这些文化型太监,还挺抢手的,还是在校生的时候就已经被聘请出去当文书,有时候到了学生被各衙门一抢而空,学校没人上课的地步。还得从其他部门挪用太监补充生源。




明朝太监的权力这么大,究竟是谁赋予他们的?
明朝宦官的最高职位只有有两个,分别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前者只是代替皇帝朱批,充当皇帝秘书,在起草的文件上写''同意''或者''不同意'';后者只是是掌管大印,在朱批的文件上盖印,并发回内阁施行。当皇帝怠政而内阁又不被信任时,司礼监两个宦官的权利就很大了。皇帝如果不处理内阁文件...

历史上真实的郑和是太监吗,郑和所在的明朝太监等级揭秘
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由于马和身材魁梧,知识丰富,思维敏捷,出色地完成燕王委派他的使命,得到朱棣的器重,“内侍中无出其右”,尤其是在帮助朱棣登基称帝的过程中,马和立...

都说明朝太监厉害,哪一个朝代的太监导致盛世亡国?
宦官一旦得权,又会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政治条件扩张权力,以至于,宦官的权力就像是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在某些朝代,不但出现了宦官把持朝政,还出现过宦官控制皇储废立,甚至,杀皇帝的现象,而且,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 每个朝代,宦官崛起的原因都各不相同,今天,我们着重来讲讲,唐朝的宦官问题为何会成为顽疾。

关于明朝太监的电影
《智勇和尚》导演:张鹏翼 出品:峨眉电影制片厂、台湾金鼎影业公司 上映年份:1991年 主演:陈玉莲、徐承义、午马、郑艳凤、林威、徐忠信、朱江、王亚玲 故事梗概 明朝熹宗年间,宦官魏忠贤图谋不轨,陷害忠良。东林党人顾宪成等豪侠之士,欲以“羊皮密卷”上呈熹宗,事未成,诸忠良遭魏杀害,唯顾宪成小女...

明朝皇帝为何如此信任太监?
特务机构和内阁也就只能威胁臣下,不能威胁皇权。这就是为什么太监头子刘谨被称为“真皇帝”(假皇帝是明武宗),而魏忠贤成为“九千岁”的原因,因为他们掌握了明朝真正的政治大权,皇帝只是摆设。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有人也许会问:明朝太监有了那么大的权力,...

《心之成语》揭秘明朝宦官为了买政治股从宫中取刀终生恨之入骨_百度...
晚唐的宦官可以控制皇族后代,却不敢自立。不,几乎不可能。魏忠贤中宦官的权力全部来自皇帝。他的股份可以借大明的壳,但是不敢公开把公司的名称和法定代表人换成自己。如果你这样做了,你就失去了权力的来源,因为无论你多么强大,无论唐朝还是明朝,全世界都不能接受一个太监当皇帝。为什么笑傲江湖的东方不败不干脆杀了...

明朝太监刘瑾为什么被千刀万剐?被活剐3357刀之多
话说明武宗朱厚照有一个从小就陪伴左右的小太监叫刘瑾。朱厚照做了皇帝以后,刘瑾自然成为权倾朝野的人物。其实,这也不能全赖刘瑾,明朝本来就有重用宦官的传统。刘瑾的权力之大,人称“千岁”,并不亚于后来的魏宗贤。而阉党之争历来都是明朝政治斗争的一条主线。大臣杨一清巧妙利用太监之间的矛盾,让...

明朝太监刘若愚写了本奇书,乾隆帝为何会下令销毁呢?
这一本书其实它是模仿司马迁进行写的,由于当时的太监文化程度都是比较低的,但是刘若愚却不甘于此,他就开始努力的学习文化,变得十分分的出色。所以就连当时的皇帝都重用他几分,不过最重要的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记录他在宫中的所见所闻。我们知道在宫中做一些事情都要小心翼翼的,更何况是在宫...

明朝的好太监
怀恩(?—?),明中期宦官。高密人。宣德初年,其族兄兵部侍郎戴纶被杀,其父戴希文时为太仆卿,受株连被籍没。他以幼童入宫,被阉割为宦官,赐名怀恩。成化时掌司礼监,怀恩为人正直刚毅,诸阉宦颇敬畏。对时弊多有匡救。成化末年,明宪宗惑万贵妃(万贞儿)言,欲改立太子,他力争不可,被斥...

明朝太监写下这本奇书,清朝皇帝看了,为何下令立刻毁掉?
明朝太监写过什么书?拜金庸先生所赐,很多人脑海中就会闪现出八个金色大字:“欲练神功,必先自宫!”真实历史上,明朝太监当然没写过《葵花宝典》,而是写过一本另外的奇书。这本书名叫《酌中志》。作者刘若愚,是个太监,原名刘时敏,生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祖籍江苏,世居延庆,就是现在的北京...

汝城县18291696650: 简述明代国子监教育行政管理的几个特点 -
励泄前列: 一、完备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明代国子监做为明代最高学府,它创立于明初,原名为国子学.明代国子监有南北两监之分,南京国子监位于南京鸡鸣山,亦称“南雍”;京师国子监位于北京,亦称“北雍”.据《南雍志》记载,明代国子监教育...

汝城县18291696650: 看看明朝时期的教育制度是什么样 -
励泄前列: 积极影响: (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消极影响: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汝城县18291696650: 封建时期的太学生是怎样的一种学历 -
励泄前列: 太学相当于古代的大学,始于汉代,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汝城县18291696650: 清朝皇子读书为什么需要“伴读”?
励泄前列: 明朝时,皇子幼学,一般都会有小太监一旁侍候,叫侍读,又 称为小伴当.但是侍读毕竟只是伺候皇子读书,这也就注定了明朝皇子教育不成功的一面.到清代时,改“侍...

汝城县18291696650: 明朝大太监 - 明朝的锦衣卫和东厂西厂的关系?为什么叫厂?他们都是太监吗?
励泄前列: 东厂和西厂是纯粹的特务机构.只有他们的头目(提督)是太监,下面的番子也就是一般的衙役.锦衣卫是皇帝的护卫亲军(卫队),只有它的下属机构“镇抚司”可以侦查办案.他们并没有特定的隶属关系(相反可以互相牵制).可是皇帝昏庸的时候,经常让东厂的提督太监权力膨胀,插手动用镇抚司去做事.

汝城县18291696650: 古代官学是怎样分类的? -
励泄前列: 根据我国古代社会朝廷官学各自所定的文化程度、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大类:最高学府、专科学校和贵族学校.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太学和国子监,是古代各朝廷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太学和国子监在办学育才、繁荣学...

汝城县18291696650: 为什么明代的学校叫国子监,校长叫祭酒? -
励泄前列: “监”是政府机构的意思,国子监就是为“国之学子”而设的最高学府.祭酒原意指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亦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西晋改设国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