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作者&投稿:攸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扩展资料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他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因家族衰败而逃到鲁国.孔子自述其成长过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孔门弟子辑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这部书中,它也是我们了解,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
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实行"德政",提出了"省刑罚,薄税敛","使民以时","博施济众"(《论语·公冶长》)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雍也》)的社会理想.
孔子的哲学思想中,既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也有唯物主义的因素.他一方面相信"天命"的存在,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另一方面又少谈鬼神,《论语》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又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论语·先进》)这种双重的哲学思想,与他所处的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形态有关.孔子的哲学思想中还灌注着折中调和的精神,即"中庸"之道.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对象
孔子认为教育对政治的作用非常大.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还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论语》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论语·子路》)《论语》又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而"信"必由教育而来.
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但他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他的本意可能是鼓励人们奋发学习,不要做困而不学的下民,但毕竟又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上者,甚至武断地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从而又使他的思想陷于自相矛盾之中.
孔子还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并付诸实践.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他的弟子中既有鲁国当政的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称为"贱人"的仲弓父;既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捉襟见肘的原宪和箪食瓢饮的颜回,还有穷困到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等.但我们还不能认为他的"有教无类"就是在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更不能算是现代社会意义上的"普及教育"的思想.
2,关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君子"原是奴隶主贵族统治者的专称,即奴隶主贵族老爷的意思.孔子把它发展成为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的理想人格,即把"君子"当作教育的培养目标.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二要有"使亲族和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
孔子所主张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四项:历史文献,行为规范,待人忠诚与信实.即《论语·述而》中说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的具体教育内容就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孔子的教育内容因受历史条件的局限也有严重的不足,一是忽视自然知识的传授,二是鄙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如《论语·子路》中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3,关于教学的思想
1)因材施教.首先,孔子十分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另外,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孔子还允许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和"的个性.《论语·先进》载:"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2)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按朱熹的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他还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也就是说,教师既不要"失人",也不要"失言",教学应"当其可".
3)学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他还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但同时又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论语·阳货》)的人.
4)学以致用.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培养学生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训练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很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4,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1)立志乐道.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一个人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志向呢 孔子认为应该"志于道",应该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他极力称赞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是"乐道"的表率.孔子特别强调立志乐道要有恒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能经受困难的考验,即"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论语·阳货》).
2)自省自克.孔子认为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应从自我做起,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一个人能克制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言行都合于"礼"的规范,就是"仁"了,也就是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
3)身体力行.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反对"言过其行",认为"君子耻其言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他反对言行脱节,主张"慎言".甚至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意思是先脚踏实地去做事,做了以后再说也不迟.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4)改过迁善.孔子把道德修养的过程,看做是改过迁善的过程.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但文过饰非,把过错掩盖起来,这是不对的,正如子夏所说的:"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有"过"不要紧,关键要能改"过","过则无惮改"(《论语·学而》).他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5,关于教师的论述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他走到哪里,学到哪里,而且"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他还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论语·述而》)直到晚年,仍在勤奋学习,"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真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孟子·公孙丑上》载:"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 '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自己堪称"诲人不倦"的典范.
2)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论语·子路》)这说明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当然,这不是说不要言教,而是指只有言教而没有身教,言教也起不了多大作用,甚至适得其反;而教师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论语·阳货》所载:"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此是无声胜有声.
3)要相信学生会超过教师,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孔子在道德伦理思想的贡献,即他提出并仔细论证了一个新观念——"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长期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观.用一句简洁的话来表达,就是:君子应当为他人,为崇高理想的实现而自强不息.在孔子看来,"仁"是众多道德规范的综合,恭,宽,敏,惠等等.那么"仁"的核心是什么 据《论语·颜渊》记载,孔子对此的回答是"爱人",爱人与尊重人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所以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要站住脚,必须让别人也站住脚,自己要做成事情,同时也要让别人把事做成.由此看来,"仁"的精神与损人利己是完全不相容的,这种爱心并不是爱自己的亲人,而是由此作为起点去爱大众."泛爱众而亲仁"怎么才算博爱大众呢 孔子回答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即对老者关怀尊敬,对朋友忠实诚信,对少年注重教育.这些是博爱大众的标准.尊老,诚信是调解人与人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内容.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培养了大批弟子,其中比较优秀的的就有七十余人,这些人沿着孔子确立的思想方向,对儒家作了全面论述.在战国时期,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孔子的思想体系,从而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其中以"仁"为核心作为儒家思想的基本思想,比如孔子曾经分析人的各种品性,孟子将它加以理论概括成为仁,义,礼,智四端作为作人的标准.
孔子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的光辉思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赞同.对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遵守公共道德观念,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至于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学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认可.孔子开创的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逐渐成为引领民众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和谐的指导意义.



