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评价 800字以上 谢谢啦

作者&投稿:溥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国演义中的典型故事(20)个概括情节并评价主要人物(每篇100字上下)谢谢啦!~

1、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三结义”。
2、过五关斩六将:关羽与刘备、张飞失散,后来得到了刘备的消息,因此,立即向曹操请辞,但曹操避而不见,最后,关羽只能不辞而别。由于,没有得到曹操的手谕,因此,一路之上遭到了层层拦阻,但关羽凭借一己之力,过了五个曹操所辖关(城市),立斩曹操六员大将。具本是指过东岭关时杀孔秀;过洛阳城时杀韩福、孟坦;过汜水关时杀卞喜;过荥阳时杀太守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过五关斩六将”因此得名。
3、单骑救主:新野一战,刘备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引五十万大军前来报仇。刘备的三千人马走到当阳县,突然被曹兵截住,战到天明才摆脱曹兵的追赶,护卫刘备家小的赵云发现不见了刘备,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骑,又杀回乱军中寻找。赵云力战众将,威武勇猛。正在山上观战的曹操见赵云势不可挡,传令一定要活捉。赵云利用这个机会冲出包围,连杀50员曹将,终于将阿斗交给了刘备。
4、水淹七军: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关羽亲自率领大军进攻樊城。樊城的魏军守将曹仁赶快向曹操求救。曹操派了于禁、庞德两员大将率领七支人马前去增援。正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樊城一带下了一场大雨。汉水猛涨,平地的水高出地面有一丈多。于禁的军营扎在平地上,四面八方大水冲来,把七军的军营全淹没了。于禁和他的将士不得不泅水找个高地避水。
关羽早就抓住于禁在平地上扎营这个弱点。他趁着大水,安排好一批大小船只,率领水军向曹军进攻。他们先把主将于禁围住,叫他放下武器投降。于禁被围在一个汉水中的小土堆上,逼得无路可退,就垂头丧气地投降了。庞德掉在水里,关羽水军赶上去,把他活捉了。
5、草船借箭: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比自己高出一筹,便心怀嫉妒,甚至一心想将诸葛亮置于死地而后快。他以军中缺箭为名,心生一计,让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由此看来周瑜不仅忌妒心强,而且又十分阴险狡猾。然而,独具慧眼的诸葛亮却满口答应下来,趁着大雾漫天,用草船向曹营“借”了十万支箭,提前七天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使周瑜的阴谋彻底失败。
6、火烧连营: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率大军攻吴。吴将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锐气渐失,士气低落。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猇亭之战蜀败吴胜的结果。
7、七擒孟获: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就在这时,蜀南方之南蛮又来犯蜀,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到了南蛮之地,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南蛮的首领孟获。但孟获却不服气,其间诸葛亮采用马谡攻心的计策,七擒孟获,孔明都放了他。孟获起誓:以后将决不再谋反。孔明见他已心悦诚服,觉得可以利用,于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蛮之地,孟获等听后不禁深受感动。从此孔明便不再为南蛮担心而专心对付魏国去了。
8、借东风:诸葛亮与周瑜制定了火攻曹营的计划。但连日来江上一直刮西北风,用火攻不但烧不着北岸的曹兵,反而会烧到自己。诸葛亮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为后来赤壁之战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9、空城计: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
10、三顾茅庐: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第三次拜访才见到诸葛亮。在这一过程中,刘备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诚恳。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11、白帝城托孤:荆州被吴国攻占,关羽兵败被俘,不降,被杀。刘备闻后尽起全国大兵去讨伐吴国,为关羽报仇,但被吴火烧联营,大败后兵败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把他废黜了,你自己当皇帝吧。”诸葛亮一听立刻跪下说:我一定会全心全意辅佐刘禅的,绝不敢有一点自己当皇帝的意思。一定会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三国上白帝
