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宽容是放纵”辩论的材料和陈词,立场要坚定!

作者&投稿:麻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宽容是放纵的辩论材料~

这个问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错误是小问题,甚至鸡毛蒜皮的,两个人在一起,难免会有矛盾和分歧,吵吵闹闹也正常。而且,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的。关键是看饭的是不是原则性的,即使是原则性的,也要给人悔改的机会。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有时候犯严重的错误,也只是一念之差。给人改正自己的机会,是可取的,也是宽容的。但是如果屡教不改,就决能在放纵了。这个问题涉及的方面比较多,鉴于你自己对原则性和尺度分寸的把握,你是位妹妹吧,如果你遇到感情上的困扰。我建议,一个男人首当其冲的是责任,如果这个男人不敢承担责任,就无法让你依靠。就这么简单~~~ 具体问题,还得你自己定夺


贺仲明:宽容与自我放纵——就《潘先生在难中》再谈知识分子道德问题

读了张福贵《宽容的道德哲学——兼答贺仲明先生》(载《文艺争鸣》2005年第2期)一文,很高兴看到我和他之间对《潘先生在难中》文本意义上的理解已基本达成共识,也就是说,这场讨论应该可以结束了。然而,正如张先生所意识到的,我与他在作品理解分歧背后寓含的是知识分子问题上的深刻对立,这种对立不单是个人之间的,而是有一定代表性,因此,我觉得还有必要对张先生所谈的知识分子道德问题谈些自己不同的看法。张先生的文章主要围绕着宽容来谈(虽然他在篇首曾声称“并不主张知识分子整体放弃作为社会良心和正义的责任”,但他的落脚点无疑是在知识分子应该“以无害于他人和社会为底线”,要求整个社会对“平凡甚或平庸”进行宽容。或者说,整个文章的观点与张先生曾对知识分子所做的界定形成了事实上的尖锐对立),因此,本文也集中于这方面。
张先生在篇首对宽容的阐述无疑是有道理的,宽容是人类的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现代精神,我们的社会文化需要培植宽容的心态和宽容的精神氛围。但我认为,讲宽容,需要强调两个重要的前提,一是看宽容的对象,二是宽容有限度。从对象而论,宽容应该首先是针对别人,而不是对自己,如果一味要求别人对自己宽容,而对别人苛刻,那样的宽容就成了自私和放纵的托词;其次,从限度而论,宽容不是纵容,不能失去必要的原则,例如一个人犯点小过失可以被宽容,但如果触犯了法律,就不应该以宽容来原宥了。所以,宽容固然是美德,但需要一定的警醒,它如果被滥用,就有可能会成为怂恿,或者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
宽容的限度问题张先生在文中已经提到,只是我认为还需要进行一点补正,即宽容并不排斥批评。就《潘先生在难中》而言,潘先生当然不是不可原谅的坏人,他的缺点也可以得到人们的宽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行为不能被批评,不管怎样,一个人或一种行为之所以需要被宽容,本身就意味着他(或它)是不合适的,只是其程度还在可原谅的范围之内而已。批评他(它)所存在的缺点,促使其更完善,更美好,不但不悖于人的美德,而且也应属于美德范畴——这也是我写文章与张先生商榷,以及众多对潘先生持批评立场的文章存在的理由。
当然,更重要的问题,也是张先生与我分歧关键之所在,是潘先生的行为究竟能不能够成为一种可以推广的知识分子道德要求。这在深层次上关涉到如何理解知识分子的概念以及当下社会知识分子的责任问题。
知识分子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就当前而论,一般都认为知识分子至少应该有两种层面的含义,一种是职业知识分子,另一种是公共知识分子 。前者或者也叫技术知识分子,它不强求思想内涵,更多作为一种职业来理解,后者则具有比较传统的含义,更多强调其作为“社会的良心”含义。二者内涵不同,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大众对他们的期待也不同。
张先生所谈的主要是职业知识分子层面的意思,他对潘先生的辩解和宽容要求也都是建立在这一层面之上的,以此而论,张先生的观点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是张先生这一观点的存在前提问题,即:潘先生和我们所生活的具体社会现实究竟有没有达到张先生所声称的“充分职业化”要求?这个问题其实是不应该存在疑问的:无论是潘先生所生活的20世纪20年代,还是张先生和我们共同生活的现在,都还远远不是“一个充分职业化社会”。失去了这一前提,张先生将职业知识分子作为社会主体期待的愿望也就失去了基础,他所对潘先生以及当前知识分子的“宽容”道德要求也就失去了合理性。
