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人是什么>的教案

作者&投稿:壹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急需<人是什么>的教案~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语文 >> 文章中心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 《人是什么》精品教案设计1
  【字体:小 大】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人是什么》精品教案设计1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75 更新时间:2005-4-22
  人是什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心内容;
  2、深入探究,质疑思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意义,加强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
  深入探究,质疑思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师生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预习:自读课文,积累下列词语:
  伫立 挑剔 伉俪 慰藉 暮霭
  风烛残年(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
  风雨不蚀 多愁善感(经常发愁和伤感。形容人思想空虚,感情脆弱。)
  完成课后第一大题;并划分全文结构。
  (目的意义:整体把握全文,做好名言摘抄)
  一、学生交流《人生的境界》读书笔记,由此思考人生的意义。
  二、解题:标题“人是什么”,好像是要给“人”下定义,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
  三、解决课后第一大题
  爱因斯坦: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为社会所支配,人是社会的。/人可以通过自我努力,使自己坚强起来。/做一件合理的事情,生活就有奇异的光彩。
  评论:这个回答明确而又质朴,能为我们欣然接受。/这个回答使人自强不息。/爱因斯坦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日月。

  雨果:生命是短暂的。 评论:非常忧郁,特别暗淡,充满悲观主义色彩。

  歌德: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评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

  康德:人是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评论:康德的回答是他一生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辛勤耕耘的总结。

