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处征心的意义

作者&投稿:闵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七处征心的内容~

一、心在身内佛问:“你现在坐在精舍的讲堂里面,看外面的林田,在什么地方?”阿难答:“这个精舍的讲堂,在这个园地里面,园林在讲堂的外面。”佛问:“你在讲堂里面,先看到什么。”阿难答:“我在堂内,先看到您,依次再看到大众。这样再向堂外看去,就可以看到园林。”佛问:“你看到外面的园林,凭什么可以看见?”阿难答:“这讲堂的门窗洞开,所以身在堂内,可以看见堂外,远处的园林。”佛问:“依你所说,你的身体在讲堂内,窗户洞开,方能见到远处的园林。是否会有人在堂内,根本不能看到堂内的我和大众,而只能看见堂外的园林呢?”阿难答:“在堂内不能看见讲堂以内的人和景物,而只能看见外面的园林,绝无此理。”佛问:“诚然如你所说,你的心,对于当前一切事物,都是明明了了。如果这个朋明了了的心,确实存在于身体里面,就应该先能看到自己身体的内部。犹如一个人住在室内,应该先能看封室内的东西一样。试问,世界上有谁能够先看到了身体内部的东西,形,筋脉动摇的状态。纵然不可以看见,至少亦应当明明了了事实上,有谁能够自己看得见身体内部的状况呢?在身体以内既然找不出能知能见的心是什么样子,何以能够知道心由内部出身外的作用呢?所以你说,心在身体内部是错误的。”分析一般观念,认为心在身内是错误的。二、心在身外阿难问:“听了佛的分析,我认为我和人们能知能见的心,在身外。譬如一盏灯光,燃亮在室内,这个灯光,应该首先用室内的一 切,然后透过门窗再照到室外的庭院。世间的人,事上不能自己看见身体内部,只能够看见身外的一切景物。犹如光本来就在室外,所以不能照见室内。”(阿难第二次所答的观念,认为心在身外。)佛问:“刚才我们大家饿了,就去吃饭。试问,可否在饿时派一个代表去吃,这个代表的人吃饱了饭,我们大家就可以不饿了呢?”阿难答:“每个人的身体各自独立,各自存在,若要一个代表大众吃饭,而使人人能饱,绝无此理。”佛说:“你说这个明明了了,能知能觉的心,存在身外,那么身与心就应该各不相干,心所知的,身体不一定能感觉得到。如果感觉在身上,心就不知道。我现在你身外一举手,你眼睛看见了,心内就有分别的知觉吗?”阿难答:“当然有知觉。”佛说:“既然身外一有举动,你心内在就有知觉的反应,何以认为心在身外呢?所以你说,心在身外是错误的。”分析一般观念,认为心在身外是错误的。三、心潜在根里阿难说:“依照这样辨别,在身内既见不到心,而在外面的举动,内心就有反应,确见身心事实上不能分离,所以心在身外,也是错误。我再思维,心是潜伏在生理神经的根里。以眼睛举例来说,就如一个人戴上玻璃眼镜,虽然眼睛戴上东西,但并不障碍眼睛,眼的视线与外界接触,心就跟着起分别作用。人们不能自见身体的内部,因为心的作用在眼神经的根里,举眼能看外面而无障碍,就是眼神经根里的心向外发生的作用。”阿难第三次所答的观念,认为心在生理神经的根里,并举眼神经视觉作用来说明。佛问:“依你所说,认为心潜伏在生理神经的根里,并且举玻璃良罩眼来说明。凡是戴上眼镜的人,固然可以看见外面的景物,同时也能看见自己眼睛上的玻璃啦?”阿难答:“戴上玻璃眼镜的人,固然可以看见外面的景物,同时也可以看见自己眼睛上的眼镜。”佛说:“你说心潜伏在生理神经的根里,当一个人举眼看见外面景物时,何以不能够同时看见自己的眼睛呢?假若能够同时看见自己的眼睛,那么你所看见的眼睛,也等于外界的景象,就不能说是眼睛跟着心起分别的作用。如果心能向外面看外界的景象,却不能够同时看见自己的眼睛,那你所说的能知能见明明了了的心,潜伏在眼神经的根里,与眼睛戴上玻璃眼镜的譬喻相比拟,根本是错误的。”分析一般观念,认为心的作用,潜伏在生理神经根里,是错误的。