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你的理解?

作者&投稿:屈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大家是怎么理解禅的,禅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禅是梵语“禅那”的略称,义译为静虑,是制心一处、思维观修之义。禅,也是“禅定”的略称。“禅定”一语是梵语“禅那”的略称“禅”和梵语“三摩地”意译(略译“三昧”)的“定”的梵汉结合而成。“禅”是汉语中的外来语。禅那和三摩地都是印度各宗教所通用的术语。禅定还有瑜珈、止观等异称。 由禅引申出来相关联的禅语是很多的,诸如:禅观、禅定、禅心、禅意、禅味、禅风、禅机、禅悟,以至禅诗、禅画,等等。 在印度,禅定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一种修行的方法,早在佛教成立之前即已盛行。佛陀立教,把“戒、定、慧”立为基本三学,是每个佛教徒必须修持的根本法门。佛教传入中国后,历代祖师和各个宗派,无不以禅定或禅观为其修行和立宗的根本。 关于禅,历代禅师和古今研究禅的学者有关论述很多。很多论述对现今修习者的心理建设,有直接或间接的感染力。 台湾耕云先生讲禅是“无念、无相、无住”。无念是心离好恶、取舍、憎爱,远离一切来自“前尘缘影”的分别想念,而非舍弃正念、正思维、无相,并不是否定外在一切事相,而是心不被外在的事物牵制。无住,是不让心停留在任何一个地方而产生执着,念起即觉,觉之即忘,活泼无染。 “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为禅。”“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禅宗六祖如是说。 从现代意义上来理解,禅是一种“冥想”,并用冥想的方法达到入定的境界。禅的内容,则是很难用言语文字表达的,必须亲身去体证。 对于没有修过禅的人,很难理解禅的内容,就像一个从未看过、吃过椰子的人,无论你如何形容椰子的颜色、形状、味道,他都无法领会,除非他亲自去品尝。 对于尚未进入禅门的人,禅是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说明的东西,也无法依靠语言文字的说明来了解它。但语言文字却能引导或指示初学者如何去亲自体验它。因为禅的经验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要靠自己品味

禅,本义为“向祖宗大力推荐非血统的帝位继承者”,组成词语有“封禅”、“禅让”等。“禅让”这一奇特的袭位制度实行于我国上古五帝时代(2337 BC-2110 BC)。禅又为古印度梵语的汉语译音词“禅那”的简称,具体说是巴利语 Jhāna 的音译,梵语 Dhyāna 的简称,汉语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原出自《奥义书》,为印度教术语,为“六支瑜伽”的第三支、“八支瑜伽”的第七支,是修习瑜伽的高级阶段。后为佛教所吸收,为“三无漏学”与“六度”之一,是佛教禅宗的一种修持方法。 【禅】 佛教"禅那"的简称,梵语的音译。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师禅与佛祖禅的区别。言思维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维研修为因,得以定心,故谓之思维修。言静虑者是依体立名。其禅那之体,寂静而具审虑之用者,故谓之静虑。静即定,虑即慧,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也就是佛家一般讲的参禅。虚灵宁静,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bing)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非肉身)即是"禅"。人生中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当心灵变得博大,空灵无物,犹如倒空了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静。人的心灵,若能如莲花与日月,超然平淡,无分别心、取舍心、爱憎心、得失心,便能获得快乐与祥和。水往低处流,云在天上飘,一切都自然和谐地发生,这就是平常心。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
  宁静的心,质朴无瑕,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1]
  禅的定义:禅那,汉译静虑,即于一所缘境系念寂静、正审思虑。
  禅那与禅定可视为同义词,但是两者的分别在于,禅那的范围窄而定的范围宽。禅那专指色界以上的四禅境界,而欲界诸定因智慧狭小,不能称为禅。《大智度论》卷28:“四禅亦名禅,亦名定,除四禅,诸余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为禅。”因为佛陀与其弟子多以四禅力证入涅盘,所以四禅又称根本定〈dhyana-maula〉。
  《六祖坛经·坐禅品第五》:“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禅定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谓外禅内定,就是禅定一如。对外,面对五欲六尘、世间生死诸相能不动心,就是禅;对内,心里面了无贪爱染著,就是定。参究禅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
  禅的意义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这叫作禅。
  《心经》中“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行深”,就是禅定、深定。观自在菩萨在禅定中发现,当五蕴皆空-也就是“无我”的时候,一切的烦恼与痛苦就解脱了,观自在菩萨就是在定中得到这个清净的大智慧而证得大自在成就。
  禅学,是佛教的一种思想,其大意是放弃用已有的知识、逻辑来解决问题。认为真正最为容易且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直接用源于自我内心的感悟来解决问题,寻回并证入自性。其理论认为这种方法不受任何知识、任何逻辑、任何常理所束缚,是真正源自于自我(你自己)的,所以也是最适合解决自我(你自己)的问题的。也就是说可以把禅理解为是一种最为简单也是最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下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清楚自己的每一个念头中所包含的贪、瞋、痴,当下就把它照破,所以,对外境不起攀缘染著,自内照而不昏沉无记是也。
  禅---梵文“禅那”的略称,意译为“静虑”、“思维修”、“弃恶”等。就是在生活中静静过滤碎片,修正错误的思维,抛弃恶念。佛教普遍采用的一种修习方法,源于婆罗门经典《奥义书》所讲的即:静坐调心、制御意志、超越喜忧以达到“梵”的境界。修禅,可,以静治烦,实现去恶从善、由痴而智、由染污到清净的转变。使修习者从心绪宁静到心身愉悦,进入心明清空的境界.
  禅的意义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这叫作禅。


