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赏析

作者&投稿:汉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周邦彦的《苏幕遮》的赏析~

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不脱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意境的阔大却为这类词所少有。
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起首“碧云天,黄叶地”两句,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这一层翠色的寒烟。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这秋水绿波,凄凄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映照不到的天边。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九字作一句读。说“除非”,足见只有这个,别无他计。言外之意是说,好梦做得很少,长夜不能入眠。“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泪,这真是欲遣乡思反而更增乡思之苦了。结拍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当时范仲淹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其先邠(今陕西邠县)人,后徙苏州吴县(今属江苏)。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又曾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知邠州。守边多年,西夏称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卒谥文正。
著有《范文正公集》。词存五首,风格、题材均不拘一格,如《渔家傲·秋思》写边塞生活,苍劲明健,《苏幕遮·怀旧》《御街行·秋日怀旧》写离别相思,缠绵深致,均脍炙人口。有今辑本《范文正公诗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幕遮·怀旧

苏幕遮
   (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的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苏幕遮①
  【注释】
  ①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宋代词家 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sì):羁旅之思。
  【简析】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苏幕遮
  (北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赏析
  这首词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
  初阳,接“晴”“宿雨”承“溽暑”。荷叶上反映出旭日的光彩,进一步把“晴”字形象化、具体化了。“宿雨”的被蒸发、被晒干,不仅在点染“晴”字,同时还扣紧“溽暑”这一季节特点。这句很象特写镜头,连荷叶上的雨滴以及雨滴被“干”掉的过程也都被摄进画面。形象如此逼真!“水面清圆”是“叶上”一句的扩大。作者把镜头远远拉开、推高,然后居高临下,俯视整个荷塘,终于摄下那铺满水面的圆圆荷叶。继之,又把镜头拉下,转移角度,进行水平摄影,镜头在水面上缓缓推进:那一株株亭亭玉立的荷叶,仿佛由什么人高高擎起,在晨风中摇曳生姿,在镜头面前纷纷后退。这三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赞美这几句说:“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
  下片,写对故乡的怀念。前四句是思归。换头两句故作推宕。词笔由实转虚,从面前的荷花想到遥远的故乡,引出深沉的乡愁。“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两句承前,把空间的想象落实在两个点上:一是“吴门”,一是“长安”。但仍以荷花把两地牵连。“五月”三句写梦游。这三句把孤立的两点进一步缩小并使之具体化。“吴门”化作“渔郎”,“长安”化作作者自己。“五月”二字是串接时间的长线,它一头挽住过去,一头接通现今(“溽暑”),甚至牵连到作者的梦境。“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使作者思归之心得到片刻的满足。下片抒情,叙写梦境,情中见景,并以逆挽手法呼应起句,补足“水面清圆”的画面。
  这首词的内容很简单,全篇六十二字,写的不外是荷花以及与荷花有关的情事。但是,作者善于把荷花的形象以及与之有关的情事集中起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来加以烘托,于是,作者的美感便层次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一点集中体现于词的上片。上片七句,虽然构成的侧面有所不同,但,可贵的是,其中每一句都带有动作性或视觉性,几乎句句都可构成一个或几个画面,构成角度不同的镜头。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连结媒介几乎被作者压缩到绝无仅有的微小程度。作者的情思,作者的美感是靠画面、靠镜头的组接,靠蒙太奇表现出来的。
  本词以荷花为焦点,并从这一点上散射开来,最后又集中在这一点上加以收束。全词可分四层,上片前四句是一层,烘托五月雨后清晨的气氛。后三句多侧面刻画荷花的风神。下片前四句是一层,分别叠印出“吴门”与“长安”两个不同的地点。后三句又以“梦入芙蓉浦”把前几层散射出的侧面加以归结、收束。
  周邦彦是善于使用艺术语言的大师,他往往运用优美的语词来创造生动的形象,有时精雕细刻,富艳精工;有时用典,融化古人的诗句人词。但这首词却既未用典,也未融化前人的诗句,而主要是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神,抒写了自己的乡愁,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
  苏幕遮·海天一色
  暮春夜,梅时雨,淅淅呖呖,更着风吹絮。明朝庭院对凄楚,片片香魂,零落和泥去。 
  酥手露,静琴抚,呵手低眉,欲弹费思绪。女儿心思向谁诉,流水行云,相看两无语。
  苏幕遮·夜雨相思
  夜茫茫,星漫漫,夜冰笺魂,星陪人惜叹。
  惜叹相逢相知晚,惜叹流年,惜叹难共眠。
  风飘飘,雨绵绵,风凉袖冷,雨伴人思念。
  思念比翼双飞燕,思念鸳鸯,思念晓红莲。
  —“笺”和“袖”都指思念的那个女孩,“晓”是她的名。
  苏幕遮(般涉调)
  (宋)张先
  柳飞绵,花实少。
  镂板音清,浅发江南调。
  斜日两竿留碧影。马足重重,
  又近青门道。去尘浓,人散了。
  回首旗亭,渐渐红裳小。
  莫讶安仁头白早。
  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
