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桌上用筷子敲碗的那种,第一个人坐庄,然后每个人说数字的那种,敲筷子的行酒令有哪些?除了拍七

作者&投稿:终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行酒令,拿筷子,遇到七,敲碟子。解三个数字?~

天中图库解2016121期太湖字谜:行酒令,拿筷子,遇到七,敲碟子
解3d第2016121期太湖字谜:
行酒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一种特有的助兴方式,在全国各地有不同的演变方式,酒解9;
拿筷子:筷子在古代称“箸”,已经有3000多年历史了,解3;
遇到七:一种报数的小游戏,这里指报到七的倍数的时候,明码解7;
敲碟子:就敲一下碟子,一下解1,碟子是圆形的,解0;
五码复式:01379
组 选:01379
精 选:013 017 127 179 136 237 239 257 358 479
拓展阅读:筷子,筷子古称“箸”,发源于中国。是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地普遍使用的餐具。筷子是由汉族发明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餐具。
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
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

老北京的“吃秋”习俗:咱四九城的老北京人在入秋后有“吃秋”之俗,民间亦有“立秋炖大肉”的俗语。为什么要吃秋呢?这与先民们把夏季称为恶季,夏老虎有关,旧京时环境卫生差各种疫病丛生,害病后体质瘦弱;又因数伏时节气候酷热潮湿,人们常出现胸闷不适、四肢无力、出汗较多、精神萎靡、胃纳欠佳等症状,使人体日渐消瘦,所谓“一夏无病三分虚”,古人称这些症状为“苦夏”。老北京还有“秋季补的好,冬天病不找”的俗语。正因上述的缘故老北京传承着吃秋进补的习俗。吃秋,老北京时不同的阶层人们有不同的吃法。一般中下层的百姓人家讲究“吃秋鲜儿”他们认为吃新粮吃新的蔬果最富有营养。俗语曾有“去暑找黍,白露割谷”之说,入秋后各住户中的主妇们要尝鲜儿,常去购买新上市的玉米(即玉蜀黍)面、玉米渣、高粱米,新小麦磨成的白面,用这些新粮为老少一家人蒸制出美味的枣窝头、枣馒头、懒龙、花卷以及玉米渣粥、高粱米饭等花样主食,或者割点肉买点新上市的韭菜、茴香、小白菜制作出馋人的水饺、锅贴、菜团子、糊饼、馅盒子等。家境较好的四合院人家入秋后常烹制红烧肉、红烧鱼、炖鸡鸭等富含蛋白质的肉类佳肴来贴秋膘。而旧京的一些社会名流、文人墨客、演艺界名伶们的吃秋则非常讲究,常携家人或约好友下饭庄饭馆。聚餐,饮酒品尝名肴或吃北京风味的烤鸭烤肉涮肉等名吃。一些人还有手提着全聚德的烤鸭或水果等相互馈赠之俗。这些吃秋及送礼之俗曾是旧京街市及四合院一道市井秋景儿。另外秋季正是山货水果蔬菜丰收之时,在旧京庙市上和街市果局里及胡同里都有吆喝售卖旧京郊区盛产的核桃、栗子、柿子、苹果、京白梨、山里红,以及平谷或桃郎家园的枣儿等山货,百姓们常尝鲜儿并储存起来。如今北京人的生活无限美好,饮食上大肉大鱼常吃再不缺营养去贴秋膘,人们在进入秋冬后更需多吃些蔬果五谷杂粮平衡膳食,以使人体更加康健益寿延年。老北京的丧葬习俗:灵堂设置和祭奠:人死后的停丧日期因家境不同而有长有短。除“四天接三五天埋”和极贫之家不计时日外,有七天、九天、十一天、十三天和三七、五七、七七(四十九天)种种日期,都是三日接三,出殡前一天伴宿,其中念多少棚经是随便的。