12、曹操杀吕伯奢。曹操刺杀董卓越未果,逃走,在途中投奔故人吕伯奢,吕杀猪待客,曹操反以为是吕将加害于己,杀了吕的全家。“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成了他的至理名言。
13、杀杨修。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有这样几件事能说明:一是曹操在花园的门上写一个“活”字,是曹操为了卖弄一下自己的才干,而杨修这家伙不给他面子,偏要弄穿曹操的西洋镜不可——曹操“忌之”。二是远方的客人送酥一盒给曹操,被杨修一人一口与众分吃了,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卖弄小聪明——曹操“恶之”。三是曹操本想以梦中杀来警戒大家,杨修偏要在大家的面前揭穿不可——曹操“愈恶之”。四是杨修告曹丕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反被吴质用计陷害,曹操认为杨修是陷害曹丕——曹操“愈恶之”。五是曹操本想试一试曹丕、曹植的才干,可杨修偏要教曹植怎么做怎么做,结果被曹操知道了,坏了曹操的好事——曹操“大怒”。六是杨修为曹植作答教,被曹操得知——曹操“大怒”。这六件事,一步一步的逼迫曹操最后以“鸡肋”事件“惑乱军心”为借口杀死了杨修,也成了杨修之所以被曹操的一个客观的原因。
14、杀华佗。曹操为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梨树,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晚做了个噩梦,惊醒之后便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
后来,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曹操立马差人星夜将华佗请来为他看病。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服点汤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饮“麻肺汤”(按: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麻沸散”,是华佗发明的一种麻醉剂),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能去掉病根。
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神医屈死在狱中,而华佗所著的《青囊书》也因此失传。
15、曹操杀粮官。当时袁绍的弟弟叫袁术,在安徽寿春这个地方,因为得到了那一枚皇帝的印,他以为天命在我可以当皇帝了,就在寿春城自己称帝了。实际上你的实力不到,有这枚印管什么用呢?所以曹操要攻打他。但是寿春城也不是好攻打下来的,打了一阵子,打不下来,眼看粮草快完了,怎么办呢?他把粮官王垕叫过来,告诉他从今天开始,你给我小斗放粮。粮官说这样做大家都可以看出来,士兵、将士吃不饱,马上不抱怨我吗?曹操告诉他,你不用管,我来替你承担责任。王垕只能照着他的命令去做,果然下面的将士一片大哗,因为当天就吃不饱肚子,怎么办?然后曹操又把这个王垕叫过来,告诉他我要向你借一样东西,这王垕说我有什么好借给您的,“你的头”,要借他的脑袋。这王垕说我无罪啊,是您让我小斗放粮,为什么要杀我啊?曹操说我知道你无罪,但是不杀你不足以平民愤,所以就告诉他从现在开始,你家里的妻儿老小我把他们养起来,你安心的走吧,把王垕推出去斩了,告诉大家这是粮官王垕办的事情,王垕就这样为曹操的伟大事业献身了。
16、“马踏麦田、割发代首”的事。有一次打仗,打胜了,很高兴,正好遇到四月天大麦黄,一片丰收景象,因为心情好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将士不许糟蹋粮食,有人踏到麦田里就要斩首示众,可是刚刚下完命令,他自己的马被地里的一只斑鸠飞起来,把马给惊了。然后他自己踏了一大片的麦田,怎么办呢?自己要挥剑自杀,当然是手下来劝说,丞相你不能自杀啊,你自杀了我们怎么办呢?我们靠谁啊?还指着你统一天下呢。所以曹操说那怎么办,我把头发割下一把吧,也算是我自己惩罚自己了,到他自己犯法的时候,就是一把头发解决问题了。(割发:又名“髡” 是一种仅次于断头的刑罚)
17、徐州屠城。他心灵深处所信奉的人生哲学是“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热情款待他的吕伯奢一家,竟被他心狠手辣地杀得一个不留。他为报父仇,进攻徐州,所到之处,“尽杀百姓”,“鸡犬不留”。
18、曹操梦中杀人。曹操对照料自己的侍从们说他会梦中杀人,以保护自己。为使众人相信自己的话,于是在一天夜晚睡觉时,故意蹬开被子,一个平日深受曹操喜爱的侍从,捡起地上的被子给主人盖好,曹操突然翻身跳起,抽出床头宝剑,狠命一挥,侍从即刻身亡。第二天曹操醒来还装糊涂。弄得大家都相信曹公睡梦中确有神秘的自我保护能力。曹操这种伎俩,只有一个人看得透明之极。这个人就是杨修。当曹操装模作样为那侍从送葬时,他扶棺苦笑道:“不是曹公在梦中,而是你在梦中啊!”曹操见杨修戳穿了自己的阴谋,深恨杨修