我们侧重谈当前的中国现实。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剧烈的转型中,强烈的贫富分化和不公正,腐败的泛滥,以及道德的诚信度的严重下降等,都迫切需要有人来承担批评的责任(尽管这一责任的承担还受到种种阻力,但绝对不应该成为逃避的理由和借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求知识分子超越职业限制,进行公共领域的社会和文化批评,应该是顺应时世的要求,而绝对不是凌空蹈虚的清高之谈。最直观地说,知识分子较之普通老百姓接受了更多的文化教育,生活更稳定,也有更多可以进行发言的场所,它没有理由逃避当前社会的批评和建设任务。从更高的角度上讲,知识分子作为社会中文化水平最高的一个群体,在任何时代都应该承担起知识传递和文化引领的双重职责,如果不能承担,那就是它的失职,其后果必然是影响整个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
毋庸讳言,近年来,中国大众对知识分子不再抱有以往那么高的期待,其原因是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正丧失掉它的独立和正直形象,失去了自己敢于抗击黑暗、为弱者代言的优秀传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当前社会文化的许多弊端,与作为社会文化主体成分的知识分子的道德素质和行为自律下降有直接关系。比如我和张先生都身处其中的高等教育界,以往应该是属于比较廉洁自律的地方,人们对它也保持着比较好的期待,但近年来,高校的腐败已经震动社会,高校知识分子形象也随之堕落。这一点,与张先生文章刊发于同一期杂志上的杨春时先生的文章就有所论及:“启蒙时代的公共知识分子消失了,变成了有知识的小市民——岗位知识分子,人类的良心失落,批判的声音消失。”
当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现实公共知识分子匮乏的格局并不意味着我们社会不再需要公共知识分子,相反,它对知识分子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它既要求知识分子承担社会启蒙和批判的责任,更要求知识分子在启蒙他人和批判他人之前进行必要的自我启蒙和道德自律。
张先生文章也谈到了“自律”,只是他的“自律”内涵不是对知识分子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是以之作为排斥对知识分子进行必要道德要求的借口,他的“自律”与他的“宽容”是互为表里的——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张先生突然将宽容的内涵从个人道德行为置换为社会道德规范,提出“在宽容的社会环境中构成的道德自律才是至真的道德境界。相反,在不宽容的社会中依靠他律而建立的道德人格则不仅具有强迫性,而且包含有虚假的成分”,事实上就是将对他人的宽容要求转向了对当前知识分子的自我要求,“自律”,已经转化成了自我宽容。 张先生这一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自己的前提,即认为知识分子不应该承担“平庸”之外的责任,为此,他别出心裁地提出“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作为两个层面的概念,将知识分子的责任降低到“无害的平庸”层面。
从张先生论证的反复和巧妙可以见出他用心的良苦,然而,张先生的推论却有着太多的漏洞。首先,张先生对“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的区分就颇为荒唐,无论是按照字面还是专业上的意义,这两个概念都不存在孰高孰低的区别,更不存在遵守义务而不承担责任的可能性。我当然相信这不是由于张先生的无知,而是因为他太急于为他的“宽容”说法了,也就是说,他太急于为他的“知识分子”摆脱责任了,才会忽略了“义务”其实就是无法逃避的“责任”。其实,知识分子倒并非没有底线,但那应该是做人的底线,即不做违反人性的事情。至于作为知识分子的底线,它的“义务”就是它应尽的“责任”,无可逃避也无可选择。
其次,从“自律”和“他律”而论,张先生的区分也颇有问题。二者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任何自律能够失去他律的前提,也没有任何他律不需要自律为基础。除非人人皆为圣贤,否则,失去了“他律”规范的“自律”,就会成为道德泛滥的代名词。尤其是在当前中国社会中,正如我们在前面分析的,知识分子正普遍失去“道德自律”,迫切需要社会文化重建道德规范,将“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如果真的照张先生所说的做,失去了外在的规范,失去了道德标准和约束力,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知识分子道德将获得绝对自由,但也同时会陷入到难以想像的堕落困境。可以说,在张先生所对宽容和自律进行的推理和结论中,我看到我最初的担心已经成为了现实:“宽容”和“自律”,事实上变成了自我放纵和逃避责任的代名词。
我和张先生的分歧如此之大,反映当前知识分子文化的混乱和多元,我当然不可能勉强张先生赞成我的观点,正如我们不可能要求当前每一个知识分子都成为公共知识分子——事实上,我自己也并没有达到一个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的要求,但我愿意以此为理想,而绝对不满足在“被宽容”的平庸当中,不愿意做一个当代的“潘先生”。而且,我也相信,这一想法肯定会得到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认同,毕竟,至少就目前为止,无论哪一个民族,哪一种文化,都不曾将知识分子道德定位在“平凡甚或平庸”的标准上,也没有哪一个民族和时代的知识分子会自甘于平庸。