[禅] 佛教"禅那"的简称,梵语的音译。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师禅与佛祖禅的区别。言思维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维研修为因,得以定心,故谓之思维修。言静虑者是依体立名。其禅那之体,寂静而具审虑之用者,故谓之静虑。静即定,虑即慧,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也就是佛家一般讲的参禅。虚灵宁静,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bing)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非肉身)即是"禅"。

——转贴自:《智能气功名词释义》

*******************************************************************************************************

凡是对佛教有研究的人都知道,这个题目严格说来是有问题的,因为禅是不能讲的。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为了把禅的境界介绍给大家,不得已,仍然要藉言语来说明。

现在的社会到处烦乱,物质生活奢侈浮华;但是,有不少人却感到生活空虚,精神焦虑,苦痛倍增。所以,这个能解决生命问题,提高生命境界的禅学,乃在世界各地,引起知识份子和社会人士的重视。

「禅」可以开拓我们的心灵,启发人们的智能,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世界。禅合乎真善美的条件;虽然不容易谈,可是要知道什么是禅,那我们就不能不尽力弄清楚。现在我分成三个部分来叙述,这三部分是禅的历史、禅的内容与禅的修法。

一.禅的历史 A

佛陀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经典浩瀚无涯,可是,这些无数的文字般若,与禅宗的起源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相传有一天,佛陀在灵山会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众,当时众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大迦叶微笑了一下,佛陀当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佛陀于是将法门付嘱大迦叶,禅宗就这样开始传承下来。

印度禅师代代相传,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到中国来,时值南朝梁武帝在位。梁武帝笃信佛法,曾经三次舍身同泰寺,布施天下僧众,造桥建庙,依常人眼光看,真是功德无量。当达摩祖师见梁武帝时,梁武帝问他说:『我所做的这些佛教事业有无功德?』

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

梁武帝被泼了一盆冷水,心想我如此辛劳,怎么会毫无功德?所以,他对达摩祖师的回答,并不满意。

其实,从深一层面来说,梁武帝所得的只是人天果报,应属福德,并非功德。在禅的立场看,达摩祖师所说,正是直心之言,但是却不得梁武帝的欣赏,因此,达摩乃转往嵩山少林寺面壁。

从这一段记载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禅的高妙,确实不能以一般的见解去论断的。像梁武帝的这种用心,只求为善得福,并不是禅宗的究竟目标,即使有所得,也是人天福报而已,在禅师的眼里,是与开悟的道无关。

神光慧可,河南人,少年精通世学,壮年在龙门香山出家,后入嵩山少林寺,拜谒达摩,要求开示,并请为入室弟子,达摩不准许,神光遂在门外伫候。时值风雪漫天,过了很久,雪深及腰。达摩见他确实真诚求法,允许入内。并问他:『汝究竟来此所求何事?』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乞师安心。』

达摩喝道:『将心拿来,吾为汝安!』

神光愕然地说:『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这时居然说道:『吾与汝安心竟!』

神光慧可豁然大悟。烦恼本空,罪业无体,识心寂灭,无妄想动念处,是即正觉,就是佛道。若能会心,佛性当下开显。

我们一般称达摩为中国禅宗始祖,而慧可就是二祖。

后来慧可传三租僧璨,僧璨传四祖道信,道信传五祖弘忍。

神秀博通三藏,为五祖弘忍座下的大弟子,讲经说法,教化四方,当时的人,莫不以其为五祖的传人。这时却从南方来了一个惠能,根性甚利,虽处南蛮犹獦獠之地,求法热忱,并不落人之后。

