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拉瓦锡革命的内容和意义

作者&投稿:类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简述十月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的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
2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社会,第一次尝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
3十月革命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的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4 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影响:
1、从此之后俄国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新时代,建立起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强大的俄国,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前提。
2、促使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转变,鼓舞了世界上的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斗争信心。
3、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到了社会主义新时期,从此之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开始了对峙,成为了世界现代史的主题。

扩展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革命形势迅速趋于成熟。1917年2月,俄国爆发了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但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4月,列宁从国外回国,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尔什维克党在群众中积极进行宣传并多次领导工人和士兵举行示威。
9、10月问革命形势完全成熟,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临时政府企图先发制人,防止布尔什维克党发动武装起义。 11月2日,临时政府派士官生占领彼得格勒最重要的据点。
临时政府到处搜捕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切断彼得格勒苏维埃与工人区的电话联系,密令彼得格勒军分区司令派兵进攻斯莫尔尼宫--革命军事委员会所在地。
11月6日,列宁写信给党中央委员会,要求无论如何必须在当天晚上逮捕临时政府人员,解除士官生等的武装。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尔什维克党决定提前于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举行武装起义。
这时,彼得格勒卫戍部队的士兵和喀琅施塔得的水兵与工人赤卫队,已转到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深夜,列宁来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
起义的工人和士兵包围了冬宫。革命军事委员会勒令临时政府在六时二十分前无条件投降,但临时政府指望前线调回援军,负隅顽抗。
九时四十五分,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以空炮射击发出了开始向冬宫总攻的信号;接着,赤卫队和革命士兵向冬宫发起总攻。
在冬宫前的一百一十七级云石阶梯上和冬宫的一千零五个房间里与敌人短兵相接,展开白刃战。到8日凌晨2时,冬宫全部被攻占,临时政府的十六名部长全部被逮捕。
11月7日深夜,全俄工兵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召开。会议在11月8日通过和公布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11月7-16日,苏维埃政权在莫斯科、确立,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辉煌胜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十月革命

  作为现代文学和文化全面走向现代化的开端,文学革命运动的意义是巨大的。

  首先,五四新文化运动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而文学革命作为这一运动的组成部分,以激进的态度否定了以封建思想为其主导的传统文化体系,宣扬了个性解放、人性自觉、自由平等等新思想、新观念,为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展开发挥了巨大作用。

  其次,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它为白话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民族语言奠定了基础。经由晚清的白话运动和文学革命对白话文学的竭力倡导,终于在1920年,作为现代“国语”的白话纳入官方教育体制,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颁令全国国民学校,一、二年级的国文教育统一采用语体文(白话),这无疑承认了文学革命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它成为民族文化转型的契机。

  第三,打破中国文学孤立封闭的格局,建立了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文学革命完全改变了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它以极为开放的胸襟持续不懈地翻译和介绍外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形成了一场大规模的文化吸收潮流。正是在这种文化引介的潮流中,西方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的各种思想和学说,在20世纪初的现代中国找到了通行的市场,不仅影响和构建了现代文学创作的风貌,也影响和构造着中国对现代化的追求和憧憬,直到今天。


  补充: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的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以此开始,并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进行的化学革命被公推为18世纪科学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之一。在这场革命中,他以雄辩的实验事实为依据,推翻了统治化学理论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建立了以氧为中心的燃烧理论。针对当时化学物质的命名呈现一派混乱不堪的状况,拉瓦锡与他人合作制定出化学物质命名原则,创立了化学物质分类的新体系。根据化学实验的经验,拉瓦锡用清晰的语言阐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它在化学中的运用。这些工作,特别是他所提出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安东·尼罗朗·拉瓦锡1743年8月26日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5岁那年他母亲园病去世,从此他在姨母照料下生活、11岁时,他进入当时巴黎的名牌学校——马沙兰学校。以后升人法政大学,21岁毕业而取得律师的资格。他的家庭打算让他继承父业成为一个开业律师,然而在大学里他已对自然科学产主了浓 厚的兴趣,主动地拜一些著名学者为师,学习数学、天文、植物学、地质矿物学和化学。从20岁开始,他坚持每天作气象观测,假期还跟随地质学家格塔尔到各地作地质考察旅行。他最初发表的关于石膏组成和凝固的论文就是在地质调查之中写成的,1765年,法国科学院以重奖征集一种使路灯既明亮又经济的设计方案,22岁的拉瓦锡勇敢地参加了竞赛。他的设计虽然未获奖金,但被评为优秀方案,荣获国王颁发的金质奖章,这项活动给崭露头角的拉瓦锡以很大的鼓舞、使他更热情地投入科学研究的事业中、同时他的科研才华也开始引起了科学界的注目。因为拉瓦锡接连不断地取得了一项项科研成果,也因为他具备了无需忧虑生活来源的优越科研条件, 1768年他被任命为法国皇家科学院的副会员, 1778年成为有表决权的18名正式会员之一。1785年他担任了科学院的秘书长,实际上成为科学院的负责人。