宽容是一种爱,没有了宽容就没有了爱。它如一缕清风,让人门感觉到凉爽。它如一条小溪,清洗着人们内心的肮脏。它如一跟绳带,让你和朋友的友谊加深。宽容也是一种原谅。但是,我却觉得:宽容是金不换的一种爱。宽容,无数人做过,还有可能是一些人的习惯。为什么有人忽略了“他”呢?宽容是并不可少的,有多少人需要宽容。而你、我又给了他人多少宽容呢?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老感情,可我们又用了多少感情呢?为何这宽容在世界上就这么命薄呢?

  还记得,在我小学四年级发生的事情,那是让我一直深深难以忘记的一件事。因为现在我的不少是它带来的。

  那是一个阴天,好似要下雨了。可我仍“流浪”在街头。那是因为那天下午,老师捧着高高的试卷,让人心里忐忑不安。当然我的心也是跳得最快的其中一个。可是,我的同桌却是得意洋洋的样子,还讽刺我。我当时肺都快气炸了!于是,在她说完最后一句的时候我的火爆发了出来。我用脚一阵疯狂的乱踢,把她吓得坐在地上哭。老师早不出现晚不出现,便在这个时候冒老出来。

  “这是怎么回事?”老师压住火,指着地上正在哭泣的她。

  我就在这段对话中请了家长。我不敢回家,怕回家后迎接我的是一顿家庭暴力。于是有了我故事开头的一幕。不知该如何是好。就在我思维迷失方向的时候,我努力把它拉了回来。反思起我今天所做的事情。我觉得我为什么要去大打出手呢?不就骂了我两句吗?我有必要发那么大火吗?生气还伤身呢!我顿时觉得自己当时有多么无知。现在的结果完全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为什么我当时不宽容一点呢?“退一步海阔天空”现在才觉得它这么重要!哎!晚了呀!

  我从那时起就学会了宽容。可是宽容并不是无原则无限制的。还是要分事情。大家说日本侵略中国能宽容吗?不能。清政府的贪污能宽容吗?不能。某人犯了死罪能宽容吗?不能。可是对于任何人,不管是老师、部下、同学,包括敌人。只要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都是可以宽容他们的。宽容要允许别人反对,并不计较别人的态度,而充分看待别人的长处,吸收营养。这种宽容是一潭温情而透明的湖,让所有的一切映在湖面上。天色云影,落花流水。这种宽容让人感动。宽容要以心对心去包容。去化解,去让这个越发世故、物化和势力的粗糟的世界变得湿润一些。这样我们面前的世界不也多一份美好吗?自己心里也不多一份安慰吗?就像林肯所说的一样:“对任何人不怀恶意,坚持正义。因为上帝让我们懂得正义;让我们继续你努力完成我们的事业;包扎我们国家的伤口。”

