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开篇在王熙凤与贾琏对话旁有一句脂批: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矣.

作者&投稿:汝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开篇在王熙凤与贾琏对话旁有一句脂批: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矣.~

  “钗黛合一”作为一种学术观点,最初是由俞平伯先生提出来的。庚辰本第42回总评: “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文字,便知余言不谬”。在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中,钗、黛合用一图一咏,也往往被作为一个辅证。
  与“钗黛合一”一样,还有真、假宝玉的问题。“真”与“假”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从书中可以看出,甄宝玉小的时候与贾宝玉简直是一模一样。可是,长大以后,似乎就转了性也许是听了警幻的劝,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而此时的贾宝玉,却已是“悬崖撒手” 了。
  在《红楼梦》的开头,就讲了一个由“石”变“玉”的“幻术”。宝玉乃神瑛侍者下凡;他身上所佩的那块通灵宝玉,原本是一块无才补天的大石头,却被施以“幻术”而变成了一块美玉。也许,这块石头“瑛”即为“似玉的美石”的命运,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宝玉一生命运的象征。
  庚辰本第22回双夹批:“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如果说钗、黛是一人的话,那么真、假也可能是一人。“钗黛合一”和“真假合一”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小时候的甄宝玉和薛宝钗。所谓黛玉之死与假玉出家,也许正象征着人的一种变化,所谓“过去种种犹如昨日死”。贾宝玉变成甄宝玉“石”变“玉”和黛玉变成宝钗“木”变“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一个是“幻术”,一个是“幻笔”,都表明了一个此消彼长、世事沧桑的变幻过程。
  因此,钗黛之争是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情感和理性等等矛盾的集中体现。这些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矛盾,是很有普遍意义的。“钗黛合一”就是这样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共同体。如果说从“黛玉”变成“宝钗”或由假玉变成真玉,是有些“理想化”的;但对于具体的某个人来说,这只是个程度的问题。“钗黛合一”或是“真假合一”,则更像一个真实的人。

