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如何理解词句含义

作者&投稿:彩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诗词怎样理解句子意思,有什么好方法吗?~

看得出来,你很用功,学习态度也很认真。我算是过来人了,稍微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希望对你有用~
---------------------------
1.古诗也要和文言文一样去积累字词意思去翻译,还是懂得诗人作诗词的风格去把握呢?
其实这两点都应该掌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重点还是积累字词的意思,我的建议是先熟练掌握你学过的古诗里的字词用法,以及作者生平,风格之类的,然后有精力再扩展。

2.我是初一的,那些出卷老师认为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简单的诗词给我些。
这个其实选择太多了,老师们总能找到你没见过的诗歌。比如夏完淳的《别云间》,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徐元杰的《题湖上》,刘长卿的《别严士元》。其实还是那句话,掌握好课内诗歌,再举一反三,不然除非你把唐诗大辞典都背下来,还是会有没见过的诗。。

3.请问你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需要去读诗吗,那么那些诗人的诗是经常考到的等等书名给我推荐一些,讲述下你是怎样学习的?
是要读一点,你要是闲着没事可以翻翻唐诗大辞典当闲书看着玩。但是我以前都是从小学就被学校逼着背诗,然后顺便背背作者朝代神马的,现在想想还是挺有用的。至于常考的诗人,首先是语文书里出现过的所有诗人,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诗鬼李贺,边塞诗人王昌龄,田园诗人王维,还有一堆,初唐四杰,刘禹锡,朱熹,白居易,王安石,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还有超级多产的陆游。。。这应该是最基本的了~

另加一个:我们班有些同学像是历史专家,什么都懂,中国历史什么朝代啊,年代啊都一下子说出,是从哪儿学来或是积累的呢?(如果是课外书中的,那就推荐几本好书,反正初中需要掌握的都要)
这个课外书的问题,我觉得你们同学知道那么多,应该是背过资料吧,有很多语文参考书上都有介绍。比如《中学生文学常识一本全》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还有很多语文教辅都有。
至于课外书,我个人当时只看过中国唐诗大辞典,没事就翻翻后面的诗人小传,还挺好的。还看过一些中国古诗故事,但是太旧了,现在应该没有出版了。
刚刚我去卓越上查了一下,有本《中国诗歌故事》还不错,还有《诗人与诗歌的故事》希望出版社。
你可以先去学校图书馆看看,应该也有这方面的书。先看着玩吧,培养兴趣最重要。
另外推荐几本闲书《古文观止》,《聊斋志异》,《世说新语》,《中国古代小说故事》,这些图书馆里应该都有。我记得小时候还看过什么秦淮轶事之类的,你去图书馆转转,不一定要很功利的看那些文学常识的书,毕竟,开卷有益,从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下手更容易掌握~

希望能帮到你~

如果只是单独的词语句子 那就要思考一下 查一下字典 看看有什么自己忽略的意思
如果实在文章中 那这个就比较关键
需要理解一下全文的意思 在全文中 综合上下
最后判断

这样问很宽泛,不好回答。

个人建议:
如果只是想了解词句中字词的意思,可以查古汉语词典,或者看带着详细注解的诗文;如果是想体会诗文的意境,那就多读、多想,去了解古诗成诗的背景、了解作者。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古诗文词句的解读(即理解或翻译),是古诗文教学的难点之一。一次偶然的课堂教学事件告诉我,“联系”便是突破这一难点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年前,我教学《口技》(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 2003年5月第五版)一课时,讨论到“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一句的翻译时,一位女生发言说:“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眼旁视,微露笑容……”(原原本本地援引的《参考书》上的说法),话还没说完,有一位男生 “噗嗤”一声笑了起来。我问他为什么笑,他说:“这些宾客在做广播体操啊?”这一问,反把我给问住了。是啊,宾客们惊讶的动作根本不可能如此一致,怎样理解恰当呢?稍思片刻后,我反问道:“宾客们有一致的地方吗?”同学们马上回答道:“以为妙绝。”“对啊,宾客们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我们怎样理解这句呢?”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普遍认为这句应理解为:“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认为好极了,有的伸长脖子,有的斜眼旁视,有的微露笑容,有的暗暗赞叹。”这件事,使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深深地懂得了:解读古诗文的词句,除了借助于有关工具书、参考书(参考书仅能提供参考)外,还必须联系作品内容,联系社会实际,联系自身经验,仔细推敲,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真正理解其内容。

