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佛教的结集历史

作者&投稿:阳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南传佛教的结集历史~

第一次经典结集佛入灭后的三个月 ,印度 Magadha 的国王Ajatashatru 举办了结集。地点是在 Rajagaha 的Cave of the Seven Leaves (七叶窟)。领导僧侣为大阿拉汉 Maha Kassapa (大迦叶尊者),Ananda (阿难尊者),和 Upali (优波离尊者) MahaKassapa 从僧团中选取了五百阿拉汉来重述佛陀所说过的话。由在佛陀身边最久的 Ananda(阿难尊者) 重述经藏 (Suttas),和持戒第一的 Upali (优波离尊者)重述律藏 (Vinaya)。他们完成了重述之后,阿拉汉们便开始检查字义是否有误,然后再一起重述并检查每个字和每个段落。每一位阿拉汉都如此的念着和检查着,并将每个字记入脑海中。只有当一段话被所有的阿拉汉检查和验证后,才会被大会采纳。这还包括了每段话佛是在哪里、什么时候、什么情况、和对谁说的等等。第二次经典结集佛入灭后的一百年,(在印度) 由于 Vajjian (瓦基族)的比库不尊守戒律,如向俗人到寺院修行惭悔时 (Uposatha) 乞求钱财,他们甚至乞求一分钱到一毛钱,而这些都是违反比库纪律的行为。这些行为被僧团中的 Yasa 比库看到,他总共指出了十项被违反的纪律:· 带着盐和装盐的东西并需要时使用· 午后进食· 在同一天到第二个村庄进食,破坏了进食的纪律 (食量过多)· 在同一教区里却在不同的地方参加了超过一次的伍波萨他(巴利语uposatha的音译。诵戒)· 向大众取得不该有的法令 (权力)· 把习惯性的行为当做是首先的· 在饭后用乳浆· 喝还没发酵的发酵果汁· 坐在没有边幅的布上· 接受金银而这些 Vajjian (瓦基族)比库反对 Yasa 的指责,并要求他向那些他禁止听从瓦基族比库们的人们道歉。Yasa 保护着自己的观点,并取得了人们的支持。这使得瓦基族的比库们更加愤怒并逐 Yasa 出了僧团。Yasa 于是到了 Kausambi 并送信报告给在西方Avanti 和南方的比库们。Yasa 到了 Ahoganga Hill 找寻大阿拉汉 Sambhuta Sanavasi并告诉他事情的严重性和请示他该如何处置。在同一时间,西方有六十位阿拉汉和八十位从 Avanti 和南方来的阿拉汉们聚在 Ahoganga Hill。他们选出了 Revata of Sahajati 作代表来处理Vajjian 比库们的问题,而 Revata 建议到问题的当地去解决。于是七百位阿拉汉在 Vesali(韦沙离城)举行了结集。当时是 Kalasoka 国王的时代。明确的地点是在韦沙离城的 Valikarama,时间是 Kalasoka 国王的第十一年。阿拉汉 Sabbakami 是大会的主持人,在大会之后 ,他们宣布了瓦基族比库们的行为是违反纪律且不被允许的。根据 Dipavamsa 的记载,瓦基族的比库们反对了大会的决定,并举行了他们自己的结集,称为 Mahasangiti (大众部结集)。在此之后,瓦基族的僧侣们离开了长老部 (Theravada),并组织了他们自己的团体 ,称为Mahasanga (大众部僧团),他们称自己为 Mahasanghikas (大众部僧团)。于是此时整个佛教僧团便分为两派,一派为原始佛教的长老部或称作上座部 (Theravada),一派为新起的大众部 (Mahasanghikas)。此次结集同样以第一次大会的方式重述和比对经典。第三次经典结集佛入灭后的第 234 年,结集是在印度 Asoka (阿育王)国王时代的 Patiliputta 举行的。由 Asoka(阿育王)国王信奉了佛教 ,许多异教徒被吸引加入了佛教来取得 Asoka (阿育王)的支持。虽然他们加入了佛教,但他们仍然坚持着自己的思想,更把他们自己的思想说成是佛陀的思想。原始佛教的僧侣于是和他们分开了,并拒绝和他们一起参加诵戒。于是在Patiliputta 约有七年没有诵戒。当地佛教内部的异教徒数量已大大超越了正统僧侣的数量,于是 Asoka 便请求正统僧侣们来和异教徒作诵戒,但是被正统僧侣们拒绝了。Asoka(阿育王)为此事感到非常的困扰,于是他送了使者到 Ahoganga Hill 去请阿拉汉Moggaliputta Tissa 来解除他国内的困境。经过数次的失败以后,Moggaliputta Tissa 终于默许了,他乘船到 Patiliputta 和 Asoka 会面。根据历史记载,Asoka 跪在河里伸出右手以表示他对阿拉汉的敬仰。Asoka (阿育王)请求了 Moggaliputta Tissa 显示神通来证明他是位阿拉汉,他同意了并在 Asoka(阿育王) 面前引起了一次地震。这更增加了 Asoka (阿育王)对Tissa 的信任。随着 Moggaliputta Tissa 的建议,Asoka (阿育王)举办了第三次的经典结集。经过了 Asoka (阿育王)的帮助,60,000 位异教僧侣被逐出了僧团。Moggaliputta Tissa 于是选出了 1,000 位阿拉汉来集成正法。阿拉汉们花了九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经典的集成。在第三次经典结集,Moggaliputta Tissa 撰写了 Kathavatthupakarana(Points of Controversy) 来推翻异教徒们加在佛教里错误的理念和观念等等。(此时有十八派异教在佛教里) 第三次经典结束后,Asoka (阿育王)便送出传教士四处去传播佛教正法。此次结集一样以第一次大会的方式重述和比对经典。第四次经典结集第四次结集发生于公元前 29 年,是在国王 Vattagamani 时代的 Tambapanni (Sri Lanka斯里兰卡) 举行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已没有许多僧侣能像当时的阿拉汉 Mahinda 一样的将全部的经典记入脑中,配合当时文字的开发,于是当时便决定要将经典以文字记下以保存至后世。Vattagamani 支持了这个想法,于是便举行了第四次结集,目的是将经典以文字记载。在有文字以前一直是以口述的方式,这难免另人起疑。但在历史上经典的正确性的由来是这样的,在当时的 Sri Lanka斯里兰卡 发生许多内乱,此时有许多僧侣回到南印度去避难,直到内乱结束后,他们才回到 Sri Lanka 斯里兰卡和其他僧侣比对经典,发现所有重述的经典一字无误,于是便认证了在他们脑海里的经典是准确无误的。这套口述和记忆的传统从佛入灭后便从未改过,每天僧侣们都会互相重述和比对经典的正确,若有偏差,便会请示长老正确的字句。所以经典会保存在无数的僧侣记忆里,他们每天都会互相重述和比对来确保经典的正确性。为了确保在未来经典的正确,他们决定将经典用文字写下。大阿拉汉Maharakkhita和五百位阿拉汉以第一次大会的方式重述和比对经典,并将其写在叶子上(贝叶经)。地点是在一个叫做 Aloka lena 的山洞。大会圆满的结束,且经典被正确的写下和小心的保存。从这之后,叶片书传播和出现在缅甸、泰国、柬埔寨、和寮国(老挝)等地。第五次经典结集第五次结集发生在公元1871年,在缅甸国王 Mindon(敏东) 的时代,地点在Mandalay(曼德勒),目的是要重述、验证、和比对经典,来确保一切无误。由三位阿拉汉主领,分别为Mahathera Jagarabhivamsa、Narindabhidaja、和Mahathera Sumangalasami。其中还有 2,400 位僧侣。整个结集花了五个月的时间,方式也和第一次结集一样的严谨。这次结集 Mindo 将所有的经文撰写在 729 块大理石上,并将它建成了佛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书”。每片大理石有 5 inch 高,5.5 feet 长,和 3.5 feet 宽。佛塔名为 Kuthodaw Pagoda (缅甸固都陶佛塔):[Largest Books](世界最大的书)第六次经典结集第六次结集发生在公元1954 年,地点在缅甸仰光,由缅甸政府赞助。由缅甸首相乌努U Nu 率领建造了 Maha Passana Guha (大山洞),造型很像在印度第一结集的 Sattapanni Cave (Cave of the Seven Leaves)。山洞完成后,大会聚集于5月17日,公元1954 年。就像之前的结集一样,这次结集的目的是重述和验证经典。由八个不同国家来的 2,500 位长老僧侣们,同时聚集于此。这八个国家为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印度、斯里兰卡、越南、和尼泊尔。由近代的缅甸大阿拉汉Mahasi Sayadaw(马哈希西亚多)负责经典的问证,和由Bhandata Vicittasarabhivamsa 回答所有的问证。此后,经典便以七个国家的文字写出 (除了印度以外 )。整个过程花了两年的时间,其中包括了种种的比对、验证、和考察,总算于佛入灭后的 2,500 年的五月,公元1956 年完成。这次经典的集成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正确和无误的经典。且被认证为佛陀的正法经典。第六次结集时马哈希尊者扮演为摩诃迦叶尊者的角色,而三藏法师明昆尊者扮演为阿难尊者的角色,一问一答的方式一一结集了五尼迦耶(经藏五部)及以外五部注等....全以背诵的方式结集完全三藏。当时共同参与者来自泰国、老挝、锡兰、柬埔寨等,上座部佛教五大国家的高僧长老,以外场外开放随喜参与者来自诸国的记者,宗教研究者等....结集一开始马哈希尊者向诸位长老言:诸位高僧,诸位尊者,诸位善知识,随闻佛子(马哈希尊者自称)宣说...之后问起诸经,律及阿毗达摩等...,每一经结集后马哈希尊者向大众说:每问问题尊者三藏法师明昆尊者一一回答,或分别回答之故,佛陀的正法至今为止仍有清净无缺。