  音乐家李斯特就宽容过一个人。有一个姑娘要开音乐会。在海报上慌称自己是李斯特的学生。演出前一天,李斯特出现在姑娘的面前。姑娘惊恐万状,抽泣着说:冒充是出于生计,并请求宽恕。李斯特要她把曲子弹给他听,并加以指点,最后爽快地说:大胆上台演奏!李斯特还在这场音乐会上演奏了最后一支曲子。所以,宽容是一种让你品质升高的梯子,让我们的宽容如一阵风,如一滴雨。清爽别人的心灵。“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原谅了别人也就升华了自己。一般会宽容他人的这颗心胸都十分宽广。

  比如我们的彭德怀将军,他也是一个大度能容的人。

  红军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等30多人到前沿观察前沿地形。传令兵手挥红旗边跑边喊:“让路”!只有一个战士坐着不动,彭德怀见人挡路便喊了几句。战士站起来朝彭总就是两拳。彭总让过他匆匆赶路。事后,传令兵捆来那个战士见彭总。彭总叫传命兵出去。战士自知闯祸,心里害怕。但见彭总毫不在意而深受感动。后来逢人就说:“总指挥真是宽宏大量啊!”彭总这一举动让人们真是佩服到了脚后跟。这就是宽宏大量的彭德怀。

  宽容是每一个人的

  原本我不想谈这个主题,象是坐在教室是做语文题目似的,很是别扭。见有人进来,自已也跟着进来,是为凑个热闹。只可惜我没有规范坐的习惯,干脆选一张背对讲台的桌子,任意作点文罢。

  题目是“宽容与放纵”,为了好论一点,文中多加个词:“不宽容”。

  既然行为不规范,“宽容”与“放纵”及“不宽容”之间的关系也不会规范到哪里去,就象小孩子玩橡皮泥,让它们在手里变变形,即使是说正常的,也多少让它不要太正常。顺便也让简单的变得复杂点,复杂的变得简单些。

  一论、宽容比不宽容好。

  这本来是一个很正常的也是很简单的词意运用,可偏偏大人物也做不到,甚至一个国家也做不到。一例:秦始皇是个大人物,百姓家里有铁器都不能宽容,偏偏这些没铁器的就把他的江山夺了。二例:日本有个“脑库”,初见介绍时以为是什么大科研机构或首脑机构,了解后才发现,是些民间小研究组织,全国到处都有,日政府是不仅宽容它们存在,并大力支持。你也别小瞧了它们,这种组织日本全国到处都有,研究什么的也都有,比方说研究打中国的,就不知有多少处,要真与中国打起来的话,它就会发挥大作用了。日本简直是在搞一场人民战争,想必是侵华时从中国学去的,而中国去却忘记不会用了。

  二论、宽容等于放纵。

  《左传》:得胜将军救败军落水者反而被俘;中国宽容送归日本高级战犯实是放虎归山,再次让其举起侵华宣传的大旗;现在对于偷盗者,多用罚款释放,反而偷抢猖獗。忆想织金旧县长王佐,凡有偷抢行为者,不论罪之大小,皆重罚,每时县城平安,夜晚可开门而睡。四例说明,凡偷抢者,凡侵略者,对其宽容即是放纵。

  三论、放纵比宽容好。

  评论一个社会的好坏,不是看其名称,而是看对人的解放程度。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对人的解放过程,即从奴役到半奴役,从半奴役再到自由的过程。所以,社会发展的学问,就是人类解放而走向自由的学问。为什么呢?因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就是人,人被捆绑了如何发展社会?而封建社会对于奴隶社会来说就是对人的放纵,资本主义对于封建社会来说也是对人的放纵。社会对人的关系就是:宽容比不宽容好,放纵比宽容好。中国最发达的两个朝代汉唐,就是对百姓最为宽容甚至于接近放纵的时代。

