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帘疏雨暗西楼

作者&投稿:成王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西楼的含义~

西楼在古代有相思之地的含义。
西楼、西窗、西厢、西宫、西阁、西亭等一直是古人诗文中的地望,作为表达相思、哀怨的一系列凄美意象,成为古人寄托情思的建筑。
相思俨然是古人写诗的主要情感之一,由此而来的观望与对视、畅想与出神,充实了上述的自然景观,使之峭拔而起,氤氲四散,矗立起巍然的中土相思建筑学的逶迤空间。

扩展资料:
“西楼”一词最早见于六朝诗歌:南朝宋的诗人鲍照的《玩月城西门廨中》。
全文内容:
始出西南楼,纤纤如玉钩。末映东北墀,娟娟似蛾眉。蛾眉蔽珠栊,玉钩隔琐窗。
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夜移衡汉落,徘徊帷户中。归华先委露,别叶早辞风。
客游厌苦辛,仕子倦飘尘。休澣自公日,宴慰及私辰。蜀琴抽白雪,郢曲发阳春。
肴干酒未阕,金壶启夕沦。回轩驻轻盖,留酌待情人。
白话释义:
初生的月芽儿,照见西南楼,娇小纤细,宛如盔钩,夜阑月西沉,余光辉映着。东北面的台阶,残月也妩媚,恰似少女的蛾眉。蛾眉一样的月儿,被珠帘挡在窗外,玉钩般的月儿,透不进琐窗里。
十五十六日,一月圆光满时,我与您虽然相隔千里路,却能沐浴在同一片月光里。夜沉沉将尽,星稀稀将落,只剩下月光,迟迟疑疑地照进房门里。残花早被夜露打落,枯叶也已被凉风吹去;
溧泊不定的宦海生涯使我辛苦厌烦;忙忙碌碌的官场应酬也让人倦疲。今天,繁忙的公务之后,得以安静地休息。用古老的蜀琴弹奏着白雪调,用美妙的歌喉歌唱着阳春曲。
盘中的佳肴已经用完,杯中的美酒依然有余,金壶滴漏已尽,月夜即将过去。似应驾车回家小睡,但又决定停住,留下来把杯中的美酒斟满,等待与知情的好友会晤。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成都与诗文中的“西楼”

这两句是对自然环境的再现,描绘了深秋雨后的景象。作者看到菊花遭到秋雨,黄花零落,减尽风流。自己也精神颓唐,瘦过黄花。怜花正是自怜,作者借菊自叹,乃是对自己政治上失节(为异族统治者服务)的悔恨。

殿前欢 对菊自叹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注释】
①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济南人。官至礼部尚书。后来辞官归隐。其散曲主要是辞官后写的,集名《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其诗歌和散曲,多表现对下层人民的极大同情和爱护。张养浩在官场生活了33年,才过中年,便辞官归隐。本曲即是他归隐后所作。
②黄花:菊花。
③减尽风流:减去美好的风光。
④人比黄花瘦:引用李清照《醉花阴》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⑤问花不语:将自己心事问花,花不回答。
【赏析】
这是一首寓情于物、借景抒怀的曲子。首两句是对自然环境的再现,描绘了深秋雨后的景象。“疏”字则点出刚结束的雨的情状;“暗”字既展现出自然界的昏暗,也使全曲在一开始就笼罩上了一层抑郁、哀愁、颓唐的色彩,渲染了氛围。三四句是对秋景中具体事物的特写——重阳节后,菊花遭到秋雨,纷飞零落,减尽风流。与凋零的菊花相比,自己更是颓唐不堪,瘦过黄花。最后两句化用欧阳修《蝶恋花》中“泪眼问花花不语”句,“人”与“黄花”互怜互叹。花落明年还会再开放,循环不已,而人却一年比一年老去,青壮年一去不复返。曲词由此充满感叹自己年华如流水般逝去的哀伤之情。曲词借残菊抒怀,表现了对官场的厌倦之情和流年似水的悲叹,透露出作者的愁绪,可以说,作者用是用一“愁”字笼罩全曲的。

殿前欢·对菊自叹
名称
名称: 〔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
作者
作者: 张养浩
简介
张养浩

