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十三四岁正值豆蔻年华的女子,为何却要早早嫁人?

作者&投稿:柘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在古代,女子十三四岁被称为豆蔻年华,比喻此年龄段的少女如豆蔻一般含苞待放。十五岁被称为及笄[jī]之年,笄是指发簪,及笄是指少女到此年龄应该结发,用发簪贯穿,表示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龄,相当于成人礼。那么古代女子为何十几岁便可以嫁人,难道是比现代人成熟得早吗?答案显然不是,古代女子之所以早早嫁人主要是出自以下几点原因。

古代律法定规:

古代战乱频繁,大量男子被征召入伍,造成大量死伤。为了使人口能得到有效补充,历朝历代都对男女婚嫁年龄有明文规定。《礼记·内则》规定男女婚嫁年龄为男20岁,女15岁,到了唐朝,男子缩短至15岁,女子为13岁;据《宋书·周朗传》记载“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就是说女子超过15岁还没有出嫁,家人会受到连带罪行。明朝规定男16岁、女14岁便可成婚。清朝的孝庄太后13岁嫁给皇太极,康熙帝原配皇后赫舍里氏12岁大婚。按照生理规律,少女月经初潮通常在12-14岁之间,当初潮来临也就意味着具备了生儿育女的条件,各朝代所规定的婚嫁年龄也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

古代希望多生多育,早生早育:

古代由于生产工具简陋,土地瘠薄,同时种庄稼受气候的影响很明显,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因此,生产力水平普遍都比较低下。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弥补这个困难的,就是增加劳动力。只有多生孩子,才会增加劳动力。所以,古代希望女子能够早点出嫁,多生孩子。除了生产力水平低下外,因为战争、瘟疫等各种因素,也会造成人口严重减少。当人口大量减少的时候,就应该及时地通过生育,补充人口。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首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能生,能聚集人口(或者钱粮)。西汉初年,因为经过了长期的战争,也造成了人口骤减。因此,西汉初年。“生聚”就显得非常重要。为了让民间尽快“生聚”,当时朝廷甚至还规定,女子必须尽快出嫁。如果女子过了时间,还不出嫁,朝廷就要多收税。

只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兵源:

因为古代时常有战争,就需要征兵男丁去打仗,木兰诗中的一句话“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说的就是这种现象,每家都要出一个男丁去打仗,战场上刀剑不长眼,难免会有死去的将士,一旦离开家去当兵,就意味着可能要死在战场上。越王勾践、汉惠帝、晋武帝、唐太宗等他们制定的法律法规,都是经过了战争刚刚结束的时候,战争往往会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增加人口数量,所以才会有了女子较早结婚的法律规定。因为在一个国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口基数,人口数量多,国家军队中的士兵也会多,在冷兵器时代,兵源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保障。

当朝的要求:

那会人通常也就是五十岁左右,这都算长寿的了。就这标准他还是和平年代,您要是搁战乱年代,这年龄您还得往前推个十来年,三十多岁就差不多了。所以这到了战乱的年代和战乱刚刚结束的时候,面对损失的大量人口,这当朝都会用法律的形式规定有闺女的家早嫁人。通过这样的办法来快速的恢复人口数量。这不在西汉的时候,这规定就有点离谱了,说你家里的女娃子到了年龄还没有出嫁,这衙门口就会有人来收税,这头一年少点,第二年多一点,第三年就更加的多了,得咧,这要嫁出去了,那么第四年就不收了。所以就用法律的形式逼着女娃子们早早的出嫁,这当家的生怕砸自己手里头,还没到结婚的那红线,早就忙活开了。再有当朝也鼓励,收取嫁妆。女儿嫁出去,男方必须给彩礼。所以这当家的还能拿到一笔外财。

年龄的需要:

我们知道,古人的寿命有远比我们现在的人短,也是抓紧时间养育后代,假如古人结婚晚的话,人的寿命又短,恐怕无法把孩子养育成年,这也是古人结婚早的原因。

按照我们现在的医学理论,女子到了十三四,虽然具备了生育能力,但身体的各部器官还尚未发育成熟,不符合优生优育,可古人并不了解这些,所以那个时候的女子嫁人都非常早,仔细想一想,古人的这个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也是非常正确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抓紧时间养育后代是头等大事,不用说人类,就是现在的动物也是一样,否则这个物种岂不就要自生自灭了?