  仅举以上。表面看不宽容、宽容与放纵都很简单,但又有几人能做到?就以第三论来说,社会发展到今天,就经历了几千年。可见能运用好这三个词,就是很大的学问。

  读了张福贵《宽容的道德哲学——兼答贺仲明先生》(载《文艺争鸣》2005年第2期)一文,很高兴看到我和他之间对《潘先生在难中》文本意义上的理解已基本达成共识,也就是说,这场讨论应该可以结束了。然而,正如张先生所意识到的,我与他在作品理解分歧背后寓含的是知识分子问题上的深刻对立,这种对立不单是个人之间的,而是有一定代表性,因此,我觉得还有必要对张先生所谈的知识分子道德问题谈些自己不同的看法。张先生的文章主要围绕着宽容来谈(虽然他在篇首曾声称“并不主张知识分子整体放弃作为社会良心和正义的责任”,但他的落脚点无疑是在知识分子应该“以无害于他人和社会为底线”,要求整个社会对“平凡甚或平庸”进行宽容。或者说,整个文章的观点与张先生曾对知识分子所做的界定形成了事实上的尖锐对立),因此,本文也集中于这方面。
  张先生在篇首对宽容的阐述无疑是有道理的,宽容是人类的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现代精神,我们的社会文化需要培植宽容的心态和宽容的精神氛围。但我认为,讲宽容,需要强调两个重要的前提,一是看宽容的对象,二是宽容有限度。从对象而论,宽容应该首先是针对别人,而不是对自己,如果一味要求别人对自己宽容,而对别人苛刻,那样的宽容就成了自私和放纵的托词;其次,从限度而论,宽容不是纵容,不能失去必要的原则,例如一个人犯点小过失可以被宽容,但如果触犯了法律,就不应该以宽容来原宥了。所以,宽容固然是美德,但需要一定的警醒,它如果被滥用,就有可能会成为怂恿,或者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
  宽容的限度问题张先生在文中已经提到,只是我认为还需要进行一点补正,即宽容并不排斥批评。就《潘先生在难中》而言,潘先生当然不是不可原谅的坏人,他的缺点也可以得到人们的宽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行为不能被批评,不管怎样,一个人或一种行为之所以需要被宽容,本身就意味着他(或它)是不合适的,只是其程度还在可原谅的范围之内而已。批评他(它)所存在的缺点,促使其更完善,更美好,不但不悖于人的美德,而且也应属于美德范畴——这也是我写文章与张先生商榷,以及众多对潘先生持批评立场的文章存在的理由。
  当然,更重要的问题,也是张先生与我分歧关键之所在,是潘先生的行为究竟能不能够成为一种可以推广的知识分子道德要求。这在深层次上关涉到如何理解知识分子的概念以及当下社会知识分子的责任问题。
  知识分子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就当前而论,一般都认为知识分子至少应该有两种层面的含义,一种是职业知识分子,另一种是公共知识分子 。前者或者也叫技术知识分子,它不强求思想内涵,更多作为一种职业来理解,后者则具有比较传统的含义,更多强调其作为“社会的良心”含义。二者内涵不同,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大众对他们的期待也不同。
  张先生所谈的主要是职业知识分子层面的意思,他对潘先生的辩解和宽容要求也都是建立在这一层面之上的,以此而论,张先生的观点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是张先生这一观点的存在前提问题,即:潘先生和我们所生活的具体社会现实究竟有没有达到张先生所声称的“充分职业化”要求?这个问题其实是不应该存在疑问的:无论是潘先生所生活的20世纪20年代,还是张先生和我们共同生活的现在,都还远远不是“一个充分职业化社会”。失去了这一前提,张先生将职业知识分子作为社会主体期待的愿望也就失去了基础,他所对潘先生以及当前知识分子的“宽容”道德要求也就失去了合理性。
  我们侧重谈当前的中国现实。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剧烈的转型中,强烈的贫富分化和不公正,腐败的泛滥,以及道德的诚信度的严重下降等,都迫切需要有人来承担批评的责任(尽管这一责任的承担还受到种种阻力,但绝对不应该成为逃避的理由和借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求知识分子超越职业限制,进行公共领域的社会和文化批评,应该是顺应时世的要求,而绝对不是凌空蹈虚的清高之谈。最直观地说,知识分子较之普通老百姓接受了更多的文化教育,生活更稳定,也有更多可以进行发言的场所,它没有理由逃避当前社会的批评和建设任务。从更高的角度上讲,知识分子作为社会中文化水平最高的一个群体,在任何时代都应该承担起知识传递和文化引领的双重职责,如果不能承担,那就是它的失职,其后果必然是影响整个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