早年人死后很少借庙宇移灵事的,都是在本宅搭棚事。人死的当天一方面准备棺殓,一方面就招棚铺搭棚。搭棚是平地立杆,顷刻便成楼台,和杠夫抬杠全是北京特有的技术。所搭的棚按不同季节区分质料:冬日搭“暖棚”、“布棚”;夏日搭“凉棚”、“席棚”,凡四面上一半玻璃的叫做“玻璃棚”。以形式分:大富之家可搭“起脊棚”、“三殿两卷棚”、“一脊一平棚”,有脊棚只能用在丧事上。中等人家都搭“平棚”,上素玻璃。下等人家好的可以搭“一撒竿凉棚”,次的只能支“布帐子”。丧事灵前应有“月台”,并有头二三号之分。头号月台上有天井,可以由前、左、右设阶,二号稍小一点,三号设天井,只前方一阶。穷家没有月台,可以平地安栏杆,再穷连栏杆都可不用。有身分的人家,棺木例加红锦“落地罩”,左右设幔帐,由外看不见守灵的丧家妇女。灵前扎素花灵帏,前挂白布灵帏,棺前设红锦大坐椅,椅前设灵桌,桌上设“闷灯”和五供。旗籍世家还在桌前设矮桌,上放“锡奠池”,池左设“执壶”和“奠爵”,备来宾奠酒致祭。如遇皇帝赐奠或尊长上辈致奠,即改设高茶几,以便立奠。汉人不设奠池,体统的人家设高茶几,预放香炉燃炭,备檀香,为来宾拈香致祭。次一等的即在五供内高香炉中放五炷高香或白速定,白纸黏妥,来宾举香后,仍插入炉中。月台中心设蓝布拜垫,上罩红毯,表示丧家不敢请来宾跪素垫,而由来宾自行揭去红毯以示谦逊。北京生子习俗:老北京的育儿包含大量满族习俗。老北京皆知“子孙娘娘”、“送子娘娘”,是众“娘娘”中重要的一位。不少人家(不论旗汉)在家里供奉着这位娘娘。无子者供之,是为了求子。有子者供之,是为了保佑孩子健康成长。这位“娘娘”原籍关外,是满人进关时带到北京的,其原名叫做forifodoomosimama,是满族萨玛信仰中的“保婴之神”。原称mama是满语,意思是“奶奶”,即祖母,进关后依汉俗而改称为“娘娘”,可能是汉俗称女神为“娘娘”吧。依北京旧俗,生子满三天必须“洗三”。老北京开玩笑说“人有两个三,先洗三,后接三”。自从洗三那天开始,老北京的育儿中是满汉舍璧的混合习俗。先说“挂线”。洗三之日可以挂线,弥月(满月)之日也可以挂线。自姥娘家始(满族称外祖母为姥娘。(红楼梦》中有尤老娘,即是。姥姥一称是华北汉族的称法),亲戚皆可挂线,当然本家长辈也可给孩子挂线。挂线就是用蓝白二色棉线挂在孩子脖子上。老北京不论旗汉皆有此举。“线”实际上来自满族习俗。满族萨玛信仰有“背灯换索”、“柳树枝求福”请祭。“线”就是由“索”演变而来的。依满族旧俗,为了孩子健康,用蓝白二色线和碎布条捻成“索”,挂在孩子脖子上。祭“佛多妈妈”(即前述forifodoomosimama),并用柳树枝与神板相连。祭毕,将“索”从孩子脖子上取下,放入“妈妈口袋”里,挂在西墙神板下面。这是纯满族旧俗,来自其久远先世。满人入关将此俗带人北京,成了老北京习俗。再有,洗三之日,用艾蒿煮水给孩子沐浴,这时有“添盆”之俗。添盆就是亲友来贺时,将铜钱放入孩子沐浴用的盆里。这是汉族的古老习俗,但后来北京旗人的孩子洗三之日,没有不添盆的。挂线和添盆说明北京育儿是满汉合壁。满族人原不信佛教,而自古即保持其萨玛信仰。满人入关日久,至清中后期,满人从汉人学得与信佛有关的一些举动。依汉族古老习俗,最好将不好养活的孩子送到庙里,拜和尚为师。这个孩子虽仍养在家里,但认为是已经出家为僧,称为“记名和尚”。家长每年送给庙里一些钱以为谢礼。认为这样一来,孩子已不是在家人,而已成出家人,“三灾八难”不侵害出家人,不好养活的孩子就逃脱了灾难。人们开玩笑称这样的孩子为“小和尚”。还有的记名和尚由其和尚师傅赐以法名,就更带佛教色彩了。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至于婚配之年,必须“还俗”后始可议婚。怎样还俗昵?原来有一番仪式。孩子成年后,家长与老和尚商议要当,订出日期。