是为了家族的传承,不能断后的信仰:

任何一场婚姻对于古代的封建统治者来说,都是一个最不值得被提起的事情,因为在统治者的眼中,之所以需要这些人结为亲家,就是因为自己有了这方面的需求在权力的顶端,大多数达官贵族都会将民间相对较优秀的女子送入宫中成为秀女,这其实也是为了绵延子嗣和人类繁衍生存的需要。所以综合来看,女子十三四岁结婚是时代决定的,而不是他们的成熟度决定的。



在古代,人的寿命都比较短。因此女子也比较早熟。十四岁正是嫁人的最好年龄,因此非常正常。

因为古代的女子发育是比较早的,所以她们的十三四岁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20岁左右,这个年代嫁人也是很正常的。

那是因为在古人眼中,这个年纪的女子是女人一生中最好的时期,并且这个年龄已经来月经了,所以具备生育能力,可以传宗接代了。


豆蔻年华是什么意思呢
豆蔻年华的意思是:指女子十三四岁时。【出处】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例子】这姑娘正值豆蔻年华,看起来颇有几分动人。【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近义词】含苞欲放、含苞待放、金色...

古代女子二十四岁的别称是什么?
意思是:有谁能用腰鼓声来催花信的到来,快来打起凉州的众腰鼓。女孩子其他年龄的代称有:金钗之年(十二岁)、豆蔻年华(十三四岁)、及笄(十五岁)、破瓜年华(十六岁)、桃李年华(二十岁)。为什么女子二十四岁称花信 因为花信是花开的时期,女子到了二十四岁正值年轻貌美的时候,所以称花信...

正值青春时期的年龄叫什么龄?
古代的称谓:10岁:幼学。《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13岁:豆蔻。豆蔻指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15岁:及笄。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

文学常识中什么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
3. 豆蔻花在二月初时正值含苞待放,诗人才借用这一意象来比喻那些年轻的、正值芳华的女子,形容她们既年幼又充满魅力。4. 自那以后,“豆蔻年华”便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词汇,用来专指那些尚未成年的十三四岁的少女。5. 在古代中药学中,也有一种名为“豆蔻”的草药,它包括白豆蔻、草豆蔻、红豆蔻和...

人的各个年龄段称呼?
人生各个年龄段,用古语称呼:一、年龄段为童年: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7岁(女)——髫年;8岁(男)——龆年;幼年泛称——总角;童年——垂髫;10岁以下——黄口;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3~15岁——舞勺之年;青少年——束发。二、年龄段为少年...

赞美豆蔻年华少女的诗句
“娉娉袅袅”形容女子身材苗条,举止优雅。这个词语常常用来形容年轻女子,具有一种婉约之美。“十三余”则告诉我们她大约十三岁,正处在豆蔻年华,青春年少,充满了朝气和活力。“豆蔻梢头二月初”则是对女子年龄的直接描绘。豆蔻年华是指女子十三四岁,这个年龄段的女子正处于生命的初期,就像二月初的花朵...

豆蔻年华的意思
2、青春是火,燃烧我们年轻的光华;青春是灯,照亮我们美丽的豆蔻年华;青春是路,指引我们从青涩走向成熟。豆蔻年华的来历 古代的时候,人们成家都很早,三十岁当姥姥的大有人在,所以那个时候,像花儿一样的颜色并不是现在的十八岁,而是要更小一点。在十三四岁左右的时候,女孩子们也就该出嫁了,那个...

古代90岁老人叫什么?
古人对年龄的称呼往往富有形象和诗意,如对婴儿的昵称“襁褓”,描绘了他们被包裹在襁褓中的模样,令人产生怜爱之情。儿童到了八九岁,头发两边各有一小髻,如同角的形状,故称“总角”。女孩子到了十三四岁,正值青春年华,被形象地称为“豆蔻”,如同未开放的豆蔻花一般清新可人。男子到了二十岁,...