公元前三世纪,由阿育王的儿子马兴德长老组成的第九弘法使团把佛教正式传入兰卡。马兴德早年出家,师事摩嘎离补答·帝思大长老学习三藏圣典,博学多闻、戒行精严。在他32岁、12瓦萨(vassa,戒龄,僧龄)时,率领由伊帝亚、伍帝亚(Uttiya)、桑拔喇(Sambala)、跋达萨喇(Bhaddasàla)四位比库,以及沙马内拉苏马纳、般度咖居士一行七人组成的使团,于公元前247年渡海来到兰卡岛。当时兰卡的国王迭瓦南毕亚·帝思(Devànampiya tissa,又作天爱·帝须王,公元前247~207年)和一批大臣首先皈依了佛教,布施御花园“大云林园” (Mahàmegha-vanaya),修筑“大寺”(Mahàvihàra,摩诃毗诃罗)供养僧团。这座大寺日后成为整个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发祥地和弘法中心。接着长老剃度了国王的外甥马哈利特等五十五位兰卡青年,弘法工作进展非常顺利。不久,马兴德长老又邀请他的妹妹桑喀蜜妲长老尼从印度带领十位比库尼来到兰卡,为王后阿奴喇(Anulà)等五百多位女子传授戒法,建立比库尼僧团。佛教迅速普及全岛各地,成为几乎是全民信仰的国教。在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上座部比库们仍然过着挨家挨户托钵乞食、不非时食、住阿兰若、半月诵戒、雨季安居、行自恣法、作咖提那衣等简单朴素的原始佛教乞食制生活,这不正是他们视戒律如生命的修学态度的结果吗?近代佛学者,为了研究整个佛教学说的方便,按照语文分为三大系,即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南传上座部属于巴利语系,因为他们的三藏典籍和许多重要的著作,都是用巴利语写的。除了巴利语系有一部完整的三藏典籍和各种论著之外,其他北传佛教的经籍,绝大部分都保存在我国的汉文和藏文的藏经里。另外一种分法,是所谓大乘和小乘。称汉语系和藏语系中的大乘理论为大乘,称巴利语系的佛教及其他类似的佛教为小乘。但巴利语系的佛教徒则自称为上座部,不接受小乘这样的名称,并且不承认大乘是佛说。原来上座部及其他一些旧部派的比丘们的理想,是遵照佛的弟子或声闻的行径,求证涅槃,使个人解脱。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形成一个佛教派别,宣称要遵照菩萨的行径,谋求一切众生解脱,不求现世证阿罗汉,而求未来成佛。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达到菩提涅槃之彼岸,故名大乘,而贬称原始佛教和其他部派佛教为小乘。在《岛史》则称大乘为‘戏论派’,《论事》称为‘大空派’,大寺的僧众称他们为‘方等派’。从大乘和小乘这两个名词本身的概念来看,是包含着自褒贬他之意的。但学术界,为了研究佛学而沿用此名,则无褒贬之意,而是对历史发生发展的事实而作客观的分析。从历史上看,过去大乘和小乘之间的互相对立、争执、排斥的情况是存在而且相当激烈的。内部自相斗争的结果,促使佛教在印度的消亡!这个问题,佛陀生前就曾警告他的弟子说:‘彼人不了悟,“我等将毁灭”!若彼等知此,则争论自息。’(见《法句》第六颂)此颂是佛陀在只陀林针对争论比丘而说,其大意是:那些争论不休的人完全不知道,我们将为此争论所困而走上毁灭之途!如果他们懂得这种危险性,就不会争论了。各国佛教徒的情况已经有所变化,大多数佛教徒都认识到,虽然佛教各派的学术思想有所不同,但都是本着释迦牟尼的言教而各自发展起的,所以大家都愿意互相往来,讲团结,讲友谊。从这方面讲,我们就不能不注意,在彼此互相友好访问之时,不宜采用‘大乘’和‘小乘’这样可能引起误会的言词,为了加强各国佛教徒和人民的团结和相互尊重,应该称他们为上座部佛教,这是他们一向自称的正确的部派名称。 下面讲南传上座部的源流。所有佛教徒共同尊敬的教主释迦牟尼,大约为公元前六世纪的人,他的生灭年代有几十种不同的说法,其确切的年代,无法肯定,这里略举几种比较普通的传说:(1)依照南方上座部佛教各国传统的说法是:佛灭于公元前544或543年,在1956年,有许多国家举行一次盛大的佛灭二千五百周年纪念活动,就是依据这种传说的。所以这个佛灭年代的说法,已经实际为世界许多国家所采用了。(2)近代的学者,根据考证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阿育王年代,有的推论佛灭于公元前483年,有的说前480年,有的说前470年等等,未得一致。(3)中国的‘众圣点记’说,据传佛灭之后,比丘僧团在第一个雨季安居完毕,便在戒本末尾上点一点以记佛灭之年,到了萧齐·永明七年(489),共得九七五点。据此,则佛灭于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本人,原是迦毗罗卫国的一位王子,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说法四十五年,八十岁入灭。他所说教的地区,主要是在古印度恒河流域的中游一带。他收了很多男女弟子,建立了比丘和比丘尼僧团。