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什么特色舞蹈

作者&投稿:席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日本舞蹈的特点~

日本舞蹈,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说她是综合了舞乐、能乐、狂言、民间曲艺、木偶净琉璃、杂技、歌舞伎的动作等因素的一种舞蹈。舞蹈由三味弦音乐伴奏,另有伴唱者演唱(故事)。
日本舞蹈的动作大体上可以划分为舞、踊、科三类,这三类又统称为"振"。
舞,是指从舞乐、能乐、地歌舞中吸收的格调高雅、直线型的、大都在乐曲平缓、抒情处舞蹈的动作。
踊,是指从民间曲艺、杂技中吸收的活泼动作,适于在欢快、热闹的曲段处舞蹈。
科,是指从歌舞伎中吸取的表演及模仿性的动作。
日本舞蹈就是通过将舞、踊、科三类动作巧妙地交织融合,从而构成作品。
日本舞蹈的作品结构基本可分为五个部分。
一、"置"(即前奏)
二、"出端"(指人物在花道上解释角色或者故事情节)
三、"口说"(表达男人的爱情或男女之间的情思)
四、"踊地"(动作欢快,表达人物的偷悦心情)
五、"散"(结尾)
日本舞蹈动作的特点
日本舞蹈与西洋舞蹈(主要是芭蕾舞)的区别:芭蕾舞的动作以仰首向上伸展为主(也可说是骑马民族的传统特点),而日本舞蹈要腰部下沉,两脚稳踏(农耕民族的传统特点),按歌词内容舞蹈。现代的摩登舞则打破传统形式,用锻炼出来的身躯自由表现现代。
歌舞伎舞蹈初创时,也曾给人们一种"稀奇"、"独特"、"画时代"之感,与舞乐、能乐相比可以说是新时代的产物,是江户时代的"摩登舞蹈"。舞蹈演员最重要的是要表现出角色的特点,当时,曾有一部表现江户城北吉原花柳街情景的舞蹈作品,其中就出现有十八个不同角色。
日本舞蹈中,舞蹈者只是舞蹈,专有伴奏、伴唱者演唱故事情节。

  日本舞蹈广义指流行于日本各地的各类舞蹈,如古代舞、乐、能、民俗舞、歌舞伎舞蹈等;狭义专指包括各种流派的歌舞伎舞蹈。在日本,“舞”古时也称“游”,中世纪后称“踊”。最初的日本舞蹈称神乐,如巫女舞,是用以敬神、娱神、通神的舞蹈。

  日本舞蹈-舞蹈简介编辑本段 日本舞蹈广义指流行于日本各地的各类舞蹈,如古代舞、乐、能、民俗舞、歌舞伎舞蹈等;狭义专指包括各种流派的歌舞伎舞蹈。在日本,“舞”古时也称“游”,中世纪后称“踊”。最初的日本舞蹈称神乐,如巫女舞,是用以敬神、娱神、通神的舞蹈。

  奈良到平安期间,从外国传入伎乐(百济人味摩之从中国吴越一带传来)、雅乐(唐代燕乐)和散乐(中国民间歌舞、杂技、幻术、百戏),使日本舞蹈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中世纪的能乐也受到中国傩舞和傀儡戏的影响。江户时代歌舞伎的产生和发展,开创了日本舞蹈的新局面,出现了很多不朽的名作和著名演员。
  日本舞蹈-舞蹈形式编辑本段 神乐
  原始的日本舞蹈是用于祭祀活动的,称神乐,以招魂、镇魂和祈祷动作为基础。它是根据名著《古事记》和《日本书纪》所描写的天岩屋户和天钿女命“神灵附体”的祈祷舞发展而来的(见民俗艺能)。最初由巫女(游女)来跳,后来也有男性(游男)跳的。原始社会的这种舞蹈根据祭祀活动分为定期和不定期的两种。定期的与狩猎、农耕等有关,根据季节和时令而定;不定期的因人间的生死、灾病、婚姻、战争而举行。封建时代,宫廷制定御神乐,巫女的职务由男性神官所代替。流传在民间的神乐称乡神乐或里神乐。至今犹存的“翁”和“三番叟”等祈祷舞,都保留了古代神乐的传统。现在岛根县隐岐岛烧火山神社还有巫女舞,舞蹈时巫女2人戴天冠,着白衣绯,执扇而舞,以请神祗降临。伴奏乐器有大鼓、铜钹子等。神乐因广泛流传于民间,后也包括在民俗艺能之中。