薛宝钗
1.在《红楼梦》中,薛宝钗与林黛玉的性格,都存在着A、B两面。从表面上看,黛玉应该是清高的、孤傲的、叛逆的;但骨子里,她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世俗名利、地位和声望的追求。宝钗则正好相反。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些“圆滑世故”;但骨子里,她却实在是一个耿介孤高又愤世嫉俗的女子!在小说里,每至关键时刻,真正敢于坚持个性,以至于给家长们留下诸如“忌讳”、“离格”、“不祥”之类负面印象的,几乎总是宝钗;而明确表示自己渴望“邀恩宠”、“独立名”的,几乎总是黛玉。《红楼梦》全书又恰恰以宝钗的《螃蟹咏》骂世最狠,以黛玉的《杏帘在望》“颂圣”最力。这无疑是作者对钗、黛深层次性格的一种暗示。
2.从客观能力上看,宝钗显然比黛玉更善于处世,更善于解决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但从主观意愿上看,黛玉对各种世俗利益、名位的关注和向往,却又远远强过于宝钗。相对而言,宝钗比黛玉处于更为优越的位置。但宝钗却根本不屑于尘世的争名夺利,甚至不屑于元妃的特别恩赏;反倒是黛玉连小小几枝宫花,都要斤斤计较,非得比出个势利不可。一个是世俗世界中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理想世界中的世俗主义者。所以,我们说,在《红楼梦》(脂评本原著)中,宝钗是“身处世内而心向世外”,黛玉是“身处世外而心向世内”!
3.从形象解构的角度来看,黛玉身上其实更多地承载了儒家士大夫文化的某些特质;而宝钗身上则更多地体现了老庄哲学的审美观。黛玉是外道内儒,宝钗是外儒内道。所以,作者用“有凤来仪”与儒家皇权意识的“双关暗合”,来暗点了黛玉性格中更为真实的一面;又以“蘅芷清芬”颇具道家色彩的“未扬先抑”、“别有洞天”,揭示了宝钗“淡极始知花更艳”的人格魅力。
4.钗、黛以上这种性格上的交错、反转的关系,犹如《周易》中太极图所揭示的哲学原理:世间万物,俱负“阴”而抱“阳”。而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鱼” 的“鱼眼”,恰恰为“阳”;“阳鱼”的“鱼眼”,恰恰为“阴”。由此,亦可以看出《红楼梦》之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老、庄、尹、列之道家文化的尽力汲取之态。
5.在小说中,袭人、晴雯、金钏、小红,俱为钗、黛的影子人物。其中,金钏的真情与烈性,正与宝钗相通;小红的心机与世故,正与黛玉相通!袭人、晴雯,作为钗、黛的一对“外影”,对映了她们各自性格的“正面”;而金钏、小红,作为钗、黛的一对“内影”,则照出了她们性格中的“另外一面”。作者此种设计,亦是《红楼梦》之“风月宝鉴”性质,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一种直观体现。
6.《红楼梦》本是“才子佳人”小说的对立产物。作者尤其反对那种“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的庸俗模式。但后人对《红楼梦》的解读,特别是许多“拥林派”评红家对《红楼梦》的解读,却恰恰陷入了所谓“才子”、“佳人”加“小人”的思维定势之中,有意无意间就要把宝玉、黛玉、宝钗分别同这三种角色对映起来。而袭、晴、金、红四影结构的存在,特别是金钏与宝钗、小红与黛玉之特殊关系的存在,对于打破以上这种固化的成见,恢复原著的本来面目,无疑有着正本清源的意义和作用。
7.曹雪芹的一生始终处于“出世”与“入世”的双重困境之中。在理智上,他看得透功名利禄乃至男女情爱的虚妄,但在情感上,他又放不下对往昔繁华以及旧日情缘的留恋。而钗、黛两位女主角的设置,就多少反映了作者内心的这种两难。排除枝节的差异,从更为抽象的角度来看钗、黛,她们亦与作者一样,均徘徊于“出世”与“入世”之间。她们又同为“敏感的弱者”,都生活在一种小心翼翼的、惟恐受到伤害的生存状态之中。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者才“使二美合一”,将她们看作了一人。这也就是脂砚斋所说的“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庚辰本第42回总评),以及畸笏叟所说的“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庚辰本第22回眉批)。
8.然而,作者却并不满足于仅仅将自己内心的困境表达出来,他还时时考虑着如何用理智来战胜情感,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这样,原本“合一”的钗、黛二人,在小说精神救赎的主题上,又出现了“分殊”的情形。其标志即是看她是否成功地接受了“癞头和尚”及“跛足道人”这一僧一道的点化。黛玉是点化之路上的失败者。她拒绝了“癞头和尚”为她设计的疗病方案,反而代之以服用世俗的“人参养荣丸”等药,其结果是终其一生也不能摆脱世俗占有欲和小儿女之情的困扰,只能在尘网中越陷越深。宝钗却成功地接受了癞僧的点化。她的“冷香丸”乃集尽四时白花之蕊,雨、露、霜、雪,甘苦二味,苦修苦炼而成。这象征着她在历尽人间甘苦、世态炎凉之后,能最终超越一切世俗之情的羁绊,而以一种大知己之爱和巨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去推动宝玉悟道、出家,复返大荒。诚如脂砚斋所说:“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谓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戚序本第7回双行夹批)很明显,二者的高下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应该说,曹雪芹本人的情况,更接近于前者,但后者才是他所追求和向往的那种理想之态。
9.钗黛的A、B两面性,也同样反映在了她们的爱情方面。这就是一种相当复杂的三角关系:宝玉与黛玉“似近而实远”,宝玉与宝钗“似远而实近”!从表面上看,宝玉与黛玉好似心心相印、呼吸相通;但实际上,他们在内心深处却始终存在着一种更为深刻的隔膜和疏离。宝玉把黛玉当作唯一“不说混帐话”的知己。可事实上,黛玉的头脑中却并非没有所谓的“混帐思想”,她也并非真的不拿“混帐话”来劝谏宝玉。更重要的,在对待贾雨村一类“禄鬼国贼”的态度上,宝、黛二人的价值取向几乎判若天渊。宝玉宁死也不愿与贾雨村一类的人物相接触,而黛玉作为贾雨村的学生,却从未对她的恩师表示过任何形式的异议或不满。所谓“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所谓“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宝玉却显然不可能有黛玉这种“邀宠”、“立名”的思想!宝玉与宝钗的情形则正好相反。从表面上看,钗、玉二人好像“志不同,道不合”,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但实际上,他们的深层次性格中,倒反而蕴藏了更大的相近和共通之处!宝玉最厌恶那些贪鄙官僚。无独有偶,宝钗也是这么一个现实社会的激烈批判者。她的那首《螃蟹咏》即是对以贾雨村为代表的那些贪官污吏的最为尖刻的讽刺。宝钗劝宝玉读书仕进,并非是要他也成为贾雨村一样的“禄蠹”,恰恰相反,乃是希望他通过掌握权力,来惩治、消灭这些丑类。正所谓“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是也。二人的选择看似相悖,其实却正好反映了其根本一致的立场!而更重要的是,宝玉、宝钗都对佛、道一类“出世”理念,有着几近于本能的偏爱。宝玉《天上人间》谜:“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关心的是来自仙家的消息。宝钗《镂檀锲梓》谜:“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则感叹世人难以领会佛法、禅宗的真谛。而事实上,宝玉对禅宗的最初感悟,也正是来自于宝钗的引导和推介(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宝钗对宝玉思想意志层面的影响,其深度和重要性,远远超过了黛玉。所以,脂砚斋才特别提醒读者注意:“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庚辰本第21回双行夹批)
10.以上情形,也就决定了宝玉一生的情感,必然会有一个巨大转折的过程:由开初的独“专情”于黛玉,最终转向放弃这种“专情”,反过来与宝钗亦建立起同样的真情至爱。黛玉是宝玉富贵年少时,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知己。而在宝玉贫寒落魄之后,能与他一道战寒斗霜、患难与共者,则不能不惟宝钗一人而已。显然,原著中这样的转折,应该发生在八十回以后的佚稿之中。但实际上,也用不着等到八十回以后,在现存的八十回本中,曹雪芹即为这一转折的过程,提供了多处暗示。譬如,甲戌本第8回题头诗《金玉姻缘赞》、第34回“宝钗探伤”、第35回“黄金莺巧结梅花络”、第58回“茜纱窗真情揆痴理”等等,都是这方面的明确例证。
11.上述这些暗示宝玉终将移情于宝钗的文字,与小说中那些看似表现宝玉独爱黛玉的地方,亦构成了“风月宝鉴”之“反照”与“正照”的效应。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原著中至少存在着以下六组针锋相对的正、反面文字组合:第一组:正面文字:《终身误》(第5回);反面文字:①《金玉姻缘赞》(甲戌本第8回题头诗),②《红楼梦引子》(第5回)。/第二组:正面文字:①宝玉拒斥湘云(第32回),②黛玉的心理活动(第32回),③宝玉“诉肺腑”(第32回);反面文字:①黛玉探伤(第34回),②宝钗讥讽贾雨村(第32回),③宝钗探伤(第34回)。/第三组:正面文字:“情中情因情感妹妹”(第34回);反面文字:“黄金莺巧结梅花络”(第35回)。/第四组:正面文字:“宝玉焚书”(第36回);反面文字:①黛玉劝学(第9回),②黛玉《騄駬》谜(第50回),③“薛蘅芜讽和螃蟹咏”(第38回)/第五组:反面文字:宝玉梦中的喊骂(第36回);反面文字:“通灵玉蒙蔽遇双真”(甲戌本第25回回目)/第六组:正面文字:“慧紫鹃情辞试莽玉”(第57回);反面文字:“茜纱窗真情揆痴理”(第58回)。——脂砚斋提醒读者:“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庚辰本第12回双行夹批)又云:“是书勿看正面为幸。”(甲戌本第8回眉批)显然,如果读者仅仅从上面列举那些“正面文字”,来解读《红楼梦》,而看不见其针锋相对的“反面”,那么,十有八九是会把小说的本旨给弄颠倒的!
12.最后,作者以“莫怨东风当自嗟”和“任是无情也动人”,分别概括了黛玉、宝钗同宝玉的情缘。何谓之“莫怨东风当自嗟”?因为在曹雪芹的原稿中,宝、黛之不能结合,并非是出于什么外部势力的干涉。相反,贾母、凤姐等人,倒始终是“木石姻缘”的支持者。而恰恰是他们自己在深层次性格上的隔膜与疏离之处,才导致了其爱情上的“求全之毁”和“不虞之隙”。黛玉之未嫁而逝,绝非宝、黛的不幸,从某个意义上讲,倒是因此而避免了更大的悲剧!又何谓之“任是无情也动人”?因为如前所述,在原著后三十回佚稿中,正是宝钗凭借自己在禅宗、老庄一类“杂书”、“杂曲”方面的“博知”,启迪并引导了宝玉“悟道”,推动他出家为僧,进而得以复返大荒。——《山门•寄生草》、《邯郸梦•赏花时》二件,即为明证!在当时那个社会,一般妇女都是嫁夫从夫,终身相倚。宝钗既嫁宝玉,做了他的妻子,亦理当如此。可她这个做妻子的,却主动地引导了丈夫出家为僧。按世俗的观点,这应该是非常“不情”之举了。但宝玉却深知,宝钗的这种“不情”之举,倒恰恰是出于对他的一片至爱,一种感天动地的自我牺牲式的至爱!宝玉自己亦深深地为之感动。故而才以“任是无情也动人”,来表达了这种复杂的感情。而更值得注意的是,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宝钗抽得“牡丹”签,黛玉抽得“芙蓉”签,那“芙蓉”签上,还特别注明:“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芙蓉”为何还必得“牡丹”陪饮呢?原因无他,因为在小说中,宝钗与黛玉又同为宝玉的知己。二人合起来,则构成了宝玉不同时期的最爱!
13.在《红楼梦》的“色”、“空”二字当中,黛玉主要代表了“色”的这一面,而宝钗主要代表了“空”的这一面。小说把钗、黛二人放在一起,实际上也就昭示了“色”与“空”两种精神对宝玉的吸引和争夺。宝玉、黛玉的“木石姻缘”,更多地同作者放不下往昔繁华的心态相联;宝玉、宝钗的“金玉姻缘”,却更多地与作者看得透人生虚幻本质的理智相通。所以,小说中“木石前盟”与“金玉良姻”,一个承载了作者的“悲情”,一个寄托了作者的“高情”!在《红楼梦》末回“情榜”中,黛玉得到的评语是“情情”,宝玉得到的评语是“情不情”,宝钗得到的评语是“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黛玉何谓之“情情”?因为她以“情”为情——以小儿女之情为情,以世俗之情为情,故终其一生也跳不出为情所困、为情所陷的孽障。宝钗又何谓之“无情”?此“无情”,非彼“无情”也。“无情”正是至情!看似“无情”,却是情到极点,感人至深。故又曰:“任是无情也动人”。而宝玉的“情不情”,就正好处于黛玉“情情”与宝钗“无情”(至情)之间。这也就是脂砚斋所说的“三人一体”的结构!
14.《红楼梦》问世至今已正好二百五十年。什么是这部小说最本真、最永恒的精髓?笔者以为,这既不在于《红楼梦》“批判”了什么“封建主义”,也不在于她“歌颂”了什么“伟大的爱情”。而恰恰体现于其所宣扬的“色空”思想之中。《红楼梦》的“色空”,是“大色空”,是包罗人间百态、世上万象的“色空”。其中,宝、黛、钗的故事,是“情”之“色空”。元、迎、探、惜的故事,是“运”之“色空”。王熙风的故事,乃“势”之“色空”。秦可卿的故事,乃“淫”之“色空”。如此等等。而红楼一梦,万境归空,给情天孽海里的痴男怨女们当头棒喝;替功名富贵场中的仕子儒生辈警钟长鸣;为普天下的失意者指引脱离苦海的道路;向尘世间的孤独人提供聊以慰籍的精神家园。这样的人文关怀,才是此书超越时空、超越社会形态而永放光芒的本质所在!