在他寂灭之后的第一年,便由他的上首弟子摩诃迦叶主持,召集了五百长老于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在阿阇世王的协助之下,诵集了佛陀生前所说的教法。这次集会把当时诵出的教法分为毗奈耶(戒律)和达摩(法)两大类(律藏和经藏)。达摩被编成五集,即《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及《小部》。这些经典和戒律编好之后,分别付托一些教师传授弟子,使其用口授的方式代代保存下去。佛教史上称这为第一次‘结集’。所谓‘结集’,是合诵或会诵之意,就是佛的弟子们集合在一起,把佛陀所说而当时只有口头传诵并无文字记载的经典,进行一番会诵、审定,系统地把它确定下来。佛灭之后,约一百年间,比丘僧团仍然按照佛陀所制订的戒律过着原来最简单的生活,基本上是以乞食为主,把佛的教义口授给弟子,弟子们辗转相传,向各地继续宣扬四谛、八正道、五蕴、十二因缘等法,严持戒律,和合相处,不分派别。佛教史上称它为‘原始佛教’时期,亦称为‘早期佛教’或‘初期佛教’。在佛涅槃一百年后,当摩揭陀国迦罗阿输迦(俗称黑阿育)王在位时,僧团内部便发生了分裂。其主要原因是对于戒律的见解有分歧。据说当时以吠舍离为根据地的东部比丘,实行了一些与原始教规相违背的事,而西部(摩偷罗)的耶舍比丘对此加以反对,并且邀请东西方的七百位长老,在吠舍离举行第二次结集,从人数说名为‘七百结集’,从地点说又名‘吠舍离结集’。这次结集的结果宣布了双方争执的十点是违背戒律的,即所谓‘十事非法’。而东部大多数的僧人却不同意这种决议,因为是这些有地位的上座长老们所决定,大家也无可奈何,只好另外集会一处,也用会诵的方法,另外订正戒律,退出原来教团的主体,自成一派,因为他们人数多,就叫做‘大众部’。这样,僧团就公开分裂成为‘大众部’和‘上座部’两大派,各行其是。此后,佛教僧团形成了更明显的分裂,在四五百年间,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佛教史称这个时期为‘部派佛教’。 佛灭后二百多年,在印度史上最著名的阿育王统治时期,由于国王虔诚信仰佛教,因此便有许多非佛教徒,为了分享这些布施而来参加僧团,其行为放逸,则与佛教的教义相反。结果使那些行为纯洁而真正信奉佛教的比丘,不愿与这些行为不正的人为伍。据说在华氏城的王室寺院中,有七年没有举行过‘布萨’和‘自恣’等宗教仪式。阿育王闻知此事,大为震惊,便邀请目犍连子帝须长老来首都华氏城,帮助净化了僧团,并召集一千位长老,举行第三次结集,会诵出比较完整的经律论主要成分。据说今日存在的上座部巴利语三藏,就是这次大会最后编定的。这次大会,还曾作出另一项重要的决议,派遣传教师到世界各国去传播佛教。这些传教团,都由一位著名传教师及另外四位长老组成,不但可以传播佛法,还可以建立新的比丘僧团。被派往僧诃罗(今斯里兰卡)的使团,是由阿育王的儿子摩哂陀率领四位长老和一位沙弥,在提婆南毗耶·帝沙统治时期(公元前250~前210)到达该国的。他们传教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在不长的时间内,就使国王以及大臣和人民信仰佛教,建立了比丘僧团,创建塔寺,如著名的大寺等。以后,摩哂陀的妹妹僧伽密多也被派去斯里兰卡,建立了比丘尼僧团,并从佛陀伽耶佛陀坐在树下成道的那株菩提树上折下一枝幼苗带去栽在大寺园内,至今尚存,被视为国宝之一。从此开始,斯里兰卡才有佛教。摩哂陀传入斯里兰卡的三藏经典,属于分别说系的上座部,但当时仍以传统的记诵方法流传。因为国内有时也发生内乱,使教团中的长老体会到,只依赖某些人用不可靠的生命对记诵的方法来保存经典,是一件冒险的事。由于这种考虑,使长老们于公元前一世纪,伐多伽摩尼·阿巴耶王时(公元前101~前77),在斯里兰卡中部马特列地区的阿卢寺,举行一次重要的结集,由罗揭多主持,五百长老参加,诵出上座部的三藏和义疏,并决定把一向口口相传的三藏经典第一次用巴利文字写在贝叶上保存。这对后来上座部佛教长期流传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斯里兰卡的史学家评说:‘保存印度早已失传的巴利文上座部圣典,是僧诃罗民族对人类文化遗产最伟大的贡献。’(《锡兰简明史》)上座部的史书中认为这是第四次结集。北传佛教记载,约在一世纪,迦腻色迦王时,在迦湿弥罗第四次结集,但南传佛教史书无记载。佛教传入斯里兰卡之后,建立了僧团,国王把自己的王家公园布施给比丘,改建成著名的大寺,为比丘僧团的中心。在家佛教信徒,皈依佛法僧三宝,遵守五戒,礼拜佛塔和菩提树以表示恭敬佛陀,大约在一世纪时,才开始以佛像作为礼拜的对象。直至公元前一世纪,比丘僧团都是承认大寺的权威。到了伐多伽摩尼·阿巴耶修建了一座宏大的无畏山寺,献给大寺中的摩诃帝须,他便带领五百徒众脱离大寺去无畏山另立一派。这样,斯里兰卡的佛教史上便第一次分裂为大寺与无畏山两大派。(中略)到了摩诃舍那王建成只陀林寺,献给此派的古哄帝须,他们便以该寺为中心而被称为只陀林派。这样,斯里兰卡的僧团便分成了三派。僧团虽分为三,但都是属于上座部,他们主要的巴利文三藏经典是相同的。