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最早用草船借箭的是谁啊?

作者&投稿:宏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上真正草船借箭的人是谁?~

草船借箭在历史上确实有,但主角不是诸葛亮。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是扬刘贬曹,是把蜀汉当正统来写的,自然刘备和他手下都是主角,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才能,小说进行了艺术加工,把吴主孙权坐船观曹营和唐朝安史之乱时,唐朝张巡在城头设草人借箭两个事合在一起,神化了诸葛亮。


公元213年孙权和曹操在濡须大战,有一天孙权坐船去观察曹营的布防情况,孙权看的很仔细,不知不觉就靠近了曹营。曹操手下发现了站在船头的孙权,赶忙向曹操禀告,曹操本性生性多疑,他不相信孙权作为一方诸侯会亲自冒险侦查自己的营帐,为了不中埋伏,就下令放箭。一时万箭齐发,把船朝向曹营一侧的地方射满了,船向曹营方向倾斜,眼看就要翻,孙权赶紧让手下掉头,把没中箭的一边朝向曹营,等这边又中满箭,船又恢复了平衡,孙权带着满满一船箭回了大营,但船上并没有草人。


史上真正用草人借箭是发生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当时安史叛军势如破竹,各路守军望风而逃,只有张巡没有逃走,而是率军一千多人在雍丘拒敌。当时雍丘守城大将令狐潮叛唐,令狐潮和叛军李怀仙合兵四万攻打雍丘。张巡率军从容应抵抗,双方血战两个多月,叛军始终无法破城,但守城的张巡军的箭已经用完了。箭是守城的利器,张巡苦思良久,找不到解决的方法。一天张巡巡视城墙时,看到一个士兵躺在草人旁睡觉,张巡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办法。


张巡命令士兵扎了一千多个草人,然后给草人穿上黑衣,到了晚上命系上绳子从城墙上放下去,同时城墙上鼓声大作。叛军巡逻士兵赶紧报告令狐潮,由于天黑看不清,令狐潮怕中计,不敢派兵攻打,只是命令手下用箭射,阻挡唐军袭营。如此情况一直到天亮,叛军才发现中计,但已经射出了十万多支箭,张巡得到了十万支箭,缺箭问题得到解决。几天后的晚上,张巡命令唐军从城头顺绳而下,叛军以为张巡故计重施,没有任何防备,唐军乘敌不备杀向叛军,叛军大乱死伤无数,令狐潮在慌乱中烧掉了自己的大营,只得撤退,雍丘保卫战取得了暂时的胜利。

综上所述,草船借箭是罗贯中为了神化诸葛亮,而把孙权乘船探曹营的故事和张巡草人借箭合在了一起,经过艺术的加工,成了《三国演义》中一个精彩的片段。

孙权

http://baike.baidu.com/view/41515.html
“草船借箭”应该是谁的故事?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读了这段故事,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诸葛亮的一生并没有干过这件事。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罗贯中凭空杜撰的呢?那也不是,因为他确有所本。


