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坑村的其他村里

作者&投稿:松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说“流坑村”是千古第一村?~

自1990年8月周銮书先生第一次到流坑村以来,已经整整二十年了。周先生第一次到流坑村,流坑村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他自己在《初探流坑村》一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在村中穿梭盘桓,流连忘返,此时虽烈日当空,而兴味正浓。唯见种种文化遗存,杂然纷呈,真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俯仰皆是,美不胜收。大家都感到流坑村确是江西古代文明的一个代表,也是中国农业社会聚族而居、百世不衰的一个典型。”
此文和有关图片在1991年第三期的《江西画报》上发表后,这个被遗忘的古典村落才公之于众。1991年冬,在周先生的协调下,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詹开逊为组长的五人专家小组到流坑村作了二十多天的详细考察。1993年春和1994年冬,周先生又要自己的学生,南昌大学历史系主任邵鸿教授和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地方史研究室主任梁洪生副教授三次进至流坑村,累计考察六十余天,并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在此基础上,于1996年底,出版了《千古一村—流坑历史文化的考察》一书,这是第一部系统性地研究流坑古村的专著。从此,“千古一村”就成了流坑村的标志性品牌。1997年7月,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专程考察了流坑,对流坑高度评价之余,还特意题书“千古第一村。”自此,“千古第一村”又成了流坑村的另一张新的、更高的标志性品牌。流坑村建村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937-942年),延续至今1000多年,故称“千古,”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流坑村有什么地方在全国古村中号称第一?十多年来,并无学者给予解释。许多游客到流坑旅游后,只感觉流坑大、流坑古、流坑好,无愧于“千古第一村”的称号。但哪些方面在全国古村中是第一,他们也说不清楚,导游也未曾解释。这就令人十分遗憾。为此,本人在闲暇之余,看了一些资料,将“第一”规纳以后,请各位专家指正。
第一:建村时即注重“风水宝地”的选择。在隋唐以前,流坑村还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芜之地,南唐董合一家来到这里时,先在乌江往西转角处的白玉堂(又称白泥塘)卜基为宅,流坑董氏基业由此肇始。白玉堂三面环水,面水朝阳,符合通常居住之地的基本要求。但乌江在此处南来西转,在风水上属于“反弓位,”犯了阳宅择基的大忌。据传唐僖宗时当过国师、堪舆“形势派”(亦称峦头派)的创始人杨筠松和他同为堪舆“形势派”宗师的第子曾文·(读CHAN音:山字下面加走之旁)两人在踏勘山水路过流坑一带时,受到董家热情相邀和盛情款待,留居流坑达两年之久。为报答董家人的热情相待,他们特为董合夫妇及董桢(董合之长子)夫妇相得吉穴四口,又为流坑村指点地形。董合即按杨、曾二人所卜,将家宅从白玉搬至乌江南岸的中洲,即现在流坑村的主体区域。因为此处背依山脉西北麓的金鼓峰,四面青山环抱,所谓“天马南驰,雪峰北耸,玉屏东列,金绛西峙。”乌江之水自村落东南方的崇山峻岭中迤逦而来,如一缕青带,至村缘转绕而西,使流坑三面绕水,形成了独特的风水格局,当地人形象地将其称为“活水排形。”杨筠松并预言:“只要水朝庚,依旧好流坑。”“阳星日月峡相随,文武状元归。端正飞鹅头上生,金殿玉阶行。代代富贵家有官,子息不穷寒。亥上一峰,明月楼台,董氏子孙,功名百世。”这些在流坑族谱中均有记载。