然而无畏山和只陀林寺的长老们都各自著有解释经典的注疏,对于经典某些章节的解释,则与大寺僧人所作的注疏有些不同。后来,这些注疏的原作都不存在了,唯有大寺派的思想体系继续流传至今,这和觉音有着密切联系。觉音是南传上座部巴利语系佛教的一位杰出的著述家,约为五世纪前半时人,出生于北印度佛陀伽耶附近的婆罗门族,在佛陀伽耶一座僧诃罗人建造的寺院出家,于摩诃那摩王时(410~432)去僧诃罗首都阿努拉达补拉,住在大寺,专研巴利三藏和僧诃罗文的注疏,并用巴利文著述了很多书。原来古代僧伽罗僧人,曾用僧伽罗文写了不少注疏,因为其他上座部佛教流行的国家不懂僧伽罗文,所以这些注疏——主要是大寺的作品,‘都被伟大的注释家觉音以律藏和经藏中各种典籍的注疏形式译成了巴利文(《锡兰简明史》)。觉音依据大寺派的传统思想理论,对巴利三藏圣典都写了重要的注释,并写了一部著名的《清净道论》,系统地论述三藏和义疏的精要。他对南传上座部佛教的长期流传是有很大影响的。上座部佛教在斯里兰卡盛行之后,同泰国和缅甸等盛行上座部佛教的国家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徒之间,互相往来,相互学习,相互补救。在斯里兰卡的佛教兴盛时期,把大寺派上座部的学说传播到泰国、缅甸去,到了佛教衰落时期,又从泰国及缅甸把上座部佛教传回来。例如:1361年,锡兰僧王被当时的暹罗国王邀请前往其国建立僧团,他所成立的僧诃罗僧团于以后约二百年中,在暹罗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1425年,有缅甸、暹罗和柬埔寨比丘前来锡兰,学习经教,在迦罗利耶重新受戒。他们回国后,分别在本国仿照锡兰僧团的形式,建立宗教组织。1476年,有一宗教使团从勃固来访锡兰,并有若干缅甸僧人在迦罗利耶受戒。他们回国以后,也建立了名叫僧诃罗僧团的宗教组织(见《锡兰简明史》)。在十一世纪和十二世纪,斯里兰卡经常遭到外国侵略,佛教也跟着衰弱下去,十一世纪末,曾遣使缅甸,请缅甸僧人去锡兰传戒,重新建立僧团。到十八世纪时,锡兰佛教的宗教形式已等于全部灭亡,塔寺尽成丘墟,连一位正式的比丘都没有了,经典也没有了,这是锡兰佛教史上最凄凉的时期!直至1750年,才遣使暹罗请求派比丘来锡兰传戒,获得暹罗国王的同情,派遣以优波离为首的十名比丘佛教使节团,并抄写了许多上座部的经典,于1753年到达锡兰,当时便有以萨拉能格拉为首的数百人从暹罗僧人受比丘戒,数年之后,便有比丘三千余人。从此重建僧团,重修塔寺,佛教文化又渐渐地在山区里重兴起来,同时这也是斯里兰卡暹罗派僧团的开始。1802年,摩诃格罗瓦·匿纳唯曼罗帝须又从缅甸传入比丘僧团,名为阿曼罗波罗派。1865年,阿般格诃梵多·即陀沙婆再从缅甸传来比丘僧团,名为蓝曼匿派。斯里兰卡虽有三大派僧团,但他们的根本教理并无差别,都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泰国和缅甸等国的僧团也是这样。 锡兰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和中国的佛教文化交流,很早就有一种特殊关系:约在410年,我国的法显访问了师子国,在无畏山住了两年,他的游记里描绘了当时锡兰的首都、民情和佛教的盛况,为后人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也为锡兰的历史和佛教增了光,很受锡兰人民崇敬。约在434年,有师子国铁索罗等两批比丘尼先后到达中国当时南方宋都建康(南京),为慧果等三百余人授比丘尼戒,在中国建立比丘尼僧团。中国比丘尼于二众中受戒,是从慧果开始的。比丘尼僧团在锡兰传承了一千多年,约在十一世纪而绝迹,此后,南传上座部盛行的国家,至今仍未恢复起合格的比丘尼僧团。觉音于五世纪前期在锡兰用巴利文写的《善见律毗婆沙》,约在五世纪后期,便传入中国,并被译为汉文流通。当时在中国流传‘众圣点记’的佛灭年代说,也是随着这部书传进来的。前面说过,南传上座部佛教已有四次重要的结集,但据各种史书记载,还有不少次要的结集,不断地修订他们的经典。此外,另有两次很重要的结集。据缅甸的说法,1871年,敏东(或曼同)国王(1853~1878)在曼德勒召开上座部佛教第五次结集,有二千四百人参加,用三年多时间重新校对巴利文大藏经。同时建立了一片塔林,叫古道陀石经院(一说库托道藏经塔库),每座塔里有一块石碑,每块石碑上刻篇佛经,把这次新校对的巴利文大藏经,全部刻在七二0座石经塔上,使佛典得到长期保存。1954至1956年,缅甸政府在首都仰光举行一次上座部佛教史上规模最大的第六次结集,出席者有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长老比丘二千五百人,根据各国的各种版本,对巴利语的经、律、论三藏典籍,进行了一次非常严密的校勘,并且决定把这次校勘的典籍全部陆续地刊印出来,作为现代世界上最有权威的巴利语大藏经新版本。这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各国僧团在现代史上一次通力合作的重大成果。

