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3年不理朝政,为何14年后竟称霸中原?

作者&投稿:夙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楚庄王三年不理朝政为什么还能够掌握朝政,称霸天下~

楚庄王三年不理朝政还能够掌握朝政,称霸天下是因为楚庄王以静观动。
我们要看看楚庄王上位的背景。庄王即位时年龄尚不足20岁,国内矛盾重重,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

三年后,他对楚国的政局和各类人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他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攻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任用孙叔敖为令尹,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充实国力。
其实楚庄王是在观察楚国内部的情况,好确定自己的臣子的情况。这样子才能把奸佞一网打尽。
纯属个人观点。

春秋时期是群雄争霸,战争频发的一个时代,各诸侯国,为了争取霸主的位置,对其他小国不断进行兼并,使得一些小国被消灭。

在这期间一些大国在不断的崛起,各个大国在崛起的同时,也各自在对外进行着扩张,壮大各自国家的实力。
各个大国的领导者都在励精图治,希望自己国家在将来处于不败之地,但是到了楚庄王这里,就发生了截然不同的情况。
楚庄王在三年期间都在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对朝政也是概不过问,然而却在后来成为了霸主,在楚庄王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楚早年受封于周成王时期,活跃在长江中游地区和汉水地区,因其居住在遍地蛮夷之中,一直被排除在外,进入春秋时期不久后,当时的楚国国君便自立为王,在后来发展成诸侯各国中疆域最大的国家。

后来发展到了楚穆王时期,楚穆王在位十二年后去世,把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嫡长子熊侣,熊侣继位,史称楚庄王。
楚庄王在位时,正逢晋国的实力开始衰退,没有闲暇顾及外面的机会和事情,楚国王室内部处于不安定的复杂状态之中,公子燮和斗克二人发动了叛乱。
由于楚庄王刚继位的时候才20多岁,加上国内形势复杂,楚庄王出于一些原因的考虑,采取了韬光养晦的方式来判断形势。

于是楚庄王开始沉迷声色,把朝政交给了斗般、斗椒等若敖氏一族代理,不光如此还在自己起居的宫门上放上进谏者,杀无赦的牌,然后楚庄王依旧我行我素。
过了几个月,楚庄王依旧如此,大夫苏从忍不住了,冒死进行了劝谏,在苏从的劝谏后,楚庄王开始下定决心干出一番霸业。
其实所谓的沉迷声色犬马只是一个计谋,楚庄王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观察是否有自己可用的人才,帮助自己处理朝政。

在楚庄王沉迷声色犬马时期,发现并任用了伍举、苏从,孙叔敖等一大批人才,在这些人当中,孙叔敖是杰出的代表,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注重法治,稳固国内的形势和整顿军队,增强了楚国的军事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楚庄王成为霸主。

不光如此,楚庄王还善于纳谏,从来不以地位身份作为标准,而以是否说的有道理为准,有的自己确实做错了便立即改正。
还有就是在外交方面,当时的郑陈两国的地理位置处在楚晋两国的中间地带,楚庄王决定首先争夺郑陈两国。
楚国在孙叔敖的改革和治理中,政治稳定,国力增强,于是开始北上攻击郑陈两国,于晋国开始进行正面的交锋。

郑陈两国国是小国,只能在晋楚两国之间不断的虚与委蛇,两方不断的攻打陈国,后来楚国攻入陈国后,并没有使其灭国。
而是复立了陈国,迎陈灵公的儿子午为国君,在当时影响颇大,受到一致的赞赏。
在攻打陈国的同时,楚庄王也并没有放弃争夺郑国,在此期间,对郑国出兵六次,最后拿下郑国,拿下郑国后,对郑国采取宽容怀柔的态度。
在争霸中原中,争夺宋国是最主要的,也是称霸的重要标志,宋国在与晋国的战争中屡屡战败,多次的战败,使得宋国依附于晋国。
楚庄王得知后,为了彻底降服宋国,亲率大军攻打宋国,并把宋国团团包围,宋国于是派人向晋国求援。

晋国的国公晋景公想派兵救援,被大臣拦住,大臣以楚国强盛,不可与其强争,可以等到楚国衰退后,再见机行事。
楚庄王围困宋国数月,宋国粮食将尽,便向楚国臣服,楚庄王见宋国已经臣服,就与宋国进行结盟,自此楚庄王问鼎中原,成为了霸主。
总体来说,三年不问朝政只是楚庄王的手段之一,楚庄王自身有一定的能力加上任用大量的人才使得自己在三年之后,使自己得以成为霸主,使楚国走向强大,还是挺让后人佩服的。

楚庄王虽然三年不理朝政,但是他在这期间韬光养晦,暗自积蓄自己的力量,才有了后来的一鸣惊人。再加上楚庄王自身很有军事天赋才能,懂得识人用人,在位期间,才会称霸中原。

