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南华经第11篇的内容

作者&投稿:捷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庄子的《南华经》内容是什么?~

庄子》又称《南华经》,一般认为“南华”这个名字开始于唐玄宗的册封。但陈撄宁先生在“《南华经内外篇》分章标旨”一文中指出,“《隋书·经籍志》子部道家类已著梁旷所撰《南华仙人庄子论》二十五卷(本三十卷缺),又《南华论音》三卷,可知‘南华’之名在唐代以前早已有了;《旧唐书·经籍志》道家类也著录梁旷所撰《南华仙人庄子论》三十卷(即《隋志》的《南华论》),惟不知梁旷是哪个时代的人,仅知他合卢景裕同时注过《老子》;卢景裕是北魏人,殁于东魏兴和年间(公元539——542),正当南朝梁武帝时代,远在唐天宝以前二百几十年,大约梁旷的时代也相差不远。”



杨思范在《中国道教》(2003年第2期)中发表了“南华起源考”一文,其中提到了另一处“南华”之号在唐玄宗之前就已出现的证据, 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云:“及其玄黄再造,日月重轮,功成而不居,名遂而身退。南华吾师也,新居贱职;东方达人也,安乎卑位。”该文又指出,在敦煌写卷P.2390《失题道经》中引《南华论》八处(见黄永武《敦煌宝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120册179 - 183页。),杨文认为这些引文中,“除有几字与通行本《庄子》稍有出入外,大体是《庄子》的原文。据此可知《南华论》即是论《庄子》,‘论’是梁旷对《庄子》一书的评或释。可以肯定P.2390《失题道经》所引的‘南华论云’出自梁旷的《南华论》一书。”



由此可见,《庄子》在唐玄宗之前就已经有人称为“南华”了,而且很可能这样称呼的人越来越多,以致在玄宗时得到了官方的认可。《隋书·经籍志》:“《南华论》,二十五卷, 梁旷撰,本三十卷。”《隋书》是唐太宗时,魏征主持编纂的,而当时《南华论》就已经亡逸了五卷,可见所出尚在唐朝以前相当一段时间,其作者应就是与卢景裕同注《老子》的那个梁旷。



至于庄子为何被称为南华,陈撄宁先生在“《南华经内外篇》分章标旨”一文中,还提到:“注《庄子》者亦有引证东晋王嘉的《拾遗记》云:‘庄子,字子休,号南华子’……但查今本《拾遗记》,未见‘庄周号南华子’这一条,若不是佚文,那就是注家引证有错误。注家又说,庄周隐居于曹州之南华山,故其书名《南华经》,这件事也值得怀疑。”陈撄宁先生通过考证《旧唐书·地理志》认定“南化县因庄子而得名……县名既然能改,难道山名不能改,未必是先有山名然后才有书名。”



南华到底从何而起,实难确证。不过我个人怀疑,“南华”或许是像“东华帝君”一样的名称。六朝时道教上清派兴盛,《上清经》有不少神仙洞府的称号描述,“东华”就是一例。“南华”大约起于此时代。或许这种道教思潮受到过佛教净土思想的一些影响。与梁旷同注《老子》的卢景裕就兼佛教,他们或许同属北人,视庄子所在地为南方。不过以上都是臆测了.

