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的释文

作者&投稿:田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浣溪沙的翻译?~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代: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萧萧 一作:潇潇)【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译文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注释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浸:泡在水中。萧萧:形容雨声。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白发:老年。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一、原文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由宋代诗人苏轼所作,原文如下: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宋)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二、全文翻译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南村北响起纺车缫丝的声音。穿着麻布衣裳的农人坐在老柳树下叫卖着黄瓜。
我酒意上心头,一路上都昏昏欲睡。艳阳高照,又使人口渴难忍。敲敲一家农人的院门,看他可否给一碗浓茶解渴。
三、注释
徐门:即徐州。
谢雨:雨后谢神。
簌簌:纷纷下落的样子,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缫车:纺车。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四、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43岁的苏轼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
五、赏析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突出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
该篇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六、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在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浣溪沙 ·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记载:“晏元献公虽起田里,而文章富贵,出于天然。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故公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杨柳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故公自以此句语人曰:‘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这段话颇能道出晏殊富贵词的独特风格。这首词前五句描写景物重在神情,不求形迹,细节刻画,取其精神密契,不在于锦绣字面的堆砌,而在于色泽与气氛上的渲染,故能把环境写得博大高华,充满富贵气象。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既不是伤春女子的幽愁,又不是羁旅思乡游子的离愁,更不是感时悯乱的深愁,而是富贵者叹息时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

劈头“小阁重帘有燕过”点出环境与时令。此句看似平淡,实乃传神一笔,有破空而来之势。这匆匆一过的穿帘燕子,莫非是远方使者,给帘内入传递了春将归去的消息。像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枚小石,立刻泛起层层波澜。一下子打破了小阁周围宁静的空气,起着沟通重帘内外的作用。阁中人目随燕影,看到 “晚花红片落庭莎” 。原来时已暮春,庭院满地落红。“晚”,一指傍晚,朝花夕谢,形容落花的时间,一指晚春,花事凋零,形容落花的节令。春末多雨,更兼庭中少行迹,满庭莎草已是一派浓绿。“红片”与“庭莎”,绿肥红瘦,相映成趣。“曲栏干影入凉波”,庭院中池边的曲曲栏干,倒影于池塘碧波之中。“凉波”的“凉”既是时已入暮,池水生凉的真实写照,又是个中人此时此地心境凄凉的折光反射。

以上三句写的是帘外景物,从视觉所及落笔。“重帘”、“过燕”、“晚花”、“庭莎”、“曲栏”、 “凉波”诸意象所组成的画面,其色泽或明或暗,或浓或淡,或动或静,使整个庭院呈现出一片凄清冷落。虽然主人公尚未露面,但他的处境、心曲,已跃然纸上了。片两句由帘外转入帘内,从听觉着墨,写阁中人的感受。“一霎”、“几回”乃互文。虽说是 “好风”、“疏雨”,小阁里的人却听得分明,感得真切,可见环境是何等的静,人是多么孤独。上句 “翠”、“生”二字,一为冷色,一为动态,这种化虚为实的描写,把周围的景物写活了,给人以质感。好风入槛,翠幕生寒,孤身独处,情何以堪。下句“圆荷”即荷叶。疏雨滴在嫩绿的荷叶上,声音本是极细极微,但偏偏阁中人却听得清清楚楚。帘外之凄清冷落如彼,帘内之空虚寂静如此,这一切本是足以生愁了,何况又值“酒醒人散”之后。末句以情语作结,总束全词,兴起感情波澜,似神龙掉尾,极有跌宕之致。

此词表现了作者优越闲适的生活,却又流露出索寞怅惘的心绪。结句抒发的亦是富贵闲愁。前人评晏殊词圆融平静,多富贵气象。晏殊自云:“余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悦其气象。”此词可见一斑。

