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和越剧服装人物区别?有什么不一样的???

作者&投稿:居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黄梅戏的服装特点、妆扮特点、还有 黄梅戏的形式 越剧的形式是什么~

服装:黄梅戏的服装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延续,不过是唐宋明时期的为多。 较之京剧戏服,少了浓墨重彩、华丽妖冶,多了清雅秀丽、自然隽永,自成一段风流。
妆扮:黄梅戏妆容重眉眼。不同与京剧中浓墨描摹的眼廓、华丽的假面,黄梅戏戏装讲究晕染、讲究神韵,类似于古代仕女的淡妆,真实质朴,小生眉眼上扬,眉峰微聚,风神俊秀,清俊佳绝。
花旦眉目含情,顾盼之间,自然一段潋滟风流。不同于其他剧类力求色彩艳丽旖旎,黄梅戏更像一汪氤氲山岚,缭绕缠绵、缱绻万千,于清秀淡雅中慢慢渗透出万紫千红。
黄梅戏形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越剧形式: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扩展资料:
行当
黄梅戏角色行当的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演整本大戏后,角色行当才逐渐发展成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奶生、花脸诸行。
辛亥革命前后,角色行当分工被归纳为上四脚和下四脚。上四脚是:正旦(青衣)、老生(白须)、正生(黑须)、花脸。
下四脚是: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行当虽有分工,但很少有人专工一行。民国十九年(1930)以后,黄梅戏班社常与徽、京班社合班演出。由于演出剧目的需要,又出现了刀马旦、武二花行当,但未固定下来。
当时的黄梅戏班多为半职业性质,一般只有三打、七唱、箱上(管理服装道具)、箱下(负责烧茶做饭)十二人。
行当搭配基本上是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花脸七行。由于班社人少,演整本大戏时,常常是一个演员要兼扮几个角色,因而在黄梅戏中,戏内角色虽有行当规范,但演员却没有严格分行。
乐器
黄梅戏最初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即所谓“三打七唱”。抗日战争时期,曾尝试用京胡托腔;后又试用二胡伴奏,但都未能推广。
到建国初期,才逐渐确定用高胡作主要伴奏乐器,并逐步建立起以民族乐器(包括高胡、二胡、琵琶、竹笛、扬琴、唢呐、司鼓等)为主;西洋乐器(电子琴、单簧管、口琴等)为辅的混合乐队,以增强音乐表现力。
伴奏锣鼓最初只有大锣、小锣、扁形圆鼓,被称作“三打七唱”,即3人演奏打击乐器并参加帮腔、7人演唱。以后执堂鼓者又兼奏竹根节和钹,3名伴奏者分别坐在上场门内外侧和草台正中(奏鼓者)。
30年代后,因受徽班和京剧影响,逐渐移至下场的台侧。传统的锣鼓点质朴、洗练,常用的有一、二、三、四、五、六、九槌,和十三槌半、四不粘(又名“一字锣”)、蛤蟆跳缺、凤点头、三条箭、推公车等。
配合身段表演的有起板锣鼓、十三槌半、七字锣、叫锣等。建国后,又陆续吸收京剧技艺,编创了一些新锣点,以适应表演和声腔伴奏的需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梅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越剧

越剧服饰作为一种地方戏曲服饰,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是在特定的表演形式和环境下产生的,植根于江南,反映了浙江地区百姓的审美情趣,展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提现了越剧的地域性和个性,继承了传统戏曲服饰的追求意境美并给出了一个更独特的地域审美。在各个时期不断发展必须是充分的体现和尊重民族文化基础上,才能够实现。