  孔子:生无所息。
  评论:不妨赋予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新时代的人应该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生无所息。
  讨论: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在谈论“人是什么”这一问题时的态度有什么区别?
  雨果、加缪两人的观点是忧郁、悲观、消极的。而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等人的观点是积极乐观的。
  讨论:作者说这些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个一致性体现在哪里?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停下来。
  四、划分全文结构
  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心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
  这一部分实质上就是把握现时,后一部分进一步向过去与未来展开,实质上就是向人的心理活动方面展开,可以更好地理解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在于把握现时,不断工作。
  对前一部分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领会前后的联系:为什么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工作,他们不畏劳苦的动力从何而来?这样一问,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也可以这样理解,前一部分是引用名人格言说明人生的意义;后一部分是阐述自己的观点,人应该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应该是什么。或:第二部分是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用过去、现时、未来的思路阐述“人是什么”,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
  作者将人生划分为以往、现时和未来三个部分,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作者对三个组成部分一一展开论述。
  学生划分出这三个部分。
  思考讨论:
  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第一,回忆给人慰藉和快乐;第二,回忆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第三,即使回忆痛苦的往事也是甜美的忧郁,能给人最高的美学享受;第四,回忆又是许多文艺作品创造心理动机之一,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一大内容,这样的作品能够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第五,追忆往事可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愿望的实现。
  对未来的憧憬,即希望、理想和追求,支配着人类的一切活动,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不断的追求,使人感到真正幸福和满足。
  对现时的把握,就是要珍惜并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努力工作。把握现时是实现希望的前提和保证。
  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对未来的憧憬,三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则不成其为人。回忆固然有其意义,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对未来的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五、重点语句的理解(质疑思辨)
  1、“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一段话中,爱因斯坦究竟认为“人是什么”呢?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爱因斯坦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完全为社会所支配。
  2、雨果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用我们的话来说,人都是要死的,生命或长或短,都是暂时的。雨果是在悲叹生命的短暂。
  3、“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这“另一种调子”是什么样的?
  加缪论及西西弗斯,情调是悲观的,无可奈何的;歌德论及西西弗斯,却是为自己能像西西弗斯那样劳碌一生而感到满意、自豪。
  4、“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征候,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但是,这样一种状态就像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一样,是与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便是死亡。“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样一种状态就等于死亡。“达到了(绝对)满意”,就是自满,停顿下来不再前进,什么事也不想做了,“一切动机都已停止”了。正面的意思就是,一件事做好了,就要再干一件事,“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5、“圆明园的秋天里的春天”是什么意思?
  圆明园是废墟,所以把它的春天,说成“秋天里的春天”,这个“秋天”并非自然的季节,而指废墟的景观。
  6、为什么说“‘现时’的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在物理学中不可能出现?
  在物理学中,时间不断推移,“现时”的任何一个瞬间马上就成为“过去”了,可以说无所谓“现时”。人们把眼前一段时间称为“现在”,只是人们的一种观念,所以说这种“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
  7、作者把现时看成1,对未来的憧憬看成是0,是为了说明什么?
  要说明只有把握现时,努力工作,才能实现理想。理想越是远大,工作越是努力,数值越是巨大。这是要说明憧憬未来与把握现时要紧紧结合起来,既要有远大志向,又要努力工作。
  8、为什么说“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探究学习:对往事的回忆一方面是对历史的总结和借鉴,有利于让人看清现时,意识到当前的处境,才能更好地把握现时,展望未来;另一方面,通过回忆过去的美好,可以用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人们更好地认清和把握现时。对未来的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有对理想的追求才能激励人更好地把握现时,努力奋斗。反之,如果失去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反照现时的镜子,就难以看清当前的处境;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就没有了努力奋斗的动力,当然就难以把握现时了。
  9、作者为什么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
  往事——现时——未来,是生命的进行曲。人是有思维的,追忆往事、憧憬未来,是生命思考的两个方面,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思考,决定着怎样把握现时。所以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可以从生命的过程上去阐明问题,可以从想和做的结合上阐明问题,可以把前人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阐述得更加深入,可以结合时代的要求阐明我们应该怎样憧憬未来,把握现时,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补充:
  1.本文一开头就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三段话。这些引语表明了爱因斯坦怎样的观点?为什么说这是“有关‘人是什么’的质朴见解”?
  探究学习:爱因斯坦的观点是,人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社会始终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一见解之所以“质朴”,是因为从最基本的层次上解释了“人”的哲学意义,即人是社会的,离开了社会就没有人的意义。
  2.文章在引述了歌德同爱克曼交谈时的一段话后说:“——读者,这就是人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探究学习:歌德的那段话的中心意思是,自己的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就像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但是对自己一生所经历的路程并不挑剔,无可抱怨。然后作者说“这就是人哪!”意思是告诉读者,这就是歌德对于“人是什么”的回答,这就是“人”的人生意义。
  3.“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致的见解”指什么?
  探究学习:西方哲学家康德认为: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歌德说自己的一生只是辛苦地工作,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东方哲学家孔子说“生无所息”。可见,无论东方哲学家还是西方哲学家,他们都一致认为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停下来。
  4.“在我们……时代,不妨把‘生无所息’这句格言赋予崭新的含义。”这里所说的“崭新的含义”应是什么?
  探究学习:为我们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只要还活着,就应该奋斗不已。
  5.为什么说“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探究学习:对往事的回忆一方面是对历史的总结和借鉴,有利于让人看清现时,意识到当前的处境,才能更好地把握现时,展望未来;另一方面,通过回忆过去的美好,可以用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人们更好地认清和把握现时。对未来的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有对理想的追求才能激励人更好地把握现时,努力奋斗。反之,如果失去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反照现时的镜子,就难以看清当前的处境;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就没有了努力奋斗的动力,当然就难以把握现时了。

  教后记:
  1、划分层次应该利用好课文前面框题里的提示,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快明白前后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了。
  2、对第一部分的理解可以结合课后第一大题的解决同时进行。板书设计为:
  爱因斯坦:人是社会的

  雨果:人生是短暂的————共同点:
  加谬:人生是辛苦的————忧郁、悲观

  歌德:人生辛苦但无怨
  康德:人生是不断的创造——共同点:人生=不断的工作、创造
  孔子:生无所息
  这是第一部分的板书设计。
  3、第二部分
  抓住文章的关键性标志性的句子。如“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至于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本质上也是幻想,也是梦”,“再让我们来谈谈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对现实的把握吧”等,就可以很容易的分清楚三部分的层次了。
  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这三个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作者倾向于哪个阶段?
  作者倾向于“把握现实”。
  那么,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与把握现实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去思考。
  对往事的回忆对把握现实的意义:得到快乐,增强信心,瞻望未来,弥补不足。
  憧憬未来对把握现实的意义:给人希望、信心、动机。
  最后,引导学生齐读课文最后四段,明确作者的最终观点:只有珍惜、牢牢的把握现实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呼吁人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
  第二部分板书设计:
  回忆往事