在《红楼梦》中,黛玉主要代表了“色”的这一面。前面,我们在第一、二章里,分析了黛玉的性格。从表面上看,黛玉应该是清高的、孤傲的、叛逆的、纯情的;但骨子里,她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名利、地位、声望的强烈渴求。而事实上,她所谓的“清高”、“孤傲”、“叛逆”,在很大程度上,还恰恰是其求名求利却求之不得的产物,具有一种“酸葡萄”式的情结!我们看到,在元妃省亲的节骨眼上,恰恰是黛玉的“攀高”、“邀宠”表现得最为积极(第18回);在贾母率王夫人、刘姥姥等人游览大观园的关键时刻,又恰属黛玉的潇湘馆处,接待得最为殷勤、礼数最为周详(第40回)。不仅如此,小说中那些赞美皇权、渴慕功名的诗句,亦多出于黛玉及其恩师贾雨村之手,诸如“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第1回)、“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第18回)、“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第18回)、“双瞻御座引朝仪”(第40回)、“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第50回)、“色健茂金萱,蜡烛辉琼宴”(第76回)等等。*[注26]*甚至,连黛玉的居所,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精雅无比的潇湘馆,也起了个了正名,叫做“有凤来仪”,被作者有意地赋予一层“颂圣”的含义!小红是黛玉的“内影”。第24回,小说描写小红“因他有三分容貌,心内着实妄想痴心的往上攀高,每每的要在宝玉面前现弄现弄”,却被秋纹等当头泼了一盆冷水。此处,脂砚斋一连写下了三条同黛玉有关的批语。一曰:“有三分容貌尚且不肯受屈,况黛玉等一干才貌者乎?”(庚辰本第24回双行夹批)二曰:“争夺者同来一看。”(庚辰本第24回双行夹批)三曰:“争名夺利者齐来一哭。”(庚辰本第24回双行夹批)另一处,脂批则毫不含糊地指出:“黛玉一生是聪明所误。”(庚辰本第22回双行夹批)可见,无论是曹雪芹,还是脂砚斋,在他们这些“圈内人”的眼中,黛玉都属于那种冰雪聪明、灵慧过人,却持才傲物,争名夺利,不肯罢休的人。黛玉固然也有非常“纯情”的一面,是所谓“痴情女情重愈斟情”。但这种“情”,却又是建立在一种精神与肉体的双重占有欲的基础之上的。她爱宝玉,便不许宝玉再同别的女孩(确切地说是像她一样的贵家小姐)单独接触,仅仅因为这些女孩有可能威胁到她的地位,却丝毫不顾及宝玉“爱博心劳”的本性。她将宝玉认做“知己”,却并没有宝玉那种憎恶官场、厌绝名利的思想,相反,倒时不时地幻想着能依靠“木石姻缘”的成就,来实现自己“立名”傲物、“压倒众人”的夙愿。所以,黛玉的所谓“纯情”,落脚于现实之中,最终还是脱不了一种极其世俗的价值观的窠臼。这就是杜丽娘所说的“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可见,所谓“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所“通”、所“警”者,还绝不仅仅是才子佳人、儿女情长这些东西,亦有这种爱情观背后的名利之心!*[注27]*从《红楼梦》神话开篇的角度来看,黛玉显然是一位思凡下凡的仙子形象。她来自于“西方灵河”,却把世俗的名位观、价值观,当作自己情感的最终归依,终其一生亦不能自拔。故一言以蔽之,我们说,黛玉是“身处世外而心向世内”!
而宝钗却主要代表了“空”的这一面。前文中,我们亦分析了宝钗的性格。小说通过一而再、再而三的描写,道出了她原是一个素性淡泊、深具老庄气质的女子。宝钗从小便不喜簪花抹粉,不爱富丽闲妆,只偏好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见甲戌本第28回侧批)。第7回,薛姨妈说:“宝丫头古怪着呢,她从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脂砚斋随即批云:“‘古怪’二字,正是宝卿身份。”(甲戌本第7回侧批)宝钗的居所蘅芜苑,正名“蘅芷清芬”。这“清芬”二字,也的确合乎她的此种身份!人言宝钗“世故圆滑”、“八面玲珑”,但实际上,我们看到,在关键时刻,真正敢于坚持个性,以至于得罪家长权威的,恰恰不是黛玉,而是宝钗!第22回,在元宵节灯谜诗会上,宝钗的一首更香谜直抒胸意:“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就引得贾政大为扫兴,以为“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见蒙府本、戚序本第22回)。第40回,在贾母携刘姥姥等人游览大观园的节骨眼儿上,宝钗蘅芜苑“雪洞一般”的居室布置,又引起了贾母的大为不悦,以为甚是“忌讳”、“离格”,说:“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象;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第28回,面对元春的特别恩赏,宝钗居然“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反过来竟以宝玉被一个黛玉缠住为幸。这种蔑视世俗权威的态度,在黛玉而言,则更是绝不可想象的了。与黛玉诗“缠绵悲戚”中夹藏着“邀宠”、“立名”相反,宝钗的诗风往往是“端庄敦厚”里暗含着“孤高”、“愤世”。这也就是脂砚斋所说的“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庚辰本第37回双行夹批)。譬如,《凝晖钟瑞》:“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第18回),《白海棠咏》:“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第37回),《螃蟹咏》:“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第38回),《牙牌令》:“三山半落青天外”,“处处风波处处愁”(第40回),《镂檀锲梓》谜:“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第50回)等等,均带有一种高人隐者讽时骂世,又洁身自好的意味。甚至,就是那首被后世许多陋儒狂骂不已的《临江仙•柳絮辞》,所谓“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所谓“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实际上,也正体现了陶渊明“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见梁•萧统《陶渊明集》序)的风骨与气概!故众人皆为之“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第70回)*[注28]*而更重要的,宝钗的这种淡泊名利、愤世出世的思想性格,还恰好为癞僧、跛道择中,成为了太虚幻境对宝玉的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一个重要的关联点、介入点。如前所述,在曹雪芹后三十回佚稿中,正是宝钗以自己在禅宗、老庄等方面的“博知”,启迪并引导了宝玉的“悟道”、出家,宛如何仙姑之劝吕洞宾莫要贪恋人间的风光,应尽快返回天界一般。《寄生草》、《赏花时》二件,俱为明证!从《红楼梦》的神话结构上讲,宝钗显然没有黛玉那样明确而显赫的前世来历(“西方灵河”畔的“绛珠”仙草),但这个生活于红尘世界中的女子,却被癞僧、跛道赋予了推动所爱之人,即全书男主角贾宝玉,下定决心,拔离凡尘,复返仙界的任务。她的爱情与婚姻,也最终摒弃了一般世俗人们所持有的价值观和占有欲,而把“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的自我牺牲、自我超越的精神,放在了首位。所以,我们说,宝钗是“身处世内而心向世外”!
作者把钗、黛二人放在一起,实际上也就昭示了“色”与“空”两种精神对宝玉的吸引和争夺。概要地讲,黛玉之“色”,是由“世外”指向“世内”,正与宝玉的“情迷”联袂;宝钗之“空”,由“世内”指向“世外”,正与宝玉的“情悟”相通!通灵宝玉下凡历劫,他的前半生自然离不开黛玉之“色”的陪伴——非如此,则无以将“情迷”发挥到极致。可如果宝玉当真同黛玉结合了,他的后半生就会欲海深陷,永堕泥犁,无法完成由“情迷”到“情悟”的转变,“佳偶”也将终成“怨偶”——除非宝玉对黛玉也敢撕破脸面,情断义绝,但这显然是作者所更不愿写,也不忍写的局面。怎么办呢?要想让通灵宝玉拂去其心上的迷尘,复显其本来的真性,则又少不了宝钗之“空”的龙象之力了。读者如果仅仅从一般小儿女之情的层面——也就是本章所称“宝玉情感的A面”上着眼,自然会感觉宝玉对宝钗、黛玉、湘云三人,“素厚者惟颦、云”,而独与宝钗“素不契”;但如果真要上升到超离凡尘的大知己之爱——就是本章所称“宝玉情感的B面”的高度,一切就全都颠倒了过来:宝玉与宝钗是“素不契”中包含着更大的“素契”!——“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为了一个共同的“愤世”、“出世”的理念,他们可以“眼向云霞”,把世俗的爱情观、占有欲搁在一边,“情极”生“毒”,“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而宝玉同黛玉(甚至也包括湘云),却是于“素厚”中隐藏着深层次的隔膜和疏离,始终无法由相爱相知而相谅。“至颦儿于宝玉似近之至矣,却远之至也。”“不然,后文如何反较胜角口诸事皆出于颦哉?”“种种孽障,种种忧忿,皆情之所陷,更何辩哉?”这正是“情迷”与“情悟”,在宝玉身上此消彼长,又各自作用于不同深度所造成的效果。“情迷”是一种短性的大力,“情悟”却更有一种持久的韧性。两者犹如老子所言“牙”与“舌”的比赛:牙比舌坚固,但到头来,人至迟暮之年,舌却比牙存在得更长久。宝玉的一生亦复类此。他虽多“情迷”于“色”,却终将“情悟”于“空”。所以,脂砚斋用“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这十二个字原则,来概括曹雪芹笔下宝玉情感的A、B两面,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