京剧化妆脸谱较多,而越剧则类似古装电视里的普通装束。京剧花旦大多采用"包头"作为头饰,而越剧则没有这么繁琐和规定,且近期改革比京剧要多。

京剧的比较雍容华贵,而越剧比较清新雅致

京剧的服装专业成为行头。行头,是金、元时起对戏具的统称。《扬州画舫录》称“戏具谓之行头,行头分为衣、盔、杂、把四箱”。
衣箱,分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大衣箱包括各种长短袍服,如蟒袍、官衣、开氅、帔、褶(音学)子、八卦衣、坎肩、斗篷、青衣、宫装、旗袍、云肩、饭单、袈裟等,还要兼管玉带、朝珠、扇子、牙笏、手帕、腰巾和喜神(彩娃)。二衣箱包括各种武装人员的装束,如箭衣、马褂、大靠、茶衣、腰包、抱衣、打衣、制度衣、大铠、猴衣以及扣带、鸾带、丝绦等。三衣箱即演员所穿内衣、厚底靴、朝方、彩鞋、旗鞋、云履、福字履、彩裤、胖袄、僧鞋、薄底靴、大袜、青袍、龙套衣及塑形用品。
盔头箱,主要是盔、帽、冠、巾四种。如帅盔、霸王盔、夫子盔、蝴蝶盔,纱帽、毡帽、罗帽、风帽,凤冠、如意冠、九龙冠,扎巾、软夫子巾、文生巾、高方巾、员外巾。此外还有演员头上所戴的网子、水纱、雉尾翎、狐尾、甩发、髻发、耳毛、发髻和各式各色的髯口,如黑、黪、白、红、紫色的满、三绺、扎、八字髯、一字髯等。
杂箱,指彩匣子、水锅和梳头桌。彩匣子是为男角色面部化妆、抹彩、勾脸、卸妆、洗脸所用。梳头桌是专为旦角梳理大头、古装头、抹彩、贴片子、插戴银泡子、翠泡子、钻泡子和绢花等饰物所设。
把箱,即旗把箱。从刀、枪、剑、戟等各种兵器到桌椅、板凳、帐幔和山、城、墓、碑等景片;从文房四宝、印信、茶酒器皿、令旗令箭、马鞭、车、船、风、火旗到圣旨、香案、旗、锣、伞、报和剧中特定道具,如家法、手铐、铜锤、棋盘、笛箫等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道具。
一套完整的行头,在演出时均有一定的使用章程和规范,如衣箱上的十蟒十靠都必须按上五色和下五色,即红、黄、绿、白、黑、蓝、紫、粉、古铜、秋香十色的顺序摆放;后场桌上的道具必须根据戏码的变换而变换。以保证演员穿、扎、戴、挂、拿,有条不紊地进行。

古装衣 古装衣是越剧的特色服装,在剧中年轻女子和中年妇女经常穿戴。上衣有水袖或本色连袖,外加云肩或飘带;长裙上搭配有短裙、或中裙、佩、腰带、玉饰。短、中、长裙又有折裥和无折裥之分。按身份不同,古装衣又分为仕女衣、民间衣、宫装衣。其特点是裙长衣短,胸腰收紧,形体分明。

越剧蟒 越剧蟒首先在色彩上,不再按传统的上五色的蟒,分阶、分身份严格穿戴的衣箱制,而是下五色、间色的都有,但又参照上五色色阶等级制的习俗,在间色中选择。如《打金枝》中蟒的色彩、纹样更简炼更随意,《孟丽君》中用了许多的间色蟒袍。另一种方法是参照历史典律和官阶运用色彩,如《长乐宫》中老皇帝穿黑衣,用“黼”、“黻”、“粉米”、“日”、“月”、“宗彝”、“藻”、“山”、“星”、“华虫”、“火”等象征性图案。越剧有时把传统的“蟒”改为袍制(蟒+袍),叫蟒袍。在制作上和传统的“蟒”有很大的区别。蟒不再是整件夹里,而前后是麻衬,使前后挺括硬撑,以显官风十足。发展到后来,蟒的前后内衬有的干脆不用麻衬,用布刮浆代替。

越剧靠 越剧男班早期都用传统大靠,女班也沿用传统大靠(硬靠)。改革后,武生很少用靠旗、靠肚,小生串演武生更不用靠旗。“靠身”、“靠脚”、“靠肩”,不再用“网子穗”或“排须”、搂带,一般也不用双层靠肩。靠肚不再是传统的平面一大块,改为围腰的“腰包”再束虎头腰带。靠衣不绣花,都用甲片。民国33年春,袁雪芬饰演《木兰从军》中的花木兰,所穿戎装,甲片开始用铜片,上甲、下甲都用,以后,纹样有“鱼鳞甲”、“丁字甲”、“人字甲”、“龟背甲”等,有金绣,也有用金缎、银缎剪贴,或金银宽边花版线缝纫上去。护心镜有用克罗米铜泡,或盘金、盘银。