  得到快乐,增强信心,瞻望未来,弥补不足

  把握现实         把握现实,献身中华

  给人希望、信心、动力

  憧憬未来
  4、练习设计:
  做一个摘抄工作,摘抄人生格言警句。


  文章录入:杨立新 责任编辑:杨立新


  上一篇文章: 《人生的境界》精品教案设计2

  下一篇文章: 《人是什么》精品教案设计2


  相关文章

  《百年孤独(节选)》精品教案

  《等待戈多(节选)》精品教案

  《墙上的斑点》精品教案设计

  《墙上的斑点》精品教案设计

  《变形记》精品教案设计4

  《变形记》精品教案设计1

  《变形记》精品教案设计2

  《变形记》精品教案设计3

  《阿Q正传》精品教案设计1

  《阿Q正传 》精品教案设计2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我爱语文 我爱语文版权所有 站长:杨立新 刘少龙

《人是什么?》 赵鑫珊
爱因斯坦在晚年曾作过如下一段自白:
一个人很难知道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什么是有意义的,当然也就不应当以此去打扰别人。鱼对于它终生都在其中游泳的水又知道些什么呢?
但是,爱因斯坦毕竟从某个侧面作出了较明确的回答:
苦和甜来自外界,坚强则来自内心,来自一个人的自我努力。
二十多年来,这个教人自强不息的回答总是像伫立在夜雾茫茫的大海上的一座灯塔,若隐若现,时明时暗,照着我的人生航程。在其他许多地方,爱因斯坦则用非常明确的语言和结论回答了“人是什么”这个万古恒新的问题:
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和信仰都是通过别人所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个人之所以成其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我想,爱因斯坦这段有关“人是什么”的质朴见解,是能为我们欣然接受的。
不同的人,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迥然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答案。比如,19世纪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回答有时候就非常忧郁,特别暗淡。雨果说:我们都是罪人;我们都被判了死刑,但是都有一个不定期的缓刑期;我们只有一个短暂的期间,然后我们所呆的这块地方就不再会有我们了。
后来,雨果这个充满悲观主义色彩的回答,竟有意无意地成了20世纪40年代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的先声之一、因为加缪也把人看成是古希腊神话中终生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要永远推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块靠近山顶时又滚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息。
然而,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因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1824年1月27日,风烛残年的歌德在同爱克曼交谈的时候,回顾了自己的一生:
人们通常把我看成是一个最幸运的人,我自己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对我这一生所经历的路程也并不挑剔。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我可以说,我活了七十五岁,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真正舒服的生活。就好像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我的年表将是这番话的清楚说明。
——读者,这就是人哪!
回答“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康德哲学体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晚年,他甚至断言,全部哲学事业都可以归结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75岁的时候,康德不是用话语而是用他一生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用他在哲学这块精神园地上辛勤的耕耘作出了如下的回答:人是借助于令人惊异的能力——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征候,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但是,这样一种状态就像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一样,是与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在康德看来,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爱因斯坦逝世前不久,他对友人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
的确,爱因斯坦一生之所以能朝气蓬勃,光霁日明,都是因为他总是在做一件件合理的事情。对于他,生与死的区别仅仅在于是不是在研究物理学问题,是不是在思索大自然的统一结构,是不是在不断地接近“他”,即接近斯宾诺莎的上帝——自然。
歌德、康德和爱因斯坦像西西弗斯那样劳碌一生,自然使我想起了孔子同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日:“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
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的确给了我极深刻的印象。在我们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的时代,不妨赋予“生无所息”这句格言以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
我想,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
人到中年,多半就是这样考虑的。18岁的青年,大概只有憧憬;80岁的老人,多半只剩回忆;至于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往往就来回摆动在憧憬和回忆之间。但是,不管是谁,对眼前现时的把握,都应该是重点;作为整体的第二个组成部分,作为中间环节,它的比重应该占百分之九十五。
“人生思幼日。”谁没有童梦重温的经历?那放学回家,进屋叫一声“妈”的少年时光;那圆明园的秋天里的春天,林间小道上的幽会和散步,穿过茫茫的夜色,情人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
在一些触景生情的场合,往事历历,那风雨不蚀的记忆,实在是人性一种根深蒂固的表现,那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心理冲力,就像春天来了,种子破土发芽不可抗拒一样。
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他就会从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得到某种难以言传的慰藉和快乐;这快乐恐怕不下于历史学家和地质学家追溯某个王朝的兴衰史和自然界的演化史所得到的乐趣。因为这些科学家崇奉这样一句格言:“使已死的东西复活,其愉快不下于创造。”况且,“使已死的东西复活”还有另一层更重大的意义:串起记忆中那早巳散落的明珠,是为了借助于昔日这面反射镜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说也不信,生活中的痛苦(只要这种痛苦是真挚的,善良的),一俟到了回忆中,往往也会觉得它有淡淡的甜美,化成深沉的诗。普希金写道:“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这就像枯藤、老树、昏鸦这些令人伤感的对象一经成了诗歌和绘画的题材,往往就会给人以最高的美学享受。——我把这种最高的美学享受称之为甜美的忧郁或忧郁的甜美。