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易中天说历史上是孙权.以下是原文:
这集我们讲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史上一场有名的战争,稍微知道一点三国的人没有不知道赤壁之战的,这个要归功于罗贯中,因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浓墨重彩描述的就是这场战争。有人说《三国演义》这本书是七分实三分虚,那么惟独在赤壁之战这个问题上,它是七分虚三分实。赤壁之战这场战争实际上在正史上留下的记载非常之少,而且不乏矛盾之处,而遗留的问题一大堆。有些什么问题呢?五个问题:第一,谁的战争;第二,规模如何;第三,时间地点;第四,过程结果;第五,胜败原因。这五个问题上都有疑难,以至于史学界多次爆发“新赤壁之战”,那么我们一条一条来看。
第一是谁的战争?也就是说这场战争原本是曹、刘之战呢,还是曹、孙之战?应该说在开始的时候,就是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南下的时候,他的目的是要夺荆州、伐刘表、灭刘备,这个目的当曹操夺取了江陵以后应该说是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他为什么还要顺江东下?他顺江东下到底是打谁的?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说是打刘备的,孙权被诸葛亮、鲁肃和周瑜拉下水了;还有一种观点,就是打孙权的,主张是打孙权的观点的依据主要是曹操写给孙权的那封信,而那封信我们知道本身是可疑的。那么我的看法呢,应该说他的孙江东下是打刘备,也打孙权。因为这个可以从孙权对周瑜的话来作证明,孙权跟周瑜说:公瑾兄,你带着军队先走,打得赢固然好,大不赢你回来,孤亲自与曹孟德决一死战。他是这样说的,这说明曹操的目标是孙权;如果曹操的目标是刘备,而孙权是被拉下水帮刘备的,孙权的话就应该这样说:公瑾兄,你带着部队去看看,打得赢咱捞一把,大不赢你赶快回来,咱不管那刘豫州的死活了。他应该这么说。但是问题在于,孙权的这段话是记载在《江表传》里面的,是不是可靠也是一个问题,我们先把它放下。
第二就是规模如何?有一种说法说这场战争其实曹操只有五千人,就是他追赶刘备一路追过来的那五千轻骑兵,证据在哪里呢?证据在诸葛亮的话里面,诸葛亮对孙权说曹操劳师远征,追赶刘豫州一日一夜三百里,追到这个地方来已成了强弩之末,很显然就是指那五千轻骑兵嘛。但是如果曹操的军队只有这五千轻骑兵的时候,刘备见了周瑜,周瑜告诉他带来了三万人,刘备怎么会说“很少”呢?你三万加上刘备一万,加上刘琦一万,五万人对五千人还少啊?可见曹操这个时候不只五千人。而且《周瑜传》的正文说得很清楚,说:“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这是《三国志·周瑜传》正文记载的,也就是说曹操这个时候应该有几十万人,到底是几十万我们搞不清楚,学术界的说法有五十万、四十万、二十万这样几种,就是我在上集也算过账,八十万打个对折四十万,再打个对折二十万,再打个对折也有十万。
那么算这些账是为了确定这场战争的时间、地点,如果说五千人的说法能够成立,那这种说法是个什么意思呢?就是曹操五千轻骑兵一日一夜三百里从襄阳追到当阳,打了刘备一家伙以后到了江陵,然后从江陵又赶过来了,赶过来以后没想到这个时候孙、刘已经组成了联军,一家伙撞上去,一场遭遇战,所以曹操打败了。如果情况是这样的话,时间应该是建安十三年的十月,它很快嘛。而如果说曹操这次战争的目的是要打孙权,那么他决不敢只用这五千轻骑兵,他一定要集结部队,他集结部队是要一个时间的。那么这场战争的时间应该是建安十三年的十二月。地点在哪里呢?学术界的意见,倾向性的意见,就是现在的湖北省蒲圻县境内,现在蒲圻县已经改名赤壁市,不是在黄州的那个赤壁,就是不是苏东坡写赤壁赋和赤壁词的赤壁。所以现在湖北有一个说法,叫“文武赤壁”,文赤壁就是苏东坡写赤壁词和赤壁赋的那个赤壁,武赤壁就是现在赤壁市的那个赤壁,是赤壁之战的赤壁。
* 经过易中天先生的分析,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和任务确定了,我们关心的是曹操与孙刘联军双方是如何谋划这场生死存亡大战的。《三国演义》中描述的是诸葛亮策划了火攻,确定了抗曹的战略,同时帮助周瑜草船借箭,准备好了武器;而曹操则是在政治上派蒋干劝降周瑜,同时军事上咄咄逼人,大举进攻,然而初一交战曹军竟然失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过程究竟是如何的呢?