拉瓦锡成为科学院的成员后,科学研究愈成为他生活的重要内容。从1778年起,他逐个地取得了化学研究上的重大突破。步入化学家的行列。他才华洋溢,精力充沛,逐渐成为科学界乃至政界的一位新星。

1768年,拉瓦锡选择的一个研究课题是验证水能否变成土。在当时,许多人都相信水能变成土。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中就有水土互变的提法, 17世纪比利时化学家海尔蒙特曾以柳树的实验(海尔蒙特将一柳村茁栽人一预上经烘干称重的上盆中,经常淋水。5年后,柳树长成大树了。泥上经烘于,重量并没有减少。于是他认为柳树长大所增加的重重,只能来源于水,水能转变为土,并为树所吸收。)来支持这一观点。人们也时常发现在容器中煮沸水,时间长了总会有沉淀物生成。拉瓦锡对这一观点表示怀疑,为此他设计了一个验证实验。他采用一种欧洲炼金术中使用过的很特别的蒸馏器。这种蒸馏器能使蒸馏物被反复蒸馏。他将蒸馏器称重,然后加入一定重量的经3次蒸馏后的蒸馏水。密封后点火加热,保持微热,同时进行观察。二周过去了,水还是清的。第三 周未开始出现很小一点固体,随后慢慢变大,第八周固体因增长而沉淀下来。就这样连续加热了101天,蒸馏器中的确产生了固体沉淀物,冷却后,他首先称了总重量,发现总重量与加热前相比没有变化。他又分别对水、沉淀物、蒸馏器进行称量,结果是水的重量没变,沉淀物的重量恰好等于蒸馏器所减少的重量。据此拉瓦锡著写论文驳斥了水转比为土的谬说,瑞典化学家舍勒也对这沉淀物进行分析,证明它的确来自玻璃蒸馏器本身。

1772年9月,拉瓦锡开始对燃烧现象进行研究。在这以前,波义耳曾对几种金属进行过煅烧实验,他认为金属在般烧后的增重是因为存在火微粒,在慑烧中,火微粒穿过器壁而与金属结合。

金属+火微粒——>金属灰

1702年,德国化学家斯塔尔也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他认为金属在锻烧中放出了燃素,即:

金属+燃素——>金属灰

斯塔尔将有关燃素的观点系统化,并以此来解释当时已知的化学现象。由于燃素说的解释较过去的合理,很快被化学家所接受,成为18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化学理论。尽管一些实验研究的进展已披露了燃素说与实验事实的矛盾,但多数化学家还是设法调和这一矛盾,以维护燃素说。拉瓦锡正是在研究了化学史的概况和前辈化学家的工作之后,发现了这一矛盾,并决心解决这一矛盾。

首先他对磷、硫等易燃物的燃烧进行观察和测定,他发现磷、硫在燃烧中增重是由于吸收了空气。于是他想到,金属在般烧中增重是否属于同一原因?1774年,他重做了波义耳关于煅烧金属的实验。他将已知重量的锡放入曲颈瓶中,密封后称其总重量。然后经过充分加热使锡灰化。待冷却后,称其总重量,确认其总重量没有变化。尔后在曲颈瓶上穿一小孔,发现瓶外空气带着响声冲进瓶内,再称其总重量和金属灰的重量,发现总重量增加的值恰好等于锡变成锡灰后的增重。拉瓦锡又对铅、铁等金属进行了同样的锻烧实验,得到相同的结论。由此拉瓦锡认为燃烧金属的增重是金属与空气的一部分相结合的结果,否定了波义耳的火微粒之说,对燃素说也提出了质疑。那未,与金属相结合的空气成分又是什么?当时人们还不了解空气具有两种以上组分,拉瓦锡也无从推断。1774年10月,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访问巴黎。在拉瓦锡举行的欢邀宴会上,普利斯特列告诉拉瓦锡,在3个月前,他曾在加热水银灰的实验中发现一种具有显著助燃作用的气体。这信息给拉瓦锡以启示,他立即着手汞灰的合成和分解。实验事实使拉瓦锡确信,般烧中与金属相结合的决不是火微粒或燃素,可能是最纯净的空气。1775年末,普利斯特列发表了关于氧元素(他命名为脱燃素空气)的论文后,拉瓦锡恍然大悟,原来这种特殊物质是一种新的气体元素。随后,他对这种新的气体元素的往质进行了认真的考察,确认这种元素除了助燃、助呼吸外.还能与许多非金属物质结合生成各种酸,为此他把这种元素命名为酸素,现在氧元素的化学符号0就是来源于希腊文酸素: oxygene。对氧气作系统研究后,拉瓦锡明确地指出:空气本身不是元素,而是混和物,它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1778年他进而提出,燃烧过程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燃物质与氧的化合,可燃物质在燃烧过程中吸收了氧而增重。所谓的燃素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拉瓦锡关于燃烧的氧化学说终于使人们认清了燃烧的本质,并从此取代了燃素学说,统一地解释了许多化学反应的实验事实,为化学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长期以来,水也被看作是一种元素。在氧元素被确认后的1781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在氢气与普通空气或氧气的混和气中通电、发生火花时,会有水珠的生成,这一实验证明水是一种化合物。但是由于卡文迪许仍旧信仰燃素说,所以对这一实验结果不能作出清晰的解释。卡文迪许的助手布拉格登于1783年6月访问巴黎时,将这一实验告诉了拉瓦锡。拉瓦锡立即进行了跟踪实验, 不仅合成了水,同时还将水分解为氧气和氢气,再次确认了水的组成,并且用氧化理论给以准确的说明。

