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壁为什么不叫卞氏璧?

作者&投稿:夏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和氏璧和卞和有关,为什么不叫卞氏壁~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和氏璧和卞和有关,所以不叫卞氏壁而叫和氏璧。

《韩非子.和氏》载:”楚人和氏得玉楚山中“。
和氏是得玉者原来的姓,卞是个地名。就象大诗人屈原,原为”有熊氏“,因祖先分封在屈这个地方,以地名为姓,故为屈原。
周王分封诸候时,曹国诸候的支系封于卞,和氏就是居住在卞地的人。
”和“姓本来就是一个很古老的姓,早在大禹治水前就出现。 我想大概是后来住在卞地的和姓人也随领主的姓改为卞姓了。
普通日本老百姓古时并无姓,明治天皇搞改革,整顿户口。出现许多以出生地地形为名的姓,象田中、山下等等。以地名为姓,中国人比他们早了二千年

在中国上古时期——先秦时代,姓和氏是被严格地加以区别的。
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氏则为由姓衍生的分支。姓的起源比较古老,形成以后非常稳定。氏却不然,相对姓来说,它是后起的,随着各种历史条件的影响出现不断的变更。
“卞”是姓;“和”却不是名,而是氏。故称“和氏璧”。

相传楚人卞和在山上找到了一块玉璞,出于臣民的一片忠心,先后呈献给楚历王、楚武王,想不到两王均不识其珍,怒其欺君,剁去了两足。文王即位,卞和又想献璞,无奈年事已高,双脚被剁,只能在山上抱璞痛哭,三天三夜不止,眼泪流干后竟流出了鲜血。此事惊动了文王,文王逐命玉工将玉璞依形琢成一玉壁,因材质绝佳,卞和嘉诚,命为“和氏壁”。

也许是和氏壁的质地太好了,琢工太精妙了,得来又太不易了,围绕着和氏壁,历史上掀起了阵阵波澜。

秦昭王欲霸占宝壁,假意欲以十五座城市与赵王易壁,结果赵国无奈之中派蔺相如使秦,演绎了一场“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的千古美谈。不过好景不长,公元前228年,秦军攻陷赵国,和氏壁还是被秦国夺走,从此,在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就失去了它的下落。

那和氏壁到底去那里了呢?有一种说法十分确凿,即《史记》所引崔浩语:“李斯磨和(氏)壁作之,汉诸帝传服之,谓‘传国玺’”。据说秦始皇命宰相李斯将“和氏壁”制成传国玉玺,其玺方圆四寸,上钮交五龙,并书大篆“受命于天,即寿永昌”八个字,以期传之万世。至汉代王莽篡位,逼太后交出传国玉玺,太后怒斥王莽,并以玉玺掷之,以致玉玺一角残破,后用金子包裹,称为“金镶玉”。王莽被诛后,玉玺转为汉帝刘玄所得。黄巾起义,天下大乱,玉玺被扔进井里。后传三国时东吴孙坚发兵洛阳伐董卓时,屯兵城南,发现一口古井内每天早晨有五彩气冒出,孙坚感到蹊跷,令人下井,意外的捞出传国玉玺。后孙坚将玉玺送给袁术,袁败后归汉献帝,而后魏受汉禅让,得玉玺,又传之于晋。就这样你争我夺,一个一个朝代诞生,又一个一个朝代灭亡,玉玺历经千年艰辛,传到后唐明宗李嗣源手中,直至公元936年,唐末帝李从珂携玉玺登玄武楼自焚后,从此失传,无证查考。

“和氏壁”是一件集文物价值、人文价值、历史价值于一体的无价之宝。可是传国玉玺究竟是什么样的美玉,值得那么多帝王将相为之舍命而不顾呢?是它那惊天地、泣鬼神的身世?还是它那神秘、曲折的失踪经过?这也无从考证,也不必专门去查考。这些只是说明了在中国古代,人们将玉推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它可与政治相提并论,并成为最高权利的代表,成为主宰一切的象征。

“和氏璧”这样的玉,前世为玉璞,后世为玉玺,在人世的轮回里终于成了一曲绝唱!

