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在傍晚和早晨分别用什么方法报时

作者&投稿:印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黑夜怎么表达~

古人把深夜称为“三更”和“半夜”,还要从古人的计时习惯说起。古人对白天和黑夜的计时和称呼都不相同,白天说成“钟”,黑夜说成“更”或“鼓”
1, “日晷”和“滴壶”。日晷在由“司南”确定南北方位后,根据太阳投射在立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标志刻度的圆盘上的石针的影子的指向来确定白天的时间,石针的影子在“午”这个位置左右定位“午时”,那么相对于晚上就是“子时”了。
“滴壶”中的水则根据每个时辰(两个小时)滴下水滴的次数经验再确定每天12个时辰的具体时间和晚上“打更”的时间。
不过这种方法一般是皇室和贵族才用的。也是朝廷为了研究和使用“黄历”历法而必备的设施。
2,“动物报时”——“鸡鸣”是最古老的晚上确定时间的方法,在农村一直沿用至今。它是根据土“公鸡打鸣”(而不是杂交鸡和养殖场的鸡)的晚上打鸣规律性而确定晚上时间的。
一般有“鸡叫三遍”之说,鸡正半夜是不叫的,过了半夜多一点鸡叫表示子时三更,第二遍寅时四更,第三遍则天要明了——辰时五更。“夜有五更”就是这样来的。
3,“星象定时”的方法比用动物报时的方法更加古老,它是根据月亮和星星的晚上位置变化来确定晚上时间阶段的。根据月亮有“初一升初二长,初三初四见月亮”“二十八九月亮一扭”开始计算时间,一般由“十五月中天”,“二十二三,月亮落在正南”等计算夜间时间,到了冬天还有“参落正南”——半夜之说(参指三星)。
另外,根据北斗星在每个季节的晚上转动位置则更是古代晚上报时和研究四季的重要方法。北斗星在春分和秋分、冬至和夏至的黄昏6点和早6点位置和晚上12点的位置——卯时、申时和子时是十分准确的,北斗七星正好在正东西和正南北方位。
夜行的人们经常根据季节看北斗七星的位置判断夜间的时辰应该是什么时间,所以古人有“斗转星移”一整套夜观天象之术。

扩展资料:
打更 [dǎ gēng]
古代中国民间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
打更是古代中国民间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由此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更夫也俗称打更的。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打更是个较为普遍的职业。在古代,人们缺少精确的报时手段,晚上的报时就几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农村城镇都有打更的。那时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按惯例该做什么。
旧时夜间每到一更,巡夜的人打梆子或敲锣报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打更

更夫:是指每天夜里敲竹梆子或锣的人。打更是古代民间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由此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更夫也俗称打更的。提醒人们现在是什么时候(时间)。现在只有电影或电视里才有。有的地方有提醒人们防火、防盗的人,与更夫的工作类似。

古代的早晚的报时用一个成语来诠释就是“暮鼓晨钟”,鼓楼与钟楼是古代的报时中心。

按习惯,古人将一夜划分为五更,每更等于一个时辰,即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19时称为定更,又称起更,21时称为二更;23时称为二更;1时称为四更;3时称为五更;5时称为亮更,也就是天亮的意思。

为了准确时间,钟鼓楼最早备有4个铜漏壶,分别叫:天地、平水、万分、收水。漏壶正中安装了1个名“饶”的铜乐器,以机械操纵,时到每刻击饶报点。

扩展资料

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45分12秒。

古代用漏壶计时,后来又改用辰香计时,即以香燃烧的时间来确定时钟鼓楼专司更筹,每到定更就先击鼓,后撞钟,提醒人们进入睡眠。

从二更到五更,就只撞钟不击鼓,以免影响人们休息。到了亮更,则先击鼓后撞钟,表示起床时间己到。击鼓之法,先快击18响,再慢击18响,俗称“紧18、慢18”,快慢相间共击6次,总计108响。撞钟方法与击鼓方法相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计时



