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阿Q正传》中,鲁迅是怎样批判国民性的?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作者&投稿:诸葛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鲁迅在他的小说《阿Q正传》中,批评了国人怎样的丑恶心态,请文学爱好者简述一下~

他的杂文和小说时时不忘揭露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如:奴性、面子观念、看客心态、马虎作风、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等,这些在鲁迅笔下都被揭露无遗。“论时事不留面子,贬锢蔽常取类型”鲁迅自评。
有的人可能并不了解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的具体内涵,也不了解鲁迅是在什麽背景下进行的这种批判,所以直观地对鲁迅的批判方式反感,不能接受,甚至担心会丑化中国人,伤害民族自尊和自信。鲁迅的确毕生致力于批判国民性,毕生攻击、贬低民族传统文化,丑化中国人,这对于凡事都比较讲面子、讲中庸的普遍的社会心理来说,的确不合,又特别有悖于“家丑不可外扬”的古训。但作为一个清醒而深刻的文学家,一个以其批判性而为社会与文明发展提供清醒的思想参照的知识分子(在此意义上,西方人只承认中国只有一位知识分子,那就是鲁迅)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真是我们民族更新改造的苦口良药。
因此,重要的是理解鲁迅的用心。
如果承认鲁迅的批判是出于启蒙主义的目的,而启蒙又是我们民族进入现代化必经的“凤凰涅槃”的需要,那麽就不会再担心国民性批判会丧失民族的自尊,相反,会认为这种批判正是难能可贵的民族自省,是文化转型的前提和动力。我们读闻名中外的《阿Q正传》,看小说中“丑陋的中国人”的代表,有时会不舒服,甚至感到恶心,因为这真是给我们揭了短,漏了丑。但你仔细一想,这又的确是真实的,一种毫无伪饰的真实。就如鲁迅所说,这小说的目的就是要写出国民沉默的灵魂来。通过阿我们重新发现了自己,以及我们周遭的许多落后的行为习惯,乃至心理模式、民风民性。鲁迅是深刻的,但他又并非居高临下。他总是带着自己深切的生命体验,带着无限的悲悯和无奈,去表现和批判他所置身的那个病态社会。

资料来自 小站 鲁迅说,丑陋的中国人

一、国民性的奴性人格。阿Q愚昧落后,连身上的虱子不如王胡的多与大也认为是一件羞耻事。阿Q糯弱苟且,自欺欺人,欺弱怕强。阿Q遭到假洋鬼子的欺侮,自欺欺人用精神胜利法以求心理平衡,他欺负尼姑来转移自己的屈辱。阿Q疲沓,懒散,狡猾。穷困的阿Q到静修庵偷萝卜,被老尼姑发现了就耍无赖。阿Q墨守成规,抗拒变革。他维护“男奴之大防”,认为革命便是造反,很鄙薄城里人,因为城里人把“长凳”叫做“条凳”,在煎鱼上撒切细的葱丝,凡是不合于未庄生后习惯的,在他看来都是“异端”。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在面对种种压迫,一再失败,无力反抗时的一种精神退路,它来自失败者的奴隶生活,是奴隶心态的一种表现。
二、看客的变态心理。阿Q他把进城看杀人犯作为向乡民炫耀的事。鲁迅把各种旁观者和看客对人事的冷漠麻木的“陋劣”当作国民性弱点的一个突出的重点来揭露和批判。
价值:揭露社会现实,暴露国民弱点,批判吃人礼教和封建腐朽落后的思想。完成了从中国古典小说艺术向中国现代小说艺术的转变,对后来的批判性小说影响重大。

鲁迅批判国民性没有丑化中国人,鲁迅对国人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是需要明确一点,这是对国人的爱极而生恨。在小说《阿Q正传》里鲁迅塑造了一个阿Q的人物来代表中国人,在他身上表现出的愚昧,自私,自卑,狭隘,欺软怕硬等等负面人格都代表了国民性中的种种弱点。

时至今日这些弱点仍然存在在国民中。鲁迅的这种批判精神可以使我们时刻保持警醒而不至于堕落,所以不应该怀疑鲁迅的国民性批判。

原文简介:

第一章《序》:阿Q还沉睡在背景之中,也还没有给予姓名。作者仿佛从传说中发掘实际人物一样。

第二章《优胜记略写》:阿Q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给人家打短工度日。虽然常常被村里人开玩笑,但内心他还反过来看不起村里人。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有一天,阿Q看到“王胡”在太阳下捉虱子,阿Q便也捉起了虱子但是看到自己的虱子竟比自己看不起的“王胡”少,阿Q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便找茬打仗。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不过阿Q那掐过小尼姑脸蛋的手指总是有股滑腻的感觉,让他总是念在心里放不下。

第五章《生计问题》:那以后,阿Q每在街上走,村里的女人就远远躲开了。阿Q却不知道为什么。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半年之后,阿Q悄无声息地回到了未庄,这次因为兜里有了好多钱,村里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他说他在城里最富有的人家打工,博得了人们的尊敬。