第一次经典结集
佛入灭后的三个月 ,印度 Magadha 的国王Ajatashatru 举办了结集。地点是在 Rajagaha 的Cave of the Seven Leaves (七叶窟)。领导僧侣为大阿拉汉 Maha Kassapa (大迦叶尊者),Ananda (阿难尊者),和 Upali (优波离尊者) MahaKassapa 从僧团中选取了五百阿拉汉来重述佛陀所说过的话。由在佛陀身边最久的 Ananda(阿难尊者) 重述经藏 (Suttas),和持戒第一的 Upali (优波离尊者)重述律藏 (Vinaya)。
他们完成了重述之后,阿拉汉们便开始检查字义是否有误,然后再一起重述并检查每个字和每个段落。每一位阿拉汉都如此的念着和检查着,并将每个字记入脑海中。只有当一段话被所有的阿拉汉检查和验证后,才会被大会采纳。这还包括了每段话佛是在哪里、什么时候、什么情况、和对谁说的等等。
第二次经典结集
佛入灭后的一百年,(在印度) 由于 Vajjian (瓦基族)的比库不尊守戒律,如向俗人到寺院修行惭悔时 (Uposatha) 乞求钱财,他们甚至乞求一分钱到一毛钱,而这些都是违反比库纪律的行为。这些行为被僧团中的 Yasa 比库看到,他总共指出了十项被违反的纪律:
· 带着盐和装盐的东西并需要时使用
· 午后进食
· 在同一天到第二个村庄进食,破坏了进食的纪律 (食量过多)
· 在同一教区里却在不同的地方参加了超过一次的伍波萨他(巴利语uposatha的音译。诵戒)
· 向大众取得不该有的法令 (权力)
· 把习惯性的行为当做是首先的
· 在饭后用乳浆
· 喝还没发酵的发酵果汁
· 坐在没有边幅的布上
· 接受金银
而这些 Vajjian (瓦基族)比库反对 Yasa 的指责,并要求他向那些他禁止听从瓦基族比库们的人们道歉。Yasa 保护着自己的观点,并取得了人们的支持。这使得瓦基族的比库们更加愤怒并逐 Yasa 出了僧团。Yasa 于是到了 Kausambi 并送信报告给在西方Avanti 和南方的比库们。
Yasa 到了 Ahoganga Hill 找寻大阿拉汉 Sambhuta Sanavasi并告诉他事情的严重性和请示他该如何处置。在同一时间,西方有六十位阿拉汉和八十位从 Avanti 和南方来的阿拉汉们聚在 Ahoganga Hill。他们选出了 Revata of Sahajati 作代表来处理Vajjian 比库们的问题,而 Revata 建议到问题的当地去解决。于是七百位阿拉汉在 Vesali(韦沙离城)举行了结集。
当时是 Kalasoka 国王的时代。明确的地点是在韦沙离城的 Valikarama,时间是 Kalasoka 国王的第十一年。阿拉汉 Sabbakami 是大会的主持人,在大会之后 ,他们宣布了瓦基族比库们的行为是违反纪律且不被允许的。
根据 Dipavamsa 的记载,瓦基族的比库们反对了大会的决定,并举行了他们自己的结集,称为 Mahasangiti (大众部结集)。在此之后,瓦基族的僧侣们离开了长老部 (Theravada),并组织了他们自己的团体 ,称为Mahasanga (大众部僧团),他们称自己为 Mahasanghikas (大众部僧团)。于是此时整个佛教僧团便分为两派,一派为原始佛教的长老部或称作上座部 (Theravada),一派为新起的大众部 (Mahasanghikas)。此次结集同样以第一次大会的方式重述和比对经典。
第三次经典结集
佛入灭后的第 234 年,结集是在印度 Asoka (阿育王)国王时代的 Patiliputta 举行的。由 Asoka(阿育王)国王信奉了佛教 ,许多异教徒被吸引加入了佛教来取得 Asoka (阿育王)的支持。虽然他们加入了佛教,但他们仍然坚持着自己的思想,更把他们自己的思想说成是佛陀的思想。原始佛教的僧侣于是和他们分开了,并拒绝和他们一起参加诵戒。于是在Patiliputta 约有七年没有诵戒。当地佛教内部的异教徒数量已大大超越了正统僧侣的数量,于是 Asoka 便请求正统僧侣们来和异教徒作诵戒,但是被正统僧侣们拒绝了。
Asoka(阿育王)为此事感到非常的困扰,于是他送了使者到 Ahoganga Hill 去请阿拉汉Moggaliputta Tissa 来解除他国内的困境。经过数次的失败以后,Moggaliputta Tissa 终于默许了,他乘船到 Patiliputta 和 Asoka 会面。根据历史记载,Asoka 跪在河里伸出右手以表示他对阿拉汉的敬仰。Asoka (阿育王)请求了 Moggaliputta Tissa 显示神通来证明他是位阿拉汉,他同意了并在 Asoka(阿育王) 面前引起了一次地震。这更增加了 Asoka (阿育王)对Tissa 的信任。