  毋庸讳言,近年来,中国大众对知识分子不再抱有以往那么高的期待,其原因是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正丧失掉它的独立和正直形象,失去了自己敢于抗击黑暗、为弱者代言的优秀传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当前社会文化的许多弊端,与作为社会文化主体成分的知识分子的道德素质和行为自律下降有直接关系。比如我和张先生都身处其中的高等教育界,以往应该是属于比较廉洁自律的地方,人们对它也保持着比较好的期待,但近年来,高校的腐败已经震动社会,高校知识分子形象也随之堕落。这一点,与张先生文章刊发于同一期杂志上的杨春时先生的文章就有所论及:“启蒙时代的公共知识分子消失了,变成了有知识的小市民——岗位知识分子,人类的良心失落,批判的声音消失。”
  当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现实公共知识分子匮乏的格局并不意味着我们社会不再需要公共知识分子,相反,它对知识分子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它既要求知识分子承担社会启蒙和批判的责任,更要求知识分子在启蒙他人和批判他人之前进行必要的自我启蒙和道德自律。
  张先生文章也谈到了“自律”,只是他的“自律”内涵不是对知识分子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是以之作为排斥对知识分子进行必要道德要求的借口,他的“自律”与他的“宽容”是互为表里的——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张先生突然将宽容的内涵从个人道德行为置换为社会道德规范,提出“在宽容的社会环境中构成的道德自律才是至真的道德境界。相反,在不宽容的社会中依靠他律而建立的道德人格则不仅具有强迫性,而且包含有虚假的成分”,事实上就是将对他人的宽容要求转向了对当前知识分子的自我要求,“自律”,已经转化成了自我宽容。
  张先生这一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自己的前提,即认为知识分子不应该承担“平庸”之外的责任,为此,他别出心裁地提出“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作为两个层面的概念,将知识分子的责任降低到“无害的平庸”层面。
  从张先生论证的反复和巧妙可以见出他用心的良苦,然而,张先生的推论却有着太多的漏洞。首先,张先生对“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的区分就颇为荒唐,无论是按照字面还是专业上的意义,这两个概念都不存在孰高孰低的区别,更不存在遵守义务而不承担责任的可能性。我当然相信这不是由于张先生的无知,而是因为他太急于为他的“宽容”说法了,也就是说,他太急于为他的“知识分子”摆脱责任了,才会忽略了“义务”其实就是无法逃避的“责任”。其实,知识分子倒并非没有底线,但那应该是做人的底线,即不做违反人性的事情。至于作为知识分子的底线,它的“义务”就是它应尽的“责任”,无可逃避也无可选择。
  其次,从“自律”和“他律”而论,张先生的区分也颇有问题。二者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任何自律能够失去他律的前提,也没有任何他律不需要自律为基础。除非人人皆为圣贤,否则,失去了“他律”规范的“自律”,就会成为道德泛滥的代名词。尤其是在当前中国社会中,正如我们在前面分析的,知识分子正普遍失去“道德自律”,迫切需要社会文化重建道德规范,将“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如果真的照张先生所说的做,失去了外在的规范,失去了道德标准和约束力,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知识分子道德将获得绝对自由,但也同时会陷入到难以想像的堕落困境。可以说,在张先生所对宽容和自律进行的推理和结论中,我看到我最初的担心已经成为了现实:“宽容”和“自律”,事实上变成了自我放纵和逃避责任的代名词。
  我和张先生的分歧如此之大,反映当前知识分子文化的混乱和多元,我当然不可能勉强张先生赞成我的观点,正如我们不可能要求当前每一个知识分子都成为公共知识分子——事实上,我自己也并没有达到一个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的要求,但我愿意以此为理想,而绝对不满足在“被宽容”的平庸当中,不愿意做一个当代的“潘先生”。而且,我也相信,这一想法肯定会得到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认同,毕竟,至少就目前为止,无论哪一个民族,哪一种文化,都不曾将知识分子道德定位在“平凡甚或平庸”的标准上,也没有哪一个民族和时代的知识分子会自甘于平庸。