肖邦的19首夜曲为什么能牵动你的心,勾你的魂?就是因为这位多愁善感的“钢琴诗人”用旋律和音响造出了“甜美的忧郁”这种诗境。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两句诗,何以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它在你心中造出了“甜美的忧郁”这种境界。回忆无疑是许多杰出文学艺术作品的创造心理动机之一,同时也构成了它们的一大内容。可以说,没有回忆,文学艺术就会失去光彩,干瘪得不成样子。 一首曲子往往会令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能勾起人们对往事的追忆。美国电影《翠堤春晓》插曲《当我们还年轻》最具有这种功能。因为它的词曲本身就充满了回忆。出自回忆,勾起回忆:
当我们还年轻,在美妙的五月早晨,你曾说,你爱我,当我们还年轻。你曾说,你爱我,啊!我们心心相印,我们欢笑,我们哭叫,然后分手时刻来到,别忘了,你爱我,当我们还年轻。
谁没有青春时代?谁没有往日的爱情?当你满头白发,站在落日的斜晖中,突然听到从远处深秋的树林里飘来了这首歌曲,你怎能抗拒它的感情力量?你怎能抗拒回忆?有感情的人怎能抗拒感情?有回忆的人怎能抗拒回忆?没有回忆的人是残缺的人,干巴巴的人;人类和个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的。人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以智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有利于瞻望未来。回忆就是个人的历史意识活动。没有这种活动的人,甚至无法欣赏许多文学艺术作品,更谈不上去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比如,有些成年人居然这样评价《城南旧事》这部影片:“小孩片,没劲!”说这种话的人,自己就是一个孩子。因为孩子是不会有多少回忆的。唐诗宋词的创作心理背景之一,也是对往事的追忆: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追忆往事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它们的功用往往是用幻想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弗洛伊德说,夜梦是愿望的满足;白日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诗歌创作和梦(夜梦和白日梦)往往是一回事。唐诗宋词不乏写梦之作。苏东坡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最能说明弗洛伊德学说的这一论点: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这首写尽生离死别的伉俪之情的词作,从诗人创作动机到内容,都是梦和诗的交织(诗人原是醒着做梦的人)。由此可见,对往事的追忆,在人性中是多么根深蒂固!
至于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本质上也是幻想,也是梦。
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说得好:上天赐给人两样东西——希望和梦——来减轻他的苦难遭遇。
没有希望的人,就是绝望的人,就是死气沉沉、没有生气的人。人一天也不能没有希望。它在人性中所扎下的根,比回忆往事更深、更牢。它是精神的细胞,是精神的白血球和红血球;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老人中,也有不乏充满希望的人。这是一些真正的人,永不衰老的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贝多芬就是在满脑子的创作计划中溘然长逝的。(他说他准备再写出几部大作品,然后就像一个老小孩那样同尘世告别。)
1945年4月,爱因斯坦以荣誉退职教授的名义退休了。在他退休前几个月,他同斯特恩教授进行过一次诚挚的谈话。爱因斯坦说,他正在苦心推敲相对论的某些变化,他的退休决不会中断这项工作。对此,施特恩发表评论说:“退休并不意味着爱因斯坦已经放弃了今后的一切科学活动,一个公务人员可以退休,一个有才智的人却不会退休。”
我想,这就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真正含义。这种精神对于我们这个面向升起的太阳走向中兴的民族自然也是倍感亲切的。
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
18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兼文学家莱辛说过,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这是爱因斯坦最喜欢引用的一句格言,他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从中得到力量,得到慰藉。
的确,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不断地追求,是追求的过程。充满希望的旅行(过程),要比到达目的地好。
我以为,这是支配人类一切活动的一条最根本的心理学原理。
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毕加索也是这样一位大艺术家。他在60岁学习版画技术,70岁学陶工,他那永不衰竭的追求艺术美的热情令人叹服。他说:“永远不会有这么一天……可以说‘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明天是星期天’。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你永远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
再让我们来谈谈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对现实的把握吧!
“现实”是什么?
现代西方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和操作主义物理学家都思索过这个问题。爱因斯坦也为这个问题伤透了脑筋。爱因斯坦认为,“现实”的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是同过去和将来在本质上都不同的东西,然而这种重大的差别在物理学中并不出现,也不可能出现。这种经验不能为科学所掌握,对他来说,似乎是一件痛苦但又无可奈何的事。
对我们这些不是物理学家的人来说,自然没有必要去为“现实”的物理意义而坐立不安。我们只满足于对“现实”作日常经验的理解:“现实”的经验是每人所专有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现实”,每个人对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持有不同的态度。
至于笔者,则把现实(当前)看成是小学算术课本上的1,对未来的憧憬则看成是0。每个小学生都懂得:0的位置是很重要的。0只有在1的后面(而不是在1的前面)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和分量。1后面的0越多值越大。若用日常语言来说,就是:伟大志向造就伟大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现实为必要的前提!
只有珍惜、牢牢地把握现实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否则,就会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
可是,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实。把握不了现实的人是一个不成其为人的人,是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会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零地漫无目的地乱舞。
至于回忆和希望的关系,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啊,人啊,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
================================

