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函谷关之战,为何五国联合起来都敌不过秦国?

作者&投稿:植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在今天的汉语中有一个相当霸气的词,叫“纵横”,纵横天下,纵横四海…现在“纵横”这个词一般指的是奔放自如,然而其本意其实是竖和横互相交错:南北曰纵,东西曰横;经曰纵,纬曰横。

纵横一词之所以演化到有如今的含义,和诸子百家时期一个著名的战略派别有关:纵横家!

纵横家是干什么的?说直白点吧,就是外交家,对外缔结军政外交联盟,那为何要叫“纵横”这个词了,其实这和当时两种最关键的外交策略有关:“合纵”与“连横”!

这两种策略到底是什么?先秦典籍《韩非子/五蠹》是这么解释的:“从者(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者(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翻译一下吧,“合纵”就是弱国联合起来抗衡强国,而“连横”则是某一弱国依附于另一强国,协助其攻打其它弱国,以求自保。

为何要用“纵”和“横”来命名?这其实和地理位置有关,大家知道战国时代到了中后期,虎狼之国的秦国战力极为强悍,所以其它国家联合起来对抗的就是秦国,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结盟联合抗秦,那就是南北向联盟,所以是“纵”;而相反,秦国胁迫某一国家和它联合,以攻击其它国家,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那就是东西向联盟,所以就是“横”。

“纵横家”和儒家,法家等不太一样,它并不是一种“意图改造社会的意识形态”,它只是一种策略,纵横家是九流十家中最讲实务的,一切从客观出发,以实用主义、现实主义为手段,目的很明确:趋利避害,“纵横家”使用“阴谋”往往多于“阳谋”,但却往往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果。

其实今天的外交人员某种程度就是古代的“纵横家”,他们的主要活动不也是在列国间游说,以为本国争取利益嘛。

不过,我们看历史的时候通常会发现这么一个规律:“合纵”往往赢不过“连横”。就拿战国时期来说,秦国再强,也不可能强过六国国力之和,但是呢?最后秦王朝仍然成功统一了天下,以横破纵。

那这是为何呢?

西汉贾谊著名议论文《过秦论》对此有评价: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合纵之时,其它国家的实力确实很强,打倒秦国没问题,不过在真正面对问题的时候,却往往是一盘散沙,无力团结,最终作鸟兽散,“合纵”被秦国以“连横”击破。

类似的情况在东汉末年也出现过,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结果因各自心怀鬼胎,战事根本不顺,气得当时一腔热血的曹操痛斥:…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蒿里行》)

“合纵”策略有一个最致命的缺陷:各方面的力量很难协调到一致,所以这种团结往往很松散,在面对一些情况的时候联盟往往会出现危机。比如,若是强国拉拢某一弱国,弱国就不一定忠诚了,很可能背盟;若是战事遇到危机,各方很可能就互相埋怨,尤其是损失过大的一方;甚至,在战事顺利的时候,如何分配利益,也很可能导致严重内讧。

“连横”不会吗?“连横”其实要稳定的多,因为“连横”是“强弱联合”,这里有一个坚定的核心,“弱国”很难反水,因为这样代价很大且风险极高。

有句很冰冷的话:所谓忠诚仅仅是因为背叛的风险太高。而在“连横”中背叛的风险,是要远远高于“合纵”的

战国时期,列国“合纵”攻秦一共四次,虽说有胜有败,但联军彻底削弱秦国的目的则没有达到,最终无力阻挡秦朝统一大业,公元前241年,赵、楚、魏、韩、燕五国联合进攻秦国,攻至函谷关时,秦军出击,诸侯联军败退,于是联军转而进攻秦国的盟国齐国,这是战国时期最后一次诸侯合纵攻秦之战,但最终仍然无功而返。从此,六国更加无法抵御秦国的兼并,秦国最终统一六国。

当然,要想击破“合纵”也不是那么容易,秦国当时为了离间六国也是下了不少功夫的,所以能抵御“合纵”,但有些水平弱的国家就不一定能挡住了,其实“合纵”策略不一定针对秦国,战国时期还有一次“合纵伐齐”(齐国当时是东方强国,同列强矛盾也很大),前286年,燕韩赵魏秦五国合纵攻打齐国于济西,齐国几乎灭亡。

而秦国的“连横”策略实施起来比“合纵”要简单多了,张仪等横家说清楚了,“连横”策略两个目的:第一,使六国不能团结一致,无力攻秦;第二,造成六国彼此的内讧,加剧其内耗。秦朝“连横”的基本原则是:远交近攻!

自古以来就是这么个道理:反目成仇比团结一致要容易得多。

大家可能有这么一个疑问:这“连横”也有问题啊?因为,如果规则是赢者通吃,那依附强国攻打其它弱国,不也只能保一时之生存,最终仍免不了竹篮打水一场空吗?

