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之马克波罗与中国的启示与影响是什么?

作者&投稿:贝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一定是正确的吗?~

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实,没有正确与错误一说,只有真实和虚假的区别。但历史上的人物却有正确与错误的评价,这必须是与这段历史无关的后人才能给出的结论。在中国,也许结论要过去很多很多年才能得出,只要有利益人存在,历史就很难做到真实。

一、从现实入手,回望历史历史尽管是过去的事情,但是和现实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人类的记忆,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延伸,任何现实问题都能从历史中找到根源。我们学习历史决不只是单纯为了猎奇而去翻检陈年旧帐,而是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学习中如果我们能从现实问题入手,就找到了一个适当的切入点,就能在我们的脑海中激活相应的那段历史,获得更加深刻的印象和真切的感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兴趣与价值。那么如何找到好的突破口呢?一是利用纪念性活动。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经常会有周年性的纪念,届时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都会有大量报道,还会提供许多背景资料,这就为我们学习历史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和氛围。比如,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各种记念活动很多,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时候去回望那段历史,肯定会有和平时不一样的感觉。二是通过现实中的一些现象,追溯历史,类似于文学上的倒叙。比如,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许多不安定的地方都能看到它的影响,那么这样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我们可以沿着这个思路去回顾美国200多年的历程,总结、认识它的起步、发展。 二、倡导有思想的历史学习面对众多的历史事件、人物,有些同学感到特别的无从下手、难以把握。其实盲目地沉到琐碎的历史片断中去自然会无所适从,同学们可以尝试整理一些相关的史实,形成自己的观点,用观点去统帅史实。这样可以让琐碎的知识获得一种生命力,让死的内容活起来。并且还要学会用清晰的思路,把自己的想法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比如,对一些影响较大的著名人物,我们可以把散见于各课的内容组织起来,写出一篇关于他的人物传记,并且得出你对此人的看法和评价,对重大事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对待。在这样的过程中,多种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三、注重挖掘历史事件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历史不可能是孤立的,而逐课的学习有意无意中将历史割裂开来,变成了一个个的片段。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始终要有一种整体的观念,要突破“课”的限制,挖掘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历史的发展中,总是前面的事件引出后面的事件,后面的事件呼应前面的事件,环环相扣,连续不断,历史是不可能停顿、中断的。在总复习阶段要学会自己总结归纳,把知识按一定的学习主题重新整合起来,把看似零散的知识立起来、活起来,把隐含的关系挖掘出来。有人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比如前面提到的在“美国的历程”的归纳中,我们会看到“独立战争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样的叙述,那么它如何体现出来呢?在几课之后,可以找到“18世纪90年代,美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北部的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在南北战争的影响中说到“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这又如何印证呢?实际上就是几年以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高速发展,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工业大国”。单从时间上就可以看出奥妙,我们的思维只需要往前跨出一小步,把它们之间隐含的内在关系揭示出来,就可以形成整体的认识。 联系对比可以是多方面的,横向可比同一时代不同国家、地区间的差异,纵向可看同一国家、地区的发展轨迹。角度不同,更能折射出历史的迷人之处和魅力所在,只有从更多角度的细致观察才有可能获得更加全面、准确、客观的认识。因此,我们要特别注重从不同角度梳理历史。比如在美国发展的每一阶段,我们还可以对比一下当时的世界形势、当时中国的状况等。 四、放宽视野观察历史,才能思路开阔历史学习和研究,总是以后人的眼光看待前人的事情,因为有了时空的距离,才使我们能够更加方便全面地去考察特定时代的人和事。我们在学习中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和便利,尤其是在总复习阶段,要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去重新审视历史,把事件放到更加广阔的背景、环境中去观察认识,得到更加理性的判断,提高自己思想的境界与层次,摆脱浅陋与狭隘。比如从1840年开始列强发动的五次侵华战争,单个看、综合起来看、放在中国近代史范围中看、放在东亚范围看、放在世界范围看,是不同的视野,也会有不同的但是更加准确、客观、清晰、完整的认识。 五、多分析揣摩出题人思路,掌握一定考试技巧我们毕竟要面对考试,所以我们在谈论学好历史的同时中也绝不回避考试技巧的问题。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当然此外也还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至于材料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最忌讳的是认为自己不会,就什么都不写。最后,答题的时候,字迹一定要清楚。要答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每点内容不要罗嗦,但一定要把要点概括地讲出。每点都要用序号标明,这样才能清晰明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历史,也都有着自己的历史。过去是古人的历史,现在是今人的历史,未来是后人的历史。真诚希望同学们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能找准方法,注意培养好的学习兴趣,把历史学好。
说一句现实点的话,现在是应试教育,你只需要会背就好了,以后根本用不着这些东西。