  苏幕遮
  (宋)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苏幕遮
  (宋)方千里
  扇留风,冰却暑。
  夏木阴阴,相对黄鹂语。
  薄晚轻阴还阁雨。
  远岸烟深,仿佛菱歌举。
  燕归来,花落去。
  几度逢迎,几度伤羁旅。
  油壁西陵人识否。
  好约追凉,小舣蒹葭浦。
  【苏幕遮】(钱塘避暑忆旧用美成韵)
  书名:《全宋词》 作者:赵必<王象>
  远迎风,回避暑。人似荷花,笑隔荷花语.
  无限情云并意雨。惊散鸳鸯,兰棹波心举.
  约重游,轻别去。断桥风月,梦断飘蓬旅.
  旧日秋娘犹在否。雁足不来,声断衡阳浦.
  苏幕遮
  (清)吴藻
  曲栏干,深院宇,依旧春来,依旧春又去;
  一片残红无著处,绿遍天涯,绿遍天涯树。
  柳絮飞,萍叶聚,梅子黄时,梅子黄时雨;
  小令翻香词太絮,句句愁人,句句愁人处。
  苏幕遮
  (清)纳兰性德
  枕函香,花径漏。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时节薄寒人病酒,铲地梨花,彻夜东风瘦。
  掩银屏,垂翠袖。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范仲淹字希文,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为人正直有气节。为政期间主张革新弊政,但遭到保守势力的阻挠而未有显著成就。他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已成为国人自励的名言。他是北宋诗文运动的先行者之一,工于诗词、散文,他存留的词不多,却能以边塞风光入词,抒发爱国情怀。范仲淹的词既有大笔振迅之处,在宋初词坛可谓异军突起,直启后来苏东坡、辛弃疾豪旷词风;又能妙入情语,不失词的传统风格。在保守本位的前提下,略有游离色彩。
此词以低徊婉转、沉雄青刚的笔触,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他的这首《苏幕遮》词,题材一般,但写法别致词笔绚丽,深情惟妙,体现了他别样的性情和才华。
上阙写景,气象阔大,意境深远,色彩绮丽鲜明。“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俯仰生姿,白云满天,黄叶遍地。一“天”一“地”,一“碧”一“黄”,总括秋色。展现了自然界的万千气象,给人心胸开阔之状。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有“碧云天,黄花地”即由范仲淹此词点染而成,由气象无复绮丽高远,转为传统秋色之凄清。接着,作者平视远眺——“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二句。浓郁的秋色和绵延秋波尽融其中,就在秋色与秋波相连的天涯尽头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大开大合,浑然一气,视点由上及下,由近到远,层层推进,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用碧、黄、翠等来状“秋色”,也一扫传统中秋天衰飒之气,将秋天美妙空灵的境界呈现笔底。“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人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 “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暮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芳草”历来也是诗歌中写“别离”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如南唐后主李煜的《清平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作者多情、重情,用来映衬出触景生情、夜不能寐的客子离恨。阙结尾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与斜阳、芳草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形成水天一色的寥廓画面,引出乡思离情。这里的“芳草“,从季节上说,显然与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秋色”不符,它只是起象征作用。行人沐在斜阳中,芳草却在斜阳外,其违隔可知。仅“无情”二字点出愁绪,犹是对景物而言,不漏痕迹,为下阙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
下阕抒情,情融景中。“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一个“黯”字,已经将诗人的愁绪全盘托出,道尽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黯”意为心情忧郁, “追”本意是“追随”,这里为“纠缠”,这是羁旅之思的缠绕。“夜夜除非”两句写出天涯孤旅乡愁之深,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无计可消了。下面“休独倚”更可见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一轮明月反衬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最后两句是由李白诗“举杯消愁愁更愁”化出,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谁知“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作者突发奇想, “用一段‘愁肠’把‘泪’与‘酒’巧妙联系起来,弥漫着苍凉之悲,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后两句,是实话实说,极写愁思难遣的苦闷。其《御街行》词也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则酒到酒未到,皆作乡思之泪,其痛苦之深,似无庸赘言。”全词低回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词以绮丽开阔之景写浓挚深长之情,情景似不相和谐,而实是以盛写衰、其衰倍至的写法,词的感染力也因此得以加倍地体现。清代张惠言、黄蓼园据词中个别意象,认为此词非为思家,实借秋色苍莽,隐抒其忧国之意,不免有强加之嫌。倒是词人范仲淹写景写得如此气势不凡,为后人称赞不已。
总之,让我们借用前人的话来评价这首词: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邹祗谟《远志斋词衷》: “范希文《苏幕遮》一阕,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就是这些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②,追旅思③,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作者简介]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注释]

