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周到清朝各代的官服都长什么模样,外观上如何区分官职大小?

作者&投稿:常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上海的演变史?~

上海是怎样形成的?历史上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上海地标性建筑“东方明珠”图
一、上海之名的由来
上海简称沪,又称申。因此,上海的地方戏沪剧亦称申曲。相传上海一带是战国时期楚国宰相黄歇的封邑。黄歇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号春申君,与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并称。传说黄浦江是由春申君黄歇所开凿,故称黄歇浦,又称春申江。
今上海市郊龙华塔及市内静安寺是上海最早的建筑物,相传是三国时吴帝孙权赤乌年间(公元238-250年)建造。龙华塔原名报恩塔,是孙权所建十三塔之一,孙权因母亲信佛,所以建寺建塔以报母恩。静安寺初名重玄寺,在吴淞江侧沪渎上,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改今名,南宋嘉定中迁市内。

龙华寺图
龙华寺图
关于黄浦江,南宋以前文献,都没有记载。到了元朝才出现关于黄浦的记载,但不称黄浦江,黄浦逐渐成为太湖下游的重要泄水道是元代以后的事。故黄浦江由战国春申君黄歇所凿之说,是元朝以后文人附会而成的。龙华塔据宋《绍熙云间志》记载,建于五代时吴越国钱俶时期(公元947-978年)。而静安寺据南宋《舆地纪胜》记载,建于吴越国宝正元年(公元926年),故龙华塔与静安寺属五代末北宋初的建筑。
上海的简称沪,与沪直接有关的是“沪渎垒”古迹。沪即是一种捕鱼的工具簖(duan断),是用竹子编成的。当地人用此插入江海中,潮来沉没,潮退又露出,鱼随潮而来,被竹子拦住,故海称沪海,江称沪渎。梁简文帝吴郡石像碑称:“松江之下,号曰沪渎”,《太平寰宇记》也记载:“松江东泻海曰沪海,亦曰沪渎。”古人称松江下游为沪渎。但古人指的松江下游是指今距苏州城不到百里的一段吴淞江。而沪渎垒在青浦县东北旧青浦西沪渎村。从广义来说,沪渎统称松江下游;唐宋以来松江下游已伸展到上海境内,故上海又称沪。

二、上海的形成
二、上海的形成
龙华塔和静安寺的建筑年代证明,至少古迹所在地在 五代以前唐代已成陆,上海城区至迟在九世纪已成陆。唐开元初兴建的第一条海塘——旧瀚塘,对上海形成具有决定意义。从此,海塘内土地免除海潮的侵蚀,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保证。当时属昆山县土地日见辽阔,户口日增。于是三十多年后的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划昆山南部、嘉兴东部、海盐北部设华亭县,即今松江县。华亭县的范围很大,据《嘉庆一统志》记载:“天宝……置华亭县,其东北为华亭海”,包括了华亭沿海海面。
由于近海,则是天然的盐场,土地含卤量高,农业生产并不发达,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一个时期的开发,到了宋朝,随着东南沿海贸易日益发展,华亭以东海滩不仅是重要盐场,而且是个重要的海口。熙宁七年(公元1075年)已是“人烟浩穰,海舶辐辏”的对外贸易重地,引起了宋朝廷的注目。于是北宋末在此设立舶提举司和榷货场,以管理诸蕃贸易,并设立上海镇。在唐天宝年间青龙镇是吴淞江下游海运中心。到宋朝,由于吴淞江上游日益淤浅,下流也随之狭窄,海船已不能直接进入青龙镇,故宋末设上海镇,在今上海旧城。