说行天下
朋友推荐的小说网站大全
好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哦

【庚辰眉批: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家。丁亥夏。笏叟。】
看到这句脂批,对甄贾宝玉、通灵宝玉、神瑛侍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我突然醒悟。我翻看了一些网上的前人资料,编成此文,以供吧友共享。

 《红楼梦》在写贾宝玉的同时,与之相对应,特设了江南甄(应嘉)府的贵公子甄宝玉,这是一个十分奇妙而重要的设计!但因为"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脂评),要到原80回后佚稿才正面写他,因此这个宝玉的本质规定性,作者的用意,他与贾宝玉的关系等等,便显得分外"迷离恍惝",令人产生理解的分歧。

 一、前人的分歧  前人对甄贾宝玉的主要有二种分歧,具有代表性的是陈其泰和姜祺。

  (1)"只是一人"说 第56回贾宝玉梦见甄宝玉,清 陈其泰曰:"真玉、假玉,是一是二,迷离恍惚,令人寻味无穷。.....(贾宝玉)醒后用镜中影子一点,可见只是一人也"。他认为这跟"庄生梦蝶"一样:庄子就是蝴蝶、蝴蝶就是庄子,甄玉、贾玉其实也是"一人"。

  (2)"貌似神异"说 清 姜祺评"甄宝玉"诗云:"空教疑是更疑真,是一人还是二人?貌似究嫌神未似,何如我与我相亲?"又自注曰:"败子回头真宝贝,故曰甄宝玉。" 姜祺认为甄、贾二玉仅仅"貌似",其"神"则异:贾玉是"不肖"之子,甄玉是"回头"的败子。

笔者赞同姜祺的"貌似神异"说。

  二、脂评的提示  脂砚斋、畸笏叟是阅过、抄过、评过原80回后佚稿的。他俩虽也有误批、谬批,但其批的总体价值胜过所有前人批。尤其对于原80回后佚稿,唯有他俩留下了诸多独家资料。

关于贾玉、甄玉,脂评中有四条批语,从位置、语气、署名看,当是脂砚、畸笏之批:

  (1)第1回写甄士隐之"甄",甲戌、甲辰本眉批:"真假之意。后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即:甄宝玉、贾宝玉其实是真宝玉、假宝玉之谓也,作者用了谐音寓意法。

  (2)第2回贾雨村谈甄宝玉,甲戌本侧批:"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宝玉之文,则正为甄宝玉传影"。即:甄玉、贾玉是"遥照"、"传影"的关系,两者在某些方面是相互照应、互为影子的。

  (3)第2回写贾宝玉"含玉"而生,王府本侧批:"(通)灵玉却只一块,而宝玉有两个,情性如一,亦如六耳悟空之意耶。"即:如果把贾宝玉比作《西游记》里的孙悟空,那么甄宝玉就像"六耳悟空",是个貌似实异的冒牌货,因为他并没有"通灵玉"(并非"补天"石头降生)。

  (4)第22回凤姐、贾琏谈宝钗生日宴,庚辰本眉批:"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矣。丁亥夏,畸笏叟。"即:甄玉、贾玉之别,相当于、类似于宝钗、黛玉之别,这样理解才符合"执笔人"作者的设计甄、贾二玉的本意!

  以上四条脂批十分重要,可谓是理解甄、贾二玉的要津,其中语意,我们稍后详述。

三 、甄、贾二玉之同 这二玉之所以令人"惝恍迷离",原因在于他俩确有相同点,即脂评所谓二者"遥照",相互"传影":

  (1)命名相同:都叫"宝玉"。只是一个姓贾,是荣国府贾政的儿子;一个姓甄,是江南"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应嘉的儿子。

  (2)长相相同:第56回当甄家四个管家娘子乍一见到贾宝玉时,"唬了一跳",以为是他甄家的那个甄宝玉来了呢。李纨说:"可知是(二玉)模样相仿了。"岂止"相仿",简直像是镜子里外的同一个宝玉!

 (3)幼年时"性情"相同:"据老太太说,淘气也一样",甄玉使唤的也都是女孩子们,婆子、媳妇拉他的手、动他的东西都"不依","无法无天",甄家"老爷太太恨的无法",也"还打他"。第2回贾雨村说:甄宝玉也是个"异样孩子":读书"必得两个女儿伴着",说"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两个宝号还尊荣无对","万不可唐突女字","这等子弟,必不能守祖父之根基,从师长之规谏。既然甄、贾二玉相互"传影",则甄玉的此段幼儿情状,亦可作为贾玉幼时"情性"的补叙,因为他俩是"易地则同之人"。

(4)追求自由恋爱相同:第56回贾玉梦见甄府的丫环笑问甄玉:"想必为你妹妹病了,你又胡愁乱恨呢。"足见,甄玉也有一个"林妹妹"似的体弱多病的妹妹,他也正在为与这"妹妹"的情与病而"胡愁乱恨"。

(5)最后沦为乞丐相同:第6回甄士隐作《好了歌》"解注"云:"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甲戌本侧批曰:"甄玉、贾玉一干人。"可知:到了全书的最后,二玉都是沦为乞丐了的。以上的相同,仅是二玉"貌似"的一面,但重要的还是他俩的"神异",即其本质的不同。

四 、甄、贾二玉之异 如果说"貌似"仅仅是作者用的烟云模糊之法,容易令读者"迷离惝恍"那么"神异"则是作者设计二玉的"本旨"所在,切不可被他"瞒过"。二玉的存异之处至少有六点:

(1)年龄不同:程高本后40回说:甄玉比贾玉"略小一岁"(第114回)其实不止:第45回黛玉已"十五岁",第53回过年("祭宗祠")又长了一岁:十六岁;贾玉比黛玉"大一岁":十七岁;第56回甄玉"今年十三岁",则贾玉实比甄玉大四岁 。

 (2)命名原因不同:甄玉命名"宝玉",仅仅因为其祖母"老太太当作宝贝一样,他又生得白,老太太便叫他作宝玉"(第56回)。而贾玉之命名"宝玉".是因为"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赦取名叫作宝玉。"(第2回)也就是说:贾玉有"玉",甄玉没有"玉"。这取名原因的不同,根源于二玉来历的不同。

(3)来历不同:贾玉所衔的"五彩晶莹"的"通灵宝玉",本是"不堪入选"能"补天"石头,经一僧一道"大展幻术",在"形体"上才成了"宝物"-----通灵宝玉 (第1回)。但甄玉并无这样的来历,他并非"补天"石头的化身,因此也就并无"通灵宝玉"这样的"宝物"。这一不同的来历,决定了二玉的"本质"、性格特征、志向、作者命意的根本不同。即两个人物形象的质的规定性的不同,此乃关键性的不同~!我们把它简约为真与假的不同("甄"与"贾"之别)。

(4)真、假(甄、贾)的不同:那块"无材补天"的石头,不光物化为"通灵宝玉",同时还通过"赤瑕宫神瑛侍者"这一神话故事或浪漫手法--------石头人化为贾宝玉其人!这其中的关节在于一个"瑛"字!  神瑛之"瑛":"美石"也(见《辞海》)。似玉而实为优质之石,故而"神瑛"亦即“神石”也!作者通过"瑛"字,便把"神瑛"与石头勾联起来,点出了"神瑛侍者"实乃"补天石头"化来,落胎后化为贾宝玉。这样,作者便把"补天石头"----------神瑛侍者------------贾宝玉三位一体地勾联清楚,而"贾宝玉"即假宝玉、真石头之寓意,也点拨明白。因此,以为"补天石头"只物化为"通灵宝玉",与贾宝玉其人无关;或以为贾宝玉只从"神瑛侍者"化来,与"补天石头"无关,这是片面的理解。应当说:"补天石头"一方面经僧道"幻术",物化为"通灵宝玉";另一方面又通过"神瑛侍者"这一变体,人化为贾宝玉。因此贾宝玉其人的"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才名为《石头记》!贾宝玉---------石头!(脂评也屡屡称"玉兄"为"石兄"!) 

 那么"赤瑕宫"又有何寓意呢? 这是从贾府家族把"通灵宝玉"和贾宝玉其人当成了"宝物"、"宝玉"的角度,来加以警示的。"瑕":赤也,又,玉有病也"(脂评)。玉历来以洁白为宝贵,所谓"白璧无瑕"。但凡玉而带有"赤瑕"(红色的瑕疵),这便是一块出了毛病的玉。也就是说:"通灵宝玉"仅从"形体"上看似乎是"宝物",其实它在"本质"上仍是"石头";因此贾府家族把它当作"宝玉",实是一块带有"赤瑕"出了毛病的假"宝玉"!它象征着贾宝玉其人:从外形看似乎是惟一可以"继业"、能使"富贵传流"、"仙寿恒昌"的"宝玉",其实他是出了毛病的假"宝玉"(如"最不喜务正","于国于家无望"等等),指望他"继业"、"规引入正"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的"本质"乃是石头,不是真正白璧无的"宝玉",更不是"通灵"的"宝玉"(故而一僧一道说他"更无奇贵之处")。亦即他还是假宝玉、真石头之意!因此家族把他当作宝贵的"玉",期望必然落空! 

 由此联系到第22回的"参禅":黛玉问:"宝玉,至贵者是'宝',至坚者'玉';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竟不能答。其实这答案在于:宝玉其人既是假"宝":何"贵"之有?他作为"石头"确是"坚"的(坚定的"补天"之志!);但他作为"玉",却是有毛病的假"玉","于国于家无望",又何"坚"之有?他是决不为家族的富贵"恒昌"卖命的!但宝玉此时尚不知自己的出身、"本质",故不能答。

  因此若把贾宝玉其人理解为具有"玉、石二重性",认为其"玉性"是他体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行(如同情、爱护丫头等等),其"石性"是他体现了人性中的"缺点"、"弱点"、"落后成分"(如撵茜雪等等纨绔习气),这是须得商榷的。

既然贾宝玉-----假宝玉-------根本不是玉-------石头,他哪里来的"玉性"?他只有"石性"!并且他的"石性"恰恰体现在他的顽石般的叛逆性、进步性和美好品行。如对抗封建"正路"、爱护女儿、结交寒友、"批驳诮谤"等。

实际上,所谓"玉"与"石",在贾宝玉身上,不是指其性格的二重性,而是只具有两种逆向的象征寓意:所谓"玉"--------"通灵宝玉"-------富贵的"仙寿恒昌",象征着家族(如荣宁二公阴魂)对他的"继业"希望。但这只是家族的幻想或幻觉,因为这"宝玉"本身即是石头的幻像、假像。他是假的"宝玉",预示了家族希望的注定落空! 所谓"石"-------真石头-------"补天之石",象征着贾宝玉的"本质"、"补天"志向、叛逆性格,但因为他原本是一块期望"补天"又"无材补天"、"不堪入选"的石头,因此又预示着他无法"补天",他的"补天"之志必然失败的结局!(至于他的"补天"理想表现在哪里?这一志向或理想有无时代的根源、历史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则须另文专叙。)   至于甄宝玉-------真宝玉的寓意,则是简单多了,他与假"宝玉"相反:他与"补天"石头毫无关系,他是一个真正的宝玉!也就是说:假"宝玉"被家族视为"宝玉",仅仅是家族的错觉、主观愿望或幻想;而甄宝玉对于家族的"继业"希望或愿望,却是一个真正的"宝贝",他并非真的叛逆,他长大后是真正怀着复兴家业之志的。

那么甄宝玉幼时的某些"异样孩子"的叛逆性言行表现,又作何解呢? 一方面,他幼时的这些表现,仅为贾宝玉"传影"---------传达出、补写出贾宝玉幼时的"影子"。但甄玉形象的这一任务已经于第2回就完成了。另一方面,正因为甄玉幼时曾有某些叛逆行径,才反照出他后来"败子回头"、痛改前非、变成真宝玉的人生历程。何谓"真宝玉"?姜祺点得再清楚不过:"败子回头真宝贝!"我国历来俗谚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回头"的"浪子"比黄金还可贵,当然是宝玉了。因此幼时曾一度是"败子"------叛逆的甄玉而能"回头"、改过自新,当然是家族的真宝玉了。

甄府的管家娘子也早有预言:甄玉孩时的"刁钻古怪脾气",是"都还治得过来"的(第56回)。故而甄宝玉-------真宝玉的寓意也正在于:它预示了这个甄府的宝玉日后肯定是会"败子回头",试图实现家族复业希望的!客观条件能不能允许他实现,那是另一个问题了。

  这一点,程高本后40回写甄玉后悔"少时不知分量",年长后"领悟"了"世道人情",劝了贾玉一通"文章经济"、"显亲扬名"的"禄囊旧套",而贾玉与之"冰炭不投"等等,倒是与八十回著原续"颇似"的;但它写甄玉不是"展眼乞丐",而是中举,抄败的甄府靠他"更要鼎盛起来",毕竟与原续又"殊不类"矣!