《庄子》共有33篇,内篇7章,外篇15章,杂篇11章。
原有内篇七篇、外篇二十八、杂篇十四、解说三,五十二篇,十余万言。郭象删减后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个,六万五千九百二十字,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价值、批判哲学等都有详尽的论述。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扩展资料:
《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庄子》除内八篇外都是后人所作 。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又发展了新说。
他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批判哲学思想。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
庄子全书以超越精神、博物审美、批判思维为其特色。成玄英云:庄子“内篇明于理本,外篇语其事迹,杂篇明于理事。内篇虽明理本,不无事迹;外篇虽明事迹,甚有妙理。”故王叔岷先生认为,研习庄子当“破除内外杂篇观念。”
庄子的生活年代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前369年—前286年。庄子逝世的时候,宋国已经覆亡。《庄子》中有“旧国旧都,望之畅然”,显然宋亡以后才称呼“旧国旧都”。有《庄子传》。
庄子属于道家,从《庄子》中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司马迁评价:“庄子著书十万余言”,而今本《庄子》仅33篇6万5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在晋代郭象注《庄子》删去了《天下篇》后半部分极其之后内容。
至于唐以前,有完本五十二篇与残本三十三篇并行。原来学者认为《庄子》全部为庄子所著。从宋代起,竟成问题,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杂篇是后人托名。近代出土《庄子》秦汉竹简残篇,证明各篇为先秦古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庄子

