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历史问题?

作者&投稿:晨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个历史问题?~

周武王得到天下后,分封诸臣,其中姜太公就被封为齐、周公旦封鲁,夏的后代封宋、商的后代封陈,等等不一。按照当时的王、公、候等爵位划分,周朝的国君为王,其他的都只能是公、候,例如齐桓公、晋文公。后来楚国自南方兴起,这个时候西周已经灭亡了,周已经名存实亡,各家诸侯只表面尊崇周室,周没办法控制天下了,于是楚国和护送周室东迁的秦就兴起了,两家因为没有分封,但是秦因为前期护送的功劳,被周室赏赐器、乐,(推测可能是九锡),就被中原诸侯接纳,称为秦穆公、秦襄公等,但是由于楚国是蛮夷之地,被中原诸侯看不起,并且最重要的是没有周室赏赐的仪仗、器、乐,所以后来发生了“问鼎中原”这件事,倚仗武力楚国想抢器皿,但是未遂,所以楚自称为王。

19世纪中期,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完成,列强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远东。1840—1842年、1856—1860年两次鸦片战争,1853年美国伯利率舰队驶向日本,中日闭关锁国的大门相继被打开。两国同时面临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为应对危局两国也几乎是在同时搞起了两场自强运动------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
三十年后,也即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在洋务运动中组建起来的在当时号称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全军覆灭,被迫签署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后日本挤身于资本主义列强行列,成为近代亚洲唯一保持独立的国家。而中国殖民灾祸进一步加重,险些遭受被列强瓜分的命运。中日这两个曾站在近代化同一起跑线上的国家,何以三十年后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本文试图从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中探寻其中的原由。
一、 两国背景之比较:
中国向以天朝大国自据,蔑视一切外来事物。自古以来的边患均来自生活于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这些游牧民族由于在文化上落后于汉民族,它们入侵中原的结果,总是在不同程度上接受汉文化,甚至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而日本则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先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当19世纪在同样的面临来自西方的高于我们传统农业文明的工业文明的冲击时,两国的反映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统治者仍然极其厌恶和蔑视西方的一切,在1842----1856年两次战争之间的十几年中,面对西方扩张主义的挑战几乎没有做什么。只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再次战败的刺激下,才出现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以达到自强之目的。然而即使是洋务派也仍然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因而向西方学习也就只能局限于先进的军事技术方面。喊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日本面对西方侵略做出的反映则要比中国快的多,他们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很快便提出了全方位向西方学习的方针。这也可从两国自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发出的变革纲领性文件中看出。中国弈忻在其《统筹全局折》中强调:"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日本1868年天皇颁布"五条誓文"阐明新政权的目标。强调"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破除旧习。......求知识于世界。"这种认识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其后的行动。
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利用西方先进武器对付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以维护日益腐朽的清政府的统治。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前夕推翻了封建没落的幕府统治,从而为改革扫清了道路。
二、两国领导力量之比较:

中国为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其势力主要不在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方面。他们对当时掌握清政府实权的慈禧太后既没有大胆"驳议"的勇气,更没有夺取政权、取而代之的要求。慈禧太后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为保护清政府统治暂时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然而其实她仍然是脚踏顽固派、洋务派两条船,身在曹营心在汉,犹豫徘徊,多方掣肘,致使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几个地方上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去搞,力量分散。洋务运动犹如大海中无人掌舵的大船,摇摆着不知驶往何方。而且洋务派也根本不懂得"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他们只是想借用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传统文明。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则是下级武士,他们原本属于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然而幕藩体制下的日本在任命官吏时,都遵循世袭门阀原则,对武士都严格按照上、中、下的高低进行选择。下级武士总是与较高职务无关,许多确有才华的下级武士极为不满。同时在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之后,物价上涨,幕府中的将军、高官和各藩国的大名,常常感到"国用不足"。于是,他们不时压低甚至停发下级武士的俸禄,这更使下级武士恼怒。不少下级武士生活于贫困之中,只得寻求别的生财之路。搞起了手工业生产,从统治阶级变为小商品生产者。这既是社会地位的变化,也是阶级属性的变化。他们日益与资产阶级沟通并日益资产阶级化了。与资产阶级的一致性,决定了下级武士必定要背叛幕府,成为反封建营垒的重要成员并且充当了领导者的角色。还有一些下级武士接触了"兰学"。即西方启蒙学说。令人振聋发聩,大开眼界。正是在这一势力的领导下,日本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天皇掌权,大刀阔斧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三、两国变革措施之比较:

政治方面:日本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首先,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逐渐剥夺了旧统治阶级的特权,取消了对下层人民的一些限制,允许不同阶层的人民之间通婚,实现形式上的平等。19世纪70至80年代,政府还颁布了其他一些律令和法典,引进欧洲刑法、民法和商法。1889年日本颁布了以普鲁士军国主义宪法为蓝本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以法律形式确认了日本国家制度和统治机构的合法化。宪法标志着日本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中国在政治上则毫无建树,根本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尤为重要的是政府的腐败日趋严重。

经济方面:日本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先是由政府投资兴办了一些近代工业,作为示范,同时鼓励私人资本发展。后来,政府又把大量国营企业优惠甚至无偿转让给私人资本家经营。期间,日本制定法规,禁止行会垄断、废关卡,整顿币制,统一汇兑,奖掖贸易,发展运输和通讯事业。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中国洋务运动期间主要办了一些军事和民用企业,军事工业均为官办,民用企业有官办和官督商办两种。官办企业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管理机构为封建衙门式管理,大权操在封建官僚手里。贪污腐败现象严重,企业缺乏活力与动力。民用企业则垄断了某些行业,且清政府对民间私人办厂实行严格限制。导致中国民族资本无从发展。
文化、教育方面:日本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建立全民义务教育制度,不顾农民的激烈反对,以处罚为手段,强迫家长送年满6周岁的子女上学,奠定了日本近代化成功的基础。

中国则仅办了三十多所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的新式学校。选送了几批出国留学生。

原有的教育体制,八股取士制度未有丝毫的触动。就这有限的几所新式学校也成了顽固派攻击的目标,他们喊"是可忍,孰不可忍!"豁出老命来拼了。奕忻虽曾力驳士大夫们把"师法夷人"说成是国耻,大呼"天下之耻,莫耻于不若人"。但他要驳到的不只是几个守旧官僚,而是整个士大夫阶级。

军事方面:日本废除了旧时的封建征兵制,建立了一支富于武士道精神、绝对效忠天皇的新式军队,积极准备对为侵略扩张。

中国洋务运动的重点在军事方面,先是创办了一系列的军事工业,培养了一批近代军事人才,后又组建起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舰队。中国确实开始走上了军事近代化的道路,尤其是北洋舰队吨位居亚洲第一。大规模舰队的编练,大型企业的设立,曾受到世界的瞩目,亚洲最大的钢铁企业------汉阳铁厂建成时,西方称此为比强兵劲旅更可怕的"黄祸"。然而军事不能孤立于政治之外。政治的腐败导致军事成果最终化为乌有。甲午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当时就认为,30年后日本回兴旺起来,中国回更加衰弱下去。根据就是日本使节到欧洲,注意的是讲求政法,兴办工商,研究学术。而中国人到欧洲则是忙于探询军火的价钱和何种军舰装备精良。思想观念的不同造成了中、日在近代化过程中分道扬镳。

陪都(即现在的重庆)
抗战前,中国的首都是南京,重庆是行政院直辖市,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直逼南京,形势非常危急。1937年11月17日,国府主席林森率领大小官员撤离南京,并于三日后在武汉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迁都重庆,重庆正式担负起中国战时首都的责任。
1940年9月6日,国府发布《国民政府令》,正式颁令“明定重庆为陪都”、“还都以后,重庆将永久成为中国之陪都”,既明确了重庆担负“战时首都”的法律地位,也宣示了即使还都南京后,重庆作为陪都的地位也不会改变,即“永久陪都”。

行都(即现在的洛阳)