当他见到五祖时,五祖曾试探他说:『南方人没有佛性。』

当时惠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

五祖经他这一反驳,知道这人是顿根种姓,非常人所及。为了考验他的心志,就要他到柴房舂米,暂避众人耳目。

后来,五祖令众人各举一偈,以为传法的依据,若是见性,即得衣钵,成为五祖传人。这时大众都以为衣钵非神秀莫属,所以没有人敢与他竞争。

当时,神秀日夜思量,终于提出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一偈子,五祖认为虽然不错,但却仍未能见性。所以衣钵没有传给他。

惠能在柴房里得悉此事,心想我也来呈一偈如何?遂央人替他把偈语题在墙上。这偈语是这样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见了,知道惠能已经见性。为恐其招忌,乃着人将偈拭去。然后到柴房敲门。问道:『米熟了没有?』

惠能答曰:『早就熟了,只等着筛耳。』

五祖遂又在门上敲了三下,惠能会意,乃在半夜三更,到五祖座下,请他开示。

五祖传授他《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顿然大悟。五祖遂将衣钵传他,并命他南行,以待时机。五祖送到江边说:『我操船送你。』

惠能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遂自行到南方弘化,终成为震烁古今的六祖。

从这些历史记载,可知禅的风格确是相当独特的,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实是得其真机。但是由于禅门宗旨,并非人人能解,所以也常受人曲解。然而禅的机锋教化,都是明心见性之方,全是依人的本性而予以揭露。他的原则是建立在「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道理上。所以进一步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有多少人能把握这一层的意义?梁武帝的希求人天福报,不就是典型的一例吗?至于今天谁才能直探禅门本源?这就要靠众生求法的宏愿和实践了!

*******************************************************************************************************
中国禅和老庄

胡适曾说:“中国禅并不来自于印度的瑜珈或禅那,相反的,却是对瑜珈或禅那的一种革命。”铃木大拙曾说:“像今天我们所谓的禅,在印度是没有的。”他认为中国人把禅解作顿悟,是一种创见,也足证中国人不愿囫囵吞枣似的吸收印度佛学,他说:“中国人的那种富有实践精神的想像力,创造了禅,使他们在宗救的情感上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禅宗的形成最早是受到大乘佛学的推动,由于大乘佛学的推动使老庄的透彻见解,以禅的方式上获得了复兴和发展。Thomas Merton 曾说:“唐代的禅师才是真正继承了庄子思想影响的人。” 可以说,禅师们最根本的悟力是和老庄的见地一致的,道德经的第一、二两章便说出了禅的形而上基础。至于禅和庄子的关系,铃木大拙分析得非常清楚,他说:“禅师的最明显的特质是在于强调内心的自证。这种自证,和庄子的坐忘,心斋和朝彻是如出一辙的。”

“坐忘”两字的原意,可以说是坐于忘,或沉入于忘的境界。这个忘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忘己和忘物。下面是庄子描写有关坐忘的故事:有一次,颜回告诉孔子说他的功夫大有进步,已忘了仁义,孔子认为他还不够深刻。过了几天,他告诉孔子说他已忘了礼乐,孔子仍然没有加以赞许。再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告诉孔子说他已“坐忘”了。这境界连孔子也有所不知,反问颜回,颜回解释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开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心斋”见于庄子人间世中孔子和颜回的一段对话,据说颜回有一次要到卫国去游说,孔子浇了他一盆冷水,认为他还没有做到纯一不乱的境界,如果贸然去谏,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于是颜回便向孔子请教方法,孔子告诉他要“心斋”说:“一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心。”

“朝彻”是道家修练的一种境界,庄子曾描写过一段有关朝彻的故事。有一次,有人问女偊,为什么他年纪那么大了,但容貌还是嫩得像小孩一样,女偊告诉他这是得了道的功效。那人又问女偊:他是否可以学道呢?女偊坦白的说他不是学道的材料;接着便把自己教学生卜梁倚的经过告诉他说:“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我们不能否认禅师们都是佛家,但他们对于老庄思想的偏爱,却影响了他们在佛学中选取了那些和老庄相似的旨趣,而作特殊的发展。