那么下面的问题就是过程和结果。这个过程《三国演义》是写得非常精彩的,从决策开始一直到战争结束,当中很多很多故事,而且这些故事都已经变成了新的成语了,比方说舌战群儒啊,变成成语了。但是我说了,《三国演义》在这个问题上是七分虚三分实,很多事情是没有发生过的,比方说舌战群儒,这是没有发生过的,智激周瑜也没有发生过的,还有周瑜突然一天生病,诸葛亮去看他,什么在手心写个条子,欲破曹公须用火攻,万事诸备只欠东风,这也是没有的,但是都已经成了我们的口头禅了,等等都是没有的。那么有些事是有点影儿的,比方说蒋干中计,这是有点影的,为什么呢?蒋干这个人是有的。另外草船借箭这个事也有一点影,但不是发生在诸葛亮身上,是发生在孙权的身上,时间是在建安十八年,那就比赤壁之战更晚了。建安十八年的时候曹操和孙权作战,有一次孙权驾着船到曹操的营寨里面去看,曹操命令放箭,箭射到了孙权的船上,然后船就歪了,倾斜了,于是孙权下命令调个头,再让他射,曹操又射箭,然后两边箭射得差不多,一会儿船就平过来了,孙权把船开走了。说是这么一个故事,他也不是借箭。而且有人算过说草船借箭在技术上不可能,他算过要多少个草人,这些草人有多重,摆成一排有多长,要多少多少船才能够借到十多万支箭,等等等等有人算过,我也不会算这个,技术上是不可能,这个事我们也以后再说。
那么实际的战斗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我把这个正史上记载的过程给大家讲一讲。正史的记载,比较可靠的是《三国志·周瑜传》,《周瑜传》的原文是这样的:“时曹公军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也就是曹操带着水军从江陵顺长江东下,周瑜等人率领孙刘联军从长江逆江而上,两家在什么地方呢?在赤壁这个地方相遇了。这个时候曹操的军队已经得了病,刚一交战曹军就败了,于是曹军就退到了长江的北岸,乌林,乌林在哪里?在现在湖北省的洪湖市,而孙刘联军就驻扎在南岸,在赤壁。那么初一交战曹操为什么会打败仗呢?四个原因,张作耀先生的《曹操评传》这本书里面讲述了这样一场战争的过程和胜败原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张先生提出来曹操初一交战失败有四个原因:第一个就是疾疫流行,曹军已经得了某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丧失了战斗力;第二个原因是曹军不习水战,它本来是北方的军队,它不善于水战;第三个原因是曹操料敌不周,就是没想到下来以后会撞上孙刘联军,轻敌了;第四个原因是狭路相逢,因为曹操虽然人多,他主要使用的是水军,那么水军和水军打仗它是在江上面,你江上面人多有什么用呢?就那么大个地方,你一个不习惯水战的碰上了一伙习惯水战的,还是病人,肯定是打败了。就是两军隔江相驻。
这个初一交战的战果,周瑜和诸葛亮都料到了,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上一集讲的周瑜和诸葛亮如何分析这场战争,他们都料到了比方说舍长就短是曹操的弊病,他们两个都讲到了,不习水战,他们也讲到了。还有一条我认为很重要的就是战争的性质,曹操来打刘备、打孙权,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是“侵略战争”,我们可以打个引号,因为当时不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所以只能打个引号,“侵略战”。那么孙权和刘备我们也要打个引号:“自卫反击战”。就是孙权和刘备的军队是为了保家卫国而战争,斗志昂扬;而曹操那边呢,正如周瑜和诸葛亮说的,是疲敝不堪的人率领着离心离德的人,所以初一交战这么多原因加在一起,曹操打败了。
* 曹操虽然出师不利,但是曹军已经是长途跋涉到了长江边上,渡江踏平东吴指日可待,曹操当然不会失去这次千载难逢统一全国的机会。但是曹军大多数是北方人,水上的战斗力不强也是事实,于是《三国演义》中描述庞统献计,用锁链把曹军船舰连接在一起,这虽然使北方的军队可以适应颠簸的战船,但是也给了孙刘联军以可乘之机,于是赤壁之战中最精彩的火烧曹军战船的计谋产生了。那么火烧战船的计谋究竟是谁最先想到的呢?战败后的曹操在华容道究竟有没有遇到关羽呢?