一、联系作品内容解读

如果割断了文章的前后联系,就词解词,就句释句,那就很难把握作品原意。

如对《蒹葭》(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中的“溯游”一词的理解,教材上的注释为“顺着河流往下走”。但联系全诗的中心意思和表达风格,我觉得理解为 “沿着直流的水道往上走”似乎更确切些。《蒹葭》是一首爱情诗,表达的是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思念和渴求相见的恋情。若按该教材的注释,诗句“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便理解为:“沿着河道往上走,道路崎岖弯又长。顺着河流往下走,仿佛她在水中央。”这样,给人的印象则是:主人公犹豫不决,徘徊不前,无渴求相见之心,缺乏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勇气。我觉得这里的关键是对“游”一词如何理解。《辞源》将“溯游”的“游”解释为“河流的一段”(第 1835 页商务印书馆出版 1981 年 12 月修订第一版)。《中学生文言词典》(第 430 页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5 年 10 月第一版)亦缘此说。 王力 先生则认为:“游,流,指直流的水道”(《古代汉语》第 455 页中华书局出版王力主编 1962 年 11 月第一版)。仔细想来,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前者没有排斥“直流”,后者也没有排斥“一段”,可综合起来把它理解为“河流当中直流的一段”。那么,既然“溯洄”解释为“沿着弯曲的河道往上走”,“溯游”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沿着直流的河道往上走”。这样的理解既切合实际,也符合诗意。一条河流无论总体怎样弯曲,但总有一段或数段是直的。从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来看,主人公越过了险阻,来到一段平直之处,眼前出现了“伊人”的幻觉,这是符合常理的。同时,这又暗示着:只要不怕艰难险阻,不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美好的事物终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再从表达风格上来说,这首诗运用了重章叠句的写法。全诗共三章,每章只是变换了几个字,很好地表现了反复咏唱、缠绵无尽的感情。从这一点上讲,“溯洄”、“溯游”中的“溯”都理解为“逆水流方向而上”,也是与全诗重章叠句的写法相一致的。因此,诗句“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可这样理解:沿着河道往上走,道路弯弯,崎岖而又漫长。继续沿着河道往上走,道路忽而变直了,仿佛她在水中央。

再如:我在教学《三峡》(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一课时,不少同学将“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翻译为“除非正午,才看不到太阳,除非半夜,才看不到月亮。”这正好与文章的原意相反。问他们为什么这样理解,他们还振振有词地说,这是《参考书》上的解释。其实《参考书》上并没有“才”这个字,那句中的“除非”是“除了”的意思(如果把它与“才”搭配起来,便是“只有”的意思了)。再让同学们仔细读课文,他们这才恍然大悟:这句突出的是“两岸连山” 的高峻,应该理解为:“如果不是中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苏教版新课程教材中是这样注释的),或“除了中午,看不到太阳,除了半夜,看不到月亮”,或“只有在正午,才看到太阳,只有在半夜,才看到月亮”。

二、联系社会实际解读

对古诗文词句的解读,如果脱离了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实际,凭自己的一般经验或想当然望词释意,往往不能正确把握其内容、含义,有时还会闹出笑话。如:《曹刿论战》(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一课对 “ 登轼而望之 ” 中的 “ 轼 ” 解释为 “ 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 。与之相配套的《语文教科书教师备课手册》上将 “ 登轼而望之 ” 翻译为: “ 登上车前横木了望齐军撤退的情况。 ” 这实在令人费解。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曹刿并非毛头小伙子或平衡木运动员,哪有如此敏捷的身手蹿到 “ 车前用于扶手的横木 ” 上“了望齐军撤退的情况”呢?更何况那种车前横木是供乘车人扶手用的,不可能像我们今天的平衡木这样富足结实吧,而且古战车前面都用东西固定好套在牲口 ( 以马为主 ) 上 , 这些牲口也不可能像木头那样纹丝不动。人站到那上面很专注地向远方眺望是不可思议的。即使要站到更高处远望,车盖(车篷)不是更好吗?因此, “ 登轼而望之 ” 中的 “ 轼 ” 应理解为 “ 手扶着车前横木 ” ,这句应读作: “ 登 / 轼而望之 ” ,意思应当是 “ (他又)登上战车,手扶着车前横木,了望齐军撤退的情况 ” 。