  雅乐
  又称舞乐,是日本宫廷中祭祀、燕享时的音乐舞蹈,与中国古代舞蹈中的雅乐含意不尽相同。日本雅乐包括日本固有的乐舞催马乐、朗咏等。此外还有三韩乐、渤海乐、伎乐、唐乐(隋唐燕乐)、散乐(钵头、兰陵王)以及西域诸国的乐舞如天竺乐、林邑乐、度罗乐等。文武天皇设雅乐寮,其后,雅乐分为左右2部,左部为唐乐(包括天竺、西域系统的乐舞),其中有:《春莺啭》、《万岁乐》、《太平乐》、《皇帝破阵乐》、《桃李花》、《打球乐》、《采桑老》、《皇獐》等。右部为高丽乐舞,并包含林邑、 百济、 新罗、渤海乐。高丽乐有:《蝴蝶》、《延喜乐》、《林歌》、《白滨》等。渤海乐则有《绫切》、《新》等。这些乐舞在平安朝中期逐渐日本民族化。奈良时代(701~704)宫廷设立雅乐寮、雅乐所,并置伎乐师和伎乐生。左部为氏(平民);右部为多氏(朝臣)掌管。实行世袭制度。室町时代(1467~1588)应仁之乱(1467~1468),乐人四散,传统中断。江户时代(1603~1868)雅乐复苏。明治四年(1871)雅乐的三方乐所被解散,乐人为宫内省(现宫内厅)乐部吸收,雅乐得以延续。现在宫内厅仍上演雅乐。

  自古以来雅乐舞蹈是一子相传,故称为秘传。现已扩大了范围。其舞蹈节奏缓慢,动作不同于一般日本舞蹈,它保留有“剑指”、“骑马蹲裆式”等姿态,步法别具一格。雅乐的音乐大都有“序”、“破”、“急”的 3段。所用打击乐器,左方有大鼓、钲鼓、鼓;右方有大鼓、钲鼓、三鼓。管乐器有筚篥、笙、横笛、高丽笛、神乐笛。弦乐器有:乐筝、乐琵琶、和琴。

  伎乐
  是从中国吴地(江苏省一带)和西域(新疆一带)传到日本的乐舞。据日本钦明朝(539~571)《新撰姓氏录》记载,“自吴国传来佛像一躯;伎乐调度一具”推古天皇时(612)百济人味摩之从中国吴越学得伎乐,在日本朝廷传习。据镰仓时代(1192~1333)《教训抄》记载,伎乐有师子、吴公、迦楼罗、金刚、波罗门、昆仑、力士、大孤(老翁面)、醉胡等 9种。乐器有笛、三鼓钲鼓3种正仓院藏有伎乐面具和天平胜宝年(752)东大寺大佛开眼供养的伎乐服装。现在大阪四天王寺圣灵会,尚保留着传统的伎乐。师子(狮子舞)在日本民间极为盛行,后发展为具有地方特点的民间舞蹈。《太神乐》为狮子神乐的一种,2人披狮子皮,戴狮子头而舞,后来又加上曲艺杂技等演出。能乐中的“石桥”系统为狮子舞,它在歌舞伎中发展为《镜狮子》《相生狮子》、《英执着狮子》、《三人石桥》、《连狮子》、《枕狮子》等,均为优美的狮子舞。《镜狮子》由两段构成,前段为女性舞蹈,后段为狮子精游戏于牡丹、蝴蝶间,舞蹈还表现狮子的眠卧、洗毛等嬉戏动作,成为脍炙人口的日本舞蹈保留节目。

  歌舞伎舞蹈
  是根据出云地方阿国的念佛舞和民间集体舞婴(1603)条载,“于女院歌舞伎踊有之,出云国人云云,女御之御振舞也”,这是最早的文献记载。歌舞伎吸收了传统的舞蹈和现代风俗等要素。其后又以踊为基础与“人形振”的技艺和人形净琉璃中的“景事”道行舞蹈相融合。因此,一般认为歌舞伎以前为“舞”的历史,从歌舞伎开始为“踊”的历史。其舞蹈的特色为“舞”、“踊”、“振”(模)三要素相结合。“舞”为古典“能”的手法,幽雅而含蓄;“踊”则多具有民间舞蹈特色,生动活泼;而“振”则是戏剧性的动作。三要素有机的结合,成为歌舞伎的特征。歌舞伎采用歌者不舞、舞者不歌的形式,由乐人歌唱。伴奏乐器以三味弦为主。舞蹈音乐以“出端”、“中端”、“入端” 3段形式组成;伴奏音乐有“长呗”、“净琉璃”、“常磐津”、“清元”、“义大夫调”等。