越剧裙 越剧的裙主要是花旦的百裥裙。最早穿的都是传统大裥裙,前后有“马面”,俗称“马面裙”,以后去掉后“马面”,改为单马面裙,经常用于老旦。传统的“鱼鳞百裥裙”往往作衬裙使用。以后大裥改成五分宽的百裥裙。40年代雪声剧团受清末仕女画的影响,设计了“褙裙”。这种褙裙,罩在大裥裙外,正面用佩,佩长及脚面,很简洁。这种“褙裙”在《梁祝哀史》、《嫦娥奔月》等剧中反复使用。短裙,行话称“包屁股”,有折裥的,有不打折裥的,有网眼雕花的,有绣花、贴花、斜裁、平裁的,花样繁多。

越剧云肩 最早用的都是传统大云肩,以后发展到百多种,如:对开云肩、珠云肩(白珠或金、银珠穿成的)、有领云肩、无领云肩,如意云肩、花形云肩、网眼云肩等。

越剧褶子与帔 越剧小生穿的褶子是不开门襟的,有圆领、斜领、对开领,开门襟的是“帔”。这种“帔”往往在剧中有夫妻俩出场时,运用相同色彩,称“对帔”。越剧帔在领口上又变化出多种样式,如斜襟帔、直襟帔、翻领帔、如意领帔等。小生褶子与帔,多用间色,花纹偏一边,有四君子花纹(梅、兰、竹、菊),也有用牡丹、玉兰等花纹,领边也越改越窄,约二寸,朝秀美的方向发展。越剧所有衣服在服装的“夹窝”里都挖“裉袋”(夹窝裁剪成圆形),所以越剧的戏服,双肩挥洒自如、平稳服贴而且舒服。

盔帽靴鞋

盔帽 越剧早期男班演传统戏时的盔帽,是借用生活中的秀才帽或有额玉的瓜皮帽,有的是在拆除破旧小庙时从菩萨神像头上取下的盔帽。以后租用绍剧、京剧的服装和盔帽。女班进入上海后,主要演员有了“私彩行头”,身上穿的戏服、头上戴的盔帽都是到南恒泰彩靴店或广东路戏服店买的。而其他穿“堂中行头”的演员,则是穿戴租来的戏服、盔帽。这些盔帽基本上是承袭了京剧或昆剧的帽箱制,如《香笺泪》、《梁祝》中小生戴的盔帽,都是京剧的文生巾。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初,盔帽上,用较多的泡珠和亮片。由于越剧开始进行改革,向盔帽工艺师傅们提出了改良盔帽的要求。新文艺工作者参加了越剧改革后,提出越剧盔帽应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革新。通过几十年改革实践,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帽箱制束缚,吸收古代人物绘画的养料和历史生活习俗资料,不断加以创制。改革后的越剧盔帽,主要在制作、式样、纹样、配色和用料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在用料上不采用反光性较强的软缎,而多用丝绒、利亚绒、绉缎或绸类。近年来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也采用了乔其绒、光明绒等具有吸光性的面料,所以在舞台上的色彩比较稳定,逐步形成了轻、巧、美和多样化的特点。

越剧盔帽在改革中注意运用传统色彩和兼顾生活风俗习惯。如帝王、皇族常用明黄色、杏黄色,婚庆喜事常用红色,丧葬戴孝常用白色。纹样色彩多以点翠为主,兼用其他色彩,强调素净、简洁。盔帽上贴银盘金要求和服装一致。纹样用法,帝王、王族都用“行龙”、“正龙”、“夔龙”;皇妃、公主都用“凤鸟牡丹”;老年角色都用“八宝”、“福禄寿”字样;武行角色都采用动物变形图案;文行角色都采用花草变形图案,并兼用装饰性的回纹、云纹和几何纹,但形态已变化,装饰的位置不同。传统盔帽上常用不同颜色的绒球进行装饰,而越剧盔帽却用得很少,这是越剧盔帽区别于京昆盔帽的重要标志。在新编历史剧中,越剧把历史生活中的“进贤冠”、“方山冠”、“通天冠”、“束发冠”、“法冠”、“巧士冠”、“缁布冠”等加以改良,运用到舞台人物中来。传统凤冠是皇后、嫔妃和公主所戴,女子在婚礼大典时也戴这种凤冠。越剧除了传统剧目中仍戴凤冠外,一般在其他剧目中不再戴这种装满绒球的凤冠了。如《打金枝》中的公主、皇后,《长乐宫》中的皇后,《孟丽君》中的孟丽君,都改凤冠为额形,或装插,头上露出髻发,采用正凤为主,边凤插戴两旁,或对凤为主,边凤插戴两旁,然后再把“如意”、“单凤”、“步摇”等头饰进行装戴。

