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中的实词虚词及重点句子

作者&投稿:蒙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高中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归类~

高中教材文言实词例析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
1.爱本义是悲哀、伤心。用作动词:
(1)爱护,体贴。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2)珍惜,爱惜。如:倘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3)喜爱。如: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4)吝啬,舍不得。如:百姓皆以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2.安本义是安静。
(1)用作形容词,意为“安全”“安定”“安稳”。如: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用作动词,意为“安身”“养生”。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附虚词用法:
(1)用作疑问副词。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相当于“怎么”“怎样”。如:
A.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B.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用作疑问代词。用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哪里”。如:
A.沛公安在?(《鸿门宴》)
B.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
3.被本义指一种睡衣。
(1)用作动词,意为“蒙受”“遭受”“受到”。如:
A.忠而见疑,信而被谤。(《屈原列传》)
B.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C.如被冰雪。(《促织》)
(2)通“披”,意为“披着”“佩戴”“穿戴”。如:
A.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B.被明月兮佩宝璐。(《涉江》)
C.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4.倍本义是按原数增加,与现代汉语表“多少倍”的“倍”相同。用作动词,通“背”,意为“背弃”“违背”“背叛”。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附虚词用法:
用作副词。意为“加倍”“更加”“愈加”。如: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本义为树的干、根,与“末”相对。
(1)用作名词,意为“根本(的东西)”“基础(的东西)”,“根源”“来源”。如:
A.本末倒置。(成语,原意为“树根”,这里引申为“根本的”“主要的”。)
B.今背本而趋末。(《论积储疏》,“本”在这里引申为“农业”,“末”在这里引申为“工商业”。)
C.人穷则反本。(《屈原列传》,根源。)
(2)用作量词,或相当于现代汉语作量词的“本”,或可根据实际情况译为“册”“份”等。如:
A.别具本章。(《狱中杂记》,本、份。)
B.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沈括《活板》,册。)
附虚词用法:
副词,意为“原本”“本来”。如:
A.用芽者自从本说……(《采草药》,原本。“本说”指“原来的说法”)
B.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本来。)
6.鄙本义是边疆、边陲、边远的地方,名词。如:
A.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鄙”在此活用为意动词,意为“以……为边境”,“以鄙远”意即“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东部的边境”。)
(1)用作形容词,意为“庸俗”“浅陋”“地位低下”。如:人贱物亦鄙。(《孔雀东南飞》)
(2)用作动词,意为“看不起”“轻视”。如“鄙视”,“鄙薄”。
7.兵本义是双手拿着武器。用作名词:
(1)兵器,武器。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
(2)士兵,军队。如:
A.可汗大点兵。(《木兰诗》,士兵。)
B.秦发兵击之。(《屈原列传》,军队。)
(3)战争,军事。如:
A.兵旱相乘……(《论积储疏》,战争。)
B.纸上谈兵。(成语,军事。)
8.病本义是重病。
(1)用作名词。意为“疾病”“病残”。如:
A.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B.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病梅馆记》)
(2)用作动词:
①怕,担心,忧虑。如: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君子担心的是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②疲劳,困苦不堪。如: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
③名词活用为使动词,意为“使……成为病态”。如: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
9.察本义为仔细看、观察。
(1)用作动词
①仔细看、观察。如: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②考察、调查。如:向察众人之议……(《赤壁之战》)
③看清楚、了解明白。如成语“明察秋毫”的“察”,又如: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察今》)
④推荐、选拔。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2)双音词“察察”,原意为看得清清楚楚,引申为洁白,形容词。如: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10.朝本义为早晨,与“暮(夕)”相对。
(1)读zhāo,名词,意为“早晨”。如成语“朝三暮四”“朝气蓬勃”,又如:
A.朝闻道,夕可死矣。(《论语•里仁》)
B.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2)读cháo,主要有两个用法:
①动词。意为“朝见”“朝拜”(专指臣见君),“拜见”“拜访”(泛指下对上或平级之间)。如:
A.弱国入朝。(《过秦论》,朝见。)
B.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朝”在这里活用为使动词,“使(让)……朝见(朝拜)”之意。)
C.临邛县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拜见,拜访。)
②名词。意为“朝廷”,“朝代”。如: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11.曾本义是增加,为“增”的假借字。
(1)读zēng,名词。指与自己相隔两代的家属。如曾祖、曾孙。
(2)通“层”,意为“重叠”。如:荡胸生曾云,决眥入归鸟。(杜甫《望岳》)
附虚词用法:
副词,起加强或延缓语气作用。有两种情况:
(1)表过去发生过,可译为“曾经”。如:
A.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B.……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表出乎意料,或已达到某种极限,可译为“竟(然)”“还”等。如:
A.曾不若霜妻弱子。(《愚公移山》)
B.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更多
http://tieba.baidu.com/f?kz=369619920