1."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人民性
2."德教为先"的教育思想

孔子认为教育对政治的作用非常大.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而"信"必由教育而来.
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但他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他的本意可能是鼓励人们奋发学习,不要做困而不学的下民,但毕竟又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上者,甚至武断地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
孔子还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并付诸实践.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他的"有教无类"就是在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算是现代社会意义上的"普及教育"的思想鼻祖.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即把"君子"当作教育的培养目标.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二要有"使亲族和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
孔子所主张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四项:历史文献,行为规范,待人忠诚与信实.即《论语•述而》中说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的具体教育内容就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关于教学的思想,因材施教,首先,孔子十分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另外,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孔子还允许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和"的个性.《论语•先进》载:"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按朱熹的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他还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也就是说,教师既不要"失人",也不要"失言",教学应"当其可".
学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他还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但同时又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论语•阳货》)的人.
学以致用.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培养学生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训练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很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立志乐道.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一个人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志向呢 孔子认为应该"志于道",应该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他极力称赞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是"乐道"的表率.孔子特别强调立志乐道要有恒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能经受困难的考验,即"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论语•阳货》).
自省自克.孔子认为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应从自我做起,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一个人能克制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言行都合于"礼"的规范,就是"仁"了,也就是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
身体力行.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反对"言过其行",认为"君子耻其言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他反对言行脱节,主张"慎言".甚至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意思是先脚踏实地去做事,做了以后再说也不迟.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改过迁善.孔子把道德修养的过程,看做是改过迁善的过程.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但文过饰非,把过错掩盖起来,这是不对的,正如子夏所说的:"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有"过"不要紧,关键要能改"过","过则无惮改"(《论语•学而》).他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孔子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的光辉思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赞同.对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遵守公共道德观念,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至于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学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认可.孔子开创的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逐渐成为引领民众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和谐的指导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一、有教无类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这短短四个字,把历史分成了两截。
在孔子之前,夏、商、西周的学校教育、学术文化知识都掌握在官府之中,所说的“学在官府”就是这个意思。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有权受教育,一类无权受教育。有权受教育的也是有权办教育的,无权受教育的也就无权办教育。办教育与受教育都是一种特权。孔子的贡献就在于他不仅首创了私学这种新的教育形式,而且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这一思想。那么,什么是有教无类呢?
(一)含义:
“有教无类”这个“类”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族类”,即指民族的类别,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二是指“等类”,即奴隶主贵族森严的等级。意思是说在教育对象上,不分民族与国别,不论贵贱与尊卑,不管智愚与善恶,只要虚心求教,都一视同仁,给予热心指导,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这里面包含了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
孔子不但提出了这一思想,而且也忠实地实践了这一思想。
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数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贱人” 仲弓;出狱的犯人公也长,做过盗贼的颜涿聚。这表明,孔子是不看学生的出身和等级的,来者不拒。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学习态度都各不相同。如颜回、子贡的接受能力较强,像高柴、曾参的智力却较差。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成为高才生。
在学习态度上,颜回好学,宰予懒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他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比孔子年长几十岁的。
孔子是鲁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也不限于鲁国,还有齐、宋、晋、楚、秦等国。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
(二)意义
1、历史意义
(1)“有教无类”思想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它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普及到平民,把学校从“官府”移到“民间”,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
(2)“有教无类”思想推动了文化下移运动。它对中国以后的教育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教育史上,官学时有时无,但私学自孔子以后从未停止过。
2、现实意义
(1)“有教无类”是孔子向旧势力争取的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体现了孔子的博爱精神,作为教育者应具有这种精神。爱护我们的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成才,不能只对尖子生情有独钟,而对差生却爱莫能助。
(2)作为国家、社会应广开各种办学渠道,使教育机会均等,让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人都能得到相应的教育。
比如,象小学、中学、大学这样正规教育的学校教育,应扩大招生规模;还要创办多样化的非正规教育,象自学考试、函授、广播电视大学,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为实现教育大众化、终身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人们不必按传统方式到固定课堂上课,可以通过家庭学校、电脑大学、跨国课堂、全球学习网等新的教育网点学习知识,“居室即课堂、教师上荧屏、指头敲知识”。如我国哈工大五名博士生利用“跨国课堂”,学习美国西拉求斯大学的先进课程,接受美方教师的网上指导,并在网上参加课程结业考试,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二、因材施教
(一)含义(面向全体学生)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人与人相比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所以在教育实践中,他注意分析每个人的特点,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正因如此,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因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的意思;教是教育、教诲的意思。
合起来就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教育。因材施教就是由教师这个人对学生那些人的双边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先由教师去认识学生、了解学生,进而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学生各得其所,迅速发展。
(二)理论依据(个体差异)
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是因材施教的心理学依据。
所谓个体差异就是个体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个体差异包括个体内差异和个体间差异:
个体内差异是指每个儿童内部不同能力之间的差异。在他的发展的不同方面或不同阶段,差异比较明显。例如,某个儿童的成绩表明其阅读是一年级水平,而算术则是三年级水平。
个体间差异是指同龄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例如:
1、不同儿童同一方面发展的速度、水平各不相同。如有的儿童在八岁时抽象思维已有很好的发展,而有的儿童到十四岁以后才得到显著的发展,
2、不同儿童的不同方面发展各不相同。如形象思维能力强,语文成绩好;抽象思维能力强,理科兴趣高。有的具有艺术才能,有的具有体育才能,有的具有组织才能。
3、不同儿童个性心理特征方面有差异,如有的沉静,有的活泼,有的坚强,有的柔弱。
只有因材施教,才可能使各种不同质地、不同性格、不同智力水平的人,都从自己不同的起点上,循序渐进。那么,孔子是怎样因材施教的呢?
(三)孔子因材施教的模式(问同答异)
首先,了解学生的情况,掌握他们的特点。
《论语》保存了许多孔子对学生情况进行个别分析的记录。如从学生优点方面分析,从学生缺点方面分析,从学生才能专长方面分析,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等等。他常常能用精炼的语言,甚至只用一个字就能把学生独特的优点或缺点准确地概括出来。他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唁。”(意思是说,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
其次,区分智力的差异,讲授不同的内容。
为了因材施教,孔子非常注意区分人在智力水平、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他把人的智力分为上、中、下三等,还是符合实际的。现代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研究表明:千分之三的人是高智商,千分之三的人是低智商,其他的人都是正常的,符合正态分布曲线。孔子主张根据这种不同,应教授不同的内容。他说,中等智力以上的,可以给他讲授较难理解、比较深奥的问题;中等智力以下的就只能给他讲授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
再次,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
(四)因材施教的现代模式
因材施教是从孔子开始的,历经两千五百多年的不断演进,经久不衰,表现出它的历史永恒性。无论古今中外,因材施教都是教育者进行教育教学时要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