上海老城区(一)
上海老城区(一)
元代,上海继续迅速发展,市场贸易日益茂盛,户口骤增,“民物富庶”。到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5年)据嘉庆上海县志记载,已是“一切解运权衡特达不与他府埒(等)”说明上海的经济力量已超过其他城镇,也说明上海与内地的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此时已形成了以上海镇为中心的经济区域了。于是,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以华亭县东北的长人、高昌、新江、海隅五乡始置上海县,县治即今旧城。这时上海县辖境较大,包括今青浦、南汇、川沙三县,南北四十八里,东西达百里。
明代的上海县更为繁华。永乐时又凿通范家浜,交通便利,北方的商人到上海贩运布匹,南方的商人则运糖到上海,把棉花运回南方。到这时期棉花已成为上海的主要经济作物,而织布则是农民的主要副业。据《弘治上海县志》记载,此时的上海已是“人物之盛,财赋之伙,盖可当江北数郡,蔚然为江南名邑”。明代中叶,我国沿海倭寇侵扰日益严重,为了抵御倭寇,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年)始筑城郭,城周九里,高八尺,开设东、南、西、北、小东、小南六门,城周开城壕。即今上海旧城(上海城垣于公元1912年后拆除,旧城垣遗址在今人民路)。明代的上海不仅是东南一经济中心,政治作用也日益加强,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这时上海辖境南北九十里,东西达一百六十余里,面积达二千平方里。

上海老城区(二)
上海老城区(二)
由于上海经济发达,户口日增,沿海土地猛涨,明末清初陆续在上海县境内设立三县。嘉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划上海西部三乡为青浦县。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又在上海南部设南汇县。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划浦东高昌一带设立川沙县。
三、上海河道的变迁
黄浦江和吴淞江穿上海市区而过,今天吴淞江(即苏州河)自太湖经吴山、昆山、青浦、嘉定入上海,过外自渡桥入黄浦江,黄浦江源于淀山湖,自松江过闵行镇转向北流,在陆家咀与吴淞江相汇,转东北流至吴淞口入海。今天黄浦江水量丰富,江面大,吴淞江只是黄浦江的一支流,这种情况正与历史情况相反。古代黄浦江是吴淞江的一支流,故至今黄浦江入长江之口仍称吴淞口,而不“黄浦口”。

龙华寺图
龙华寺图
历史上的吴淞江流量大,江面宽,唐代江面最宽处达二十米吴淞江口有个小岛,由于吴淞江的流量大,一直扩展不大,但到了宋代,由于水源减束,河道弯曲,河床变窄,河面宽度迅速变小,造成吴淞江下游经常淤塞,而吴淞江口的小岛迅速扩大,这时的上海早已成陆。到了元代这种情况更加剧,吴淞江下游经常发生水患。而江口小岛因江流海潮夹带混沙加速了沉积,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竟与南岸相连,吴淞江被迫向西北入海,即成今吴淞江的流向。
这时靠上海县治最近的有一范家浜,北入吴淞江,南接黄浦水。至明代,情况更严重,吴淞江上游逐渐淤塞,太湖水无法宣泄,通吴淞江的黄浦水也日益缩小。永乐时期(公元1403-1425年)由户部尚书夏原吉治理,他采用分吴淞江水,使其从白茆浏河直接入海,以分其势;同时开浚范家浜,让其上接黄浦以达泖湖的水,从此,吴淞江逐渐淤塞,吴淞江的水通过目前的河道注入范家浜。范家浜由于水源充沛,下流日益阔深,而昊淞江下游日益萎缩,目前仅存虬江遗迹。自吴淞江流入范家浜后,遂称黄浦江,至于浦东一带旧黄浦江就逐渐成为了平陆。

四、上海于清代闻名世界
四、上海于清代闻名世界
清代的上海不仅是东南沿海的经济中心,也是贸易中心。上海地处滨海的优越地理位置,早已引起英国商人的注意。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东印度公司向英国政府建议,要以上海为北方通商枢纽。此后又多次派人窥视上海要求通商,都遭到拒绝。
公元1842年,英国用炮舰攻打吴淞口,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从此上海被迫开为商埠,法美日等国接踵而来,他们在上海划定租界,使租界面积达四十六平方公里,成为全国大城市租界面积最大的一个城市。在划租界的同时,帝国主义攫取各种筑路、驻扎军队、领事裁判等权。他们还开银行,倾销商品,开设工厂榨取大量的高额利润,把上海变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基地,从此上海以“冒险家的乐园”而闻名于世界