随着 Moggaliputta Tissa 的建议,Asoka (阿育王)举办了第三次的经典结集。经过了 Asoka (阿育王)的帮助,60,000 位异教僧侣被逐出了僧团。Moggaliputta Tissa 于是选出了 1,000 位阿拉汉来集成正法。阿拉汉们花了九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经典的集成。在第三次经典结集,Moggaliputta Tissa 撰写了 Kathavatthupakarana(Points of Controversy) 来推翻异教徒们加在佛教里错误的理念和观念等等。(此时有十八派异教在佛教里) 第三次经典结束后,Asoka (阿育王)便送出传教士四处去传播佛教正法。
此次结集一样以第一次大会的方式重述和比对经典。
第四次经典结集
第四次结集发生于公元前 29 年,是在国王 Vattagamani 时代的 Tambapanni (Sri Lanka斯里兰卡) 举行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已没有许多僧侣能像当时的阿拉汉 Mahinda 一样的将全部的经典记入脑中,配合当时文字的开发,于是当时便决定要将经典以文字记下以保存至后世。
Vattagamani 支持了这个想法,于是便举行了第四次结集,目的是将经典以文字记载。在有文字以前一直是以口述的方式,这难免另人起疑。但在历史上经典的正确性的由来是这样的,在当时的 Sri Lanka斯里兰卡 发生许多内乱,此时有许多僧侣回到南印度去避难,直到内乱结束后,他们才回到 Sri Lanka 斯里兰卡和其他僧侣比对经典,发现所有重述的经典一字无误,于是便认证了在他们脑海里的经典是准确无误的。
这套口述和记忆的传统从佛入灭后便从未改过,每天僧侣们都会互相重述和比对经典的正确,若有偏差,便会请示长老正确的字句。所以经典会保存在无数的僧侣记忆里,他们每天都会互相重述和比对来确保经典的正确性。为了确保在未来经典的正确,他们决定将经典用文字写下。
大阿拉汉Maharakkhita和五百位阿拉汉以第一次大会的方式重述和比对经典,并将其写在叶子上(贝叶经)。地点是在一个叫做 Aloka lena 的山洞。大会圆满的结束,且经典被正确的写下和小心的保存。从这之后,叶片书传播和出现在缅甸、泰国、柬埔寨、和寮国(老挝)等地。
第五次经典结集
第五次结集发生在公元1871年,在缅甸国王 Mindon(敏东) 的时代,地点在Mandalay(曼德勒),目的是要重述、验证、和比对经典,来确保一切无误。由三位阿拉汉主领,分别为Mahathera Jagarabhivamsa、Narindabhidaja、和Mahathera Sumangalasami。其中还有 2,400 位僧侣。整个结集花了五个月的时间,方式也和第一次结集一样的严谨。这次结集 Mindo 将所有的经文撰写在 729 块大理石上,并将它建成了佛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书”。每片大理石有 5 inch 高,5.5 feet 长,和 3.5 feet 宽。
佛塔名为 Kuthodaw Pagoda (缅甸固都陶佛塔):[Largest Books](世界最大的书)
第六次经典结集
第六次结集发生在公元1954 年,地点在缅甸仰光,由缅甸政府赞助。由缅甸首相乌努U Nu 率领建造了 Maha Passana Guha (大山洞),造型很像在印度第一结集的 Sattapanni Cave (Cave of the Seven Leaves)。山洞完成后,大会聚集于5月17日,公元1954 年。就像之前的结集一样,这次结集的目的是重述和验证经典。由八个不同国家来的 2,500 位长老僧侣们,同时聚集于此。这八个国家为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印度、斯里兰卡、越南、和尼泊尔。
由近代的缅甸大阿拉汉Mahasi Sayadaw(马哈希西亚多)负责经典的问证,和由Bhandata Vicittasarabhivamsa 回答所有的问证。此后,经典便以七个国家的文字写出 (除了印度以外 )。整个过程花了两年的时间,其中包括了种种的比对、验证、和考察,总算于佛入灭后的 2,500 年的五月,公元1956 年完成。这次经典的集成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正确和无误的经典。且被认证为佛陀的正法经典。
第六次结集时马哈希尊者扮演为摩诃迦叶尊者的角色,而三藏法师明昆尊者扮演为阿难尊者的角色,一问一答的方式一一结集了五尼迦耶(经藏五部)及以外五部注等....全以背诵的方式结集完全三藏。当时共同参与者来自泰国、老挝、锡兰、柬埔寨等,上座部佛教五大国家的高僧长老,以外场外开放随喜参与者来自诸国的记者,宗教研究者等....结集一开始马哈希尊者向诸位长老言:诸位高僧,诸位尊者,诸位善知识,随闻佛子(马哈希尊者自称)宣说...之后问起诸经,律及阿毗达摩等...,每一经结集后马哈希尊者向大众说:每问问题尊者三藏法师明昆尊者一一回答,或分别回答之故,佛陀的正法至今为止仍有清净无缺。