班级授课制给因材施教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改善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使之趋于多样化、多元化,是改变这种局面的有效途径。于是分层教学便应运而生。可以说这是因材施教在现代教育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保持原行政班级不变的前提下,按学生某学科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不同,把全年级的学生分为该学科若干个不同的层次,在不同的教室里进行教学。针对不同层次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他们“跳一跳,摘桃子”。
从分层教学的含义可以看出,实施分层教学的理念是:承认并允许学生在学习进度、学习深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允许学生在学习进度、思维能力等方面暂时落后;不断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在适当的条件下,促进学生超常发展。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是天才,但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才。
实施因材施教,体现了教育的均等性、个体性、充分性和主体性,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
所以,我们要说,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承认差别,因材施教。
三、启发诱导
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如何传授知识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与总结,他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原则,这就是启发式教学。孔子是世界上最先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启发”、“举一反三”,最早源于孔子的经典性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他是在与学生的讨论过程中,调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告诉学生答案。整个一部《论语》就是孔子和学生讨论、谈话的记录。
《论语》中还记载了孔子用诘问的方式,启发人思考问题。子张问孔子:一个知识分子,怎样做才能顺顺利利、非常通达呢?孔子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问子张:你所说的通达指的是什么?孔子在诘问子张、了解了他的症结所在之后,给了他有针对性的回答。
比喻
通过比喻说明道理,以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为例,来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道理。孔子教育学生要向松柏一样经得起严寒的考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把君子之过比作日食、月食。
启发诱导对现代学校教育的启示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提倡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这是孔子教学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注入式是指教师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
启发式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引导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启发式也好,注入式也好,都不是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指导思想。
1、学生观的对立
启发式教学既承认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承认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它把学生当作一颗有活力的、能自己主动吸纳知识的“小树”;注入式教学只承认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而否定学生在认识中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向注水入瓶一样,充满了就完事。
2、教与学的关系上的对立
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上海市育才中学的“八字教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讲讲贯彻始终,主要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拨,解惑,总结,指导学生的读、议、练。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注入式教学片面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或“听众”。
3、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的对立
在教学与发展关系上,启发式教学认为教学目的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发现知识的能力;注入式教学认为教学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强调智力、能力是知识获取中自然得到提高。《学习的革命》一书的作者指出:学校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鱼”只能解决一时之饥,“授人以渔”则可受益终生。
现代中国,在学习国内外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一些具有启发特点的教学方法。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主持的“自学辅导法”;上海师大附中的“引导发现法”;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等等,都体现了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并指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均要体现启发式的指导思想。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在不同思想的指导下,既可以具有启发的作用,也可能会出现注入式的情况。例如发现法,这本是一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理应具有启发的作用。但如果在注入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同样可以由教师设框框、学生套框框,成为变相的“填鸭式”。又如讲授法,主要是一种接受式的教学方法,如果以注入式为指导思想就会产生“满堂灌”的不良后果,但倘若教师在讲授时,能促进学生去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那么这样的教学也同样具有启发的作用。
四、为人师表