四、心在内外明暗之间阿难说:“再依我的思维,人们的身体,腑脏在身体的内部。眼晴和耳朵等有窍穴的器官,在身体的外表。凡是腑脏所在的,自然暗昧。有窍穴洞开的,自然透明。例如我现在对佛,张开眼睛,就看到光明,所以名为见外。闭上眼睛,就只见到黑暗,所以名为见内。以此例来说明,或者比较明了。”(阿难第四次所答的观念,不是针对心在何处去辨别,只根据见明见暗来说明心在内在外的现象。)佛对于这个问题,分举在外在内八点事实来辨别解释。佛对阿难说:“第一,当你闭上眼睛,看见黑暗的现象,这个黑暗的现象,是不是与眼睛所看见的境界对立。如果黑暗现象,对立在眼晴前面,当然不能认为在眼睛以内。那么,所说暗昧境界,名为在内,事实与理论,不能成立。第二,如果看见黑暗现象,名为见内,那么处在完全黑暗的室内,室内的黑暗,都是你的内部了,能说这种黑暗现象,就是你的腑脏吗?第三,假如说,目前黑暗的现象,不与眼睛对立,须知不相对立的境界,眼睛根本就看不见。唯有离开互相对立的外境,只剩下绝对在里面的现象,才可以说是内在的境界。那你所说在内的实际理论,才可以成立。第四,闭上眼睛,认为就是看见身体的内部,那么,开眼看见外界的光明,这个心的作用,是由内到外,何以不能先看见自己的面目呢?第五,假如由内到外,根本看不到自己的面目,你所认为内外界限对立的理论根据,就不成立。假使必由内到外,可以见到自己的面目,这个明明了了,能知能觉的心,以及可以看见物象的眼,就悬挂在虚空之间,怎样可以名为在内呢?第六,如在虚空之间,自然不是你心的本能。那么,我现在坐在你的对面,可以看见你,是否我这个人也算是你自己的心与身呢?第七,我坐在你的面前,你的眼睛已经看到就知道了,你的心已经由你的眼到达我身上,同时你的身体仍然存在着有你自己的知觉。那么这个知觉作用,与你看见外界的知觉作用,是否同是你的心呢?第八,如果你坚执地说,身体与眼睛,各有独立的知觉,那么你便是有两个知觉了。那你的一身,应该有两个心性的体才是对的。综上述理由,你说闭上眼睛,看见暗昧的景象,就叫做见内,根本是错误的。”分析一般观念,认为心存在于开眼见明,闭眼见暗的作用是错误的五、心在随所合处阿难说:“我听佛说“心生种种法生,法生种种心生”,我现在再加思维推测,这个思微的作用,就是我心的体住。当这个心的思惟体住,与外面境界事物相连合,就是心之所在,并不一定在内,在外,或者在中间三处。”(阿难第五次所答的观念,认为思维的作用,就是心的体性。)佛说:“依你所说,心生种种法生,法生种种心生。思椎的意识作用,与现象界相合,就是心。那么,这个心根本就没有自己的体性,既然没有自体,就没有可以相合的。设使没有自体的东西可以相合,等于抽象与假设相合,只有名词,并无事实,那还有什么道理呢!如果认为心是没有自体的,你用手扭痛自己身体某一部分,试问,你这个能够知觉疼痛的心,是你身体内部发出,还是由外界进来的呢?假若认为是从身内发出,同你第一次所讲的心在身内的观念一样,应该先能看见身内的一切。如果认为是从外界进来,同你第二次所讲的心在身外的观念一样,应该先能看见自己的面目。”阿难说:“这个所谓能看见的是眼睛,能知的。”佛说:“假若认为眼睛是能见的,现在你在室内,试问这个室能觉的心,并不是眼睛。若说必能先看见自己的面目,是不对内所开的门窗,也能够看见东西吗?而且一般刚死的人,眼睛还在,他们的眼睛也应该看得见东西。倘使眼睛还能看见东西,就不是死人了。再说,你这个能知能觉,明明了了的心,必有一个自体。试问,它的自体是一个体呢?还是有很多个体呢?心在你的身上,是遍满的呢?还是部分的呢?假若认为只是一个体,那你用手扭痛某一部分,四肢应该同时感觉疼痛。如果扭痛在一部分,而四肢都感觉得疼痛,那么,开始被扭的那一部分的疼痛,就不局部存在了。如果扭痛的部分,必然有它固定的位置,那你认为全身只有一个心性之体,在经验上和理论上,都不能成立。倘若认为有很多的心性之体,那又成为一个有很多个心性的人了。而且究竟哪一部分的心性之体,才是你自己真实的心呢?