到这一天,家长带孩子到庙里,先拜佛,然后拜和尚师傅。事先己在殿门口摆下一条板凳。礼拜完毕,老和尚手执木棍一根,朝孩子打去,孩子忙躲避,往外跑,老和尚追。孩子跑到殿口,只见有一条板凳拦路,孩子从凳上一跃而过,跑出庙外,仪式完成。这个仪式称为“跳墙”,这个孩子叫做“跳墙的和尚”。一跳了墙,就由僧返俗就是还俗。还俗后即是俗人,就可以议婚了。这是纯汉族习俗。到清代后期,满族人家的孩子娇生惯养,所以不少到庙里记名的,后来跳墙还俗。不但一般旗人如此,连王公宗室家也有这样的。“抓周”是汊族的古老传统,满族原无此俗。满族原来的习俗是生男孩在门口挂弓箭,并无周岁抓物的举动。清代末期,满人家也效汉俗而行,也抓周,但与汉族稍有区别。满族男孩抓周时,备有小弓小箭,还有小刀之类,总之不失其先世的狩猎传统。女眷跪拜兔儿爷,兔子因繁殖能力极强而被认为是生殖的象征,在正月十五,全家女眷跪拜兔儿爷,以佑人丁兴旺。但兔儿爷被祭拜完后就成了儿童玩具。北京的兔儿爷造型滑稽,穿上武将服装,还骑着虎。天津有兔二爷,造型就简单多了,更像兔子。兔儿爷是北京文化里所独有的。北京年节习俗:北京年节习俗南北城也各有不同。一般来说,北城文化好铺张,比较重面子,南城文化玩的心态比较重,比如花鸟鱼虫,多来自南城。北城有荷花市场,多以文人雅士为主,而南城有天桥,像大兵黄那样骂大街的也成了艺人,位列八大怪之一。过去南城艺人到北城表演,在曲目上要做修改,力求内容更文雅一些。老北京年节关键词吃年夜吃素馅饺子从现在的眼光看,传统北京的年夜饭不科学,肉比较多,且以肥肉为主,这样的暴饮暴食容易引发胆囊炎等,有害健康。但老北京人晚上吃的却是素馅饺子,因为要敬神,而且制作复杂,比如要把胡萝卜切丁,用香油煸炒。北京年夜饭不一定要有鱼,老北京不是产鱼区,所以对吃鱼没有特别的规矩,大户人家有吃鲤鱼要吃全身的说法,并不普及。在庙会上,卤煮火烧一般大户人不吃,因为不是“正经肉”,但豆汁却是宫廷与民间都吃的。宫廷喝豆汁是为了餐前解腻,这和穷人当饭吃不一样,两者做法也不太一样。穿旧棉袄洗染成新过年要添给孩子新衣裳,但过去大多数北京人生活不富裕,因此往往是把旧棉袄拆了,洗一遍,染色,重新缝起来,这就算是新衣服了。冬天很冷,洗完的衣服一旦结冰,就不好干,所以多用“烘笼”,烘笼为铁制,把洗完的衣服挂上去,用家中取暖的炉子烤干,往往需要一天。此外,一般家庭会买靛青,和衣服一起煮,30分钟后,再用热的淘米水泡一下,这样衣服就重新被染了一遍蓝色,使旧布看上去和新布一样,但这样染来的布比较容易掉色,不经洗。住破五之后修老房老北京都住平房,取暖条件不太好,此外,下雪后屋顶的瓦会被压坏,而大部分房子都有漏水的情况,必须赶在春季前检修,否则一旦下雨,房屋就有塌的危险。北京春节期间是不可以修房子的,只有等到正月初五“破五”后才能动工。特别是房屋比较简单的崇文等地区,一到破五各家都在修房子,渐形成了“破五修房子”的习俗。玩舞狮不舞龙过去北京不允许舞龙,因为龙代表皇权,只能宫廷中太监舞给皇帝玩,事先必须有特赦才可进行。宫中舞的是“火龙”,龙体透明,内置点燃的油灯,在黄昏或夜晚时进行,蔚为壮观。舞狮在北京比较普遍,但北京舞狮不像南狮,没有过多的杂技技巧,主要讲究威武庄严。初期很简单,是一块布,狮头用泥巴或纸浆做成,非常丑陋,几乎全是秃的。而南狮相对精细,但造型更像猫,没有狮子的威风。老北京年节风俗禁忌正月初一:已出嫁的女儿不可以回娘家,早餐忌吃稀饭(否则出门遇大雨)、荤食及药品,忌打碎家具(包括盘、碗、酒具等易碎物品),否则要连说“岁岁平安”。此外,白天不可午睡。初一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如果小孩说了,要用手纸擦嘴,以示小孩的嘴与屁股一样,说了没有什么效力。正月初二:有送财神者不可说“不要”,要说“已有”。