直接贴上来了,希望对你有帮助!O(∩_∩)O~

内容简介
  由作者开创的我国本土的心理治疗技术——意象对话心理疗法,在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界传播广泛、影响很大,奠定了作者作为我国心理学领军人物的显著地位。   作者积十年时间写就了这部探索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专著,从心理学途径深入人性,力图由此了解人类所有心理活动的根源,这一具有哲学高度的命题决定了此书是采用各种不同方法,力求得到关于人性各侧面的知识,并以此作为线索,引导拼出一个完整的人性图像。本书要解决的问题很清楚就是“人是什么”。   书中对人格心理学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主要研究了人的不同认知形式问题、需要的层次问题、“自我”的结构问题、人格的层次问题等。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如人的认知有三种不同的形式:逻辑思维、用形象化的完形去认知,以及用领悟的方式去认知。对人类需要进行新的总结,提出人类需要可以分层次并按照原发和整合的方法分类。提出自我是认知的产物,人有三种认知就有三种自我,而人格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这些思想对心理学原有的人格思想有一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创新性价值。全书文笔流畅,通俗易懂,适宜心理学研究者和对人文问题有兴趣的一般读者。


急需<人是什么>的教案
意思是告诉读者,这就是歌德对于“人是什么”的回答,这就是“人”的人生意义。 3.“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致的见解”指什么? 探究学习:西方哲学家康德认为: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歌德说自己的一生只是辛苦地工作,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

基督教认为人从根本上是什么
基督教认为人从根本上具备神的形象和神的子孙的身份特点。下面详细介绍这种理解。基督教认为每个人都是按照神的形象塑造的,体现了神的智慧、爱心和创造力。从圣经中可以理解到,上帝是按照自己的面貌创造人类,因此人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神的神圣特质。人是思想、感情、智慧的结晶,这种精神特质是人类超越...

