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 >经久不衰的原因!

作者&投稿:贲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因为合唱的原因而著名吗~

d小调第九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因为乐曲第四乐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后人称之为“合唱交响曲”。这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该作品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即获得巨大的成功,雷鸣般的掌声竟达五次之多。
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
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该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
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全曲从头至尾的演奏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以上,但并无任何冗长拖沓之感。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一生当中创作的最后一首交响曲,同时也是贝多芬晚期的一部代表作。这部作品可以看作是贝多芬对自己一生的一个总结。
全曲分为四个乐章,最著名的当属第四乐章《欢乐颂》,前三个乐章都可以看作是对第四乐章的铺垫。我认为这四个乐章分别代表了他人生当中的四个过程,是他生命的一个缩影。《欢乐颂》表达的是贝多芬对欢乐和幸福的赞美,希望把欢乐带给全人类,让幸福永留人间。贝多芬虽然一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挫折,可他终究还是没有被命运击垮,勇敢乐观地走向了生命的尽头。如果说贝多芬中期的作品是对“人定胜天”的最好诠释的话,晚期的贝多芬已经逐渐走向“天人合一”的境界,但这并不代表他已经屈服于命运,他是想通过对美好的赞扬来深刻地表达他内心的诉求。与命运的抗争最终趋于平静,贝多芬只想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全人类,希望他们少一些苦难,多一些欢乐。我觉得这首作品之所以伟大也许就在于此吧。

Ⅳ第四乐章
Presto; Allegro assai
急板;甚快板
D大调,4/4拍,变奏曲
第四乐章是整个交响曲的总结,以变奏曲形式写成。作者在这里又一次突破传统,将合唱引入交响曲,形成整部作品的中心与高潮,从而更深刻地体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
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
经过了一系列的铺垫,人声部分终于浮上水面,开始了《欢乐颂》的吟唱!前面就说到过,这首诗作是作曲家一生的钟爱。所以在《第九交响曲》创作的最后关头,贝多芬甚至还不舍得过早的就把歌唱《欢乐颂》的部分放到自己的作品中。他并不愿意把《第九交响曲》作为自己在交响乐领域的封笔之作,作为自己最高理想的体现,当时他还在计划着《第十交响曲》甚至《第十一》《第十二》。但最后乐圣还是妥协了。或许是宿命、或许是巧合,《第九交响曲》成了贝多芬最后一部交响曲,最终成为了他作曲生涯的巅峰。
第一部分开始时,即如火山爆发,显示出巨大的能量、冲破一切枷锁,人类经过长时期积聚起来的力量爆发出来了,变革势如破竹,摧毁一切封建丑恶的东西。变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音乐紧跟着片断重复前三个乐章的主题,但都被代表人类渴望自由欢乐的旋律所打破。管乐吹出惊心动魄的急板乐句,如猛烈可怖的号角声,但很快就被低音弦乐的宜叙调打断。
贝多芬曾为宜叙调写过唱词,虽未用上,却可以使我们更准确地了解作者的构思和意图。第一次在管乐器的一声怒吼后宜叙调唱词为:
“不,这会使我们都想起绝望的时候,今天是胜利的日子,应该用歌舞来庆祝”;
在第一乐章引子主题之后唱词是:
“啊,不,不要这个,要别的更愉快的”;
乐曲刚回到诙谐主题时,宜叙调又喊:
“也不要这个,这只是戏谑,要更好更高尚的”;
慢板乐章奏响时,回答仍是不满:
“这也太纤柔了,要找一些使人振奋的东西”。
这时,《欢乐颂》的主题隐约出现,宜叙调立即附和:
“这才对了,终于找到了!”
经过紧张而充分的准备之后。终于千呼万唤地出现了《欢乐颂》主题,象征着人类经过艰苦奋斗之后,终于找到了通往自由欢乐的道路。接着,由低音弦乐器开始,庄严地奏出《欢乐颂》主题,纯朴的旋律和着暗哑的声音从远方传来,反复时加入中提琴和小提琴,并以弦乐转到管乐,音响也渐增强,最后乐队全奏,造成强有力的声势。在进入声乐部分之前,又出现乐间开始时猛烈的号角声,形成巨大洪流,势不可挡,人们在通往自由欢乐的大路上迅猛前进。《欢乐颂》主题变奏之后,再次出现急风暴雨般的声响。但这次引出的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歌唱。
随后男中音独唱揭开“欢乐颂”大合唱的序幕:
“O Freunde, nicht diese Töne! Sondern lasst uns angenehmere. Anstimmen, und freudenvollere.(啊!朋友,何必老调重弹!还是让我们的歌声汇合成欢乐的合唱吧!)”
作者以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这些诗句都是从独唱或重唱开始,再由合唱加以重复,主题在每次变奏时都有色调上的变化,但一直保持欢乐的情绪。第七变奏是纯器乐的军队进行曲;第九变奏是乐队赋格曲。在辉煌的大合唱再次出现后,音乐转入庄严的行板,一个新的主题如宣叙调式的赞美诗一般,号召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在第十一变奏中与欢乐主题构成双主题赋格段。最后合唱与乐队的演奏愈来愈火热、速度越来越快、尾声高昂激越,气氛欢腾。音乐以急板的速度在团结胜利的欢呼声、激越的欢腾气氛中结束。
在这儿我们必须了解,在《欢乐颂》的基本思想的理解中,贝多芬与席勒的不同,席勒认为欢乐是变成兄弟的前提,而贝多芬则认为自由平等博爱是欢乐的前提,人们必须努力争取,才能获得解放,欢乐不是上帝的赠品,而是靠人们去奋斗,欢乐属于解放了的人们自己。
合唱的加入使整个音乐进入一个神圣的境界,思想、情感升华了,一切丑恶的东西在思想光芒的照耀下,无地自容。人类经过自己艰苦的奋斗,终于得到了解放,得到了自由和欢乐并终于进入一个神圣的理想世界。