正月初三:不可以午睡。正月初四:禁忌出门,传说灶王爷来查户口,不可外出。正月初五:忌走亲访友,忌讳吃藕,忌梳头。正月初七:称“人日”,忌讳动针线,不能打孩子。正月初八:称“谷日”,丰收之日,大家年假结束,都来上班互相送吉语吉言,大吉大利,恭喜发财。忌杀:汉东方朔《占书》云“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是说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牛、次马、始生人”。所以民间有“正月一日不杀鸡、二日不杀狗、三日不杀猪、四日不杀羊、五日不杀牛、六日不杀马、七日不用刑”之说。老北京饭桌上的讲究:饭桌上的文化,就是“饮馔文化”的通俗叫法。在老北京,不同的家庭或家族在社会、经济、习惯、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有自家特色的饭桌文化,众多家族在饭馔方式上有“家宴”、“宾宴”和“便宴”--家宴是指家族自己过节和各种喜庆活动而设的宴席;宾宴是宴请亲戚朋友的宴席;便宴是家常便饭。老北京饭桌上各种礼仪十分讲究,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折射出老北京的价值观念,自觉或不自觉地构筑了具有“礼”、“孝”、“德”、“教”为内容的饭桌文化。“礼”是指饮馔的礼节和礼仪。它反映了家族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礼节、仪式和个人的礼貌要求。家宴、便宴要以“长”(家长、长辈)为主,宾宴要以“客”为主。因此,就形成了许多规矩约束家人,尤其对孩子们的约束更加严格。礼有形式之礼和待侍之礼。形式之礼是指礼仪的形式和氛围所体现的礼,比如宴请场所的选择、礼仪的档次、环境的营造、用具的准备,都要体现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待侍之礼是指招待客人和侍奉客人的礼节,如宴席的排座是以长为先、师为先、远为先的原则,即按辈分排座,家庭教师要优先入座,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要优先入座,对待家境贫穷的亲戚和朋友更要格外照顾,主人在席间与其交流的时间要长些,敬酒次数要多些,并有意识地向客人介绍他们的“绝活”如棋艺、书法、唱功,以获得众人的赞赏和尊重。同时严格要求管家和仆人不准慢待这些人。虽然每次宴请视客人身份和礼仪风俗的特点,在饭菜种类、质量档次、饭庄的选择上是有区别的,但绝不能让客人挑出“不是”来。在宴请中的祝词、敬酒、交谈、进餐、辞宴的全程中都要注重礼节。开宴前主人要将重要宾客介绍给大家,并致简明热情的祝词;开宴时主人要亲自斟酒,按顺序向长辈和客人敬酒,不能强求;主动替不胜酒力的客人喝酒,并向客人致意;向宾客敬菜时,要注意客人的饮食爱好,次数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则会让客人尴尬;主人要注意席间相互交流的广泛性,不要热此冷彼,如有女宾,更要注意谈话内容和对女宾的尊重;主人不能先于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辞宴;主人要陪主宾,漱口、净手后到另座饮茶。大户人家做饭时,要求厨师盛盘上菜时盘子四周不能有菜渍,上菜要用双手端盘、端碗,手指不能抠在盘沿和碗边上;盛饭、盛汤,倒茶时不能太满,斟酒要满,但不能溢出;倒茶的动作要规范,切忌将碗盖扣在桌子上,茶壶嘴对着客人;倒茶后要后退一步再转身离去;给客人上烟时要用盘子端给客人,切忌用手递烟,不要用一根火柴给数人点烟,不要在客人面前用嘴吹灭火柴和随意扔掉火柴梗,不准当着客人扫地、掸桌子,尤其不准将茶水泼在地上。