(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官至礼部尚书。后来辞官归隐。其散曲主要是辞官后写的,集名《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现存小令一百六十一首,套曲两套,诗歌和散曲,表现出对下层人民的极大同情和爱护。

主题
主题词或关键词: 元曲
栏目关键词: 元曲三百首
体裁: 散曲
年代: 元 内容介绍
原文
原文
〔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

张养浩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①,减尽风流②。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③。

问花不语④,花替人愁。

注释
注释
〔注释〕

①黄花:菊花。

②减尽风流:减去美好的风光。

③人比黄花瘦:引用李清照《醉花阴》词句。

④问花不语:将自己心事问花,花不回答。

赏析
赏析
〔赏析〕

《对菊自叹》是一首寓情于物、借景抒怀的曲子。作者看到菊花遭到秋雨,黄花零落,减尽风流。自己也精神颓唐,瘦过黄花。怜花正是自怜,作者借菊自叹,乃是对自己政治上失节(为异族统治者服务)的悔恨。最后两句化用欧阳修《蝶恋花》中“泪眼问花花不语”句,则又是隐晦笔法说自己有难言之隐,有些近于替自己开脱了。“人”与“黄花”互怜互叹的“对话”,构成了该曲独具一格的形式。

《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张养浩(宋辽金元文学-元代)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

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

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作者介绍]

张养浩(1270~1329),元代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口,山东济南人。幼有义行,好读书,初被荐为东平学正。后拜监察御史,历官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职。因父老辞官,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灾,到任四月,劳瘁去世。

张养浩为官方正,敢于直言犯谏。武宗时,曾因议立尚书省事,大违当政者意,被构罪罢官,他恐遭祸,变姓名逃去。英宗时又曾为内廷张灯为鳌山事上谏而险遭不测。他的散曲多是在辞官归里后所写,由于对宦海风波、世态炎凉有切身体察,因此能作比较真切的描写。如“才上马齐声儿喝道,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祸来也何处躲?天怒也怎生饶?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朱履曲〕《警世》),作者感触至深,因此能写出这样沉痛的句子。而当他写到归田之后,则轻松自如的心情跃然纸上,“中年才过便休官,合共神仙一样看”(〔双调·水仙子〕),“挂冠,弃官,偷走下连云栈,湖山佳处屋两间,掩映垂杨岸。”(〔中吕·朝天曲〕)他的一些散曲中常写与鸥鹭为伍,与云山为友,使他心旷神怡。他的咏吟山水的优秀篇章也不少。但是,他的“警世”、“退隐”题材的作品,调子仍然是比较低沉的。他的理想只是远离嚣尘去过田园生活,以远祸全身。

张养浩对人民疾苦也比较同情。最著名的作品是《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他在怀古兴叹之际能联想到百姓的疾苦,比同类题材的散曲作品要高出一筹。又如小令〔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套曲〔一枝花〕《咏喜雨》,是他在陕西救灾时所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灾区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生活。在元代散曲中这些作品是难能可贵的。

《太和正音谱》评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指出他的作品格调高远。他的作品文字显白流畅,感情真朴醇厚,无论抒情或是写景,都能出自真情而较少雕镂。《潼关怀古》小令,以及一些写退隐生活的作品,可以代表他的艺术风格。然而他的写景的散曲中,也有一些工丽清逸的作品,如“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水仙子〕《咏江南》),“鹤立花边玉,莺啼树杪弦”(〔庆东原〕)等句,表明他的作品在总的艺术格调中还有所变化,散曲色调比较丰富。