高中教材文言实词例析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
1.爱本义是悲哀、伤心。用作动词:
(1)爱护,体贴。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2)珍惜,爱惜。如:倘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3)喜爱。如: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4)吝啬,舍不得。如:百姓皆以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2.安本义是安静。
(1)用作形容词,意为“安全”“安定”“安稳”。如: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用作动词,意为“安身”“养生”。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附虚词用法:
(1)用作疑问副词。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相当于“怎么”“怎样”。如:
A.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B.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用作疑问代词。用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哪里”。如:
A.沛公安在?(《鸿门宴》)
B.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
3.被本义指一种睡衣。
(1)用作动词,意为“蒙受”“遭受”“受到”。如:
A.忠而见疑,信而被谤。(《屈原列传》)
B.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C.如被冰雪。(《促织》)
(2)通“披”,意为“披着”“佩戴”“穿戴”。如:
A.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B.被明月兮佩宝璐。(《涉江》)
C.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4.倍本义是按原数增加,与现代汉语表“多少倍”的“倍”相同。用作动词,通“背”,意为“背弃”“违背”“背叛”。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附虚词用法:
用作副词。意为“加倍”“更加”“愈加”。如: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本义为树的干、根,与“末”相对。
(1)用作名词,意为“根本(的东西)”“基础(的东西)”,“根源”“来源”。如:
A.本末倒置。(成语,原意为“树根”,这里引申为“根本的”“主要的”。)
B.今背本而趋末。(《论积储疏》,“本”在这里引申为“农业”,“末”在这里引申为“工商业”。)
C.人穷则反本。(《屈原列传》,根源。)
(2)用作量词,或相当于现代汉语作量词的“本”,或可根据实际情况译为“册”“份”等。如:
A.别具本章。(《狱中杂记》,本、份。)
B.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沈括《活板》,册。)
附虚词用法:
副词,意为“原本”“本来”。如:
A.用芽者自从本说……(《采草药》,原本。“本说”指“原来的说法”)
B.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本来。)
6.鄙本义是边疆、边陲、边远的地方,名词。如:
A.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鄙”在此活用为意动词,意为“以……为边境”,“以鄙远”意即“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东部的边境”。)
(1)用作形容词,意为“庸俗”“浅陋”“地位低下”。如:人贱物亦鄙。(《孔雀东南飞》)
(2)用作动词,意为“看不起”“轻视”。如“鄙视”,“鄙薄”。
7.兵本义是双手拿着武器。用作名词:
(1)兵器,武器。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
(2)士兵,军队。如:
A.可汗大点兵。(《木兰诗》,士兵。)
B.秦发兵击之。(《屈原列传》,军队。)
(3)战争,军事。如:
A.兵旱相乘……(《论积储疏》,战争。)
B.纸上谈兵。(成语,军事。)
8.病本义是重病。
(1)用作名词。意为“疾病”“病残”。如:
A.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B.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病梅馆记》)
(2)用作动词:
①怕,担心,忧虑。如: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君子担心的是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②疲劳,困苦不堪。如: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
③名词活用为使动词,意为“使……成为病态”。如: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
9.察本义为仔细看、观察。
(1)用作动词
①仔细看、观察。如: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②考察、调查。如:向察众人之议……(《赤壁之战》)
③看清楚、了解明白。如成语“明察秋毫”的“察”,又如: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察今》)
④推荐、选拔。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2)双音词“察察”,原意为看得清清楚楚,引申为洁白,形容词。如: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10.朝本义为早晨,与“暮(夕)”相对。
(1)读zhāo,名词,意为“早晨”。如成语“朝三暮四”“朝气蓬勃”,又如:
A.朝闻道,夕可死矣。(《论语•里仁》)
B.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2)读cháo,主要有两个用法:
①动词。意为“朝见”“朝拜”(专指臣见君),“拜见”“拜访”(泛指下对上或平级之间)。如:
A.弱国入朝。(《过秦论》,朝见。)
B.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朝”在这里活用为使动词,“使(让)……朝见(朝拜)”之意。)
C.临邛县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拜见,拜访。)
②名词。意为“朝廷”,“朝代”。如: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11.曾本义是增加,为“增”的假借字。
(1)读zēng,名词。指与自己相隔两代的家属。如曾祖、曾孙。
(2)通“层”,意为“重叠”。如:荡胸生曾云,决眥入归鸟。(杜甫《望岳》)
附虚词用法:
副词,起加强或延缓语气作用。有两种情况:
(1)表过去发生过,可译为“曾经”。如:
A.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B.……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表出乎意料,或已达到某种极限,可译为“竟(然)”“还”等。如:
A.曾不若霜妻弱子。(《愚公移山》)
B.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12.乘本义是登高。如:乘鄂渚而反顾兮……(《涉江》)
(1)用作动词