总之,甄玉、贾玉在"本质"上有真、假的不同甚至对立。民国时轶人总结说:"甄宝玉者何?真宝玉也,玉也;贾宝玉者何?假宝玉也,石也。"当然说甄宝玉是"玉也",亦不妥当,因为他根本没有"玉",应当说他是家族的"宝贝"也。

  (5)行乞原因的不同: 前文引脂评已述:甄玉、贾玉最后都将"展眼乞丐人皆谤"。按原80回后,甄、贾二玉虽都沦为乞丐,但二者的原因却有所不同:

甄玉之行乞,只是因为甄府于第74回早已抄没治罪,他同样"潦倒不通世务","贫穷难耐凄凉",他那"真宝玉"的复业愿望,当然也随之成为泡影,都逃不出《好了歌》所说"好"就是"了"的总趋势中,因此他只能沦为"乞丐"。

贾玉之行乞,除贾府的抄没事败,还有他个人的一个特殊原因:找玉! 他的那块"通灵宝玉"被他扔了(从"误窃":大家误以为被偷窃可知,这"玉"不是被"窃"而失的;又从前80回他的两次为黛玉而摔玉可知:他这第三次扔玉也是为了黛玉,被他背着众人摔掉的,这原因照例是"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即与宝黛爱情有关。) 

 这块丢失的"通灵玉",虽曾被沦为仆妇的凤姐"扫雪"时拾到(脂评曰:"凤姐扫雪拾玉"),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凤姐并没有把玉还给宝玉,从后来这玉落到了甄宝玉手里看,不知何故流落到了府外,是有一段转手的过程(现已无法确知)。但这"通灵玉"和贾宝玉其人都不过是个"形体",其"本质"原本是"补天石头"。待到最后贾宝玉"历尽悲欢离合、炎凉世态"一番"梦幻",以及僧道的点醒后,当他决意要"悬崖撒手"-------跟着出家为僧,实际是"复还本质"------还原为"石头"时,他才恍悟那"玉"原来是他的"质"--------石头的幻化。他必须找回这个"质"才能"形质归一"、"复还本质"。

正如民间故事"田螺姑娘"必须找回那"螺壳"才能返还原形一样。而届时贾府已经抄败,那玉早已流落在外,于是宝玉遵照一僧一道的暗示,不得不离家出走,四处去找玉。但业已"贫穷凄凉"的宝玉如此外出,衣食无给,何以为生?势必只能"行乞"!否则,他若是真的为当"乞丐"而离家当乞丐,其妻宝钗和其友袭人、蒋玉菡、小红、贾芸、茜雪、倪二金刚等人是决不会放他出走的,他们正在"供奉玉兄宝卿",决不至让他落到行乞的地步。因此只有他对妻子宝钗已"到底意难平",更兼为了"找玉",并且是瞒着诸人偷偷出走的,妻友们才毫无办法!

以上是说:甄、贾二玉都行乞,但各自的原因各不相同的:一个是真"乞丐",一个为了找玉而成为"乞丐"。

(6)结局不同:上文已述,贾玉的结局是僧道于开卷预示的:"复还本质",即由僧道引领,重新回到青埂峰,还原成"补天石头"。而甄玉这个凡夫俗子的结局,不过是个普通的"乞丐",终究复业无望,因为他并非假"宝玉"、真石头,并无"复还本质"一说。

  以上甄、贾二玉的六点不同,归根到底是二人"本质"的不同。据此,我们便可理解第50回贾玉之梦的那句关于"皮囊"、"真性"之语的意思了:甄玉说好不容易找到贾玉,"偏他睡觉,空有皮囊,真性不知哪里去了。"这句"禅"味之语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还是指贾玉做梦------有形无魂。当时人们以为做梦是人的灵魂暂时离开了身体,在自主地行游。而灵魂是人的"真性",人的躯体只是"皮囊"。因此贾玉一入梦乡,当然灵魂一时离身:"真性不知哪里去了";只剩下睡着的不过是一具躯壳:也就只是个没了灵魂(真性)的"空皮囊"。这也就是麝月转述"老太太"所说:"小人魂不全",睡时若"照着影儿(形)",睡着了"自然胡梦颠倒"。

 第二层是寓意:贾宝玉空有贵公子的人形,"纵然生得好皮囊";而他那"石头"的本来面貌(真性)一时幻没了,因此蒙得阖家把他当成了"宝玉"。最后要到他历尽"一番梦幻"之后,才"复还"石头的"本质"或"真性",才与他的形体(皮囊)"形质归一",犹如"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离尘回到青埂峰!

  六 "甄宝玉送玉"厘测  第18回元妃省亲时点了四出戏,其中一出是《邯郸梦》中的《仙缘》,脂评批曰:"《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这里面有些问题已搞不清楚,因为原80回后已经"迷失"。

我们尽可以推测:1.那块被贾宝玉扔掉的"通灵宝玉",怎么会转到甄宝玉手中?最大的可能是出于"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一僧一道的有意安排:二位"仙师"为了让甄、贾二玉有一次见面、交谈、总结人生的机会,又幻化为癞头和尚和瘸腿道士,将"玉"似"卖"实“送”地给了正在行乞的甄玉,并暗示他:贾玉正在找"玉"(甄玉是早知惟有贾玉有此"玉"的)。于是甄玉便找到也在行乞的贾玉,将"玉"送还给他。这事恐怕就发生在"京中",而不是贾玉路远迢迢地找到"金陵"去,也不是甄玉特意为此赶到"京中"。因为"金陵"甄府抄败后,甄应嘉正押在"京中"治罪,其子甄玉势必早已同来"京中",边行乞边照料狱中的老父。

2."送玉"时,甄、贾二玉可能谈些什么?畸笏叟提示曰:"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作者)本旨矣。"由此可知:从骨子里讲,甄玉类似宝钗,是个正统派;贾玉则与黛玉"同类",是个异端派。但甄玉恐怕不会跟宝钗似的:向贾玉"借词含讽谏";也不会似后40回所写:劝贾玉博取功名、"显亲扬名"。因为此时的甄、贾二玉,皆已是钦犯家的子弟,已断绝了通过科举求取功名的仕途;更主要的,这不符合作者于开卷所预告的:不管甄、贾,"荣华富贵"皆不能"永远依恃",统统"乐极生悲,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皆空"的要旨和总体悲剧性!最大可能:甄玉更多的是悔恨。后悔早年不学"正经礼数","不守祖父之根基,从师长之规谏";待到他年长后被"治了过来",浪子回头,甄府却已临抄没事败。他曾百般弥缝,终已不可挽回。这一番悔恨,终究显出他那"败子回头真宝玉"的本来面貌!而贾玉必定是醒悟:用警幻仙子的话说:"痴儿终究悟了!"他从"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番"梦幻"中醒来,彻悟了"天"不可补、人(女儿们)不可济的"数运之机",表明了他决意随僧道"悬崖撒手"、弃绝红尘的坚定态度。这一表态,显示出他最终仍是假"宝玉"、真石头的顽强"本质"!