宽容是放纵的辩论材料
但我认为,讲宽容,需要强调两个重要的前提,一是看宽容的对象,二是宽容有限度。从对象而论,宽容应该首先是针对别人,而不是对自己,如果一味要求别人对自己宽容,而对别人苛刻,那样的宽容就成了自私和放纵的托词;其次,从限度而论,宽容不是纵容,不能失去必要的原则,例如一个人犯点小过失可以被宽容,但如果触犯了法律...

辩论赛急! 《包容是美德还是放纵》我方支持放纵!辩题很不好辩!!需要你...
(辅佐以宽容他人却是放纵他人的事例,作为论据就很好了。辩论比的是谁的口才,而不是辩题)

宽容是让人有得寸进尺的机会 辩论会
如果是反方,宽容是纵容,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它会让对方觉得你软弱可欺,甚至误认为是你理亏,所以会得寸进尺,变本加厉地向你施威,所以对人不能宽容,应该针锋相对,辩明事非,不能让对方小看了自己...

一个辩论赛 关于宽容式教育是否有好处的.我是正方
教育的本质是理解与宽容,所以.从词源上看怎么怎么样...所以教育是宽容的(这里强调把教育跟填鸭式的训练区分开来)进步阐明,什么是宽容(核心是把宽容与放纵区分开来),宽容是有错原谅并促使其改,放纵是有错不管举...

包容不于纵容辩论会
包容,让人与人之间更加的和谐,它是一种相处与处事,不可缺少的润滑剂;也让彼此赢得尊重。有的时候也决定着一个人的性格,他的价值观与对人的态度,甚至是一个人的命运。我自认为我并不是一个能特别包容别人的人。这也让我有的时候与人相处,不那么包容他人,很多时候都会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珍惜...

宽容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宽容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宽容能够接受不同理论和观点的基础,只有通过开放的对话和辩论,科学才能不断进步。

宽容是否是一种没用的表现辩论会
宽容是有条件的。当宽容被对方理解或感受、并作出积极响应时,便会达到宽容的效果。如果,宽容被理解为软弱或傻瑁时,宽容则会被改变为无能或纵容。所以,宽容是有限度的,既要放弃一些利益,也会获得一些利益。

宽容是让人有得寸进尺的机会的资料,求求大家了!我们要开辩论会!我是...
如:一个人在教室大吵大闹,班长宽容他(她),他(她)却得寸进尺,越来越疯!一个人别宽容他(她)人,那个人就会得寸进尺,越来越疯,建议大家不要宽容一个人,不然他(她)会得寸进尺的!参考资料:自己写的

宽容就是姑息
正面观点)有人做了不好的事,得到宽容,宽容他后,他变本加厉(反面观点)你也可以深入点,可是千万不能出现"有时宽容也是好的"之类的语句,这会打击自己的观点.令人感到立场不定.最后说白了,这些论辩是没有胜方的,说得好就赢啦!!!呵呵...这些东西在学校都不知道玩过多少次了 ...

明天有一个辩论会,反方内容是“不要盲目宽容,该反击的时候反击”,大家...
可是,如果对方故意那石头砸你,拿刀子戳你,你会跟他说:没关系,我知道你是无意的。么?这说明了合理的宽容让社会和谐,而盲目的宽容只会放纵犯罪。另外,如果正方坚持“所有事情都应该宽容,才能避免争端完成和谐”,那么反方选手请说:我非常赞同正方观点,所以为了结束我们的这次辩论,请正方同学宽容...