另外,在客人面前,主人不能训斥孩子和仆人;主与客的孩子发生争执,主人要将自己的孩子拉走,不管谁是谁非,都要向对方表示歉意,但不能当着客人面教训自己的孩子,否则客人会感到不自在。宾宴一般也是不让孩子参加的。记得小时候家宴时,要求孩子们要做到懂规矩、尊敬人、讲礼貌、有教养,有三个不准:吃饭时不准出现喧哗声、碗筷碰击声,更不准用筷子敲桌子敲碗,不准吧唧嘴和出虚恭。二祖母说吃饭时听到吧唧嘴的声音让人作呕,吃饭时出虚恭令人难以忍受。并让吃噎着连续打嗝的孩子主动下桌,不准拖拉椅凳以免发出刺耳的声音,这就是不准出声的要求;二是不准“下嘴”,长辈不动筷子孩子们是不能先夹菜的,不准将嘴填得满满的,不准狼吞虎咽,不准站起身来夹菜,够不到的菜可示意长辈给夹,不准用筷子在菜盘中乱挑乱翻,不准边吃边用双眼紧盯着桌上的菜,不准用筷子指人,不准将不爱吃的东西和口杂牙秽扔在或吐在地上,不准掉饭粒,揭馒头皮和剩饭要将饭碗扒拉干净。最忌讳的,就是孩子将筷子直插在饭碗中;三是绝对不准孩子喝酒。当年两个祖母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乐乐,在饭桌上玩些游戏,输了要出节目,吃完饭还要让孩子们比比谁的饭碗和桌面最干净,席间温馨的气氛十分浓厚。“孝”家宴时讲究要尊重长辈,要尽孝道。小时候入席时大祖母,二祖母坐在上位,因三祖母瘫痪,不能参加但要给留下位置,以示其在家中的地位。待大祖母发话“都来坐”时,大家才按排行顺序入座,年纪小的孩子们要另桌而食。几位大妈和我母亲只能侍立在家人背后给布菜、斟酒、倒茶、递毛巾。两位祖母在每次家宴中都要给几个儿媳妇点她们最喜欢吃的菜,以犒劳她们平日的辛苦,在家宴中称犒劳菜。祖母既慈祥又很威严。在饭桌上大家要观察两位老太太的情绪。情绪不好时,必须按规矩事,敬酒、说个奉承话都不能少,用词要有长次之分,更不能厚此薄彼,因此大家都很谨慎。情绪好时,二老也谈笑风生,拉拉家常夸夸对方的孩子。大祖母此时会发话:“大伙儿在一块就是图个乐,还那么规矩干什么?”这时大伙才会放松,气氛和谐愉快,大人们还要领着各自的孩子到主桌上给老人问好。姐姐会讨老人的欢心,从兜里掏出几粒花生豆或糖块塞到老人手中,二老高兴得合不拢嘴,对外孙女赞不绝口。二祖母更随便一些,会到孩子们桌前逗逗孩子,还让孩子夹点菜喂到自己口中,孩子们也特别高兴。大家就是在活跃融洽的气氛中享受着天伦之乐。这种“孝”不只是晚辈对长辈的敬、尊,也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因此,晚辈就更加敬重长辈更加孝顺老人,在每个人的心中铸就了真诚的孝道。“德”是一种品行,在家族的饮馔中有“让、度、俭”的要求。“让”是要求大家相互谦让,不要好吃的抢着吃,要先让别人吃,哪怕都被吃光也不能有怨气,要做到让为先;“度”要求喝酒吃饭要有度,不能暴饮暴食,更不能劝酒无度,置人于醉。“俭”是要节俭,不能浪费,尤其要求孩子不能浪费粮食,两位祖母经常嘱咐设宴不要铺张奢侈。宴席结束后,都要将没动过筷子和未曾上过桌的菜带回家。“教”是饮馔方面的家庭教育。通过口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继承了家族中的老规矩和礼俗,在与家庭教师共同用餐时,祖母总是要求几位教师给孩子“训话”,并根据社会时尚向孩子们提出新的要求,看到不好的现象就去指点一下,让孩子们知道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寓教于吃中。在礼、孝、德、教的影响下,孩子们养成了较好的饮食习惯,进而形成了礼重形式、孝重心理、德重行为、教重继承的饭桌文化,而这些,也是老北京文化的一个缩影。