那和氏壁到底去那里了呢?有一种说法十分确凿,即《史记》所引崔浩语:“李斯磨和(氏)壁作之,汉诸帝传服之,谓‘传国玺’”。据说秦始皇命宰相李斯将“和氏壁”制成传国玉玺,其玺方圆四寸,上钮交五龙,并书大篆“受命于天,即寿永昌”八个字,以期传之万世。至汉代王莽篡位,逼太后交出传国玉玺,太后怒斥王莽,并以玉玺掷之,以致玉玺一角残破,后用金子包裹,称为“金镶玉”。王莽被诛后,玉玺转为汉帝刘玄所得。黄巾起义,天下大乱,玉玺被扔进井里。后传三国时东吴孙坚发兵洛阳伐董卓时,屯兵城南,发现一口古井内每天早晨有五彩气冒出,孙坚感到蹊跷,令人下井,意外的捞出传国玉玺。后孙坚将玉玺送给袁术,袁败后归汉献帝,而后魏受汉禅让,得玉玺,又传之于晋。就这样你争我夺,一个一个朝代诞生,又一个一个朝代灭亡,玉玺历经千年艰辛,传到后唐明宗李嗣源手中,直至公元936年,唐末帝李从珂携玉玺登玄武楼自焚后,从此失传,无证查考。
在中国上古时期——先秦时代,姓和氏是被严格地加以区别的。
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氏则为由姓衍生的分支。姓的起源比较古老,形成以后非常稳定。氏却不然,相对姓来说,它是后起的,随着各种历史条件的影响出现不断的变更。
“卞”是姓;“和”却不是名,而是氏。故称“和氏璧”。
古人把后面的字当成名 为称:'和氏壁'... 和氏璧”这样的玉,前世为玉璞,后世为玉玺.

不知道


"和"这个姓氏有什么由来呢?
一、姓氏源流 和姓源出有三:1. 以官职为姓。源自祝融氏重黎的后代。唐尧时,重黎原后人羲和为掌管天地四时的官。其后人以祖上职官为荣,即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遂成和氏。《通志·氏族略》载:“羲和,尧时掌时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为氏。”2. 起源于卞氏,源自春秋时期的...

有关“和”姓的起源
一、姓氏起源解析 和姓的起源主要有三个:1. 以官职为姓。源自祝融氏重黎的后代。唐尧时,重黎原后人羲和为掌管天地四时的官。其后人以祖上职官为荣,即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遂成和氏。《通志·氏族略》载:“羲和,尧时掌时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为氏。”2. 起源于卞氏,源自...

有关“和”姓的起源
《通志·氏族略》载:“羲和,尧时掌时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为氏。” 2、起源于卞氏,源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当时有人名卞和,是一个有名的玉工,他曾以在荆山得璞玉闻名,后来,卞的支庶子孙有的以祖先的名字命姓,成为和姓的一支。 3、由他姓改为和姓。起源于后魏。《通志·氏族略》载:“后魏有素和氏,改...

姓和的是谁的后裔?
源自祝融氏重黎的后代。唐尧时,重黎原后人羲和为掌管天地四时的官。其后人以祖上职官为荣,即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遂成和氏。《通志·氏族略》载:“羲和,尧时掌时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为氏。” 2、起源于卞氏,源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当时有人名卞和,是一个有名的玉工,他曾以在荆山得璞玉闻名,...

和字的起源
《通志·氏族略》载:“羲和,尧时掌时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为氏。” 2、起源于卞氏,源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当时有人名卞和,是一个有名的玉工,他曾以在荆山得璞玉闻名,后来,卞的支庶子孙有的以祖先的名字命姓,成为和姓的一支。 3、由他姓改为和姓。起源于后魏。《通志·氏族略》载:“后魏有素和氏,改...

请给我一个三国演义所有将领的名字,只要名字其他不要
曹植:三十四回,卞氏三子。字子建。 曹氏:六十六回,曹操女,献帝贵妃,伏后死,为后。 曹纯:五十一回,曹仁弟, 曹休:五十六回,大将军,大司马,兵败石亭,疽发背而亡。 曹永:五十八回,曹仁部将,为庞德杀。 曹彰:六十八回,卞氏次子,字子文。黄须儿,勇而无谋。 曹熊:六十八回,卞氏四子,曹操死不奔丧,自缢。 曹真...

三国中蜀国的大将,文的,武的,(但不可以是无功绩,如梁王)
曹植:三十四回,卞氏三子。字子建。 曹氏:六十六回,曹操女,献帝贵妃,伏后死,为后。 曹纯:五十一回,曹仁弟, 曹休:五十六回,大将军,大司马,兵败石亭,疽发背而亡。 曹永:五十八回,曹仁部将,为庞德杀。 曹彰:六十八回,卞氏次子,字子文。黄须儿,勇而无谋。 曹熊:六十八回,卞氏四子,曹操死不奔丧,自缢。 曹真...