简述贝多芬的代表作品与艺术成就
一、艺术成就: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抒情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华文世界,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二、代表作品:1792-1803中有“...

贝多芬的简述 100字左右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科隆选侯国的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1770年12月17日,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的贫穷家庭。父亲是当地碌碌无为的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一名倍受生活折磨的宫...

贝多芬主要事迹
贝多芬主要事迹 贝多芬是德国着名音乐家。他的童年是不幸的,父亲以粗暴的态度逼迫他学习音乐,羽管键琴、提琴成了他父亲压迫他的枷锁,庆幸的是,他那一颗好学的心,竟然没有被压灭。他十三岁入戏院乐队,当大风琴手,十七岁由于慈母去世,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下面为大家简述贝多芬主要事迹,欢迎阅览!

贝多芬的生平事迹简介
刚才描述的贝多芬是一副邋遢粗鲁的形象,但粗鲁绝对不等于愚蠢,在这样的外表之下,贝多芬是一个情商和智商都很高的人。很多文人崇拜贝多芬,这里面也包括罗曼罗兰,探讨贝多芬作为偶像,无限的理想化和完美化,但这种推崇高尚的情操和愿望是美好的,贝多芬也确实具备罗曼罗兰在传记里面为他所描述的那些品质。

总结论述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及其特征
第一号钢琴奏鸣曲,C大调,OP. 15,是贝多芬早期的作品,作于1796年。它遵循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传统,尤其是在第一乐章中,明显体现了莫扎特的影响。其装饰性的快板乐章和神秘的过渡准备,展现了莫扎特式的风格。第二号钢琴奏鸣曲,降B大调,OP. 19,作于1794至1795年。这首奏鸣曲的乐队编制简洁,曲式...

论述贝多芬的音乐贡献
1770年生于德国波恩市,祖籍佛兰德。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1、贝多芬自幼父亲便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

贝多芬的故事简述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是欧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波恩,在贝多芬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在贝多芬才4岁的时候,父亲便把一堆的曲谱放在贝多芬面前让他弹奏,有时候贝多芬把小手都练肿了还是不敢休息。一天,教堂的钟声都...