靴鞋 越剧男班在“草台班”时期,演员已穿租借的靴鞋。女班进上海后,学京剧、绍剧穿高靴,特别是大面、老生,官带装扮穿高靴居多。女班小生穿的靴鞋都不高,穿云鞋,有平底的鞋,有一寸左右的鞋。小旦为弥补身材过矮,在鞋内垫高二三寸。30年代末“高升舞台”演出《彩姨娘》,筱丹桂饰彩姨娘,为了增高身材曾用过“踩跷”。直到民国33年(1944年)演《新梁祝哀史》的男角小生才穿一寸左右的薄高靴。解放后,小生穿三套云高靴居多,一般都要二三寸左右,个别演员还要再加内高。1955年,拍《梁山伯与祝英台》电影后,靴鞋改革,不但穿高靴,在靴头上也改成有云饰纹的花样或绣花,色彩套成强烈和谐的三色,俗称三套云高靴。

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另外,“京剧”也是一个网络用词,意思同“惊惧”。
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江南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不胜统计。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为流传最广之地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剧犯人是什么打扮
好像没有严格地规定。男的会去帽,女的头上的装饰也会拿掉,服装以白为主,红的斜套在外面,还有蓝黑的腰带等,有的会在胸前写个囚字,带副镣铐。纯属感官归纳,如有错误请原谅。

越剧妆容的特点
下颏到颈部要由多到少,由有到无逐渐过渡,为了舞台的整体效果好看,底色颜色的深浅,尽量与同台配合的演员相一致,如扮演夫妻、恋人的小生要与旦角一致,一堂中的几个龙套要一致。4、抹红脸颊。越剧化妆与京剧化妆的区别就在于此,越剧服装比较淡雅,妆容也忌大面积涂红,用红色的油彩从眼中位置上下...

有关越剧的一些知识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

越剧服装的服装简介
作为新兴剧种的越剧,在刚进入大城市时,演出大型剧目,采用的是传统的戏衣。20世纪40年代,越剧演员同一些从事编剧、导演、音乐和舞台美术工作的知识分子合作,开始对越剧进行改革,其中包括采用灯光、布景和改革服装。

越剧服装的服装特点
在服装的改革上,越剧受到京剧古装戏和话剧历史剧两个方面的影响,但对传统戏曲服装也有所继承,经过多年尝试、创造,逐渐形成了下列几个特点: ③服装的用料,一般不用有强烈反光的缎子,而用绸、绉缎、乔其纱、珠罗纱、尼龙纱等,给人以轻盈、柔美、洒脱之感。结合上述的服装特点,在盔头和旦脚的头饰...

京剧川剧越剧戏剧黄梅戏哪个衣服最好看
蟒袍是京剧中的帝王将相礼服,其设计和纹样具有独特性。蟒袍的款式多样,如团龙蟒、行龙蟒和大龙蟒等。不同颜色的蟒袍有其特定的名称,如红团龙蟒、黄团龙蟒等。蟒袍的制作材料通常选择高端缎料,其下方常绣有海水、浪花等图案,颜色主要有红、黄、绿、白、黑等。在京剧服装中,蟒袍扮演着重要角色,...

越剧服装的历史发展
有些演员演穷书生时,也是满身光片,更有甚者,丑角在演古装戏时,把清末女子服装原封不动穿上舞台,产生不伦不类的怪现象。有人称这时的越剧服装quot;杂乱无章时期。1943年春,大来剧场演出的《雨夜惊梦》,韩义对剧中魔王及四个小鬼的服装作了设计,由老板出资定制。这是越剧服装专门设计之始。而...

中国五大剧种有什么区别和特色?
京剧的服装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从风格上看,观众可以辨认出这些人物,这些风格被分为大衣、二衣、三衣和云肩四大类。在越剧中,男性角色总是由女性扮演,角色显得格外迷人、自然、无拘无束。评剧的进程分为5个阶段:对口莲花落阶段、“拆出”阶段、唐山落子阶段、奉天落子阶段、评剧阶段,最著名的评剧是...

越剧小知识
表演方面,一是向话剧、电影学习真实、细致地刻划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表演方法;二是向昆曲、京剧学习优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动作。 演员们以新角色的创造为基点融合二者之长,逐渐形成独特的写意与写实结合的风格。舞台美术方面,采用立体布景、五彩灯光、音响和油彩化妆,服装式样结合剧情专门设计,色彩、质料柔和淡雅,成为剧...

