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射虎的故事

作者&投稿:伯牙吾台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孙权射虎的故事~

《孙权打虎的故事》

孙权每次打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张昭变色而前曰:“你用什么抵挡它?为人君者,应该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能驰逐于原野,骁勇于猛兽?如一旦有所危险,恐天下耻笑?”孙权谢张昭曰:“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但是仍然不能控制自已,于是做射虎车,间不置盖,一人驾驶,自己在里面射之。时有脱群之兽,犯其车,而权每手击之以为乐。昭虽苦谏,孙权常笑而不答。


孙权喜爱狩猎,常常骑马射虎,早出晚归。一次,孙权至庱亭射虎,老虎向前扑上马鞍,孙权把双戟投向老虎,老虎受伤试图逃走,孙权的侍从张世趁机用戈再击。最终老虎被抓获了。

重臣张昭曾劝谏道:“为人君者,应该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能驰逐于原野,骁勇于猛兽?一旦有个好歹,不怕被天下耻笑?”孙权道歉道:“年少虑事不远,此事有愧于您”。

但始终不能停止,于是做射虎车,车中不遮盖,自己在里面射虎。当时有脱群的野兽扑向他的车,孙权每次都以亲手搏击为乐。张昭多次规劝,孙权常常笑而不答。

扩展资料:

孙权生平: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

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抵达夷州。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权



一、历史版
事源于《三国志吴书二》

原文为“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於庱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也就是说是意外,孙权摔下马用双戟与虎搏斗,最后在侍卫张世的帮助下杀死了老虎,史载孙权武艺不错,尤其善于射箭,所以演变成了射虎

二、通俗版
孙权每次打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张昭变色而前曰:“你用什么抵挡它?为人君者,应该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能驰逐于原野,骁勇于猛兽?如一旦有所危险,恐天下耻笑?”孙权谢张昭曰:“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但是仍然不能控制自已,于是做射虎车,间不置盖,一人驾驶,自己在里面射之。时有脱群之兽,犯其车,而权每手击之以为乐。昭虽苦谏,孙权常笑而不答。

而孙权射虎的故事出自陈寿《三国志·吴志》孙权本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孙权每次打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张昭变色而前曰:“你用什么抵挡它?为人君者,应该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能驰逐于原野,骁勇于猛兽?如一旦有所危险,恐天下耻笑?”孙权谢张昭曰:“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但是仍然不能控制自已,于是做射虎车,间不置盖,一人驾驶,自己在里面射之。时有脱群之兽,犯其车,而权每手击之以为乐。昭虽苦谏,孙权常笑而不答。张昭的意思是一国之君切不可呈匹夫之勇,若有性命之虞于社稷和国民皆不利,还会遭致耻笑。孙权虽觉惭愧,却依然无法控制自己。这也是彰显其个性。

孙权每次打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张昭变色而前曰:“你用什么抵挡它?为人君者,应该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能驰逐于原野,骁勇于猛兽?如一旦有所危险,恐天下耻笑?”孙权谢张昭曰:“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但是仍然不能控制自已,于是做射虎车,间不置盖,一人驾驶,自己在里面射之。时有脱群之兽,犯其车,而权每手击之以为乐。昭虽苦谏,孙权常笑而不答。

孙权射虎
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公元218年10月),孙权亲自骑着马去庱亭这个地方射虎,他所骑乘的马被老虎抓伤,孙权把双戟(古代兵器)投向老虎,老虎却停了下来,孙权用戈(古代兵器)攻击老虎,才把老虎抓获了。 孙权每次打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张昭变色而前曰:“你用什么抵挡它?为人君者,应该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能驰逐于原野,骁勇于猛兽?如一旦有所危险,恐天下耻笑?”孙权谢张昭曰:“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但是仍然不能控制自已,于是做射虎车,间不置盖,一人驾驶,自己在里面射之。时有脱群之兽,犯其车,而权每手击之以为乐。昭虽苦谏,孙权常笑而不答。

童谣: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打只小松鼠。

清朝铁齿铜牙纪晓岚同乾隆微服私访中,在洪都腾王阁民间灯会上有一联射虎,对联为“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与狐狼猫狗半边相仿佛,即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一片全模糊,虽为小品,亦为妙文。”上联隐“猜”, 下联隐“ 谜” ,是为“猜谜” 。