楚穆王去世后,他的儿子熊侣即位,熊侣就是后来的楚庄王。即位时楚庄王只有12岁,当时国家是内忧外患。在如此复杂的局势下,年仅12岁的楚庄王暂时什么都做不了。所以他只能在自己的宫中寻欢作乐,这是表面上做给那些权臣宦官看的,其实背地里楚庄王韬光养晦,静观形势的变化,同时在看自己如此颓废的情况下,有没有一直肯忠心于自己的大臣,最后能为自己所用。楚庄王虽然下令,凡是到我面前来。劝我处理政务的大臣,一律斩杀。这时却有个不怕死的大臣伍举站出来了,伍举来到楚庄王的面前说:“臣听说山上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也不鸣,敢问大王知道这是什么鸟吗?”楚庄王看着伍举,觉得此忠臣日后必能只忠于自己,于是回应了伍举一段话,伍举听后心中了然。

之后楚庄王开始亲自处理朝政,并且亲自到对抗庸国的前线指挥,一方面奋力攻打庸国,另一方面积极联洛秦国和其他的一些小国家一起攻打庸国,不久庸国战败灭亡,楚庄王因此取得了亲征以来的首次胜仗。紧接着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楚庄王对内整肃朝纲,一举击灭若敖氏全族。对外讨伐郑国,经过长久的激战,楚庄王攻破了郑国,郑襄公跪地求和,至此楚郑联盟。楚庄王一刻都不停息,又去攻打晋军和齐国,逐渐奠定了楚庄王在春秋五霸中的地位。

当时楚庄王回应伍举说:“这只大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必惊人。”这也是楚庄王“一鸣惊人”典故的由来。楚庄王用一鸣惊人的实力,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楚庄王并非昏君,不理朝政的三年,正是楚国内忧外患的三年,趁此时机,对内他重新评估了满朝文武,后启用贤能,除掉奸臣,对外让虎视眈眈周国放松警惕,他韬光养晦,成就了一番霸业。

楚庄王虽然不理朝政,但是他也在暗中国观察,以静观动,掌握臣子的情况,所以3年后能够称霸中原。

看似亡国弃民的背后,却是一颗韬光养晦的心。楚庄王用三年时间重新评估了满朝文武,举贤授能,杀尽佞臣。

因为刚开始就是属于比较淡薄的一个君王,后来发现,就算自己不欺负别人,别人也会过来欺负你的,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强大一点比较好,所以开始发奋图强操练将士。


《一鸣惊人》里的楚庄王为什么即位三年,没管理过国家大事?
楚庄王认为自己还不够优秀,因此他蛰伏3年,通过学习,观察来提升自己的执政能力,一鸣惊人,读音:yī míng jīng rén,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出自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 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已:罢。...

庄王即位三年,不曾听过进谏,为何?
(自从)楚庄王成为君主(之后),(连续)三年不听取(或,管理)朝政,甚至下令昭告国民:“寡人(或,我)十分厌恶那些忤逆我的本意(或,对君主提出批评和建议)进谏的人,现在全国上下都是我的,江山社稷都因为我而得到稳定,还有谁还敢前来进谏,我一定要处死他绝不饶恕!”苏从(听了这个消息后...

楚庄王即位初期为何不问政事?沉寂三年终成五霸之一
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在位22年时间。我们都知道楚庄王是初秋五霸之一,不过在楚庄王继位初期,楚国内乱十分严重,公子燮和公子仪爆发叛乱,而楚庄王则是前三年不问政事,以静观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最终是对楚国内部的形式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大臣的忠奸也有了清晰的认识。最后不鸣则已,一鸣惊...

一鸣惊人的典故?
“一鸣惊人”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的故事,当年楚庄王执政,三年内不发布任何命令,不理朝政,别人假借问三年不展翅、不飞翔的鸟是什么鸟,来问他这是要干嘛。楚庄王说,鸟三年不飞翔,是为了生长羽翼,自己三年不执政是为了更好的观察民意,和朝中各项事情的来龙去脉。只有都摸清楚了,才能制定...

一鸣惊人是谁的典故
一鸣惊人指的是楚庄王。据《韩非子·喻老》记载,春秋时楚庄王熊旅自从登基以后,三年过去了,却一直不理朝政,整天在后宫同妃嫔弄臣喝酒取乐。一天,右司马伍举来到楚王后宫,对楚庄王说:“有一只大鸟落在南方的阜山上,整整三年过去了,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默默无语,这是只什么鸟呢?”...

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如何三年不鸣终成为霸主呢?
随着谈话的深入,苏从惊讶地发现,楚国这位荒废朝政三年的君主虽然表面上不理朝政,但却对国内外的情势了如指掌,应对的策略也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于是,在万籁俱寂的大殿上,君臣二人都激动万分。苏从终于明白了楚庄王的用心,他也知道,楚国大殿夜夜笙歌的日子终于远去,而属于楚庄王的辉煌时代即将...

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详说
春秋时期,楚国的储君也就是楚庄王在登基后,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当政三年以来,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朝廷百官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楚庄王不理政务,每天不是出宫打猎游玩,就是在后宫里和妃子们喝酒取乐,并且不允许任何人劝谏,他通令全国:“...