禅是对万物的参透,一种彻底的理解。拿道家的悟道做比喻,悟了以后,知道万事万物自有它存在及运作的道理,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去改变,所以不用强作解人,自寻烦恼,随波逐流可也。但是,了悟前后的自然,是截然不同的。菜根谭里说的:人品做到极处,无有它异,只是木然。这个“然”字用得好。返朴归真以后的木然,到底只是像那么回事,而不是真是那么回事。如果说,只是“木头”,那又何“悟”之有呢?而禅宗所言万法皆空,这空字也绝非虚无,犹如道的不可见却又无处不在,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色即是万物,这空也是万物。肉眼所见,肉身所感,从道眼,佛眼,空眼来看,都不过是大道里的微尘。

禅是突然的领悟,对一切的释怀、顺其自然,虚无。
语言无法表达清楚,但可以指引一个方向。

禅,“衣单”是也,所谓佛家窥天道,看人世沧桑变化的一种形式,其实,只是逃避现实,以“衣单”作苦罢了。
西西,随便写写~~~~~`

推眼镜 咳咳 推荐你看王朔的那本 我的千岁寒 经典 呵呵


你对“悟”和“禅”是怎样的见解?
也有些高僧在晚年的时候,因为走到了修炼的终点,最后达到了一种“顿悟”的状态,心理一下升华到超出人类很多的高度,这种状态基本上就可以说是得道了。禅由于每个人对人生的理解不同,所以对同一件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本人对“禅”的理解是:禅就是人们在人生中发现的人生道理...

禅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禅宗强调内心的平静和专注,通过冥想和坐禅来达到一种心灵的宁静。这种静谧的状态能够让人沉淀内心,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发现内心深处的智慧。同时,禅宗也强调思考和内省,通过观察内心来理解世界,提升思维能力和智慧。禅的生活方式还体现在对生活的关注和热爱。禅者注重修身养性,将生活视为修行的一部分...

“禅”是什么意思?“禅心”是什么意思?
一、禅的意思为: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经过古代先民开发,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并存在于各种教派。先秦时期就有关于此种行为的记载,但是未有固定称呼。直至印度词汇jana传入,汉语音译为“禅那”,后世便以“禅”字称谓此类行为。二、禅心的意思为:禅心是佛教术语,是指清...

禅的含义是什么 ?
对于没有修过禅的人,很难理解禅的内容,就像一个从未看过、吃过椰子的人,无论你如何形容椰子的颜色、形状、味道,他都无法领会,除非他亲自去品尝。对于尚未进入禅门的人,禅是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说明的东西,也无法依靠语言文字的说明来了解它。但语言文字却能引导或指示初学者如何去亲自体验它。因为...

大家是怎么理解禅的,禅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实在惠能大师他是听《金刚经》开悟,所以他解释这个禅定,还是依《金刚经》来的。佛在《金刚经》里头有两句话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禅,如如不动就是定。由此可知,修禅定不是天天在面壁打坐,面壁打坐那是里面的一种,其实行住坐卧所有一切活动,只要你外不着相,内不动心...

什么是禅?要怎么理解禅?
天书就是没有文字的书,一切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天书,或者说,客观存在就是天书,而主观存在也是天书,梦境不是客观存在,它也是天书。天书在哪里呢?天书就在你的眼睛里、耳朵里、鼻子里、舌头里、身体里、意识里、大千世界里。所以,禅是最深奥、最博大、最深邃、最易得、最普遍的书。学禅悟禅实际上...

善,缘,静,莲,禅,和这几个字意义,
2、缘:它表示关系、联系的意思,表达了万事万物之间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没有任何事物是独立存在的。缘字的解释包括缘起、缘生和缘灭三个方面,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佛教对世界的看法。3、静:是一种智慧,就是要你理智的去面对自己和生活!静也是一语棒喝,每个...

什么是禅啊?修禅有什么好处?
为什么要修禅 很多人说修禅即为吃斋念佛,济公还佛祖心中留,酒肉穿肠过呢,没有多大可信度是虚无荒谬的。禅是一种既面对现实又超越现实,出世入世的逻辑。禅即是一种境界,一种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禅的感悟,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其酸甜苦辣只有自己品尝后才能真知道其味,不管别人怎么形容比划也...