  自元禄至享保年间(1688~1736)产生了右近源左门、水木辰之助、初世濑川菊之丞、初世中村富十郎等歌舞伎名师。有《沿海之路》、《枪踊》、《七化》、《道成寺》、《石桥》、《鹭娘》等不朽名作。其后歌舞伎发展成为以旦角为主的表演形式,但也有极为著名的男性舞蹈,如初世中村仲藏创造的舞踊剧《关之扉》等。

  自宽政时期(1789~1801)经文政期(1804~1830)新型舞蹈“变化物”问世。剧中由一名舞者扮演几个角色,大都表演富有变化的舞蹈小品。流传至今的有《鹭娘》、《娘》、《六歌仙》、《越后狮子》等。特别是市井风格的舞蹈,例如《供奴》、《卖团子》、《粟饼》、《神田祭》等流传更为广泛。明治前期出现了四世中村芝、九世市川团十郎等名家。近年,又出现了七世坂东三津五郎、六世尾上菊五郎等。由歌舞伎振副师(编导)从歌舞伎中独立出来后,歌舞伎逐渐发展为多流派的舞蹈,目前已有300多个流派,主要有志贺山流、间流、西川流、花柳流、中村流、坂东流、吾妻流等。各流派在节目上大致相同,但在舞蹈处理上则有显著区别。较古老的志贺山流、间流节奏稍慢,动作较大,而新兴的花柳流、若柳流等则节奏稍快而动作细腻。这些流派中著名的振副师(编导)有花柳寿乐、西川扇藏等,著名演员有初代花柳寿美、初代荫静枝、初代西崎绿、花柳寿辅、花柳寿南海、花柳照奈、花柳茂香、五条珠实、间秀齐、吾妻德穗等。

  上方舞
  江户时代的剧场诞生歌舞伎的同时,于京都大阪一带兴起了上方舞(座敷舞),也称京舞或地呗,即本地流行的歌舞。有冢流、井上流、吉村流以及后来出现的茂都流等派。上方舞动作洗练、含蓄而静雅。在技艺方面吸收了能的轻柔以及人形净琉璃(文乐)和歌舞伎“振”的动作。著名上方舞家有井上八千代、武原吭、吉村雄辉、茂都陆平等。

  新舞蹈运动
  日本舞蹈运动是和日本新剧一起,由歌舞伎界独立出来的部分人开始的。以坪内逍遥的名著《新乐剧论》为起点,1904年《新曲浦岛》问世,废除了歌舞伎舞蹈中不合理性和狭隘性的趣味,创作具有艺术美和诗意美的日本新舞蹈。但由于坪内逍遥创造的节目,意图之高,规模之大,脱离现实,难以实现。进入大正时代,西方舞蹈传入日本,才真正开始了新的舞蹈运动。初代荫静枝组织的“荫会”,点燃了新舞蹈运动之火。根据中国昆曲《孽海记》创作演出的舞蹈《思凡》,产生了巨大影响。此后,市川猿之助,五世中村福助的“羽衣会”,花柳寿辅的“花柳舞蹈研究会”,花柳(五条)珠实的“珠实会”。花柳寿美的“曙会”等。新的舞蹈组织相继成立,并产生了新型的舞蹈家。这时舞蹈也开始受俄罗斯芭蕾的影响,采用西洋乐器伴奏,有了群舞。除改编上演《思凡》之外,当时还创作演出了《虫》、《女人和影子》、《春信幻想曲》、《阿依努之神》、《太鼓的旋律》等新舞蹈。

  日本舞蹈-舞蹈历史
  日本舞蹈的历史追溯日本舞蹈的历史,早在平安时代(794~1192)起,就有流传于皇室之间的“雅乐”。它是日本自古以来所具有的歌、舞,加上自中国、朝鲜传入的佛教艺术所产生的独有的音乐、歌曲、舞蹈形式。现在宫中举行活动等的时候依然还在表演。