锺离先浓去年有《情人节-射女人》,今逢农历庚寅春节正月初一和公元二月十四西方“情人节” ,故又“射虎”, 娱乐佳节。

岁在乙丑,虎年新春,“三人同日来,喜见百花盛开” ,先作一个“春”字谜,前句是用拆字法,将“春” 拆成“三、人、日” ,后句是会意,轻轻点出春的特征。再如“前秦后晋” 猜“春”字,借用了“秦、晋” 两个朝代名。“人造结晶”猜“春” 字,“结晶” 扣“三日” ,再“造”以“人” ,即成谜底。迷面一气呵成,为虎妙品。

“国运昌,谜事兴” ,灯谜历时千百年,经久不衰,因为它具有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群众性,一则灯谜,寥寥数字,独立成章,是一种最简短的微型文学作品,大至宇宙,小于原子,天文地理人事,三言二语之中,机关巧设,妙趣横生,方便流传,更能加深对汉字的理解。汉字多为象形字、形声字、会意字,形意结合;汉语是世界上最好的语言文字,语法特征古今运用,特别适合制谜、猜谜,《红楼梦》、《镜花缘》、《西厢记》等文学作品中就有许多灯谜;可以说,猜谜射虎更是汉语言文学的特产。

猜灯谜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游艺文化活动,深受群众喜爱,有一幅对联,单道灯谜盛事“谜列千条十路虎将布巧阵 灯悬百盏八方射手试新弓” 读了使人如临其境。灯谜被称为文虎,猜谜又谓射虎。谜面被叫做虎皮,是灯谜的主要内容;谜格是为扣合谜底的规则;谜目是所要猜射事物的属性、分类范围和数量;谜底是猜射的目标。如:正月初一过去了,(打一字),肯。谜面为:“正月初一过去了”,读成“正月、初一过去了”;谜目为:(打一字);谜格为:离合;谜底为:“肯”。

虎年射虎,我出你猜,肯与不肯,祝君开怀。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纣亡,列国纷争,七雄称雄,一统于秦,楚汉相争,又并于汉,献帝懦弱,裂为三国。三国故事,东吴蜀魏也。在东汉顺帝汉安元年五月五日,会稽上虞人曹盱溺亡,其女曹娥投江负父尸于江上,县令度尚为表彰曹娥的孝义,立碑将曹娥葬于江边乔木之中,派人守墓,是为乔公,生二女大小乔,体若天仙,貌美如花,肤似凝脂。

后来蔡邕在曹娥碑文背面刻上:“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意为“绝妙好辞”。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 ;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 ;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 ,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 受辛:古字辞); 所渭“绝妙好辞” 也。

曹操奸雄称霸,才思不及杨修,闻蔡邕“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以二乔之美,倾城倾国,一时迷惑,欲“铜雀春深锁二乔”,亲率百万大军,与孙权、周瑜争夺乔女,刘备新丧夫人,与孙权小妹子孙姝相恋,为了保护情人,摧动大军,在赤壁展开大战。经罗贯中演义,谜底逐渐解开。

(我出你猜,欢乐开怀,下文“”中为谜面,附有谜底)

原来刘备与孙姝“一见倾心”(离合会意,打兵器名一),结果“云破月来花弄影”(打一字)。尚不能亲泽玉体,适逢曹操预取二乔置于铜雀台,金屋藏娇,孙权、周瑜怒火中烧,双方发动赤壁大战,刘备耽心孙姝受累战火,虽然年过半百,仍不顾山河险阻,偕孙姝私奔,指挥赵云接应,赵云翻过一座山,时已日西坠(离合,打一字),赶到江边接走刘备和孙夫人。

周瑜不知刘备、孙姝私恋谜底,建议孙权以其妹姿色,引诱刘备参战,结果中计,“赔了夫人又折兵”(减损,打数量词一),只好“逢人只说三分话”(反扣会意,打文学名词一),气的吐血,周瑜遭“情人劫”射虎身亡,只有在“日月潭边寄情心”(秋千格,打节气一)。

曹操迷恋二乔,挟天子以令诸侯,谎称恢复汉室,命徐州县令陶谦供应粮草,攻打东吴,被孙权、周瑜怒火烧毁军兵无数,杨修告诉“绝妙好辞”谜底给曹操,曹操自叹:我的才能不及你,相差了三十里,“两兔傍地走”(增损会意,打字二),安能辨我是奸雄。

兵败,“陶令不知何处去”(问答会意,打歌曲名一),大军粮草给养不济,曹操于是撤兵,乘机夺取了徐州。

释解谜底:

一、一见倾心。(离合会意,秋千格,打兵器名一)谜底:匕首。一为首,倾之心为匕,为首匕,二字依秋千格倒之为:匕首。

二、云破月来花弄影。(打一字)。谜底:能。以“云破”扣“厶”,“花弄影”以花之一部“匕”弄影成上下匕,他们与“月来”之“月”字巧合成字“能”。

三、翻过一座山,时已日西坠。(离合,打一字)。谜底:寻。谜中记叙的是翻山的事情。经这一翻,山字九十度倒转;而“时已日西坠”,意为 “时” 西边的“日”字坠落不见剩下一个“寸”字。先离后合,谜底为“寻”。

四、赔了夫人又折兵。(减损,打数量词一)。谜底:二斤。三国故事。孙权听从周瑜的计谋,将妹妹许配给刘备,预扣留刘备作为索取荆州的人质。刘备到东吴招亲后,与情人孙姝逃走。周瑜带兵追赶,又被赵云接应刘备,杀羽而归,气的吐血,被人嘲笑“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赔了夫人又折兵。”以典制面,别图玄机,以减损之法,巧缀谜底。“赔了夫人” 会意损“夫”之“人”,剩下“二”字;“折兵” 则损去“兵”字下面部,成“斤”字。合为“二斤”。

五、逢人只说三分话。(反扣会意,打文学名词一)谜底:七言绝句。此谜“逢人只说三分话” ,“三分话”的反面是“十分话” ,十分话而说其三,当然是七言绝句了。

六、日月潭边寄情心。(秋千格)打节气一谜底:清明。“日月”为“明” ;“潭边”扣水傍,情之心被寄走后留下“青” ;二者合为“清” 。“明清”二字依秋千格倒之为“清明”。

七、两兔傍地走。(增损会意,打字二)谜底:堍,逸。兔傍地为:堍,兔傍地走为:逸。

八、陶令不知何处去。(问答会意,打歌曲名一)谜底: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谜面为毛泽东诗句,下句是“桃花园里可耕田”。谜底是在下句的基础上引出的结论。


三国演义里有关孙权的故事情节有哪些,可否列举三个?
1、乘马射虎 孙权喜爱狩猎,常常骑马射虎,早出晚归。一次,孙权至庱亭射虎,老虎孙权画像向前扑上马鞍,孙权把双戟投向老虎,老虎受伤试图逃走,孙权的侍从张世趁机用戈再击。最终老虎被抓获了。重臣张昭曾劝谏道:“为人君者,应该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能驰逐于原野,骁勇于猛兽?一旦有个好歹,不...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亲射虎""看孙郎""遣冯唐"的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 ...
亲射虎,看孙郎 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遣冯唐 冯唐是西汉文帝时人。他从谏如流,在诤谏面前,他肯承认自己的过失并及时纠正。...

类似李广射虎 故事
1. 史载有孙权射虎事:《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城:“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苏轼有“亲射虎,看孙郎”句。2. 周处射虎:语出《世说新语》周处有勇但初行为不端,为其乡人所患,周处射虎、杀蛟后幡然猛醒。此...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是为了答谢怎样的情意
亲射虎”两句: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孙权本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3.“持节云中”两句:用汉文帝与冯唐故事。据《汉书·冯唐传》记载:云中太守魏尚治军有方,“使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一旦入侵...

求李广射虎的前后故事背景(要长一点的)
《史记》中关于李广射虎故事的原文: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浪得虚名的飞将军——李广《史记·李将军列传》描述了号称飞将军李广的坎坷一生。文中洋溢着作者寄予的一种独特的深深的同情与感慨。作者对李广一生在贵戚的排挤压抑中度过深为感愤,对他“引刀自刭”...

谁能孙权劝虎这个故事
张昭性情直爽,敢于犯颜谏诤,从不偷容取合。孙权好田猎,常冒险射虎。张昭谏曰:作为君主应“驾御英雄,驱使群贤”,而不应驰逐于原野,校武于猛兽。又孙权嗜饮酒,在武昌钓台饮酒大醉,“权使人以水洒群臣曰:‘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张昭愤而离席,孙权使人召,张昭正言谏曰:...

《三国演义》孙权的故事?
2,孙权知人善任,对部下也能够充分信任。夷陵之战时,孙权果断任命从前尚未主持过对外战争的陆逊为大都督,成功大败刘备军队,以至陈寿感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而诸葛瑾因为与刘备通信而遭弹劾,孙权则出面力保诸葛瑾,称自己与诸葛瑾有“死生不易之誓”,是“神交”。3,孙权在外交上具有...