官服作为衣服的一部分,是种特殊的工作服,代表权力和等级。在夏商时期,古人以皮、革、丝、麻等材料,制作简易的衣裳。他们以上衣为天,下衣为地,颜色为上玄下黄,代表对天地的崇拜。从此,衣冠制度开始发展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周出现了长及足部的“深衣”,以及上下分段的衣裳。为显示尊严和权威,周王建立了冠冕制度。对冠帽、上衣、腰带、长裙、鞋子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周朝规定总共有12种花纹,如龙纹、山纹、华虫纹、藻纹、火纹、米纹等,只有周王才能享受全套纹饰,诸侯可以用龙纹以下的纹饰。士族可以选择藻纹和火纹,大夫只能用米纹。

秦始皇建立秦朝初,就废除了周朝的冠冕制度,只保留了祭祀用的黑色玄冕礼服。秦朝百官以黑袍为主,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身着绿衣,以冠区别官职。

汉朝承袭前朝官服宽袖束腰但是略有不同。汉朝官服随季变换,分别是“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为了体现等级差异,汉朝官服以“组绶”(绦带和系于前腹或侧腰的彩丝绶带)区别官职。

唐朝的唐高祖李渊颁布了的“武德令”,规定天子服饰。还首次规定明黄代表天子,淡黄专指太子,其他人不得穿黄色的衣裳。唐朝大臣平时身着“襕衫”,因衣裳为圆领袍衫,且膝盖处有一道横襕,所以称为“襕衫”。官服的样式多达20余种,且等级分明。六、七品官员身着绿色;四、五品官员身着绯色;三品以上官员身着紫色。不仅如此,文武官员都要戴进贤冠,三品以上戴三梁,五品以上戴二梁,九品以上戴一梁。

宋朝等级森严、穿着讲究。官服以红色宽袖装为主。官服有祭服、朝服、公服、礼服、丧服等。宋朝服为绯色罗袍裙、白花罗中单内衬,腰束大带,辅以革带系绯罗蔽膝,方心曲领,脚穿白袜黑皮履。六品以下官员没有内衬,腰间不挂玉剑、玉佩和锦绶。各级官员凭官服上的花纹区别等级。

元朝是质孙服,衣裳相连,衣式紧窄,下裳偏短,腰有襞(bì)积,腰背间贯以大珠。元实行的赐服制是在赐服宴上皇帝赏赐不同的质孙服给不同地位的人。王公贵族和亲信大臣得到腰线袍和直身袍,赐服宴上的服务人员得到辫线袍。

到了明朝,官员以乌纱帽配前后各有一块“补子”的圆领袍作为常服。因此,这款常服也称为“补服”。文官的补服绣有飞禽,武官的补服绣有走兽。不同的禽兽代表不同的等级和官职,比如文官一品仙鹤补,二品锦鸡补;武官一品麒麟补,二品狻猊(suān ní)补。

清朝的官服是长袍马褂的样式,文绣飞禽,武绣猛兽。与明朝补服相比,清朝的补子相对较小,以黑、青、红为底,前后成对,前片对开,后片整块。

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官服,就有不同的文化积淀。官服文化是时代进步的见证,更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瑰宝。



清朝官服是通过帽顶(顶戴)和胸前的补子图案不同来区分级别和文武的。清朝官服是两层,外边一件青色的叫褂,里面叫袍,合称袍褂。外褂较短,你说的彩条实际上是露出来的里面的袍子下摆,袍子通常绣鱼蟒图,所以边缘有云水花纹,露出来看上去像彩条。