流坑村在建村伊始即注重风水,且请全国一流的勘舆大师来选址,这相对全国古村来说可称第一。
第二:建村后注重规划,并按规划建设。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流坑董氏二十二世孙董燧辞官回村,在以后的20年中,倡集族人对流坑村进行整治规划。在村庄的西面用人工扩大修整龙湖,将湖水与江水相连,使流坑村成为山环水抱的胜地。以七横(东西向)一竖(南北向)的八条巷道总揽全村布局,董氏族人按照房派支系分不同巷子居住。七条横巷的巷口都向着乌江,各条巷子的巷口均建有门望楼,门楼之间以墙垣相连,使全村成为一座城堡。靠乌江的七座门楼出去后正对着七个码头,给村民生活、出行带来方便。沿八条巷子的一侧均有下水道,至今仍然是无论天下多大的雨,村里却从不积水。现在有一种说法是:看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高不高,并不是看它建筑有多高,而是看它下雨时积水不积水。因为不积水的城市才是规划设施完整的现代化文明高的城市。村中的雨水经下水道排入龙湖,污水经龙湖沉淀后再排入乌江。既环保,河风也可顺着巷子进入村中直达龙湖,起到清新空气,调节气温的作用。村中房屋均建有马头墙,既体现了江南民居的特色,又起到了房屋之间防火的作用。我们现在的县城是上个世纪末才开始规划的,对村庄的规划是最近几年搞“新农村建设”才开始的。而流坑村的规划在450年前的明代就开始实施,使流坑村外有乌江、龙湖环绕,内有村墙门楼守望。巷道规整,道路通达。既像一座城池,也像一方都会。这在全国古村来说应该算是第一。
第三:明清古建筑保存基本完好的不仅数量多,种类多,建筑精美,且有准确的年代可考。流坑村从明代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董燧治村时建造的18栋联为一体的住宅开始,经后人多年的努力和经营,达到现在占地约3.6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00余人的规模。这些建筑群在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霜雪雨之后,至令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多达260多栋,这在气候多雨湿润的江南是罕见的。其中明代和明清之际的民居30余栋,祠堂60余座,宫观庙宇8处,文馆、戏台各1座。此外,还有状元楼、五桂坊、魁元坊、三策流馨、旌表节孝坊等纪念、表功性牌坊和翰林门、中流砥柱门、里仁门、拱辰门等碉堡式门楼。这些古建筑的形状和结构,是中国近古时代的典型模式:清一色的青砖灰瓦,朴实素雅;高峻的马头墙仰天昂起,既可防风,又可防火;间或有几座建有水平高墙的宅第,又俨然如微型城堡;墙体内一般为木架结构,多为两层,上层藏物,下层住人;厅堂居于中央,卧房分置左右,厅大房小,厅明房暗,这是因为前后厅堂可靠天井采光,而厢房耳房仅有墨窗或门窗通气;厅大便于家人活动,房小适宜寒冬保暖之故。门楣、屋檐上多有雕刻、彩绘,有的还有傩像;屋内墙壁、门柱、窗棂、柱础、枋头、雀替、甚至档板、天花板,也多有木刻、彩饰,花鸟鱼虫、人物山水、神魔鬼怪、传奇故事,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雕工绘制都很精致细腻,堪称上品。使流坑村的明清古建筑成为当年江南富商住宅和祠宇的标本。最为难得的是,大部分古建筑堂上有匾,门旁有联。而这些匾联与主人的身世、家族的荣显息息相关,内涵丰富,意境深远,且往往出自名家之手,使此房屋有准确的年代可考。明末著名的大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称流坑为:“万家之市。”这对全国古村来说也应该算是第一。