同样的,如果认为身内存在的心性之体,是遍满全身的,那同上面所分析的一样,不必再说。假若认为身内的能知能觉的心性,并不遍满全身,那你碰头,同时也碰到足,既然头已经感觉疼痛,足就不会再感觉到疼痛。事实上,并不如此,全身碰痛,全身都有感觉。综合上述理由,你所说的,认为心性无体,因外界现象的反应,心就相合发生作用,根本是错误的。”分析一般观念,认为心性思惟作用,并无自体。都因外界刺激,相合反应而生是错误的。六、心在根尘之中阿难说:“我常听佛与文殊大士等讲自性的实相,您说:心不在内,亦不在外。我现在再加思维研究,在内寻不到这个能知能觉的心,身外又没有一个精神知觉的东西。既然身内寻觅不到能知的心,所以不能认为心就存在身内。事实上身心又有互相知觉的关系,所以也不能认为心在身外。因为身心互相关系,才能互相感觉得到。但是向身内寻觅,又找不到心的形象。这样看来,它应该存在中间。(阿难第六次所答的观念,认为心存在于身体中间。)佛说:“你讲的中间,中间是独立性的,当然不能迷昧,而且一定有它固定的所在。你现在推测指定的中,这个中在什么所在?你认为在其一处,或某一点,还是就在身上?假若在身体上,无论在内部或表层,就都是相对待的一边,不能认为某一边就是中间,倘若认为在身体的当中,等于你的第一观念所讲的在身体内部。如果认为在某一处,或某一点,那么,这个处或点,是实际的有一所在,还是假设的无法表示?倘若它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那你所讲的中,等于没有,而且是假设的,不能绝对地固定。从理论的观点上来讲,一个人假定以某一处作为标记,称它为中,那么,从其他不同的角度来看,就没有绝对的标准了。譬如以东方为基点,这个表示标识就在它的西面,以南方为基点,它就在它的北面。如此标示的准则,因方向而不同,观点也跟着乱混了。表示中间的观点既然混乱,这个心也就跟着杂乱无章。”阿难说:“我所讲的中,不是您所说的这两种。我的意思如您过去所讲,自身有肉体的眼神经等能看的因,就产生自己可以看见外界景象的缘,所以就形成眼睛能够看见东西的识别作用。眼睛自有分别,外界的物理现状是没有知觉的物体。因此知道这种识别的能力作用,发生在外界现象与眼睛接触的中间。这种作用现象,便是心的存在处,也就是心性的作用。”佛说:“你说心在肉体物质的眼睛与外界现象发生反应的中间,那你认为这个心性之体,是兼带具备物质心识两种作用,还是不兼带两种作用呢?假若是兼带的,外界物质与心识就杂乱了。因为物质本身是没有知觉的,心识才具有知觉的功能。心物是两相对立的,如何能说心是在其中间呢?既然不能兼带具备这两种作用,肉体的物质是无知的,自然没有知觉,更谈不到有一知觉体性的存在,那你所说的中间是个什么状况?所以说心在中间,是绝对的错误。”分析一般观念,认为心在物质与知觉,身体与外界现象的中间,是错误的。七、心在无所著处阿难说:“我从前常听佛说这个能知能觉能分别的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间,一切都无所在,也不著于一切,这个作用,就叫做心。那么,我现在心里根本无著,这种现象,就是心吗?”(阿难第七次所答的观念,认为一切无著就是心。)佛说:你说能知觉能分别的心,无著于一切,现在必须先了解一切的含义。凡是水里游的,陆上爬的,空中飞的,这些种种世间生物,以及呈现在虚空中的物象,综合起来,叫做一切。并不在这一切上,又无著个什么呢?其次:再说你所说的无著,究竟有一个无著的境界存在呢?还是没有无著的境界存在呢?如果没有无著境界的存在,根本就是没有。等于说,乌龟身上毛,兔子头上的角,没有就没有,还有什么可以说无著!如果有一个无著境界的存在,那就不能认为没有,必定会有一种境界与现象。有了境界与现象,事实就有存在,怎么可以说是无著呢!所以你说一切无著,就名为能知能觉的心,是错误的。”分析一般观念,认为一切无著就是心,是错误的。

