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的背景

作者&投稿:天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泊船瓜洲写作背景~

泊船瓜洲写作背景:宋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由於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泊船瓜洲》泊船瓜洲
作者:[ 宋 ] 王安石
原文如下: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如下: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作品赏析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次句“钟山只隔万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佑四年(1037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把“万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入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万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泊船瓜洲》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作者年过半载的时候,那时作者对政治早已心恢意懒,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就在他上任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译文: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泊船瓜洲》赏析:作者通过描写江南景色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也表达了作者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但也表达着作则对当今政治统治者的失望之情。本诗情寓于景,情景交融,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在修辞上的锤炼。
●作者介绍: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经典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诗人写作此诗时,已是五十五岁的老人了。几年来,围绕着新法旧法,朝廷上无休止地争论和攻讦,致使新法的推行十分艰难。因而本来就有些消极思想的王安石,在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罢相的坎坷遭遇之后,心力交瘁,对从政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罢官期间,他曾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抒写闲情逸趣的诗作。对于这次的朝廷以“同平章事”的重任重新起用,王安石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这次的上任,从心情上说,是十分勉强的。而在他上任以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重又回到家乡江宁,过起了舒心适意的隐居生活。从这次短暂的复出过程可以看出,重新还朝施政并非王安石所期盼的,所热衷的,相反地他还把复出视为畏途而屡拒屡辞。显而易见,在这样的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也就难免不在字里行间注满忧郁、伤感、消沉的感情了,也就难免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他又怎么可能会以“春风又绿江南岸”喻皇恩浩荡,抒发什么如愿以偿的为复出而欣喜的感情呢? 再从诗作本身看。诗的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它以直抒胸臆的形式为全诗定下了忧郁、伤感的感情基调,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诗人对复出还政并无如愿以偿的喜悦,更无急不可待的热切。相反,诗人还远没有到达京城,家乡还未从视线中消失,内心里就已真诚地发出了回家乡的念头,这思乡之情还不深切真挚吗?今日明月送我而走,他日明月“何时”送我而还?仕途险恶,吉凶难测,那“何时”二字是诗人发自肺腑的一声沉重叹息,蕴含了诗人对险恶仕途的担忧,对施行新法前途的顾虑。诗意忧思深切,格调也十分苍凉,是如闻其声的一声喟然长叹,是诗人抑郁消沉心态的真实自然的流露。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恢意懒的王安石,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就在他上任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显而易见,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也就难免字里行间,不贮满忧郁、伤感、消沉之情,也就难免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


泊船瓜洲写作背景
泊船瓜洲写作背景:宋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由於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这首诗写於熙...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写作背景 关于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写作背景介绍
1、《泊船瓜洲》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作者年过半载的时候,那时作者对政治早已心恢意懒,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就在他上任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地再...

泊船瓜洲的创作背景
《泊船瓜洲》的创作背景:公元1070年(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但是由于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这首诗写于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原文: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泊船瓜洲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宋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同乎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由於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1075)二月...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创作背景是什么?
《泊船瓜洲》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所作的一首诗,其创作背景与王安石的政治生涯密切相关。公元1070年,王安石调任江宁府知府(即今天的南京市长),在就任后,他勤政爱民,改革创新,推行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政策。在此期间,他游历长江中下游地区,视察水利工程,了解农业生产情况,并以...

写船泊瓜州时王安石的背景
背景:公元1070年(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同乎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但是由于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这首诗作于1075年(熙宁八年)二月。当时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奉诏进京,舟次瓜洲。原文:泊船瓜洲 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

泊船瓜洲写作背景
泊船瓜洲写作背景是王安石在晚年罢相隐居之后再次赴京任官,途经瓜洲所作。王安石于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奉诏进京,实行变法。但守旧权臣多方阻挠,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次年复职刑部郎中、知江宁府。王安石在京城闭居无聊,决意返回家乡江宁(今南京),纵情山水,饱享田园之乐。途中于瓜洲停泊...

王安石泊船瓜洲写作背景干活哈哈
【写作背景】:宋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同乎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由於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二月,...

泊船瓜洲写作背景
《泊船瓜洲》写作背景:《泊船瓜洲》作于王安石晚期,但对具体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都有争议,具体主要有三种意见:1、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后所作。2、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途经瓜洲时所作。3、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

了解《泊船瓜洲》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泊船瓜洲》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宋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由于反对势力的攻击...

五指山市19843729328: 泊船瓜洲(北宋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 - 搜狗百科
步樊安禾: 泊船瓜洲是一首典型的乡愁诗.因为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恢意懒的王安石,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就在他上任...

五指山市19843729328: 王安石写《泊船瓜洲》的背景 -
步樊安禾:[答案]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没几年就被罢了官.他在京城闭居无聊,决意回南京去看看妻儿. 第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令江...

五指山市19843729328: 船泊瓜州背景资料 -
步樊安禾: 泊船瓜洲》是一首典型的乡愁诗.因为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恢意懒的王安石,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就在他上...

五指山市19843729328: 王安石写泊船瓜洲的背景 -
步樊安禾: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没几年就被罢了官.他在京城闭居无聊,决意回南京去看看妻儿.第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令江苏省南京...

五指山市19843729328: 谁能告诉我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 -
步樊安禾:[答案] 其实《泊船瓜洲》是一首典型的乡愁诗.因为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恢意懒的王安石,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

五指山市19843729328: 泊船瓜洲的背景资料 -
步樊安禾: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

五指山市19843729328: 关于,故诗泊船瓜州的写作背景 -
步樊安禾: 写作背景:《泊船瓜洲》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宋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由于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这首诗写于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五指山市19843729328: 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 -
步樊安禾: 诗人乘船路过瓜洲,怀念金陵(南京)故居,而作此诗.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恢意懒的王安石,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就在他上任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显而易见,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也就难免字里行间,不贮满忧郁、伤感、消沉之情,也就难免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

五指山市19843729328: 泊船瓜洲写作背景 -
步樊安禾: 《泊船瓜洲》应是一首纯粹的乡愁诗,它的感情基调应是忧郁伤感的,是毫无轻松、喜悦、乐观的色彩可言的. 诗人写作此诗时,已是五十五岁的老人了.几年来,围绕着新法旧法,朝廷上无休止地争论和攻讦,致使新法的推行十分艰难.因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