  总之,这次"送玉"和交谈,必定是甄、贾二玉两种人生观念、人生态度、人格志向的一次碰撞和殊途同归的悲剧结局(同样沦为"乞丐"),这恐怕才是作者塑造真、假二玉,并构思他俩最后见面、交谈的"本旨"所在。此后,二玉便分道扬镳:甄玉仍行乞于尘世,贾玉则出家离尘。因此这"送玉"一回,实在已是贾玉在尘世的最后一幕。

  3.僧道可能点醒贾玉什么?《邯郸梦》是演卢生梦醒顿悟之后,吕洞宾携带他飞上天界与八仙相会,并接过何仙姑的花帚,让他在阆苑扫花。这里便"伏"着僧道与贾玉的一段"仙缘"(脂评):当初贾玉既是一僧一道携入红尘,最后当然仍由僧道携他回到出身之地。这个过程可能又得分两个层次、三个步骤:

  两个层次:当贾玉梦醒顿悟之后,决意"悬崖撒手"、离尘出家,此时僧道点拨他必须找到"通灵宝玉",才允诺带他出家,这是第一层。第二层:待到甄玉"送玉"、贾玉得"玉"之后,僧道才进而点醒他必须找到"通灵宝玉"才能"度脱"他的原因:他这人和这"玉"原是"补天石头",他下凡时僧道就已预告:"不得意时,切莫后悔","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这开卷之语与最终结局首尾照应,当是僧道最后点醒贾玉的要决。于是贾玉才大彻大悟:"享受"红尘乐事果然是幻想,人间之"天"的秩序已不能"依恃","天"已不可补、人已不可济,他果真是"无材补天"、"枉入红尘"、很"不得意"!于是他务求"二师"携他 "复还本质"!而这又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悬崖撒手",但这不是真的当和尚、做道士,而仅仅是一个中介、过渡。

  第二步:回到"太虚幻境"去"销号",还原为"神瑛侍者"。因为石头-------神瑛以及一干"风流冤家"在下凡时,是"在警幻仙姑案前挂了号"的,并且石头是变体为"神瑛"才下凡的;故而贾玉在"复还本质"时,必须先到警幻宫中"交割清楚",并且先须还原为"神瑛侍者"。大概正是在这个阶段,贾玉将给卢生相会八仙似的,与黛玉等十二钗在"幻境"相会,并且他作为"神瑛",最后一次为"绛珠草"(黛玉)浇灌,近似于卢生在"阆苑扫地"。此即所谓宝、黛证“前缘”:验证了他俩生前之"情缘"。

  第三步:"复还"石头的"本质"。"销号"、"证前缘"之后,僧道这才把他带回到青埂峰,"大展幻术",重新将他还原为"补天石头"。但这时石头上已写满密密麻麻的字迹:记载着石头(贾玉)下凡亲历的“历尽悲欢离合、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而这段故事的中心结论或"本旨"即是他下凡后的人生总结:他“无材可去补苍天(虚假伦理道德),枉入红尘若许年”!此即《石头记》、《红楼梦》后来据说由“空空道人”从头至尾抄录回来",经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传世。

  这当然是"作书人"曹雪芹故意模糊著作权的"障眼"之笔。"批书人"脂砚斋揭穿他说:"若云雪芹(仅仅)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石上字迹'、空空道人抄录,)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雪芹)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甲戌本第回眉批)因此我们若怀疑《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而另外去寻找、"探考"此书的这个或那个"作者,这就真被曹雪芹"瞒蔽"去了!

  “钗黛合一”作为一种学术观点,最初是由俞平伯先生提出来的。庚辰本第42回总评: “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文字,便知余言不谬”。在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中,钗、黛合用一图一咏,也往往被作为一个辅证。
  与“钗黛合一”一样,还有真、假宝玉的问题。“真”与“假”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从书中可以看出,甄宝玉小的时候与贾宝玉简直是一模一样。可是,长大以后,似乎就转了性也许是听了警幻的劝,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而此时的贾宝玉,却已是“悬崖撒手” 了。
  在《红楼梦》的开头,就讲了一个由“石”变“玉”的“幻术”。宝玉乃神瑛侍者下凡;他身上所佩的那块通灵宝玉,原本是一块无才补天的大石头,却被施以“幻术”而变成了一块美玉。也许,这块石头“瑛”即为“似玉的美石”的命运,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宝玉一生命运的象征。
  庚辰本第22回双夹批:“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如果说钗、黛是一人的话,那么真、假也可能是一人。“钗黛合一”和“真假合一”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小时候的甄宝玉和薛宝钗。所谓黛玉之死与假玉出家,也许正象征着人的一种变化,所谓“过去种种犹如昨日死”。贾宝玉变成甄宝玉“石”变“玉”和黛玉变成宝钗“木”变“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一个是“幻术”,一个是“幻笔”,都表明了一个此消彼长、世事沧桑的变幻过程。
  因此,钗黛之争是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情感和理性等等矛盾的集中体现。这些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矛盾,是很有普遍意义的。“钗黛合一”就是这样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共同体。如果说从“黛玉”变成“宝钗”或由假玉变成真玉,是有些“理想化”的;但对于具体的某个人来说,这只是个程度的问题。“钗黛合一”或是“真假合一”,则更像一个真实的人。

这篇文章非常值得称道之处,在于其中对甄、贾宝玉的性格差异,做了我所见过的最好的最好的分析。如果把该文的分析和《红楼梦》中的象征关系(即:贾宝玉=顽石+神瑛侍者、甄宝玉=神瑛、林黛玉=绛珠仙草、薛宝钗=金锁+绛珠仙草)结合起来,就能够在理解《红楼梦》的象征主义/浪漫主义艺术表现上前进一大步。我就结合其中对“送玉”的评论来说明这点。
  
  该文中说:‘这失玉一事早在十八回中就有预示,当时贾元春归省所点四出戏中有《仙缘》一出,脂评曰“《邯郸梦》伏甄宝玉送玉”。而此处贾宝玉失玉之前一回中恰好又提到甄宝玉,两件事之间恐怕不仅仅是巧合的关系。再看第一百十五回“证同类宝玉失相知”和一百十六回“得通灵幻境悟仙缘”,这“失相知”、“悟仙缘”与前文 “甄宝玉送玉”之间的关系该怎么看?甄宝玉与贾宝玉在一百十五回之前仅在梦中相见过,贾宝玉之玉不可能到甄宝玉手中,脂评中所谓的“甄宝玉送玉”之“玉” 肯定另有所指。有学者指出《红楼梦》双层结构:情节叙述的表层结构和精神象征的深层结构。这里的“甄宝玉送玉”似亦可作如是观。假定甄宝玉“送玉” 为真,那么“送玉”的具体时间应该在文章的第一百十五回,因为此时两个宝玉才第一次正式见面,甄宝玉“送玉”的结果是使贾宝玉“证同类”而“失相知”,终于“得通灵”而“悟仙缘”。最终两个宝玉一出世,一入世。从章节之间的联系中,我们可以看出甄、贾宝玉的性格发展不是孤立的,甄宝玉的每一次出现,都能引起贾宝玉的性格变化,特别当贾宝玉认为甄宝玉是自己同性情之人的期间内,甄宝玉的出现总会带来贾宝玉的某些痴呆;而到了一百十五回贾宝玉终于明白了甄宝玉非己之相知后,才能最终了悟人生,大概“甄宝玉送玉”的深层意义也就在于此。可以说,两人的梦中相遇成就了甄宝玉的“改邪归正”,而现实的相逢造就了贾宝玉的“悬崖撒手”。’
  
  这里严明先生等没弄明白《红楼梦》里的象征符号的关系,而把顽石(通灵玉)当作了“玉”。《红楼梦》里真正的“玉”是神瑛。甄宝玉是神瑛的凡身,是“甄玉”;贾宝玉是神瑛和顽石的对立统一体,在这个对立统一体中,起主导、支配地位的是顽石,所以贾宝玉是“贾玉”,他的品格就是顽石的品格;而甄宝玉的品格则是神瑛(真玉)的品格。该文中引述的庚辰本第二十二回眉批:“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矣,丁亥夏,畸笏叟。”,正是说明这样的象征关系:
  
  贾宝玉=顽石+神瑛侍者
  甄宝玉=神瑛
  林黛玉=绛珠仙草
  薛宝钗=金锁+绛珠仙草
  
  明确了“甄玉”是神瑛,那么再看115回,其时宝玉丢了通灵玉(假玉),“木石前盟”破灭,“金玉良缘”实现了;通灵玉(假玉)的丢失,象征着在贾宝玉这个“神瑛和顽石的对立统一体”中,顽石的主导地位岌岌可危,这个节骨眼上,甄宝玉跑来向贾宝玉宣扬“甄(真)玉精神”。这就是在“非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或浪漫主义)意义上的“送玉”。


红楼梦的每一回情节概括
第二十一回 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袭人对宝玉不满诉诸宝钗,宝钗赏其识见志量。 贾琏趁巧姐出痘和多姑娘儿鬼混,被平儿抓住把柄,瞒过凤姐;贾琏叫平儿不要怕凤姐。 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 贾母要给宝钗做生日,凤姐和贾琏商量要比林黛玉高出一等。 凤姐说贾母喜爱的龄官象一个...

