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中连用21个“也”字,它们分别有什么意思和作用?

作者&投稿:乘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醉翁亭记》中21个"也"字的意思分类~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若将本文细加揣摩,描述景物之“也”,应有陶醉语气,介绍人名之“也”,应是得意语气,。《朱子语类》卷三十九载,欧文公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原说是陈述句,改句则陈述中有感叹,有陶醉山水间之意。又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若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上述的意味则消失殆尽了。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1.环滁皆山也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0.山间之朝暮也
11.山间之四时也.
13.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14.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15.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16.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7.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18.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4.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2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8.在乎山水之间也
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2.而乐亦无穷也
19.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0.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1个“也”字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连用21个“也”字煞句,是创造性地使用虚词的一个范例,读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而绝无单调重复之感。奥秘何在呢? 这要从虚词的作用说起。现在讲虚词,一般只讲它的语法作用,例如“也”是个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解释或判断,有时也表示感叹、祈使、疑问和反诘等语气;用在句中则表示提示。这是把虚词放在句子范围内来进行研究,因此通常只要了解整句话的意思,就不难看出其中某个(或某些)虚词的语法作用。但古人写文章用虚词,却更加看重它表情达意的作用,因为虚词用得好,确实有“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这就要从全篇来看了。清末古文家林纾说:“须知有用一语助之辞,足使全神灵活者,消息极微,读者隅反可也。”“全神”,其实就是全篇的思想感情。着眼于全篇,才能更好地领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再回到《醉翁亭记》上来。作者连用21个“也”字,大约有两个原因:第一、文章采用了直接诉诸读者形象思维的写法,总是先将实际的景物描绘出来,而后加以解说,如此层层展开,有如画卷平舒,每一层又都用一个“也”字结住,使人感到不疾不徐,自然合拍。第二、作者的纵情山水,决非隐逸之士的超然物外,而是在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前提下,跟老百姓一同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感情既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与之互为表里,又表现在某些内心独白式的话语里,这就使全文洋溢着一种平和、愉悦的情调,而“也”字的连用则恰好成为这一情调的最合适的表现形式。对此,细心的读者通过反复吟诵是不难达到心领神会的。 我们无妨来做一点比较。例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如果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或“山之僧智仙作亭,而太守名之”,上述的意味就消失殆尽了。又如最后一段的前三句,从“太守归”“禽鸟乐”一直写到“太守之乐其乐”,层层加高,最后点明全文中心,其中的三个“也”字都显示了作者“与民同乐”的胸襟,值得玩味再三;如果把“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的“也”改为“之”,把“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也”改为“焉”,意境就会变得平淡得多,毫无咀嚼之味了。

1、环滁皆山也(助词,表判断)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助词,表判断)

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助词,表判断)

4、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助词,表判断)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助词,表判断)

6、故自号醉翁也(助词,表陈述)

7、故自号醉翁也(助词,表陈述)

8、在乎山水之间也(助词,表陈述)

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助词,表陈述)

10、山间之朝暮也(助词,表判断)

11、山间之四时也(助词,表判断)

12、而乐亦无穷也(助词,表陈述)

13、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助词,表判断)

14、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助词,表判断)

15、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助词,表判断)

16、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助词,表判断)

17、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助词,表判断)

18、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助词,表判断)

19、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助词,表判断)

20、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助词,表判断)

2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助词,表判断)

《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 【朝代】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白话释义: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

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

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的摆放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

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倒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

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

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本文共有21处“也”,使节奏上从容婉转,自然合拍,使全文洋溢着平和愉悦的情味

比较少的: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净,山中野味,田野蔬菜,杂乱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的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管弦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嚷,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返回,宾客跟随。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了。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比较好的:
滁州的四周都是山。它的西南角的几座山峰,树林山谷特别的美。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所谓的酿泉。山势曲直,路也跟着弯转,于是就可以看见在山泉的上方有个像鸟的翅膀张开着一样的亭子。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字的是这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呼这亭子的。太守和宾客们在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思不在于饮酒,而在于山山水水之间。这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中,寄托在酒里的。
当那太阳出来以后,林间的烟雾逐渐散开,到傍晚云雾凝聚,山谷就昏暗了,这明暗的变化,正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盛开,幽香阵阵;林木繁盛,枝叶成荫;天高气爽,秋霜洁白;溪水低落,石出水面。这是山间四季的景象。早上出去,晚上回来,四季的景象各不相同,乐趣也就无穷无尽了。
至于那些背着东西在路上边走边唱,走累了在树下歇歇脚,前面的的呼喊,后面的回应,拉着老人和孩子,来来往往不间断的,是滁州人在游玩。我们在溪水边上捉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做酒,泉水香,酒色清;野菜野味,随意放在地上。着这就是太守的宴会。宴会欢畅尽兴,不在乎有没有音乐。投壶的中了,下棋的赢了,于是旧杯和筹码递过来递过去,有的站了起来,有的坐了下去,吵吵闹闹的,是诸位宾客。那个面容苍老头发花白,昏昏沉沉倒在他们当中的,是太守醉倒了。
过了一会儿,夕阳要落山了,人影散乱,太守回去了,宾客们跟随着。树林渐渐暗了下来,鸟儿在树林上上下下地叫着。游人离开了,鸟儿开始高兴了。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而不知道人们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而不知道太守的快乐自有他快乐的道理。酒醉了能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可以用文章记叙下这快乐,那就是太守了。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

看你的选择了,希望可以帮到你


《醉翁亭记》中的24个“而”分别是什么意思? 他们分别是1转接2顺接...
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连词,表并列 2、 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连词,表承接 3、 而年又最高………连词,表递进 4、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连词,表并列 5、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连词,表承接 6、 云归而岩穴暝………连词,表承接 7、 野芳发而幽香………...