作者:c10511102008-5-4 17:18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高中文言文120个实词例析
①乘坐(船、车),驾(车)。如:
A.独与迈乘小舟……(《石钟山记》)
B.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赤壁之战》)
②趁着,凭借。如成语“乘虚而入”。
(2)用作名词,读shèng,指兵车。如: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3)用作量词,读shèng,辆。如:然而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万乘”原指“一万辆(兵车)”,后在文言中常用来比喻天子的地位和权势。)
(4)用作数词,意为“四”(古代一辆兵车配备四匹马,因以引申为“四”。)如:以乘韦(四张牛皮)先牛十二犒师。(《左传•崤之战》,乘韦,四张牛皮。)
13.诚本义指说话诚实、不虚伪。词义扩大,引申为“诚实”“真诚”,形容词。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附虚词用法:
副词。有两种情况:
(1)表确凿语气,可译为“确实”“的确”“实在”等。如: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果真”“如果确实”等。如: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必矣。(《赤壁之战》)
14.除本义指宫殿的台阶。用作动词:
(1)拜官,授职,任命。如:除臣洗(xián)马。(《陈情表》)
(2)消除,除掉。如: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3)整治,整理。如: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15.辞本义是诉讼的供词、口供。
(1)用作名词
①言词、词句、语言。如:其辞微……(《屈原列传》)
②托辞、借口。如:动以朝廷为辞。(《赤壁之战》)
③命令。如: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④古代一种诗体,与“赋”同类。如:楚辞,《归去来兮辞》。
(2)用作动词
①推托,推辞,不接受。如“不辞辛劳”。又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告别、告辞、辞别、离开,如:
A.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告辞。)
B.我从去年辞帝京……(《琵琶行》,离开。)
16.从本义是跟随。
(1)动词
①跟随,跟着,跟从。如:
A.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B.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C.乘牛车,从吏卒。(《赤壁之战》,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使……跟从”“(后面)跟着”。)
②顺从、听从。如:臣从其计。(《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傍着、挨着。如: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④参加、参与。如“从政”。
(2)通“纵”,特指“合纵”,战国时指南北六国联合抗秦。如:
A.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作名词,合纵的盟约。)
B.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作动词,结盟。)
附虚词用法:
用作介词。表方向、地点、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译为“由”“自从”“在”等。如: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17.殆本义是危险,形容词。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
附虚词用法:
副词,有两种情况:
①表推测或不肯定,可译为“大概”“也许”“恐怕”等。如:
A.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记》)
B.殆与余同。(《石钟山记》)
②表接近,相差很少,可译为“将近”“几乎”“差不多”等。如:
A.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B.进退不由,殆例送死。(《〈指难录〉后序》)
18.当本义是(两者)相抵。
(1)读dàng,动词。
①抵、相抵。如:以一仪而当汉中地……(《屈原列传》)
②当作,算是。如成语“安步当车”。
(2)读dāng,动词。
①抵挡、抵御、阻挡。如:
A.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B.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②占着、立着。如:有大石当中流。(《石钟山记》,立着。)
③应当、应该。如: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掌管,主持。如:当室者死,三年释其征。(《勾践灭吴》)——家中嫡长子死了,免除他家中的征税三年。
(3)读dàng,形容词,意为“恰当”“适合”。如:惴惴恐不当意。(《促织》)
附虚词用法:
读dāng,用作虚词,有两种情况:
(1)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位,可译为“在”“对”“向着”等,如: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望》)
B.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鸿门宴》,译为“在”。)
(2)副词,表肯定或推断,可译为“就”“必定”“大概”等,如:
A.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就。)
B.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出师表》,必定。)
C.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石钟山记》,大概。)
19.道本义是道路。如成语“任重道远”。
(1)用作名词
①道理、真理、规律。如: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道