运用氧化理论,拉瓦锡弄清了碳酸气就是碳与氧元素的化合物。他又根据酒精一类有机化合物在燃烧中大都生成碳酸气和水的事实,建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法,将有机物在一定体积的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用苛性碱溶液来吸收其产生的碳酸气,再从残留物中计算出生成的水量,由此确定有机化合物中庆含的碳、氢、氧三种元素的比例数。

根据氧化理论,1777年拉瓦锡发表论文,指出动物呼吸是吸入氧气,呼出碳酸气。他与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合作,1782年设计了冰的热量计,测定了一些物质的比热和潜热。同时证明动物的呼吸也属于一种燃烧现象。

拉瓦锡的氧化学说是对燃素说的否定,他关于水的组成、空气的组成等一系列实验成果是对亚里士多德四元素说的批判,为了与新的理论相适应,1785年,拉瓦锡和他的同行戴莫维、贝托雷、佛克罗伊合作编写了《化学命名法》。这本专著强调指出每种物质必须有一固定名称,单质命名尽可能表达出它的特性,化合物的命名尽可能反映出它的组成,据此他们建议对过去被称为金属灰的物质应依据它的组成命名为金属氧化物;酸、碱物质使用它们所含的元素来命名;盐类则用构成它们的酸和碱来命名。这样一来,汞灰应称为氧化汞,矾油应叫作硫酸等等。从而奠定了现代化学术语命名的基础,当今所用的化学术语的大部分都是依据这一命名法而来的。

拉瓦锡的化学研究有一个重要的特点,他总是有意识地把质量不变的规律作为他思维推理的前提。这种质量守恒的思想在他1789年出版的《化学纲要》中,作了清楚的阐述,这是他对近代化学发展的又一突出的贡献。就在《化学纲要》这部名著中,拉瓦锡总结了他化学研究的实践经验,发展了波义耳提出的元素概念,提出元素是化学分析到 达的终点,即在当时用任何化学手段都不能分解的物质可称为元素。据此他还列出了一张包括33种元素的分类表。现在看来,这张表虽然存在一些错误,但是世界公认这是第一张真正的化学元素表。

就在拉瓦锡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重要进展时,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的大革命。拉瓦锡虽然主张君主立宪制,但是他还是积极地参与了统一度量衡的改革工作。统一度量衡是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成果。随着革命的主导权由大资产阶级转移到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的手中,阶级的对抗更为激烈,包括拉瓦锡在内的60人组成的征税承包商集团成为了革命的对象。所谓征税承包业指由一批商人组成的集团,把法国国王的部分征税承包下来,由商人雇用人员到各地强行征收盐、酒、烟草及其它商品的关税。包税商除了上缴给国王一定税款外。还要从中获得一定的利润。这种征税承包业显然加重了对平民百姓的盘剥,很自然地成为革命中的众矢之的。拉瓦锡的家庭经济状况足以维持其从事科研的生活,但是拉瓦锡妄图发财,几乎在他投身科学研究的同时,于1768年加入了包税商集团。从此赚钱的买卖花费了他不少精力。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问题为他招来了灭顶之灾。1793年,革命政权逮捕了包括拉瓦锡在内的包税商,第二年以超过法定数4%的收入,谋取6一10%的利润的罪行而被处死,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正当他事业兴旺时,落得这样一个可悲的结局,当时和后来的许多人都对此深感惋借。