大化瑶族自治县13577678209: 关于“宽容是放纵”的材料以及陈述 -
赫勤硫酸: 我没有权利阻止你做什麽,也没有权利让你为我做什麽,我尊重你的一切,可你却从来没有! 我拿我所有的宽容来包容你,爱你,可你仍不回头!我也想过是不是我错了,可我真的找不出来,我不怪你,你没有错,感情的事怎麽能说谁对谁错呢?可我们70天的爱情,也就这样结束了,很短暂,象流星!所以我不喜欢流星,因为它只会划破天际! 到这里看看吧:http://post.baidu.com/f?kz=1186721

大化瑶族自治县13577678209: 求~ 宽容是美德还是放纵的辩词~ 我方是 放纵
赫勤硫酸: 宽容是再次被原谅的借口,致使犯错的人不知悔改,犯罪的人名正言顺地继续自己的恶行,甚至变本加厉,都只因为宽容娇纵了他们.错,就应该受到惩罚,而不该被放纵

大化瑶族自治县13577678209: 人情与责任,宽容与纵容的辩论稿 -
赫勤硫酸: 对坏人的宽容就是对他们的放纵 对恶人的宽容就是对好人的不负责 对没有分寸的人宽容就会使他们更坏 但对好人宽容那是一个修养的品质,一种品格 你对对一些对你好的人宽容,那是你的荣幸 宽容,不是一个任务,而是一份责任心 你只要对别人好了,别人也会对你好的 宽容,不是一次警告,而是一种品格

大化瑶族自治县13577678209: 关于 宽容与放纵 的议论文!急! -
赫勤硫酸: 宽容与放纵 伏尔泰认为,宽容是认识到我们人的可错性的必然结果.因为人孰能无过,我们一直在犯错误.因此让我们互相谅解对方的愚行,这是天赋人权的第一个原则. 伏尔泰的话是不错,但是不是所有的愚行都能宽容呢?如果真是这样的...

大化瑶族自治县13577678209: 宽容是对别人的放纵吗? -
赫勤硫酸: 宽容是一种美德,但是要有一个限度,无原则的宽容,就是放纵. 宽容别人是克制、是牺牲,是自我斗争,需要有一定的修养和海量.宽容是付出,但是不一定就有收获,没有收获的宽容,只能是忍让,忍让就是放纵. 敌我矛盾当然是没有宽...

大化瑶族自治县13577678209: 有人说宽容是软弱无能的表现 辩论赛求辩词 -
赫勤硫酸: 所谓宽容也是有底线的,并非让人无限制的得寸进尺,正式宽容让底线有了尺度,一个合作共赢的尺度,宽容是为了更好而已.只要定义好宽容的定义,对方便无机可乘.

大化瑶族自治县13577678209: 宽容是不是放纵? -
赫勤硫酸: 宽容的意思是对待错误的事情不斤斤计较,只要改正,都可以给予原谅. 放纵,可以理解成是助纣为虐了.

大化瑶族自治县13577678209: 宽容是让人有得寸进尺的机会的资料,求求大家了!我们要开辩论会!我是正方辩手!! -
赫勤硫酸: 如:一个人在教室大吵大闹,班长宽容他(她),他(她)却得寸进尺,越来越疯!一个人别宽容他(她)人,那个人就会得寸进尺,越来越疯,建议大家不要宽容一个人,不然他(她)会得寸进尺的!

大化瑶族自治县13577678209: 宽容让人得寸进尺 辩论赛 400字以上 -
赫勤硫酸: 如果对一个没有爱心,没有感恩之心的人宽容的话,只能让他更加理直气壮认为别人理亏,而自己是明智的,更加得理不饶人,以此来证明自己是强者,自己可以高高在上. 而且这些人一旦觉得自己有道理,通常就会揪住别人的弱势,穷追猛打,非逼对方竖起白旗不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