您好。按照正常《南华经》的排列顺序,您所说的第十一篇应该是《在宥》。内容如下:【原文】
闻在宥天下①,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②;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③。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④,是不恬也⑤;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⑥,是不愉也。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
人大喜邪,毗于阳⑦;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中道不成章⑧,于是乎天下始乔诘卓鸷⑨,而后有盗跖、曾史之行。故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给,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⑩,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
而且说明邪(11),是淫于色也(12);说聪邪,是淫于声也;说仁邪,是乱于德也;说义邪,是悖于理也(13);说礼邪,是相于技也(14);说乐邪,是相于淫也;说圣邪,是相与艺也(15);说知邪,是相于疵也(16)。天下将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存可也,亡可也;天下将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乃始脔卷仓囊而乱天下也(17)。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甚矣,天下之惑也!岂直过也而去之邪(18),乃齐戒以言之(19),跪坐以进之,鼓歌以儛之(20),吾若是何哉!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21),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22)。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23),无擢其聪明(24);尸居而龙见(25),渊默而雷声(26),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27)。吾又何暇治天下哉!
【注释】
①在:自在。一说是存,存而不论的意思。宥:宽容。“在宥天下”意思是任天下自在地发展,人和事物均各得其所而相安无事,也就是无为而治。
②淫:过,超出。
③迁:改变。德:常态,指遵循于“道”的生活规律和处世的基本态度。
④欣欣:高高兴兴的样子。乐其性:为其性而乐,意思是为保有真性而欣喜。一说“其”字指代“尧”,跟下句的“其”字指代“桀”一样,亦可通。姑备参考。
⑤恬:静。
⑥瘁瘁:忧愁的样子。苦其性:为其性而苦,为保有真性而苦恼。
⑦毗(pí):损伤。阳:与下句的“阴”本指日光的向背,引伸指气侯上的冷暖,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中又借此解释事物对立对应的正反两个侧面。
⑧章:章法,法度。
⑨乔诘:意不平。卓鸷:行不平。“乔诘”和“卓鸷”泛指世上出现的种种不平之事。一说“乔诘”是狡黠诈伪之意,“卓鸷”是卓尔不群之意,可备参考。
⑩匈匈:即“讻讻”,喧嚣吵嚷的样子。
(11)说(yuè):喜悦,这个意思后代写作“悦”。
(12)淫:沉溺,为之所迷乱。
(13)悖:违背。
(14)相:助。技:技巧,这里指熟悉礼仪。
(15) 艺:才能。
(16)疵:毛病,这里指辨别细小的是非。
(17)脔(luán)卷:拳曲而不舒展的样子。仓(cāng)囊:扰攘纷争的样子。
(18)直:止,仅仅。过:经过。“过也而去之”意思是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
(19)齐(zhāi):通作“斋”。
(20)儛(wǔ):舞。
(21)莅(lì):到,临。“临莅天下”意思是来到从政的地位而治理天下。
(22)“故贵以身于为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此两句亦见于《老子》。老庄认为轻身以赴利,弃我而殉物,那么,身且不能安,怎么能治理天下。因此,只有贵身贱利的人才可以托付天下。
(23)五藏:五脏。“无解五藏”意思是,不敞开心中的灵气。
(24)擢(zhuó):拔,提升,引申为有意显露。
(25)尸:表示一动不动的样子。“尸居”的意思就是,像受祭的活人那样一动不动地坐着。龙:表示精神腾飞的样子。见(xiàn):显现。“龙见”,意思就是精神里却是腾龙显现。
(26)渊默:意思是像深渊那么默默深沉。雷声:意思是撼人之力就像雷声隆隆。
(27)炊:炊烟。累:游动的尘埃。
【译文】
只听说听任天下安然自在地发展,没有听说要对天下进行治理。听任天下自在地发展,是因为担忧人们超越了原本的真性;宽容不迫各得其所,是因为担忧人们改变了自然的常态。天下人不超越原本的真性,不改变自然的常态,哪里用得着治理天下呢!从前唐尧治理天下,使天下人欣喜若狂人人都为有其真性而欢乐,这就不安宁了;当年夏桀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忧心不已人人都为有其真性而痛苦,这就不欢快了。不安宁与不欢快,都不是人们生活和处世的常态。不合于自然的常态而可以长久存在,天下是没有的。
人们过度欢欣,定会损伤阳气;人们过度愤怒,定会损伤阴气。阴与阳相互侵害,四时就不会顺应而至,寒暑也就不会调和形成,这恐怕反倒会伤害自身吧!使人喜怒失却常态,居处没有定规,考虑问题不得要领,办什么事都半途失去章法,于是天下就开始出现种种不平,而后便产生盗跖、曾参、史等各各不同的行为和作法。所以,动员天下所有力量来奖励人们行善也嫌不够,动员天下所有力量来惩戒劣迹也嫌不足,因此天下虽很大仍不足以用来赏善罚恶。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始终是喋喋不休地把赏善罚恶当作当政之急务,他们又哪里有心思去安定人的自然本性和真情呢!
而且,喜好目明吗,这是沉溺于五彩;喜好耳聪吗,这是沉溺于声乐;喜好仁爱吗,这是扰乱人的自然常态;喜好道义吗,这是违反事物的常理;喜好礼仪吗,这就助长了繁琐的技巧;喜好音乐吗,这就助长了淫乐;喜好圣智吗,这就助长了技艺;喜好智巧吗,这就助长了琐细之差的争辩。天下人想要安定自然赋予的真情和本性,这八种作法,存留可以,丢弃也可以;天下人不想安定自然赋予的真情和本性,这八种作法,就会成为拳曲不伸、扰攘纷争的因素而迷乱天下了。可是,天下人竟然会尊崇它,珍惜它,天下人为其所迷惑竟达到如此地步!这种种现象岂只是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呀!人们还虔诚地谈论它,恭敬地传颂它,欢欣地供奉它,对此我将能够怎么样呢!
所以,君子不得已而居于统治天下的地位,那就不如一切顺其自然。顺其自然方才能使天下人保有人类自然的本性与真情。正因为这样,看重自身甚于看重统驭天下的人,便可以把天下交给他;爱护自身甚于爱护统驭天下之事的人,便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也正因为这样,君子倘能不敞露心中的灵气,不表明自己的才华和智巧,那就会安然不动而精神腾飞,默默深沉而撼人至深,精神活动合乎天理,从容自如顺应自然而万事万物都像炊烟游尘那样自由自在。我又何须分出心思去治理天下啊!

  《庄子·外篇·在宥第十一》

  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
  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
  ?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
  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
  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

  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
  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
  ,中道不成章。于是乎天下始乔诘卓鸷,而后有盗跖、曾、史之行。
  故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给。故天下之大不足
  以赏罚。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
  哉!