这是个好问题,古今无数人都在问,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就认为合纵是有利六国的,但是六国并不睦爱,致使合纵失败的,痛斥六国之短视,配合秦国“连横”策略,最终鸡飞蛋打。

问题出在哪里呢?

这其实类似“囚徒困境”:即使明明知道团结起来才有最优解,但是呢?却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信任同伴,因为担忧对方背叛,所以因不想承担这个代价而选择短时间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

也就是说:“合纵”的话,我可不知道我的盟友会不会把我卖了,它们要卖了我我立马就得受损失;但“连横”的话,反正秦国一时半会儿不会打我(秦朝的策略是远交近攻),联合秦朝打击邻国我短时间是绝对安全的,打赢了说不定还能捞点肉吃…至于长远,那到时候再说吧,徐徐图之,反正短时间,我认为“连横”是最有利的。

就比如齐国,齐国在六国最东,离秦国最远,然而在秦国攻打其它五国之时,齐国却受到秦国蛊惑,对其余五国袖手旁观,也不加强战备,终于到五国灭亡后,齐王才顿感到秦国的威胁,慌忙将军队集结到西部边境,自然为时已晚。

哦,看来六国灭亡的教训真是深刻啊,那后世会吸取教训吗?

当然不会了,就像黑格尔说的一样: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我们从没有从历史中得到过教训。人性的弱点远远不是理性能够解决的问题,所以,后世这种类似“连横”击破“合纵”的事情还在不断上演。



因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五国联合起来,但是五国里面的人他们互相猜疑并没有团结在一起,所以才会被强大的秦国给打败。

因为五国压根不是一心的,而且加上当时秦国已经很强大了,所以五国想打过秦国,基本不可能的,更何况他们还内讧。

因为五国并没有真正地团结起来,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如同一盘散沙,所以敌不过秦国。


第二次函谷关之战:商鞅变法后,秦国最屈辱的一场战役
在战国时期,正是凭借着易守难攻的函谷关,秦国多次抵挡了山东六国的进攻。比如在公元前317年的第一次函谷关之战中(也是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魏国、韩国、赵国组成联军进攻函谷关。面对三国联军,秦国先是坚守不出,也即消耗对方的锐气。在此基础上,等待对方撤退的时候,秦国一方再派出大军追击,从而...

函谷关之战的函谷关
公元前318年,楚、赵、韩、魏诸国合纵攻秦,至此败还。现代此处有令尹望气台、孟尝君鸡鸣台,老子著《道德经》的太初宫等,太初宫已经成为国内外信仰者祭奠老子的重要场所。1992年,灵宝市政府按照原古关图形,投资重建了关楼。如今,这里已成为知名旅游景点。

战国时期唯一攻破函谷关的名将 秦国被迫割地称臣
战国中后期形势图 桑丘之战9年后(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相国子之与太子平混战不已,齐宣王认为有机可乘,便命匡章率十万大军进攻燕国。由于燕国军民都痛恨子之,所以一路上欢迎齐军的到来,并为他们做向导,因此匡章率领的齐军仅用了50天时间,便攻灭燕国、杀死子之。虽然燕昭王在不久后复国,...

函谷关之战齐国为什么不参加
战国晚期,齐仍保持着强盛的地位。公元前301年,齐联合韩、魏攻楚,大败之。公元前298-前296年,齐联合韩、魏连年攻秦,入函谷关,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攻秦,罢于成皋。又次年,齐灭宋。公元前284年,燕以乐毅为上...

战国时期匡章是如何攻破函谷关的?当时的历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吗?_百度...
所以自春秋战国以来各国宁愿赔偿秦国土地也不愿意攻打函谷关,这其中有秦国强大的原因,但是更多的还是函谷关的天然优势造成的,那么齐将匡章又是如何攻下函谷关的呢?从前因说起 贾谊:“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你知道天下第一雄关燕京八景三个函谷关的来历吗
这时的函谷关谷道仅容一车通行,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但是函谷关真正名声大振应该是在“修鱼之战”之后。在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41年之间,在期间发生了几次著名的“合纵攻秦”之战。其中,在公元前317年的七大国第一次交战被称为“修鱼之战”,也被称为“函谷关之战”。当时,五大国...

来自千年函谷关的成语典故和历史传说有哪些?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里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名关(函谷关)留芳青史,名扬海内外。紫气东来 据《史记》记载:春秋末期,柱下史老子李聃看到周室将衰,西渡隐居。公元前491年,函谷关令尹喜,清早从家里出门,站在一个土台上(现瞻紫楼)看见东方紫气腾腾,霞光万道,观天象奇景,...

历史上有几次五国伐秦 历史上著名的五国伐秦介绍
公孙衍还说服义渠攻秦侧背。楚、燕暂时受秦威胁不大,态度消极,心存观望。实际出兵仅魏、赵、韩三国。联军攻至函谷关,被秦军击退。次年秦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大败三国联军,歼敌8.2万(参见函谷关之战)。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失败。2、秦昭王时,前287年,魏与赵合谋,派李兑联络各国共同反秦。...