什么是禅,什么是定?禅定又如何理解
什么是禅?其实禅就是心,这是我修佛的一个理解吧,我也不知道对不对。禅就是让你来了修心的,让你知道心是无所不能的,你想要让心平稳下来就通过禅来平定自己的内心。禅宗有很多公案,都是让你来悟心的。所以我认为禅就是修心。什么是定?当你的心平稳下来,能够稳定的时候就是。而禅说白...

禅的生命意义该如何理解?
禅只是一种知觉的反映,是智慧在思虑后的表现,是一种境界,也是方法,任何把禅当作一种思维方法的人都走入了形式主义的误区。禅的境界突出了知觉的主动性,也就是认识自己的“心”。当遇到各种烦恼和痛苦时首先认识自己的位置,寻找问题的由来,然后发现本没有问题,疑问在心,心的混乱是行为混乱的本源...

施甸县17271072662: 禅是什么意思? -
坚竿桂枝: [禅] 佛教“禅那”的简称,梵语的音译.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师禅与佛祖禅的区别.言思维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维研修为因,得以定心,故谓之思维修...

施甸县17271072662: 对于禅是什么,你的看法是? -
坚竿桂枝: 佛教"禅那"的简称,梵语的音译.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师禅与佛祖禅的区别.言思维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维研修为因,得以定心,故谓之思维修.言...

施甸县17271072662: 禅字的含义? -
坚竿桂枝: : 禅的意思就是不着相,用现代话来说,不受外境的诱惑这个叫禅;定是不动心,心里面常常保持清净,不起分别、不起烦恼、不起执着,这就是定.佛在《金刚经》里头有两句话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禅,如如不动就是定.由此可知,修禅定不是天天在面壁打坐,面壁打坐那是里面的一种,其实行住坐卧所有一切活动,只要你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你就是禅定.修定、修慧!不像凡夫一看到这个就被吸住,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这动了心,禅定就没有了.禅定那是真正的享受,定慧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

施甸县17271072662: 大家是怎么理解禅的,禅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
坚竿桂枝: 外不着相即为禅,内部动心即为定.“禅定”就是“外不着想,内不动心”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上说:'什么叫禅?什么叫定?外不着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他的话是从《金刚经》上来的.《金刚经》上,世尊教导须菩提尊者,...

施甸县17271072662: 什么叫禅? -
坚竿桂枝: 禅是修行,也是生活 何谓禅? 佛教常常鼓励人要参禅,其实「禅」并非佛教所专有,禅是每一个人的心.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心,当然也就应该每一个人都有「禅」.「何谓禅」?有四点说明: 第一、搬柴运水是禅:禅不是「眼观鼻,鼻观心...

施甸县17271072662: 什么是禅?? -
坚竿桂枝: 禅,乃天书之意,天书没有文字,必须心领神会方明其意,一旦说破,或述著文字,禅意尽失,此乃非此,彼乃非彼,此老王不是彼老王,今日雪峰已不是昨日雪峰,所以,只能当下心领神会,过期失效.天书就是没有文字的书,一切的事物...

施甸县17271072662: 禅是什么? -
坚竿桂枝: 禅究竟是什么?通俗地说,禅是法界的实相,是生命的共相、原态和不二法门的体现,也就是法的现量.佛法有“比量”和“现量”.所谓“比量”,是理性的认知,是可以用逻辑的方法来理解的.“现量”则是绝虑忘缘、冷暖自知的法的亲...

施甸县17271072662: 请问诸位何为禅 -
坚竿桂枝: 首先我想告诉你的,禅不即是知识,知识并不离开禅;禅不即是宗教,宗教的功效,可以从禅而获得;禅不是哲学,哲学却无法超越禅的领域;禅不是科学,科学重实际、重经验的精神,亦正是禅的要求.所以请你不要以好奇的心理来探索禅的...

施甸县17271072662: 什么是禅?它是用内心的平和与智慧,去缔造生命的质量与方向,规范与积极,是对生命的呵护与亲切,理解并觉悟.
坚竿桂枝: 禅 是一种内心的觉悟 正如我佛之大觉 然也有分异 禅者心自在 禅者身轻松 得大智大觉

施甸县17271072662: 禅字有几种含义? -
坚竿桂枝: 禅是梵语“禅那”的略称,义译为静虑,是制心一处、思维观修之义.禅,也是“禅定”的略称.“禅定”一语是梵语“禅那”的略称“禅”和梵语“三摩地”意译(略译“三昧”)的“定”的梵汉结合而成.“禅”是汉语中的外来语.禅那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