  而且说明邪,是淫于色也;说聪邪,是淫于声也;说仁邪,是乱于
  德也;说义邪,是悖于理也;说礼邪,是相于技也;说乐邪,是相于
  淫也;说圣邪,是相于艺也;说知邪,是相于疵也。天下将安其性命
  之情,之八者,存可也,亡可也。天下将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
  乃始脔卷囗(左“犭”右“仓”)囊而乱天下也。而天下乃始尊之惜
  之。甚矣,天下之惑也!岂直过也而去之邪!乃齐戒以言之,跪坐以
  进之,鼓歌以囗(左“亻”右“舞”)之。吾若是何哉!

  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
  。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
  下。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
  ,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吾又何暇治天下哉!

  崔瞿问于老聃曰:“不治天下,安藏人心?”老聃曰:“女慎,无
  撄人心。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淖约柔乎刚强,廉刿雕琢,其
  热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俯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其居也,渊而静
  ;其动也,县而天。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昔者黄帝始以仁
  义撄人之心,尧、舜于是乎股无囗(“跋”字以“月”代“足”音b
  a2),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为仁义,矜其血气以规
  法度。然犹有不胜也。尧于是放囗(“灌”字以“讠”代“氵”音h
  uan1)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囗(左“山”右“危”),流共工
  于幽都,此不胜天下也。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骇矣。下有桀、跖,上
  有曾、史,而儒墨毕起。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
  信相讥,而天下衰矣;大德不同,而性命烂漫矣;天下好知,而百姓
  求竭矣。于是乎斤锯制焉,绳墨杀焉,椎凿决焉。天下脊脊大乱,罪
  在撄人心。故贤者伏处大山囗(左“山”右“甚”音kan1)岩之
  下,而万乘之君忧栗乎庙堂之上。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
  ,形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离囗(左“足”右“支”)攘臂乎桎梏
  之间。意,甚矣哉!其无愧而不知耻也甚矣!吾未知圣知之不为桁杨
  囗(左“木”右“妾”音jie1)囗(“摺”字以“木”代“扌”
  音xi2)也,仁义之不为桎梏凿枘也,焉知曾、史之不为桀、跖嚆
  矢也!故曰: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

  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
  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
  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广成子曰
  :“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而治天下,
  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
  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
  居三月,复往邀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
  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
  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
  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
  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
  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
  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
  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
  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黄帝再拜稽首曰:“广
  成子之谓天矣!”广成子曰:“来!余语女: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
  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
  ;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将
  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
  当我缗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

  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鸿蒙方将拊脾雀跃而游。云将
  见之,倘然止,贽然立,曰:“叟何人邪?叟何为此?”鸿蒙拊脾雀
  跃不辍,对云将曰:“游!”云将曰:“朕愿有问也。”鸿蒙仰而视
  云将曰:“吁!”云将曰:“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
  不节。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为之奈何?”鸿蒙拊脾雀跃掉头
  曰:“吾弗知!吾弗知!”云将不得问。又三年,东游,过有宋之野
  ,而适遭鸿蒙。云将大喜,行趋而进曰:“天忘朕邪?天忘朕邪?”
  再拜稽首,愿闻于鸿蒙。鸿蒙曰:“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
  游者鞅掌,以观无妄。朕又何知!”云将曰:“朕也自以为猖狂,而
  民随予所往;朕也不得已于民,今则民之放也!愿闻一言。”鸿蒙曰
  :“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兽之群而鸟皆夜鸣,灾及草
  木,祸及止虫。意!治人之过也。”云将曰:“然则吾奈何?”鸿蒙
  曰:“意!毒哉!囗囗(左“亻”右上“西”右中“大”右下“已”
  音xian1)乎归矣!”云将曰:“吾遇天难,愿闻一言。”鸿蒙
  曰:“意!心养!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堕尔形体,吐尔聪明,伦
  与物忘,大同乎囗(左“氵”右“幸”音xing4)溟。解心释神
  ,莫然无魂。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
  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
  云将曰:“天降朕以德,示朕以默。躬身求之,乃今得也。”再拜稽
  首,起辞而行。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异
  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夫以出乎众为心者,曷常出乎众哉
  ?因众以宁所闻,不如众技众矣。而欲为人之国者,此揽乎三王之利
  而不见其患者也。此以人之国侥幸也。几何侥幸而不丧人之国乎?其
  存人之国也,无万分之一;而丧人之国也,一不成而万有余丧矣!悲
  夫,有土者之不知也!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
  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
  !出入(被禁止),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之谓至
  贵。