主要人物:曹操,张绣,贾诩等
简介:贾诩两次击败曹操,曹操大败,因李通接应得救。
曹操害怕袁绍,为之释疑。
曹操欲征吕布,骗袁绍打公孙瓒。
结连刘备,被陈宫截获,吕布进攻刘备,刘备坚守。
夏侯敦来救,战高顺,被曹性放箭伤左目,拔箭,连眼珠拔出。
叫“父精母血,不可弃也!”吃了,冲前干掉曹性,但被高顺击败,众人救了,曹操败。

  三国演义中将曹操描写为一个汉朝的篡逆者,其实并不公平。

  东汉时期,外戚宦官轮流掌权,朝野上下乌烟瘴气。步入建安年代,东汉朝廷早已无可救药。对此,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评论道:“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

  董卓擅行废立,刘焉自造龙袍,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的乱世中,曹操一直保持了对朝廷的尊敬。

  早在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就有人阴谋推翻汉灵帝另立新主,拉拢当时任议郎的曹操时被其拒绝;联军讨伐董卓时,与其他人观望顾虑相比,曹操身先士卒奋力进取;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韩馥袁绍等人又想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再次为曹操所拒绝,并明确提出:“诸君北面,我自西向。”你们可以去听那个北方幽州牧的,我依然忠诚于西面的汉献帝;李催等人祸乱长安,献帝一行狼狈从他们手下逃命时,漠然无视者有,趁火打劫者有,落井下石者也有,曹操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主动迎接献帝的人;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吴魏合作击杀关羽后孙权上表劝进称臣,曹操也不听:"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这一系列的言行中虽然有曹操的慎重权谋,但客观上不能否认是对朝廷的尊重。

  至于曹操诛杀董承(原为董卓女婿牛辅部下,按照三国演义看出身的标准应为“漏网之鱼”)伏完等皇亲国戚,毕竟是他们动手于前曹操反击于后,难道能指望曹操高高兴兴地等死吗?况且,东汉的败落就是败落在外戚宦官的手里,目睹着天下如何大乱的曹操对此一清二楚。诛董承杀伏完的同时,曹操也规定了自己“后宫”的人一律不得干涉朝政,即使对亲儿子曹彰等人也是“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才高八斗的曹植为人放荡,曾私自“开司马门而出”(注1),他的车夫(司机)立刻就被处死(曹植失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违法乱纪。曹丕或许是有贼心没贼胆,曹植则根本不把当不当贼当回事);曹植的妻子衣服太华丽,违反了自己提倡节俭的命令后尽管是儿媳妇照样砍头(狠是太狠了)。综合这些回头看曹操诛杀董伏等人,客观上有避免重蹈覆辙之意,并非单纯的以牙还牙。
  曹操虽然大权在握,但一直尊重汉献帝权威,甚至自己的生死也交在献帝手里。曹操晋见献帝,都按照当时三公见皇帝的惯例,左右有虎赉手持利刃相随。建安十九年,曹操诛杀伏完的同一年,献帝曾对曹操说:“您如果认为我值得辅佐就请辅佐,不能的话也随你。”那时献帝只要一声令下就可以将曹操杀死,曹操听到这样的言语后大吃一惊,汗如雨下(此后曹操真的不敢上朝了)。当然,曹操回去后一句话也可以反过来杀掉献帝,但是献帝没有下令杀曹操,曹操也没有因此对献帝有什么不恭。由此可见,献帝对曹操还是比较信任的,至少认为1,他,或者说这个天下还需要曹操;2曹操不会加害他。不明白为什么类似的话,刘备对诸葛说出来,就是赤胆忠心,而献帝对曹操说出来,就是欺君罔上。曹操说过的“设天下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其实是大家都明白的事情。客观地说,应该称曹操是东汉王朝的终结者和继承者,他让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安祥地渡过了最后的岁月并顺利地继承了其“遗产”。
  曹操的军事文学才能很少有人否认,稍微有争议的是他的政绩。

