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姒在历史上真的“烽火戏诸侯,一笑天下亡”了吗?

作者&投稿:道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公元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其子姬宫湦继位,即“周幽王”。周幽王好色,下令广征天下美女入宫。有臣子在褒城寻得一姒姓女子,国色天香,于是将其进献给幽王。

幽王非常喜爱褒姒,立其为妃,十分宠爱她。褒姒虽然长的闭月羞花,但性格却冷若冰霜,不苟言笑,自从进宫以来从未笑过。周幽王想尽各种办法让褒姒笑,但却始终没有效果。

周幽王

这时有个奸臣叫虢石父,为了讨好周幽王,给幽王献上一计, 曰:


“今数年以来,天下太平,烽火皆熄。吾主若要王后启齿,必须同后游玩俪山,夜举烽烟,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矣”。


为博褒姒一笑,周幽王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下令让士兵点燃烽火。各路诸侯看见烽火燃起,以为镐京有变,纷纷带领军队前来救援。可当他们匆匆赶到骊山脚下时,却未见敌寇,只见幽王与褒姒在高台饮酒作乐,诸侯们这才发现自己被戏弄了。褒姒看见诸侯们手忙脚乱,一脸狼狈的样子,竟然微微一笑。周幽王大喜,之后又多次点燃烽火,戏弄诸侯们。


后来犬戎进攻镐京,幽王点燃烽火求救,诸侯们以为这又是周幽王戏弄他们的把戏,不再相信了,于是无人支援,最终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历史上关于褒姒的记载最早出现于《诗经》小雅当中,仅“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八字描述,对于“烽火戏诸侯”事件只字未提。后来在《吕氏春秋》里有提到“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使用的是击鼓,而并非燃放烽火的方式。

而关于此事件的详细描述是直到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中才出现,至此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历史早已无从考证。2012年,清华大学在整理获赠的战国竹简时发现,竹简上关于“烽火戏诸侯”的记述与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皆有所偏差。

清华简《系年》

由此可见,西周的灭亡并不完全是因为褒姒,甚至“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极有可能是杜撰出来的,不具有真实性。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西周王朝的覆灭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西周建国多年,国力内耗十分严重

西周自建国始末一共历经12代君主,简称“周武成康昭穆共,懿孝夷厉宣幽终”,前前后后共存在了将近300余年。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发灭商,建立了周朝。在武王,成王,康王时期,西周平定了“三监”和武庚叛乱,彻底稳固了周朝的统治,西周的发展逐渐进入兴盛时期。在周昭王,周穆王时代,是西周武力值最鼎盛的时候,穆王四处征战,开疆拓土,西周的国力空前盛况,达到顶峰。

穆王征战

在周穆王死后,共王即位。为了解决穆王常年征战而造成的国库空虚问题,共王大量削减军队,减少军队开支,导致西周的军事力量变弱,诸侯国的势力不断崛起,西周的顶峰时代已经过去,开始逐渐走起了下坡路。到了厉王执政时,诸侯和士大夫们已经积蓄了一定势力,于是不断扩张土地,发展人口,导致周王朝的领土被层层分封,天子难以控制和管辖。

周宣王即位之后(即周幽王的父亲),为了控制这种局面,遏制诸侯势力的发展,联合一些在当时没有什么地位和权力的小国一起打压诸侯和士大夫们,西周的国力从而得到短暂的恢复。但是宣王晚年对外征战接连失败,国力耗损严重,诸侯们有的也不再进行朝贡了,也为后来西周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周幽王上位之后,西周地震,旱灾频繁发生,平民百姓经年颗粒无收,食不裹腹,艰难的生存着。而幽王不仅不开国库播粮济民,反而加重赋税,变本加厉剥削底层百姓,民不聊生,强烈引起了国人怨愤,怨声载道,不满意周天子的统治,社会矛盾急速加剧,都成为了后来西周被灭的重要原因。


 “废嫡立庶”,西周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从夏禹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开始,就正式确定了“父死子继”的王位继承方式,并且这种方式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袭承了几千年。到了商朝末年,这种继承制度更加严格化,君王只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嫡长子,虽然当时还没出现具体的法律制度,但是“嫡长子继承制”在殷商已经初具雏形。

周灭商而立后,西周的继承制度逐步完善,并且正式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成为维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法律规定“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王位和财产只能由嫡妻长子来继承。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之间为了争夺权力和财产继承权而引起的祸乱,维护了王朝的稳定。


除了统治阶层,民间百姓更是贯彻拥护和执行嫡长子继承制,人们深受该制度的熏陶和影响,甚至到现在还有部分中国传统家庭维持着“长兄如父”的理念,由家里的长子掌管着家里的一切。所以嫡长子继承在群众的脑海中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周幽王由于过度宠爱褒姒,失去理性,废黜当时的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废嫡立庶,册封褒姒为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