曹操打败了,打败了以后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已经是十二月份了,长江之上寒风凛冽,舰船被波浪颠簸得七歪八扭,而骑惯了马、不习惯坐船的这些曹操军队,再加上生病,可能在船上也是呕吐不止。这个时候曹操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把这些舰船连起来,把小船联合在一起就变成一艘大船,它就不颠簸了。那么这个主意是谁出的?不知道,是曹操自己想出来的还是曹操的谋士想出来的,没有记载,但肯定不是庞统。根据《三国志·庞统传》,庞统根本就没有参与这场战争,没庞统什么事,也没徐庶什么事。但是这样一个做法给了孙刘联军可乘之机,这个时候周瑜的部将黄盖就对周瑜说:“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这“寇众我寡”这四个字也证明了这个时候曹操人是多,除了水军把舰船连成一片驻扎在北岸以外,他的陆军也已经开到了,把营寨扎在岸上。黄盖说现在敌人多,我们少,这样僵持下去不是一个事儿,但是我看他们把船连成一片了,那就有办法了,“可烧而走也”,我们干脆就放它一把火,把他烧走。周瑜然其计,采纳了黄盖的计策。于是黄盖诈降,诈降这是有的,也派人送了诈降书,曹操也把送信的人拿来盘问了一番,然后说你要如果是真投降那肯定我是重赏的了,上当了反正是。
于是这边周瑜和黄盖准备了几十艘船,船上都装满了柴火,又浇上了油,然后在这柴火上蒙了一块布把柴火遮掩起来,船上再插上旗子,大船后面系了些小船,这大概是他们逃回来的那个船。碰巧某一天,突然刮起了东南风,怎么刮的不知道,反正不是诸葛亮借的,反正那天刮起来了,于是黄盖的军队就上了船往北岸走,挂着个降旗,大声说,啊,黄盖投降来了。曹操的军队非常高兴,“呼”地一下都跑出来,站在船上、站在岸上看,说啊,你看那黄盖,就是他黄盖投降来了,投降来了,太好了。等黄盖的船开到跟前以后一起放火,烧着的船撞着曹操的船,借着强劲的东南风,从曹操的水寨一直烧到了曹操岸上的陆军的营寨。那这时候出来看热闹的这些人,有的着了火被烧死了,有的怕被烧死跳水,又被淹死了,你要知道他是北方人嘛,水性不好,狼狈不堪。曹操一看这没救了,下了道命令,放火,我们也放,没烧着的船都给我烧了,反正要走人了,这船不能留给刘备和周瑜啊,咱自己烧吧,撤。
撤,撤得非常狼狈,从哪里走呢?华容道。当时华容道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呢?北风凛冽,道路泥泞,估计还刚下过雨,人根本就走不过。曹操只好下一道命令,让羸兵负草填路。什么叫羸兵呢?就是那些弱的,可能是本来就是体弱的,老弱病残,也甚至可能是伤病员,或者是得了传染病的这些人,让他们背着草去填这个路。路还没有完全填好,曹操的骑兵就冲过去了,结果这些负草填路的羸兵被曹操的骑兵踏在泥泞里面,死于非命,非常之惨。这个事情反映了两点,一个是曹操逃亡的狼狈,什么都顾不上了那个时候,第二,确实曹操这人心太狠了,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他这个时候应该做的是,自己的精兵断后,让伤病员先走,但是那个时候好像没有人道主义的观念,曹操就更没有,曹操怎么会有人道主义观念呢?他为了自己的成功从来是不惜别人的生命的,这个以后我们还要再说。顺便说一句,关羽没堵在华容道上,这个事情也是没有的。这就是赤壁之战的全部过程。
* 赤壁之战曹操最终以失败告终,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说,当年曹操打败袁绍是因为有一面正义的旗帜,而打东吴集团则是一场“侵略”战争,所以败了。然而也有人认为曹操拥有绝对的优势,输给孙刘联军完全是天命。那么,易中天先生认为的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按照这个观点,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究竟犯了哪几个致命的错误呢?曹操又是如何一步步从具有绝对优势,到大败而逃的呢?
从这里面裴松之总结出曹操战败的两个原因,裴松之的这个总结在哪里呢?在《三国志·贾诩传》的注里面,既不在《吴主传》,也不在《先主传》,也不在《诸葛亮传》,也不在《周瑜传》《鲁肃传》,是在《贾诩传》里面。裴松之是这样说的,他说:“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那么按照裴松之的这个观点,就是曹操之所以在赤壁之战吃了这么大一个败仗,第一是由于他的军队遇上了“非典”或者“禽流感”,得了一场我们现在说不出名字来的大面积感染的流行性的传染病;当然,第二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一贯刮西北风的冬天会刮起东南风来,实在是运气不好。所以裴松之说“天实为之,岂人事哉”,这是天要灭他,不是他自己有什么错误。但是这个观点我们不太同意,我觉得这场战争曹操的失败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而且曹操的主观原因还很重要。这个问题,参照张作耀先生《曹操评传》里面提出的观点,还有参考学术界的其他观点,我来分析一下曹操失败的原因,当然也是我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我们知道曹操发动这场战争,本来是有优势的,有什么优势呢?