还有很多,写不下啦,在这里
http://tieba.baidu.com/f?kz=369619920

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属 屈平属草稿未定 动词,zhǔ,连缀,引申为写作。 亡国破家相随属 动词,zhǔ,连接。 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嘱托,动词。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动词,隶属,属于。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动词,掌管。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名词,类,这些人。 吾属今为之虏也 名词,用在人称后面,表复数。吾属,我们。 神情与苏、黄不属 动词,类似。 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属,你们这些人。 伐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动词,耀,自夸。 其后秦欲伐齐 动词,讨伐,进攻。 口诛笔伐 动词,声讨。 伐薪烧炭南山中 动词,砍伐。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动词,战胜,打败。 此五霸之伐也 名词,功业。 疏 王怒而疏屈平 动词,疏远。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形容词,稀疏。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动词,陈述,旧读 shù。 论积贮疏 名词,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书言事的文体,旧读 shù。 十三经注疏 名词,注解的一种,为“注”作注的文字,旧读 shù。 离 “离骚”者,犹离忧也 后“离”为动词,通“罹”,遭受。又如《叔向贺贫》:“而离桓之罪。” 约从离衡 动词,离散,分离。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动词,背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 动词,分离,离别。 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 名词,根本。 本末倒置 名词,本义:草木的根。 今背本而趋末 名词,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或方面,此指农业。 此之谓失其本心形容词,本来的。 本在冀州之南 副词,本来。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名词,稿本,版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 名词,稿本、底本。 用芽者自从本说 代词,这、此。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量词,册。 臣本布衣副词,本来 ( 是 ) ,原来 ( 是 ) 。一说,动词,出身于。 抑本其成败之迹 动词,推究,考察。 志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名词,志向,心意。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名词,意愿。 博闻强志 动词,通“记”。一说,名词,记忆力。 其志洁,其行廉 名词,志趣。 聊斋志异 动词,记述。 项脊轩志 名词,表一种记事的文体。 指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名词,通“旨”,意旨,旨趣。 指如削葱根 名词,手指。 璧有瑕,请指示王 动词,指出。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动词,指向。 哙遂入……头发上指动词,直立,竖起。 指通豫南 副词,一直,直接。 闻 博闻强志 名词,学识,见闻。 忽闻门外虫鸣动词,听见。 初闻涕泪满衣裳 ( cháng ) 动词,听说。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取。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动词,懂得,明白。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名词,声望,声名。 无何,宰以卓异闻 动词,闻名。 留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动词,扣留。 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 动词,停留。 先生可留意矣动词,留心,关心。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动词,保存,遗存。 迁 顷襄王怒而迁之 动词,放逐,流放。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动词,调动官职,此指升迁。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动词,调动官职。左迁:贬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动词,变迁,变更。 战、守、迁皆不及施 动词,迁移,迁都。 父 渔父见而问之曰 名词,fǔ,古代对老年男子尊称。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名词,通“甫”,音fǔ,古代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名字后面。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名词, ( 叔 ) 父,父辈人。 弹 新沐者必弹冠 动词,用手指轻轻弹击。 莫辞更坐弹一曲动词,弹奏。 而设法备贮弹药,则可也 名词,弓弹、炮弹、炸弹的总称。 害 争宠而心害其能 动词,嫉妒。 邪曲之害公也 动词使动用法,损害。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名词,祸害。
1. 词类活用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动词活用作名词,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 谗谄之蔽明也 动词活用作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 邪曲之害公也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邪恶小人。 方正之不容也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方正之人。 明道德之广崇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阐明。 蝉蜕于浊秽 蝉: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浊秽: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污浊环境。 厚币委质事楚 名词作状语,用厚币……… 泥而不滓 名词活用作动词,niè,生活在污泥里。 其后楚日以削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亡国破家相随属 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败。 时秦昭王与楚婚 名词活用作动词,结为婚烟。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名词作状语,在朝内,在国外。 身客死于秦 名词作状语,象客那样。一说,以客的身份。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说短处,诋毁。 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动词使动用法,使……存,使……兴。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名词活用作动词,效法,模仿。一说为意动用法。
2. 偏义复合词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偏在“治”,一说“乱”反训作“治”,“治乱”连文同义 ) 古今异同词 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古今同义:认为。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动词。 奈何绝秦欢 古义:怎么,为什么。今义:对付,处置,如“你奈何不了他”“无可奈 何”。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古义:返回 ( 楚国 ) 恢复 ( 国家 ) 。一说,反,覆转。今义: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重复的情况。 颜色憔悴 古义:脸色。颜,颜面。色,气色。又如:暮去朝来颜色故。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时所产生的印象。 形容枯槁 古义:形,形体。容,容貌。又如《林黛玉进贾府》:“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而能与世推移 古义:变化。今义:移动。 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认:此处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又如“常从容淡静”。一说,“从容”为举止行动之意。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如成语“从容不迫”。 3.句式特点 A 判断句 “离骚”者,犹离忧也。 B 省略句 遂绝 ( 于 ) 齐 ( 省略介词 ) 又因厚币 ( 赂 ) 用事者臣勒尚 ( 省谓语 ) 以 ( 之 ) 出号令 ( 省介词宾语 ) C 被动句 方正不容也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而自令见放为 D 倒装句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介宾短语后置 )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 介宾短语后置 ) 明道德之广崇 ( 定语后置,一说,非定语后置 )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定语后置 )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介宾短语后置 ) 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 ( 同上 ) 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 同上 )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 否定句中代词“自”做宾语,前置,“自为 ( wéi ) ”与下文的“自佐”相对 ) E 固定结构 奈何绝秦欢 ( 表疑问,怎么。 )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 表反问,怎么……呢 ? )