孔子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此话虽有夸张、吹捧之嫌,但是说他是后世教师的榜样,一点不为过。孔子身上有教师不可缺少的职业美德。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学而不厌(对教师的要求)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他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唯恐学不会,学不精。他学习起来可以说能达到入迷的程度。他说自己是“学而不厌”,对学习总不满足。他认为自己在其他方面可能比不上别人,但在好学方面要比别人强。孔子在齐国跟人学音乐,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孔子不但好学,而且学无常师。他从来不摆架子,谁有知识,就向谁学习。他对师的概念的理解也十分广泛,凡有一技之长,明一物之理的他都会拜为老师,所以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厌”表现出对知识的执著追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亦”,这是孔子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为了教好,必须学好;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精益求精地继续学习。教师自己要在不断地巩固、深化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新知识。这是为师的必备条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陈旧率的加快;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教师所面临的教育情境是千姿百态的;教师所面向的教育内容是千变万化的;为了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教师更需要以“学而不厌”的精神去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活到老学到老。应该深刻的认识到“本科文凭管一阵子,终身学习管一辈子”,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如有一名小学生问老师什么是“克隆绵羊”,老师含糊其词:“大概是非洲的一种动物吧”(生物工程领域的重大成果)“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师更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2)诲人不倦(对学生的态度)
孔子非常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他说自己教悔学生总不知疲倦,要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并且不知疲倦地为他们工作。
孔子自二十七八岁起,开始办学,直到73岁病故,前后40余年,即使是在从政的几年中与周游列国的十几年中,也没有中断过他所酷爱的教育事业。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孔子“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对于孔子的诲人不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书、传授知识与技艺。孔子的诲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厌其烦地、具体地教导弟子们如何做人。他把许多精力、时间用在了研究如何引导他的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问题了。为了编写教材,孔子整理过不少古代文献,编著成教学用书。这也是他诲人不倦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上课很精彩,必须下课不精彩”。他对学生的爱也是他在教育事业上能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情感基础。
2、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1) 言传
言是人的思想、观念、知识、智慧等的载体,传是基本的、特定的交流、教育方式。“言传”有两个基本要义
第一、慎言
就是要求说话做到严谨慎重,具有正确性、先进性和高质量。对说话产生的后果负责。做到正言、精言,注重语言质量。不能“想出口时就出口”、不要口不择言,如有的老师骂学生“弱智”、“木爪”、“猪脑子”,每当遇到这种时候,孩子们总是“心里特难受,想评理又不敢”。
第二、善言
即讲求“传“的方式方法,讲求说话的艺术。一是时间恰当,程度适中。二十深入浅出,三是因人传言(问同答异),不能千言一腔,万语一调。“你真不要脸”换个说法“我真为你害羞”,效果会更好,要知道良药未必苦口。
(2)身教
身教的优势是以身垂范,直观性强,感召力大,特点在于感化,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身教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二个层次:
(1)己正正人
孔子特别重视教师要以自己的规范行为作学生的表率,为此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然而,现在却有少数重小学教师,教育学生大公无私,自己却向学生家长索要礼品;教育学生抵制拜金主义,自己却以辅导、补习为名向学生收费;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自己却在劳动中只动口不动手;教育学生说话文明,自己却把粗话脏话常挂嘴边。教师的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给学生造成极恶劣的影响。
(2)上行下效
它包含着下级对上级言行命令进行判断检验的方法与标准。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能收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无言而威” 的效果,反映了人格魅力在身教中的特殊价值。“大人要求我们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我爸爸要求我每天只能看半小时的电视,可他每天都看好几个小时。”一个8岁男孩儿这样“控诉”。
所以,现代教师要做到言行如一、品行如一、身言合一,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社会的榜样,时代的楷模。
以上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比起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就越发显得肤浅。我记得曾有一篇文章提到:1998年1月,聚集在巴黎的全世界诺贝尔奖得主,提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的大会宣言,这足以显示孔子在世界的影响。毋庸置疑,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宝贵财富,对我们推进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应该得到科学的继承并加以利用。这也正是我们学习、研究教育思想的最终目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孔子政治思想仁,爱人。教育思想,因材施教,举一反三,学思行相结合,温故知新。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主张?
培养君子:孔子强调要培养君子,即具备高尚品德和道德修养的人。他认为君子应具备的品质包括仁爱、忠诚、正直、智慧等,强调通过教育来培养和锻炼这些品质,以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综上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包括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核心、以教为主、强调学习和自我求索,以及培养君子等。这些主张在中国...