  到12世纪,产生出了一种叫做“白拍子”的歌舞,身着男装的女子,唱着当时的流行歌曲,和着笛音鼓乐,翩翩而舞。

  到14世纪,讲述一定故事的假面舞剧——“能”形成了。17世纪时,一位名叫“出云阿国”的女子,成立了艺能团体,在京都跳歌舞伎的舞蹈,深受普通大众的欢迎。由此,“歌舞伎”这一戏剧诞生,江户时代(1603~1868),在歌舞伎剧中演出的舞蹈开始单独发展起来。

  到近现代,又受到欧美传入的芭蕾、歌剧等的影响,脱开歌舞伎的舞蹈框架进行的创作活动走向兴盛,至今还有各种各样的新作“日本舞蹈”面世。
  日本舞蹈-舞蹈曲目
  产生于歌舞伎的日本舞蹈,具有许多江户时代起流传下来的古典舞蹈。代表作品有《劝进帐》、《忠臣藏》等表现日本历史人物的故事性舞蹈,还有以舞蹈表现恋爱和感情的作品(《京鹿子娘道成寺》非常有名),也有取材于“能乐”的作品(祈祷天下太平的舞蹈《寿式三番叟》很具代表性)。

  除了表现女孩子的可爱和天真的传统女舞《樱花》、《花相比》之外,还有取自于日本历史题材的《武田信玄》、《宫本武藏》等男舞,2004年还出演了以漫画《犬夜叉》为题材创作的新作。
  日本舞蹈-舞蹈道具
  日本舞蹈中使用手巾、扇子、刀、伞、拐杖等多种道具。

  平安时代(794~1192)时日本所设计的扇子,还是日本舞蹈的必需品。舞蹈的过程中挥扇、转扇等使用方法多姿多彩。它的图案也随着演出曲目的不同而多种多样。

  在普通的技艺学习中,各个流派基本上都会使用绘有家徽图案的扇子。河藤流中,入门者使用白竹扇骨白色质地的家徽扇,随着级别的不同,所用的扇子也会发生变化,待取得“名取”的地位后,就会使用墨色扇骨,有金色家徽装饰的扇子。

  手巾和扇子相同,也是非常重要的小道具,也有很多种的用法,例如用它当做船篙,或是拭目以表现悲痛的情绪等等。手巾一般多为宽约30cm,长约1.5m的木棉布或者绉绸,颜色、式样各不相同。还有一些染上了图案,如圆点花样(布上染出的花样如豆粒般的圆点)、山道条纹(如数重层峦叠叠的花样纹路)等。

  此外,如果身穿和服的话,足套也是必需的。除固定的白色足套外,浅葱色(略带绿色的淡蓝色)、藤色(浅紫色)、蛋黄色(浅黄色)等,都和演出的剧目和服装精心搭配起来使用。
  日本舞蹈-舞蹈动作
  日本舞蹈中有几种固定的舞蹈动作以及小道具的使用方法。把它们加以组合,就可以表现悲伤、喜悦等各种情感,还可以表现祭礼活动时的热闹情景以及舞台上的场景。
  1、“棹”,是以手巾当作船篙使用。双手抓住手巾的两端,伸直,并且做一前一后地摆动,看上去正如划船一般。

  2、“追分”,是把手巾自项前分别搭在左右两肩上的样子。它是表现身着和服便装的男子的气势。

  3、女舞中所用的“霞流”动作,表现了流云飞霞般优雅而华丽的感觉。以两手撑开手巾,优雅地托起云霞,送往后方。

  4、要表现悲伤,或者愿望没有得到满足而闹脾气的情绪,则是“松叶流”。它的动作是把手巾用口咬住,左手持手巾,右手则往下作甩手状。
  日本舞蹈-舞蹈妆扮
  日本舞蹈基本上是江户时代形成的,所以当时的风俗一直保留至今。根据扮演角色的不同,和服、假发,还有草鞋和木屐的样子也分别各有不同。在正式上台表演之前,表演者先要化妆。“日本舞蹈”中一般会把脸部、颈部、背部、手指等涂成白色,用毛刷蘸着溶在水中的白粉刷到身上。

  化完妆之后,再穿上服装。先穿上和服衬衣之后,再请人帮忙穿上和服。最后再戴上假发就好了。
  日本舞蹈-教学方法
  普通人学习日本舞蹈时,各个流派的教学方法均有不同。大多数的教学方法是,通过逐个学习固定的曲目的方法,逐次掌握日本舞蹈中所必不可少的身段表现、脚步动作、小道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各种动作。