  古代的早晚的报时用一个成语来诠释就是“暮鼓晨钟”。而鼓楼与钟楼是古代的报时中心。PS:本人上图下文。

  钟鼓楼是如何报时的呢?这要从中国古代计时方式说起。

  按习惯,古人将一夜划分为五更,每更等于一个时辰,即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19时称为定更,又称起更;

  21时称为二更;

  23时称为二更,俗语“三更半夜”或说“子夜飞指的就是这个时辰;

  1时称为四更;

  3时称为五更;

  5时称为亮更,也就是天亮的意思。

  为了准确时间,钟鼓楼最早备有4个铜漏壶,分别叫:天地、平水、万分、收水。漏壶正中安装了1个名“饶”的铜乐器,以机械操纵,时到每刻击饶报点。

  古代刻漏原理图

  漏壶实物图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铜壶漏刻是公元1745年制造的,最上面漏壶的水从雕刻精致的龙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壶,箭壶盖上有个铜人仿佛报着箭杆,箭杆上刻有96格,每格为15分钟,人们根据铜人手握箭杆处的标志来报告时间。

  古代用漏壶计时原理: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


  后来又改用辰香计时,即以香燃烧的时间来确定时钟鼓楼专司更筹,每到定更就先击鼓,后撞钟,提醒人们进入睡眠。

  从二更到五更,就只撞钟不击鼓,以免影响人们休息。到了亮更,则先击鼓后撞钟,表示起床时间己到。击鼓之法,先快击18响,再慢击18响,俗称“紧18、慢18”,快慢相间共击6次,总计108响。撞钟方法与击鼓方法相同。

  之所以将钟鼓声定为108响,是由于古人以108响代表一年的缘故。钟鼓声宏厚有力,比如北京城的钟鼓楼,在北京城及近郊区40里以外都能清晰地听到。

  清代司鼓者是銮舆卫校尉。每晚定更,司鼓校尉以“对灯”为号,钟声响起,城门关闭,交通断绝,叫“净街”。这时,皇宫及京城大小街巷的更夫们手持铜锣、梆子和护身用的器具开始上夜,一为报时,一为守卫都城的安全。

  文武百官入朝都以钟鼓声为准:听到三更钟声就起床,四更钟声就赶到午门外集合,五更钟声就鱼贯入朝,跪在大和殿前的砖地上听旨。

  鼓楼击鼓定更,钟楼撞钟报时,在没有钟表计时的古代,钟鼓声人的起居劳作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常说“暮鼓晨钟”。

  北京钟鼓楼老照片

  西安钟楼老照片


  钟鼓楼一般都在城市中央位置,并且是城中比较高的建筑,已达到将声音送到远方的目的。但是声音总有消散的时候也总有传不到的地方,所以除了钟鼓楼报时之外,古代还并行着一种夜间报时制度就是“打更”,人们常在古装电视剧中看到晚上咚!咚!咚!——“鸣锣通知,关好门窗,小心火烛!”咚!咚!咚!——“寒潮来临,关灯关门!”咚!咚!咚!——“早睡早起,锻炼身体!”的情意,这就是打更,由此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更夫也俗称打更的,打更人或者打更匠。打更是个较为普遍的职业,在大城镇之外,广大的农村是听不到城里的钟鼓声,只能将就着听听山上寺庙里钟鼓声,但是更有穷乡僻壤连个寺庙都没有就只能听更夫“打更”了。

  老北京打更人铜像(前门大街)

  老成都打更匠


  在古代,人们缺少精确的报时手段,晚上的报时就几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农村城镇都有打更的。那时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按惯例该做什么。

  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的定制语言。

  19点-21点,戌时一更,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21点-23点,亥时二更,关门关窗,防偷防盗

  23点-1点, 子时三更,平安无事

  1点-3点, 丑时四更,天寒地冻

  3点-5点, 寅时五更,早睡早起,保重身体


  古人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 。
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戊时、亥时。 
“更天”前最大的数字是五,是指三时至五时。