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6. 弟子与学生:在《论语》中,孔子的弟子和学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中,孔子最重要的弟子是孟子、子路、颜回等,他们通过与孔子的对话和学习,传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总的来说,《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记录了孔子的生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伦理观念以及与弟子学生的交流。它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一、孔子教育思想之一:德育---素质教育的重点。 孔子一生为培养治国人才而进行贤能教育。在“德、才”两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二、孔子教育思想之二:勤...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2、因材施教:孔子主张不同的人要给予不同的教育。3、学思结合:孔子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像在沙上建塔,终无所得。思考与学习相结合,才能学到真知。4、政治思想:“仁”和“礼”。①“仁”即“仁者爱人”,“礼”...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孔子的7个教育思想如下:1、关于教育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2、关于教育对象: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3、关于教育目的:...

孔子的教育主张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最主要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

孔子的思想及其对教育的贡献。
这是保守的政治观点。但是他提出了“爱人”的思想,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孔子又是一个大教育家,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有:(1)他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并提出许多有益的教育思想。他强调“有教无类”扩大了施教的范围。孔子以六艺教育学生,经常和学生...

云和县13078726869: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影响? -
羿博尤斯:[答案]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除在当时打破“学在官府”局面而使文化下移,促进士阶层兴起外,今天的义务教育也与之不无联系. 2、教育作用于社会和培养人.今天于此尚有偏差,圣人先见何等高明! 3、教育目的培养“...

云和县13078726869: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对当代教育还有哪些可借鉴的意义 -
羿博尤斯: 您的提问当中已经把孔子的教育思想部分或者绝大部分定为糟粕了,很不好答. 我只想说,我们国家的“经典”经过几千年的验证,都是正确无误的.你知道论语吗?不知道不清楚就不能随便下结论否定. 论语属于“经典”中的“典”,思想没有任何错误,如果您找到有错误的可以拿出来交流,看看到底是您理解有误还是孔子错了.说孔子思想是封建的维护统治阶级的糟粕,过时了,都是无知狂妄的表现,孔子思想哪一个时代都是正确的,所以才能称之为典籍,几千年实践证明无法撼动.

云和县13078726869: 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对当今教育的问题的利与弊的影响?500字 -
羿博尤斯: 孔子儒家思想对现代人的影响有三个方面:1、对于个人来说,它虽然不是宗教,但是却能有效解决人生终极关怀的问题,能以生死以义的入世态度,培养顶天立地的大人格,从而超越对于死亡的恐惧.2、对于炎黄子孙来说,它承前启后,是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两千多年以来,名留青史的历代仁人义士,大都是受它启发、鼓舞的.时至今日,它已经渗透到我们每个华人乃至于大中华文化圏日韩等囯人的潜意识中了.3、对于世界来说,它是人类历史上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弥足珍重.它也往往是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印象.

云和县13078726869: 孔子的思想对当代教育还有那些可借鉴的意义 -
羿博尤斯:[答案] 中国的第一位职业教师——孔子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

云和县13078726869: 孔子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实施素质教育有什么启示 -
羿博尤斯: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中包含着许多素质教育的思想.当前,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很有必要研究、学习和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师应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教学上,他主张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各自的特点施行不同的方法,教授不同的内容.他采用“启发诱导式教学”,主张“有教无类”,这对我们今天的义务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云和县13078726869: 孔子对今天教育仍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想 -
羿博尤斯: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十七岁起就收徒办学,到七十三岁去世,前后办学五十多年,取得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伟大教育...

云和县13078726869: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还有什么借鉴意义 -
羿博尤斯:[答案] 有教无类 因才施教 都是值得当代教育借鉴的最好的最好的思想 人有不同 所以要坚持有教无类 人的能力有高下 所以要因才施教

云和县13078726869: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今的教育有那些影响 -
羿博尤斯: 孔子的理想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这些教育经验和原则,是中...

云和县13078726869: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还有哪些可借鉴的意义 -
羿博尤斯: 孔子的教育思想离不开儒学的核心概念:“仁”.“有教无类”也好,“因材施教”也好,都离不开对于人的真正关切和帮助.懂得这一点,就知道对于孔子的教育思想必须放到整体儒学“仁者,爱人”的大语境去看、去理解、去活用,绝对不用支离破碎地断章取义,借题发挥.要嘛,就整个地接受;要嘛,就索性去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吧! 当然,这并不表示孔子教育思想不可以批评和扬弃,但是那必须是在深入理解之后才能做的事啊!先后顺序可不能搞错了.

云和县13078726869: 孔子的思想对当前教育有哪些重要的借鉴意义 -
羿博尤斯:[答案] 一是伦理道德方面是比较完备的一个体系.二是人格操守方面是强调以身做责与师道尊严.三是教育方式方面如论语是以春风化雨的言行点滴使你自然接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