第四:书院之众多,科举之兴盛,历时之久远,在全国古村中罕有。流坑董氏的家世渊据其族谱记载可以上溯到西汉著名的儒家学者董仲舒。但流坑董氏在宋代以科举而勃兴的真正原因,却是得益于流坑开基祖董合之长孙董文广。北宋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偃武修文,大开科举,董文广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试取明法科。由于其年岁已高,朝廷三次调他为官皆不赴任,以家族之财,创办“桂林书院,”村中崇文重教蔚然成风。董文广的努力很快有了结果,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文广长弟文肇的四个儿子滋、湘、渊、淳全部中举;次年董淳及进士第,成为流坑董氏的第一个进士。从此,董氏科甲之盛一发而不能收,“登科之儒,累累相续。”景右元年(1034年),流坑董氏洙、汀、仪、师德、师道叔侄五人同科中进士,时称“五桂齐芳,”士林传为佳话。南宋文天祥《谢恩表》中有:“名耀帖金,一门而五董”之句,即用此典。此即俗话中所说的“五子登科,”在全国仅此一例。流坑村所在的云盖乡也因此由太守奏请朝廷改名为“五桂乡。”流坑董氏为彰显此事而建“五桂坊,”此在明末著名的大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的游记中均有记载。自宋至清,流坑董氏家学师承深厚,大小书院林立。明万历年间,建书院、书屋19所,清道光年间建书院、书屋23所,可谓“序塾相望,弦诵相闻。”学风之盛,可见一斑。北宋靖康元年,流坑董藻在朝廷“特设一科以谋略取士”中,“名选第一,时称武状元。”南宋绍兴十八年,董德元廷试第一,称“恩榜状元。”(现在流坑村文馆的大门门额上题字为:“儒林发藻。”此“藻”即董藻的“藻,”因为董藻是凭谋略在儒林中选拔的武状元。据此,我猜测文馆有可能是流坑后人为纪念武状元董藻所建的建筑。否则:第一,“儒林发藻”四字很难解释得通;第二:流坑有纪念文状元董德元的“状元楼,”而没有纪念武状元董藻的建筑是说不过去的。)流坑村在科举制中的近千年间,共考取进士34名,举人78名。上至宰相、御使、侍郎,下至主簿、教谕,超过100人。至今,在住宅门口、祠堂门前树旗以示荣耀的旗杆石仍遍布全村。废科举已达105年,而中举喜报仍张贴在堂屋之上。江西在宋代进士共5000余名,其中曾巩、王安石、刘恕等家族或一门三进士,或一门四进士,而董氏一门五进士同科高中,这在江西乃至全国都是罕有的殊荣。古人云:“江以右称文献世家,必以乐安董氏为最。”流坑村的科举之盛,仕宦之众,爵位之崇,在全国古村之中可以说是全国第一。其实流坑村还有许多方面可在全国古村中排名第一,例如走进流坑就象走进了书法的海洋,流坑村现存木质匾188方、题额362方、楹联71联。如宋代朱熹为董德元题写的“状元楼”匾和“南宫策士文章贵,北阙传胪姓字先”对联;明代大学士、三朝宰辅杨士奇为曾任翰林院编修、与修《永乐大典》、拜国子司业董琰题写的“少司成第”匾额及“数封天子诏,当代帝王师”楹联;明代状元、理学家、地理学家罗洪先为刑部郎中董燧题写的“高明广大”坊额和“文章辉列宿,冠冕重南州”对联;明代吏部尚书曾同亨送给董燧的“理学名家”题匾等,至今保存完好。他们书艺高超,诸体皆长,虽经数百年的岁月沧桑,仍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四百年前,由刑部郎中董燧、刑部尚书董裕等主编的董氏明代万历族谱,在传世的明刻中,属罕见的写刻本,无论书写、雕板、纸张、印刷都属上乘,为国内稀有。其模刻的聂豹、谭纶、罗洪先、邹守益等一批明代官宦名流的手迹,遒劲有力,流畅飘逸,使人爱不释手。专家们一致誉为“稀世珍品。”正如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所说:流坑“延续时间之长,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之高,建筑艺术之美,保存之完好,文化内涵之丰富,恐怕是国内其它地区的古村所不能比拟的。”这也是张文彬局长赞誉流坑为“千古第一村”的真情表白。