这种做法在当时看来是非常违背常理的,它罔顾了老祖宗的规矩,打破了封建世袭制度在群众脑海中的固有印象,不符合宗法,犯了继承制度的大忌,因此不被贵族和百姓所接受。


君王亲小人,远贤臣

历史上每一个王朝的衰败,大多与佞臣脱不了干系。《东周列国志》写到,“纵观千古兴亡局,尽在朝中用佞贤”。秦朝二世而亡,明朝宦官当道,诸多朝代因君主宠信小人,不听忠言而逐渐走向衰落。西周亦是如此。

周幽王上位后,整日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赵叔带多次向幽王进谏,幽王均不予采纳。自古忠言逆耳,幽王一怒之下,将赵叔带驱逐出了犒京。

这时另一位良臣褒响为赵叔带辩护求情,但是架不住奸臣虢石父在一旁煽风点火,说赵叔带对幽王不敬,不将幽王放在眼里。幽王听信了虢石父的谗言,不理会褒响的进谏,褒响心灰意冷,直言:“大周王朝要亡矣”!于是褒响锒铛入狱,这才有了后来褒响的儿子为了救出父亲,向幽王进献褒姒之事。


虢石父此人善于逢迎,巧言令色,整日想尽各种办法讨得周幽王的欢心,深受周幽王的喜欢。周幽王任用虢石父为上卿,命他主持朝政,自己则每日酒池肉林,与美女作乐。虢石父贪财好利,给周幽王出了不少的馊主意。幽王听信他的谗言,残害忠良,变本加厉的剥削百姓,不断征税;幽王废除申后,废嫡立庶也是受了他的唆使。

自古为何开国皇帝多明君?是因为他们深知江山来之不易,勤政爱民,以人为镜,任人唯贤。而亡国之君任人唯奸,宠信佞臣,致使小人权倾朝野,政治腐败,社会混乱,民不聊生,此乃西周灭亡之征兆也!

世人皆认为褒姒是导致西周灭亡的罪魁祸首,可是一个小小的女子何来这么大本事颠覆一个有数百年根基的鼎盛王朝?将一切责任归咎于一名女子身上未免有点太过荒谬了。

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与他的领导者息息相关,一个王朝的更新交替也绝不是某一个人的责任。一个国家要想长期稳定的发展,繁荣昌盛,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齐心协力共同去建设。

很庆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最后希望疫情赶紧过去,国家越来越好!




烽火戏诸侯是真的吗?揭秘西周灭亡的真实原因
诸侯兵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这还只是史学家的个人意见,是孤证。在2012年的时候,清华大学在整理获赠的战国竹简(清华简)之时,发现竹简的记述与史记所载相左。清华简记载:周幽王是主动讨伐申国,申侯联络犬戎打败周王,西周...

古代褒姒的故事
戎兵曾经入侵,周幽王击鼓,诸侯军队都如约而至,褒姒看到非常高兴,很喜欢周幽王这的种做法,周幽王希望看到褒姒的笑容,于是屡屡击鼓,诸侯的军队多次到来,却没有敌兵。到后来戎兵真的入侵,周幽王击鼓,但诸侯的军队不再到来,周幽王于是被杀死在骊山之下。怪女褒姒 夏朝末年,有二条神龙停在夏帝...

“烽火戏诸侯”是什么意思?
可此时的褒姒却整日双眉颦蹙,凤目含忧,幽王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以为褒姒思乡怀旧,遂令乐工弹琴为其解闷,希望得到美人一笑,可幽王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未能如愿,于是面谕百官,“谁能使王妃一笑,赏黄金万两。”宠臣虢石父说他有妙计可使妃子一笑。幽王大喜,催其快讲:“王妃常忧,是恐大王...

“烽火戏诸侯”,褒姒是如何毁掉西周的?
成千上万的人汗流浃背,困惑不解,他居然笑得很开心。为了再次看到褒姒的笑容,周幽王继续制作闹剧。最后,没人相信。后来,就连周幽王下令把整个骊山都打通了,谁也不想来了。但事实真的这样的吗?周幽王宠爱褒姒废除了原来的太子宜臼。原太子联合申候暗中勾结,犬戎干掉了周幽王,这都是真的。结...

是谁把烽火戏诸侯的事情记载下来了
骊山之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不需举烽。史公对此番事变,大段不甚了了也。”钱先生的意思是说,如果周幽王真有烽火戏诸侯之举,以周时诸侯蔓延千里之态,各家的军队根本来不及同时到达。军队的调动、集结、备粮、行军,再到最后赶到陕西境内,近则十天半月,远则一年半载,总不能让幽王和褒姒...

关于褒姒的故事、?
戎兵曾经入侵,周幽王击鼓,诸侯军队都如约而至,褒姒看到非常高兴,很喜欢周幽王这的种做法,周幽王希望看到褒姒的笑容,于是屡屡击鼓,诸侯的军队多次到来,却没有敌兵。到后来戎兵真的入侵,周幽王击鼓,但诸侯的军队不再到来,周幽王于是被杀死在骊山之下。怪女褒姒 夏朝末年,有二条神龙停在夏帝...