急!!简述贝多芬,按时期写,800字左右的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生于1770年12月16日,逝世于1827年3月26日。德国著名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1] 之一。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在音乐史的地位是极其突出的,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

简述贝多芬三个时期的创作特征和代表作品
1、维也纳初期是1794—1802年。这一时期他写了13首钢琴奏鸣曲。贝多芬音乐风格中最有代表意义的“英雄性”在这些作品中有了初步的体现。诞生于该时期的《悲怆》则是他受到耳聋威胁时的痛苦内心的表白。2、成熟时期是1803—1814年。这一时期他又有14首奏鸣曲问世。这些作品是贝多芬脱离18世纪传统的重要...

简述贝多芬的故事
贝多芬大事年表 1770年 12月17日,路德维希——宫廷歌手约翰·凡·贝多芬和妻子玛利亚玛格达蕾娜的第二个孩子,在波恩圣雷米吉乌斯教堂受洗。 1778年 3月26日,“六岁童星”首次登台公演。 1779年 10月,克里斯第安戈特罗布内弗来到波恩,担任贝多芬的老师。 1782年 通过弗兰茨·盖哈尔德·韦格勒结识了封·布罗伊宁一家。

大兴区17519976656: 贝多芬第9交响曲是什么?
系腾汤尼: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D小调,OP.125,完成于1824年2月,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当时贝多芬失聪无法考虑担任指挥,他坐在乐队中,演出结束时,掌声雷动,他都没有知觉.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伟大的交响曲,它包括四个乐...

大兴区17519976656: 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的艺术魅力论文1000 -
系腾汤尼: 今天我听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命运”是活的.在短短的时间里,描写了个人的孤独感和人类世界的冲突.乐曲的第一章的开头,是命运的敲门声,虽然这个动机很简洁,但是它包含了极大的气势.所以整个...

大兴区17519976656: 求问贝多芬第十九号交响曲简介 -
系腾汤尼: 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到1824年间,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 结.1=F调,4/4拍.这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通过对这个主题的多次变奏,乐曲最后达到高潮...

大兴区17519976656: 贝多芬创作 第九交响曲 的故事,要简练的,100字左右! -
系腾汤尼: 创作于1819至1823.1823年的年底完成并演出获的成功.因为《第九交响曲》的首演充满了坎坷,原本是定在伦敦首演的.但是经过了种种的原因《第九交响曲》的收次演出换是顶在了在当时有音乐之都的维也纳那是一次很成功的演出.200多年过去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以成为了人们心中最经典作品....

大兴区17519976656: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读后感 -
系腾汤尼: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一共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

大兴区17519976656: 贝多芬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第九交响曲 -
系腾汤尼: 贝多芬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大兴区17519976656: d小调第九交响曲的乐曲概述 -
系腾汤尼: d小调第九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因为乐曲第四乐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后人称之为“合唱交响曲”.这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该作品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

大兴区17519976656: 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第四乐章是如何表现古典浪漫音乐的特点的? -
系腾汤尼: 第四乐章 ---- allegro assai 末乐章的冗长引子实际上是一座桥,把前三个乐章的主题连到末乐章上去.在末乐章里,贝多芬置身於灿烂的群星之中.在全乐队奏出一段凶猛的,几乎是战争的喧嚣以后,贝多芬简短再现了前面每一乐章...

大兴区17519976656: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系腾汤尼: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就是《合唱》 《欢乐颂》本身是德国是人席勒写的一首诗歌,后来贝多芬为这首诗歌谱曲.再后来,贝多芬在他第九交响曲中就用到了欢乐颂,起到了绝对震撼的效果.so …… 《欢乐颂》和《合唱》不是一首,只不过《合唱》用到了欢乐颂.

大兴区17519976656: 贝多芬的九大交响曲 -
系腾汤尼: 从《第一交响曲》开始,贝多芬就赋予他的音乐以新的精神. 《第二交响曲》更接近浪漫主义精神. 《第三交响曲“英雄”》是献给他心目中给人类带来自由、平等、博爱新时代的英雄——拿破仑的. 《第四交响曲》性格幽默,富于生活气息,有不少民间风格的音乐主题显现. 《第五交响曲“命运”》可以说是他最集中精练,发展逻辑最清晰的作品. 《第六交响曲“田园”》引领了19世纪标题交响曲的潮流. 《第七》和《第八》交响曲都有生气勃勃的舞蹈般的节奏,均完成于1812年. 《第九交响曲“合唱”》体现了他晚期风格,也是他一生思想和创作的总结.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