  个人认为,他的政绩与军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回顾三国前的历史,东汉桓帝年间,中国的人口曾经达到五千多万,但到了三国时锐减到七百多万,甚至还不如四五百年前动不动就“斩首十万”的战国时代(那时还有一千多万)。杀光这么多人不可能,但饿死却不难。究其根源,无非是天灾人祸。

  自东汉桓帝灵帝以来,旱灾、水灾、瘟疫、暴动、少数民族叛乱不断,民不聊生之余人口、户数大量减少。根据后汉书记载,汉桓帝时期,比较大的灾祸有“延熙九年(公元166年)春三月,司隶、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按照这个估计,仅此一年这两地就饿死了大约三四百万;汉灵帝时期,“建宁三年(公元170年)春正月,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光和五年(公元182年)二月,大疫。”,“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夏,大旱”。其余小规模的天灾、少数民族叛乱或入侵,不计其数。加上爆发于公元184年的黄巾大起义和随后的军阀混战后,生产遭到了完全的破坏。这样的乱世中,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使民众丰衣足食,是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

  然而,汉末三国中的各个诸侯中,军事上有才能的不少,内政上有作为的不多。政治经济上的成功与失败都会自然的反映在军事上(反过来,绝不容易),大多数的人因此吃尽苦头,最终受困于“米”而连证明自己是否是“巧妇”的机会都没有。恢复生产的方法,无非是开源节流,这两方面曹操做得都非常出色。屯田制的实行,实际上是以国家投资的方式保证再生产(社会主义?),工作效率当然高于普通的自耕农。因此这个政策收到立竿见影之效,短时间内就将地方变成“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欣欣向荣,称其为一大创举并不过分。曹操在攻破邺城后,鉴于东汉后期沉重的人头税,改为户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收田租每亩为四升,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他不得擅兴发。”大力制止对农民的乱摊派行径(这可是连两千年后的毛邓江都头疼的顽疾,温相又打算如何应对?嘻嘻)。这一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得到了一致的拥护。
  曹操在世时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并卓有成效,如在周瑜的家乡舒城建立的七门三堰一直到北宋宋仁宗时还能每天浇灌两万顷良田。

  这些三国演义中不曾提及的“鸡毛蒜皮”之厉害 【确实,演义中不曾提及这些,但细细品来,这些东西才是最厉害的】,可以从下面的事例中反映出来:
  第一,曹操在汉中打过两仗,先战胜张鲁后败于刘备,但由于北方的元气恢复他前后顺利地从汉中武都等地迁出了十三四万户人口(虽有利诱不曾威逼)。以一户人家四口人计算,这就是五十多万。想想蜀汉投降时不过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口,就能明白这对刘备是什么样的釜底抽薪!毕竟,兵民是抗战之本。
  第二,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五月,吕蒙提醒孙权,曹操在皖城(即庐江)一带屯田,如果坐等他们收获,无异于如虎添翼。因此东吴趁雨季来临水军来去自如之机,孙权大动干戈亲征皖城这么一个弹丸之地,吕蒙甘宁全上阵后俘获太守朱光,迁(说得难听点,劫)数万百姓回吴。有统计称,孙策孙权兄弟曾先后四次打到周瑜的故乡淮南舒城一带,但毫无例外的是劫掠而还。因此周瑜的老家出现了这样的滑稽:曹魏拼命建设大兴土木,孙吴拼命破坏杀人越货(呜呼,我为公瑾一大哭!)。
  曹操之后的曹丕曹睿虽然在个人生活上不够检点,但却基本上萧规曹随贯彻了这些政策。后来曹真张合司马懿之所以能够屡次在祁山等地把战术上没有什么错误的诸葛亮拖垮,就是因为他们“内力深厚”有充足的物质保证。