函谷关的历史渊源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其中的“关”就是指函谷关,可见其战略影响。由于函谷关易守难攻,秦朝末年各地起义抗秦后,新立的楚怀王为尽快平息战乱,宣告谁先入关中,得为关中王,此处所指的关亦是函谷关。之后刘邦先入关中,不过并非直入函谷关,理由即是函谷关易守难攻,加上关内即...

...路可以进入秦国,可六国为什么要傻傻地硬攻函谷关?
六国也只能选择这条路。尤其是在古代征战的时候,需要带够足够的军粮,甚至有些比较重的武器,基本上都是徒步行走,所以说通过地势来看,只有这条路是最适合的。六国也是经过了商量之后,只要能够走过函谷关,那么之后的路就会比较容易些,都知道在很多年之前,地势问题是很重要的,如果像是些高原地区不仅...

福贡县19735353963: 五国联军为什么要合力讨伐齐国连续攻占齐国70余座城池
昌凌环酯: 因为当时齐国成为哥哥诸侯国中最强大的.更重要的是,因为齐国侵略过燕国,燕国... 为乐毅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奠定了基础. 之后,苏秦又说服赵国联合韩、魏、齐、楚、...

福贡县19735353963: 函谷关之战 -
昌凌环酯: 函谷关之战是前318年赵、楚、魏、韩、燕五国联合进攻秦国的战争.函谷关位于灵宝市区北15公里的王垛村.古代处于洛阳至咸阳故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古称函谷.春秋时秦穆公从晋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此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谷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福贡县19735353963: 战国中后期,东方六国为什么采取合纵"策略?秦国对东方六国采取了?
昌凌环酯: ”连横“政策,内容——战国后期,秦国力量越来越强,东方六国都不能单独抗秦,公孙衍与洛阳人苏秦,先后游说六国,联合抗秦,称为“合纵”.秦国用魏国人张仪,...

福贡县19735353963: 六国一共发动了几次反秦
昌凌环酯: 五次进入战国中期,秦国在经历了商鞅变法以后,实力得到极大的增强,引起了其他... 公元前269年,秦国联合韩国攻打赵国,被赵国击败.公元前260年,秦国在长平之战...

福贡县19735353963: 战国时期,齐国灭宋国为什么引起五国震怒而伐齐? -
昌凌环酯: 从齐威王至齐宣王时,齐国被公推为五国合纵盟主,联合伐秦,将强秦压制与函谷关以西,不敢东向.前314年,燕国内乱,齐宣王遣大军攻入燕国,杀燕王哙与子之,燕国迫于齐国兵威,举国臣服.楚怀王排斥亲齐派大臣屈原,不听屈原联齐...

福贡县19735353963: 在《过秦论》中九国在攻打秦国函谷关时,谁让秦国开函谷关的
昌凌环酯: 在《过秦论》中九国在攻打秦国函谷关时,开函谷关出击的是樗里疾.具体的战役是公元前318年,韩、赵、魏、燕,楚五国伐秦.“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

福贡县19735353963: 春秋争霸的背景为什么称之为春秋?战国七雄的由来
昌凌环酯: 战国七雄 战国处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接连不断,社会呈现天下大乱的形势.这期间,北起长城,南达长江...

福贡县19735353963: 战国五国伐齐在哪里爆发战斗? -
昌凌环酯: 齐闵王十七年(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率领燕、赵、韩、魏、秦五国合纵攻齐.齐将触子率齐军与五国联军对峙于济水旁边.齐闵王敦促决战,派人面见触子,辱而呵斥道:“你如果不尽力作战,我就灭绝你的族类,掘平...

福贡县19735353963: 函谷关为什么在古代是兵家重地? -
昌凌环酯: 战国时,战国七雄除秦以外的其余六国曾联合对抗秦国,但秦国在函谷关成功抵御住六国联军的攻势.西汉贾谊的政论名篇《过秦论》写道:“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其中的“关”就是指函谷关,可见其战略影响. 函谷关最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由秦国所建.“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关隘地处深险谷地,地势险要,窄处只能容一辆马车通行,所谓“车不方轨,马不并辔”.而且由于这段黄河流域丘峦起伏,有中条山、崤山等阻断,函关谷底成为附近地区唯一东西向平坦的通道,自然成为军事要冲.

福贡县19735353963: 为什么战国合纵攻秦每次都打函谷关?没有别的地方吗? -
昌凌环酯: 其他的地方得饶很大得圈,而古代运输落后,必须依靠河流和道路才能长途行军.因此绕道攻秦是很冒险的,万一迷路或是没有了水源粮食,那就会全军覆没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