四个优势:第一,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诸侯不敢与之争锋,这个叫做政治上有优势。第二点,曹操夺得荆州威震四海,许多人闻风丧胆,曹操有心理上的优势。第三个,曹操夺得荆州势如破竹,军心振奋,以振奋兴盛之师战闻风丧胆之军,有气势上的优势。第四点,曹操人多势众,孙刘联军相对人数较少,曹操有军事上的优势。所以曹操原本有四大优势,他才敢顺江东下来打刘备和孙权。那么为什么失败了呢?我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曹操的战略目标不明。就是到现在我们说了半天,连我们都没有弄清楚他到底是来打刘备的呢还是来打孙权的,所以以至于我现在怀疑恐怕他自个儿都不清楚,他当然主要是想打刘备,也起了一种心思顺便打孙权一下,胃口太大了,贪得无厌。
他这个时候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目标锁定在刘备身上,如果把目标锁定在刘备身上,他就应该怎么样呢?应该在当阳大败刘备以后乘胜追击。我们来看看地图,当时是怎么样的呢?是曹操从北边通过宛城、叶县王南进军,到了新野的时候刘琮就投降了;然后刘备在樊城,慌慌张张渡水到襄阳,然后往南跑,带着很多人,一天走十几里;曹操五千轻骑兵一日一夜三百里追上来,在当阳大败刘备,这个时候刘备往哪儿跑他追啊!他跟刘备居然分手了;刘备斜趋汉津,然后跟着鲁肃、诸葛亮、张飞、赵云啊,还有前来接应的关羽一起到夏口去了;曹操往南跑,到江陵去了。如果把目标锁定在刘备身上,这个时候应该乘胜追击,在刘备跑到夏口之前把他灭掉,顺便把鲁肃也俘虏了,他没有这样做。
没有这样做也还来得及,他可以在到了江陵以后马上掉转头再去追,至少可以赶在孙刘、联盟形成之前把刘备灭了。他也没有这样做,他到了江陵以后停下来了,停了多长时间呢?两个月,干什么呢?安抚荆州投降的人,做政治思想工作。这个工作也是该做的,不能说他不该做,但是你既然到了江陵而且停下来以后,你就干脆多停留一段时间,你就干脆接受采纳贾诩的建议。贾诩什么建议呢?说你这个时候不要顺江东下,你应该把这个地方安抚好,采取怀柔政策,让荆州的士民都真心诚意地归顺你,到时候江东不战而降。他不接受,两个月以后又上路了。坏就坏在这两个月,这时间叫做不长不短,如果你停留的时间短,你可以击破刘备与孙权联盟之前;如果你停留的时间长,你可以做好充分的准备等来年开春以后,不刮北风不生病的时候你再去打嘛。他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发动一场错误的战争。
就算这些都做不到,他其实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自己在江陵待着,派曹仁这些人,另派大将,率步兵进攻夏口,即便不能把刘备消灭,你也能把刘备堵住,或者逼着刘备往南跑去投奔苍梧太守吴巨,那也比他投奔孙权好啊。或者你的部队你来到夏口,甚至你可以进军樊口,你把这个地方扼守起来,对孙权也是威慑力量,说不定那个联盟就搞不成了,搞得成他的军队也不会来到赤壁啊。他也没有这样做,这些事情曹操都没有做。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以曹操这样一个军事大家怎么会犯这样一系列的错误呢?很多学者的结论是骄傲轻敌,由于骄傲轻敌,他对孙、刘联盟的估计不足,他总认为孙权会像公孙康一样把刘备的人头给他送过来,他没想到孙权不是公孙康,此时也不是彼时。曹操前期之所以在中国北方连续取得胜利是因为当时群雄割据,互相争斗,曹操收了渔翁之利,现在他把这些诸侯都收拾完了,只剩下刘备和孙权了,他们能不联合吗?他们不联合就是死路一条啊,他们必定是铁了心联合起来对付你,曹操没有估计到。所以说曹操之败在与骄傲,孙、刘之胜在于联盟。至于其他的问题,说什么没有估计到会刮东南风啊那些,都是小问题。
另外,这里面还有一个可能是小原因,就是年龄,这个是吴晗先生指出来的。吴晗先生说赤壁之战的时候,孙权27岁,诸葛亮27岁,周瑜34岁,鲁肃37岁,曹操54岁,吴晗先生说赤壁之战是被进攻的打败了进攻的,哀兵打败了骄兵,年轻人打败了老头子。其实吴晗先生还有一个人没有算进去,就是刘备,刘备当时多少岁呢,47岁,如果把刘备加进去,那么孙刘联军这边的首脑人物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呢?34岁,正是周瑜的年龄,所以赤壁之战也可以说是周瑜打败了曹操,34岁的打败了54岁的。
不过曹操虽然老了,败了,但是笑傲江湖的英雄本色依然故我。曹操从华容道冲出去以后,又笑了。大家问他说,丞相为什么要高兴啊?曹操说:哈哈,“刘备,吴俦也”,刘备确实是我的对手;可惜的是,他动作总是晚了一点,他如果在这个地方埋下伏兵堵起来,再放一把火,我们这些人骨灰都没有了。这一回,战败的曹操他又笑了,那么他能笑到最后吗?