拉瓦锡虽然死了,他对发展近代科学的突出贡献,后人并没有抹煞他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长期以来一直成为人们学习和研究的内容,人们从中获得了不少启迪和教益。综观拉瓦锡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建树,正如有人评论说:拉瓦锡既没有发现新物质,也没有提出新的实验项目,甚至没有创新或改进实验手段或方法,然而他却在重复前人的实验中,通过严格的合乎逻辑的步骤,阐明了所得结果的正确解释,作出了化学发展上的不朽功绩。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强调了实验是认识的基础,他的治学座右铭是:“不靠猜想,而要根据事实。”他在研究中一直遵循“没有充分的实验根据,从不推导严格的定律”的原则。这种尊重科学事实的思想使他能把前人所作的一切实验看作只是建议性质的,而不是教条,从而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工作成果,敢于进行理论上的革命。

拉瓦锡善于学习,善于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提出新的学术思想。对于前人的有关研究,他的学习是很认真的。他能把前人对于同一实验所作的不同解释加以分析比较,从中发现矛盾和问题,为此他选择了一些关键的跟踪实验作为自己研究的突破点,并在实验中,保持清醒头脑。在实验中他除了细致地观察外,还善于捕捉那些化学反应中各种物质变化的相互联系,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从整体上去认识反应的本质,因而显得比别人站得高、看得准。系统严格的定量性是拉瓦锡实验方法的基本特点。他在实验分析中有一个信条:“必须用天平进行精确测定来确定真理。”根据这一信条,拉瓦锡的实验研究都明确地运用了定量方法。以量求质,通过数量的确定推翻了水上相互转化的古老观念,否定了燃素的存在,揭示了氧气的实质和燃烧的本质。他能以考察量的变化来推导化学变化的规律,是因为他相信自然界物质的各种变化中,质量是守恒的。他提出质量守恒定律进一步说明了化学定量方法所依赖的前提。拉瓦锡敢于明确地提出这一原理,除了有实验事实为根据外,他还从“无中不能生有”这一深刻的哲学和“总量等于它的各个分量”的数学公理中获得了启示。