第七章《革命》:革命的谣言传到了村子里,引起了村里的不安,阿Q看过革命党被杀,觉得自己也成了革命党,村子人也开始讨好阿Q这个“革命党”。

第八章《不准革命》:虽然革命了,但却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只是人们走到街上都被剪掉辫子,哭着回家了。阿Q十分不满意。

第九章《大团圆》:赵家遭抢事件引起了未庄的恐慌。事件第四天,阿Q住的土谷祠被军队包围,阿Q被轻而易举抓了起来。他被送到了城里的监狱,可是他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被抓。

此文出自现代·鲁迅《阿Q正传》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创作于1921年12月,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该小说创作于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的故事。

该小说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

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批判国民性没有丑化中国人,鲁迅对国人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是需要明确一点,这是对国人的爱极而生恨。在小说《阿Q正传》里鲁迅塑造了一个阿Q的人物来代表中国人,在他身上表现出的愚昧,自私,自卑,狭隘,欺软怕硬等等负面人格都代表了国民性中的种种弱点,时至今日这些弱点仍然存在在国民中。鲁迅的这种批判精神可以使我们时刻保持警醒而不至于堕落,所以不应该怀疑鲁迅的国民性批判

从现在来看,确实夸大、丑化甚至有点妖魔化了中国人。鲁迅的书籍在国外所传之处,都或多或少产生了一些歧视中国人的现象。中国人比洋人邪恶?中国人比外国人劣根?中国人比外国人丑恶?这都是鲁迅片面夸大并丑化了国人的弱点,导致有些国人自卑的心理。其实几千年的中国人都是朴实善良勤劳的,现在还是如此,直到鸦片战争前,中国的GDP还是世界第一呢。中国在清朝以前其实并不落后。将落后归结为中国人太差,太坏,这是不合理的。鲁迅要求的是整个国民的三观和他一致才没有劣根性,这其实就是文人的劣根性:绑架他人三观。老百姓就是生产劳动的,各干各的专业,鲁迅是思想家,想别人和他三观一致,可能吗?何况是全国人?再说了,地里的老农要求鲁迅会干各种活,可能吗?平民劳动养活思想家,就是让你去思考的,不是反过来攻击自己的。日本人就没有劣根性?英国、法国就没有劣根性?鲁粉喜欢用自己的三观绑架别人,其实就是出于这种劣根性。

没必要丑化,本来就更丑。中国就是这样,你不觉得?面对现实改正去吧。

同意1楼的!


鲁迅在小说《阿Q正传》中塑造阿Q这个人物形象时所用的想象是( )。
【答案】:B 根据想象的新颖程度,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个知识点最主要的出题方法就是在题干中提供给考生一个例子,让考生...

《阿Q正传》中阿Q的结局是( )。
【答案】:B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常识。B项正确,《阿Q正传》中最后阿Q想参加革命,而不得其门,反而成为革命党与封建势力妥协的牺牲品,被推上了断头台,糊里糊涂送掉了性命。[br]鲁迅先生的原文是这么写的: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

精神胜利法在《阿Q正传》中有哪些体现?
在《阿Q正传》中,阿Q“精神胜利法”的典型例子是:第二章“优胜记略”里,阿Q采用怒目主义后,被闲人揪住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他的第一反应是“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地得胜走了。可见阿Q的“精神胜利法”,虽然从某种角度上说有自我安慰的意味,但实...

在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主人公是如何运用精神胜利法的?_百度知 ...
阿Q精神,又叫精神胜利法。它来自鲁迅1921年在《晨报》副刊上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阿Q的形象。阿Q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被世人所运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就是阿Q的心理防御机制。阿Q及未庄同时代人的思想中等级观念之强已深入骨髓,他们的本我中有一种强烈的权利欲望,一味地要凌驾于...

鲁迅在小说《阿Q正传》中塑造阿Q这个人物形象时所用的想象是( )_百度...
【答案】:B 阿Q这个人物形象是鲁迅原创,属于创造性成果。鲁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的是创造想象。如果我们去看鲁迅的小说,自己在头脑中出现鲁迅描述的阿Q形象,就属于再造想象。

鲁迅在小说《阿Q正传》中塑造阿Q 这个人物形象时所用的想象是 A无意想...
C 《阿Q正传》本来就是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是尊崇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的,阿Q是一个典型人物,所以身上集合了众多人物的特质。是作家对众多原型进行的再创造。

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在土谷祠前暴打阿Q的人是谁,请给出原文。
在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阿Q在土谷祠前被谁暴打了一顿?请给出原文。阿Q在未庄的闲人们眼中变得愈加可笑,他们常常戏弄他。每次见面,他们就假装吃惊地说:“哙,亮起来了。”阿Q通常会愤怒地瞪着他们。“原来有保险灯在这里!”他们并不害怕。阿Q无法应对,只能想出其他报复的话来:“你还不配...