三、联系自身经验解读

有时候,还得带着自身的经验(间接的,或直接的)走进文本中去,即:设身处地地去思考、琢磨,才能真正理解其内容。如:我在引导学生解读《始得西山宴游记》(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中的“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一句时,起初有位同学按照《语文教科书教师备课手册》上的解释,翻译为:“它们的地势有高有低,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高的地方像蚂蚁做窝时堆在洞口的小土堆,低的地方像小洞穴。”有同学便问:“高的、低的,到底各像什么呀?”我也觉得这样的翻译也确实不太令人满意,便引导同学们联系自身经验想象:如果你坐在飞机上,或是站在高山上,或是站在高楼上往下看,高的,低的,各是一个样吗?大家经过想象、思索、讨论,终于理解了这句的意思,并将原来翻译的语序作了适当调整:“它们的地势有高有低,高的地方,有的像深山一样深邃,有的像蚂蚁做窝时堆在洞口的小土堆,低的地方,有的像深池一样低陷,有的像小洞穴。”这样一来,意思的表达就清楚多了。再如:《岳阳楼记》(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书上的注释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语言十分简炼,但同学们还是难以理解,似乎面对的还是文言。于是,我在引导大家重温前文“迁客骚人”面对“满目萧然”之景“感激而悲”,面对清朗明丽之景“其喜洋洋”的内容的同时,启发大家联系自身的经验思考:置于美好的景物中心旷神怡,得到一件你很想得到的东西或者取得了理想的成绩时欣喜若狂;在肮脏嘈杂的环境中心烦意乱,受了冤屈挨了批评时满腹悲伤。这就是“迁客骚人”的那种明景生喜,暗景生悲的心胸,而“古仁人”却不是这样,他们胸怀宽广,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冷静对待,处事不惊,保持一颗平常心。大家经过联系实际的思考,琢磨,终于较深刻地理解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并且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得清清楚楚:“不因为外物的美好或者自己的得意而欣喜,不因为外物的丑陋或自己的失意而悲伤。”

当然,以上三个“联系”以至更多的“联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需要综合运用,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比如:上文提到的《曹刿论战》中的 “ 登轼而望之 ” 的理解,还可以联系上文内容,“下视其辙”,说明这时曹刿已走下战车,站在地面上,“登”是指人由低处到高处(多指步行),这里应当是指从地面上再登上战车,不可能一下子“登上车前横木”,难道古战车上还备有一种能供人从地面直截登上车前横木的梯子吗?再说,从古汉语常识看,词性活用是正常现象,名词活用为动词司空见惯 ( 用不着举例 ) 。另外,《辞源》(商务印书馆 1983 年 12 月第二次印刷)对 “ 轼 ” 的解释 ② 为: “ 古人立乘,扶轼表示敬意,或倾听,或注视 ” ,并举例: “ 吕氏春秋期贤: ‘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 '” (《淮南子 . 修务》)。这句中的“轼”就应理解为“扶着轼敬礼”,否则将难以理解。还有,从对此处理解的先例看,虽然也有不少译本持有与目前教科书中相同的看法,但也有理解不同的。《中国通史故事》(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8 年 9 月版)上卷 96--99 页关于 “ 曹刿论战 ” 的故事中这样描述: “ 他(指曹刿)跳下兵车察看了地面,又登上兵车了望前方 ……” 再如,苏教版初中老教材( 2001 年 11 月第 6 版)第六册第 270 页上有一幅关于本课的插图(袁平绘):曹刿站在兵车上,双手扶着车前横木,抬头极目远望,远处旗靡人乱,图下文字为 “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 。这样通过多方面的“联系”,并深入思考,对古诗文词句的解读就正确而深刻得多了。


《简社》诗词讲解:互文
句中的“东市”“西市”“南市”“北市”构成了互文。如将其概括一下,则为“到各处的市场上去买出征的骏马和马具”, 这里使用排比句式,突出木兰操办急切而井然有序。使诗文音调明快,增强了诗文的音韵美。前两种诗中多用,后一种词中多见。那我们如何正确理解互文词句的方法呢?1.根据互文的前后...

怎样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二)、其实值得注意的字词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分析某一联的作用答题思路,怎么分析?
1、读诗句,定“诗眼”。若问字词则抓句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若问句子则抓诗歌情感句、议论句、警策句。2、阐发理由,注意层次。先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概念意义),再回归原诗分析所用修辞及其效果(语法意义),最后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炼字效果(语境意义)。分析既联系整体又着眼于细节,点面结合。3、答案表述格式:判断...

诗文中体现主旨的词句叫做词眼,它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诗文中体现主旨的词句叫做词眼,它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诗眼:shī yǎn 诗人的赏鉴能力、观察力。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亦指一篇诗的眼目,即体现全诗主旨的精采诗句。文本眼:指文本中能够揭示主题、升华意境、覆盖内容的关键词和短语。文本眼通常决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并决定文章的...