古时女子十几岁称为什么年华啊?
- 20岁(女):桃李年华,桃李常用来形容年轻美丽,意指女子二十岁正是青春盛开之时。- 24岁(女):花信年华,指女子二十四岁时正值花样年华,如花般绽放。- 至出嫁:梅之年,指女子从青春期到出嫁前,如同梅花般清雅,等待绽放的时刻。这些称谓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女性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注,也...

十五岁的男孩古代称谓?
对于儿童,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孩子被称作“垂髫”,意指他们天真无邪,头顶的短发如丝垂下。进入少年时期,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则被称为“总角”,形象地描绘了他们头发分扎的羊角模样。少女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被称为“豆蔻年华”,源自杜牧的诗句,形容她们正值青春妙龄。对于成年男子,十五岁是一个...

河东区19161721294: 豆蔻年华是指几岁? -
都响赖诺: 豆蔻年华指的是女子十三四岁,未成年的女子的年少时代为豆蔻年华.出自于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赠别》中的诗句.原文为“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河东区19161721294: 古代17岁年龄段的女孩叫什么?比如豆蔻是指13、4岁的. -
都响赖诺: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河东区19161721294: 豆蔻年华指几岁?含义? -
都响赖诺: 豆蔻年华是指女子十三、四岁.也有人用作泛指十三至二十岁. 出处: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木植物,高约丈许,在春末夏初开花,成穗状,初为嫩叶所卷,叶渐展而花渐开,二月正是含苞期,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用来形容少女的纯洁天真和做梦的年龄.“豆蔻年华”一语出自杜牧的《赠别》一诗:“娉娉袅袅十辅功滇嘉鄄黄殿萎东联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在三十多岁时“落魄扬州”,时作冶游,在百无聊赖中写下这首诗赠给一位少年妓女,诗中的“十三余”明白无误地确定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 参考资料:百度

河东区19161721294: 对“豆蔻年华,及笄之年”等进行一下解释? -
都响赖诺: 豆蔻年华、及笄之年,都是古代人对女子年龄的特殊叫法或者代称. 豆蔻年华:指少女十三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豆蔻”也被称为“含胎花”,豆蔻花人们习惯称十三四岁是女孩子的豆蔻年华,这个典故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及笄之年:笄,读作jī,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行笄礼,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河东区19161721294: 古代所称的“豆蔻”是指女子的年龄为 -
都响赖诺: 豆蔻年华”之“豆蔻”是从上述植物引申出来的意思,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处女而言.这源自唐代杜牧的《赠别》诗中有“婢婢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大意说柔弱美丽的十三岁多的少女,像是二月初起刚发芽的豆蔻梢头的嫩芽呢.看,豆蔻原来比喻嫩芽,关键是说十三四岁的少女.再加上“年华”二字,更清楚点明了这个令人喜爱、亭亭玉立、含苞欲放的美丽的年龄时段. 本世纪初时,外国染指甲油刚传入中国时,它的牌子叫Cutex,声音类似“蔻丹”,人们便把豆蔻年华的“蔻”给了它,第二个字“丹”有红的意思,于是“蔻丹”在我国流行了数十年之久. 豆蔻年华应指十多岁少女.形容她们才合适.最多扩展到二十来岁,还可勉强.

河东区19161721294: 豆蔻年华是指多少岁?
都响赖诺: 十三四岁豆蔻年华是指女子十三四岁. 豆蔻年华,其中的豆蔻是年龄称谓,专指女子,是十三四岁.这个词语出自唐代杜牧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他用...

河东区19161721294: 古代所称的“豆蔻”是指女子的年龄为多少岁? -
都响赖诺: 古代所称的“豆蔻”是指女子的年龄13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唐代杜牧的《赠别》诗中有“婢婢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释义: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鲁迅的《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

河东区19161721294: 古代所称的“豆蔻”是指女子的年龄为多少岁?
都响赖诺: 古代所称的“豆蔻”是指女子的年龄为(十三四岁) 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杜牧《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姜夔(葵kuí)在《扬州慢》词中说:“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河东区19161721294: 豆蔻之年是多少岁 -
都响赖诺: 古代女子13、4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