而齐竟怒不救楚,竟: 齐国因为发怒[竟然]导致不救楚国
争宠心而害其能,害: 有争宠的心理和行为而导致[能力]被人看轻
王甚任之,任: 很被国王[重用]
齐与楚从亲,从亲: 齐国与楚国的[政治婚姻]
短屈原于顷襄王,短: [看不起]屈原是因为政治上更倾向襄王

首先我记得有一段是要背的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到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其中重点是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和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以及例句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含有文言文虚词的句子
1. 实词虚词典型句子给我20个句子,要求有实词和虚词成分,最好一个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

初中文言文虚词及例句
(《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

求高考120个文言文常用实词和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九、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

《廉颇蔺相如列传》总结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
字词整理 一.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 “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质”通“锧”,古代刑具,用于腰斩。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

《廉颇蔺相如列传》总结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
字词整理 一.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 “予”通“与”,给予。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质”通“锧”,古代刑具,用于腰斩。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文言文中的比较常用,比较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有哪些?麻烦帮我一一列出好...
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实词:A 1 爱 ①爱,爱护:宽厚而爱人(过) ②吝惜:三国各爱其地(六) 不爱珍器...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详细一词多义,实词虚词,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句...
奉 ①臣愿奉璧往使(捧)②请奉盆缶秦王(进献,呈上)负 ①秦贪,负其强 (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

文言文里的所有虚词实词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实词:A 1 爱 ①爱,爱护:宽厚而爱人(过) ②吝惜:三国各爱其地(六)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③疼爱:爱其子,择师...