①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赏析]

这首词抒写思乡之情、羁旅之思,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后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化用。“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的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在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一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点出所状者乃薄暮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已隐寓其中。“芳草”历来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比如相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写“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清平乐》写“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埋怨“芳草”无情,正可见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直接托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一词,强调舍此而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除了。“明月楼高”一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之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不愧为真情流溢、大笔振迅的千古名篇。

上片起首两句点明节令,从高低两个角度描绘出廖廓苍茫、衰飒零落的秋景。三、四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

上片结尾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这三句写景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着一“情”字,更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

过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即思乡的情思,与“旅思”意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

下片三、四两句,表面上看去,好像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如此写来,使词的造语奇特,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明月”句写夜间因思旅愁而不能入睡,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此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词之上片描写盛夏晨景,下片抒思乡之情。全词天然真美,不事雕饰,别具风韵。  
   这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由此而引入故乡归梦。作者面对着象征江南陂塘风色的荷花,很自然地会钩起乡心。这首词的极妙之处当在“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三句所写荷花的神态。这样作者用十分生动的素描一个活泼清远的词境,再现于读者面前。作者只用寥寥几笔,就达到了这种境地,只一个“举”字,便刻画出荷花的动态。  
   此词通过回忆、想象、联想,以荷花贯穿,既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地表现思乡之情。全词语言自然明丽,淡雅素洁,别具一格,词境清新而爽朗。


求范仲淹的《苏暮遮》的详细解析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的方式,其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

苏暮遮(碧云天) 范仲淹 赏析
苏幕遮①【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②追旅思,③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上诗解释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

杨万里《瑞香花新开(选一)》咏瑞香花诗赏析
意思是蓓蕾繁盛,花朵相继开放。“小霁迎风喜,轻寒索幕遮”一联是写雨中瑞香、寒中瑞香姿容,“迎风喜”一语表明瑞香喜欢初晴时光,而索幕遮表明瑞香不耐春寒的特点,或也表明其娇嫩名贵,人们对它备加爱护,格外小心,稍有春雨轻寒便取幕遮挡。其实,瑞香先于少花的孟春时节开放,先于兰花、迎春花...

怎样赏析诗句“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
碧瓦楼头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这是一首精致的小诗,题目从首句两字截取而来。即景成咏,描写的是暮春景致。“碧瓦”两句,含不尽之意,在绣幕之中,景中之人呼之欲出。“无风”两句,可比韩愈《晚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清新而不失自...

钱俶《宫中作》原文及翻译赏析
宫中作原文: 廊庑周遭翠幕遮,禁林深处绝喧哗。界开日影怜窗纸,穿破苔痕恶笋芽。西第晚宜供露茗,小池寒欲结冰花。谢公未是深沉量,犹把输赢局上夸。 诗词作品: 宫中作 诗词作者:【 唐代 】 钱俶

关于中秋的古诗
美景良辰,算只是、可人风月。况素节扬辉,长是十分清彻。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倩飞廉、得得为吹开,凭谁说。中秋佳节乃美景良辰,本应该让人称心如意。况且秋令时节,天朗气清,月光应该非常明亮。我特意登楼望月,但今晚却乌云蔽空,仿佛有人用一张大幕把月亮遮住。想请风神把乌云吹散...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
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这首小诗写的是春日即景,写得井然有序,诗人依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了哪些景物? 解析:这首诗通篇写景。第一、二句中的“碧瓦楼”“绣幕”“赤栏桥”是人文景物,以下“绿溪”“杨柳”“棠梨满地花”是自然景物。四句诗就是四幅画:绣幕遮掩的...