  一般情况下,技艺学习时是师傅和弟子一对一进行的。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问候。学习开始和结束时,必须正座,互相庄重地鞠躬。这个时候,必定要把手巾竖着折四下,横着折两下,放在自己的面前,然后把非常重要的扇子置于其上。对于学习舞蹈的人来说,扇子是神圣之物,据说它是把日常空间和神圣之地之间划了一条界线,具有一种佛教的涵义。这也正是“日本舞蹈必定自礼始,以礼终”的说法的由来。

  动作重复
  模仿老师的舞蹈动作。学习一开始,师傅先站起来跳舞,然后由学生也模仿她的动作跳。跳的时候,会细分为几个场景,反复练习跳很多遍,如以手持长棍棒的年轻男子扮相自舞台左侧登场的部分,舞弄长棍棒的男舞动作部分等。

  点评
  学生对镜确认并纠正自己的动作。一连串的动作记住之后,接下来师傅就会有很多批评。 师傅的批评甚至包括长棍棒以及手巾的使用方法,头和脚的方向等细微的部分,每次由学生都把同一个动作反复加以练习。

  全套练习
  学生先跟在师傅的后面跳,到练习的后半部分,也会尝试独自跳。先是以年轻男子的装束上场之后,使用长棍棒跳舞,然后又戴上男女滑稽面具跳舞,这样让人渐渐感觉到祭礼的热闹。 每次约40分钟左右的练习时间中间基本上不休息,集中跳完。最后行礼结束。


  以上

神乐
  原始的日本舞蹈是用于祭祀活动的,称神乐,以招魂、镇魂和祈祷动作为基础。它是根据名著《古事记》和《日本书纪》所描写的天岩屋户和天钿女命“神灵附体”的祈祷舞发展而来的(见民俗艺能)。最初由巫女(游女)来跳,后来也有男性(游男)跳的。原始社会的这种舞蹈根据祭祀活动分为定期和不定期的两种。定期的与狩猎、农耕等有关,根据季节和时令而定;不定期的因人间的生死、灾病、婚姻、战争而举行。封建时代,宫廷制定御神乐,巫女的职务由男性神官所代替。流传在民间的神乐称乡神乐或里神乐。至今犹存的“翁”和“三番叟”等祈祷舞,都保留了古代神乐的传统。现在岛根县隐岐岛烧火山神社还有巫女舞,舞蹈时巫女2人戴天冠,着白衣绯,执扇而舞,以请神祇降临。伴奏乐器有大鼓、铜钹子等。神乐因广泛流传于民间,后也包括在民俗艺能之中。

雅乐
  又称舞乐,是日本宫廷中祭祀、燕享时的音乐舞蹈,与中国古代舞蹈中的雅乐含意不尽相同。日本雅乐包括日本固有的乐舞催马乐、朗咏等。此外还有三韩乐、渤海乐、伎乐、唐乐(隋唐燕乐)、

日本舞蹈

散乐(钵头、兰陵王)以及西域诸国的乐舞如天竺乐、林邑乐、度罗乐等。文武天皇设雅乐寮,其后,雅乐分为左右2部,左部为唐乐(包括天竺、西域系统的乐舞),其中有:《春莺啭》、《万岁乐》、《太平乐》、《皇帝破阵乐》、《桃李花》、《打球乐》、《采桑老》、《皇獐》等。右部为高丽乐舞,并包含林邑、 百济、 新罗、渤海乐。高丽乐有:《蝴蝶》、《延喜乐》、《林歌》、《白滨》等。渤海乐则有《绫切》、《新》等。这些乐舞在平安朝中期逐渐日本民族化。奈良时代(701~704)宫廷设立雅乐寮、雅乐所,并置伎乐师和伎乐生。左部为氏(平民);右部为多氏(朝臣)掌管。实行世袭制度。室町时代(1467~1588)应仁之乱(1467~1468),乐人四散,传统中断。江户时代(1603~1868)雅乐复苏。明治四年(1871)雅乐的三方乐所被解散,乐人为宫内省(现宫内厅)乐部吸收,雅乐得以延续。现在宫内厅仍上演雅乐。