在越剧里是不同的朝代有固定的戏服和装扮吗?
演绎故事的时代不同,服装上是有一些差别的。大致有汉服(如汉宫怨,宋弘传奇,琵琶记等等),明朝的服装(大部分的戏码好像都是这款的,因为明清时期的传奇相当多,很多戏曲都是由此改编),清朝的长袍马褂,旗袍(吴凤花有一折多尔衮应该就是···),还有就是民国和现代装(啼笑姻缘等)。其实越剧的...

花山区15130613627: 给你一张戏曲图片,如何分辨是越剧还是京剧?扮相服饰有何明显不同吗? -
诺杰普阳: 一般越剧演员绝大部分都是女的,化妆比较清淡,旦角一般都戴假发套;京剧的化妆会更浓,眼线比较粗,显得眼睛轮廓很大,旦角大多数是贴片子加头饰. 而且,京剧演员头上勒水纱是要把眼角吊起来的,越剧演员现在已经不这么做了. 服饰上,京剧的服装一般还是比较传统的;越剧的服装,尤其是旦角的衣服基本都改良了,里面衬的水衣都省掉了.

花山区15130613627: 越剧 京剧 昆曲什么的戏曲有什么区别么? -
诺杰普阳: 1、发源地不同: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京剧发源于皖南 安庆府、徽州府;昆曲发源于江苏苏州昆山. 2、乐器不同:越剧乐器以二胡为主;京剧乐器较多,以鼓、锣等起腔;昆曲乐器主要是笛、弦、板等. 3、戏曲中语言不...

花山区15130613627: 中国五大剧种有什么区别和特色
诺杰普阳: 五大剧种一般指中国戏曲.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 那么中国五大剧种有什么区别和特色.1、起源地方不同:京剧是由安徽省的旅游剧...

花山区15130613627: 如何从视觉上区分各个戏剧种类.主要从服饰上. -
诺杰普阳: 中国的戏曲到了近代,大部分都吸收了昆曲的表演,这也是昆曲被誉为中国戏曲之母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服装和表演程式上大同小异,如果不出声,光看动作和服装,是很难分辨的.当然也有一些剧种保留了自己独特的服饰和表演,其中保留...

花山区15130613627: 京剧,豫剧,越剧 都有什么区别啊 -
诺杰普阳: 肯定有区别了,京剧 服装上,扮相上都比较以艺术为主,感觉化装啊都挺夸张的,谁叫是国粹呢.越剧具有浓郁的江南地方特色,扮相比较随和,都以才子佳人为题材,衣着上都比较秀气,清爽,自然.豫剧不比越剧,带有北方特色,衣着工艺比较繁琐

花山区15130613627: 越剧和京剧什么不一样?
诺杰普阳: 京剧的比较雍容华贵,而越剧比较清新雅致

花山区15130613627: 青衣和花旦妆奁怎么区别 -
诺杰普阳: 青衣要显得庄重、典雅,因此底色要浅一些,腮红的部位要小一些,颜色也要浅一些,柳叶眉、丹风眼,眼圈不要太重、太宽;花旦大多年轻、活泼、天真,因此底色略深,腮红部位略大一些,要显示出青春的活力,眉毛要两头尖细,中间略、粗而弯,呈弦月型;口型要小,呈圆型,嘴角略往上挑.有的花旦的印堂还要画一红点,显得天真,可爱;武旦和刀马旦的底色要深一些,腮红的部位也要大一些,以表示人物妁健壮和勇敢

花山区15130613627: 为什么京剧多是男扮女装,越剧和黄梅戏多是女扮男装 -
诺杰普阳: 京剧是比较粗犷霸气的,所以男扮女装可以跟更阳刚.越剧和黄梅戏都是那种细腻柔美的,所以这样更增添阴柔之美.(纯属个人意见)

花山区15130613627: 中国戏曲种类那么多,为什么服饰没有区别 -
诺杰普阳: 也并不能说是没有区别的,越剧的服饰很多就有区别于其他剧种啊,尤其是越剧的头饰.其实各剧种服饰是有区别的,但戏曲服饰的形式就是那几种,比如衣服上,青衣穿的对披,花旦穿的袄裙裤、饭单,有地位的生角穿的蟒,贵妃穿的女蟒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