老北京三伏天食俗老北京民间有句俗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就说的是旧京数伏天家家信守的饮食民俗。为什么有这个食俗和俗语呢?据说与节气和那时菜农生产技艺有关:农业落后,也没有暖棚设施,没有夏令青菜供应百姓,夏至数伏时正是蔬菜青黄不接断档之时,也因老北京伏天时特炎热,汗流浃背的人们都愿在此时弄些简单少油又清淡爽口的饭食,所以就衍生出伏天吃饺子、面条、烙饼的食俗。饺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饺子最初称“馄饨”。据史载: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一书中就记述一种馄饨食品:“今云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近年在吐鲁番一个唐代古墓里出土的木碗中就发现了十多个饺子,其形状跟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到清代时吃饺子称为煮饽饽,《燕京岁时记》上云:“每届初一,无论贫富人家皆以白面做角食,谓云煮饽饽。”以上可见老北京人吃饺子历史之悠久。北京人一年四季都爱吃饺子,在伏天饺子的品种及用馅也多种多样,有水煮饺子、烫面饺子、油煎饺子、锅贴饺子等。馅有一个肉丸的,有肉拌南瓜倭瓜或西葫芦的,有一年四季吃不腻韭菜馅的,还有用鲜藕、木耳、鸡蛋、口蘑制成的藕馅饺子。小时候家里还喜欢制作瓜馅的锅贴饺子。来源:北京晚报饺子也叫“伏(福)贴”或“贴伏(福)”饺子,“伏”与“福”谐音,有纳福吉祥富贵之意。老北京社交会友礼仪旧时,北京人探亲访友要携带礼物,讲究送“京八件”,即“大八件”、“小八件”。这原是清胡皇室王族婚丧典礼及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礼品和摆设,后来配方由御膳房传到民间。其主要成分是精白面、白糖、猪油、蜂蜜及各种果料籽仁。所谓“八件”,即八样点心,一般有麻饼、枣花、卷酥,有的刻上福、禄、寿、喜等不同字样。有圆形、桃形、正方形等,装在一个长方形纸板盒内。“小人件”是双份,十六件装在一个纸盒子里。过去,遇到女儿回娘家,给长辈拜年等,都要去糕点铺买一盒大八件提在手中,大方而漂亮。后来,北京人送礼只要提一个装满各色糕点的纸盒即可,或是再提一个装满各种应时水果的小柳条筐,上盖一方红纸,便可走亲访友。家里来了客人,要洗刷茶具,给客人现沏新茶,倒旧茶给客人喝是极不礼貌的。讲究“茶要半酒要满”。茶水不能倒满杯,七成则可,否则也是对客人不尊重。而且倒茶水时,壶嘴儿不能冲着客人。旧时大户人家留客人用饭,一般是到饭庄去叫饭,时间不长,伙计即用车送到。由于保温做得好,饭菜还是热的。来了贵客,则要到饭庄里吃。旧时宴请官长,或团体聚餐,或初交见面,不需到大饭庄,以整桌之席饷之(若知己朋友则可不拘)。主人必先到,迎客人。客至奉茶敬烟,陪坐周旋,客齐入座。次序以左为上,右为次。上座之左为三座,次座之右为四座,以下类推。主人与首座相对,举杯邀饮。客起立,举杯致谢,就座后,且饮且餐。先上冷荤菜,后上热荤菜,继之以最贵重的莱肴。谚语云:“燕窝鱼翅卤鸽蛋,小炒点心果满盘,鱼盘鸭池酱卤菜。”这种菜一上,吃饭就到终席了。所有的菜都适合吃酒,但不能空着肚子吃酒,在上莱时要附带上小点心。吃什么菜,配什么点心。每进一菜,主人必举杯劝饮酒,举筷动食。宴中饮酒猜拳或行酒令。反毕略用茶,客人即向主人致谢而去。一般人家,来了客人要请吃面条(抻或捞),表示让客人长住下来。若客人在主人家留宿下来,主人则定要请客人吃顿饺子,以示热情。