  与之相对应的是,吴蜀这方面的建设乏善可陈。蜀中是因为先天条件优越,境内已经有了都江堰这样的杰作而无需画蛇添足劳民伤财,尚情有可原。
  东吴则完全是败笔。
  东吴曾两次在丹杨填建湖田,兴建浦里塘。永安三年(魏景元元年,公元260年)初建,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可胜数,却因为未能在枯水时施工,导致风急浪高而淹没墩基,结果是“士卒死亡,或自贼杀,百姓大怨之。”第二次重建,仍然失败。难怪后世不得不在江南广开运河及兴建水库。江南虽然号称鱼米之乡,三国时的农业水准却相当低下,连牛耕等北方早已是常识的东西都未能普及,又没有水库潭池等可供水灌溉的水利建设,其生产效率可想而知。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有百万雄兵也得饿肚子,又怎么能争霸天下?如果说曹魏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那么蜀汉是保本,东吴则是一屁股债。

  开源的同时,曹操也非常注意节流,并以身作则。史书中称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简单地说,衣服没有花里胡哨,鞋子不曾雕花绣彩,帷帐屏风落满补丁,床榻被褥“败絮其中”。在曹操的大力纠正下,东汉以来的奢华之风为之一扭,天下的人都以廉洁勤俭自律。即使是高官显贵也不敢过度铺张,甚至出现了有人故意穿破旧衣服取悦曹操(宰相刘罗锅中旧官服一集的创意,是否来源于此?)的咄咄怪事。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曹操反过来不得不下令来纠正这一奇怪的不正之风。

  曹操的遗嘱,也体现了自己的一贯俭朴的风格:“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相比之下,刘备孙权的晚年则是昏聩糊涂。《三国志?刘备传》注引《典略》记载:“刘备称汉中王,于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而对孤军奋战的关羽却...他的这些所作所为,后来成了陈群劝谏曹睿弃奢华罢宫室的反面教材:“昔刘备自成都至白水,多作传舍,兴费人役,太祖知其疲民也。”后来的夷陵之战中刘备的表现,就更惨不忍睹了。孙权的“老糊涂”就更多了,甚至不老的时候都有些糊涂,以至于张昭以纣王的“酒池肉林”加以讥讽。后来孙权在太子废立上的胡来更是把群臣弄得四分五裂无所适从,已经成了笑柄了。关于曹操的人才政策,因为前面已经有所介绍,这里就不重复了。诚然,曹操并不是个完人。他在徐州的屠城等都是应该受谴责的。但综合地看,他的成功决不是偶然,无愧于陈寿“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的评论。

  注:关于以上观点,本人大致赞同,但有一段话,值得推敲一下。

  原文如下:
  “回顾三国前的历史,东汉桓帝年间,中国的人口曾经达到五千多万,但到了三国时锐减到七百多万,甚至还不如四五百年前动不动就“斩首十万”的战国时代(那时还有一千多万)。杀光这么多人不可能,但饿死却不难。究其根源,无非是天灾人祸。”

  按本文观点,人口从五千多万降低至七百万,其中少部分人是战死的,杀死的;大多数人是饿死的,病死的。

  对此,袁腾飞老师(《历史是个什么玩意》一书的作者)曾做出解释:
  东汉人口是五千万,到了三国的时候变成了七百万。我滴妈呀!原子弹也没这么大威力吧。人都死了吗?其实不全是,大部分是藏起来了,也就是不在政府编册之内,没上户口。等战乱结束,这些人就又都冒出来了。

  关于这两种观点:到底是饿死了这么多人,还是藏起来这么多人。
  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我个人表示倾向于后者。

  另外在说一下,有些广为人们错误认识的问题。
  刘备爱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带着新野的百姓一起逃跑。
  其实这个爱民未必是100%真心的。
  之前他带着百姓跑,后来听探子来报,说曹军马上就追到了,立刻吓得不管百姓自己跑了,连老婆孩子都不管了(很像他祖宗刘邦啊)。
  可见他的爱民,有一定作秀的成分。
  当然,即使如此,也比很多诸侯要强了。很多诸侯连作秀都做不到。

  而曹操呢?官渡之时,他预料到袁绍可能会屠城,于是也带着百姓撤离。
  三国演义没写这段,但史书上却是记载了的。

  为什么刘备带着百姓逃跑就是爱民,曹操带着百姓撤离就没人提呢?