西周的灭亡是因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吗
诸侯兵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这还只是史学家的个人意见,是孤证。在2012年的时候,清华大学在整理获赠的战国竹简(清华简)之时,发现竹简的记述与史记所载相左。清华简记载:周幽王是主动讨伐申国,申侯联络犬戎打败周王,西周...

烽火戏诸侯是哪个君王
褒珦(xiàng)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族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听说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广征天下美女入宫,就借此机会寻访美女。在褒城内找到一位姒姓女子,教其唱歌跳舞,并把她打扮起来,起名为褒姒,献于幽王。替褒珦赎罪。幽王见了褒姒,惊为天人,非常喜爱,马上立她为妃,同时也把褒...

从「 ”烽火戏诸侯”看东周初年的势力演变
关于这段历史,太史公《史记》记载如下: 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史记》 这是我们熟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亡国的故事,整个过程看上去合情合理却又有戏剧性,那么烽火戏诸侯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如果是假...

想问下 那个古代谁为 博红颜一笑 点烽火招兵来了
他们早已被吓得瘫痪在车中。犬戎兵见周幽王穿戴着天子的服饰,知道就是周天子,就当场将他砍死。又从褒姒手中抢过太子伯服,一刀将他杀死,只留下褒姒一人做了俘虏(一说被杀)。至此,西周宣告灭亡。此时,诸侯们知道犬戎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援。犬戎看到诸侯的大军到了...

金华市17341741772: 历史上“烽火戏诸侯”是真的吗 -
独孤健知柏: 是真的.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金华市17341741772: 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是怎样的? -
独孤健知柏: 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

金华市17341741772: 烽火戏诸侯是为博谁一笑? -
独孤健知柏: 烽火戏诸侯,只为了褒姒一笑,周幽王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公元前781年周宣王去世,他儿子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昏庸无道,到处寻找美女.大夫越叔带劝他多理朝政.周幽王恼羞成怒,革去了越叔带的官职,把他撵出去了.这...

金华市17341741772: 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年代,人物,情节 -
独孤健知柏: 仅供参考 周朝有个周幽王,这是一个非常残暴而腐败的君主,他有个爱妃名叫褒姒,长得非常美丽,《东周列国志》中有这样一段话来形容褒姒:“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褒妃虽然很美...

金华市17341741772: 一笑值千金的典故是什么 -
独孤健知柏: 千金一笑”的故事源自春秋时期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时周幽王纳褒姒后时常与之寻欢作乐,但褒姒从来不笑.周幽王于是下令谁能博得美人一笑者,赏之以千金.有奸臣建议,说先王时期建立的防外侵用的烽火台,一处点燃四处均响应,诸侯各国都将搬兵来救.周幽王采纳后与褒姒高坐观看,见诸候各军忙忙碌碌赶到发现受骗,褒姒果然大笑.当然,此后果有外侵时,周王点烽火求救,结果没人来帮忙了.

金华市17341741772: 关于褒姒的故事. -
独孤健知柏: “红颜祸水”的说法是要追述到中国的上古时期西周的最后一个王幽王说起了.说幽王有个十分漂亮的妃子叫做褒姒,说她笑的时候是非常漂亮的,可却“千金难买红颜笑”.幽王为了能博得她的一笑,便来了个“烽火戏诸侯”,在没有外敌入侵的情况下点燃烽火台,让各路诸侯匆忙赶来,为了褒姒一笑而戏耍诸侯.终于后来真有敌人打将过来,再点烽火已没有诸侯来相救了,终于断送了大好江山.从此就有了“红颜祸水”之说

金华市17341741772: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长距离目视通讯设施是烽火台,它始于( )朝. -
独孤健知柏:[答案] 西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 这这就证明当时的诸侯们可以远距离的看到烽火.

金华市17341741772: 你觉得周幽王和褒姒之间存在爱情吗? -
独孤健知柏: 我觉得周幽王和褒姒之间存在着爱情.不管褒姒是不是真的爱周幽王,也不管周幽王有多么的昏庸可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周幽王爱着褒姒.虽然他的这种爱的方式代价极其大,甚至于可以说改写了历史.但也许这就是他潜意识里认为是...

金华市17341741772: 周朝褒姒的烽火戏诸侯 -
独孤健知柏: 历史书上似乎是说看到了众多诸侯赶来的狼狈样子,所以笑了. 不过我觉得那是男人的说法. 估计实际上褒姒恐怕也不是自愿入宫的吧,在宫廷这个地方只有真正有心计的人才能想笑就笑. 个人觉得褒姒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时候笑了,可能只是因为周幽王把她带到了烽火台,终于能看看外边的景色了. 一个被困在宫中的寂寞的人啊.

金华市17341741772: 周幽王为了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是真的吗 -
独孤健知柏: 是的.在这司马迁的《史记》中有明确的记载.如果没有别的史料可以反证,我们还是应该相信已经存在的史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