佛教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历史发展?
1. 佛教的起源和发展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由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所创立。佛教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和大乘佛教时期。2. 原始佛教时期 原始佛教时期是指佛陀成道后至第二次结集三藏前的这段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88年至公元前440年左右。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五年,八十岁涅槃...

佛家的第一部典籍是什么啊,提问过,但是答案不统一
为了结集佛教经典,在释迦牟尼逝世后的第七日,大迦叶即决定于七叶窟前建筑精舍,在此召集并主持了首次集会,有500名阿罗汉参加,历时7个月,由阿难负责诵出经藏,优波离负责诵出律藏。阿阇世王为这次结集活动提供了一切费用。第二次结集,在释迦牟尼逝世100年时,由长老耶舍召集举行,地点在毗舍离城,...

佛教是怎么由国外传入中国的?
佛教到今天为止,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起源于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创始人是该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他生于公元前565年,三十几岁进入开化状态,创立了佛教。这是关于佛教的最早的起源。而佛教传入我国,我认为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有史料记载,秦始皇同意全国后,禁止修建...

佛教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道和佛最根本的区别是?
佛教的混乱也是因为中国不会分辨。如大雄宝殿。在印度不只是佛陀而已,还有很多外道的教主都自称为‘佛’。全部在华语翻译都是‘佛’。完了,到底哪个佛才是真的佛陀呢?大雄是嗜那教教主的称呼,而传达中国变成佛陀的尊称之一。这也难怪,印度的语言以及教义都是非常复杂的,包括历史以及神话也是这样的...

佛经为什么要屡次结集
现仅存一百十六条,都是目犍连子帝须所反对的论点。从《论事》中可以看出,当时佛教内部又有了进一步的分裂,部派林立,争论十分激烈。其中就涉及到补特伽罗的有无问题,犊子部公然主张有补特伽罗,而代表化地部的目犍连子帝须则坚决反对此说。关于这次结集,北传佛教文献中并无任何记载,因之也不...

佛教什么时候传入中国?(东汉末年,,,西汉末年???)哪个?
据历史记载,应该是秦朝就有陆陆续续的佛教法师进入中国。 不过公认的正规的时间,根据《四十二章经序》、《牟子理惑论》等多种典籍的记载,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汉明帝刘庄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于夜晚梦见一位神人,全身金色,项有日光,在殿前飞绕而行。第二天会集群臣,问:“...

印度佛教历史上的前两次大结集
第一次结集,史称“王舍城结集”;又称“五百结集”佛陀入涅不久,大弟子、长老迦叶尊者于摩羯陀国都王舍城郊七叶窟召集500长老,行第一次结集(由权威大德弟子背诵、校正、互相甄鉴,以统一佛教典籍、正本溯源)第二次结集,“上座部结集”+“大众部结集”首次结集后约100年,东印度跋耆族比丘提出“十...

印度佛教史的原始佛教大事略记
1. 原始佛教,或称根本佛教,是从佛世时至佛灭後百馀年间的佛教,此时期的佛教被视为佛教整个发展的根本。2. 佛陀去世的那年,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举行了佛典编辑会议,也称为「结集」。这是佛教历史上的第一次结集,由五百位阿罗汉比丘参加。3. 佛教圣典结集的缘起是在佛陀去世的前一年,佛陀的...