浣溪沙 ·晏殊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一场春梦日西斜。

此词写夏日黄昏丽人昼梦方醒、晚妆初罢、酒脸微醺的情状。全词婉转有致,犹如一幅别具韵味、浓墨重彩的油画。

首句写室内特定的景物—— 玉碗中盛着莹洁的寒冰,碗边凝聚的水珠若露华欲滴。古时富贵人家,严冬时把冰块收藏在地窖中,夏天取用,以消暑气。一 “寒”字正反衬出室中的热。接着,作者笔触写到室中人的身上:她粉汗微融,透过轻薄的纱衣,呈露出芬芳洁白的肌体;晚来浓妆的娇面,更胜似丰艳的荷花。二、三句设喻。用意用语均似“花间”。“粉融”,谓脂粉与汗水融和。不点出“汗”字,正是作者高明之处。“香雪”借喻女子肌肤的芳洁,虽亦古诗词中常用之语,但在本词中却有特殊的意义,它跟 “冰寒”句配合,在盛夏中得清凉之意。以“玉”、 “冰”、“粉”、“雪”之白,衬托“妆面”之红,写夏日黄昏女子妆罢的情景,真如一幅优美的彩照。过片写她那下垂的鬓发,已靠近眉间额上的月形妆饰;微红的酒晕,又如红霞飞上脸边。两句写女子微醉的情态,艳而不俗,细而不纤。古时女子的面饰,有以黄粉涂额成圆形为月,因位置在两眉之间,故词称“眉际月”。李商隐《蝶》诗之三“八字宫眉捧额黄”,似即指此。“欲迎”、“初上”,形容绝妙。不独刻画之工,且见词人欣赏之情。“月”与 “霞”,语意双关,既是隐喻女子的眉和脸,也是黄昏时的实景。可以想象这位美艳的姑娘,晚妆初过,穿着件单薄的纱衣,盈盈伫立,独倚暮霞,悄迎新月。

“一场春梦日西斜”,方始点明,原来上边五句所写的,都是昼眠梦醒后的情景。女子睡起,粉融香汗,重理明妆。“春梦”,谓刚才好梦的短暂。慵困无聊,闲愁闲恨,全词之意,至此全出。末句倒装, “日西斜”三字,与上片“晚来”接应。

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此词慨叹人生有限,抒写离情别绪,所表现的是及时行乐的思想。全词在章法结构上下关合:下片 “满目”句照应上片次句,因离别而念远;“落花”句照应上片首句,因慨叹人生短暂而伤春。结句借用《会真记》中的诗句,即转即收。

“ 一向年光有限身”,劈空而来,语甚警炼。 “一向”,即一晌,一会儿。片刻的时光啊,有限的生命!词人的哀怨是永恒的,那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谁不希望美好的年华能延续下去呢?惜春光之易逝,感盛年之不再,这虽是《珠玉词》中常有的慨叹,而本词中强烈地直接呼喊出来,便有撼人心魄的效果。紧接“等闲”句,加厚一笔。词中所写的,不是生离,更不是死别,而只不过是寻常的离别而已! “等闲”二字,殊不等闲,具见词人之深于情。在短暂的人生中,别离是不只一次会遇到的,而每一回离别,都占去有限年光的一部分,词人唯有强自宽解: “ 酒筵歌席莫辞频”。痛苦是无益的,不如对酒当歌, 自遣情怀吧。“频”,谓宴会的频繁。叶梦得《避暑录话》载,晏殊“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每有嘉客必留,留亦必以歌乐相佐”,“日以饮酒赋诗为乐,佳时胜日,未尝辄废”。“酒筵歌席”,即指这些日常的宴饮。这句写及时行乐,聊慰此有限之身。过片二语,气象宏阔,意境莽苍,以健笔写闲情,兼有刚柔之美,是《珠玉词》中不可多得的佳句。两句是设想之辞。若是登临之际,放眼辽阔的河山,徒然地怀思远别的亲友;就算是独处家中,看到风雨摧落了繁花,更令人感伤春光易逝。语本李峤《汾阴行》:“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作者不欲刻意去伤春伤别,故要想办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吴梅《词学通论》特标举此二语,认为较大晏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胜过十倍而人未知之。吴氏之语虽稍偏颇,而确是能独具慧眼。此处“满目山河”二语,“重、拙、大”兼而有之,《晏殊》中仅此而已。