1932年日军制造“一二八”事变,大举进攻上海。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受到了直接威胁,于是在1月
30日下令迁都洛阳。3月,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在洛阳召开,议决以洛阳为行都的同时,把西安改称西京,作为陪都,并成立以张继为首的西京筹备委员会。在中国历史上,行都是表示临时性的首都,是一种紧急措施;陪都是指在正式的首都之外另设的首都,是某种战略的需要和安排。从这个意义上说,陪都的地位要高于行都。但因多种原因,西安的陪都始终只停留在筹备阶段,并没有“陪”实。1943年,西京市恢复西安市旧称,西京筹备委员会到1945年3月被国民政府训令裁撤。洛阳的行都在1932年5月5日《上海停战协定》签订之后,也逐渐完成其紧急使命。5月底,蒋介石率党、政、军各部要员回南京。11月29日,国民政府下令还都南京,12月1日正式迁回南京。

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后,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辗转迁到重庆,据守西南、西北半壁河山。蒋介石为加强控制这些地区,又相继在广西桂林、四川成都、陕西西安、甘肃天水和西康西昌设立行营或行辕。

所以南京国民政府曾把洛阳作为行都,把重庆作为陪都

陪都(即现在的重庆)
抗战前,中国的首都是南京,重庆是行政院直辖市,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直逼南京,形势非常危急。1937年11月17日,国府主席林森率领大小官员撤离南京,并于三日后在武汉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迁都重庆,重庆正式担负起中国战时首都的责任。
1940年9月6日,国府发布《国民政府令》,正式颁令“明定重庆为陪都”、“还都以后,重庆将永久成为中国之陪都”,既明确了重庆担负“战时首都”的法律地位,也宣示了即使还都南京后,重庆作为陪都的地位也不会改变,即“永久陪都”。

应该是吧

重庆

http://img609.photo.163.com/congjing_01/68921345/1901131161.jpg


有关历史的问题(20个)
4、官渡之战是曹操打胜的。5、唐朝被尊为天可汗的是唐太宗李世民。6、这位皇帝是宋太宗赵光义,他的父亲是宋太祖赵匡胤,母亲是圣母娘娘,弟弟是宋真宗赵恒,儿子是宋仁宗赵祯。7、清末慈禧第一次垂帘听政是在同治帝在位期间。8、北魏孝文帝改姓元。9、中国历史上当皇帝时间最长的分别是康熙帝和乾隆帝...

几个历史问题
8.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用实践的观点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推动了以十一届三全会为开端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没有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没有全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真学习,没有建国以来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就不会有拨乱反正的胜利,更不会有今天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人们很可能仍在"两个...

几个历史问题.
1、即使真的又也该被捣毁了,不论是阿里巴巴还是四十大盗都会捣毁他,阿里巴巴是为了剿匪,以绝后患;四十大盗是位置已经暴露,不如捣毁。2、墨西哥的金字塔建筑暗合太阳系行星数据,根据阳光直射原理和日照标准,充分利用阳光以满足室内光环境和卫生要求,同时防止室内过热。阳光可以满足建筑采光的需求,那里...

提几个简单的历史问题(回答的简洁一点)
3.在这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分封制瓦解”,因为在“分封制”稳固时,天下都唯周天子是从,诸侯是不能也不敢争霸的,春秋时期能够起来诸侯争霸,就是“周王室衰微”了,从制度上说就是“分封制瓦解”了,这是“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奴隶制瓦解”也是“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但它跟诸侯争霸...

有关历史的问题(20个)
2、请简单阐述秦朝建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3、请对造纸术的发明与运用对人类历史的影响!4、请概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5、请说说隋朝建立的历史背景!6、请简单概述唐朝的经济文化条件!7、请谈谈宋朝火器的运用及历史评价!8、请对元帝国的历史版图作出概述。9、请对郑和下西洋事件作出历史评 10...

谁能给我20个关于中国历史上的问题?{加上答案哦}
而后期的悔过对于一个帝王来说,则尤为难得,这使汉武帝有别于秦皇,并为其后的中兴局面奠定了基础。2、曹魏屯田制实施的背景、内容及意义。背景:汉末战乱,土地大量抛荒,社会上存着着劳动与土地结合的问题;对于汉末军阀,军粮的缺乏成为困扰其发展的最主要问题。而由于战乱所造成的大量土地抛荒的情况则为曹魏实行屯田...