  古代计时方法: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计时工具

  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

  圭表实物及原理

  圭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圭表的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很早以前,人们发现房屋、树木等物在太阳光照射下会投出影子,这些影子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于是便在平地上直立一根竿子或石柱来观察影子的变化,这根立竿或立柱就叫做“表”;用一把尺子测量表影的长度和方向,则可知道时辰。后来,发现正午时的表影总是投向正北方向,就把石板制成的尺子平铺在地面上,与立表垂直,尺子的一头连着表基,另一头则伸向正北方向,这把用石板制成的尺子叫“圭”。正午时表影投在石板上,古人就能直接读出表影的长度值。

  经过长期观测,古人不仅了解到一天中表影在正午最短,而且得出一年内夏至日的正午,烈日高照,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煦阳斜射,表影则最长。于是,古人就以正午时的表影长度来确定节气和一年的长度。譬如,连续两次测得表影的最长值,这两次最长值相隔的天数,就是一年的时间长度,难怪我国古人早就知道一年等于365天多的数值。

  在现存的河南登封观星台上,40尺的高台和128尺长的量天尺也是一个巨大的圭表。

  北京观象台日晷(复制品)

  日晷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观察日晷时,首先要了解两个不同时期晷针的投影位置。


  刻漏(见上文)

  或漏刻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不仅古代中国用,而且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都使用过。漏是指计时用的漏壶,刻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单位,它通过漏壶的浮箭来计量一昼夜的时刻。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相当于现代钟表上显示时刻的钟面,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漏刻的计时方法可分为两类:泄水型和受水型。漏刻是一种独立的计时系统,只借助水的运动。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就慢,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于是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即源源不断地补充给下面的漏壶,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人箭壶,从而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




朝与暮在文中指代的是什么季节?
一朝初春,一幕晚冬!朝指早上,暮是天快黑了,延伸出来也可指初春和晚冬

关于早上、傍晚和晚上的四字词语
关于早上、傍晚和晚上的四字词语有月落星沉、旭日东升、日薄西山、昧旦晨兴、夜深人静等。1、月落星沉 月落星沉,汉语成语,拼音是yuè luò xīng chén,意思是月亮落山,星光暗淡了。指天将亮时。出处:五代蜀·韦庄《酒泉子》词:“月落星沉,楼上美人春睡。”例句:直谈到月落星沉,我才...

形容从早晨到傍晚的诗句
2. 描写傍晚的诗词 诗句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出处唐代李商隐的《登乐游原》 全文: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释义: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 诗句二: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出处:唐代刘方平的《春怨》 全文: 纱窗日落渐...

十二时辰与五脏六腑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在上午的时候,是阳长阴消,阳气是升的时候,我们借助这个天机,补给温阳的药,就比在其他时候给药效果要倍增;相反在傍晚气降的时候,阴长阳消,我们补给养阴的药,效果就比其他时候好。十二时辰养生,可以帮助我们解毒,可以帮助我们养生,帮助我们预测疾病,帮助我们医疗,还可以帮助我们吃药。 黄帝内经...

李白去望天门山的时候是早晨还是傍晚
解释:根据诗意来说,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随着船的流动由远及近,两岸的美景等等这些的描写都是突出了清晰,进而给人们的感觉浓厚。那么时间就已经核定了是在早晨,只有这时候才能有那么一种飘然和清晰。而且诗词中,“孤帆一片日边来。”更加进一步的说明了时间...

夏季太阳光在早上和傍晚都能从北面的窗户照入,对不对呀?
一般在冬季是东南升,西南落;夏季是东北升,西北落,而春秋季节大致都是正东正西地升落,在一天当中太阳的视运动轨迹是由日出点移动到正南方的上空在移动到日落点,整体上是一个圆弧(如图),阴影的变化也是分季节性变化和日变化,一天当中影子的朝向总是与日照方向相反,而在日出日落是最长的,中午最...