谁能帮我总结一下高中语文重点实词,虚词(加解释)
一般代人,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作“他”。如: 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主谓短语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主谓短语作主语)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

金安区15239278792: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 -
子车丹枢丹: 1 . 通假字 反 -- 返 离 --罹 见 --现 指-- 旨 濯 -- 浊 绌 -- 黜 内 -- 纳 从-- 纵 质-- 贽 反 -- 返 被 --披常 -- 长 泥——涅 志——记2 . 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属 屈平属草稿未定 动词,zhǔ,连缀,引申为写作.亡国破家相随属 动词,zhǔ,连接.属予作文以记之...

金安区15239278792: 屈原列传的虚词分类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子车丹枢丹: 屈原列传》 而 1、争宠而心害其能 因而 2、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表示承接 3、王怒而疏屈平 因而 4、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因而 5、楚怀王贪而信张仪 因而 6、而齐竟怒...

金安区15239278792: 《屈原列传》重点句 -
子车丹枢丹: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译文:(他)学识广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治乱的道理明晓,对外交辞令娴熟.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译文:屈原痛心楚怀王听力不明,谄媚国君的人遮蔽...

金安区15239278792: 屈原列传的一词多义1、举 举类迩而见以远、举贤以自佐、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2、诚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楚诚能绝齐、 3、离 离骚者,犹离忧也、约从离横... -
子车丹枢丹:[答案] 1.举例提拔,举荐全,全部 2.实在确实,的确 3.遭受离间离开 4.记住,记忆品质,思想志向 5.疏远描述,概括稀疏 论积粟疏的疏,是一种古代文体 分散 完毕!

金安区15239278792: 屈原列传的释词和一词多义1、出则接(遇)宾客.2、众(莫)不知.3、(明)道德之广崇.4、人(穷)则反本.5、(糜)不(毕)见.6、追张仪,不(及).7... -
子车丹枢丹:[答案] 12、疏:疏远.11、振:掸.10、冀幸:希望.9、亡:丢失.8、属:连接.亡:灭亡.7、致:表达.5、靡(你可能打错了):没有.毕:都,完全.4、穷:处境艰难.3、明:阐明.2、莫:没有人.1、遇:接待.

金安区15239278792: 屈原列传重点词语解释多义词 -
子车丹枢丹:[答案] 问题补充:那个字的偏旁是什么《屈原列传》中由“帝”组成的词语怎么读 帝喾——读音:库ku四声 帝喾(kù),姓姬,为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第

金安区15239278792: 关于《屈原列传》的虚词!求救,能不能帮我列一下“何,乎”,?
子车丹枢丹: “ 何 ”1、 疑问代词 (1) 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 3、 复音虚词. (1)“何如”,用在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者...

金安区15239278792: 屈原列传一词多义1 闻:博闻强志 、 令尹子兰闻之 、 以勇气闻于诸侯2、害:争宠而害其能 、 邪曲之害公也3、属:屈平属草稿未定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 ... -
子车丹枢丹:[答案] 1.见闻 听说 出名 2.妨害 毒害 3.缀辑;撰写 连接 托付 嘱咐 4.痛恨 痛苦的 5.夸大 讨伐 功绩 砍伐 6.和 把……给 给

金安区15239278792: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要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
子车丹枢丹:[答案] 《屈原列传》知识点【字音】娴(xián)于辞令 属(zhǔ)草稿未定 惨怛(dá) 谗人间(jiàn)之 帝喾(kù) 靡(mǐ)不毕见 举类迩(ěr) 濯(zhuó)淖(nào) 蝉蜕(tuì) 皭(jiào)然滓(zǐ) 既绌...

金安区15239278792: 屈原列传一词多义1、称: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上称帝喾、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2、信信而见疑、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3、去乃令张仪佯去秦、复释去张仪4、竟... -
子车丹枢丹:[答案] 1.见称:称:闻名,出名.上称帝喾:称心,称意.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称为. 2.信而见疑: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相信 3.乃令张仪佯去秦: 4.而齐竟怒不救楚:竟然.怀王竟听郑袖:全部.竟死于秦而归葬 :最后. 5.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即使.虽放流,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