如果是小说的话,那么就是孙坚:
孙坚跨江击刘表。孙坚跟黄祖隔江对战,孙坚就用草船借箭的方法,弄了十万多之箭。 黄祖伏弓弩手于江边,见船傍岸,乱箭俱发。坚令诸军不可轻动,只伏于船中来往诱之;一连三日,船数十次傍岸。黄祖军只顾放箭,箭已放尽。坚却拔箭尽射祖军.

从史书资料中得知:三国时真正用船借箭的并非诸葛亮,而是吴主孙权。

据史料记载,当年借箭确有其事,但时间是在赤璧之战后的建安十八年(213)其主人是吴主孙权,乘坐的船是战舰而非草船。《三国志·吴书》载:“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魏略》载:“权乘大舰来观军,公(曹操)使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复,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经过艺术加工,把“草船借箭”的功劳记在诸葛亮的帐上,使这一讹传流传至今。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读了这段故事,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诸葛亮的一生并没有干过这件事。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罗贯中凭空杜撰的呢?那也不是,因为他确有所本。
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

最早使用“草船借箭”的人真的不是诸葛亮,是那个匿玉玺的孙坚。

草船借箭历史上没有这回事,而<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故事的原形是"在赤璧之战后的建安十八年(213)吴主孙权,乘坐的船是战舰而非草船。《三国志·吴书》载:“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魏略》载:“权乘大舰来观军,公(曹操)使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复,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另一说这个故事出自<郭冲五事>.并无历史依据

杨华,祝融,还有张飞~~~《三国志》 四十三章 草船借箭
不是诸葛亮和鲁肃,那只是三国演义编造的


三国中草船借箭的资料
”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三国演义 “草船借箭”出自《三国演义》中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话说赤壁之战时,东吴大将周瑜请诸葛亮前...

三国草船借箭出自那个战役?
在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是发生在东吴诸葛亮接受周瑜的挑战,和鲁肃一起到曹营借箭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赤壁大战的前夕,所以草船借箭的故事出自赤壁之战

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典故
过些时间,诸葛亮又命令船队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并嘱加劲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船上草把排满密密麻麻的箭枝。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返回。还命令士卒齐声大喊:“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时,诸葛亮取箭船队因顺风顺水,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船队返营后,共得箭...

“草船借箭”中诸葛亮借的是哪国的箭?
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命船赶紧往回开。此时顺风顺水,曹操想追也来不及。这时船的两边草靶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有20条船,总数远远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

三国演义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是什么?
军士和草把子。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天还不亮,诸葛亮下令开船,并让军士擂鼓呐喊。曹操只叫弓箭手朝来船射箭,船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师,这时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10万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经后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

三国时期真的有草船借箭的事情吗,为何说并非诸葛亮?
但可以确定的是孙权利用“草船借箭”打探曹营虚实一事是真的。由此可见孙权本人也是有勇有谋的很厉害的军事家,不然三分天下的格局也不会维持了那么久。只不过,在《三国演义》里,为了凸显诸葛亮的智慧和伟大,作者将这件事归功于诸葛亮,使后人误以为这件事是诸葛亮所为。

十九课草船借箭故事发展的时间是什么三国指什么?
三国正式开始。黄初二年(221年),刘备为了延续汉朝、兴复汉室,于成都称帝,国号“汉”[11] ,史称“蜀汉或季汉”。刘备为报孙权夺荆州、杀关羽之仇,在称帝后不久,就率数万大军东讨孙 吴大帝孙权 吴大帝孙权[1]权。222年,被陆逊败于夷陵,[20] 蜀汉实力大损,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8...