红楼梦前四十回的简介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开篇交待《石头记》(红楼梦)的来由:一僧一道携无缘补天之石(通灵宝玉)下凡历练,逢姑苏甄士隐。甄士隐结交并接济了寄居于隔壁葫芦庙内的胡州人氏贾化(号雨村)。某日,贾雨村造访甄士隐,无意中遇见甄家丫鬟娇杏,以为娇杏对其有意。中秋时节,甄士隐于家中宴请贾雨村,得知贾雨村...

红楼梦前80回故事梗概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第三回 托内兄如海酬训教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第七回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

红楼梦开篇的判词详细内容。
6. 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7. 喜冤家: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骄奢贪还...

红楼梦回目内容梗概 急用!!!
第二十一回 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 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 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第二十四回 醉金刚轻财尚义侠 痴女儿遗帕惹相思 第二十五回 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第二十六回 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

红楼梦前八十回故事梗概
《红楼梦》主要描写一个美好世界的兴起、发展,和最后无可避免的悲剧性幻灭。小说创造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世界,一为大观园以外的现实世界,一为大观园的理想世界,即第5回贾宝玉所梦见“太虚幻境”的人间投影。两个世界是肮脏堕落,和干净纯洁的强烈对比。大观园是贾宝玉和诸姊妹的干净土,把女儿们与外界...

红楼梦开篇诗句
-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斗。- 自频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天上一轮...

白黄楼梦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内容预览:白黄楼梦作者:dxor开篇:聊闲话偶悟大理,追白楼得阅宝书。更新时间2010-7-19 14:59:48 字数:5179 开篇:聊闲话偶悟大理,追白楼得阅宝书。话说这一天珍里巴巴漂亮的女友史艳儿再一次的打来电话:“珍里,今天阴天哦,外面很冷啊!”史艳儿在电话里用亲昵的语调说。“啊,你有...

红楼梦中开篇词
〖红楼梦开篇诗词〗- 《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假作真...

关于四大名著!急!有分!
有关《红楼梦》的疑问可列出长长的一串。中国现代文学馆将国内老中青三代红学家冯其庸、周汝昌、王蒙、蔡义江、李希凡、孙玉明、胡德平等人请到文学馆,开设讲座,新解《红楼梦》,就诸多疑问展开探讨。本书即为演讲结集,十二个专题,有助于细品《红楼梦》,领略更多深意。就我个人所知,第一个将通俗小说...

资兴市13665581425: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开篇在王熙凤与贾琏对话旁有一句脂批: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矣. -
柯勉关节:[答案] “钗黛合一”作为一种学术观点,最初是由俞平伯先生提出来的.庚辰本第42回总评:“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文字,便知余言不谬”....

资兴市13665581425: 红楼梦第22回内容概括 -
柯勉关节: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主要讲了贾母要为宝钗办生日宴,凤姐和贾琏商量如何安排,打算要比林黛玉高出一等.凤姐说贾母喜爱的龄官像一个人,宝钗笑而不说,宝玉不敢说,湘云说出口了,宝玉心想目下两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何为.袭人劝宝玉“大家随和”,宝玉说自己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笔占一偈,又填一《寄生草》,心中自得.宝钗说她是引起宝玉说疯话的罪魁.元妃送出灯谜让大家猜,宝钗一猜就中,却故作难猜之状.贾母见元春喜悦,也命制作灯谜大家猜.贾母说“荔枝”(离枝)让贾政猜.贾政看了众从姊妹不祥之谜,伤悲感慨.平儿发现了,故意要挟逗弄贾琏.

资兴市13665581425: 红楼梦22回的内容概括 -
柯勉关节: 《红楼梦》第22回主要内容如下:贾母要给宝钗做生日,凤姐和贾琏商量要比林黛玉高出一等,各自准备了礼物送给宝钗.贾母喜欢热闹,办了家宴,鲍二家的喝了多酒,嘴没把门,酒后乱说话,引起了风波.贾母要凤姐说笑话,凤姐说了一些笑话,其中有些很幽默,大家都很开心.元妃送出灯迷让猜,宝钗一猜就着,却故作难猜之状,贾母见元春喜悦,也命制作灯谜大家猜.贾政看了众从姊妹不祥之谜,伤悲感慨,宝玉也悲观的黛玉,心中不快,但宝玉却受到宝钗的启发,使得元妃也有些不快.

资兴市13665581425: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概述 -
柯勉关节: ●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 贾母要给宝钗做生日,凤姐和贾琏商量要比林黛玉高出一等. 凤姐说贾母喜爱的龄官象一个人,宝钗笑而不说,宝玉不敢说,湘云说象黛玉.湘云、黛玉和宝玉为此事闹矛盾,宝玉心想目下两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何为.袭人劝宝玉“大家随和”,宝玉说自己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笔占一偈,又填一《寄生草》,心中自得.宝钗说她是引起宝玉说疯话的罪魁. 元妃送出灯迷让猜,宝钗一猜就着,却故作难猜之状.贾母见元春喜悦,也命制作灯谜大家猜.贾母说“荔枝”(离枝)让贾政猜. 贾政看了众从姊妹不祥之谜,伤悲感慨.

资兴市13665581425: 红楼梦每一回的内容简介 -
柯勉关节: 120回,没回的都上传,字数太多,不现实.现在传头尾部分于你.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僧道谈论绛珠仙草为神瑛侍者还泪之事.僧道度脱甄士隐女儿英莲未能如愿.甄士隐与贾雨村结识.英莲丢失;士隐出家,士...

资兴市13665581425: 红楼梦20到40回的主要内容(要完整的)急求!! -
柯勉关节: 第二十回 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宝钗讽刺宝玉元宵不知“绿蜡”之典. 李嬷嬷骂袭人“哄宝玉”“妆狐媚”“配小子”,袭人气哭.宝玉守袭人,劝袭人,给袭人喂药.宝玉给麝月篦头,睛雯讽刺,宝玉说她“磨牙”. 湘云至,...

资兴市13665581425: 红楼梦21 -- 25回情节概括 -
柯勉关节: 1、第二十一回 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 袭人因宝玉一大早就跑去黛玉房中,且连洗漱都在他人房中完成,不免心生醋意,于是便和宝玉闹别扭,后又好言相劝;贾琏在女儿出痘期间,与多姑娘厮混,被平儿抓住证据,后平儿又替...

资兴市13665581425: 30分求红楼梦第二十二回的600字故事梗概文. -
柯勉关节: 话说贾琏听凤姐儿说有话商量,因止步问是何话.凤姐道:“二十一是薛妹妹的生日,你到底怎么样呢?"贾琏道:"我知道怎么样!你连多少大生日都料理过了,这会子倒没了主意?"凤姐道:"大生日料理,不过是有一定的则例在那里....

资兴市13665581425: 红楼梦回目每章标题 -
柯勉关节: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

资兴市13665581425: 《红楼梦》第72回,为何旺儿家的“一语戳动了凤姐和贾琏”?
柯勉关节: 王熙凤在巜红楼梦》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一个管家婆.她深得老祖宗贾母和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的喜欢,把一个贾府打理得井井有条,同园子中一群小姐们关系也不错,特...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