  自古以来雅乐舞蹈是一子相传,故称为秘传。现已扩大了范围。其舞蹈节奏缓慢,动作不同于一般日本舞蹈,它保留有“剑指”、“骑马蹲裆式”等姿态,步法别具一格。雅乐的音乐大都有“序”、“破”、“急”的 3段。所用打击乐器,左方有大鼓、钲鼓、鼓;右方有大鼓、钲鼓、三鼓。管乐器有筚篥、笙、横笛、高丽笛、神乐笛。弦乐器有:乐筝、乐琵琶、和琴。

伎乐
  是从中国吴地(江苏省一带)和西域(新疆一带)传到日本的乐舞。据日本钦明朝(539~571)《新撰姓氏录》记载,“自吴国传来佛像一躯;伎乐调度一具”推古天皇时(612)百济人味摩之从中国吴越学得伎乐,在日本朝廷传习。据镰仓时代(1192~1333)《教训抄》记载,伎乐有师子、吴公、迦楼罗、金刚、波罗门、昆仑、力士、大孤(老翁面)、醉胡等 9种。乐器有笛、三鼓钲鼓3种正仓院藏有伎乐面具和天平胜宝年(752)东大寺大佛开眼供养的伎乐服装。现在大阪四天王寺圣灵会,尚保留着传统的伎乐。师子(狮子舞)在日本民间极为盛行,后发展为具有地方特点的民间舞蹈。《太神乐》为狮子神乐的一种,2人披狮子皮,戴狮子头而舞,后来又加上曲艺杂技等演出。能乐中的“石桥”系统为狮子舞,它在歌舞伎中发展为《镜狮子》《相生狮子》、《英执着狮子》、《三人石桥》、《连狮子》、《枕狮子》等,均为优美的狮子舞。《镜狮子》由两段构成,前段为女性舞蹈,后段为狮子精游戏于牡丹、蝴蝶间,舞蹈还表现狮子的眠卧、洗毛等嬉戏动作,成为脍炙人口的日本舞蹈保留节目。

歌舞伎
  是根据出云地方阿国的念佛舞和民间集体舞婴(1603)条载,“于女院歌舞伎踊有之,出云国人云云,女御之御振舞也”,这是最早的文献记载。歌舞伎吸收了传统的舞蹈和现代风俗等要素。其后又以踊

日本舞蹈

为基础与“人形振”的技艺和人形净琉璃中的“景事”道行舞蹈相融合。因此,一般认为歌舞伎以前为“舞”的历史,从歌舞伎开始为“踊”的历史。其舞蹈的特色为“舞”、“踊”、“振”(模)三要素相结合。“舞”为古典“能”的手法,幽雅而含蓄;“踊”则多具有民间舞蹈特色,生动活泼;而“振”则是戏剧性的动作。三要素有机的结合,成为歌舞伎的特征。歌舞伎采用歌者不舞、舞者不歌的形式,由乐人歌唱。伴奏乐器以三味弦为主。舞蹈音乐以“出端”、“中端”、“入端” 3段形式组成;伴奏音乐有“长呗”、“净琉璃”、“常磐津”、“清元”、“义大夫调”等。

  自元禄至享保年间(1688~1736)产生了右近源左门、水木辰之助、初世濑川菊之丞、初世中村富十郎等歌舞伎名师。有《沿海之路》、《枪踊》、《七化》、《道成寺》、《石桥》、《鹭娘》等不朽名作。其后歌舞伎发展成为以旦角为主的表演形式,但也有极为著名的男性舞蹈,如初世中村仲藏创造的舞踊剧《关之扉》等。

  自宽政时期(1789~1801)经文政期(1804~1830)新型舞蹈“变化物”问世。剧中由一名舞者扮演几个角色,大都表演富有变化的舞蹈小品。流传至今的有《鹭娘》、《娘》、《六歌仙》、《越后狮子》等。特别是市井风格的舞蹈,例如《供奴》、《卖团子》、《粟饼》、《神田祭》等流传更为广泛。明治前期出现了四世中村芝、九世市川团十郎等名家。近年,又出现了七世坂东三津五郎、六世尾上菊五郎等。由歌舞伎振副师(编导)从歌舞伎中独立出来后,歌舞伎逐渐发展为多流派的舞蹈,目前已有300多个流派,主要有志贺山流、间流、西川流、花柳流、中村流、坂东流、吾妻流等。各流派在节目上大致相同,

