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甫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是什么意思?~

回答:不论骑马或乘车,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长辈离开以后,应该站在原地,目送长辈离开百步之遥,我们才可以离开。



延伸: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初康熙年间山西绛州人李毓秀编写的三言韵文。 它是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
全文共360句、1086个字,是《三字经》的一种变体。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弟子规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如果骑着马行路时遇见长者要下马,坐着车行路时遇到长者要下车。长辈走后,自己还要在原地呆会儿,等长辈走到百步以外,自己才能上马或上车。

原文: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

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白话译文:

如果骑着马行路时遇见长者要下马,坐着车行路时遇到长者要下车。长辈走后,自己还要在原地呆会儿,等长辈走到百步以外,自己才能上马或上车。如果长辈站着,晚辈就不可以坐下。长辈坐下以后,命令你坐,这时你才可以坐。在长辈面前说话,声音要低些。

但是也不能太低,如果低到听不太清楚,那也是不适宜的。在见尊长的时候,走路要快些,见过尊长告退的时候,动作一定要缓慢。长辈问话时要站起来回答,双目望着长辈,不能左顾右盼。服侍叔伯等父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恭敬。

对待堂表兄,要像对待自己的胞兄一样恭敬。清晨要早起,晚上要迟睡。一个人很容易从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个人都要珍惜此时此刻的宝贵时光。早晨起床后一定要洗脸洗手,在洗脸洗手的时候还要刷牙漱口。每次大小便完毕,都要把手洗干净。

此文出自清朝·李毓秀《弟子规》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康熙年间,统治阶层出于长久统治的目的,主动追求对孔孟思想文化的认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读四书五经,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大修孔庙,春秋祭孔、宣谕以孔子儒教为立国之本。

1670年,根据儒学核心制定和颁发“圣谕”十六条,作为人们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

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匿匪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生命。

另外,康熙十二年的荐举山林隐逸、十六年开设明史馆、十七年的荐举博学鸿词,网罗名士,弘扬儒学。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儒家的发展。

《弟子规》正是在这种文学氛围下,写作而成的。其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他以《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

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贾存仁将其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作者简介:

李毓秀(1647年—1729年),字子潜,号采三,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他的著作有《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他的著作还有《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夫文约》、《水仙百咏》。

据国学学者王俊闳考证,李毓秀的人生经历平实,性情温和豁达,因而缺少传奇故事。史料记载,在年轻的时候,李毓秀师从同乡学者党冰壑,游学近二十年。科举不中后,就放弃了仕进之途,终身为秀才,致力于治学。

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动是教书。



翻译:如果骑着马行路时遇见长者要下马坐着车行路时遇到长者要下车长辈走后,自己还要在原地呆会儿等长辈走到百步以外,自己才能上马或上车。

原文选段: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

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

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

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

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凡出言,信为先。

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

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

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凡是人,皆须爱。

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

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

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同是人,类不齐。

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

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

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

圣与贤,可驯致。

白话译文:

如果骑着马行路时遇见长者要下马,坐着车行路时遇到长者要下车。长辈走后,自己还要在原地呆会儿,等长辈走到百步以外,自己才能上马或上车。如果长辈站着,晚辈就不可以坐下。长辈坐下以后,命令你坐,这时你才可以坐。在长辈面前说话,声音要低些。

但是也不能太低,如果低到听不太清楚,那也是不适宜的。在见尊长的时候,走路要快些,见长告退的时候,动作一定要缓慢。长辈问话时要站起来回答,双目望着长辈,不能左顾右盼。服侍叔伯等父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堂表兄,要像对待自己的胞兄一样恭敬。

清晨要早起,晚上要迟睡。一个人很容易从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个人都要珍惜此时此刻的宝贵时光。早晨起床后一定要洗脸洗手,在洗脸洗手的时候还要刷牙漱口。每次大小便完毕,都要把手洗干净。帽子一定要戴端正,穿衣服时要把纽扣扣好。