参考资料:http://www.yeschool.net/phd/file/bkzl/chemstroy/chemist/0007.html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进行的化学革命被公推为18世纪科学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之一。在这场革命中,他以雄辩的实验事实为依据,推翻了统治化学理论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建立了以氧为中心的燃烧理论。针对当时化学物质的命名呈现一派混乱不堪的状况,拉瓦锡与他人合作制定出化学物质命名原则,创立了化学物质分类的新体系。根据化学实验的经验,拉瓦锡用清晰的语言阐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它在化学中的运用。这些工作,特别是他所提出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安东·尼罗朗·拉瓦锡1743年8月26日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5岁那年他母亲园病去世,从此他在姨母照料下生活、11岁时,他进入当时巴黎的名牌学校——马沙兰学校。以后升人法政大学,21岁毕业而取得律师的资格。他的家庭打算让他继承父业成为一个开业律师,然而在大学里他已对自然科学产主了浓 厚的兴趣,主动地拜一些著名学者为师,学习数学、天文、植物学、地质矿物学和化学。从20岁开始,他坚持每天作气象观测,假期还跟随地质学家格塔尔到各地作地质考察旅行。他最初发表的关于石膏组成和凝固的论文就是在地质调查之中写成的,1765年,法国科学院以重奖征集一种使路灯既明亮又经济的设计方案,22岁的拉瓦锡勇敢地参加了竞赛。他的设计虽然未获奖金,但被评为优秀方案,荣获国王颁发的金质奖章,这项活动给崭露头角的拉瓦锡以很大的鼓舞、使他更热情地投入科学研究的事业中、同时他的科研才华也开始引起了科学界的注目。因为拉瓦锡接连不断地取得了一项项科研成果,也因为他具备了无需忧虑生活来源的优越科研条件, 1768年他被任命为法国皇家科学院的副会员, 1778年成为有表决权的18名正式会员之一。1785年他担任了科学院的秘书长,实际上成为科学院的负责人。
  拉瓦锡成为科学院的成员后,科学研究愈成为他生活的重要内容。从1778年起,他逐个地取得了化学研究上的重大突破。步入化学家的行列。他才华洋溢,精力充沛,逐渐成为科学界乃至政界的一位新星。
  1768年,拉瓦锡选择的一个研究课题是验证水能否变成土。在当时,许多人都相信水能变成土。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中就有水土互变的提法, 17世纪比利时化学家海尔蒙特曾以柳树的实验(海尔蒙特将一柳村茁栽人一预上经烘干称重的上盆中,经常淋水。5年后,柳树长成大树了。泥上经烘于,重量并没有减少。于是他认为柳树长大所增加的重重,只能来源于水,水能转变为土,并为树所吸收。)来支持这一观点。人们也时常发现在容器中煮沸水,时间长了总会有沉淀物生成。拉瓦锡对这一观点表示怀疑,为此他设计了一个验证实验。他采用一种欧洲炼金术中使用过的很特别的蒸馏器。这种蒸馏器能使蒸馏物被反复蒸馏。他将蒸馏器称重,然后加入一定重量的经3次蒸馏后的蒸馏水。密封后点火加热,保持微热,同时进行观察。二周过去了,水还是清的。第三 周未开始出现很小一点固体,随后慢慢变大,第八周固体因增长而沉淀下来。就这样连续加热了101天,蒸馏器中的确产生了固体沉淀物,冷却后,他首先称了总重量,发现总重量与加热前相比没有变化。他又分别对水、沉淀物、蒸馏器进行称量,结果是水的重量没变,沉淀物的重量恰好等于蒸馏器所减少的重量。据此拉瓦锡著写论文驳斥了水转比为土的谬说,瑞典化学家舍勒也对这沉淀物进行分析,证明它的确来自玻璃蒸馏器本身。
  1772年9月,拉瓦锡开始对燃烧现象进行研究。在这以前,波义耳曾对几种金属进行过煅烧实验,他认为金属在般烧后的增重是因为存在火微粒,在慑烧中,火微粒穿过器壁而与金属结合。
  金属+火微粒——>金属灰
  1702年,德国化学家斯塔尔也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他认为金属在锻烧中放出了燃素,即
  金属+燃素——>金属灰
  斯塔尔将有关燃素的观点系统化,并以此来解释当时已知的化学现象。由于燃素说的解释较过去的合理,很快被化学家所接受,成为18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化学理论。尽管一些实验研究的进展已披露了燃素说与实验事实的矛盾,但多数化学家还是设法调和这一矛盾,以维护燃素说。拉瓦锡正是在研究了化学史的概况和前辈化学家的工作之后,发现了这一矛盾,并决心解决这一矛盾。
  首先他对磷、硫等易燃物的燃烧进行观察和测定,他发现磷、硫在燃烧中增重是由于吸收了空气。于是他想到,金属在般烧中增重是否属于同一原因?1774年,他重做了波义耳关于煅烧金属的实验。他将已知重量的锡放入曲颈瓶中,密封后称其总重量。然后经过充分加热使锡灰化。待冷却后,称其总重量,确认其总重量没有变化。尔后在曲颈瓶上穿一小孔,发现瓶外空气带着响声冲进瓶内,再称其总重量和金属灰的重量,发现总重量增加的值恰好等于锡变成锡灰后的增重。拉瓦锡又对铅、铁等金属进行了同样的锻烧实验,得到相同的结论。由此拉瓦锡认为燃烧金属的增重是金属与空气的一部分相结合的结果,否定了波义耳的火微粒之说,对燃素说也提出了质疑。那未,与金属相结合的空气成分又是什么?当时人们还不了解空气具有两种以上组分,拉瓦锡也无从推断。1774年10月,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访问巴黎。在拉瓦锡举行的欢邀宴会上,普利斯特列告诉拉瓦锡,在3个月前,他曾在加热水银灰的实验中发现一种具有显著助燃作用的气体。这信息给拉瓦锡以启示,他立即着手汞灰的合成和分解。实验事实使拉瓦锡确信,般烧中与金属相结合的决不是火微粒或燃素,可能是最纯净的空气。1775年末,普利斯特列发表了关于氧元素(他命名为脱燃素空气)的论文后,拉瓦锡恍然大悟,原来这种特殊物质是一种新的气体元素。随后,他对这种新的气体元素的往质进行了认真的考察,确认这种元素除了助燃、助呼吸外.还能与许多非金属物质结合生成各种酸,为此他把这种元素命名为酸素,现在氧元素的化学符号0就是来源于希腊文酸素: oxygene。对氧气作系统研究后,拉瓦锡明确地指出:空气本身不是元素,而是混和物,它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1778年他进而提出,燃烧过程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燃物质与氧的化合,可燃物质在燃烧过程中吸收了氧而增重。所谓的燃素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拉瓦锡关于燃烧的氧化学说终于使人们认清了燃烧的本质,并从此取代了燃素学说,统一地解释了许多化学反应的实验事实,为化学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长期以来,水也被看作是一种元素。在氧元素被确认后的1781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在氢气与普通空气或氧气的混和气中通电、发生火花时,会有水珠的生成,这一实验证明水是一种化合物。但是由于卡文迪许仍旧信仰燃素说,所以对这一实验结果不能作出清晰的解释。卡文迪许的助手布拉格登于1783年6月访问巴黎时,将这一实验告诉了拉瓦锡。拉瓦锡立即进行了跟踪实验, 不仅合成了水,同时还将水分解为氧气和氢气,再次确认了水的组成,并且用氧化理论给以准确的说明。