七处征心文殊菩萨没有总结,是二十五圆通章的时候文殊菩萨选中了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最适末法众生修学。

佛在<楞严经>中举了那么多的例子,打了那么多的比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告诉阿难,后天的意识并非是你的真心,大脑里面的思维并不是真正的你.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人常常认为眼睛是自己的,鼻子是自己的,心脏是自己的,可是眼睛坏了,换上了假眼,心脏出毛病了,又移植了别人心脏,最后换的只剩下个脑壳,所有的零件都被替代了.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人的思维意识不过是一组脑电波,人一死就消失了.而佛又说真心是不生不灭的,有生有灭的皆非真心,足可见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心.从这一点上,就破除了执着于四大六根和合的假身就是真我这种错误的认识.释佛是用穷举法排除了一个个错误的答案,让你自己去推论出结果.那么心在哪里?释佛在经文里讲了吗?讲了!<愣严经>是一环扣着一环讲下去的,所以不看到最后你还是不明白,一直到文殊师利站起来做总结的时候,这个问题才彻底的说清楚了.<愣严经>被称为经中之王,王在哪里?就在佛王开示上面,那是众佛之师大日佛王金口所宣,讲的清晰透彻。从世界的缘起一直到末法时代用什么法门修证才可以达到最高成就,理论得明明白白。
《楞严经》最好和《心经》一起对照着看,你能发现很多从前没有发现的新东西,若要修佛,这两本经是必须要弄清楚的,因为这是修涅槃法的理论依据.若你修的是寂灭法,那么《金刚经》和《阿弥陀经》就是你的理论指导终极目标不同,修持的法门也不一样。




心脏好不好,可以看哪方面?
二、看鼻梁根 鼻梁根部,也就是两个内眼角的中间,有很多人在这个地方会有一根横纹,还有的会出现一条青筋,我们称它鼻褶心征。一般小孩子,可能是一些内寒或者是肠胃淤滞,如果是大人出现这个问题,一般多是心脏的问题。三:大鱼际有血丝团 心脏的手诊部位在手掌大鱼际处(如图),如果这块出现红色斑点...

增强素质和能力的意义
意义:1、较高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不仅表现在政治立场、观念方面的远见和洞察力,还表现为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敏锐性,对国家宏观政策的预测把握能力及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修养。2、事业心和责任感。许多用人单位在人才的要求上强调要有事业心、责任感,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希望并要求毕业生把选择的工作当作...

归处是什么意思
归处的意思是指某人归宿的地方或者最终的落脚点。1. 基本含义:归处这个词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的归宿或者最终的落脚点。这里的“归”字含有回到、归属的意思,“处”则是指地方或场所。因此,归处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经过种种经历后,最终选择停留或安身的地方。2. 情感色彩:除了基本含义外,归处还带有...

青春期的情绪特点会给青少年带来什么影响
因而,初中生的自尊心易受到打击,但又有争强好胜的冲动,在这种矛盾的情形下,常常处于压抑的心境。当然,除上述所列出的几种心境外,初中生也具有一些积极的心境,例如,憧憬就是存在于该阶段中很典型的积极性心境。但总体来讲,在初中这个年龄阶段个体的心境中,消极成份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特别需要父母及社会其他教育...

内科主治医师辅导: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应该做哪些检查
阵发或反复发作短阵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或房性心动过速,与缓慢的窦性心律形成所谓慢-快综合征(bradycardia-tachycardia syndrome)(图1)。快速心律失常自动停止后,窦性心律常于长达2秒以上的间歇后出现;④房室交接处起搏和(或)传导功能障碍,表现为延迟出现的房室交接处逸搏、过缓的房室交接处逸搏心律(逸搏周期>1.5...

象征是什么意思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详细解释 1. 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意义。 《长江大桥纪念碑碑文...