马可·波罗到中国
元朝的时候,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往来很密切,有许多外国人到中国,其中影响最大的要算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了。
马可·波罗出生在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个商人家庭里。
公元1265年,他的父亲尼古拉·波罗和叔父马菲奥·波罗在经商途中第一次到了中国。忽必烈接见了他们,向他们了解西方各国和罗马教廷的情况,并决定派使臣到罗马去,任波罗兄弟为副使。波罗兄弟回国后,完成了任务,并带了马可·波罗,一路上历尽了艰辛,终于再次到达了元朝的上都。忽必烈正在上都避暑,他们呈上教皇的信,献上圣墓上的灯油和教皇的礼物,把教皇交涉的情况以及沿途的经历向忽必烈作了汇报。忽必烈高兴极了,封他们3人为荣誉侍从。聪明的马可·波罗很快就学会了蒙古语和其他东方语言,由于他办事能干、细心、认真,忽必烈对他非常信任。他除了在大都担任职务以外,还常奉忽必烈的命令去各省巡视或出使外国。
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父在中国整整生活了17年,他们很想回家乡威尼斯探望。
1292年初,马可·波罗父子3人准备了14艘大船,两年吃用的粮食,带着忽必烈给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国王的国书,从福建泉州出发了。1295年年底,他们3人回到了家乡威尼斯。当时威尼斯和热亚那发生战争,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舰队,兵败被俘。他被关押了一年,同狱中有一位作家叫鲁思蒂谦,马可·波罗把自己在亚洲的丰富见闻讲给鲁思蒂谦听,鲁思蒂谦把它记录了下来,这就是闻名世界的《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被称为“世界一大奇书”。全书分为4部分:第一部分描写马可·波罗来中国的时候所经过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第二部分讲元朝前期的政治情况,记载了中国丰富的物产和许多城市繁荣昌盛的情况;第三部分介绍中国近邻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第四部分讲成吉思汗之后的蒙古诸王之间的战争和俄罗斯的情况。
马可·波罗是把中国介绍给西方的第一个外国人。然而《马可·波罗游记》刚刚问世的时候,人们还不太相信,因为这些见闻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
1324年(元泰定帝泰定元年),70岁的马可·波罗患了重病,临死前,朋友们要求他为了灵魂的安宁,取消书中不真实的部分。马可·波罗回答说:“我还没有说出自己所见所闻的一半哩!”


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之六)(2)
关于马可波罗对民族、宗教的描述,邱树森(暨南大学)的《马可波罗笔下的中国穆斯林》通过对马可笔下伊斯兰教的研究,指出:“伊斯兰教在中国是由西向东传播的;马可对阿合马事件及赛典赤家族的记载反映了当时回回人政治地位之一斑;并注意到了书中所述泉州等地与阿拉伯国家贸易的情况。”日本学者乙坂智子的《...

城厢区15860581542: 中国通史 - 马克波罗与中国的朝代,影响,启示分别是什么 -
盍阁护天: 中国通史里没有影响和启示

城厢区15860581542: 马可波罗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中国,给你什么启示? -
盍阁护天: 中国当时社会制度,即中央集权制度已到达一定的高度,而那时候欧洲的封建制度才刚刚起步···中国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当时欧洲普遍认为中国是个遍地黄金的国家,希望来中国.科学技术例如四大发明远近传播,对外开放,开展贸易.可以说,中国在当时是世界强国!

城厢区15860581542: 马可波罗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影响 -
盍阁护天:[答案] 对于中国而言似乎没有什么正面的影响,因为他写的游记疑点很多,他有没有确切的来过中国都值得怀疑.但对于欧洲来说,影响是巨大的.

城厢区15860581542: 马可波罗对我们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
盍阁护天: 答1:是的 答2: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城厢区15860581542: 马可波罗来华产生的影响 -
盍阁护天: 《马可波罗游记》给欧洲人最大的影响就是刺激了欧洲人到东方来寻找黄金和香料的热潮.这也成为15世纪新航路开辟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 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加强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城厢区15860581542: 马可波罗行纪对欧洲人了解中国和东方影响极大说明了什么 -
盍阁护天:[答案] 《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马可·波罗的游记“不是一部单纯的游记,而是启蒙式作品,对于闭塞的欧洲人来说,无异于振聋发聩,为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这本...

城厢区15860581542: 马可波罗游记对中国的影响(我想听听贬义的,褒义的也可以) 谢谢 -
盍阁护天: 楼主你好,我是历史系专业.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我在这简单的跟你说说还是那样,硬币的正反面:首先对中国,宣传了中国,西方各国了解到东方文明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对西方,西方各国增强了对中国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人去往中国经商,游历等;其次就是反面了,马可波罗行纪对中国作出了片面,不符合事实的宣传,后来的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大肆掠夺,此书亦有一定宣传作用.

城厢区15860581542: 《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中国的描述对欧洲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整个欧洲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
盍阁护天: 马可·波罗(1254~1324)是十三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他从17岁的时候踏上去往神秘而遥远的东方世界的路程,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最终到达了当时的大元帝国,在中国住了十七年,并在当时的政府中担任官职.在回国后,由他口述、比...

城厢区15860581542: 《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 -
盍阁护天: 历史贡献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及其游记,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被认为是神话,被当作“天方夜谭”.但《马可·波罗游记》却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打破了宗教的谬论和传统的“天圆地方”说;同时《马可·波罗游记》对15世纪欧...

城厢区15860581542: 马可波罗游记对中国旅游的影响是什么 -
盍阁护天: 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