  运用氧化理论,拉瓦锡弄清了碳酸气就是碳与氧元素的化合物。他又根据酒精一类有机化合物在燃烧中大都生成碳酸气和水的事实,建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法,将有机物在一定体积的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用苛性碱溶液来吸收其产生的碳酸气,再从残留物中计算出生成的水量,由此确定有机化合物中庆含的碳、氢、氧三种元素的比例数。
  根据氧化理论,1777年拉瓦锡发表论文,指出动物呼吸是吸入氧气,呼出碳酸气。他与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合作,1782年设计了冰的热量计,测定了一些物质的比热和潜热。同时证明动物的呼吸也属于一种燃烧现象。
  拉瓦锡的氧化学说是对燃素说的否定,他关于水的组成、空气的组成等一系列实验成果是对亚里士多德四元素说的批判,为了与新的理论相适应,1785年,拉瓦锡和他的同行戴莫维、贝托雷、佛克罗伊合作编写了《化学命名法》。这本专著强调指出每种物质必须有一固定名称,单质命名尽可能表达出它的特性,化合物的命名尽可能反映出它的组成,据此他们建议对过去被称为金属灰的物质应依据它的组成命名为金属氧化物;酸、碱物质使用它们所含的元素来命名;盐类则用构成它们的酸和碱来命名。这样一来,汞灰应称为氧化汞,矾油应叫作硫酸等等。从而奠定了现代化学术语命名的基础,当今所用的化学术语的大部分都是依据这一命名法而来的。
  拉瓦锡的化学研究有一个重要的特点,他总是有意识地把质量不变的规律作为他思维推理的前提。这种质量守恒的思想在他1789年出版的《化学纲要》中,作了清楚的阐述,这是他对近代化学发展的又一突出的贡献。就在《化学纲要》这部名著中,拉瓦锡总结了他化学研究的实践经验,发展了波义耳提出的元素概念,提出元素是化学分析到 达的终点,即在当时用任何化学手段都不能分解的物质可称为元素。据此他还列出了一张包括33种元素的分类表。现在看来,这张表虽然存在一些错误,但是世界公认这是第一张真正的化学元素表。
  就在拉瓦锡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重要进展时,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的大革命。拉瓦锡虽然主张君主立宪制,但是他还是积极地参与了统一度量衡的改革工作。统一度量衡是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成果。随着革命的主导权由大资产阶级转移到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的手中,阶级的对抗更为激烈,包括拉瓦锡在内的60人组成的征税承包商集团成为了革命的对象。所谓征税承包业指由一批商人组成的集团,把法国国王的部分征税承包下来,由商人雇用人员到各地强行征收盐、酒、烟草及其它商品的关税。包税商除了上缴给国王一定税款外。还要从中获得一定的利润。这种征税承包业显然加重了对平民百姓的盘剥,很自然地成为革命中的众矢之的。拉瓦锡的家庭经济状况足以维持其从事科研的生活,但是拉瓦锡妄图发财,几乎在他投身科学研究的同时,于1768年加入了包税商集团。从此赚钱的买卖花费了他不少精力。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问题为他招来了灭顶之灾。1793年,革命政权逮捕了包括拉瓦锡在内的包税商,第二年以超过法定数4%的收入,谋取6一10%的利润的罪行而被处死,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正当他事业兴旺时,落得这样一个可悲的结局,当时和后来的许多人都对此深感惋借。
  拉瓦锡虽然死了,他对发展近代科学的突出贡献,后人并没有抹煞他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长期以来一直成为人们学习和研究的内容,人们从中获得了不少启迪和教益。综观拉瓦锡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建树,正如有人评论说:拉瓦锡既没有发现新物质,也没有提出新的实验项目,甚至没有创新或改进实验手段或方法,然而他却在重复前人的实验中,通过严格的合乎逻辑的步骤,阐明了所得结果的正确解释,作出了化学发展上的不朽功绩。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强调了实验是认识的基础,他的治学座右铭是:“不靠猜想,而要根据事实。”他在研究中一直遵循“没有充分的实验根据,从不推导严格的定律”的原则。这种尊重科学事实的思想使他能把前人所作的一切实验看作只是建议性质的,而不是教条,从而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工作成果,敢于进行理论上的革命。
  拉瓦锡善于学习,善于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提出新的学术思想。对于前人的有关研究,他的学习是很认真的。他能把前人对于同一实验所作的不同解释加以分析比较,从中发现矛盾和问题,为此他选择了一些关键的跟踪实验作为自己研究的突破点,并在实验中,保持清醒头脑。在实验中他除了细致地观察外,还善于捕捉那些化学反应中各种物质变化的相互联系,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从整体上去认识反应的本质,因而显得比别人站得高、看得准。系统严格的定量性是拉瓦锡实验方法的基本特点。他在实验分析中有一个信条:“必须用天平进行精确测定来确定真理。”根据这一信条,拉瓦锡的实验研究都明确地运用了定量方法。以量求质,通过数量的确定推翻了水上相互转化的古老观念,否定了燃素的存在,揭示了氧气的实质和燃烧的本质。他能以考察量的变化来推导化学变化的规律,是因为他相信自然界物质的各种变化中,质量是守恒的。他提出质量守恒定律进一步说明了化学定量方法所依赖的前提。拉瓦锡敢于明确地提出这一原理,除了有实验事实为根据外,他还从“无中不能生有”这一深刻的哲学和“总量等于它的各个分量”的数学公理中获得了启示。