字打不下了放在这个里 - 三国里一共有多少人啊??(下)
曹植:三十四回,卞氏三子。字子建。 曹氏:六十六回,曹操女,献帝贵妃,伏后死,为后。 曹纯:五十一回,曹仁弟, 曹休:五十六回,大将军,大司马,兵败石亭,疽发背而亡。 曹永:五十八回,曹仁部将,为庞德杀。 曹彰:六十八回,卞氏次子,字子文。黄须儿,勇而无谋。 曹熊:六十八回,卞氏四子,曹操死不奔丧,自缢。 曹真...

龙沙区13577932422: 和氏璧为什么叫和氏璧而不叫卞氏璧? -
籍雪蚓激: 在中国上古时期——先秦时代,姓和氏是被严格地加以区别的. 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氏则为由姓衍生的分支.姓的起源比较古老,形成以后非常稳定.氏却不然,相对姓来说,它是后起的,随着各种历史条件的影响出现不断的...

龙沙区13577932422: 和氏璧为啥不叫卞氏璧? -
籍雪蚓激: 《韩非子.和氏》载:”楚人和氏得玉楚山中“. 和氏是得玉者原来的姓,卞是个地名.就象大诗人屈原,原为”有熊氏“,因祖先分封在屈这个地方,以地名为姓,故为屈原. 周王分封诸候时,曹国诸候的支系封于卞,和氏就是居住在卞地的人. ”和“姓本来就是一个很古老的姓,早在大禹治水前就出现. 我想大概是后来住在卞地的和姓人也随领主的姓改为卞姓了. 普通日本老百姓古时并无姓,明治天皇搞改革,整顿户口.出现许多以出生地地形为名的姓,象田中、山下等等.以地名为姓,中国人比他们早了二千年

龙沙区13577932422: 和氏璧是卞和发现的,为什么不叫卞氏璧呢? -
籍雪蚓激: 比较有说服力的说法是:楚国卞地和氏.卞,地名;和,姓氏.所以叫和氏璧.请采纳!

龙沙区13577932422: “氏”一般指姓氏,在《和氏献璧》一文中,为什么不称卞氏,而称和氏呢? -
籍雪蚓激: 氏在古代不仅指姓氏的氏,还可用在某人的姓或名后以示尊重,如孔安国称左丘明为左氏,此处韩非就是表示对卞和的尊重,所以称卞和为和氏.

龙沙区13577932422: 和氏璧和卞和有关,为什么不叫卞氏壁 -
籍雪蚓激: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和氏璧和卞和有关,所以不叫卞氏壁而叫和氏璧.

龙沙区13577932422: 和氏壁为什么不叫卞氏璧?
籍雪蚓激: 和氏璧,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 虽是由卞和所琢,但就...

龙沙区13577932422: 和氏璧为什么不以卞和的姓来命名? -
籍雪蚓激: 《韩非子.和氏》载:“楚人和氏得玉楚山中”.和氏是得玉者原来的姓,卞是个地名.就象大诗人屈原,原为“有熊氏”,因祖先分封在屈这个地方,以地名为姓,故为屈原. 周王分封诸候时,曹国诸候的支系封于卞,和氏就是居住在卞地的人. “和”姓本来就是一个很古老的姓,早在大禹治水前就出现. 我想大概是后来住在卞地的和姓人也随领主的姓改为卞姓了. 普通日本老百姓古时并无姓,明治天皇搞改革,整顿户口.出现许多以出生地地形为名的姓,象田中、山下等等.以地名为姓,中国人比他们早了二千年

龙沙区13577932422: 请教,和氏璧是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为何不叫卞氏璧而叫和氏璧? -
籍雪蚓激: 楚国卞地和氏. 卞===地名

龙沙区13577932422: 《和氏献璧》中“和氏”应该指的是姓和的人吧,可是卞和不是姓卞吗?不应该称为卞氏吗? -
籍雪蚓激: 解答:在线历史问题 根据战国策的记载: 周有砥厄,宋有结缘,梁有悬愁,楚有和璞.” 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 因此可得名:和氏璧. 而相关的典故就是:卞和! 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

龙沙区13577932422: 和氏璧为什么叫和氏璧 -
籍雪蚓激: 中华民族历来以和为贵,和也代表了玉文化,卞在中华文化中主要作为姓氏,卞字意解和玉文化也背道而驰,氏也是名字的一部分,所以就叫和氏璧,不叫卞氏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