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中于连对德瑞那夫人和马蒂尔德的情感有何不同?

作者&投稿:孔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红与黑》中于连对德瑞那夫人和马蒂尔德的情感有何不同?需要专业回答。~

司汤达是善于从爱情中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文学大师。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德·雷纳尔夫人后来的确也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但开始是出于小市民对权贵的报复心理。因此,于连第一次占有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的时候,他感到的并不是爱情的幸福,而是拿破仑式的野心的胜利,是“狂欢”和“喜悦”,是报复心理的满足。 如果说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的追求还有某些真挚情感的话,那么于连对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则纯属政治上的角逐,玛蒂尔德既有贵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气质,又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她认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会的必定是像于连这样富于朝气的平民青年。同于连结成伉俪,既富于浪漫气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于连则认为与玛蒂尔德小姐结婚可以爬上高位,青云直上,因此不惜去骗取她的爱情。 但是,于连的两次爱情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因为在复辟时期,封建势力向市民阶层猖狂反扑。于连不是统治阶级圈子里的人,那个阶级决不会容忍于连那样的人来实现其宏愿 http://baike.baidu.com/view/423790.htm 一、于连的性格特征 于连出生于法国北部的闭塞的小城,他出身贫民,自幼家庭贫穷,厌恶劳动,父亲对他十分的粗暴,他崇拜卢梭,接受启蒙思想家的自由平等观念和无神论思想。在一位老军医的熏陶下,他也崇拜拿破仑,羡慕拿破仑时代青年人能凭自己的才干直上青云。作为一位出身低贱的小平民,于连超众的天资和才华,以及实现自我的理想与野心,面对着这复杂的社会环境,于连的内心理想与现实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和矛盾,他孤独、内向、高傲,力图用自己非凡的才华,在这个不属于他的社会和时代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实现自己出人头地的雄心和野心,渴望凭着个人的才华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 于连有着十分敏锐的贫民意识,他知道自己是一个“可怜虫”,“没有保护人,也没有钱”。在这种社会面前,于连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屈从退避,要么勇敢反抗。由于股子里的不服输的气质,他拒绝过一种平庸的生活,他追求的是他青年时代的所有英雄的梦想。为了能够通过教会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强迫自己,压抑自己的本性,干了一件件违心的事。他根本不信仰宗教,却通过刻苦地学习将拉丁文的《圣经》倒背如流,明明不信仰神却在贝桑松神学院立下吃得苦中苦的决心,通过长时间的苦修苦炼,忍受种种痛苦,获得院长的赏识,心里明明无比崇拜拿破仑,却当众辱骂他,使人不禁对他心生几分敬佩。也许有人会认为于连是自私的,虚伪的,伪善的,但我们有没有想过,他是否是出于一种无奈呢,一种社会迫使他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但迫于他的出身,他不得不去适应这个本不属于他本性的社会,他要生存要努力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不得不变得自私、虚伪来保护自己,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只能戴上虚伪的面具而生存下去,这种不得已的虚伪正是他与上流社会斗争的有力武器。 在德瑞那市长家做家庭教师的于连,时时刻刻牢记着自己与上流社会之间地位的不同,阶级的差别,使得他在市长家中表现得敏感多疑,自卑自尊,他时刻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而反抗。 于连的悲剧是一种“社会悲剧”,他的美好品质在这社会的熔炉中渐渐变形,社会不允许他存在,他最终失去了自己,司汤达说过,“社会就象一节一节的竹节,下边的人想爬到更上层,更上层的人却千方百计地阻挠。”这个比喻是如此深刻!他的心是孱弱的,是敏感而自卑的,同时,那颗心又是多么的勇敢,它高傲,坚强,永不服输,在这可悲的社会里,它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虚伪,用傲慢来伪装这颗孱弱的心,义无返顾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我人生。 http://www.qikan120.com/qydtInfo.asp?Articleid=43688

司汤达是善于从爱情中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文学大师。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德·雷纳尔夫人后来的确也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但开始是出于小市民对权贵的报复心理。因此,于连第一次占有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的时候,他感到的并不是爱情的幸福,而是拿破仑式的野心的胜利,是“狂欢”和“喜悦”,是报复心理的满足。   如果说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的追求还有某些真挚情感的话,那么于连对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则纯属政治上的角逐,玛蒂尔德既有贵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气质,又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她认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会的必定是像于连这样富于朝气的平民青年。同于连结成伉俪,既富于浪漫气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于连则认为与玛蒂尔德小姐结婚可以爬上高位,青云直上,因此不惜去骗取她的爱情。   但是,于连的两次爱情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因为在复辟时期,封建势力向市民阶层猖狂反扑。于连不是统治阶级圈子里的人,那个阶级决不会容忍于连那样的人来实现其宏愿。