日本舞蹈

但在舞蹈处理上则有显著区别。较古老的志贺山流、间流节奏稍慢,动作较大,而新兴的花柳流、若柳流等则节奏稍快而动作细腻。这些流派中著名的振副师(编导)有花柳寿乐、西川扇藏等,著名演员有初代花柳寿美、初代荫静枝、初代西崎绿、花柳寿辅、花柳寿南海、花柳照奈、花柳茂香、五条珠实、间秀齐、吾妻德穗等。

上方舞
  江户时代的剧场诞生歌舞伎的同时,于京都大阪一带兴起了上方舞(座敷舞),也称京舞或地呗,即本地流行的歌舞。有冢流、井上流、吉村流以及后来出现的茂都流等派。上方舞动作洗练、含蓄而静雅。在技艺方面吸收了能的轻柔以及人形净琉璃(文乐)和歌舞伎“振”的动作。著名上方舞家有井上八千代、武原吭、吉村雄辉、茂都陆平等。

编辑本段舞蹈曲目
  产生于歌舞伎的日本舞蹈,具有许多江户时代起流传下来的古典舞蹈。代表作品有《劝进帐》、《忠臣藏》等表现

日本历史人物的故事性舞蹈,还有以舞蹈表现恋爱和感情的作品(《京鹿子娘道成寺》非常有名),也有取材于“能乐”的作品(祈祷天下太平的舞蹈《寿式三番叟》很具代表性)。

  除了表现女孩子的可爱和天真的传统女舞《樱花》、《花相比》之外,还有取自于日本历史题材的《武田信玄》、《宫本武藏》等男舞,2004年还出演了以漫画《犬夜叉》为题材创作的新作。


舞蹈有哪几种?
爵士舞爵士舞是一种充满活力与创造性的个人即兴表演。是一种急促又富动感的节奏型舞蹈,是属于一种外放性的舞蹈,不像古典舞和芭蕾舞所表现的一种内敛性的舞蹈。爵士舞蹈最初是非洲舞蹈的延伸,经被贩卖作为奴隶的黑人群体带到美国本土,而在美国逐渐演进形成本土化、大众化的舞蹈。以上就是这七种类舞...

芭蕾舞的基本特色是什么?
芭蕾舞的舞姿优美,动作轻盈,服饰典雅,规范性和技巧性很强。足尖舞蹈是芭蕾舞的基本特色。另外,单腿原地快速旋转、凌空转、腾越步、跳步、空中倒踢腿、空中交叉步等也都是芭蕾舞的特色动作。其技巧高超、动作复杂当为舞蹈艺术之最。芭蕾舞剧一般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在观看芭蕾舞剧前,应对剧情有所了解...

巴山舞的基本简介和特点
巴山舞是一种源于中国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舞蹈,具有浓厚的土家族文化特色。其特点在于独特的舞蹈动作、欢快的节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巴山舞的基本简介可以从其起源和发展说起。这种舞蹈起源于土家族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形式。巴山舞以...

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特点
《果卓》是古代人们围篝火或锅台而舞的圆圈形的自娱性歌舞。《堆谐》最早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地势高耸的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的圆圈舞,后来逐渐盛行于拉萨。这是最早出现的由六弦琴乐器伴奏的舞蹈。《堆谐》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在小型乐队伴奏下的以踢踏步为特色的.男子表演舞蹈《踢踏舞》。而传统的《...

什么舞是傣族人喜欢的舞蹈形式?
[编辑本段]天然特色 傣族人把孔雀作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征,孔雀舞是傣族代表性的舞蹈。由于历代民间艺术人的精心创造,形成了各具特色,不同流派的孔雀舞。傣族的许多村寨都有擅长于跳孔雀舞的人。 孔雀作舞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规范化的地位图和步法,每个动作有相应的鼓语伴奏。孔雀舞的内容,多为表现孔雀飞跑...

藏族舞的基本动作
藏族舞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族人民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它以舞蹈者的手、足、眼、身等部位的动作为主要表现形式,通常是在集体舞蹈的形式下表演,具有浓郁的藏族特色,是藏族人民传承和展示文化传统的重要方式之一。下面是藏族舞的基本动作:手势动作 藏族舞的手势动作非常丰富,常见的有手拍、手...

草原文化型民间舞蹈的表演中,其文化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在表现方法上则多采用道具、面具,带有原始古朴的特色。另外,一些舞蹈与传统的社交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以反应民族传统礼节方式为主,舞蹈动作简单,常常只是生活动作的照搬。鄂温克族的《阿芽舞》基本是该族妇女路遇问安礼节的再现。有些民族的舞蹈则再现了本民族妇女梳头、洗脸、提水、对镜装扮等生活...