官服作为衣服的一部分,代表权力和等级。以帽子的规格来区分,以官服的颜色来辨别,放在腰侧的印绶,令牌来区分。还有衣服上面的花纹。

以帽子的规格来区分,以官服的颜色来辨别,放在腰侧的印绶,令牌来区分。还有衣服上面的花纹。

从官员的官服上去分辨官员职位的大小,每个等级的官员官服刺绣都是不同的。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
西周(分封制)——秦(三公九卿制)——西汉(中外朝制)——魏晋南北朝(三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书省制)——明(废宰相、设内阁、司礼监)——清(南书房、军机处)。 3、选官用官制度脉络 西周(世卿世禄制)——秦(军功爵制)——汉(察举制、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

各朝各代哪些官职是宰相?
再下设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参知政事 明朝:明朝时正式废除了丞相这一官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宰相,只能说到明朝中后期的内阁首辅行驶的是宰相的权利 清朝:同样不设宰相,雍正设立军机处后,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内阁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写出从西周到清朝的重要政治制度或机构的名称
西周:分封宗法制 秦朝: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汉朝:中朝、推恩令、郡国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朝: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元朝:行省制 明朝:内阁 清朝:军机处 ...

求助古代官员等级
尚书省下分为各曹。到了隋唐时期,渐渐演化为六部,一直沿用到清朝。即: 吏部掌管官员的任免考核 户部掌管全国的土地、财政 礼部掌管祭祀、教育和考试 兵部掌管军事 刑部掌管司法 工部掌管土木建筑和交通 六部形成后,九卿职权大大缩小了。 武官西周时不设武官,官员文武兼管。到了春秋时期晋国设置中、上、下三军,国军...

中国历史从商周到清朝,地方统兵的官员都叫什么
提辖官也是低级武官。明代,都指挥使司为明代地区军事总机构。长官指挥使证2品 清代,总督军事上相当于现在大军区的司令员。提督,一省最高军事长官相当于各省军区的司令员。驻防将军相当于现在的警备区司令,总兵,相当现在军分区司令或者军长,副将相仿于副军长,参将游记守备千总把总依次是师到连。

古代宫廷有哪些职位?
1、贵妃 贵妃,皇帝妃嫔封号之一。南朝宋孝武帝刘骏于孝建三年始设,地位次于皇后,自隋至清多沿置。其中唐玄宗初年曾停置,旋恢复。渤海称王之妻为贵妃,则相当于中原各朝皇后。明成化年间,明宪宗在其上另设皇贵妃,位降一等。清代沿用。2、太监 太监原指宦官中的高级官员,现指古代被阉割生殖器后...

中国古代各朝代官员品级及俸禄?
下图:六品吉服冠 六品吉服冠(暖帽)六品朝冠六品还有用白色涅玻璃代替砗磲的,如下图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古代的玻璃制造工艺始于西周时期,历经绵延不绝的两千余年,至清代发展到顶峰,成为古代玻璃史上的鼎盛时期。故宫博物院藏古代玻璃器 4000余件。从藏品的时代上看,战国到明清几乎不间断。其中绝大部分藏品为传世品,...

求~~~请问中国古代官制变迁变化表!
汉代以后对官员的任用有多种限制,朝廷 对候选官员的家世、职业、财产、资历、民族、体格及外貌都有一定要求。如秦汉以来,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各代都不同程度地限制商人为官。魏晋时期,限制寒族为高官,十六国、北魏、元及清代又对任用官员有一定的 民族限制。在等级森严的官僚队伍中,出身和资历是任官时优先考虑的...

从夏朝开始到清朝的每一个朝代及每一位帝王,年代
1夏朝:约前2070-前1600年 禹帝姒文命(夏禹)2商朝:前1600-前1046年 商太祖子履(商汤)3周朝:前1046-前256 (西周:前1046-前771年 周武王姬发\\ 东周:前770-前256年 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前770-前475年 战国:前475-前221年 4秦朝:前221-前207年 秦始皇赵政 楚朝:前206-...