草船借箭真正历史是什么?
就这样,孙权大摇大摆地带着船队围着曹军阵营转了大半圈,甚至还击鼓奏乐了一番。从这里可以看出,孙权能够成为三国时期的一大霸主,也和他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有着莫大关系。曹操因为不能轻易选择出战,不得已只能让士兵放箭,飞箭全都落到了孙权所乘木船的一面,因为箭太多,重量都在一侧,影响了船身...

三国时期时候真的有草船借箭?
《三国演义》是小说,虚构成分极多,正史上草船借箭是发生在孙权与曹操的濡须之战,孙权坐船亲自去刺探曹操的军情,被曹操发现命令士兵射箭攻击,孙权的船被射歪差点沉了,他便让船掉个头让箭继续射,这样一来船就平衡了,孙权就把船开走了。孙权的聪明让曹操十分感叹,留下一句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国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家喻户晓,唐代将军张巡是如何用草人借到10万支箭...
三国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人物,就包括曹操、诸葛亮、周瑜、刘备等等人物事迹都流传至今。其中也有空城计、草船借箭等家喻户晓的故事,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后人也有沿用过三国时期的一些战略技巧。比如唐玄宗时期,当朝将军张巡就用过草船借箭这个方法,巧借来十万支箭来死里逃生。当时的张巡将成百上...

平塘县19469301646: 《三国演义》里草船借箭最早是哪个用的? -
貂美斯皮: 草"船"借箭∶历史上无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草船借箭的事,此乃孙坚孙权父子所为,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借箭的是公瑾.) 草"船借箭∶在唐代时张巡在安史之乱中.曾在夜间用草人垂下城墙赚了令狐潮几十万只箭

平塘县19469301646: 在真实历史中,草船借箭是谁最先使用的? -
貂美斯皮: 孙权 http://baike.baidu.com/view/41515.html “草船借箭”应该是谁的故事?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读了这段故事,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诸葛亮的一生并没有干过这件事.那么,这...

平塘县19469301646: 三国中,谁最先使用草船借箭?
貂美斯皮: 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平塘县19469301646: “草船借箭”是谁发明的?真的是诸葛亮吗? -
貂美斯皮: 不是诸葛亮.其实是孙权.. 《三国演义》是小说,虚构成分极多,正史上草船借箭是发生在孙权与曹操的濡须之战,孙权坐船亲自去刺探曹操的军情,被曹操发现命令士兵射箭攻击,孙权的船被射歪差点沉了,他便让船掉个头让箭继续射,这样一来船就平衡了,孙权就把船开走了.孙权的聪明让曹操十分感叹,留下一句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外,史书记载周瑜的心胸非常宽广,根本不可能会嫉妒诸葛亮.

平塘县19469301646: 草船借箭的历史人物是谁 -
貂美斯皮: 草船借箭——诸葛亮 草船借箭历史背景: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来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

平塘县19469301646: 历史上孙坚是第一个使用“草船借箭”的人吗?
貂美斯皮: “草船借箭”应该是谁的故事?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读了这段故事,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诸葛亮的一生并...

平塘县19469301646: 三国时期的“草船借箭”之人是谁?是诸葛亮吗? -
貂美斯皮: 其实不是诸葛亮,那只是用别人的故事引用的,我记得易中天教授说的好像是孙坚

平塘县19469301646: 历史上真正草船借箭的人是谁啊 -
貂美斯皮: 这个是作者瞎编的,为了表现诸葛多智而近妖,历史上好像是没有这个典故的

平塘县19469301646: 三国里谁最先草船借箭?
貂美斯皮: 诸葛亮啊

平塘县19469301646: 草船借箭是谁的故事 -
貂美斯皮: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造十万支箭之事由周瑜故意向诸葛亮提出,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这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地表示“只需要三天”准备齐全.在第三天,天降大雾,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