张养浩著有散曲集《云口休居自适小乐府》传世。据《全元散曲》所辑,今存小令161首,套数2首。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的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深刻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他认为,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马克思、恩格斯将莎士比亚推崇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家,提出戏剧创作应该更加“莎士比亚化”。这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象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要丰富,富有表现力;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哈姆莱特》不仅仅是一个为父复仇的故事,它揭示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与黑暗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哈姆菜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反映了人文主义者同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斗争。哈姆莱特接受教育的德国威登堡大学,是当时人文主义者汇聚之所。在人文主义者看来,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哈姆莱特对人和对世界曾抱有美好的理想和乐观的信念。父亲的被害导致他深刻地反省人性。他反对迷信,崇尚科学,肯定理智。父王鬼魂告诉他真相后,他虽然十分震惊,但是并没有卤莽行事,而是决定先寻找“比这更切实的证据”。在证实了克劳狄斯的罪恶之后,他才决心行动。哈姆莱特对社会现实十分清楚,他抨击封建等级特权,主张平等互爱,肯定人的尊严。他曾感慨道,“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讽、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和“官吏的横暴”?父亲被谋杀、母亲改嫁、自己的王位继承权被篡夺、友谊和爱情遭破坏,以及满朝文武的势利,使得他更多地关心人民的痛苦以及人类的命运。他得出结论,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并且决心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样,他的个人恩怨和复仇行为就同整个社会的改革和人类的命运结合起来了。

但是,邪恶势力的势力过于强大,哈姆莱特深感任务的艰巨和自身力量的不足。他冥思苦想,却找不到复仇和变革的途径,表现出忧郁和犹豫。主人公的这种忧郁和犹豫其实不仅仅是个人性格的问题,它是人物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矛盾的表现。哈姆莱特对社会的认识越深刻,内心的冲突就越尖锐。哈姆莱特反对使用暴力,但是现实生活中除恶必须使用暴力。他强调思想的力量,在行动上顾虑重重。这种复杂矛盾的性格反映了人文主义者在反封建斗争中所处的困境。

莎士比亚作品的许多特点,如作品中既有现实主义的刻画,又有浪漫主义的描写;情节生动,人物有鲜明个性和典型意义;语言丰富,且富有表现力等,在《哈姆莱特》一剧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殿前欢 对菊自叹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注释】
①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济南人。官至礼部尚书。后来辞官归隐。其散曲主要是辞官后写的,集名《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其诗歌和散曲,多表现对下层人民的极大同情和爱护。张养浩在官场生活了33年,才过中年,便辞官归隐。本曲即是他归隐后所作。
②黄花:菊花。
③减尽风流:减去美好的风光。
④人比黄花瘦:引用李清照《醉花阴》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⑤问花不语:将自己心事问花,花不回答。
【赏析】
这是一首寓情于物、借景抒怀的曲子。首两句是对自然环境的再现,描绘了深秋雨后的景象。“疏”字则点出刚结束的雨的情状;“暗”字既展现出自然界的昏暗,也使全曲在一开始就笼罩上了一层抑郁、哀愁、颓唐的色彩,渲染了氛围。三四句是对秋景中具体事物的特写——重阳节后,菊花遭到秋雨,纷飞零落,减尽风流。与凋零的菊花相比,自己更是颓唐不堪,瘦过黄花。最后两句化用欧阳修《蝶恋花》中“泪眼问花花不语”句,“人”与“黄花”互怜互叹。花落明年还会再开放,循环不已,而人却一年比一年老去,青壮年一去不复返。曲词由此充满感叹自己年华如流水般逝去的哀伤之情。曲词借残菊抒怀,表现了对官场的厌倦之情和流年似水的悲叹,透露出作者的愁绪,可以说,作者用是用一“愁”字笼罩全曲的。

殿前欢·对菊自叹
名称
名称: 〔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
作者
作者: 张养浩
简介
张养浩

(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官至礼部尚书。后来辞官归隐。其散曲主要是辞官后写的,集名《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现存小令一百六十一首,套曲两套,诗歌和散曲,表现出对下层人民的极大同情和爱护。

主题
主题词或关键词: 元曲
栏目关键词: 元曲三百首
体裁: 散曲
年代: 元 内容介绍
原文
原文
〔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

张养浩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①,减尽风流②。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③。

问花不语④,花替人愁。

注释
注释
〔注释〕

①黄花:菊花。

②减尽风流:减去美好的风光。

③人比黄花瘦:引用李清照《醉花阴》词句。

④问花不语:将自己心事问花,花不回答。

赏析
赏析
〔赏析〕

《对菊自叹》是一首寓情于物、借景抒怀的曲子。作者看到菊花遭到秋雨,黄花零落,减尽风流。自己也精神颓唐,瘦过黄花。怜花正是自怜,作者借菊自叹,乃是对自己政治上失节(为异族统治者服务)的悔恨。最后两句化用欧阳修《蝶恋花》中“泪眼问花花不语”句,则又是隐晦笔法说自己有难言之隐,有些近于替自己开脱了。“人”与“黄花”互怜互叹的“对话”,构成了该曲独具一格的形式。