有关历史的问题(20个)
1、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2、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什么?3、隋朝大运河各河段名称?4、官渡之战是谁打胜了?5、唐朝谁被尊为天可汗?6、有一个皇帝,他父亲,母亲,弟弟,儿子都是皇帝,他是谁?7、清末慈禧第一次垂帘听政是谁在位期间?8、北魏孝文帝改姓什么?9、中国历史上...

提几个历史问题。
1.目的:救亡图存。改变政体,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体系,建立君主立宪制。不一样!洋务运动是洋务派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前提是不改变政治制度。而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其根本目的...

5个中国历史问题,知道的回答,谢谢了
的俗语,可见南宋时期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阶段 5)古代史(公元前2070年~1840年)开始: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建立,出现国家,中国进入文明时期。结束:1840年鸦片战争 近代史(1840~1919)开始标志:1840年鸦片战争 其中第4个问题我不太清楚问题的含义,就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了,希望能有用吧!

有几个历史问题需要详细的解答
2、学者们喜欢用这样的语言来形容德国:这是一个奇妙的国家,它要么考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当它用思想来考问世界时,它是伟大的;当它用战争来拷打世界时,它是可恶的。哪些史事可以说明德国是在考问世界 ①17世纪,德国掀起欧洲启蒙运动②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诞生③20世纪初,爱因勘斯坦提出相对论...

安国市15262708760: 一个历史问题 -
释竖可谱: 1.铁器牛耕的出现,极大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井田制衰落,各国政治家相继变法,封建制度在各国的逐步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适应生产力的提高.3.各国争霸客观上刺激了生产力发展.

安国市15262708760: 一个历史问题基本上我觉得历史学着没什么用啊、、知道了 又能怎么样呢...历史就是历史啊..我们了解了.知道了..有什么用呢、、、别对我说以史... -
释竖可谱:[答案] 历史可以让人了解过去,让大家知道我们的国家过去是何等辉煌,而现在...还有历史里的人物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过去人的智慧是我们所想不到的.

安国市15262708760: 一个历史问题 -
释竖可谱: 日本改革成功因为日本天皇的改革的到了大多数贵族支持,再加上美国的入侵导致了日本贵族的忧虑,遂成功;戊戌变法位于光绪年间,光绪此人软弱无能,再加上慈禧等保守派的阻挠和袁世凯的背叛导致“戊戌变...

安国市15262708760: 一个历史问题
释竖可谱: 1,宋朝的局部统一,与少数民族政权和议以及元的大一统为科技发展提供相对和平的环境 2,宋元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3,宋元时期民族融合加强,与少数民族交流频繁,促进了科技发展 4,继承和发展了前代成就 5,各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安国市15262708760: 关于一个历史问题 -
释竖可谱: 人类对火的使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从来没有一项发明能像火影响那麽大,从夸父追日到普罗米修斯偷火,从“长明灯”到“拜火教”,从钻木燧石到火柴的产生,在人类文明前进的每一步,火的作用和影响都不容忽...

安国市15262708760: 一个历史问题
释竖可谱: 元代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创造了文明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安国市15262708760: 问一个历史问题,很急,, -
释竖可谱: 变法的根本原因是宋的财政危机 宋朝财政,主要来源仍是土地收入 在当时已经达到极限 把税收负担从农业转到工商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财政问题

安国市15262708760: 一个 历史问题
释竖可谱: 1 宗教神学世界观 2(1)意大利较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生的资产阶级迫切希望打破宗教神学世界观的束缚,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2)意大利较多的保留了古罗马,雅典文化. 3文艺复兴 核心思想: 4实质: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5(1)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2)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西方,特别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广泛使用,大大冲击西方神学教育. (3)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冲击

安国市15262708760: 想问一个历史问题
释竖可谱: 俗话说~钱钱钱命相连首先,朝鲜没被这些西方国家殖民过.它只是被日本殖民过,当然要算的话,咱们也能算个3/4强的殖民吧,谁让咱们是朝鲜的宗主国呢.然后,说回欧洲这帮老牌帝国主义,一言以蔽之,就是穷!再追究起来穷的原因,无...

安国市15262708760: 请教个历史问题 -
释竖可谱: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急风暴雨的方式荡涤着旧制度的污泥浊水,但它主要解决政权转移的问题,新制度由此出现,而新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又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决非一次革命能一蹴而就.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