“不如怜取眼前人!”意谓去参加酒筵歌席,好好爱怜眼前的歌女。作为富贵宰相的晏殊,他不会让痛苦的怀思去折磨自己,也不会沉湎于歌酒之中而不能自拔,他要“怜取眼前人”,也只是为了眼前的欢娱而已,这是作者对待生活的一贯态度。

本词是《晏殊》的代表作。词中所写的并非一时所感,也非一事,而是反映了作者人生观的一个侧面:悲年光之有限,感世事之无常;慨叹空间和时间的距离难以逾越,慨叹对已逝美好事物的追寻总是徒劳,在山河风雨中寄寓着对人生哲理的探索。词人幡然感悟,认识到要立足现实,牢牢地抓住眼前的一切。

这首词又是《珠玉词》中的别调。大晏的词作,用语明净,下字修洁,表现出闲雅蕴藉的风格;而在本词中,作者却一变故常,取景甚大,笔力极重,格调遒上。抒写伤春念远的情怀,深刻沉着,高健明快,而又能保持一种温婉的气象,使词意不显得凄厉哀伤,这是本词的一大特色。

www.baidu.com

你看是不是!
浣溪沙
浣溪沙1

作者: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1,村南村北响缫车2。牛衣古柳卖黄瓜3。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4。

全部注释

1.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簌簌,下落貌。

2.缫车,抽丝工具。

3.牛衣,《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狸《艇斋诗话》:"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4.漫,随便。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同。皮日休《闲夜酒醒》:"酒渴漫思茶",盖即此语所本。

词至苏轼,题材、意境、笔法等皆有拓展,此前词中绝少出现的农村田园风光也出现在苏轼词中。元丰元年(1078),徐州春旱后得雨,苏轼到石潭谢神,作了一组《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上片截取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枣花的香气,缫车的响声,卖瓜人的悠然,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图画。

下片则写作者本人,日高、路长更兼酒困,未免倦极口渴,便敲门求饮。苏轼虽然身为士大夫,内心却对农村田园怀有亲近之心,自谓"使君元是此中人",此处漫不经心的"敲门试问",与"野人家"之不分彼此,可见一斑。

浣溪沙2

作者: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1。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2。萧萧暮雨子规啼3。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4!休将白发唱黄鸡5。

全部注释

1.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镇。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2.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

3.萧萧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诗》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4.此句当为写实。但"门前"云云,亦有出处。《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5.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浣溪沙3

作者: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1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2。

雪沫乳花浮午盏3,蓼茸蒿笋试春盘4。人间有味是清欢。

全部注释

1.泗州,今安徽泗县。刘倩叔,生平不详。南山,即都梁山,在泗州不远。

2.清洛,指洛涧,今安徽洛河,源出安徽合肥,北流至怀远入淮河。泗州在淮河北岸。漫漫,大水浩淼貌。

3.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时烹茶,以乳色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苏轼《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

4.蓼茸:蓼菜的嫩芽。蒿笋,莴苣笋。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词作日离立春不远,故先"试尝"。

此为一首记游词。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赴任途中,曾于泗州小住,这首词便是在此期间,与友人在泗州附近南山游玩的时候所写。

上片写南山所见的景色:微寒天气,乃"细雨斜风"有心"作"之,天气放晴,滩边之烟柳似作意"媚"之,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本无意之风景,于有心人眼中,却显得处处有情。

下片写午时小休,烹茶野餐。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别有一番风味。而全词的主旨,最终落在"清欢"二字上,可见作者对生活情调的欣赏。

全词笔调雅致,可感受到作者清雅、恬淡的心境,正因有此心境,才能品味出生活的独特情致。

【作者】:李清照——《浣溪沙》
【内容】:

髻子伤春慵更梳,
晚风庭院落梅初,
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薰炉闲瑞脑,
朱樱斗帐掩流苏,
通犀还解辟寒无。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注释】:
懒《花草粹编》作“慵”。《历代名媛诗词》作“恼”。
玉鸭熏炉:玉制(或白瓷制)的点燃熏香的鸭形香炉。熏炉形状各式各样,有麒麟形、狮子形、鸭子形等;质料也有金、黄铜、黄铜、铁、玉、瓷等不同。
瑞脑:一种香料名。
朱樱斗帐:斗帐,覆斗形的帐子。
流苏:指帐子下垂的穗儿,一般用五色羽毛或彩线盘结而成。
遗犀:犀,指犀牛的角。遗,应为“通”之误。

【赏析】:
此词,当为李清照年轻时的作品。作者用白描的艺术手法,绘制了两幅清淡典雅的画面:一是室外“闺妇夜晚伤春图”,一是室内“闺妇夜晚怀人图”。不同感受通过基本相同之处的典型形象加以表现,因此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意境。两幅画面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妙趣横生,突出了词旨。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浣溪沙》
【内容】:

绣面芙蓉一笑开。
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
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注释】:
绣面:唐宋以前妇女面额及颊上均贴纹饰花样。
芙蓉:荷花,此处指很好看。
飞:《历代诗余》作“偎”
宝鸭:指两颊所贴鸦形图案,可参敦煌壁画供养人之妇女绘画,或以为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钗,古代妇女头上的饰物。
香腮:美丽芳香的面颊。
一面:整个脸上。
风情:男女爱慕之情。
韵:标致。
笺:纸,指信笺、诗笺。

【赏析】:
此词当是易安早期作品。写一位风韵秀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人物的肖像描写采用比拟、衬托、侧面描写的方法。语言活泼自然,格调欢快俊朗。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浣溪沙》
【内容】:

莫许杯深琥珀浓,
未成沈醉意先融,
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
辟寒金小髻鬟松,
醒时空对烛花红。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注释】:
莫许:不要。
琥珀:松柏的树脂积压在地底亿万年而形成的化石,呈褐色或红褐色。琥珀浓,指酒的颜色很浓,色如琥珀。
疏钟:断续的钟声。
瑞脑:一种熏香的名字,也叫龙脑,即冰片。
魂梦:即梦魂,指睡梦中人的心神。
辟寒金:任昉《述异记》:“三国时,昆明国贡魏嗽金鸟。鸟形雀,色黄,常翱翔海上,吐金悄如粟。至冬,此鸟畏霜雪,魏帝乃起温室以处之,名曰辟寒台。故谓吐此金为辟寒金。”诗人遂以辟寒金指代珍贵之精金,“辟寒金小”,喻精金头饰小巧。辟《乐府雅词》作“碎”,误。
髻鬟:古代妇女的两种发式。
烛花:蜡烛燃烧时的烬结。

【赏析】:
此词当为李清照年轻时作。写女主人晚来用酒遣愁,梦里醒来的孤寂,隐含无限的离情别绪。通过梦前梦后的对比,把年轻少妇沉重的愁苦情思从侧面烘托出来。全词写的相思,却不着相思一字,具有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浣溪沙》
【内容】:

小院闲窗春己深,
重帘未卷影沈沈,
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
细风吹雨弄轻阴,
梨花欲谢恐难禁。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注释】:
闲窗:原作“间窗”盖“闲”之误。带护阑的窗子。闲,阑也。闲窗,一般用作幽闲之意。
沉沉:指闺房幽暗,影子浓重。
理瑶琴:理,调理定调,一般指代弹琴。瑶琴:玉为饰,美的琴。
远岫:远山。
薄暮:傍晚,黄昏。
细风:微风。
轻阴:暗淡的轻去。

【赏析】:
此词当属李清照前其作品。作者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含蓄蕴藉的笔致,写出女主人伤春怀人的悒怅情怀。伤春、怀人,相辅相承。“崔”、“弄”两词琢炼得妙。“弄”字写出一幅风雨戏云,阴云飘卷的动画面,表现了女主人孜然独处的凄寂心境。
回答者:失眠瞌睡虫 - 魔导师 十级 10-22 13:43