在清朝所有的大小官员从大排到小是怎么排的?
3. 清朝中央官职分为中枢部、佐理部和帝室部三类,例如内阁、军机处、六部等。4. 清朝地方官职分为文官、武官等几类,例如总督、巡抚、将军、提督等。5. 中国古代官职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夏商两代、西周到春秋时期以及战国至清末。6. 夏商时期,君主称“后”或“王”,主要官员称“史”、“巫”...

安定区19715196713: 中国各朝代的服装特点 -
木庞六味: 传说,从黄帝到夏商西周时期的统治者都穿着一种上衣下裳的服装.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以黑色为尊贵之色,并进一步规范礼服制度.两汉四百年间,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袍服的领子以袒领...

安定区19715196713: 中国传统服饰各个时期的的特点 -
木庞六味: 希望对你有帮助 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知缝衣,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文化遗存中曾发掘出骨针.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不同地区和族别的人们中间,服饰款式已各不相同.以发型为例,大地湾文化中有剪短的披发,马家窑文化中有...

安定区19715196713: 西周东周朝服饰特点 -
木庞六味: 一、远古时期 远古时期,服饰的起源是出于实用.原始人类使用兽皮和树叶等来遮盖自己的身体,穿戴动物的皮毛用于保暖.石器时代后期,人类逐渐发明了骨锥和骨针,从而创造了原始服装.约5000年前,中国产生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于...

安定区19715196713: 谁知道中国历朝的服饰特点,从先秦到清朝,男女分开,有图最佳,求~?
木庞六味: 石器代 旧石器代晚期类已知缝衣周口店山顶洞文化遗存曾发掘骨针新石器代晚期同区... 清代改着满装官员袍外所着朝褂石青色故用品色服清代官服区别等级除继续用补外特...

安定区19715196713: 西周时期贵族女性的装扮 -
木庞六味: 西周的服装形式,主要采用的上衣下裳制,一般以小袖为多,衣服的长度大多在膝盖上下,不分尊卑,全部都制成上下两截.西周以前,也采上衣下裳制,那时的服装,不分男女,一律做成上下两截:一截穿在上身,称衣,襦是短上衣,短衣有两...

安定区19715196713: 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服饰有哪些? -
木庞六味: 最早的服装应该是在劳动中起源的.相传,古时炎帝神农氏的形象是:身着红色襦 ,臂膊上戴有形似臂箍的东 中国古代服装 上古服装 西,小腿着绑腿,头戴鸟羽帽,足踏皮制鞋,手执农具,俨然是一幅农人的画像.而传说中老百姓民头上戴的...

安定区19715196713: 中国各朝代的服装有没有特定的名称? -
木庞六味: 一、夏商西周 商朝服饰大抵分为三种 1、奴隶的简单遮身衣物. 通常是圆领衣,上下相连,中间以绳缚之,衣长不及踝,头部皆不加饰物. 2、平民或小奴隶主. 他们的衣着较为讲究,一般是上身着衣,下身着裳.衣长多至膝盖上下,但后裾却长至...

安定区19715196713: 古代官服为什么锦鸡比孔雀品级高? -
木庞六味: 商代和西周时,皇帝的冕服开始形成.按照礼仪规定,凡戴冕冠者,必须身着冕服.按冕服的质地、颜色和图案的不同,有等级区别.帝王在最隆重的场合穿绘有十二章纹的冕服,其他场合按重要程度而递减章纹,冕旒的数目也一样相应递减....

安定区19715196713: 商朝的服饰是跟周以来的汉服一样的样式吗? -
木庞六味: 不太一样. 商朝服饰:上衣下裳.衣着正色,裳用间色.一般是小袖,长度在膝盖上下,衣领、衣袖、衣缘等处有饕餮纹、蟠螭纹、雷云文等花纹图案.腰间多系绦带.贵族男子在腰带之下正中部位.配一块上狭下广的斧形装饰,名为“苾”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