《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张养浩(宋辽金元文学-元代)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

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

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作者介绍]

张养浩(1270~1329),元代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口,山东济南人。幼有义行,好读书,初被荐为东平学正。后拜监察御史,历官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职。因父老辞官,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灾,到任四月,劳瘁去世。

张养浩为官方正,敢于直言犯谏。武宗时,曾因议立尚书省事,大违当政者意,被构罪罢官,他恐遭祸,变姓名逃去。英宗时又曾为内廷张灯为鳌山事上谏而险遭不测。他的散曲多是在辞官归里后所写,由于对宦海风波、世态炎凉有切身体察,因此能作比较真切的描写。如“才上马齐声儿喝道,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祸来也何处躲?天怒也怎生饶?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朱履曲〕《警世》),作者感触至深,因此能写出这样沉痛的句子。而当他写到归田之后,则轻松自如的心情跃然纸上,“中年才过便休官,合共神仙一样看”(〔双调·水仙子〕),“挂冠,弃官,偷走下连云栈,湖山佳处屋两间,掩映垂杨岸。”(〔中吕·朝天曲〕)他的一些散曲中常写与鸥鹭为伍,与云山为友,使他心旷神怡。他的咏吟山水的优秀篇章也不少。但是,他的“警世”、“退隐”题材的作品,调子仍然是比较低沉的。他的理想只是远离嚣尘去过田园生活,以远祸全身。

张养浩对人民疾苦也比较同情。最著名的作品是《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他在怀古兴叹之际能联想到百姓的疾苦,比同类题材的散曲作品要高出一筹。又如小令〔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套曲〔一枝花〕《咏喜雨》,是他在陕西救灾时所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灾区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生活。在元代散曲中这些作品是难能可贵的。

《太和正音谱》评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指出他的作品格调高远。他的作品文字显白流畅,感情真朴醇厚,无论抒情或是写景,都能出自真情而较少雕镂。《潼关怀古》小令,以及一些写退隐生活的作品,可以代表他的艺术风格。然而他的写景的散曲中,也有一些工丽清逸的作品,如“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水仙子〕《咏江南》),“鹤立花边玉,莺啼树杪弦”(〔庆东原〕)等句,表明他的作品在总的艺术格调中还有所变化,散曲色调比较丰富。

张养浩著有散曲集《云口休居自适小乐府》传世。据《全元散曲》所辑,今存小令161首,套数2首。

参考资料:http://bbs.pep.com.cn/viewthread.php?tid=261478

泪眼问花 花替人愁

邵林永

〔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①

张养浩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②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③。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④。问花不语⑤,花替人愁。
【注释】
①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济南人。官至礼部尚书。后来辞官归隐。其散曲主要是辞官后写的,集名《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其诗歌和散曲,多表现对下层人民的极大同情和爱护。张养浩在官场生活了33年,才过中年,便辞官归隐。本曲即是他归隐后所作。
②黄花:菊花。
③减尽风流:减去美好的风光。
④人比黄花瘦:引用李清照《醉花阴》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⑤问花不语:将自己心事问花,花不回答。
【赏析】
这是一首寓情于物、借景抒怀的曲子。首两句是对自然环境的再现,描绘了深秋雨后的景象。“疏”字则点出刚结束的雨的情状;“暗”字既展现出自然界的昏暗,也使全曲在一开始就笼罩上了一层抑郁、哀愁、颓唐的色彩,渲染了氛围。三四句是对秋景中具体事物的特写——重阳节后,菊花遭到秋雨,纷飞零落,减尽风流。与凋零的菊花相比,自己更是颓唐不堪,瘦过黄花。最后两句化用欧阳修《蝶恋花》中“泪眼问花花不语”句,“人”与“黄花”互怜互叹。花落明年还会再开放,循环不已,而人却一年比一年老去,青壮年一去不复返。曲词由此充满感叹自己年华如流水般逝去的哀伤之情。曲词借残菊抒怀,表现了对官场的厌倦之情和流年似水的悲叹,透露出作者的愁绪,可以说,作者用是用一“愁”字笼罩全曲的。
《语文学习报》(北师大七年级版)2006年第4期