也可以这样啊!有一个人先说数字,按顺序往下来,但是每到说6的倍数那个人,就必须说下一个数字,否则就罚酒。比如:1、2、3、4、5、7、8、9、10、11、13、14……中间就没有6和12。 或者还有一个很好玩的,我们曾经玩过,开头的让你随便说一个东西,然后下面的那个人必须说出一个可以压过他说的那个东西。 比如:第一个人说 啤酒,下一个人说我 然后把酒喝掉,然后下一个人说厕所,下一个人说清洁工,下一个人说老板…… 就这么一直说下去 看谁说的压不过前面一个人 就罚酒,我说的例子可能不是很好,等在酒桌上 什么话都说出来了,超搞笑,我们玩过的!呵呵……


为什么在饭桌上不能敲筷子?
也不能敲盘打碗,吃饭的时候不能用筷子敲打碗碟,因为这样一是会打扰别人吃饭,另外过去叫化子讨饭的时候唱莲花落才敲盆打碗伴奏的。

中国餐桌上的十大禁忌一定要尽早告诉孩子
中国餐桌上的十大禁忌 禁忌三 嘴里有食物的时候,不可以说话,所谓食不言寝不语。 禁忌四 一家人吃饭,长辈不动筷,晚辈不能动,序不能乱。 禁忌五 夹菜要夹自己这半边,不能越过碗中线,乱翻乱夹更是中餐礼仪的大忌讳。 禁忌六 筷子不能插在米饭上,当众上香那是对别人的大不敬。 禁忌七 不能拿筷子敲碗,乞丐讨...

祖辈对筷子使用的规矩有哪些?
四、避免“品箸留声”的行为,即用嘴嘬筷子并发出声音,这样的举止被认为是不雅观的。五、不应在餐桌上“击盏敲盅”,特别是用筷子敲碗,这种行为在过去被认为是侮辱性的,相当于现在的粗鲁行为。六、避免“执箸巡城”的举动,即在餐桌上拿着筷子四处寻找食物,这样的行为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七、...

请问湖南卫视《天天向上》中说的“用筷十忌”是什么?
执箸巡城 :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翻翻捡捡,不知从哪里下筷为好.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击盏敲盅: 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乞丐要饭, 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 其发出的...

古人用筷子的禁忌
禁忌如下:1、忌筷子敲碗。用筷子敲击碗,是古代乞丐常用的一种乞讨动作。2、忌筷子插饭。在古代的汉族祭祀中,祭奠死者时会将一双筷子插入饭中,这一做法直到今天依然在很多地方流行。3、忌筷子架空碗。在很多上档次的饭店吃饭时,常常会看到有专门的筷架来放筷子,这么做的目的是防止筷子放在空碗上...

你知道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十二大禁忌吗?你犯过罪吗?
3. **用筷子敲击餐具**:吃饭时用筷子敲击盘子或碗,这种行为被视为乞讨的象征,类似于古代乞丐用筷子敲碗以引起注意。4. **筷子在菜中“巡城”**:拿着筷子在菜盘上四处寻找,这种行为被认为是不尊重他人,目中无人的表现。5. **“盗墓”式夹菜**:在菜中拖动筷子寻找食物,这种行为类似于...

为什么不能敲筷子?
有人以为这种礼仪规范是跟乞讨的忌讳有关的。就是说,只有乞丐讨食时才会有筷子敲打碗盆。这种解释比较容易流行。

饭桌上的碗有正放有扣着的怎么回事
饭桌上筷子插在碗中,是祭品,筷子横放在碗口,也是祭品的意思。用筷子敲碗口,是驱散的意思。进餐时,先请客人中长者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

《郭论》笔记:使用筷子的忌讳
2、嘬筷头是无礼的:筷子不能将筷子头往嘴里嘬,更不可嘬出声。3、不能拿筷子指人家:拿筷子指人家,这算是骂人!4、不能用筷子敲碗:只有乞丐要饭的时候才会敲碗,另外,敲碗和盘子的意思就是在骂厨师。5、用筷子夹菜,有“骑马夹”跟“抬轿夹”两种夹法:“骑马夹”是在菜的上面夹,像...

有些农村老人,为何很忌讳孩子拿筷子敲碗?
老人们都经历过那样的苦日子,所以现在都会告诉小孩子吃饭的时候不能敲碗,就像讨饭的一样,是会吃穷的。当然,到了现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餐桌礼仪。一、吃饭的时候不能用筷子敲碗。吃饭的时候不能用筷子敲碗,这是一种基本的餐桌礼仪。到了别人家做客的时候,尤其是不能这样做,主家会觉得这是对...