根据我的理解,于连对夫人是绝对有爱的。
甚至可以说,夫人是于连第一个爱上的女人,是初恋哦。
不过,正如所说到的,于连与女人接触甚少,对夫人的感情是绝对经不起推敲的。
如果他真的爱着夫人,最后怎么会起杀心呢?可怜夫人一片痴心。
至于马蒂尔德,完全是于连的名利傀儡。
于连的一片痴心,其实都只是为了一己私欲。
这种变态畸形的爱恋,最后竟然演变成了对夫人的杀心。
其实总归来说,于连对二者都没有真正意义上,正常男人的爱。
于连要的是名利,是地位,任何可以利用的东西和感情,他都会不择手段的玩弄。
他是一个利用爱情的阴谋家,政治家,是一个只爱着自己的懦夫。

一个是红,爱意。一个是黑,仅仅是为我所用

一个是爱,一个是利用。


名著《红与黑》中的于连真正爱的谁?
深深陷入了爱情中而无力自拔.个人认为他对瑞那夫人的爱与对玛娣儿特的爱程度都差不多.对前者是情妇(与国内不同,这在国外并不是个贬义词,指纯粹的爱情关系)之爱,后者,尤其在怀孕后于连对她,是真正地视其为妻子的恩爱与责任.很多人认为,于连完全在利用侯爵小姐,鄙人不作如此观.若仅仅是利用,他何...

司汤达的《红与黑》中,于连的经历是怎样的,如何评价这一人物形象?_百 ...
开篇明义,于连是《红与黑》中的主人公。《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一部有着深刻文学内涵和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文学作品,主人公于连是一个真实的而又爱憎分明的人,他所代表的是那个时代里与命运抗争,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人生命运的人物缩影。 司汤达在书中所传达的诉求是追求自由、公平的理想:“红”是一条光明之路,...

《红与黑》读后感
《红与黑》 我看的事司汤达的《红与黑》,起初是因为看萌芽上的《玛格丽特》的作者对这部书非常之欣赏,我则在开始的时候对书中所描述的一个女人为了爱情可以在她的情人死后把他的头颅给买了回来,并抱着它把它给安葬了,十分感动。 该书主要是描写下层平民一个木匠的儿子于连,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的野心膨胀和破灭的...

红与黑的赏析
《红与黑》表现了司汤达高度的心理分析的技巧,尤其是在中心任务于连形象的塑造中,细致的心理描写对于刻画这一人物的复杂性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写于连同拉莫尔小姐的恋爱过程中的矛盾和写他被捕后在狱中对生活的回顾和沉思的那些部分。作家细致的写出了于连对拉莫尔小姐的最初的爱情心理的复杂性,这里既有...

谈《红与黑》:英雄•于连
于连是有尊严的只是在一手遮天阴暗的社会中,荣耀永远无法实践。直到最后他在监狱里考虑的也是他是否有勇气去面对死亡,他是否对得起他的尊严,这时他的行为又给他的结局无形罩上了一种慈悲的色彩。死亡,在此时已是于连心中的最高荣誉!《红与黑》的爱情观,无限切合实际的真实又不禁令人唏吁。他们的爱情...

红与黑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
红与黑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如下:《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实际上就是司汤达本人,通过于连这一形象,不但表达了作者童年被压抑的欲望,而且还体现了他一生屡受政治挫折的坎坷经历;通过于连和德·瑞那夫人的优美爱情抒发了他的恋母情结;通过于连壮烈的死,完成了他对死亡的好奇和体验。于连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读完《红与黑》感觉自己和于连很像,那么于连到底是怎样一
他不愿让时光消磨热情,而是在矛盾与痛苦中前行,装出虔诚的面孔,背诵《圣经》,处理贵族事务,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然而,这些努力并未填平社会等级的鸿沟,贵族社会的礼貌与轻蔑使他的痛苦加深,成为唯一能冷静批判社会的人。于连的批判并非出于高尚的道德,而是个人情感的宣泄,他对社会特权的愤慨...

《红与黑》
《红与黑》是法国有名的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主要背景是拿破仑领导的法国革命失败,破旁王朝复辟后贵族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时候。男主人于连是一个出生在低微家庭的一个木匠的儿子,但他天资聪慧,记忆力惊人,充满着对拿破仑的崇拜且拥有很大的野心,渴望飞黄腾达,书中有一句话体现了他的野心:如果...