浣溪沙 :
huàn xī shā
①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双调,四十二字,押平声韵,也有押仄声韵的。②曲牌名。属南曲南吕宫。有二体。一体字句格律与词牌的半阕相同,用作引子;另一体与词牌不同,用作过曲。

http://baike.baidu.com/view/74032.htm
回答者:hjfhhq - 榜眼 十二级 10-22 13:45

浣溪沙
苏 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本篇写的是作者“谢雨”途中的感受。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现在,不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意识活动来体验一下这首词的构思过程。
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籁籁”之声传来耳际,并好象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些少三句,农村的季节特点,村中的劳动生活以及农村的贫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触并形象地折射出来。
下片写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看来,苏轼似乎并没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农民的距离并不太远。读这样的词,会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以嗅到当时农村生活的气息。这首词与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写作者路途中的片断感受,其重点并不在于要反映农村的贫困面貌。由于灾后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悦之情较前首也浓厚得多了。
这首词注重词句的锤炼而又不露痕迹。例如“簌簌”,有的评论家认为这两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装”,其实,作者的目的在于强调“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响,并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写下落的形态。正因这两字放在“句首”,才说明作者是从“簌簌”声中得知枣花落在身上的。此外,“落”、“响”、“漫”、“敲”等字也均用得灵便而贴切
回答者:hoof1 - 举人 五级 10-22 13:46

浣溪沙
浣溪沙1

作者: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1,村南村北响缫车2。牛衣古柳卖黄瓜3。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4。

全部注释

1.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簌簌,下落貌。

2.缫车,抽丝工具。

3.牛衣,《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狸《艇斋诗话》:"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4.漫,随便。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同。皮日休《闲夜酒醒》:"酒渴漫思茶",盖即此语所本。

词至苏轼,题材、意境、笔法等皆有拓展,此前词中绝少出现的农村田园风光也出现在苏轼词中。元丰元年(1078),徐州春旱后得雨,苏轼到石潭谢神,作了一组《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上片截取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枣花的香气,缫车的响声,卖瓜人的悠然,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图画。

下片则写作者本人,日高、路长更兼酒困,未免倦极口渴,便敲门求饮。苏轼虽然身为士大夫,内心却对农村田园怀有亲近之心,自谓"使君元是此中人",此处漫不经心的"敲门试问",与"野人家"之不分彼此,可见一斑。

浣溪沙2

作者: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1。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2。萧萧暮雨子规啼3。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4!休将白发唱黄鸡5。

全部注释

1.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镇。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2.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

3.萧萧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诗》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4.此句当为写实。但"门前"云云,亦有出处。《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5.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浣溪沙3

作者: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1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2。

雪沫乳花浮午盏3,蓼茸蒿笋试春盘4。人间有味是清欢。

全部注释

1.泗州,今安徽泗县。刘倩叔,生平不详。南山,即都梁山,在泗州不远。

2.清洛,指洛涧,今安徽洛河,源出安徽合肥,北流至怀远入淮河。泗州在淮河北岸。漫漫,大水浩淼貌。

3.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时烹茶,以乳色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苏轼《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

4.蓼茸:蓼菜的嫩芽。蒿笋,莴苣笋。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词作日离立春不远,故先"试尝"。


_空的诗词_空的诗词是什么
结构是:_(上下结构)空(上下结构)。_空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1.蚁穴。一说,小洞。二、引证解释⒈蚁穴。一说,小洞。引《庄子·秋水》:“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_空之在大泽乎?”成玄英疏:“_空,蚁穴也。”陆德明释...

带有青青的诗句
4,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临皋烟景世间无。雨脚半收檐断线,雪林初下瓦疏珠。归来冰颗乱黏须。——出自宋代:苏轼《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白话文释义:覆盖着的田畦,小麦还没有返青。像云一样的枯叶悄悄地在车轮下飘着。临皋亭云烟缭绕的景色奇丽,世间少有。雨小了一半的屋檐...