楚庄王即位三年,为什么没管理国家大事?
因为楚庄王三年不管理国家大事,是为了让自己强大一些,他虽然不管理国家,一管理国家就会管理得非常好,会让人大吃一惊。楚庄王(?—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战国楚简作臧王),芈姓,熊氏,名侣(一作吕、旅),楚庄王,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

楚庄王的三个典故是哪些以及出处
关于楚庄王的典故还是比较多,比如有: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庄王葬马、绝缨之宴、因猎求士等等。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的说说三个比较经典的吧,看看这三个那个的出处和故事。1、一鸣惊人 楚庄王早年继位后,三年都不理朝政,只打猎喝酒什么的。而且在宫门口还立了一个牌子进谏者,杀毋赦,但是楚国的爱国...

三年不问朝政的楚庄王是如何成为春秋霸主的?
楚庄王熊旅(一作侣、吕)即位时年龄还不到20岁,然而上台后不久便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在这场动乱中,楚庄王还被他们抓为了人质。虽然最终叛乱被平息,然而朝廷大权掌握在若敖氏手里。于是,楚庄王开始了不问朝政、声色犬马、浑浑噩噩的日子,这样过了三年。虽然这种浪荡的声色犬马的生活...

铜官山区19651942269: 楚庄王三年不理朝政为什么还能够掌握朝政,称霸天下 -
邸冉欧特: 楚庄王三年不理朝政还能够掌握朝政,称霸天下是因为楚庄王以静观动. 我们要看看楚庄王上位的背景.庄王即位时年龄尚不足20岁,国内矛盾重重,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三年后,他对楚国的政局和各类人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他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攻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任用孙叔敖为令尹,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充实国力. 其实楚庄王是在观察楚国内部的情况,好确定自己的臣子的情况.这样子才能把奸佞一网打尽. 纯属个人观点.

铜官山区19651942269: 楚庄王厉不厉害、为什么几年不理朝政 -
邸冉欧特: 楚庄王登基时,手中没有实权,所以表面上吃喝玩乐不里朝政,麻痹掌握实权的若熬氏,暗地里磨刀霍霍,准备夺权.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君主,比如康熙,康熙为了杀鳌拜,也是整天带着一帮武士摔跤打斗,不理朝政,后来自己的羽翼丰满了,就干掉鳌拜.

铜官山区19651942269: 一鸣惊人的故事是 -
邸冉欧特: 成语“一鸣惊人”故事中的楚庄王,为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贤君,前613年———前590年在位.他少年即位,面临朝政混乱,为了稳住事态,他表面上三年不理朝政,实则暗地里在等待时机,人问之,曰:“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他在位22年,为了楚国的振兴,物色到了一大批忠臣良将,为朝廷所用.他知人善任,广揽人才,重用了苏从、伍参、孙叔敖、沈尹蒸,让他们整顿朝纲,兴修水利,重农务商.在楚庄王的领导下,国家日渐强盛,先后灭庸、伐宋、攻陈、围郑,陈兵于周郊,问鼎周王朝.前597年,于今河南荥阳北大败晋军.公元前594年,迫使宋订下城下之盟,并陆续迫使鲁、陈、宋、郑等国归依,使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铜官山区19651942269: 楚庄王一鸣惊人 -
邸冉欧特: 其实楚国当时本来就很厉害了,楚庄王即使平庸,只要不败家,楚国也不会走下坡路! 三年不鸣也可能是想试探贤臣,也可能是真的平庸.但不管怎么说,一鸣惊人是他成功的地方,不论哪种说法,都是楚庄王的成功!所以讨论他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基本没意义!

铜官山区19651942269: 三年不鸣 一鸣惊人 -
邸冉欧特: 春秋时期,楚庄王在登基后三年以来,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朝廷百官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 楚庄王不理政务,每天不是出宫打猎游玩,就是在后宫里和妃子们喝酒取乐,并且不允许任何人劝谏,他通令全国:“有...

铜官山区19651942269: 楚庄王既位三年,为什么没管理过国家大事 -
邸冉欧特: 谁说他“没管理过国家大事”的? 他只是没有“新王上任三把火”彰显自己的权威罢了.没有“大权旁落”就是明证. 正因为他能够沉住气,一边学习一边打好基础,才有“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成就,顺利称霸天下!

铜官山区19651942269: 楚庄王是如何一鸣惊人的 -
邸冉欧特: 一鸣惊人 春秋时期,楚国的储君也就是楚庄王在登基后,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当政三年以来,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朝廷百官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 楚庄王不理政务,每天不是出宫...

铜官山区19651942269: 《一鸣惊人》里的楚庄王为什么即位三年,没管理过国家大事? -
邸冉欧特: 因为他只想把自己锻炼得更出色.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却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成语:望梅止渴、洛阳纸贵、请君入瓮、退避三舍.

铜官山区19651942269: 楚庄王登位执政已经3年了,然而3年之中,他没有颁布一项命令,没有管理一件政事 -
邸冉欧特: 第二层意思 庄王解释不管理政事,不颁布命令的理由这样的鸟,虽然不飞,一飞必定冲云天,虽然不鸣,一鸣一定会让人吃惊俗语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铜官山区19651942269: 楚庄王立为君,三年不听朝 的译文 -
邸冉欧特: 楚庄王被立为君王,三年没理朝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