八部金刚功早晨和傍晚练效果好吗?
八部金刚功早晨和傍晚练最好。练功效果最好的时间段是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时候,和傍晚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这个时候面向太阳静心练功效果最佳。如果自身身体很好,那么每天早晚或者傍晚练功一次就可以了。如果有其他更高的要求,在身体不疲劳的前提下可以多次练功,但是正午时分不要练功,因为这个时间段练功容易...

为什么练太极拳的最佳时间是清晨和傍晚
练太极拳最好在每日黎明或傍晚。早晨空气新鲜,环境安静,而且可以使人体从睡眠的抑制状态进入到积极的活动状态,使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都活跃起来,给一天的工作做好精神的、身体的、准备。到傍晚,经过一天劳动如果不感到过度疲劳,则可以通过打拳调剂或化解体力或脑力劳动后的疲劳。不过,在早晚练拳也有一...

黄昏 和 晚霞 的意思
1、黄昏:黄昏,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huáng hūn,一指日落以后到天还没有完全黑的这段时间。二指昏黄,光色较暗。2、晚霞:晚霞是,指傍晚日落前后的天边出现的五彩缤纷的彩霞。晚霞的形成都是由于空气对光线的散射作用。当太阳光射入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就会发生散射。这...

谁有这篇文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早晨和傍晚,在这园子里可以看见一个中年女工程师;早晨她从北向南穿过这园子去上班,傍晚她从南向北穿过这园子回家。事实上我并不了解她的职业或者学历,但我以为她必是学理工的知识分子,别样的人很难有她那般的素朴并优雅。当她在园子穿行的时刻,四周的树林也仿拂更加幽静,清淡的日光中竟似有悠远的琴声,比如说是...

清徐县15558553346: 古代在傍晚和早晨分别用什么方法报时 -
藩选精制: 晨钟暮鼓,早上有敲钟,有日晷;晚上有敲鼓,有打更,家里有放置滴漏计时

清徐县15558553346: 古代人们怎么计算时间 -
藩选精制:[答案] 在古代,人们把太阳升起和落下的一个周期算作一天,再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时辰被称为“大时”,每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最初,人们主要依靠太阳的方位变化来判断时间.后来,人们通...

清徐县15558553346: 古代在傍晚和早晨分别用什么方法报时 -
藩选精制: 汉魏时期晨鼓暮钟,唐朝时晨钟暮鼓.

清徐县15558553346: 古人的计时方法? -
藩选精制: 古人计时的方法有很多种,除了日晷、漏刻、更夫打更,还有更高级的水运仪象台.

清徐县15558553346: 中国古代的计时法,,急用!! -
藩选精制: 1、 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 二十四...

清徐县15558553346: 中国古代计时是怎么计时的? -
藩选精制: 1、十时辰制:十进制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因此早期的历法、时间才用了十进制.阴阳五行历,属于十月太阳历;十时辰制,则是时间的十进制划分.在十时辰的使用早期,选择了若干关键性的自然现象、生物反射、生活习惯作为时间的节点,...

清徐县15558553346: 古代的人是怎样算时间的?
藩选精制: 我国古代记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天色记时法:古人根据一天中的天色变化而将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 2、地支记时法:就是以十二地支来表示. 它们间的关系是: (1)天色:「夜半」;地支:「子时」;现代记时:「23-1点」 (2)天色:...

清徐县15558553346: 古代,人们常用什么工具来计时 -
藩选精制: 古代的计时工具有圭表、各种日晷、以滴水多 寡来计时的各种水钟,还有沙钟、火钟、蜡烛钟、辊弹漏刻千章铜漏、延佑滴漏、龙舟香漏、火龙出水、赤道式日晷、赤道经纬仪、浑仪等. 日 晷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

清徐县15558553346: 古代有哪些计算时间的方法 -
藩选精制: 中国古代 ,可以利用日晷、水钟、火钟、铜壶滴漏等记录时间,是古人的计时器.

清徐县15558553346: 古代怎么计时的 -
藩选精制: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