明末清初乌江上游的竹木贸易空前繁荣且为流坑董氏所垄断,崛起的富商捐钱买官,营造豪宅,复兴宗祠,修撰谱牒,扩大族产。以其严密的宗法制度将流坑庞大的族群凝聚维系到二十世纪中叶,以致一村一姓延续千年,历尽沧桑几经战乱而不散。流坑为何令世人刮目相看,除了它的千岁年龄外,流坑还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大量的古文化遗存。它已是一个共拥有八百余户四千余人的大村落,村庄面积3.61平方公里,耕地3572亩,山地53400亩。是全县数一数二的大村子。

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沙湾镇流坑村

流坑村,旧称叶桥窟,位于浙江省景宁县城西南,属沙湾镇,距离叶桥村0.65公里。
村以坑得名。辖1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151户,621 人,汉族。
耕地面积322亩。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94.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10元。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沙河镇流坑村
流坑村位于章贡区沙河镇东南部,距沙河工业园1.5公里,市中心6.8公里,属于典型的山区村。全村总面积为6150亩,其中耕地922亩,山地4333亩。下辖13个村民小组,284户农户,总人口1083人, 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260元。该村林木茂盛,水源充足,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特色产业为芋头、生姜、莲藕,鱼苗养殖也名扬赣州市周边县(市)区。2000年荣获赣州市“文明村镇”和章贡区“安全文明村”、“十佳和谐村庄”等称号。
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樟市镇流坑村
樟市镇流坑村委是个年集体纯收入不足2万元的贫困村。在省委“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工程开展以来,省档案局驻村工作组进驻流坑村委开展三年帮扶工作,工作组进驻流坑村委后,按照省委确定的“三查二建一发展”要求马不停蹄地开展工作,他们进村入户了解民情,赶墟入集了解商情,进行各种形式的调查研究,为三年驻村帮扶打下基础。 看到村委办公条件简陋,他们将省档案局二套办公沙发赠送给村委,改善了村委的办公条件。
2005年春节前,工作组汇同省局机关领导举行了扶贫助困送温暖慰问活动,对村委10户五保户、3户烈属、14户困难户进行了慰问并为他们送上慰问金和慰问品。当工作组了解到流坑小学学生仍使用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破旧桌椅上课时,心想,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他们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多方请示,在省档案局的支持下,工作组向流坑小学捐赠了260多套学生桌椅,并在六一前夕为流坑小朋友们赠送了一批书籍和文体学习用品,价值达四万多元,此举深受当地干部群众和学校师生的称赞。
工作组还争取到省局支助5000元为流坑两自然村修复因水灾而冲毁的桥梁。在工作组的多方奔走下,终于联合到省档案局、广东福利龙复合肥有限公司和南方农村报等单位在流坑携手创建“福利龙复合肥高产示范村”活动,并于7月上旬在流坑举行了仪式,在活动仪式上,福利龙公司向农户赠送了1.5吨复合肥,发放了有关资料,公司技术人员还结合流坑示范点的具体农作物举行了科学施肥的技术讲座,并向示范农户发给施肥情况登记表,方便公司进行肥效跟踪,此举很受农户的欢迎。 省档案局长徐大章同志高度重视基层驻队工作,三进流坑看望驻村队员及指导驻村工作,告诫驻村干部要多调查研究,要注意工作方式方法。尤其是要利用身为档案工作者的优势,做好现行文件、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力争使流坑村级档案工作成为樟市镇乃至曲江区、韶关市的村级建档示范点,充分发挥档案及其管理部门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并要求工作组要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尽快选准帮扶项目,以壮大流坑集体经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顺利完成三年帮扶目标。
工作组的同志不负领导的期望,经过近半年对流村情、民情的了解分析,并广泛听取当地干部群众意见后,认为利用村委原有的旧鱼塘进行加深加宽固基等全面整理后,帮助村委实施鱼塘养殖开发项目,该项目周期短、见效快,且资金投入不到5万元,资金投入较少。此项目实施后,每年可给村集体带来2万元收入。工作队还通过对马坝、樟市城镇集贸市场的了解后提出一设想,如果在这些商贸集散地为流坑村委买一商铺,每年租金收入也有一万多元。此外,他们还提出,以落户该村的东升农场为依托,利用当地农民饲养的鸡牛猪等牲畜粪便等为基础原料,请农科专家做指导,建立有机肥厂,向基地提供有机肥料,此项目若能实施,既可为村集体带来2万元的收入又可增加当地村民的收入。工作组已把这些设想形成书面材料向省档案局汇报,省局正对这些项目的可行性和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加紧研究。 在“两委”换届中,驻村工作组积极协助组织考察村官人选,协助投票选举,确保了选举程序和过程的合法,确保了群众选准选好当家人,为村委经济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环丽希叶蜂广东省高州市古丁镇里坑村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古丁镇的里坑村坐落在中部,由16个村民小组构成,共计487户人家,居住着2546位村民。这个村庄的农业经济主要依赖于水稻、香蕉、南蕉、益智和沙姜等作物的种植。特色经济收入方面,生姜、沙姜、益智、香蕉和南蕉为村里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根据上一年的数据,里坑村的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