鲁迅《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意义什么. RT. 是个简答题. 列举几个观 ...
阿Q这一个典型,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面镜子,可以在里边照出自己的或一形象来,具有深刻的针砭作用,这是阿Q形象典型意义的一个方面.阿Q的性格是丰富的.除精神胜利法外,他主观、狭隘、保守,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也沾上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还受到封建思想的种种影响,如深恶造反,以为造反是与他...

《阿Q正传》中,阿Q参加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阿Q在未庄是为人所瞧不起的,在他的意识中参加革命就能“要什么就有什么”,就能够提升自己的地位,改善自己窘迫的现状。《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创作于1921年12月,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该小说创作于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

鲁迅在《阿Q正传》中表现了哪两大弱点?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在面对种种压迫,一再失败,无力反抗时的一种精神退路,它来自失败者的奴隶生活,是奴隶心态的一种表现。二、看客的变态心理。阿Q他把进城看杀人犯作为向乡民炫耀的事。鲁迅把各种旁观者和看客对人事的冷漠麻木的“陋劣”当作国民性弱点的一个突出的重点来揭露和批判。价值:揭露...

洪湖市19797201227: 概述阿Q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鲁迅对阿Q是怎样的态度 -
孔启强力: 鲁迅对阿Q“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1、架空的精神胜利 阿Q在当时的社会上没有任何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是一个弱者,经常受人欺辱,处处遭到失败.但他却不敢正视失败,承认失败,往往用精神上的胜利去掩盖现实中的失败.他常...

洪湖市19797201227: 鲁迅怎样评价阿q正传全文 -
孔启强力: 鲁迅是如此评价《阿Q正传》全文的:(1)以“正传”两个字作为名目,与古人所撰《书法正传》的“正传”字面上很相混.(2)不知道阿Q究竟什么姓,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他的籍贯也有些决不定.(3)内容绝非正史,只求读者能寻出些端绪.这是《阿Q正传》第一章“序”中的内容概括,也可以看作鲁迅先生对《阿Q正传》的评价与期望,可见他是很自谦的.

洪湖市19797201227: 谈谈鲁迅小说 阿Q正传 对国名性的批判 -
孔启强力: 在我看来,鲁迅对阿Q的态度,应该是对整个中国广大底层人民的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对自己的嘲弄,也是对现实无奈的面对.

洪湖市19797201227: 阿Q精神有什么不好,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批判? -
孔启强力: 鲁迅写《阿Q正传》目的是为了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是为了暴露国民的弱点,它的主题就是“国民性批判”.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是需要用到一点夸张的,也正是如此,阿Q的形象也才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力.就我们来看那“精神胜利法”,其实也只是虚假的胜利,那种自我解嘲、自我安慰、自我欺骗的手段赢得的精神上的胜利根本无法长存.然而一味使用只会让自己的灵魂越陷越深.也许偶尔虚假一下没问题,但是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改变现状!

洪湖市19797201227: 从阿Q的形象看鲁迅的国民性批判 -
孔启强力: 就是这个“q”.据周作人在《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中回忆:“据著者 (鲁迅)自己说,他就觉得那q字(须得大写)上边的小辫好玩.” “好玩”在哪里呢?我揣摩:“q”这个字母的形状,很象漫画里的一 个人的形象:一颗楞头楞脑的脑袋,后面拖着一根辫子.而这正是 《阿q正传》的主角的外形.至于小don叫小同,是否阿q就要叫阿桂? 这是毫无逻辑关系的推论,何况鲁迅已经明明指出阿quei不是阿桂.

洪湖市19797201227: 鲁迅在他的小说《阿Q正传》中,批评了国人怎样的丑恶心态,请文学爱好者简述一下 -
孔启强力: 国民劣根性

洪湖市19797201227: 鲁迅的阿Q正传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
孔启强力:[答案] 鲁迅的《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作品中的阿Q是一个在辛亥革命中的贫苦农民,这说明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主张同他关心革命,关心农民对革命的态度以及革命给农民带来的利益等种种问题间...

洪湖市19797201227: 鲁迅<<阿Q正传>>,里面词语难以理解.敢问此小说是批判社会那方面? -
孔启强力: 不知是否了解鲁迅是很讨厌那些“看客”的,还有闲人等,就是指那些自己面对封建社会不敢反抗默默忍受而且看到别人反抗失败还幸灾乐祸的人,面对和自己一样民族的同胞受难而看的津津乐道,并不以为耻的那帮人,而小说中的阿Q也正是这种人的体现.我也不是很懂,凑合着一起讨论吧!

洪湖市19797201227: 鲁迅《呐喊》里的讽刺手法如何体现 -
孔启强力: 可以分析《阿Q正传》: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的典型.阿Q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赤贫者,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割麦便割...

洪湖市19797201227: 鲁迅为什么写啊Q的“精神胜利法”? -
孔启强力: 鲁迅 在《阿Q 正传》小说中塑造的 阿Q的形象,把这个人物的精神胜利法称之为阿Q精神. 具体表现为他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等.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淋漓尽致的描绘,表明这种普遍在于“国人魂灵”中的精神病症怎样麻木,对这种国人普遍存在的“病症”,进行批判,促进国人觉醒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