瑞安市18594757187: 酒桌子上玩什么游戏 -
太界延寄: 有六人以上可以玩,比如喊五的倍数,遇到0时不可开口,要用筷子迅速敲打碟子或者碗. 具体是:第一人喊5,第二个不喊10,用筷子敲一下碗,第三个喊15,20是轮到第四个,第四个不喊,也敲碗,以此类推.如果反应超过3秒,即超过3秒叫不出下一个数字或者遇到0却开口了,就要受罚.被罚的可以喝酒可以叫人代喝,然后游戏从他那再开始.数字你们可以自己定,规则也可自定. 比较刺激的是喊1-3-5-7-9,但是7/17/27/37/47~~(数字自选)要敲碗不能开口,这个很容易令人中招受罚.

瑞安市18594757187: 我是个新人,公司聚会吃饭,我要怎么搞?喝酒怎么喝的,我要敬哪些人 -
太界延寄: 酒桌上的规矩:(一)如果自己真不能喝,丫就别开第一口,端着饭碗夹了菜一边吃着去 (二)如果确信自己要喝,就别装墨迹,接下来就是规矩了规矩一:酒桌上虽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但是喝酒的时候决不能把这句...

瑞安市18594757187: 中,西方餐桌礼仪 -
太界延寄: 中国礼仪:1.不要把筷子竖插在盛有食品的碗或者盆子上,那是忌讳. 2. 餐桌上摆放筷子要放在碗的右边,筷子头朝座位,还有一忌,那就是什么时候才能动筷.入坐筵席后,要看坐在首席位上的人什么时候动筷,其它人才能动筷,这也是一...

瑞安市18594757187: 在筷子礼仪中什么叫敲筷?
太界延寄: 筷子礼仪一忌敲筷:即在等待就餐时,不能坐在餐桌边,一手拿一根筷子随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盏或茶杯

瑞安市18594757187: 饭桌上的礼仪!包括各个方面! -
太界延寄: 一、比较严肃、规矩的餐桌礼仪 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

瑞安市18594757187: 酒场上大家都在玩什么呢 -
太界延寄: 定一个数字的倍数,我直接举个例子吧 如7 第一个人可以从1到9中任何一个数开始叫 当你所应该叫的数字是7或者是7的倍数或者是以7接尾的时候 你不叫,而是拿筷子敲一下碗 如第一个人叫6,那接下去那个人就不能叫了,要敲一下碗 再接下去的人就叫8.9.10.11.12.13, 到14的那个人又要敲,到17也敲 如果有人出错,那就喝吧 规则是跟7有关的时候只能敲,不能说话,当然速度也不能太慢 不要看的很简单,好象还没有人能玩过50的哦!!(我说的是一桌人) 越到后面越乱!!一桌人,非常适合玩这个游戏!! 猜拳 真心话大冒险 两只小蜜蜂

瑞安市18594757187: 酒桌上座次有什么讲究? -
太界延寄: 酒桌上座次很有讲究. 如果是一间房间的雅座,正冲着门口的座位是主陪,就是主家,也就是请客的主人.他面对着门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客人可能并不是同时来到,这样便于看到每一位客人的来临,可以及时站起来迎接客人.如果是多间的...

瑞安市18594757187: 为什么敲碗筷不礼貌?拜托了各位 谢谢 -
太界延寄: 中国从很古的时候起,就有以食品祭祖的风俗,祭祖时,考虑到死人和活人不一样,活人用筷子进食很方便,而死人已脱离躯壳,只有灵魂飘游在冥界,不再能自如地使用筷子,所以,祭品的碗盆上面才竖插筷子,而平常生活中如果将筷子竖插...

瑞安市18594757187: 为什么不能用筷子敲碗? -
太界延寄: 事实上,还有另一种解释值得重视,古时候有所谓“蛊毒”之说,相传蝈是一种由人工培养的毒虫,人取百虫放入瓮中,经年打开看时,必有一虫将别的虫都食尽,这虫就叫蛊的.古人因此将毒害人而令人不自知, 称为蛊毒.在用蛊的粉末放在食物里毒害他人时,为使蛊起作用,就要在下毒时边念咒语边敲打碗盆.因此, 用筷子敲打碗盆就成了饮食中的大不敬

瑞安市18594757187: 公众场合应注意哪些餐桌礼仪 -
太界延寄: 中国餐桌上的老规矩筷子不许立插在碗中,因为象征香炉.2不许用筷子敲盘碗有乞丐之意.3.递剪子时,要手攥剪子尖,把刀柄让给对方.4不能用筷子敲盘碗,有乞丐之嫌.5.客人添饭时,一定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