桥坑村村庄介绍
位于龙城区东南方向,桥坑村与市区中心相距约6公里,这个小村庄由76户人家组成,总人口为295人,其中党员队伍有19名成员。村庄主要分为东坑底和桥坑两个自然村落,以及3个村民小组。村里的土地资源丰富,拥有耕地386亩,山林面积则占据了3062亩,显示出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自2010年以来,桥坑村在市委、...

这里这些地道有的连接到村里的什么有的连接的词语是什么?
地下——地坑村 与郭亮村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地坑村了,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地坑村位于河南省三门峡的陕县,这个村庄距今已经有超过3000年的历史。地坑村里有地坑院,也叫作天井窑院,顾名思义,从地面上往下看,就是坑,从坑底往上看,就是天井。这地坑院是老祖宗们之前没有房子可住,被生...

指南丨江西流坑 一个鲜为人知的千古村落
从“里仁门”入口可以通往棋盘街 一狮一狗动作协调,相映成趣。 流坑村的民居皆为一层半的砖木结构,其格局多为二进三开间,一堂一厅,明代多前堂后厅,清代多前厅后堂,堂前均有较为狭小的天井,既供采光通风之用,又取四水归堂之意,也就是俗话说的肥水不流外人田,这种设计无形中把人与天衔接起来,体现了...

横坑村其他概况
畜牧业以家庭养猪羊为主,但村里缺乏工企业。2006年,村民的人均收入为3300元。村里的基础设施如水、电、路、电话和闭路电视基本实现,但仍有5个自然村尚未安装自来水。横坑至茜洋村的10.5公里公路未硬化,路面损坏严重,难以通行。闭路电视接收器质量不高,且电视台数量有限。原有的横坑小学已停办,...

甸坑村自然资源
在森林资源方面,甸坑村拥有林地20749.5亩,其中经济林果种植面积为3429亩,平均每人占有1.48亩,以核桃等经济林果为主。这些林地不仅为村里的生态平衡做出贡献,也是村民们的重要收入来源。此外,甸坑村的荒山荒地面积相当可观,总计34272.5亩,为可能的植树造林和土地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其他非林地...

下小坑村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两英镇下小坑村
值得一提的是,下小坑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巨大,实现了路面的水泥硬化,村民们已经普遍用上了自来水,居住条件显著改善,许多人家住上了楼房,生活实现了电气化,体现了现代化的生活水平。此外,村委会十分注重公益事业,拥有下小坑小学,为村里的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重走千里红军路 追寻无名英烈魂|子坑:宣遂汤边区红都
九岁的儿子赖向林逃散后跑到上水碓坑村,得到村里人的保护,躲过自卫队的搜查。随后,赖德标将赖全金一家转移到遂昌和龙泉等地。赖全金的妻子刘凤连先转移到遂昌清水源山篷里,后转移到龙泉担任 *** 浙西南特委联络员,同年11月18日在龙泉东萤山被捕牺牲。其儿子同时被抓,惨死在狱中。 2月12日,自卫队大批...

双坑nni1、外舍双坑
随着时代的发展,双坑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条连接云(和)景(宁)的高速公路已经建成并途经此地,极大地改善了村里的交通条件。这不仅方便了村民们日常出行,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现在的双坑村,不仅保留着原有的乡土风貌,还借助现代化的交通网络,焕发出新的活力。

麻坑村农村经济
这些举措使得村庄环境整洁,给人以亲近感。麻坑村的庭院经济尤其引人注目,每家房前屋后都有栅栏围起的园子,种植着各种果树和蔬菜,如枇杷、桃、梨等,四季飘香。按照本地传统种植习惯,村里有针对性地发展庭院经济,以水果和蔬菜为主,形成独特的产业特色。随着示范和引导,村民们纷纷参与果业和蔬菜...