南唐后主李煜的所有诗词。
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 五代:李煜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译文 真是世事变幻莫测,像那风摇烛火一样飘忽不定,又像是漂流的浮萍一样,最终只是如梦一场,想要寻找往昔的旧痕,可已是物是人非,能到哪里去寻找呢?隔着重重山水。这...

行路难表达诗人乐观向上的诗句
释文: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作者】李白 【朝代】唐 释文: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3、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作者】李白 【朝代...

关于相隔很久的诗句
——出自宋代:释文珦《重逢故人》 译文:四十年未见,中间多少离别愁绪。这次重逢的时候不需要感伤已经头发斑白,最难的是我们在白头的时候还能再次重逢相聚。 4、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唐代:罗隐...

表达久别重逢的诗句
—释文珦《重逢故人》8、自是东西客,逢人又送人。不应相见老,只是别离频。——杜牧《贻友人》9、白雪清词出坐间。爱君才器两俱全。异乡风景却依然。可恨相逢能几日,不知重会是何年。茱萸子细更重看。——苏轼《浣溪沙·重九旧韵》10、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关于溪水和云的诗句
《偈颂六十首》78、称植溪水涯 宋 释文珦 《古意》79、堂堂溪水出前村 宋 杨万里 《桂源铺》80、堂下清溪水 宋 张耒 《晚晴》81、绿纹溪水趁桥湾 宋 范成大 《早发竹下》82、溪水寒日暮 唐 王昌龄 《听弹风入松赠杨补阙》83、溪水幽朦胧 唐 王昌龄 《斋心》84、时往溪水间 唐 常建 《梦太白西峰》85...

诗句(至少两句,两句出自不同的诗,不要求要整首诗,要写诗人的名字。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释义: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释义...

梅须逊雪三分白翻译诗句
带雪的诗句如下: 1、迢迢五原关,朔雪乱边花——唐·李白《千里思》 2、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宋·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3、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唐·李白《游泰山六首》 4、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唐·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5、樽酒相逢成二老,却忆去年...

嘲蝶释文珦表达了什么
嘲蝶释文珦表达了什么?回答如下:1、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李商隐《锦瑟》译文: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2、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唐·杜甫《曲江二首》译文:但见蝴蝶在花丛深处穿梭往来,蜻蜓在水面款款而...

五华县17184763321: 浣溪沙的意思】 -
达歪复方:[答案] 浣溪沙(huàn xī shā),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沙溪》.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

五华县17184763321: 浣溪沙的意思是什么全首古诗的意思, -
达歪复方:[答案] 浣溪沙,词牌名,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沙溪》.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

五华县17184763321: 浣溪沙译文. -
达歪复方: 1、浣溪沙 【作者】晏殊 【朝代】北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那花儿...

五华县17184763321: 浣溪沙的解释 -
达歪复方: 全词如下: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间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

五华县17184763321: 浣溪沙的译文
达歪复方: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五华县17184763321: 苏轼的浣溪沙的译文? -
达歪复方: 浣溪沙 作者: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①“蕲水清泉寺”,在今湖北浠水县.元丰五年(1082)三月,...

五华县17184763321: 苏轼浣溪沙解释 -
达歪复方: 苏轼浣溪沙解释 浣溪沙·咏橘 菊暗荷枯一夜霜⑵.新苞绿叶照林光⑶.竹篱茅舍出青黄⑷.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⑸.吴姬三日手犹香⑹.注释译文编辑词句注释 ⑴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双调,上片...

五华县17184763321: 浣溪沙原文和注释
达歪复方:浣溪沙 苏轼 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注释 ①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镇.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

五华县17184763321: 《浣溪沙》的解释 -
达歪复方: 晏殊《浣溪沙》四首赏析浣溪沙 ·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

五华县17184763321: 苏轼浣溪沙 全文 解释 -
达歪复方: 浣溪沙 苏轼(其二) 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诗意:山脚下兰草嫩芽一小部分泡在水中,松林间小路清净无泥.傍晚细雨中布谷鸟时不时啼鸣叫着.谁说人老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门前的流水还能执著地奔向西方呢!不必因为烦恼而抱怨年老,而过度感慨时光的流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