《红与黑》于连形象分析
而死亡的临近却给了他一次机会,让他卸去一切伪面具,露出一个真实的美好的自己。往日的野心、幻想、奋斗以及为此而设计的种种伪装统统失去了迷人的光彩。于连终于在死亡面前知道了自己追求的是什么。他对德·雷纳尔夫人说的那番话是真诚的:“你要知道,我一直爱着你,我只爱你一个人。”当一个人...

小说红与黑主要讲述的是什么?
标题中的“红”象征着红色的军人服,“黑”象征着修道士的道袍。小说描写一个出身低微的外省青年于连,想凭着《红与黑》初版时的封面,1824年自己的聪明才智进入上流社会,在市长家做家庭教师时,赢得了纯朴的穗·雷纳尔夫人的爱情,事发后被迫进入贝尚松神学院,不久受到院长举荐,成为德·拉莫尔侯爵的...

象山区13611239173: 《红与黑》中于连对德瑞那夫人和马蒂尔德的情感有何不同? -
赫谦欣泰: 司汤达是善于从爱情中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文学大师.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德·雷纳尔夫人后来的确也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但开始是出于小市民对权贵的报复心理.因此,于连第一次...

象山区13611239173: 于连打伤德瑞那夫人时的具体情况 -
赫谦欣泰: 《红与黑》于连开枪杀死德莱娜是因为于连的自尊.德瑞那夫人迫于教会的压力写了一封信诋毁于连,眼看自己的大好前程就毁于一旦,自尊心也严重受挫,于是于连就要杀了这个让他又爱又恨的女人. 司汤达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也是19世纪现实主义的先驱,在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中提倡浪漫主义,反对古典主义,主张文学应“艺术的反映当代生活”,反对因循守旧.他的一生并不长,不到六十年,而且他在文学上起步很晚,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然而,他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或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

象山区13611239173: 红与黑句子赏析解释 -
赫谦欣泰: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

象山区13611239173: 《红与黑》中的于连到底爱的是谁啊? -
赫谦欣泰: 对马蒂尔德是虚荣的爱 对德·瑞纳夫人是真实的爱

象山区13611239173: 学生红与黑读后感800字5篇
赫谦欣泰: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既是一部刻画官场黑暗的政治小说,也是一部细述真情错爱的爱情小说.接下来给大家带来学生红与...

象山区13611239173: 有谁知道《红与黑》的结局是什么? -
赫谦欣泰: 结局应该是:于连因德瑞那夫人写信揭发他从前的不轨行为,一怒之下向德瑞那夫人开了两枪,只有一枪恰巧打中了德瑞那夫人的肩膀,尽管如此,把于连恨之入骨的贵族阶级还是把于连推向了死刑台.原来准备不是当穿“红”衣服的军人就是做穿“黑”衣服的教士的于连,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会沦落到上死刑台.而同时,于连的另一爱人玛蒂尔德在于连被刑罚后,冷静地砍下了于连的头,驾着马车,驶向远方……

象山区13611239173: 《红与黑》的读后感 -
赫谦欣泰: [《红与黑》的读后感]致于连·索雷尔, (这是一场歇斯底里的对答) 为什么?为什么要拒绝马蒂尔特的爱,却如此深爱年长你十岁的瑞娜夫人?可是于连啊,你现在也无法站起身来回答我的问话了——又或许,我这样质问的语气冒犯了你...

象山区13611239173: 《红与黑》中于连与玛蒂尔德的恋情真是令人纠结不已.于连还好说,但玛蒂尔德那种得不到会疯狂,得到了却又轻易抛弃的举动真的让我很无语,她到底是为什么? -
赫谦欣泰: 玛尔蒂德生于官宦之家,一生顺风顺水,可以得到所有她想得到的,这种人会有一种势在必得的信念,她不是想得到,而是喜欢他人在自己掌握中的感觉,而一旦掌握,人的本体也就不重要了

象山区13611239173: 《红与黑》中于连 - 索雷尔矛盾性格的成因 -
赫谦欣泰: 因为自尊.德瑞那夫人迫于教会的压力写了一封信诋毁于连,眼看自己的大好前程就毁于一旦,自尊心也严重受挫,于是于连就要杀了这个让他又爱又恨的女人.下面是我写的一篇《红与黑》的论文,希望能给你帮助. 生也自尊,死也自尊 ——论于连自尊而卑微的一生 每当人们提起于连

象山区13611239173: 红与黑学生读后感想5篇
赫谦欣泰: 《红与黑》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它的写作背景是发过拿破仑王朝覆灭,波旁王朝复辟.小说主要讲了主人公于连的个人奋斗历程及其两次感情经历.接下来给大家带来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