结合课文、依据(诗)句解说划线词语的含义(3分)
海在远方,是向往的目标;第二句是拟人用法,形容地描写出鸟争先恐后的鸣叫。考点:词语含义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句意明确,词意表达清楚。“含义”与“意思”还是有区别的,“意思”主要指词句文字表面所传达的信息,“含义”除了包括“意思”外,主要是指文字表达的内涵,它包括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如何用新批评的细读法分析诗歌语言?
细读诗歌中的含混语言,我们能发现词句间的多重解读可能性,理解诗人如何通过微妙的词语选择和组织,引导读者进入丰富的想象空间。悖论语言则展示了诗歌形式的玩味,如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太阳旅行》中,语言和结构的反转带来深邃的意蕴。反讽则揭示了语言背后隐藏的讽刺和对比,而隐喻则是诗人以具体...

如何准确把握古诗词中的思想感情
变式句在古诗中存有一定比例,所以理句式成为扫清理解障碍的一种必需。读者应当知道这种现象的存在,当句子难通时,要试着梳理句式,使一些难题迎刃而解。四、看背景研究历史,有“知人论世”一说,理解古诗,何尝不是这样。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实,去掉这个“合”字也未尝不可,因为这...

求助!!诗歌鉴赏
诗歌就是在这样自然而然的联想中,由赞春赏春翻为惜春叹春,整首小诗就像是一曲如歌的行板那样,如泣如诉地歌颂着春天的美好,叹息着春天的短暂。 相同意境但写得更加委婉动人的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小令〔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些古诗中蕴含的哲理要列出诗句并说出有哪些哲理
简析:词句用巧妙地比喻写\\"愁\\".寓含一种既无可奈何,又无可解脱的别人不能理解的理趣.1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简析: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有异曲同工之妙.1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

如何快速读懂一首古诗
”这首词作于贬谪黄州后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由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诗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显然是作者那种超然于物外的淡泊心境的真实反映。三、注意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

东方市18099274264: 古诗词怎样理解句子意思,有什么好方法吗?文言文现在还好吧,(因为文言文只是那些字啊,词啊牢记了,下一次碰到还可以搬用上解释的)可是要是故... -
徐沫醋酸:[答案] 看得出来,你很用功,学习态度也很认真.我算是过来人了,稍微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希望对你有用~---------------------------1.古诗也要和文言文一样去积累字词意思去翻译,还是懂得诗人作诗词的风格去把握呢?其实这两点...

东方市18099274264: 如何赏析诗句 -
徐沫醋酸: 方法如下:诗歌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 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

东方市18099274264: 如何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涵 -
徐沫醋酸:[答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面向考点分析归纳答题思路和技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词的思想魅力,获得人生启迪.教学重点、难点:归纳主题、赏析语句.教学方法: 归纳法 交流指导 考题演练 一、导语:在中国文学的伊...

东方市18099274264: 怎样理解古代诗歌中关键诗句的意义 -
徐沫醋酸: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

东方市18099274264: 解释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
徐沫醋酸: 已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

东方市18099274264: 古代诗词赏析方法及步骤有那些 -
徐沫醋酸: 诗歌鉴赏常常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是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是考虑诗歌的表现手法,1、直抒胸臆3、情景交融5、用典抒情7、叙事抒情2、借景抒情4、托物抒情 答题步骤...

东方市18099274264: 怎样让低学段的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含义 -
徐沫醋酸: 第一步、理解诗词大意1、了解作者及其背景.古诗词是“诗人生活在情绪的流波中的影子”.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要注意让学生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还要了解诗词的语言、相应的表现手法以及与之有关的...

东方市18099274264: 有人知道怎样解析诗词? -
徐沫醋酸: 一、先弄清写了什么?1.写了什么内容? 这里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 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2.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

东方市18099274264: 古诗中诗句的意思. -
徐沫醋酸: 九月九日是中国的重阳节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1], 遍插茱萸少一人[2]. 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

东方市18099274264: 古诗的诗词语的意思怎样解释 -
徐沫醋酸: ...就是自古以来,感情很丰富,投入的感情很多得人,都只会留下遗憾.而这种遗憾会持续很长时间,一直受之困扰,没有停止完结的时候.一部西游记中猪八戒常说的话,实际是从白居易的中摘录组装成的.闲话白居易《长恨歌》在港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