古典舞十大名舞
长袖舞以舞长袖为特征,舞人无所持,以手袖为威仪,凭借长袖交横飞舞的千姿百态来表达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舞女多是长袖细腰,有的腰身蜷曲,能使背后蜷成环状。长袖舞还分为婉约和奔放两种风格,两者各有各的特色,但皆美妙殆不可言,属于中国古典舞中之翘楚。8、巴渝舞。巴渝舞是西汉初年从西南地区...

藏族舞有什么基本动作
藏族舞蹈是藏族民族舞蹈的总括名称。藏族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并与汉族舞蹈文化相互交流,也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舞蹈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西藏高原地区的藏族文化。较常见的藏族舞蹈有弦子、锅庄、踢踏等。藏族的民间舞蹈种类繁多而各具特色。在藏族的民间节日中,希冀丰收与欢度“望果节”是辛劳了...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要领
藏族舞的基本动作要领包括齐眉晃手、晃盖手、髋前划手。1、齐眉晃手。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2、晃盖手。规格及要领: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

坡头区13158054767: 日本著名舞蹈有哪些 -
太界苄星: 日本舞有民间舞(主要是盆舞——主要是在祭典,节日配合日本民谣进行的集体舞蹈,往往是四拍子,简单的动作不断的重复.表现的大多是农耕,渔猎生活的场景.),祭祀舞(神舞——由神职人员进行的祭祀时的舞蹈.表现对自然神灵的崇...

坡头区13158054767: 日本舞蹈的特点 -
太界苄星: 日本舞蹈,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说她是综合了舞乐、能乐、狂言、民间曲艺、木偶净琉璃、杂技、歌舞伎的动作等因素的一种舞蹈.舞蹈由三味弦音乐伴奏,另有伴唱者演唱(故事). 日本舞蹈的动作大体上可以划分为舞、踊、科三类,这三...

坡头区13158054767: 什么是日本的歌舞伎? -
太界苄星: 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1600年发展为成熟的一个剧种,演员只有男性.近400年来与能乐、狂言一起保留至今. 歌舞伎是日本所独有的一种戏剧,也是日本传统艺能之一.在日本国内被列为重要无形文化财...

坡头区13158054767: 日本花笠舞 含义
太界苄星: [ 花笠舞 ] 是山形县的传统祭典的舞蹈 ,由於舞蹈的招式具有日本传统特色 ,一般祭典时常常被引用 .http://blog.yam.com/casharinna/2005/08/看这个.

坡头区13158054767: 日本的娱乐项目有哪些?
太界苄星: 日本的娱乐项目:① 歌舞伎:日本的娱乐有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和娱乐场活动等方式, 历史悠久和最大众化的一种戏剧艺术是歌舞剧.它与中国的京剧在服装 和化妆方面...

坡头区13158054767: 台湾 韩国 日本 欧美他们的流行舞蹈各是什么特点? -
太界苄星: 韩国整齐,欧美新意、劲爆,日本软绵绵大部分,台湾那个红跳哪个

坡头区13158054767: para什么意思? -
太界苄星: 啪啦啪啦舞就是啪啦啪啦舞啦,外文名字是Para Para,是日本青年人流传的一中舞蹈,动作简单,但是很舒展,很好看,有青春活力.

坡头区13158054767: 日本有哪些民族特色? -
太界苄星: 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剑.在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茶道也叫作茶汤(品茗会),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感仪式受到上流阶层的无比喜爱.茶道是一种...

坡头区13158054767: 日本最古老的文化是什么?不要文化特点,谢谢 -
太界苄星: “能乐”它是一种综合的表演艺术形式.能乐原来是一种宗教仪式,具有700多年的历史,是日本代表性的传统舞台艺术.穿戴日本传统服饰的表演者为了掩饰自己的表情,戴上面具或者无表情地表演情趣盎然的传统舞蹈.

坡头区13158054767: 日本歌舞伎有什么自己的特色? -
太界苄星: 歌舞伎的特色,就是它有一个消化力极好的胃口,它不仅限于对人形净琉璃的模仿,而且能巧妙吸收和融合各种已经成熟的艺能的优势,将它们同化为自己独特的品格.比如,竹田出云、三好松洛、并木千柳等人集体创作的剧本《假名手本忠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