《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亲射虎”“遣冯唐” “射天狼”等典故分别表...
引“亲射虎”典故,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突出表现了他虽年纪已经不小,但仍有着少年的狂气。引“遣冯唐”典故,词人以魏尚自喻,表达了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引“射天狼”典故,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关于李广射虎的故事唐代诗人卢纶在他的塞下曲中写道林暗草惊风_百度知...
(2)关于李广射虎的故事唐代诗人卢纶在他的塞下曲中写道林暗草惊风扩展阅读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景象。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全系五绝,虽然受和诗的限制,但他却善于运用这种诗体。 这种诗体本不必须遵用诗律,五七言皆可,但卢纶凭他出色的文才,以六首精巧的五绝组成了...

孙权的经典故事
4、乘马射虎 孙权喜爱狩猎,常常骑马射虎,早出晚归。一次,孙权至庱亭射虎,老虎向前扑上马鞍,孙权把双戟投向老虎,老虎受伤试图逃走,孙权的侍从张世趁机用戈再击。最终老虎被抓获了 。重臣张昭曾劝谏道:“为人君者,应该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能驰逐于原野,骁勇于猛兽?一旦有个好歹,不怕被...

高明区17888382893: 孙权射虎的故事 -
释王开韦: 一、历史版事源于《三国志吴书二》 原文为“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庱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也就是说是意外,孙权摔下马用双戟与虎搏斗,最后在侍卫张世的帮助下杀死了老虎,史载孙权武艺不错,尤其善于射箭,所以演变成了射虎 二、通俗版孙权每次打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张昭变色而前曰:“你用什么抵挡它?为人君者,应该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能驰逐于原野,骁勇于猛兽?如一旦有所危险,恐天下耻笑?”孙权谢张昭曰:“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但是仍然不能控制自已,于是做射虎车,间不置盖,一人驾驶,自己在里面射之.时有脱群之兽,犯其车,而权每手击之以为乐.昭虽苦谏,孙权常笑而不答.

高明区17888382893: 孙权射虎的故事 -
释王开韦:[答案] 《孙权打虎的故事》 孙权每次打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张昭变色而前曰:“你用什么抵挡它?为人君者,应该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能驰逐于原野,骁勇于猛兽?如一旦有所危险,恐天下耻笑?”孙权谢张昭曰:“年少...

高明区17888382893: 关于孙权射虎的故事~谁能具体地告诉我 -
释王开韦: 孙权曾骑马射虎,马被虎抓伤,他用长枪投刺,虎被吓退.用来形容英雄的威猛.

高明区17888382893: 亲射虎,看孙郎的典故很急!谢了! -
释王开韦:[答案] 孙权曾骑马射虎,马被虎抓伤,他用长枪投刺,虎被吓退,此处是苏轼以孙权自比.《三国志》记载在一次出行中,孙权的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打死了老虎.这就在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猎的群众场面后,又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

高明区17888382893: 亲射虎,看孙郎中使用的典故 -
释王开韦:[答案] 《三国志》记载在一次出行中,孙权的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打死了老虎.这就在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猎的群众场面后,又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三国志·吴志》孙权本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亭.马为虎...

高明区17888382893: 亲射虎,看孙郎的典故是什么 -
释王开韦: 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高明区17888382893: 亲射虎,看孙郎,句中所用的典故拜托了各位 -
释王开韦:[答案] 史载有孙权射虎事:《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庱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有“亲射虎,看孙郎”句.孙权,字仲谋,吴郡...

高明区17888382893: 亲射虎 看孙郎的典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
释王开韦: 孙权曾骑马射虎,马被虎抓伤,他用长枪投刺,虎被吓退,此处是苏轼以孙权自比.

高明区17888382893: 亲射虎,看孙郎中使用的典故 -
释王开韦: 《三国志》记载在一次出行中,孙权的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打死了老虎.这就在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猎的群众场面后,又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三国志·吴志》孙权本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原文是: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选自《东坡乐府笺》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高明区17888382893: 孙权有什么经典故事(急)!
释王开韦: 孙权射虎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公元218年10月),孙权亲自骑着马去庱亭这个地方射虎,他所骑乘的马被老虎抓伤,孙权把双戟(古代兵器)投向老虎,老虎却停了下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