佛教是什么事后传入中国的?然后是什么时候在中国本土化的?
我们可以推断,由于在此一百二十年前汉武帝开辟西域交通的结果,当时由印度传布到中亚细亚的佛教很可能早已通过行旅往来而向东方渐进。也有传说:在与印度阿育王(约公元前272—226年在位)同时的秦始皇(公元前246—210年在位)时代,已有印度的沙门室利房等十八人来到我国咸阳。阿育王时举行第三次结集约在...

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
据历史记载,应该是秦朝就有陆陆续续的佛教法师进入中国。 不过公认的正规的时间,根据《四十二章经序》、《牟子理惑论》等多种典籍的记载,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汉明帝刘庄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于夜晚梦见一位神人,全身金色,项有日光,在殿前飞绕而行。第二天会集群臣,问:“...

海安县13755785481: 当代世界南传佛教的中心在哪里? -
厍茜畅诺: 阿弥陀佛先简单说说南传佛教的概念:在通常意义上说,南传佛教是指现在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它是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关于中心的说法,末学认为两个因素可以成为中心一,...

海安县13755785481: 南传上座部佛教主要有哪些特点 -
厍茜畅诺: 南传佛教是与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并列的另一大系统,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称为“上座部佛教...

海安县13755785481: 阿含经中的阿字念什么》? -
厍茜畅诺: 南方上座部的巴利文经藏—「五部」,毫无遗漏而完整地传承下来,在日本也已译为日文并收录于《南传大藏经》中(台湾元亨寺参照日文译本翻译了全文为汉语,另有英文等多国语言译本),此外再也无其它任何部派传下完整的原始佛经....

海安县13755785481: 地藏经是怎样传到人间的 -
厍茜畅诺: 当年本师释迦牟尼佛讲的.第一次集结经典,有大迦叶尊者组织,选取五百名证四阿罗汉参加经书集结,一般认为是由佛弟子阿难颂出,其它弟子集体审证.第二次结集:于佛陀入灭百年左右印度东部跋耆族比丘对戒律发生异议提出十条戒律新主张此七百比丘会于毗舍离城耶舍上首举行第二次结集称七百结集、七百集法、第二集法藏、第二集此次结集律藏主订定跋耆族比丘所行之十事非法.第三次结集:于佛陀入灭二百三十六年阿育王之护持下千比丘会于摩揭陀国华氏城目犍连子帝须上首举行第三次结集.二次结集之说北方与南方佛教皆有流传,第三次结集之说则只流传于南传佛教.

海安县13755785481: 佛教的发展历程 -
厍茜畅诺: 汉传佛教(大乘佛教) 传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经典传译、讲习、融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学派和宗派;并外传朝鲜、日本和越南. 佛教传入中国汉地年代,学术界尚无定论.古代汉文史籍中,有秦始皇时沙门室利防等18人到中国的记载.据《善见律毗婆沙》记述,在阿育王时代,佛教第三次结集后,曾派大德摩诃勒弃多至臾那世界(原注:汉地);派末世摩至雪山边国.西藏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称达摩阿育王时,高僧善见至大支那弘法.南璺佛教史书则称派末世摩至支那.以上这些布教活动因无译述遗迹传世,无法证实.

海安县13755785481: 佛教的经典 -
厍茜畅诺: 佛教经典:统称;藏经,俗称;佛经,也叫《大藏经》,一般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 经”是指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条.“论”是佛陀的弟子们在学习佛经后所得的心得. 楼主可以先看一些佛学视频讲解,比如心经、金刚经之类的经典.

海安县13755785481: 佛教是什么时候创立的 ? -
厍茜畅诺: 佛教创立时,是中国的西周,公元前6世纪,这在正史上有明确记载,汉朝,公元67年,汉明帝在位时期,佛教正式传来中国.建立白马寺,度化僧众出家,并 从印度带来经书,由此,中国具备佛,法,僧三宝.中国记载与印度记载有不同,中国记载有快3000千年的历史了,而印度记载有不到2000年的历史,一般来讲,人们认 为佛教的发源地在印度,所以应以印度记载为准,但印度当年的历史记录与中国的准确性和全备是无法相比,中国5000年的历史都可追述,所以大部分史学家 认为应以中国的记载为依据

海安县13755785481: 北传经典中哪些可以相当于上座部经典,四阿含 -
厍茜畅诺: 现存的原始经典有「巴利五部经」与「汉译四阿含」,现将这两种传承经典列表对照如下表.南方上座部的巴利文经藏—「五部」,毫无遗漏而完整地传承下来,在日本也已译为日文并收录于《巴利语三藏》中(台湾元亨寺参照日文译本翻译了...

海安县13755785481: 目前世界南传佛教的中心在哪里? -
厍茜畅诺: 对于南传佛教来说,各个国家地区的三藏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巴利语的三藏.而且各个国家僧人所遵行的戒律、穿着的三衣、托钵乞食的传统等等,都是与佛陀时代一致的.因此我们几乎不能去说南传佛教有一个绝对的中心.现代来说,由于第六次结集是在缅甸,而且缅甸近千年来也一直是阿毗达摩的研究较为深入的国家,所以缅甸可以算作南传阿毗达摩的研究中心.

海安县13755785481: 佛教三藏经典最早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是在哪一年? -
厍茜畅诺: 佛灭度后 数月 迦叶尊者召请阿罗汉 千人于王舍城外 七叶窟中 在千人中选出五百人 结集经藏事宜 派阿难负责经藏 优婆离 负责律藏 富楼那 负责 论藏 即所谓的 上座部 结集 就是 三藏经典最早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 当时是 写在贝叶上的 所以又叫 贝叶经 这是佛经的 第一次结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