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有嘛叫法!

作者&投稿:奚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中国对不同年龄段男人的叫法!~

最佳答案
孩提是指二三岁之间,还在襁褓里的幼儿。也写成“孩抱”。《孟子·尽心上》中有“孩提之童”。
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口是指十岁以下。《淮南子·汜论训》中有“古之伐国,不杀黄口”。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陶渊明《荣木诗亭》“总角闻道,百首无戍”。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杜甫《赠别》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大戴礼记》中有“束发而就大学”。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夹住,表示已经成年。《礼记》中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牡丹亭》中有“忽有一生,年可弱冠,风姿俊妍”。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论语》中有“三十而立”。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论语》“四十而不惑”。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论语》中有“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是六十岁。《唐诗纪事》中有“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有珠”。
古稀是七十岁。杜甫有诗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因这句诗,称七十岁为“古稀之年”。
耄耋指八九十岁。《聊斋志异》中有“君无大贵,但得耄耋足矣”。
期颐指一百岁。《聊斋志异》中有“儿福相,君亦期颐,更何求”。

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扩展资料: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古代年龄称谓知识介绍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读者文摘》1983年第一期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初度:指小儿周岁。
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龆龀:指儿童。
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
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
舞勺之年:指儿童十三岁。
以上皆出自《记》。
破瓜之年:指十六岁女子。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语出《礼/曲礼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岁。
杖乡之年:指六十岁。
杖国之年:指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以上称谓,皆出于《王制》。
下寿:六十岁。
中寿:八十岁。
上寿:一百岁。
以上称谓,出于《庄子》。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故云。”

汉语中对男女老少各年龄段都有相对应的别称,每个别称都有相应的出处,现整理出来,作为资料备用。为了使资料保持完整,篇幅较长。博友阅读时,看前面几段即可;
【按年龄段分】未满周岁者,称之为“襁褓之年”;到了三岁则称之为“孩提之年”;男女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皆称黄口;13—15岁,为“舞勺之年”;15—20岁,称为“舞象之年”;20岁叫“冠岁”,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花龄”;50岁称“知命”;60岁称“花甲”,“耳顺”;70岁称“古稀”之年,又称“杖国之年”,“从心所欲”;80岁叫“耋”,又称“杖朝”;90岁叫“耄”;称老人叫“耋耄”;100岁叫“期颐”,“龟年”,又可称为“人瑞”;140岁叫“古稀双庆”。
【按男女孩分】女孩7岁,称之“髻年”;女子12岁时,称为“金钗之年”;13岁则称为“豆蔻之年”;15岁称为“及笄之年”;16岁称为“碧玉年华”;20岁称为“桃李年华”;24岁称为“花信之年”;出嫁时称为“标梅之年”。男孩8岁,称之“龄年”;古时男子到了15岁开始束发,因此称为“束发之年”;20岁,称为“弱冠”。
【称谓字谜】此外,更为有趣者,古代人寿之称谓,还借助我国汉字形体之奇特,而称为‘喜寿’、“米寿”、“白寿”、“茶寿”等等。有一次,华罗庚先生请教郭沫若先生,如果未到整数,如只有77岁、88岁、99岁,怎么称呼呢?郭老回答说:“77岁叫‘喜寿’,88岁叫‘米寿’,99岁叫‘白寿’。郭老进一步解释说:“‘七十七’,‘八十八’,‘九十九’是三个字谜。‘喜寿’可猜为‘七十七岁’。因为‘喜’字的草体便是‘七十七’三个字组成。‘米寿’可猜为‘八十八岁’,因为‘米’字上中下为‘八十八’,组成。‘白寿’可猜为‘九十九岁’,因为‘白字是那‘百’字去‘一横’,即为‘九十九’。还有一个‘茶寿’,析茶字便知:茶上草头代表‘廿’,下边的‘米’代表八十八,合为108岁。‘茶寿’就是108岁的高寿者。”郭老既风趣地揭开了“喜寿”,、“米寿”、“白寿”的谜底,又丰富了寿文化,贵为一举两得。
【老人尊称】我国是礼仪之邦,素有尊老敬老之风俗,而老年人的别称也颇多。老苍:谓头发苍白的老人。杜甫《壮游诗:“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老宿:年老而在学艺上有造诣的人。如文坛老宿。汪启淑《鹿菲子小传》:“黄景仁著有《浮相斌》,老宿咸称之。”老先生:年高学博者之称。《史记·贾谊传》:“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力为之对。”老父:对老年人的尊称。《汉书·张良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老丈:对老年男人的尊敬之称号。《称谓录》卷三十二引《孙公谈圃》:“周孟阳春卿,英庙官僚也。圣眷素隆,书简以老丈称之。”老子:老人自称。《晋书·庚亮传》: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老夫:老人自称。《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仕……自称曰老夫。”老身:老人自称。《北史·穆崇传》:“老身二十年待中。”老拙:老人自谦之称。苏轼《章质夫寄惠崔徽真》诗:“卷赠老夫惊老掘。”老朽:老人自谦之称。苏轼《与冯祖仁书》:“辱笺教累幅,文义粲然,礼意谦重,非老朽所敢当。”老骥:老年人自喻。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附:【部分年龄别号的出处】:

襁褓之年:未满周岁者,称之为“襁褓之年”(襁褓:襁,背小孩的宽带子;褓,婴儿的被子。原指包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黄口:10岁以下,皆称黄口。(黄口:原指我雏鸟的嘴,后来借指婴儿。如《淮南子.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今天多用“黄口小儿”来讥诮无知年轻人。)

豆蔻年华:13岁则称为“豆蔻之年”(豆蔻年华:唐诗人杜牧《赠别》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SPAN>
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知命:“五十而知天命”,故五十岁叫“知天命”(知命:《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指年至50,能清楚明白人生的道义和职责。后用指50岁。)
艾:50岁,又叫艾。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鲐
背: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指代婴儿。

垂髫(tiao):幼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髫:儿童垂下的头发,因此称儿童或童年为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将头发束成一髻。因此用束发代指成童,当指八岁以上的儿童。

总角:古代男女末成年前束发为两髻,形状如角,故称总角。《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豆蔻年华:豆蔻,一种多年生植物。豆蔻年华喻指十三四岁的姑娘。

笄(ji)年:古代女于十五岁就把头发梳拢来,挽一个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饰,叫笄礼。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年”,又称“及笄”。《礼·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弱冠:《仪礼·曲礼》中将男子二十岁称“弱”,到这个年龄就可举行冠礼。其时身体尚弱,故称弱冠。

结发:初成年。《汉书·施仇传》:“结发事师数十年,贺不能及”。后称元配为结发。曹植诗《种葛篇》:“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

而立:《论语·为政篇》:“子曰:君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来因此称二十岁为“而立之年”。

不惑:人到四十称“不惑之年”。意思是人到此时已掌握知识,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知命:本意指认识天命。《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因以知命为五十岁之代称。

花甲: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年号,故称六十甲子,也称花甲子或花甲。每六十年一个循环,所以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的代称。唐杜甫《曲江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mao die):指八十、九十岁。《礼·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六十以上曰耋。后来用“耄耋”泛指年寿高。

下寿 中寿 上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七十为中寿,九十为上寿。
期颐:称百岁之人。百岁为人生年数之极,故曰期。此时起居生活待人养护,故曰颐。《礼·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幼学、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


每个年龄段的称谓是什么?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古代年岁的别称 杨权 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

古人对各年龄段的称呼?
1、襁褓——指不满周岁 2、孩提——指2~3岁 3、髫( tiáo) 年——指女孩7岁。垂髫( tiáo) :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4、龆年——指男孩8岁 5、总角——幼年泛称。称童年为“总角”。6、黄口——指10岁以下的孩子 7、金钗之年——指12岁(女)8...