  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为天
  下配。处乎无响。行乎无方。挈汝适复之,挠挠以游无端,出入无旁
  ,与日无始。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无己,恶乎得有有
  。睹有者,昔之君子;睹无者,天地之友。

  贱而不可不任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匿而不可不为者
  ,事也;粗而不可不陈者,法也;远而不可不居者,义也;亲而不可
  不广者,仁也;节而不可不积者,礼也;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一
  而不可不易者,道也;神而不可不为者,天也。故圣人观于天而不助
  ,成于德而不累,出于道而不谋,会于仁而不恃,薄于义而不积,应
  于礼而不讳,接于事而不辞,齐于法而不乱,恃于民而不轻,因于物
  而不去。物者莫足为也,而不可不为。不明于天者,不纯于德;不通
  于道者,无自而可;不明于道者,悲夫!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
  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
  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建瓯市13832149830: 庄子的《南华经》内容是什么? -
系晶更欣: 庄子》又称《南华经》,一般认为“南华”这个名字开始于唐玄宗的册封.但陈撄宁先生在“《南华经内外篇》分章标旨”一文中指出,“《隋书·经籍志》子部道家类已著梁旷所撰《南华仙人庄子论》二十五卷(本三十卷缺),又《南华论音...

建瓯市13832149830: 提高文学常识
系晶更欣: 任何知识都不可能有捷径.不过你若是想单纯地了解一些常识,倒是可以看看相关的... 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23、庄子:名周...

建瓯市13832149830: 现代文化常识
系晶更欣: 中国传统文化小知识有:1、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 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23、庄子:名周...

建瓯市13832149830: 南华经大概内容是什么 儒林外史大概内容是什么 -
系晶更欣: 《南华经》,就是《庄子》,是战国早期的一部思想著作,主要阐述的是道家学派的思想,主张清净无为,顺其自然,万物皆有法,万物皆有道,人只要遵循就可以了,不应妄加破坏. 《儒林外史》是清代才子吴敬梓写的小说,书中通过描述一个个“八股取士”政策下的学子及其周围相关人物对待科举、功名的态度,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建瓯市13832149830: 《庄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系晶更欣: 《庄子》亦称《南华经》,根据汉代流传的古本,有52篇,内篇7,外篇28,杂篇14,解说3,共10余万字.但传世的郭象注本只有33篇:内篇7,外篇15,杂篇11.这些...

建瓯市13832149830: 急需文言文翻译 -
系晶更欣: 原作)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彩,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

建瓯市13832149830: 《孟子》,《庄子》分别是什么时期?主要内容是什么 -
系晶更欣: 《孟子》,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

建瓯市13832149830: 《南华经》是什么东东?
系晶更欣: 南华经 《南华经》本名《庄子》,是战国早期庄子及其门徒所著,到了汉代道教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 《庄子》一书乃是庄周及其门徒后学所共著,《汉书·艺文志》载其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分为三部...

建瓯市13832149830: 《庄子》的内、外、杂篇、名篇有哪些? -
系晶更欣: 1、《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 2、《庄子·外篇·秋水第十七》、《庄子·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 3、《庄子·杂篇·盗跖第二十九》、《庄子·杂篇·渔父第三十一》. 4、《庄子》又名《南华经》,...

建瓯市13832149830: 《庄子》是我国道家学派著作,它又名 -
系晶更欣: 《庄子》又名《南华经》. 《庄子》简介: 书中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思想与人生观.郭象分内篇、外篇、杂篇三大部分,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个.其中,内篇为庄子思想的核心,有七篇;外篇十五;杂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