醉翁亭记的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醉翁亭记》中“而”字的妙用 《醉翁亭记》是散文中别出一格特具风采的名篇,也是体现欧阳修散文风格的代表作。历来人们称赞文中多用陈述句,并以二十一个“也”字作句尾,形成一种别致的咏哦句调。我认为除了这个特点之外,还奇妙地用了二十五个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娓娓动听。...

初二语文上册第5课预习笔记。跪求
回答:《与朱元思书》 1、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解题:“与”:给予。“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2、解释重点...

文言文中 【以,之,于,为,已,其,焉】的所有用法(词语的翻译),一个用法...
2、介词:用法相当于“于”。如: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九章•涉江》) 生乎吾前……(《师说》) 3、作形容词词尾。如: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四、【乃】 1、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作“...

醉翁亭记 翻译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

醉翁亭记的文章主旨和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表现手法:1、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却大量地运用了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2、连用21个“也”字煞句,是创造性地使用虚词的一个范例,读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而绝无单调重复之感。3、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作者是从这样几方面濡笔,描绘散文境界的。

2013河北中考文言文
10.用朱自清《春》中的句子描述加线句子所写的景物。(l分)11.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是什么?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二)我辈作文,必几经删润①,而后文成。闻欧阳文忠作《昼锦堂记》,原稿首两句是:“仕宦②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再四改订,最后乃添两“而”字。作《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中2、3短的文言现象
《醉翁亭记》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⑴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情趣,心愿今义:意思,含义。⑵苍颜白发 古义:脸色苍老今义:青颜色。⑶鸣声上下 古义:树的上部和下部今义:表示大致的数量。⑷负者歌于途 古义:背着东西的人今义:失败的一方。⑸晦明变化者 古义:昏暗今义:隐蔽,不明确 ⑹...

醉翁亭记中第2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 请快来回答
第二段内容: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译文: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

初中语文古诗文情景式默写(2)
8、《醉翁亭记》中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十四、《记承天寺夜游》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

沙湾区18354902584: 《醉翁亭记》中连用21个“也”字,它们分别有什么意思和作用? -
直雯九味: 1、环滁皆山也(助词,表判断)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助词,表判断) 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助词,表判断) 4、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助词,表判断)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助词,表...

沙湾区18354902584: 醉翁亭记为什么连用二十一个也字?作用 -
直雯九味: 比较少的: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

沙湾区18354902584: 醉翁亭记21个“也”的用法急用 -
直雯九味:[答案] 21个“也”字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连用21个“也”字煞句,是创造性地使用虚词的一个范例,读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而绝无单调重复之感.奥秘何在呢?这要从虚词的作用说起.现在讲虚词,一般只讲它的语法作用,例如...

沙湾区18354902584: 《醉翁亭记》作者在文中创造性的使用了21个也“字"试探究其在艺术表现和思想传达方面的作用 -
直雯九味:[答案] 本文共有21处“也”,使节奏上从容婉转,自然合拍,使全文洋溢着平和愉悦的情味

沙湾区18354902584: 醉翁亭记中21个“也”的全部意思请各位给出《醉翁亭记》中21个“也”的全部意思和表的的语气.急速需要! -
直雯九味:[答案]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若将本文细加揣摩,描述景物之“也”,应有陶醉语气,介绍人名之“也”,应是得意语气,.《朱...

沙湾区18354902584: 《醉翁亭记》中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表判断,解释,肯定,感叹的写下 -
直雯九味: 表判断:环滁(chú)皆山也. 表解释: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 表肯定: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表感叹: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沙湾区18354902584: 醉翁亭记中连续使用“也”字的作用是什么? -
直雯九味: 使全文在整体上显得气韵悠长,不疾不徐,舒畅于怀,怡然于神;层次间过渡顺畅自然,节奏明朗.如果去掉“也”字,则明显地感到急促气短,语句陡然,毫无美感可言.

沙湾区18354902584: 《醉翁亭记》中“也”字的表达效果 -
直雯九味:[答案] “也”出现了21次,解释有三种:A.表陈述 B.表肯定 C.表感叹.21个“也”字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连用21个“也”字煞句,是创造性地使用虚词的一个范例,读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而绝无单调重复之感.奥秘何在...

沙湾区18354902584: 醉翁亭记 21个 也 字的用法分两类 表示判断 表示舒缓语气 -
直雯九味:[答案]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若将本文细加揣摩,描述景物之“也”,应有陶醉语气,介绍人名之“也”,应是得意语气,.《朱...

沙湾区18354902584: 醉翁亭记21个“也”的用法 -
直雯九味: 21个“也”字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连用21个“也”字煞句,是创造性地使用虚词的一个范例,读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而绝无单调重复之感.奥秘何在呢? 这要从虚词的作用说起.现在讲虚词,一般只讲它的语法作用,例如“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