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上下片都有愁字,它们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作者&投稿:班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上下阕两个愁字的寓意分别是什么~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丑奴儿⑴·书博山道中壁⑵
少年不识愁滋味⑶,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⑷。
而今识尽愁滋味⑸,欲说还休⑹。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1] [2]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上阕当中的愁属于间接经验,作者自身没有体验过,但是看到别人说愁,见过愁的结果,或读过关于愁的描述,自以为愁是一个很酷的精神状态,诗词歌赋里一说愁,诗文的档次立刻就提高了,所以为赋新词强说愁。
下阕的愁是直接经验,作者体验过愁的滋味后,明白了愁究竟是什么,想回忆愁的滋味,却发现其无法形容,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所以欲说还休,只能道”天凉好个秋’而且秋的意向又把愁的意境完美表达。更是体现了无奈之愁。


将乐县19351122770: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上下片都有愁字,它们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
拔灵桂附:[答案] 上阕当中的愁属于间接经验,作者自身没有体验过,但是看到别人说愁,见过愁的结果,或读过关于愁的描述,自以为愁是一个很酷的精神状态,诗词歌赋里一说愁,诗文的档次立刻就提高了,所以为赋新词强说愁.下阕的愁是直接经验,...

将乐县19351122770: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中上下片中都有“愁”字,它们的内容有何不同? -
拔灵桂附: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

将乐县19351122770: 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
拔灵桂附: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

将乐县19351122770: 丑奴儿.书傅山道中壁表达感情 -
拔灵桂附: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将乐县19351122770: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1)解释上下阕的内容(2)全词运用什么手法,来突出渲染一个"愁"字 -
拔灵桂附: 丑奴儿⑴·书博山道中壁⑵少年不识愁滋味⑶,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⑷.而今识尽愁滋味⑸,欲说还休⑹.欲说...

将乐县19351122770: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
拔灵桂附:[答案]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

将乐县19351122770: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是欲语还休还是欲说还休 -
拔灵桂附: 查了一下,应该是: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将乐县19351122770: 古诗文鉴赏 丑奴儿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 -
拔灵桂附:[答案] 鉴赏】: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

将乐县19351122770: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
拔灵桂附: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以"说愁"贯穿始终,但上下阕的"愁"含义不同,上阕的"愁"指的是(爱上层楼)、(爱上层楼)的(无愁找愁),下阕的"愁"指的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的(忧国伤时之愁).

将乐县19351122770: 有人知道这首词全部内容吗???"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拔灵桂附: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南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全词上下两片,把年轻时自己的创作与老年时自己的创作作比较. 少年,年轻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愁.但写愁的诗词要比写乐的诗更容易让人接受,所以为写新词就登楼觅愁,心里没有愁也要勉强地硬写愁. 到老年经过了风霜雪雨,遍尝了愁苦的滋味,这时想把愁苦说出来反而欲言又止,话到嘴边,只说这秋天真凉快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