《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张养浩(宋辽金元文学-元代)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

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

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作者介绍]

张养浩(1270~1329),元代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口,山东济南人。幼有义行,好读书,初被荐为东平学正。后拜监察御史,历官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职。因父老辞官,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灾,到任四月,劳瘁去世。

张养浩为官方正,敢于直言犯谏。武宗时,曾因议立尚书省事,大违当政者意,被构罪罢官,他恐遭祸,变姓名逃去。英宗时又曾为内廷张灯为鳌山事上谏而险遭不测。他的散曲多是在辞官归里后所写,由于对宦海风波、世态炎凉有切身体察,因此能作比较真切的描写。如“才上马齐声儿喝道,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祸来也何处躲?天怒也怎生饶?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朱履曲〕《警世》),作者感触至深,因此能写出这样沉痛的句子。而当他写到归田之后,则轻松自如的心情跃然纸上,“中年才过便休官,合共神仙一样看”(〔双调·水仙子〕),“挂冠,弃官,偷走下连云栈,湖山佳处屋两间,掩映垂杨岸。”(〔中吕·朝天曲〕)他的一些散曲中常写与鸥鹭为伍,与云山为友,使他心旷神怡。他的咏吟山水的优秀篇章也不少。但是,他的“警世”、“退隐”题材的作品,调子仍然是比较低沉的。他的理想只是远离嚣尘去过田园生活,以远祸全身。

张养浩对人民疾苦也比较同情。最著名的作品是《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他在怀古兴叹之际能联想到百姓的疾苦,比同类题材的散曲作品要高出一筹。又如小令〔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套曲〔一枝花〕《咏喜雨》,是他在陕西救灾时所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灾区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生活。在元代散曲中这些作品是难能可贵的。

《太和正音谱》评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指出他的作品格调高远。他的作品文字显白流畅,感情真朴醇厚,无论抒情或是写景,都能出自真情而较少雕镂。《潼关怀古》小令,以及一些写退隐生活的作品,可以代表他的艺术风格。然而他的写景的散曲中,也有一些工丽清逸的作品,如“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水仙子〕《咏江南》),“鹤立花边玉,莺啼树杪弦”(〔庆东原〕)等句,表明他的作品在总的艺术格调中还有所变化,散曲色调比较丰富。

张养浩著有散曲集《云口休居自适小乐府》传世。据《全元散曲》所辑,今存小令161首,套数2首。

殿前欢·对菊自叹
名称: 〔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
作者: 张养浩
张养浩
(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官至礼部尚书。后来辞官归隐。其散曲主要是辞官后写的,集名《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现存小令一百六十一首,套曲两套,诗歌和散曲,表现出对下层人民的极大同情和爱护。

主题
主题词或关键词: 元曲
栏目关键词: 元曲三百首
体裁: 散曲
年代: 元
原文
〔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①,减尽风流②。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③。

问花不语④,花替人愁。

注释
①黄花:菊花。

②减尽风流:减去美好的风光。

③人比黄花瘦:引用李清照《醉花阴》词句。

④问花不语:将自己心事问花,花不回答。

赏析
《对菊自叹》是一首寓情于物、借景抒怀的曲子。作者看到菊花遭到秋雨,黄花零落,减尽风流。自己也精神颓唐,瘦过黄花。怜花正是自怜,作者借菊自叹,乃是对自己政治上失节(为异族统治者服务)的悔恨。最后两句化用欧阳修《蝶恋花》中“泪眼问花花不语”句,则又是隐晦笔法说自己有难言之隐,有些近于替自己开脱了。“人”与“黄花”互怜互叹的“对话”,构成了该曲独具一格的形式。