拉瓦锡为什么被斩首
在法国大革命最激烈的时期,他被指控犯有税务欺诈罪,并销售掺假烟草,并被送上断头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曾提出“燃烧的氧气说”,被后人称为近代化学之父。他年纪轻轻就凭着化学研究的出色成绩,当上法兰西科学院院士。但他为追求更多金钱,在花钱当上包税官后,巧立名目,加重税收。最终导致了斩首的...

拉瓦锡有哪些重要事迹?
此外,拉瓦锡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化学元素的概念,否定了古希腊哲学家的四元素说和三要素说。1789年在历时四年写就的《化学概要》里,拉瓦锡列出了第一张元素表,将化学方面所有处于混乱状态的发明创造整理得有条有理,标志着现代化学的诞生。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拉瓦锡由于曾经担任过包税官而自首...

拉瓦锡相关资料
法国大革命时,被判处死刑,于1794年5月8日送上断头台。拉瓦锡的重要贡献是推翻了错误的燃素说。燃素说是德国人贝歇尔于1669年提出的,从此这一学说在欧洲统治了近一百年。当时一些知名化学家,如舍勒、普利斯特里、卡文迪许等也都拥护这一学说。1772年拉瓦锡用称重过的磷和硫燃烧,发现产物的重量大于...

大化学家拉瓦锡为何被送上断头台?
因为他参加了征税承包集团,而征税人为了自己能多中饱私囊而剥削老百姓,在大革命的时候,这些人就成了,重点打击对象,所以被送上断头台。

化学家拉瓦锡犯了什么罪被处刑了??
结果在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中,拉瓦锡成为被革命对象,送上断头台。当拉瓦锡向人民法庭请求宽限几天执刑,以便整理自己的化学实验结果时,在当时过激的革命状态下得到如是回答:“共和国不需要科学家!” 据说在断头台上,拉瓦锡作了平生最后一项实验。当时有人争论断头机行刑时人在身首分离后还能存活...

拉瓦锡之死拉瓦锡为什么被送上断头台?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1787年开始,拉瓦锡从事的社会工作越来越多,花在研究上的时间相对较少。然而,他对化学命名法的贡献不容忽视,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1789年,拉瓦锡出版了《化学基础》教材,对化学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94年5月8日,拉瓦锡因其税务官员的身份被法国革命者处决。当时税务官收的税...

拉瓦锡的成就都有什么?为何会被送上断头台?
后来,他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出了质量守恒定律,并成为化学学科研究的基础。三、被指控犯罪,送上了断头台在1769年,拉瓦锡成为法国科学院院士的同时,他当上了一名包税官,投资了50万法郎,承包了食盐,烟草的征税大权。后来,法国大革命爆发,包税官的身份激起了群众的愤怒。不久之后,拉瓦锡就被开除了。后...

谁知道氧气发现史
“燃素说”,同时,也结束了氧气发现过程中的蒙难史.氧气的发现是化学领域里的一场深刻革命.拉瓦锡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在我叙述了空气从物质中释放出来以及空气与物质结合的全部历史后,这些(解释上的)不同就会充分显示出来.这个目的的重要性促使我全面地从事这一工作,因为我觉得这注定要在物理学和化学上引起一次革命....

拉瓦锡为什么被斩首
法国大革命期间,著名化学家拉瓦锡因被指控税务欺诈和销售掺假烟草,最终不幸走上断头台。这位曾被誉为近代化学之父的科学家,凭借其早期在化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年纪轻轻就成为法兰西科学院的院士。然而,他后来追求个人财富,担任包税官,滥用职权,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这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尽管拉瓦锡在科学...