女生更年期心理保健法
若同时伴有注意力下降、自尊和自信心降低、自责和无价值感、悲观消极、睡眠障碍、食欲下降中的数项,且症状持续时间超过2周,使之生活发生改变或非常苦恼,便应考虑更年期抑郁症的可能[5]。 更年期抑郁症与更年期综合征不同,可以急性发作,也可以缓慢起病;可以反复发作,也可以一病数年。发作间歇期常有不同程度的残留...

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在个性中占据核心位置的心理特征是
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在个性中占据核心位置的心理特征是品德。解释如下:1、品德是一种个体心理特征,它涉及到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价值观、责任感等方面。品德是个人在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通过学习和实践形成的,它对个人的行为和态度具有指导作用,是社会评价个人行为和品质的重要依据。2、品德在个性中占据...

维护心里健康的意义
心理健康者富有责任心和进取心,在学习和工作中更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更容易赢得社会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和赞许,从而获得较大的激励,使自己更有创造力。 问题二:从心理因素说说健康的重要性 健康与否 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转而进一步影响健康 问题三: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

情到深处,每个人都有一颗玻璃心?心碎综合征:“心碎”是病别硬扛!_百度...
你相信吗,人在极度悲伤的时候,心真的会碎。这可能不是心理作用,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疼痛,称为心碎综合症,尤其是在中年女性中较为常见。当人的精神受到极大刺激,如分手、亲人意外离世或彩票中奖几亿,都有可能引起心碎综合症。中医认为心脏主管全身血脉,焦躁或生气会让人神志错乱,损伤机体,心碎综合...

六安市15616706229: 七处征心 - 搜狗百科
种楠复方: 佛在<楞严经>中举了那么多的例子,打了那么多的比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告诉阿难,后天的意识并非是你的真心,大脑里面的思维并不是真正的你.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人常常认为眼睛是自己的,鼻子是自己的,心脏是自己的,可是眼睛坏...

六安市15616706229: 楞严经七处征心,佛说心在哪里? -
种楠复方: 这个心我个人理解就是我们的本性, 但是如果我们执着于这个本性,那就不是真的本性, 因为,执着是我们的第六意识在执着,当第六意识动的时候,本性是不会显现的,可能只是第六意识想象出来的幻影罢了.七处征心,其实就是让我们放...

六安市15616706229: 楞严经七处征心,结果呢? -
种楠复方: 其实佛在中举了那么多的例子,打了那么多的比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告诉阿难,后天的意识并非是你的真心,大脑里面的思维并不是真正的你.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人常常认为眼睛是自己的,鼻子是自己的,心脏是自己的,可是眼睛坏了,...

六安市15616706229: 楞严经【7处征心】说的是【心无处不在】?? -
种楠复方: 七处征心是佛陀为了让阿难及法会大众明白什么是真心

六安市15616706229: 心在哪里?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七处征心 -
种楠复方: 在佛法中,最为重要的问题,莫过于我们的心了.说起我们的心,可是不得了的大事,《占察善恶业报经》讲的很清楚:当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这一切世界、六道轮回莫不是我们的心所生起,通过众缘合和而有.可是既然心是如此重要,那么...

六安市15616706229: 请教《楞严经》七处征心的问题,大疑惑.(没分了,但诚心请教各位) -
种楠复方: 您好!其实这两天我也在整理经书,没有看太细,准备看个大概再听听讲座的.七处征心我只是看个大概,知道阿难说的都不是,而心本无动摇,非动非静,不要被妄尘迷惑.至于阿难说的哪七处心我都没太在意去研究. 你说的问题我就把我的...

六安市15616706229: 一个问题 - -----无有是处 -
种楠复方: 大佛顶首楞严经-七处征心 第一处 心不在身内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阿难说:世尊,在讲堂内没有看到如来,却能看到讲堂外的景物,决不会有这样的事情. 所以无有是处的意思是决不会有这样的事情

六安市15616706229: 请教:真如自性是永恒不变呢?还是生灭无常? -
种楠复方: 自性不思议 真如不可说 所谓 开口便错 动念即乖 真如自性 非恒非断 非生非灭 非常非无常 如《楞严经》云 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

六安市15616706229: 佛教七处心灯 -
种楠复方: 心灯,犹心灵.谓神思明亮如灯,故称.指心灵的本真、本然状态,心灵的仁、义、礼、智四端,又名本善之心、诚心、良心、仁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