殿前欢 对菊自叹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注释】
①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济南人。官至礼部尚书。后来辞官归隐。其散曲主要是辞官后写的,集名《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其诗歌和散曲,多表现对下层人民的极大同情和爱护。张养浩在官场生活了33年,才过中年,便辞官归隐。本曲即是他归隐后所作。
②黄花:菊花。
③减尽风流:减去美好的风光。
④人比黄花瘦:引用李清照《醉花阴》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⑤问花不语:将自己心事问花,花不回答。
【赏析】
这是一首寓情于物、借景抒怀的曲子。首两句是对自然环境的再现,描绘了深秋雨后的景象。“疏”字则点出刚结束的雨的情状;“暗”字既展现出自然界的昏暗,也使全曲在一开始就笼罩上了一层抑郁、哀愁、颓唐的色彩,渲染了氛围。三四句是对秋景中具体事物的特写——重阳节后,菊花遭到秋雨,纷飞零落,减尽风流。与凋零的菊花相比,自己更是颓唐不堪,瘦过黄花。最后两句化用欧阳修《蝶恋花》中“泪眼问花花不语”句,“人”与“黄花”互怜互叹。花落明年还会再开放,循环不已,而人却一年比一年老去,青壮年一去不复返。曲词由此充满感叹自己年华如流水般逝去的哀伤之情。曲词借残菊抒怀,表现了对官场的厌倦之情和流年似水的悲叹,透露出作者的愁绪,可以说,作者用是用一“愁”字笼罩全曲的。


古代西楼的含义
西楼在古代有相思之地的含义。西楼、西窗、西厢、西宫、西阁、西亭等一直是古人诗文中的地望,作为表达相思、哀怨的一系列凄美意象,成为古人寄托情思的建筑。相思俨然是古人写诗的主要情感之一,由此而来的观望与对视、畅想与出神,充实了上述的自然景观,使之峭拔而起,氤氲四散,矗立起巍然的中土相思建筑...

女词人沈宛的诗词名句摘抄
3、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 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 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4、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杖立去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5、功名百尺竿头,自古及今,有几个干...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 也不学严了陵七里滩,也不学姜太公磻溪岸,也不学贺知章乞鉴湖,也不学柳子厚游南涧。俺住云水屋三间,风月竹千竿。一任傀儡棚中闹,且向昆仑顶上看。身...

北宋著名词人林逋名人名言摘抄
3、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 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 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4、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杖立去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5、功名百尺竿头,自古及今,有几个干...

关于菊花的忧伤的诗句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殿前欢·对菊自叹(张养浩)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 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 问花不语,花替人愁。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关于节日的古诗有哪些
暗凝伫。近重阳、满城风雨。——周密《扫花游·九日怀归》 一年最好,偏是重阳。——吴文英《惜黄花慢·菊》 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苏轼《定风波·重阳》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张养浩《殿前欢...

元曲急求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寿阳曲·远浦帆归马致远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著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南吕]四块玉·别情关汉卿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水仙子·...

有关于重阳节的诗词
37、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张养浩《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可》 38、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39、愁又愁,楼上楼,九月九。——张可久《南吕·四块玉·客中九日落》 40、留,共登思远楼。重阳后,菊花风雨秋。——张可久《金字经·春怀瘦影孤...

求解:“西楼”在古代诗歌中究竟有何含义?大神们帮帮忙
以致在以后的诗词中西楼多属泛指,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如张养浩的《殿前欢·对菊自叹》:“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姜夔的《鹩鸪天》:“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许浑的《谢亭送别》:“日暮酒醒人...

求解:“西楼”在古代诗歌中究竟有何含义?
以致在以后的诗词中西楼多属泛指,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如张养浩的《殿前欢·对菊自叹》:“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姜夔的《鹩鸪天》:“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许浑的《谢亭送别》:“日暮酒醒人...

岳阳市19796046532: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的理解 -
乌畏凯纷: 这两句是对自然环境的再现,描绘了深秋雨后的景象.“疏”字则点出刚结束的雨的情状;“暗”字既展现出自然界的昏暗,也使全曲在一开始就笼罩上了一层抑郁、哀愁、颓唐的色彩,渲染了氛围.