安托万-洛朗·拉瓦锡去世
马拉等革命者与拉瓦锡的矛盾始于马拉的著作《火焰论》被科学院否定,这可能导致了私人恩怨。随着革命的爆发,科学机构面临存亡危机,拉瓦锡作为科学院士,坚守职责,不仅致力于研究,还为学术团体募集资金,成为科学界的支柱。然而,化学家佛克罗伊,尽管曾受拉瓦锡保护,却在革命中设法解散科学院,拉瓦锡因此...

带岭区13695914826: 为什么说拉瓦锡领导了一场化学革命 -
蔽雍金港: 没有一个科学家,能仅靠自己的力量搞一场科学变革,他只是那个时代比较出色的一个罢了,他也是在别人基础之上完成自己的工作,没有他还是会有别人来完成,只是早晚的事.而在历史上有些成果由于没来的及公开,或公开稍微晚了一点,以至于人们根本不知道他们.爱因斯坦也一样,别人只是比他晚了一步.没有他,人类历史还是一样的前进.他只是那个时代里最出色的科学家之一.现在人们说的谁领导了变革,指的只是他的科学思想是那个时代的结晶(包括了别人的思想).

带岭区13695914826: 拉瓦锡—简介 -
蔽雍金港:[答案] 安托万-洛朗·拉瓦锡(A.L.Lavoisier,1743.8.26-1794.5.8)法国著名化学家,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燃烧的氧学说”的提出者.1743年8月26日生于巴黎,因其包税官的身份在法国大革命时的1794年5月8日于巴黎被处死.拉瓦锡与他人合作制定出...

带岭区13695914826: 近代化学之父——拉瓦锡为什麽会被捕入狱,后被砍头?
蔽雍金港: 法国化学家安东·罗朗·拉瓦锡是化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把近代化学从“炼金术”中分离出来;推翻“燃素说”,创建氧化学说;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等等.这些成就使拉瓦锡被誉为“近代化学之父”.拉瓦锡也曾为此自豪:“我的理...

带岭区13695914826: 十八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为了研究空气的组成设计了一个划时代意义的钟罩实验(如图1),该实验证明了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的体积15.(1)拉瓦锡在观察到... -
蔽雍金港:[答案] (1)汞与氧气反应生成了红色的氧化汞,持续加热至红色渣滓不再增加,这样做的理由是:确保氧气完全被消耗.(2)氧化汞加热分解得到氧气和汞,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gO △ . 2Hg+O2...

带岭区13695914826: 为什么说拉瓦得领导了一场化学革命 -
蔽雍金港: “化学之父”安东-尼罗朗·拉瓦锡(Antoine-Laurent Lavoisier)在18世纪推行的“化学革命”是科学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之一.他通过实验事实为依据,推翻了统治了化学界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学说,提出质量守恒定律,并建立了以氧为中心的氧化燃烧学说.他还制定出了化学物质的命名原则,改变了当时化学物质命名混乱不堪的状况,创建了化学物质分类的新体系,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带岭区13695914826: 为什么说拉瓦锡的研究促成了化学革命 -
蔽雍金港: 打破了燃素学说,提出了氧化概念,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

带岭区13695914826: 拉瓦锡的主要贡献有那些? -
蔽雍金港: 拉瓦锡与他人合作制定出化学物种命名原则,创立了化学物种分类新体系.拉瓦锡根据化学实验的经验,用清晰的语言阐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它在化学中的运用.这些工作,特别是他所提出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而后人称拉瓦锡为近代化学之父.

带岭区13695914826: 给我一份拉瓦锡的资料 -
蔽雍金港: 拉瓦锡(1743~1794) Lavoisier,Antoine-Laurent法国化学家.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1743年8月26日生于巴黎,1794年5月8日卒于同地.1763年获法学学士学位,并取得律师开业证书,后转向研究自然科学.他最早的化学论文是对石膏的...

带岭区13695914826: 拉瓦锡有什么重要贡献? -
蔽雍金港: 拉瓦锡的对化学的第一个贡献便是从试验的角度验证并总结了质量守恒定律.早在拉瓦锡出生之时,多才多艺的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就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他当时称之为“物质不灭定律”,其中含有更多的哲学意蕴.但由于“物质不灭定...

带岭区13695914826: 历史:拉瓦锡有什么重要贡献 怎么评价拉瓦锡的死 -
蔽雍金港: 拉瓦锡在推翻“燃素论”时就得出了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他对燃烧的本质做了重要的概括总结.《化学概论》是拉瓦锡的一部巨著,他在书里清晰的描述了燃烧. 拉瓦锡的贡献也如燃烧会发出光和热一般,他的发现让当代化学开始有了广泛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