  还有证据证明刘备是“伪爱民”。
  曹操到处兴修水利,发展屯田,为民生做出贡献。
  而刘备呢?早期爱民是因为他什么都没有,只有做出爱民的样子来笼络人心。
  等他拿下西蜀后就不一样了。看看他拿下西蜀后做了些什么:
  首先是下令搜刮蜀中百姓,大赏百官!
  多亏赵云及时劝阻,才没有真的这么干。
  这时候的刘备已经有了自己的地盘,不想再“作秀”了,想要“享受”了。
  他修造从成都到白水关的百里长亭,仅为自己享乐。
  而百姓刚刚打完仗,正是 需要修养的时候啊…………
  尤其是,荆州的关羽正在苦战,眼看就要完了,而刘备居然在修造享乐长亭!

  看曹操,提倡节俭,以身作则,一辈子发展民生,从未间断。
  唯一一次屠徐州城,算是个污点。但那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了,大怒之下做出的不理智行为,也可以理解的。之后曹操对徐州做出了免税等一系列措施补偿百姓。

  到底谁是真爱民,谁是伪爱民呢?
  答案不言而喻。

  还有个问题,就是曹操的那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这句话实在太坏了,简直没救了。
  可实际上这话也是演义编的。
  真实记载,应该是:“宁我负人,勿人负我。”
  演义中硬是加上了“天下”二字,意境全变了。
  这是演义造成的曹操的冤案。
  我们研究这些历史人物,一定要抛开演义,正视历史。

《三国演义》,人物很多,诸葛亮神机妙算,张飞勇猛无比,曹操奸诈多谋,这些人物各个让人不能忘记。 书中描写的人物大约有四百多位,其中生动的人物让人过目不忘。如:刘备、曹操、诸葛亮、周瑜……还有武将,如:吕布、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一个个栩栩如生。其中,我认为称的上大智的有:诸葛亮、周瑜、曹操、司马懿。不过这四个人都有指致命的弱点:诸葛亮太过于谨慎,周瑜心胸狭窄,曹操疑神疑鬼,司马懿阴险。 在这些人物中,我最佩服曹操。曹操是大智大勇的人,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敢作敢当,是非分明。比如书中有这么一段故事:曹操得到了董卓的信任,董卓一直认为曹操是他的心腹,虽然董卓对曹操很好,可董卓对天下百姓却坏透了。有一次,董卓带人出城打猎,村民在赶集,他兽性大发,将男女老少全都包围起来,将男的全杀了,一片混乱,血流成河。曹操看不过去,众将也是恨之入骨,可都是敢怒不敢言呀!曹操暗地里和王允商量,王允将七星宝刀给了曹操,让他去行刺董卓。可是没有杀成,到害的曹操把宝刀献给了董卓。曹操这次没杀成,但他是非分明,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让我十分佩服曹操。 曹操虽然有远大的志向,可是他有致命的弱点:太过多疑,就因为这个,他错杀了他的伯父。曹操的伯父吕伯奢好心收留了曹操,他去镇上买了点酒菜,可过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回来,曹操以为他去报了官,就杀了吕伯奢全家。曹操虽然凭他的智慧收回了许多失地,可也有失策的地方呀!比如有一次,曹操听了庞统的计策,将军中的船全都用铁环连结,觉得心里才踏实多。可曹操手下的谋士程昱却对大家说如果吴军要用火攻,我们的船全都用铁环连结在一起,到时侯不是一条船也跑不掉了吗?而曹操说现在是在深冬,只有西北风,不会有东风,假如他们用火攻,岂不是烧了自己吗?晚上,黄盖登上火船,乘风而行。曹操在在大船上观望,曹操心想一定是黄盖带着粮食来投靠,于是便命人去查看。而黄盖的船行驶的速度快,一个劲的向曹操这边驶来。黄盖接近曹军,便下令点火,霎时火船借东南风,向前飞奔,风助火势,火借风威,直奔曹操的水寨。人被困在船中,不能逃跑,全被烧死了。而曹操侥幸逃脱了。 曹操不听谋士的话,损失惨重呀!就因为太过多疑,不听谋士的话,所以没赢得天下。 我崇拜英雄,关羽的义重如山,张飞的有胆识,赵云的高强武艺,曹操的雄才大略……虽然我不是男儿,但我长大以后也要报效祖国。

你要几个人的啊。我先说几个人。 刘备;墙头草。此人无法顶天立地。靠的是人才。老实。忠厚,讲道理、 关羽;忠厚,忠于刘备。被后人称为武圣。但是有勇无谋。 张飞。;对自己手下霸道。忠厚。是个蛮人。做事一般不讲理。诸葛亮;做事谨慎。做事认真。足智多谋。 需要那些人?