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古人对不同年龄段是如何称呼的?
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总角:指幼年儿童(又叫垂髫);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又称加冠);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知天命:指五十岁(又称半百);花甲:指六十岁(又称耳顺);古稀:指七十岁;耄耋之年...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的称呼?
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 不满周岁---襁褓;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

1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中国古代对不同年龄的称谓:一、幼年 1、初度:是指生日之时。出自《离骚》:皇揽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也称生日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2、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3、赤子:指初生...

古代人对各个年龄段的称呼分别是什么?
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也用“总角”代指人的童年阶段。10岁以下:黄口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10岁:幼学、外傅之年 金钗之年:女孩12岁。女孩13岁:豆蔻 源自唐朝诗人杜牧《赠别》诗句:“娉娉...

中国古代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如何称谓
30岁称之为而立之年 ;40岁称之为不惑之年;50岁称之为“知命之年”;60岁称之为花甲之年或者耳顺之年;70岁称之为古稀之年;80岁或者90岁称之为耄耋之年;100岁称之为期颐之年。注释:30岁而立之年是指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四十岁不惑之年人在中年的时候,经历了很多事,...

古人对不同年龄段怎样称呼?如:而立之年是指40岁
对不同年龄的陌生人应该怎么称呼?比你大的男人,叫叔叔或哥或爷爷或伯伯;比你大的女人,叫姐或奶奶或阿姨;比你小的女人,叫小妹妹或小朋友;比你小的男人,叫小弟弟或小朋友;跟你一样大的,叫同学或朋友。3. 古代中国对不同年龄段男人的叫法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

中国古代年龄的称呼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锡山区13391154598: 古代对不同年龄的代称的说法 -
桑新熊去: 度:小儿初生之时.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锡山区13391154598: 古代人对于人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名称 -
桑新熊去: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叫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叫知天命、半百)

锡山区13391154598: 中国的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别称是什么,比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等等 -
桑新熊去:[答案] 襁褓之年:未满周岁者,称之为“襁褓之年”(襁褓:襁,背小孩的宽带子;褓,婴儿的被子.原指包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

锡山区13391154598: 古代对不同年龄的代称古稀之类的 还有弱冠、而立、知天命、等等 越多越好 -
桑新熊去:[答案] 0岁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

锡山区13391154598: 在我国 古人对各个年龄段 有哪些不同称呼? -
桑新熊去: 幼年儿童称(髫岁,髫年,髫龄,髫发女子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子15岁称及笄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锡山区13391154598: 古代表示各年龄段的人名词 -
桑新熊去: 古代表示各年龄段的人名词如下: 1、垂髫 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2、总角 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

锡山区13391154598: 古人对于各个年龄阶段的说法是什么?如:二十岁(弱冠之年) -
桑新熊去: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 ...

锡山区13391154598: 13岁到15岁的古代称呼
桑新熊去: 13岁到15岁,古代女孩称豆蔻,男少年称舞夕之年,也称舞勺之年.古代人把不同年龄段,分不同称呼,婴儿种赤子.1岁以下称襁褓,2~6丶7岁称孩提.8,9岁到1了岁的少年,他们称总角.15到到18,9称志学.到20岁称为弱冠.女子过20岁称花信.30岁称而立或克壮.40岁不惑,5o岁知天命,60岁花甲,70岁古稀,80岁到9o岁耋耄.

锡山区13391154598: 你知道古代对人的各阶段年龄的雅称吗?儿童时期称为 - 十三四岁
桑新熊去: 童年到老年的各年龄段在我国古代都有特定的称谓,这些雅称符合古代各年龄段人群的体貌特征及身体状况,形象贴切,如今品味起来依然令人口内生津满脑留香,别有一...

锡山区13391154598: 古时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称呼分别是什么? -
桑新熊去: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