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用人事关国家兴衰、事业成败。请结合本文内容和中外史实

作者&投稿:地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结合作品内容,具体分析《谏逐客书》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使秦王撤销逐客令的~

作者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从而使秦王撤销逐客令的。秦朝大臣李斯上给秦王嬴政的一篇奏议,先叙述秦国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国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
《谏逐客书》【作者】李斯 【朝代】先秦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白话释义: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
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创作背景:
据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
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被逐的路途上写了《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文章所表现出的不分地域,任人唯贤的思想。
《谏逐客书》文章气势奔放,文采斐然。这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
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言调谐美,不乏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有文采。清代李兆洛《骈体文钞》选录此篇为“骈体初祖”,指出了本篇对后世骈文写作的深远影响。

扩展资料
《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一种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公文名称,与表性质类似。该文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公文的一些本质属性,正是这些公文本质属性形成了该文鲜明的特色。
文章先叙述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谏逐客书》

1、有助于确立人才资源意识。即认识到人才也是一种资源,并且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的合理使用,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认识到人才资资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只有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才能重视人才的取得和使用。既能广纳贤才,又能合理使用,使人才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创造出最大的效益。在这一方面,美国是一个最为成功的例子。美国之所以能够在不到二百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世界第一经济科技强国,是因为美国较早的认识到了人才是最为重要的资源。从而实施积极地人才政策,网罗、吸引世界各国的顶尖人才到美国,为其发展效力。
2、有助于克服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倾向,真正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发展科技、推动经济的关键是人才,人才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通常一提到资源、资产,人们马上会想到矿产,想到资本和物质设备。其实,这就是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思想意识在作怪。微软公司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不过几亿美元,但其市值高达700亿美元。原因就是微软拥有一批软件业的顶尖科技和管理人才。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发现、培养、吸引、稳定人才作为人才管理的核心理念。
3、有助于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克服用人中的行业、身分、地域等诸多限制。笔者曾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有湖南籍市民投诉,深圳市亚太国际资讯下属的深圳有利安事业发展公司,在某招聘网站上刊登用人广告,岗位要求湖北河南人请勿投简历。认为此举存在地域歧视。至于该公司为何有此要求,笔者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说,这种做法是愚蠢的,对公司的发展是有害无益的。这同秦国当年的逐客令何其相似!试想,如果当初秦真的“一切逐客”,秦的前景将会如何?当然,统一是大势所趋,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但最起码,秦想统一天下,要多走许多弯路,多付出更大代价,甚至“鹿死谁手”,尚未为可知。虽然,此类事件,当属个别。但在我们周围,人才单位部门所有的狭隘观念、姓私还是姓公的身份限制等等落后过时的东西,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此时,再读这篇诞生于2000多年前的《谏逐客书》,定会有所触动~


绥中县18359506388: 李斯的《谏逐客书》以雄辩滔滔的气势论述了秦始皇驱逐客卿的错误行为.这种“留客”的思想,对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
伏策赛福: 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有有才能的人分别担当不同的岗位,也就是知人善用,国家要发展和管理,必须要有人才,所以,这种“留客”的思想,就算在今天,也是非常的适行的..

绥中县18359506388: 关于虚词“以”解释
伏策赛福: 选C,介词用的意思. A 管理百姓(限制老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以:靠; B 不因为物(财物、外物)的丰富、富有而骄傲和狂喜;也不因为个人的失意潦倒而悲伤. 以:因为D 天下的人就会相信大王您是真心出高价购买千里马.这里的以和后面的为构成“以、、、为”的句式,解释成“认为”

绥中县18359506388: 《谏逐客书》中李斯的说服力体现在什么地方 -
伏策赛福: 谏逐客书》的作者李斯,是秦始皇时的丞相,他辅佐秦始皇灭了六国,统一天下.可以说,没有李斯,就没有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也因为此,李斯一直倍受秦始皇的尊敬.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这才产生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谏...

绥中县18359506388: 谏逐客书最大的论证特色 -
伏策赛福: 最大的论证特色:对比论证和例论 《谏逐客书》从秦国的得失立论,处处为秦国着想,紧紧抓住统一六国、成就帝业这一战略目标,深刻地剖析了纳士的意义和逐客的错误,既符合秦国的根本利益,又迎合了秦王的抱负和事业精神,显示了散文...

绥中县18359506388: 急需《谏逐客书》的古文翻译一下,谢谢了! -
伏策赛福: 《谏逐客书》全文翻译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之事,私下认为是搞错了.从前秦缪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缪公重用他...

绥中县18359506388: 谏逐客书成功的原因 -
伏策赛福: 《谏逐客书》成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针对明显的错误决定进行劝谏,态度明确,逻辑清晰.李斯深知逐客令对秦国发展的危害,因此明确反对这个决定.在文章中,他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分析,有力地论证了逐客令的错误之处....

绥中县18359506388: 谁有李斯的<渐逐客书>的原文和翻译?谢谢~~~
伏策赛福: 《李斯谏逐客书》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於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

绥中县18359506388: 谏逐客书 对于不同国家 民族 地区之间建立一种海纳百川的科学人才观,不同国家有何历史的启示意义 -
伏策赛福: 古语云:“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这是一种处事待人之道,更是一种求知发展之道,就现在而言其意也还值得剖析. 两千多年前,李斯向秦王呈《谏逐客书》,不仅化险为夷,保住了自己...

绥中县18359506388: 为什么说李斯的谏逐客书的论述结构严谨,前后呼应?举例说明~ -
伏策赛福: 《谏逐客书》确乎写得机巧.韩人郑国为削弱秦国国力、阻遏秦国东扩目的,说服秦王修建水利(即后来的郑国渠),此谓有名的“疲秦计”.水渠修建中,“疲秦计”被识破,秦王大怒,要将一切非秦国之人驱逐出境,其中包括从六国投奔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