袜子和鞋子要穿整齐,鞋带要系紧。脱下来的帽子和衣服,应当放置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不能随便乱扔,以免把衣帽弄脏。衣服的穿着贵在整洁干净,而不在于华贵漂亮。见长辈时穿的衣服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平时在家时穿的衣服要和自己的家境状况相称。

对于饮食,不要挑挑拣拣。吃饭时要适可而止,不能超过平常的饭量。血气方刚的年龄,千万不要贪杯喝酒。因为一旦喝醉了,就会丑态百出而丢脸。走路时要不紧不慢从容大方,站立时要端庄直立。作揖行礼时要把身子弓下去,行叩拜礼时要表现得恭恭敬敬。

在家门口站立时不要把脚踩在门坎上,不要瘸腿斜靠着。落坐时不要把两腿叉开,不要摇晃双腿。进门时要缓慢地揭开门帘,不能弄出声响。走路拐弯时角度大些,以免碰到东西或人。手里拿着未盛东西的器具,就像拿着装满了东西的器具一样小心。

走进没人的房间,就像走进有人在的房间一样谨慎。做事不能匆匆忙忙,匆忙时最容易发生差错。做事时不要畏惧困难,也不要草率地对待看似简单的事。凡是打架闹事的场合,绝对不能靠近。凡是不正经的事情,绝对不去过问涉足。

准备进入别人的家门时,首先要问一声:有人在家吗。准备上堂屋时,声音要平和大声。当别人问是谁时,就要将自己的姓名告诉对方。如果只回答“是我”、“是吾”,对方就弄不清楚究竟是谁。使用别人的东西,必须明确当面提请求,以征得别人同意。

假如不问一声就拿去用,这就是偷窃。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在约定的时间里归还。别人向你借东西,只要自己有的话就应当答应,不要小气不借。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

说话多,不如少说,因为言多必失。说的话只要切题恰当,切忌花言巧语。尖酸刻薄的话,下流不干净的话,千万不能说。粗俗的市侩习气,要彻底戒除。对于自己没有完全看清楚的事,不要随便乱说。对于自己没有明确了解的事,不要轻易散布出去。

对于不妥当的事情,不能随便答应别人。假如你轻易许诺,就会处在做也是错不做也是错的两难境地。凡是说话的时候,吐字要清楚而且流畅。说话时不能讲得太快,不能讲得含糊不清。有人说别人的长处,有人也会说被人的短处。如果别人说的这些事情与己无关,就不要去多管闲事。

看见他人的优点或善行义举,要立刻想到学习看齐。纵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决心,逐渐赶上。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的行为,要反躬自省,检讨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缺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每一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

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警惕,勉励自己要奋发图强。至于外表穿着,或者饮食。不如他人,则不必放在心上,更没有必要忧虑自卑。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就生气,听到别人恭维自己就高兴。那么坏朋友就会来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渐疏远退却了。

反之,如果听到他人的称赞,不但没有得意忘形,反而会自省,唯恐做得不够好,继续努力,当别人批评自己的缺失时,不但不生气,还能欢喜接受。那么正直诚信的人,就会渐渐喜欢和我们亲近了。如果无意中做了坏事,这就叫“错”。如果是有意地为非作歹,这就叫“恶”。

犯了错误却能够改正错误,就等于没有做过错事一样。假如犯了错还要加以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只要是人,就是同类,不分族群、人种、宗教信仰,皆须相亲相爱。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一个行为高尚的人,他的名望自然会高。

人们所重视的,并不是相貌的漂亮。一个才学丰富的人,他的名声自然会大。人们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自己有才能,不能自私自利只为自己谋利。别人有才能,不能轻易地诋毁别人。不要去讨好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或者轻视他们。

不要喜新厌旧,对于老朋友要珍惜,不要贪恋新朋友或新事物。对于正在忙碌的人,不要去打扰他。当别人心情不好,身心欠安的时候,不要闲言闲语干扰他,增加他的烦恼与不安。别人的短处,不要去揭穿。对于他人的隐私,切忌去宣扬。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

当对方听到你的称赞之后,必定会更加勉励行善。宣扬他人的过失或缺点,就是作了一件坏事。
如果指责批评太过分了,还会给自己招来灾祸。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规过劝善,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养。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有缺陷。