莘县18879162448: 三国演义人物分析800字以上(要结合具体情节) -
湛蚁三七: 1:曹操:阴险,多疑,奸诈,不过有大志大略,军事政治上都十分出色,靠自己打拼创出自己的事业,是实干家,在《三国演义》中是奸雄,在历史上是英雄! 司马炎:虽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不过貌似他没什么能耐,在三国中纯属龙套...

莘县18879162448: 三国演义人物评析800字2个 -
湛蚁三七: 浅论《三国演义》三雄的为君之道 曹操——镇压 大家所公认的三国头号人物--曹操.从洛阳北部尉,到颍川之战时的骑都尉,从力抗袁绍大军的司空,司空,到赤壁气吞天下的丞相.其间贯穿始终的是那种舍我其谁的气魄与自信.身为六百石小官,...

莘县18879162448: 评价三国人物(一个人)的作文,800字 -
湛蚁三七: 曹操,你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已然被三国演义渲染成了坏人,一个不折不扣的坏人、自利鬼,“名托汉相实为汉贼”,那就让我来细数你的罪过吧! 在开始你出现的时候,并看不出你有多坏,你在领兵破黄巾,后来在何进事件中你甚至有先见之明...

莘县18879162448: 作文:《三国演义》人物分析 我眼中的( ) 八百字 -
湛蚁三七: 我推荐给你的是关羽关云长,因为分析人物要从正反两方面,诸葛亮的几乎都是正面的,虽然有人说他对于后主刘禅只是愚忠,不过我认为他的忠义可以和刘关张的桃园之誓相比.我眼中的关云长对于三国这段历史,我只能用一个字来说,短...

莘县18879162448: 三国演义人物分析 -
湛蚁三七: 1.刘备 事迹: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礼让徐州,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西川称帝,东征伐吴,永安托孤.性格特点:宽厚,仁慈,爱民如子,礼贤下士,后期刚愎自负.2.曹操 事迹:孟德献刀,挟天子令诸侯,讨伐张秀,煮酒论英雄,...

莘县18879162448: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800字、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
湛蚁三七: 《三国演义》通过描写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的争霸之事,体现了天下大势久分必合,合久必分的真理,读完全书,掩卷长思,最吸引我的还是书中的人物.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就如《隆中对》中所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

莘县18879162448: 三国演义 人物点评
湛蚁三七: 千秋诸葛我评说 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民间,诸葛亮向来是位大红大紫的风云人物.“鞠躬尽粹、死而后以”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仁人志士...

莘县18879162448: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评价800字 -
湛蚁三七: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可以说,他是全书的主角,是全书的灵魂.那么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物?在作品中他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诸葛亮,字孔明,...

莘县18879162448: 《三国演义》诸葛亮、赵云人物赏析,各800字左右,别扯太多《三国志》 -
湛蚁三七:[答案] 当阳救主雄.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张.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书忠烈,应留百世芳. 古风一篇 当年玄德走江陵,路次当阳少甲兵. 忽被曹瞒驱铁骑,军民打落尽逃生. 赵云独仗英雄气,舍命浑如落叶...

莘县18879162448: 《三国演义》精彩情节评论、人物形象评论、艺术手法评论各一篇 -
湛蚁三七: 我读了《三国演义》,故事情节起伏跌宕,人物栩栩如生.它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百看不厌. 书中,我敬佩的人有许多,比如:刘备.张飞. 诸葛亮.曹操……但其中我最佩服的是关羽. 关羽,字云长,是蜀中赫赫有名的将领.关云长身高九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