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出塞》中的“秦”和“汉”与唐朝有什么关系??

作者&投稿:谈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诗唐代的王昌龄出塞~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里只是描写,讲这个边关已经受了很多年了,战士们很久没有回家。

可参考: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回答者:Lovelymorning - 副总裁 十一级 4-5 18:02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回答者:へ纯白铯ゾ - 试用期 一级 4-5 21:28

《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题解: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王昌龄介绍

王昌龄,宇少伯,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 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王昌龄的籍贯,有多种说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宁、京兆两说。《新唐书》本传与《唐诗纪事》说他为江宁人,但并无直接材料,大概是因为王昌龄被时人称作 “王江宁”而致误。王昌龄曾任江宁丞,李肇《国史补》与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均称他为王江宁,与宋考功、韦苏州、王右丞等同列,而宋、韦、王诸人都是以官职称,所以玉江宁也是以官职称,而不是以籍里称。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 “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当可信,所以《唐才子传》从《河岳英灵集》,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现在一般人也认为他为太原人。

两《唐书》本传都未载王昌龄登进士第的时间,徐松《登科记考》也未载。《唐才子传》说他为开元十五年的( 727年)进士。又唐诗人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说开元十五年“擢第常建少府、王龙标昌龄,此数人皆当时之秀。”顾况之序所记当确。王昌龄进土及第后,补秘书省校书郎。校书郎自古由文学之士充任,为当世所重,所以学者称校书之所为志氏之藏室、道家之蓬莱山。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

詹成锳先生据王昌龄诗文,考证他开元二十七年( 739年)被贬岭南,这是未见于史籍记载的一个新发现,详《李白诗文系年》。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即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由于喝酒过多而病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 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交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詹才子传》说他 “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看来这位诗人屡次遭贬斥,仕途极不顺利。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王昌龄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毫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 “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 “诗家夫子王江宁”。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阎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实在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据叫《旧唐书》本传和《新唐书 ·艺文志》,知王昌龄有集五卷,唐时传世之本,今已难觅,《全唐诗》收王昌龄诗四卷,《全唐文》收其文六篇。目前能看到的王昌龄诗文便只这些了。

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里不是就有《关山月》吗?《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看清这一点之后,你就明白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里不是就有《关山月》吗?《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看清这一点之后,你就明白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江山未改,朝廷换代。

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此诗题名《出塞》。
着得先从着句诗的诗意来分析:“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秦汉时期的边关。”大家知道,秦、汉是比较昌盛的时期。作者写下这首诗时,正是唐朝逐渐衰退之时,而这句诗正是表达诗人对秦汉时期昌盛的向往。


【开心学国学】王昌龄《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
由于种种原因,在汉匈战争中立下不朽战功的大将军卫青屡为心有成见的文人所诟病,相关诗文中毁誉参半,但身为著名边塞诗人的王昌龄却极为推崇这位智勇双全的名将,还曾专门写下一首《从军行》赞漠北之战道:“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由此可见,不拘于成见的王昌龄是极有...

出塞是什么朝代谁写的他被称为什么诗人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译文: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如果有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国阴山。

有人知道〈〈出塞〉〉的意思吗?
两《唐书》本传都未载王昌龄登进士第的时间,徐松《登科记考》也未载。《唐才子传》说他为开元十五年的( 727年)进士。又唐诗人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说开元十五年“擢第常建少府、王龙标昌龄,此数人皆当时之秀。”顾况之序所记当确。王昌龄进土及第后,补秘书省校书郎。校书郎自古由文学之士充任,为当...

出塞的诗意
《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近180首。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注释:出塞:古代乐府中的一种军歌。塞,指边境上险要的地方。关:关塞。但使:只要。龙城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龙城,即卢龙城...

王昌龄的出塞的意思
意思: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表现的内容是厚重和复杂的。既有对远征士卒的浓厚同情,对...

王昌龄的两首《出塞》的原文分别是?
出塞二首 唐代:王昌龄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出关万里去参加远征的人都还未回还。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绝不会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意思
《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出塞》的译文、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两《唐书》本传都未载王昌龄登进士第的时间,徐松《登科记考》也未载。《唐才子传》说他为开元十五年的( 727年)进士。又唐诗人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说开元十五年“擢第常建少府、王龙标昌龄,此数人皆当时之秀。”顾况之序所记当确。王昌龄进土及第后,补秘书省校书郎。校书郎自古由文学...

王昌龄的诗有哪些
《从军行七首·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出塞二首·其一...

求用【万】字开头的诗句,要小学学过的。两句。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翁牛特旗15655806517: 王昌龄的《出塞》诗中的四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督奋洛亭:[答案] 第一句和第二句是转折关系.理由是先写了战争时间的持久.空间的辽阔.人却没有归来.后两句与前两句之间是假设关系.描写了要是卫青李广在.怎么会有匈奴在这里嚣张.]

翁牛特旗15655806517: 王昌龄的诗《出塞》中互文的句子是 -
督奋洛亭:[答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互文是两个词(比方“秦汉”)本来要合在一起说的,如“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可是为了音节和字数的限制,要省去一个,于是前面省去个“汉”字,后面省去个“秦”字,...

翁牛特旗15655806517: 古诗出塞王昌龄中秦什么意思 -
督奋洛亭: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指秦代,汉指汉代.都是晁朝代名.

翁牛特旗15655806517: 互文是什么 -
督奋洛亭: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翁牛特旗15655806517: 《出塞》中表现诗人对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男儿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的感叹的句子是? -
督奋洛亭:[答案] 王昌龄一首题为《出塞》,即出关.在唐诗中,一般用以表示出征,而“入塞”则表示凯旋归来. 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先从字面排列讲:看看天上的明月,还是秦朝时候的明月;看看雄壮的关城,也还是汉朝时候的国防建筑. 第二句接着说:在...

翁牛特旗15655806517: 汉时关与数字0到9之间代表什么意思 -
督奋洛亭:[答案] 唐代有王昌龄《出塞》诗中有这么两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看到汉时关我就想到了这句诗.再一想,“秦时”谐音“前十”,指的正是0~9.也即说,9与汉时关暗含“秦时明月汉时关”,有“秦时”,也有“汉时关”了,缺的是“明月...

翁牛特旗15655806517: 王昌龄的诗 -
督奋洛亭: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互文是两个词(比方“秦汉”)本来要合在一起说的,如“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可是为了音节和字数的限制,要省去一个,于是前面省去个“汉”字,后面省去个“...

翁牛特旗15655806517: 关于修辞手法:互文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和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是不是都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
督奋洛亭:[答案]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 3、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4、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例3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

翁牛特旗15655806517: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否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
督奋洛亭:[答案] 不是对偶,而是【互文】! 互文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 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互文有:“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单句互文,句中的“秦”和“汉”、“月”和“关...

翁牛特旗15655806517: 《出塞》里“秦时明月汉时光,万里长征人未还”描绘了什么? -
督奋洛亭: 此答案来源于复制,但我想能解决楼主的问题 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