财物的取得与给予,一定要分辨清楚明白。给予别人的应该多些,获取别人的应该少些。准备要求别人去做的事,首先要问一句自己愿不愿意去做。如果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就应当立即停止。对别人的恩惠要思报答,对别人的怨恨要忘记。

对别人的怨恨越短越好,对别人报恩要越长越好。对待家中的婢女与仆人,要注重自己的品行端正并以身作则。虽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慈宽大更可贵。如果仗势强逼别人服从,对方难免口服心不服。唯有以理服人,别人才会心悦诚服没有怨言。

同样是人,善恶邪正,心智高低却是良莠不齐。受社会潮流风气影响的人多,仁慈博爱的人少。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因为他说话公正无私没有隐瞒,又不讨好他人,所以大家才会起敬畏之心。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真是再好不过了。

因为他会使我们的德行一天比一天进步,过错也跟着减少。如果不肯亲近仁人君子,就会有无穷的祸害。因为不肖的小人会趁虚而入,跑来亲近我们,日积月累,我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影响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不能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一味死读书。

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浮华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如此读书又有何用。反之,如果只是一味的做,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着自己的偏见做事,蒙蔽了真理,也是不对的。读书的方法,有三点要做到。即心到、眼到、口到,这三者确实都很重要。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要心里又想读那本书。这本书还未读完,不要去开始读那本书。不妨把学习的期限放宽些,但在学习时要抓紧时间用功。学习只要功夫到家,不懂的地方就会自然弄通。如果心中有疑问,要随时做好记录。虚心向别人请教,求得准确的意义。

书房里要收拾得清爽,墙壁要保持干净。书桌要保持整洁,笔砚要放端正。如果把墨磨偏了,说明心不在焉。字写得潦草不整齐,说明思想不集中。存列典籍,要有固定的地方。读完一本书,一定要归还到原来的地方。即使有急事不看书了,也要把书本整理好。

如果书本有缺损,应当修补完整。不是圣贤经书,应该放弃不看。不好的书容易蒙蔽人的思想,破坏人的心志。一个人不能自甘堕落,也不能自己瞧不起自己。圣人和贤人的境界,都是可能通过自身努力逐渐达到的。

此文出自清朝·李毓秀《弟子规》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康熙年间,统治阶层出于长久统治的目的,主动追求对孔孟思想文化的认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读四书五经,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大修孔庙,春秋祭孔、宣谕以孔子儒教为立国之本。

1670年,根据儒学核心制定和颁发“圣谕”十六条,作为人们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

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匿匪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生命。另外,康熙十二年的荐举山林隐逸、十六年开设明史馆、十七年的荐举博学鸿词,网罗名士,弘扬儒学。

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儒家的发展。《弟子规》正是在这种文学氛围下,写作而成的。其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

他以《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贾存仁将其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作者简介:

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83岁。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的人生经历平实,性情温和豁达,因而缺少传奇故事。

史料记载,在年轻的时候,李毓秀师从同乡学者党冰壑,游学近二十年。科举不中后,就放弃了仕进之途,终身为秀才,致力于治学。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

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动是教书。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也结合他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翻译:

如果骑着马行路时遇见长者要下马坐着车行路时遇到长者要下车长辈走后,自己还要在原地呆会儿等长辈走到百步以外,自己才能上马或上车。

出自:弟子规【作者】李毓秀 【朝代】清朝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1、骑下马:骑着马要赶紧下来。

骑:跨坐(马),骑马。

下:下来,从高处到低处,低处。

马:家畜名。

2、乘下车:坐着车要赶紧下来。

乘:驾车,驾,坐。

下:下来,从高处到低处,低处。

车:车子,具轮旋转,装载人、物,以行于陆地交通工具名。

3、过犹待:(长者)走过了还得等着。

过:走过,过去,经过,到达。

犹:还、仍然,犹如、如同、好像。

待:等,等候。

4、百步余:(等着长者)走出百步以外。

百:数目名。

步:脚步、步伐。

余:多,以外。

扩展资料:

《弟子规》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学者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后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是在清朝扬州十日等事件后特有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是在清代文字狱背景下的作品。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tì,同“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



古礼:不论骑马或乘车,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长辈离开以后,应该站在原地,目送长辈离开百步之遥,我们才可以离开~


其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这句话出自哪里
出自《弟子规》

《弟子规》全文及解读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易解: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路上遇见长辈,应向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古礼:不论骑马或乘车,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并等到长者离去稍远,约百步之后,才可以离开。(敬老尊贤) 长者立 幼勿坐...

弟子规全文解释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译文】: 听到年长者叫人时,应立即替他去叫。如果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长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情需要做。 称呼尊长,不可以直接叫他们的名字。长辈见识多,阅历深,要多听他们说...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骑下马,乘下车。 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 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 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 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 事诸兄,如事兄。 朝起早,夜眠迟。 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 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 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 勿乱顿,致...

弟子规全文解释及故事
不论在用餐、就座或行走时,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2、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译文:听到年长者叫人时,应立即替他去叫。如果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弟子规的内容是什么?急需答案!!!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谨〉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

弟子规的全文及意思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谨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

第子规全文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已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弟子规 详解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解说:出则弟,说的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 在一起的规矩。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小孩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

阜康市17360425757: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翻译 -
职诞醋酸:[答案] 本段出自【弟子规】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翻译:如果自己是骑马的,遇到长辈就应该下马,如果乘坐车辆就应该下车,让长辈先过去,等待大约离我们百步的距离以后,自己才上马或上车.[弟子规上正解]

阜康市17360425757: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是什么意思? -
职诞醋酸: 你看到长者应该要跟他打招呼.此地讲到如果你是骑着马,这里所指的都是以前的社会环境背景.以前的人,即使乘着马车,坐在马车上面,远远看到隔壁的伯伯或者叔叔,他一定会下来跟他打招呼;打过招呼以后,又目送着他远离,所以说『过犹待,百步余』,即使他已经走过了,也要目送着他远去,直到没有看到为止.差不多有多远?差不多行走有百步多一点这样. \ 出处

阜康市17360425757: 骑下马乖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
职诞醋酸: 古礼:不论骑马或乘车,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长辈离开以后,应该站在原地,目送长辈离开百步之遥,我们才可以离开~

阜康市17360425757: 弟子规 解释弟子规中“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这句话的意思、出自哪个典故 -
职诞醋酸:[答案] 走路时遇见长辈,要赶紧走上前去行礼问候,如果长辈没和我们说话时,就先退在一旁恭恭敬敬的站着,让长辈先走过去.如果自己是骑马的,遇到长辈就应该下马,如果乘坐车辆就应该下车,让长辈先过去,等待大约离我们百步的距离...

阜康市17360425757: 求《弟子规》“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做坐.长者坐,命乃坐.”这句话的感受和理解. -
职诞醋酸:[答案] 这里也是教导我们在行仪上面,我们应该重视社交礼节.我们经常参加一些聚会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到,譬如说有一些带小孩子到现场,如果小孩没有受到约束,他往往会在会场里头东跑西跑,非常没有礼貌,也没有礼节....

阜康市17360425757: 弟子规的意思孝篇 -
职诞醋酸: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易解: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

阜康市17360425757: 《弟子规 出则弟》第2句的易思 -
职诞醋酸: 〈出则弟〉原文: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

阜康市17360425757: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是什么?
职诞醋酸: 《弟子规》总叙原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译...

阜康市17360425757: 弟子规的全文解释!!!! 要全的!!! -
职诞醋酸: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

阜康市17360425757: 弟子规第四章中的词字解释 -
职诞醋酸: 1【惟】惟念,考虑.一说,只求.看后文“唯德学,唯才艺”,“惟”的意思应与“唯”不同.2【其】 指“出言”.一说“惟其”,正因为.3【是】 直,正,不偏斜.《说文》:“是,直也”. 发表见解,我们要考虑是否说得直率、正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