人到底需不需要宗教?
孩童、成功人士以及幸福的人通常不需要宗教的慰藉。只有当人们面临生活的挑战,内心遭受折磨,无法找到解脱之道时,他们才会寻求宗教的安慰。在这种时刻,他们才能体会到上帝的仁慈与爱,感受到他的光辉。他们向神倾诉自己的苦楚,并听从神的指引,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快乐,变得更加坚强。有人误以为基督教...

一等人不用教 二等人用言教 三等人用棍教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同的人才在学习方面的表现。真正的人才也就是所谓的一等人,他们不用其他人耗费太多的力气去教授知识和技能。而是会自己找机会学习,自学才是他们最大的优势。二等人说的就是普通人,普通人学习需要一个老师,需要有人用书本用言语去为他们讲解不懂的地方。三等人说的是性子顽劣不...

犹太人的信仰是什么教
犹太人信仰的是犹太教。犹太人的信仰是犹太教,犹太教最重要的教义在于只有一位神,也就是指无形并且永恒的上帝。他愿所有的人,行公义,好怜悯,因为上帝按照他的形象造人,所以人都应该有尊严且受到尊敬地对待。犹太教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中最早而且最古老的宗教,也是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犹太...

印度的绝大多数人是信仰什么教的?
印度教是印度的国教,在南亚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以及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的印度裔人群也有众多信徒。它拥有10.5亿信徒(1993年统计数),仅次于拥有15亿信徒的基督教、11亿信徒的伊斯兰教,大于拥有3亿信徒的佛教。

人需要有什么样的信仰?具体的?虚幻的?宗教的?科学的? 你信仰什么?
儒教与基督教都主张要爱人,但爱的内容和范围不同。儒教的爱有亲属之爱、朋友之爱、夫妻之爱等等。基督教的爱无阶级无范围,即博爱。耶稣至死还在宽恕杀死自己的人。儒教与佛教一样,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儒教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等等思想,给社会各等级之间划出了严格的界限。...

信基督教的人都是什么人
最后,基督教信仰者通常具有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然而,这只是一个概括性的描述,并不能代表所有基督教的信仰者。每个人的信仰历程和信仰体验都不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宗教信仰是个人的选择和决定,不应该被视...

...信什么教,还是没有信仰?一般的玉皇大帝,王母,观音,是什么教...
玉帝是道教所崇奉的天帝 王母貌似起源上古中国的神话,把她推为玉帝的老婆那是民间信仰的事,道教里她可没那么高级 观音是佛教的菩萨,发大心愿解救一切苦厄 信仰不一定就是宗教,马列主义、拜金主义都是信仰,现在中国人的价值观比较混乱,这是一个拥有很多选择的自由而又多元文化冲击的社会,很难说是...

三教九流指的是什么意思?
“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是: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 2. (佛光教科书) 第十册宗教概说(1-20) 第十五课 佛教对三教九流的看法 儒、释、道并称为三教的说法,由来已久。释教即指佛教,为...

巴楚县17035041020: 四川教学好还是云南教学好
资媚怡蒙: 根据我所了解到的情况是:川滇两省都是使用"人教版教材",但是两省的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上会有所差异,而且考题也有所不同~以高考为例:四川使用自主命题云南则使用全国卷.所以,通过诸如此类的比较~我大致可以认为----两省的教育教学是不一样的.

巴楚县17035041020: 衡阳市耒阳市语文二年级上册用的是那个出版社的教科书 -
资媚怡蒙: 人教版的啊

巴楚县17035041020: 2012初一下册语文作文可能是什么 人教版 -
资媚怡蒙: 你是不可能知道会出什么的,他什么都会可能出,只有自己多阅读也谢文章、书或者作文,这样才能以防万一.只有平时学扎实,考试才能考好.

巴楚县17035041020: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基础训练49到56页答案
资媚怡蒙: 找 jcxl.daxiang.cn 注册一个号 验证码为DX00101010701找七年级数学答案 需要找的题在第几单元就下在第几单元 下载很快只需一秒 !就可以打开看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