江月楼原文_翻译及赏析
穿破苔痕恶笋芽。西第晚宜供露茗,小池寒欲结冰花。谢公未是深沉量,犹把输赢局上夸。——唐代·钱俶《宫中作》 宫中作 廊庑周遭翠幕遮,禁林深处绝喧哗。界开日影怜窗纸, 穿破苔痕恶笋芽。西第晚宜供露茗,小池寒欲结冰花。 谢公未是深沉量,犹把输赢局上夸。

...范成大①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无风杨柳漫天絮_百度知 ...
“碧瓦”别开生面,有揭示题旨的作用,令人联想到华美宅邸,深楼大院,暗指南宋小朝廷醉生梦死,不问国事的丑态,“无风……共”表面写景,实际是感情至深的情语,寄兴亡之感于明丽的景物中,批评南宋朝廷沉醉狂舞,不问国事的做法。 无

六么令·日高春睡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六么令·日高春睡 日高春睡,唤起懒装束。年年落花时候,惯得娇眠足。学唱宫梅便好,更暖银笙逐。黛蛾低绿。堪教人恨,却似江南旧时曲。 常记东楼夜雪,翠幕遮红烛。还是芳酒杯中,一醉光阴促。曾笑阳台梦短,无计怜香玉。此欢难续。乞求歌罢,借取归云画堂宿。《六么令·日高春睡》...

禹城市18234797613: 苏幕遮五首如何进行赏析? -
查和克龄: 标题 苏幕遮五首 作者 元无名氏 年代 元 内容 精气神,须保爱.一粒金丹,每在街头卖.四十年来无人买.闹花丛里,还了鸳鸯债.九三爻,地天泰.离上金乌,飞入银蟾界.百尺竿头做一解.这些工夫,任使傍人赛.日常行,游四海.每日街...

禹城市18234797613: 苏幕遮的赏析 -
查和克龄: 【译文】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的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

禹城市18234797613: 范仲淹的《苏幕遮》赏析 -
查和克龄:[答案]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的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

禹城市18234797613: 周邦彦的《苏幕遮》的赏析 -
查和克龄: 苏幕遮 ??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辑轻舟,梦入芙蓉浦. ?? ??【赏析一】 ?? 此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

禹城市18234797613: 古文赏析 苏幕遮·草 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 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有 -
查和克龄: 1嫩形容春天草地生机勃勃,老形容黄昏时分炊烟袅袅亘古永恒.两者遥相呼应,形成鲜明对比,给人强烈对比印象. 2寄情于景.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先是对景物描写,写出野草的生存的周围环境,堤,烟,雨后,描绘了春雨过会小草生气盎然,最后一句用庾郎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愉悦积极向上的心情.

禹城市18234797613: 苏幕遮 周邦彦 这首宋词的解释和赏析 急用! -
查和克龄:[答案] 作品原文 燎①沉香②,消溽暑③.鸟雀呼晴④,侵晓⑤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⑥,水面清圆⑦,一一风荷举⑧. 故乡遥,何... 赏析一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

禹城市18234797613: 范仲淹苏幕遮赏析 -
查和克龄:[答案] [赏析] 这首词抒写思乡之情、羁旅之思,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后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化用.“秋色连波...

禹城市18234797613: 苏幕遮范仲淹 的表现手法 -
查和克龄:[答案] 《苏幕遮》以低徊婉转、沉雄清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相思的情怀.词的上片写景,景中含情,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下片抒情,情融景中,直抒思乡情怀.全词大笔振迅,意境深阔.

禹城市18234797613: 求纳兰容若《苏幕遮》的赏析 -
查和克龄: 容若写了很多月夜怀人之作.此词据载应作于康熙十六年前,属于容若早年的作品,柔情婉转,语辞轻倩,似丽人姿容初展,风神微露.当时容若词中即显出好用明月梨花的等清冷意象偏爱,直至后来迭遭变故,明月梨花的意象更多,蕴意也更...

禹城市18234797613: 诗词高手快来帮忙赏析周邦彦的《苏幕遮》恩,上阕的后四句,赏析其中的情感,并描绘出其中的画面及其炼字效果. -
查和克龄:[答案] “燎沉香,消溽暑”引出下文. “鸟鹊呼晴,侵晓窥檐语”,连鸟儿也百无聊赖.身在异国他乡,被啼鸟从梦境中唤回,正触及游子的伤心之处.毕竟啼鸟才思短,唤回晓梦天涯远,鸟鹊呼唤,既表明时间和物候,也是游子的潜意识.再看“语”字,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