岳阳市19796046532: 人比黄花瘦上一句 -
乌畏凯纷: 上一句:花依旧 【双调】殿前欢_对菊自叹可 [作者] 张养浩 [全文] 对菊自叹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登会波楼 四围山,会波楼上倚阑干.大明湖铺翠描金间,华鹊中问,爱江心六月寒.荷花绽,十里香风散.被沙头啼鸟,唤醒这梦里微官. 玉香逦花 玉香逦,花中无物比风流.芳姿夺尽人间秀,冰雪堪羞,翠帏中分外幽.开时候,把风月都熏透.神仙在此,何必扬州. 村居 会寻思,过中年便赋去来词.为甚等闲间不肯来城市?只怕俗却新诗.对着这落花村,流水堤,柴门闭柳外山横翠.便有些斜风细雨,也近不得这蒲笠蓑衣.

岳阳市19796046532: “西楼”是个怎样的意象?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也有“无言独上西楼”,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它到底是怎样的意象?有什么历史渊源? -
乌畏凯纷:[答案]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相见欢>>李煜)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李清照)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殿前欢.对菊自叹>>张养浩) 日暮酒醒人已去,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 书上解释说西...

岳阳市19796046532: 曲题为“对菊自叹”,作者在曲中感叹了自己什么? -
乌畏凯纷: 殿前欢·对菊自叹 张养浩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对菊自叹》是一首寓情于物、借景抒怀的曲子.作者看到菊花遭到秋雨,黄花零落,减尽风流.自己也精神颓唐,瘦过黄花.怜花正是自怜,作者借菊自叹,乃是对自己政治上失节(为异族统治者服务)的悔恨.最后两句化用欧阳修《蝶恋花》中“泪眼问花花不语”句,则又是隐晦笔法说自己有难言之隐,有些近于替自己开脱了.“人”与“黄花”互怜互叹的“对话”,构成了该曲独具一格的形式.

岳阳市19796046532: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落叶重阳后,花依旧,人比花瘦,问话不语,花比人愁,对句 -
乌畏凯纷: 欢喜夏,一树繁花明东院,红日升空芒种时,景依旧,人比景乐,触心不动,景比人秀.

岳阳市19796046532: 殿前欢 对菊自叹 求全曲翻译!!注意不是赏析什么的、一句一句的翻译!帮帮忙啊~ -
乌畏凯纷: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可怜的秋天,我坐在西楼上,天色在帘外稀疏的秋雨中变得昏暗.时节已经过了重阳,菊花纷纷凋落,不复盛时的光景.对着菊花,我不禁羞愧.我精神颓唐,瘦过黄花.将自己心事问花,花不回答,仿佛在替我发愁.

岳阳市19796046532: 殿前欢对菊自叹 -
乌畏凯纷: [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 作者: 张养浩 体裁: 散曲 年代: 元代作品原文:[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 张养浩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①,减尽风流②.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③.问花不语④,...

岳阳市19796046532: 殿前欢听琴曲离愁重一句在曲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
乌畏凯纷: 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 [元]张养浩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⑴曲题为“对菊自叹”,作者自叹什么?⑵“人比黄花瘦”与“问花不语”二句各是借用(或化用)了哪位词人哪首词中的句子?有什么作用?⑶这首曲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请对此作具体分析.⑴人的命运不如花的命运(或年华流逝) ⑵李清照的《醉花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花孤寂憔悴,人的情状更不如花;欧阳修的《媟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 ——含蓄地传递内心的难言之叹惜.⑶开头先怜秋,继而怜菊,再到人的自怜(“自羞”),最后是花怜人(“花替人愁”).层层深入表达了自叹自惜的情感.

岳阳市19796046532: 咏物的元曲 古诗词也可以 只要是元代的就可以!!!急急急急急急!!!!!!!!! -
乌畏凯纷: [中吕]喜春兰·春宴元·元好问梅残玉靥香犹在,柳破金梢眼未开.东风和气满楼台,桃杏拆,宜唱喜春来.[

岳阳市19796046532: 急求寓情于物 ,寓情于人,寓情于事的诗句, -
乌畏凯纷:[答案] 寓情于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殿前欢·对菊自叹》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寓情于景:《忆秦娥·临高阁》临高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