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出自哪里

作者&投稿:龚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此句出自王阳明《传习录》,辩证说明“知行合一”理论。意思是:认识深刻并且能够很好落实才是真正的行动,行动过程中只有明觉、精察,才能认为认识深刻。

对某事物或道理是否知道得深切是可以从行为中看出的;而行为的正确精准与否也反过来影响到对事物的理解.两者是一体的,这也是与朱熹的理学最大的不同之处。

朱熹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就这样听上去好像很合理,对“知”、“行”没有偏重,但其实“知为先”就已经意味着以“知”引领、决定“行”,所以当时的读书人都只会说不会做,这也是阳明当时极力批评的现象.

扩展资料:

知行合一说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行合一




良知一词最早出自:
《孟子·尽心上》。良知,即人天生所具有的道德本性与道德上的认识和实践能力。“良知”一词最初由孟子(前372?—前289)提出,认为人不加思虑便能知道的便是“良知”。“良知”的具体内容包括亲爱其父母、尊敬其兄长。而亲爱父母是仁,尊敬兄长是义。“良知”说是孟子性善论的重要内容。明代的王阳...

良知的意思是什么?
出自《孟子·尽心上》,选自战国孟轲的《孟子》。节选原文: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译文:孟子说:“人不用学习就能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

什么是良知
出自《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良知造句: 1、人一旦利欲薰心,道德良知被蒙蔽,就会渐渐变得恬不知耻,失去人格。 2、做出这种人神共愤的事,你竟然还恬不知耻,难道就真地没有一点良知吗? 3、七八十年前,有一群人,他们的一生为我们今天所歌颂。就在重庆,...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提出上述主张的...
教育家孟子的著作《孟子 · 尽心上》,意思是: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另外,可以看出“良知”“良能”是不需经过后天学习思虑的天赋和本能,符合孟子的性善论。B项正确。

知善知恶是良知是哪一学派的言论
心学。知善知恶是良知这一观点出自明朝哲学家王阳明的心学理论,王阳明是儒家哲学中心学派别的代表人物,提出了著名的四句教,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一观点体现了其关于心性和道德认知的深刻见解。

如何理解“良知本无知”这句话?
乍一看这句话像是阳明先生说的,但又找不到出处,查了下《传习录》觉得这句话应该来自于“知来本无知,觉来本无觉”吧。阳明先生一生倡导致良知,这里的良知其实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良心, 良知最早出自孟子的“不虑而知,良知也”, 是不用通过理性思考就知道的知识,与西方哲学讨论的先验知识类似...

知善知恶是良知是哪一学派的言论
这一言论出自王阳明的心学学派。“知善知恶是良知”言论是心学学派的代表性言论之一,体现了心学对于人性、道德和知行关系的独特理解。王阳明是明朝著名的哲学家,其心学思想强调良知的重要性,认为良知是人心固有的、能区分善恶的本能。心学思想体现了王阳明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是王学的重要核心观点。

良知是什么意思
1、一个有良知而纯洁的人,觉得人生是一件甜美而快乐的事。2、我们只能呼吁社会良知和健全的制度。3、丧失了良知的才能比没有才能更可怕,失去了监督的权力比没有权力更糟糕。4、良知良能,都不是从哪里学来的;是出自于天性和本能,不是依赖人力所能达到的。5、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

不学而能为之良能,不虑而知为之良知
阳明心学中的良知,出自《孟子》“不学而能为之良能,不虑而知为之良知”。善良,原本是我们的天性,但是因为现实生活的物欲横流,很多人的良知被欲望蒙蔽了。想要找回我们的良知,就要找回我们心中沉睡的道德和智慧,慢慢升华它,直到心头的阴影被驱散。在宁王叛变的时候,王阳明本是奉圣旨去福建平士兵...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话是什么?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格言(又称四句教)出自《传习录》卷下钱德洪录篇。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论有三个:一是心即理;二是知行合一;三是致良知。这是王阳明全部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他明确指出: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

信州区17724119098: “致良知”是谁提出的?
幸服参芪: 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

信州区17724119098: 致良知是谁提出来的?
幸服参芪: “致良知”,是王守仁提出的道德哲学 方面的核心命题,其理论渊源为孟子的“人 皆可以为务舜”的阐述.王守仁将“格物致 知”转为“致知格物”,即反对朱熹求格物 以致知的主张,而认为应当先行致知从而格 物.其中的“知”,即谓“良知”,“致良 知”也就是将自我心中的“良知”贯彻到事 事物物中,令事事物物归之于正.王守仁认 为“良知”就是“天理”,“天理”存于己 心,而不应求于外物.王守仁的“致良知” 思想被概括为著名的“王门四句教”:“无 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 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信州区17724119098: 王阳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
幸服参芪:[答案] 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

信州区17724119098: 王阳明的"致良知"具体怎么解释?谢谢~ -
幸服参芪:[答案] 致良知 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

信州区17724119098: 王阳明的至良知的“良知”从哪里获得 -
幸服参芪: 在王阳明看来,致良知说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 ,譬之如行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王阳明的致良知说,从理论上来讲:既可以上溯到孟子的“良知良能”,又可以从《大学》中找到直接的...

信州区17724119098: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此言出自() -
幸服参芪:[选项] A. 孔子 B. 孟子 C. 朱熹 D. 王阳明

信州区17724119098: 王阳明格物致知的来源 -
幸服参芪: 阳明先生的格物是涤非,致知是致良知. 格物致知意即格去内心污粕之物,以达到人初始本生之良知. 朱子之格物是穷析物理,致知是使自己知道了解. 格物致知即透彻研究某物,使自己完全理解其特性.

信州区17724119098: 提出“致良知”学说,认为人人皆可成为圣人的思想家是 -
幸服参芪: 叫王阳明,又叫王守仁.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明代人,武宗时的宁王造反就是王阳明平定的.

信州区17724119098: 王守仁核心思想是“致良知”.他解释说:“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由此推断,良知是人先天固有的善性,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常被私欲所侵蚀,故需去除人欲,恢复良知.但这个最基本最朴实的良知,从何而来呢?不会是天生的吧,若不是天生,那还不是 -
幸服参芪: 王守仁的心学思想,是对儒家早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的“致良知“,就是源于孟子的性善论,孟子宣扬人生下来是善良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涅染而使人性浊陋,与此相对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邪恶的本性,只能通过后天的修身养性才能达到尧舜那样的圣人之镜,所以无论是儒学或是心学都是一种辩证的思想,这种最初的良知类似于道家所谓的道,“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要知道心学是唐宋后融会了儒释道而结合的新儒教,乘天之命,受道济世未必不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