周宁县15014093134: 中国考取进士最多的村 -
汲瑶悦博: 江西省乐安县“千古第一村”-流坑,以董氏科第而兴旺,成为江右大家族聚居之地,时有“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和“欧(欧阳修)董(流坑董氏)名乡”之美称.元代遇兵燹,村子遭毁.明清时,村中有识之士接续祖业,兴教办学,修谱建祠,并发展竹木贸易,使流坑村又一次繁荣兴盛.从宋初到清末,村中书塾、学馆,历朝不断,明万历时有26所,清道光时达28所.全村曾出文、武状元各1人,进士34人,举人78人,进入仕途者,上至参知政事、尚书,下至主簿、教谕,超过百人.

周宁县15014093134: 牛田镇古村的介绍 -
汲瑶悦博: 牛田镇境内的流坑是一个古建筑荟萃的古村落,保存各类传统建筑及遗址共260余处,文化积淀深厚,曾被国家文物局领导张文彬誉为“千古第一村”,2001年6月被列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1月份被建设部和国家博物馆评为中...

周宁县15014093134: 乐安县流坑村历史上出过哪些名人 -
汲瑶悦博: 宋代是流坑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董氏 崇文重教,以科第而勃兴,成为江南大家族聚居的典型.时有“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和“欧(欧阳修)董(流坑董氏)名乡”之美称.祖籍乐安流坑伟人——董必武文天祥是流坑学院毕业的 南朝的军事家黄法氍、北宋的谏仪大夫董敦逸、南宋的恩科状元董德元

周宁县15014093134: 流坑村的流坑民俗 -
汲瑶悦博: 1、流坑人的麻将——玩铜钱牌 在流坑,经常可以看到村中妇女围坐着玩儿铜钱,村里人称之为打铜钱牌.所有的铜钱为“康熙通宝”,以铜钱的背面写字做区别,类似于今天的麻将. 2、流坑的供神——“游老爷” 流坑的游神又称“游老爷”...

周宁县15014093134: 千古第一村…流坑是哪个省,哪个市,哪个县的? -
汲瑶悦博: 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东南部的乌江之畔

周宁县15014093134: 江西流坑什么时候有的?
汲瑶悦博: 该村始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937―942年) 流坑村位于江西省抚州地区乐安县西南部,总面积3.61平方公里,全村820户,4290人,大都为董姓家族.该村始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937―942年),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流坑村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居建筑,珍稀的文献古物受到各级领导、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国家文物局罗哲文等六名著名古建筑专家考察流坑村后,盛赞“流坑民居建筑的的确确是一颗明珠,是建筑文物领域的一处瑰宝”,“流坑的建筑很有特色”,“它的历史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文化积淀很深厚,在全国来说都是很少有的,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古居”.

周宁县15014093134: 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流坑古村 村子里有住的地方吗
汲瑶悦博: 有 .那里也算是个旅游景点 当然有住的地方

周宁县15014093134: 江西首个历史文化名村是那个?
汲瑶悦博: 2003年10月,流坑村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流坑村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村始建于五代南唐元年间(公元937年至943年) ,繁荣于明清两代.流坑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闻名.村中现存明清传统建筑及遗址260处,其中明代建筑、遗址19处,其建筑类型之齐全、保存之完整,在国内自然村中实为罕见.由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村被专家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缩影,并有“千古第一村”的美誉.

周宁县15014093134: 中国第一鬼村(封门村的故事)
汲瑶悦博: 1、封门村1963枕边鬼脸事件.封门村是1981年全村集体迁徙才沦为空村,此前一直有人居住.在1963年,有三个郑州来的青年慕名封门村的奇特村舍和风光,带着画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